『壹』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后的就业前景
体育专业培养及就业前景 一、运动训练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教练员,以及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育概论、教育学、田径、篮球、专项理论与训练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赛艇、皮划艇、体操、艺术体操、举重、柔道、跆拳道、拳击、摔跤等主修方向。学生毕业后宜从事专业队运动员、教练员;高等院校和各类体育学校、体育中心、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教师;公安干警;军队特殊人才;政府体育官员及大型厂矿企业体育行政管理人员。二、民族传统体育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与管理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课程设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民族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武术理论基础、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专项理论与训练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武术套路、散打、健身气功、中国式摔跤、舞龙舞狮等专业主修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于从事运动队、学校、俱乐部的教学、训练与科研;公安司法及相关部门教官、保安及体育行政管理等工作。三、体育教育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学校以上(含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以及学校运动队教练员、学校体育管理者、体育科研人员和社会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课程设置:教育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排球、足球、乒乓球、游泳、武术、网球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设有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游泳、乒乓球等专业主修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从事中等以上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实际知识和能力。四、社会体育培养目标:培养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掌握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运动、健身的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社会体育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主要课程:社会体育概论、管理学基础、健康评价、运动按摩、中华体育养生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经营开发、运动竞赛学、医务监督、计算机应用、外语、大众健身娱乐体育运动项目的理论与技术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可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适宜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五、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及相关领域从事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在体育企业、事业单位不同职业领域从事实际管理工作、教学及理论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物、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经济数学、计算机语言、运筹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奥林匹克运动等。专业特点与就业范围:本专业主要为各级体育部门、体育运动协会、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及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各类体育娱乐中心等部门培养产业经营开发及娱乐健康管理、专业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六、体育产业管理培养目标:培养在体育以及体育相关领域从事体育产业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系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体育产业管理、法学以及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能够适应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体育组织和企业管理的实务操作技术。主要课程:体育产业概论、体育企业战略管理、体育产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运营管理、会计学原理、公司财务管理、营销学、管理信息系统、体育场馆管理、体育赛事的经营与管理、俱乐部管理、体育经纪人、体育赞助、体育风险管理等。就业方向:各类体育企业、职业体育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体育中介公司、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等。七、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体育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评论员、媒介公关或信息主管、体育节目策划、体育设计、体育赛事与体育组织营销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熟悉党和国家体育及新闻的方针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字和外语水平,并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传播技术从事体育新闻传播活动。主要课程:新闻理论、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经济学、体育史、体育学概论、新闻学概论、体育新闻评论、新闻写作、新闻编辑学、体育摄影、媒介管理、传播心理学、节目主持人、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体育广告学、网络传播等。就业方向:体育新闻、出版、宣传等单位及相关部门。八、英语(国际体育方向)培养目标:培养能在体育领域、体育外事部门、体育媒体、国际体育组织和竞技体育项目赛事组织等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组织和管理工作,掌握国际体育交流工作原则和方法的复合型高级国际体育人才。培养要求:掌握国际体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具有扎实的语言应用能力,能够适应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频繁的国际体育交往需要,具备在国际体育组织、体育外事部门、体育媒体及高等体育院校等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翻译、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主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视听、口语、英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美概论、体育学概况、英语教学法、国际体育组织、世界体育史、体育英语等。就业方向:国际体育组织、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体育媒体、体育院校。九、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培养从事体育科技教练、运动营养与运动伤害防护师、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全民健身指导及研究人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师资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掌握教育科学、体育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能够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能够胜任运动健身与营养指导、助理体育科研教练,能够开展运动保健与康复的实际应用。主要课程:教育学、高等数学、基础化学、物理学、人体解剖与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与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康复学、医务监督、临床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康复学、计算机应用、外语、体育(田径、体操、球类等)。就业方向:各级各类教学单位、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医药卫生、保健康复部门。十、运动康复与健康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发展需要,在初步掌握运动人体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系统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相关知识,成为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及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师。培养要求:熟悉国家体育卫生的工作方针、政策及有关法规,掌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了解中外运动康复与健康方面的学术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和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实际能力。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运动解剖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康复心理学、医学统计学、组织学、药理学、病理学(含病理物理学)、免疫学、外科学、内科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含针灸、按摩)、运动疗法原理与技术、运动损伤学、运动医务监督、临床运动疗法学、理疗学。就业方向:运动训练基地、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十一、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熟悉当代心理学理论和体育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当代运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以及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主要哲学流派的理论观点,掌握现代心理学及运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能够从事运动心理训练、运动心理咨询以及运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主要课程:运动训练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运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统计与SPSS、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史、心理训练、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认知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人才测评、运动技能学习、精神病学基础、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体育(田径、体操、球类等)等。就业方向:运动队、运动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教练;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体育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体育院校心理学教师。十二、表演 (体育表演艺术方向)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各级各类专业表演团体、表演性组织、学校、健身俱乐部等单位从事表演、教学、编导工作的一专多能型的优秀体育艺术人才。培养要求:掌握体育表演艺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力并具有扎实的实践运用能力,能够从事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的组织、体育表演的创编和高等院校的教学、训练和研究等工作。主要课程:表演基本理论与技能、体育表演剧目、艺术概论、文学修养、中外美术欣赏、美术史、外国音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音乐制作、编导理论与实践、芭蕾基础训练、现代舞基础训练、流行舞、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中国舞、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就业方向:国际国内体育表演性组织、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校、专业表演团体、健身俱乐部等部门。
『贰』 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刘亚林路过求采纳。4.1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
