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育生课 > 如何提升学校体育文化

如何提升学校体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13 11:06:15

『壹』 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和调整,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当代的文化发展和内在民族精神建设的必然要求。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在文化和外在文化的重要体现,如何搞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已越来越受社会各界关注。

一、应认真构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体育在本质上属文化范畴,作为人类特殊的文化现象,顺应和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这样一种方式,不仅物质上,而且在制度上、精神上滋养、完善、推进着人类的发展。1974年,国际体育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给体育文化下的定义是:“广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综合各种利用身体文化锻炼来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总之,在经历各个时代文化的熏陶和变迁后,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体育文化提出了种种看法,时至今日,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包含有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而高校体育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中所有成员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构建和谐校园离不开体育文化
1.高校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使校园得以净化
高校体育文化相对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的范围是校园的师生,其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对学生的生活和行为起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和引导作用,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学生,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学生,汇聚到共同的体育理想和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下,实现校园矛盾的缓和和协调。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及人们受复杂因素和利益驱动,给高校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在学生活动中,以公平合理为竞争原则,不弄虚作假,不徇私舞弊,一切活动都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体育风格,这对学生、老师都有积极影响,它培养着广大师生公平竞争、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对净化校园有积极作用。
2.高校体育文化促进师生的健康和安全的和谐
1989年,日本公布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了“新学力观”教学指导原理,其中的体育大纲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我教育能力对“终身体育”的要求,对“提高体力”提出了“自我身心锻炼”,对“理解安全健康”提出了“自主健康生活和态度”,通过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形成探索式的学习方式。50多年来,日本通过坚持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明显提高了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也培养了学生具有社会需要的生存能力和竞争意识。
“体育是人类文明的火种”,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科技实力,还要有强大的体育实力。当今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冲击,体育文化已成为主题,时下各种竞技体育比赛,新式体育项目的增加,体育文化的大众化、先进化、多样化、和谐化更加突现一个国家的民族整体实力。同样,高校体育文化要和谐发展,学生身体心理素质要提高,必先从体育锻炼入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有健全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充满生机的活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学习。学生体能的上升,身体的健康,心理素质的稳健,安全意识的提高,团体和集体荣誉的增强,师生之间的融洽,学生之间的和睦相处等可通过丰富体育竞技的比赛,多彩体育文化联谊活动的开展来加以渗透,从而提高校园的体育文化质量。

三、发挥体育文化的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校园做贡献
1.开展多样且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为适应素质教育及快乐体育的需要,落实课外活动工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行体育场地、器材的修建整理,开展以展现体育文化内在魅力的各种活动,如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文化节,观看国际体育赛事,观看古代战争巨片等多种形式,促进师生交流通畅,和谐相处,从而推动校园群体化,集体化,为构件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2.重视学生体质锻炼,健康安全相结合,促进和谐校园健康有序发展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体育文化是通过一切有效的体育锻炼手段,科学的体育教育方法,和谐的体育文化,安全的体育锻炼方法来促进的。学生体育成绩上升,专业能力的提高,除了有一定的训练基础外,更重要的还得有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紧凑的组织方式,很好的身体协调能力,充足的学习时间,安全有序的锻炼方法。这些能力的提高值得重视,教师的授课和安排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程序性,锻炼要以安全为先,健康为先,有了健康和安全紧凑的结合,体育文化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健全,学生身体健康才有保证,校园文化才能有序发展。
3.发挥体育文化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之人格健全
体育文化的竞争性、礼仪性和技艺性的特点,使体育成为了传播人生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它能激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的热情,振奋学生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应对个别差生给以积极支持和帮助,使之从个体融入集体中来,班团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文化演讲活动的增加,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场所和条件,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每位学生都被赋予各自不同的角色并使之为集体服务,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挥,潜能得以挖掘,无形中规范了集体行为,教育了每位学生,培养了群体意识,使个体与集体联系紧密,促进校园和谐文化发展。
4.发挥体育文化的作用,使校园文化更具凝聚力
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内在的精神蕴深意长。它是学校生存、发展、前进重要精神力量,能唤起广大学生成长的欲望,挑战的信心,促使学生自觉努力。正因为有了健全的体育文化,丰富的统一竞技活动,团结奋进的体育精神校园文化才获得广大师生的支持和参与。在这种共识和追求下,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文化的离心情绪,形成校园主体对体育文化共同拥有的责任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增强体育文化的凝聚力,优化体育文化建设,就能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共进性。