4.1.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很多学校现在面临体育办学难,难就难在资金缺乏,如何引进资金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而学校的部分活动、建筑物、标志物可以以该社区或企业的名称冠名。这样,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质量得到提高。而社区和企业在被宣传的同时,社区居民或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得到保障,群体活动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容易形成规模。另外,社区或企业的体育文化得到学校规范的指导后,有助于社区或企业的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区的亲和力。
4.1.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师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4.1.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体育相关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4.1.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学校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倡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4.1.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位置、地方气候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课外体育文化,逐渐形成校园体育课外文化的品牌意识,最终确定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具备体育文化特质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员自发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群体竞技活动的交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筹备工作,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一旦形成品牌社团,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学生社团的横向联合交流,促使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得到科学与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性人材,为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叁』 文化体育工程的解释
有效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包括神经系统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工作的能力。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技能,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运动特长,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8、体能: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身体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体能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份等,后者包括从事运动所需要的速度、力量、灵敏性、协调性、平衡、反应等。其中一些体能成份既是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又是提高运动技能所需要的体能。
竞技体育:指为培养优秀运动人才、创造优异成绩而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训练和竞赛。 社会体育:指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终身体育:是人们在一生中为了多种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的体育的总和。
9、社会适应:指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有人际交往、合作、友情、尊重和被尊重、名誉及取得成就的愿望和需要,所有这些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同时,它们又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个体的社会适应包括一系列自主的适应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自制、同化、遵从、服从等具体的顺应方式。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提高。《标准》要求学生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肆』 关于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师范)的差别
两者没来有本质的区别。前者前者主要源培养一般体育教育工作者(如少年宫体育教师),而后者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伍』 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却很难从事体育教师工作
从两个方面来看抄待这个问题。首先,从自身方面,在学习专业知识时只是为了不挂科,对所学专业没有从就业的角度出发,所持的态度自然就不同。一个是为了学业的顺利完成,另一个则是为了从业的需要,自然在学习中的收获是截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尽管学完体育教育专业,但是由于学业不精很难从事体育教师工作。其次,从社会需求方面,很多县级小城由于人口减少、学校合并、教师队伍相对庞大过于饱和,招聘的教师人数逐年减少,再加上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很多文化课教师到了年龄大的时候改为教体育,使得学体育专业的很难从事体育教师工作。
『陆』 体育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1.高尚的道德品质
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行为表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所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是首要的条件。
2.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广博的知识
根据教育的特点,教师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横向学科知识等。
3.良好的专项技能技术
为了有效地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使他们全面协调发展,更好地搞好体育教学工作、运动训练和群众体育工作,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理论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尽量多掌握一些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项目,才能做好本职工作。
4.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都是体育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和观念是人们高层次心理需要的反映它必将产生一种强大的内驱力去激励体育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终身体育等全新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体育教师应具备的一般能力有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和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其中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最基本的业务能力。体育教师具备的专业能力有运动能力训练能力和组织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育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特殊能力。
6.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强健的体魄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并能及时有效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愉快地与他人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的心理特征以及表现出的行为对学生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终身锻炼的需要,也是进行体育数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适应社会体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体育教师必须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教学工作的要求。
『柒』 体育教育就业方向 有哪些/
具体如下: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专基本技能,掌握学校属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在现代教育形成的过程中,体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进入学校并在学校中逐渐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所具有的多方面价值;
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捌』 文化教育活动与体育共融有什么意义
产生了寓学于体育的新的意义
创新体育教育的方式
『玖』 体育教育好吗以后的前途和职业方向
体育来教育 的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主要自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就业方向多为学校和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及日常管理工作。 例如老师,裁判,健身教练都是体育专业可以胜任的,最主要看你如何把握。
『拾』 就目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谈谈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4.1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
4.1.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很多学校现在面临体育办学难,难就难在资金缺乏,如何引进资金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而学校的部分活动、建筑物、标志物可以以该社区或企业的名称冠名。这样,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质量得到提高。而社区和企业在被宣传的同时,社区居民或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得到保障,群体活动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容易形成规模。另外,社区或企业的体育文化得到学校规范的指导后,有助于社区或企业的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区的亲和力。
4.1.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师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4.1.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体育相关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4.1.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学校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倡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4.1.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位置、地方气候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课外体育文化,逐渐形成校园体育课外文化的品牌意识,最终确定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具备体育文化特质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员自发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群体竞技活动的交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筹备工作,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一旦形成品牌社团,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学生社团的横向联合交流,促使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得到科学与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性人材,为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