四、结论
构建和谐校园,要有和谐的校园文化来促进,体育文化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师生的精神风貌,文化水平,身心健康等均依赖体育文化的加强和健康发展。和谐校园要得以发展,当先发挥体育文化的时代性,竞争性,先进性。未来社会是知识密集型的高智能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大批具有健康体魄的人才,只有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激烈竞争。

『贰』 如何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氛围

一、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学校体育不单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还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积极和谐的体育氛围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锻炼的欲望,同时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
合作是体育竞赛的重要特点之一,要想在体育比赛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在同学之间建立起平等、坦诚的人际交往关系,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同时在运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一定的体育规则和体育道德标准进行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赛事的组织和裁判工作则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3、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体育精神,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活动。
二、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的措施
1、营造积极的学校体育活动氛围,就必需首先营造积极、和谐的体育课堂氛围
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出和谐、愉快、积极的体育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自主性,让学生好学、乐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是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课内容安排时,注意要与学生的发展、兴趣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学校尽量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多进行集体性、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性的项目,既锻炼学生体魄,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效果比开多少次大会好得多。
3、领导带头、教师参与,制度保证,师生共同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学校领导、教师要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既可增强身体素质,又可以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另外,学校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多年和学年体育计划,各职能部门共同协作配合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班主任的作用,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类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有跟踪,有记录,有反馈,并都纳入教师和班级的考核之中。体育制度使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它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约束学校体育行为,指引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要把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为,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结合学校各阶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条明确指出: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尊重差异、利用差异,可以更好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相反,忽视差异存在,就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很多时候体育教学由于受班级授课制本身缺陷的束缚,体育教师很少顾及各类学生体育能力的差异。为更好地发挥差异资源,引导体育教师尊重“差异”、有效利用“差异”,做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通过介绍自己多年来的经验,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首先认识学生存在差异的类型与采用的对策
1、根据地理位置与城乡差距认识差异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别,因为城乡教育条件的不均衡和家长重视教育程度的不同,农村学生整体素质上要落后于城市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知识水平和运动素质普遍要低于城市学生。
对策:面对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城市、农村学生整体的差异,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比如,观摩了城市学校的优质课,学习了他人的优秀教学设计,不能直接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而不管学生素质和教学条件的差异。学习、借鉴他人经验时,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改造。
2、根据男女性别认识差异
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年级,男女性别差异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不是太明显,不过,在基本运动能力方面也存有差异。进入初中后,同一年级男女学生间,速度、力量、协调性等明显不同,男生喜欢对抗激烈类项目,女生喜欢舞蹈健美等项目。越往高年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身体发育阶段和特征上的区别,学生在兴趣、爱好、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逐渐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对策:面对因学生性别、年龄而产生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预设时,做到心中要有教学对象。在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采用教学手段时,要考虑性别特点与学段差异,防止不顾学生兴趣、喜好和身体发育特点而随意安排。既不能在低学段过分追求技术动作的完整性与规范性,又不能在高学段过分简化技术动作,忽视了学生的学段特点。
3、根据学生学段认识差异
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因为学生身体发育的阶段与特点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小学生特别喜欢游戏练习,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初中学生喜欢竞赛性强的竞赛活动,适合开展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自主、合作学习内容,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选项活动比较普遍,自我组织与管理能力突出。
对策:面对同一年级不同班级间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灵活应变。班级的学情不同,教学时必须在教学手段使用上、教学时间安排上有所区别,不能一成不变。面对同一班级学生间的差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考虑和实施差异教学。在理解和熟悉每个同学的前提下,设置分层目标,安排可选练习,进行合作学习,实施差别评价,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使各层次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学习,发挥优生帮带作用。
二、了解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
1、课堂上,差异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针对差异才有了差别化教育、分层教育、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当我们心里装着每个层次的学生,有了差异教学的意识,有责任心的教育才能实现。
2、差异存在使得体育教学不能制定同一个学习目标和内容,不能提同一个要求,不能用一样的方法、手段,花同样的时间去教,教学中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但是一般班级上会有很多学生存在差异,老师也不能每个学生都制定一套方案。
3、教师要考虑安排适合不同性别的教材选择,特别是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会给体育教师的授课带来麻烦。同时一边要照顾男生上课,还要兼顾女生上课,不同的身体形态给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评定也会带来麻烦。
4、学生的差异对教学的影响是双向的,对于一些先天性的差异会对教学形成负面的影响,因为这种先天性的差异没有办法通过引导和练习进行改变。但是对于后天形成的差异,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可以有效利用的教学资源,充分地利用会大大提高课堂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于这种差异资源进行分析、利用。
5、学生个体与整体都存在着主客观上的特殊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每一届每一个班集体、每一个班集体里的每一名学生身心层面上。集体差异和个体差异都是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流程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和有效评价的重要因素。
三、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
1、多数情况下在目标上、要求上、评价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在练习内容、方法、手段上要有让学生选择达成目标的多种练习方法和阶梯,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综合的方法,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2、面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需要我们课内外结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平衡,必须通过加强练习来弥补,光靠课堂上的锻炼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因此,当学生素质有强有弱、出现不平衡时,就必须布置学生课后的学习任务,通过锻炼来发展与提升自己的薄弱素质。
3、面对学习阶段之前之后产生的差异,需要我们有整体大局观。体育教学不能只顾眼前,只考虑教学时的当堂课。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我们体育教学的最大任务。所以,我们要提前考虑消除或减少学生间差异的策略,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就要有意发展学生下一阶段学习所需要的相关素质与体能。
4、学生的差异对以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来说是一种挑战,对老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同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制订教学计划和学习目标是老师目前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
总之,课标理念的落实必须依靠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才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实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设置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的时候,通过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叁』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广泛开展,体育的健身、益智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它应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一种文化素养,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而完美的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民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由一个人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一方面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掌握了一些系统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不够准确和深刻,有时甚至是片面的。这时的教育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高中学生热情奔放,对生活充满活力,渴求知识,接受能力强,正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良好时期,也是增进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的良好时期,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增进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体育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育运动客观过程的认识;一是对体育运动各种规律的认识。高中学生应具备的体育知识有:体育的目的、意义、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对体育的方针、政策;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各种体育项目对锻炼身体的作用;体育卫生常识;以及运动竞赛中的简单规则和比赛方法等。教师除了在实践课堂上传授体育知识外,还应着重抓好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认真上好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课。学生学习和了解体育知识的途径很多,如电视媒体、报刊等,但知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体育基础知识课可以比较全面、系统地给学生介绍体育的有关知识。目前,中小城市一般把这类课程安排在雨天进行,体育教师应该象上室外课一样,引起高度重视。
2.举办体育知识专题讲座。体育教师要抓住社会上和学生关心的体育热点问题,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性地进行体育知识讲座,既有教育性、又有知识性,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
3.办好学校体育报刊和宣传栏。学校要为学生订阅体育杂志、报刊等,并为学生借阅、观看提供方便,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体育部办好每周一期的体育知识宣传栏,鼓励学生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二、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技术、技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1.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主要是在体育课堂上学会的。老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再经过纠正错误、反复练习达到分化、巩固、动力定型。高中学生早已具备了跑、跳、投掷等基本技能,但如何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挖掘潜力,使他们跑的更快、跳得更高、投得更远、学会自编自做徒手或器械操、打球等,就要继续学习和提高有关技术,并在练习与锻炼中巩固提高、形成新的技能。如:背越式跳高、挺身式跳远、背向滑步推铅球等,这些技术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兴趣。
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知识结构存在差异,学习和掌握技术的速度会有快有慢,当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技术时,会感到喜悦,他会想:“啊,我终于学会了”。因此,在教学时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大小,设立基本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类指导,使他们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如:高一女生学习篮球的“三步上篮”技术,开始教会学生脚步动作,并初步掌握“一大、二小、三高”的基本方法,对运球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作好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并力争进球;对于一般的学生要求能完成自抛球跨右脚球接三步上篮,或运一次球当球弹起时跨步接球上篮;对于运球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学会原地跑动突然跨右脚要球做三步上篮。这样,各种层次的学生都会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达到学会技术。
2.学习身体锻炼的技能。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如太极拳、徒手操、舞蹈、健身跑等。身体锻炼必须讲究科学,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去探明它的理论依据,锻炼原则和方法。选择有效的锻炼内容,安排可行的锻炼计划,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在体育课堂上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一些身体锻炼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了身体锻炼基本方法的同时,学会怎样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锻炼时间、制订锻炼方案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爱好等在高中学段学会一至两样健身的本领,并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 3.学习娱乐体育技能。所谓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以娱乐为目的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内容丰富多彩,规模大小不一,通常带有游戏性质,如跳绳、跳皮筋、拔河、踢毽子、掷飞盘、飞标、放风筝和各种体育游戏、以及现在社会上比较时兴的垂钓、打猎、保龄球、高尔夫球等。有些项目可以在课间休息时间或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如跳皮筋、踢毽子、掷飞盘等;有些项目可以安排在体育课上进行,如集体跳绳、拔河、体育游戏等;当然,由于学校条件限制,一些带有消费性质的社会娱乐体育项目,在学校不可能得到开展,但体育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校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或其它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飞镖、保龄球〈替代品〉、桥牌等游艺活动,发展学生的娱乐体育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创建体育氛围,增进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 所谓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学校有意识地创建一些体育气氛,能够增进体育意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
1组织学生观摩大型比赛或观看体育录象片等,加强学生对体育过程、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切的爱好和强烈的愿望。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赛,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如我们学校二十多年来一贯坚持的班级球类比赛,上学期男子篮球比赛和女子排球比赛,下学期的女子篮球和男子排球比赛等,学生一开学就开始积极准备,经过三年的练习和比赛,学生的篮、排球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且带动了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运动中去,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红红火火。
2.增进参与意识。随着体育知识的增加,学生对体育的意义、规律的认识水平就会提高,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就会增强,在尝试和练习中,就会不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偶尔也会把所学的技术迁移进来,感受运动项目特有的魅力,慢慢地学生就会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并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个性。
四、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习惯。
1.发挥体育骨干的积极作用,建立体育项目兴趣小组。高中学生知识量的不断增加,意识也逐步个性化,对体育活动项目选择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此时,必须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允许他们作出选择,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评价他们的体育态度,通过开展体育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运动才能,从而保持对锻炼的稳定兴趣。
2.融洽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对老师感到亲切、可信,主动去接近老师,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养成锻炼的习惯;及时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如高一学生马上要进行排球比赛,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提前学习扣球技术,老师及时地对教学进度作出调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学生课内、课外练习的积极性也迅速高涨起来。
3.严格要求,反复磨练。任何一个良好的习惯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都要靠坚强的意志,严格的要求,反复地训练。就是说,在让学生了解必要的道理,提高认识的同时,还必须着重花大力气引导、督促他们去自觉地实践,养成严谨、规范、务实的作风,在反复练习中化为自身的东西,达到习惯的养成。
4.树立榜样,正面引导。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要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和影响力。体育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对学生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交流体育锻炼的经验,或向学生介绍杰出人物体育锻炼事迹等,启发学生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5.发现优点,积极评价。
在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对他们的进步做出积极的评价,要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果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都能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当学生具备上述一系列素质之后,就有了从事终生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文化素养也就提高了。

『肆』 就目前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谈谈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4.1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
4.1.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很多学校现在面临体育办学难,难就难在资金缺乏,如何引进资金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而学校的部分活动、建筑物、标志物可以以该社区或企业的名称冠名。这样,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质量得到提高。而社区和企业在被宣传的同时,社区居民或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得到保障,群体活动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容易形成规模。另外,社区或企业的体育文化得到学校规范的指导后,有助于社区或企业的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区的亲和力。
4.1.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师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4.1.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体育相关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4.1.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学校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倡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4.1.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位置、地方气候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课外体育文化,逐渐形成校园体育课外文化的品牌意识,最终确定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具备体育文化特质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员自发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群体竞技活动的交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筹备工作,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一旦形成品牌社团,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学生社团的横向联合交流,促使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得到科学与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性人材,为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伍』 如何从四个方面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

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2.校园体育文化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3.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3.2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浙江海洋学院首届体育文化节中提出了“以体育凝聚人,以体育促五育,以体育广交友,以体育促质量,以体育争声誉”的体育文化节宗旨。浙江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以“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是体育文化节的永恒主题。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所以,学校体育节这一学生自己的节日将会成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成功实践的典范。4.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校长在谈到校园体育文化时说:“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忽视人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如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高科技犯罪严重的扰乱着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采取的必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许多人都认为现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缺乏诚信、缺乏人文关怀。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以及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有人提出“净化心理、提高德商、健全心商”是高等教育任务刻不容缓的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陆』 如何搞好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应该是落实在有效上,怎样有效开展体育工作,本文从制定制度、有效教研、开展活动、开拓创新展开话题。
一、科学导航、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为有效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校一直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由校长、副校长、综和学科主任、体育教研组长和全体体育教师组成齐抓共管的团队。学校在制定学期计划时,把体育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制定详细的体育教研计划和学生活动计划。每月末组织一次组长会议,汇报本月的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下个月的工作计划。学校根据各组的具体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让每项工作都能顺利、高效地开展。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为了使体育工作开展得扎实有效,我们制定了学校中长期体育工作发展目标、教师5年发展规划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如:《体育器材管理制度》《体育教师职责》《课外活动制度》等,还制定出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创新的管理制度,如《教研组工作制度》和《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学校还将各班的体育比赛成绩和大课间活动表现纳入班级评分系统进行考核。
二、多方培训,坚持教研,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建立教师培训机制,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创造条件。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学校建立《体育教师培训制度》。组织体育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等有关内容。近几年来,我校体育教师先后参加了“全国十四城市教学研讨会”“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湖北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说课培训”等。学校还经常聘请体育专家、学者来我校指导体育教学工作,专家们带来一些最新的体育教学信息开拓了老师的视野,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创造了有力条件。
2.挖掘校内资源,签定“青蓝工程”责任书。我校体育组有小学高级教师4位,学校指派青年教师当他们的徒弟,签订了师徒结队、共同进步协议书,每学期按规定听满10节青年教师课,要求先说课再上课,课后及时反馈、交流,撰写教学反思,让青年教师少走弯路,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
3.坚持开展教研活动,让教研成果服务于课堂。每周一下午是我校体育组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内容在上学期末经组内教师讨论,上报学校批准后进行实施。近几年来,我们围绕“高效课堂”先后完成了《球类教材教法研究》《室内体育课研究》《队列教材教法研究》《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小器材的开发与利用》等内容的研讨。在《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研究中,我们总结了8种教学方法:口诀与儿歌法、评价法、指令法、音乐法、设置情境法、呼和法、示范法、讲解法。每种方法都有相应的范例进行教学,在课堂实施阶段,这些方法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呈现较高的效度。在《小器材的开发与利用》中,我们自主研发了各种小器材,有用雪碧瓶做的“摇摇乐”,有易拉罐做的“高跷”,有废旧窗帘布做的“黑夜探索”,有“欢乐盒”“流星球”“玲珑球”等,并利用这些小器材形成了一系列的单元教材,丰富了课堂内容,为体育课堂增添了色彩。
三、坚持不懈,精心组织,促进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1.精心设计“阳光一小时活动”,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我们本着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营造良好的锻炼身体氛围的目的,设计我校的大课间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整个“大课间”活动采取先集中后分散的方式,集中做操后,各班分散按班级、兴趣分区域进行大课间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我校的课间操每月进行变化,如韵律操、校园集体舞,兔子舞、交通手势彩旗操、搏击操、运动模仿操,下雨时的室内操等,这些节奏感强、动作新颖的操,深受学生的喜爱,锻炼效果极佳。“大课间”活动还根据季节的不同改变活动的内容。每学期开展具有时代感的“象征性长跑”,如“跑到北京迎奥运”“跑到上海看世博”,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这些易调控、易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从根本上变革课间操的内容和形式,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生锻炼的花样多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也大了,从而调动了活动主体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多方锻炼。多年来我校以“全民健身”作为体育工作的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举办“校园游艺节”“校运动会”“校园体育节”等一系列校际体育比赛。并且要求参与人数达到各班级的90%以上,真正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充分地调动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多方促进了学生进行身体锻炼。
3.组建特色队伍,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做到对学进行个性培养,我校组建了各种体育特色队伍,为不同专长的学生提供发展的舞台。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几年来,利用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和大课间时间,带领学生坚持不懈进行日常训练,做到训练有计划、有记录。辛勤的汗水换回了优异的体育成绩。在各项比赛中,我校学生均获得优异的成绩。
四、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
1.增设运动项目,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许多大型活动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如传统的体育冬季三跳,原来是1~6年级单摇跳,现在增加了3~6年级双摇跳短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效果非常好,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运动会上,增加了三年级的200米跑,五、六年级的800米跑。以往担心学生年龄太小会串道、耐力较差等,事实上只要在体育课上老师多训练,比赛时裁判老师重点强调,学生还是能很好地进行比赛并赛出较好的成绩。
2.创造机会让广大教师和家长参与活动,增强教育效度。以往全校运动会只是学生参加,老师承当裁判工作,现在校运动会除少数安全值班的老师外大部分老师都参加进来,更加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此外,特别开设的亲子游戏项目,使校运动会更是精彩纷呈,家长和孩子在赛场上一起挥洒汗水,一起努力拼搏,家长们也感受到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在家庭教育中会有意地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
3.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培养孩子锻炼身体的习惯。每学期初,体育老师会根据本学期的考核内容和各班主任进行交流,班主任根据学生情况每天布置一项体育家庭作业,请家长督促完成。
4.改进活动的评价方式,为更多的学生创造参与运动的机会。在以往的活动中,各班主任想让自己班获得好名次,总是尽量让体育较好的同学参加。那些体育略差的学生较少有机会参与,后来我们分开设置多个奖项,如:“最佳参与奖”“最佳组织奖”“最佳团队奖”等,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的机会。

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9/view-3549488.htm

『柒』 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及艺术工作

一、增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各地各校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摆正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体、音、美教师教研组,各地各校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并进行体卫艺三方面的业务培训。学校校长要认真履行学生体质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统一规划和领导,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意识和历史使命感,认真研究解决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学生接受体育、艺术教育和参加活动的权利,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二、着力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评价机制,积极实施新的体育艺术课程标准

各地各校要开足、开齐体育、艺术课时,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发地方体育文化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形成地方特色。要充分发挥示范性学校在高水平高质量实施课程标准中的引领作用。体育、艺术课要选择能有效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综合素质的教学内容,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组织教学,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强化体育、艺术基本知识、技能、审美能力及表演技能的教学。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坚持身体素质课课练,加强体能练习,培养学生自锻能力、创新能力,锤炼强健体魄,保持体育、艺术学科实践性的特色。切实贯彻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并列入课表形成制度,定期督查并公布实施情况。要积极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广泛开展大课间活动,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艺术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活跃学生课余文体生活,确保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和谐发展。

三、着力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各地各校要按规定配备合格的专业教师,满足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培训,组织体育、艺术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特级教师讲学团赴学校讲学,培训一线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全面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要专门设计培训项目与内容,定期培训中小学体育、艺术教师,提高教师素质和执教能力。经过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体育、艺术教师不得上岗任教。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艺术教研组的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学管理,定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新课程学习研究,深化课程改革,拓展校本课程,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要关心体育、艺术教师生活和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在职称考核、评优晋级和职务聘用聘任等方面和其他学科同等对待,激发广大体育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四、着力构建多渠道的经费投入机制,大力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场馆和器材设施建设

争取政府加大投入经费,同时还要争取社会、企业、慈善机构等的支持。各地各校要加大经费投入,每学年不得少于公用经费80%用于加快场馆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各中小学要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体育器材配备目录》要求配齐器材设施;农村小学要开发和选用学校资源,遵循“因地制宜、适用耐用、美观安全”的原则,装备好体育、艺术器材设施,满足体育、艺术教学和课外文体活动的需要。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配备体育、艺术器材和场地建设。要在教室周边设置便于学生课间锻炼且安全实用的健身器材,吸引更多学生参加锻炼,满足学生健身需求。要强化管理,制定相应的使用维修与管理制度,定期维修与安全检查,提高场地器材设施的使用效益。

五、着力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的补充机制,积极开展学生课余训练

在组织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艺术教学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课余体艺训练,培养优秀体艺后备人才。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选择1—2个体育艺术项目,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和校级代表队,组织有特长的学生坚持常年系统训练,培养优秀体育艺术后备人才,形成学校体育传统与艺术特色。学校每年组织1-2次以田径运动为主的综合性运动会及艺术展演活动或体育艺术节,要改革学校运动会传统竞赛的模式,突出健身、娱乐功能,每学期举办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寒暑假期间,各地可视实际,组织中小学生体育艺术及拓展项目夏(冬)令营活动,满足学生校内外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各地各校要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和艺术展演制度,做好优势项目布局;改善训练条件和生活条件,激励学生刻苦训练,不断提高体育与艺术的技能水平。

六、着力构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领导组织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管理力度

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依法依规,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政策法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管理机构和职责,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发展规划目标,落实保障措施,保障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条件;完善体育、艺术教学、课外文体活动与训练、场馆设施和器材等各项管理制度,深化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列入教育局评估督导、评先评优的内容,市教育局将定期对各地各校贯彻落实学校体育、艺术教育政策法规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坚决制止随意减少、挤占体育、艺术教学及活动时间,杜绝不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按计划组织课外活动等现象;定期召开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总结交流、研讨大会;要有计划地组织优质体育、艺术课展示和教学比赛,促进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捌』 如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广泛开展,体育的健身、益智功能版越来越得到人权们的认同。
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体育不仅仅是运动员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它应该成为一个人终身的一种文化素养,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而完美的人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民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两个文明的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体育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由一个人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以及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等因素决定的。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一方面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掌握了一些系统的科学知识,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等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而另一方面存在着知识和经验的局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不够准确和深刻,有时甚至是片面的。
这时的教育对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高中学生热情奔放,对生活充满活力,渴求知识,接受能力强,正是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良好时期,也是增进体育意识、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的良好时期,提高的体育文化素养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高中学生体育文化素养。
下面结合本人的思考和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玖』 如何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建设反映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园文化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亚文化,一种特殊的社区文化、一种精神文化。从其构成上看,它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文为中心的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的统一。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一专多能的跨世纪、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1.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及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同时,校园文化又是一个多层次、立体的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文化、行为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科技文化、心理文化等多方面的文化范畴。高等学校是一个十分有特色的群体组合:“有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有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有较发达的传播媒体;还有多种学术团体、研究机构和学生社团等等。这些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既依存于社会文化,又有着高层次文化水准并具有相对完整的文化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创造功能。同时大学校园是多种新思想、新思潮、新观念、新信息最先接受、传播或诞生的场所。这种氛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巨大的育人功能。它可以促进大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习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扩大知识领域。校园文化又具有导向功能。如讲座、学术报告、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开发创造功能,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丰富着课内的学习,并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如科研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组织工作能力等等。除此,校园文化氛围还具有娱乐调节功能。娱乐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活跃、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增添生活的情趣。”娱乐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寓教于乐是校园文化教育功能的延伸;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个性品格、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激励凝聚功能,校园文化可以提高人们对学校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师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实际上校园文化开展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过程。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首先,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趣,促进自身的思想观点、心理素质、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一位哲人曾说“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第二,可以弥补大学人文学科课堂教育的不足。第三,加强校园文化是提供丰富自身内涵的重要形式。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既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又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创造一种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环境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虽然,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但校园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高等院校的文化品位主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升。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2.校园体育文化从社会学角度审视,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人的一种社会需求。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又是娱乐,既是运动又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体育文化存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和人们需求的多样选择性,即体育文化并不具有统一的模式,它是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以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的不同需要而存在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更是在广大师生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它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 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是挖掘学生潜能、启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的广阔天地,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群体文化,也是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轨的助动力。校园体育文化生活可谓是精神文化的大舞台。有了校园体育文化,就营造出教育的氛围,增添了学校的活力,使校园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效地提高人们了生活的质量。3.1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存在于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文化形态。公平竞争、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自信不止是体育精神的精髓,它以其特有的魅力与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成为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展示的窗口。“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其魅力就深藏在体育文化的底蕴之中。体育及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参与人数最多、开展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对人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文化活动。为数不少的高校通过体育文化的营造对校风、学风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如三峡大学,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着力营造人文、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思想政治状况、宣传舆论氛围、师生文明素质、校园综合治理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气象,促进了教职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增进师生员工的团结和深度融合。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大学生能培养成为集知识与技能,智慧与体魄为一体的全面型人才。大学校园的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的成长,弘扬“诚信,奋斗,进取、创新”的办学精神,对提升一个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培养学生健康成长中体育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形成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3.2 体育文化节,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如今举办体育文化节,已成为校园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高校“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的窗口,成为广大学子施展个人才华,发挥各自特长的广阔舞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健康文明、团结向上、高雅清新、竞争有序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体育文化节是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体育文化节,系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为师生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来培养师生的体育道德素养。由于体育节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体育文化节,使体育不仅仅成为一种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手段,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体验。在这种热烈而激情的文化氛围在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支持、参与体育运动。除此,让师生们树立新的体育理念和科学的健身方法,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举办体育文化节的宗旨之一。浙江海洋学院首届体育文化节中提出了“以体育凝聚人,以体育促五育,以体育广交友,以体育促质量,以体育争声誉”的体育文化节宗旨。浙江大学第四届研究生体育文化节以“弘扬体育精神,倡导人文关怀”为宗旨。“体育与文化并举,体格与人格并重”是体育文化节的永恒主题。一位哲人曾说过:“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个性,播种一种个性,就会收获一种成果。”所以,学校体育节这一学生自己的节日将会成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学校体育领域内成功实践的典范。4.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重要的且不可缺少的内容,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力的催化剂。体育运动是体育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体育运动中所崇尚的一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道德风尚;一种尊重自己、尊重他人、自强不息、自信不止的道德品质;一种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不仅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健康方法,营造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给学生搭建了充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提高了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在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熏陶中,在忘我的拼搏中,锻炼了意志品格,陶冶了情操,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升华。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校长在谈到校园体育文化时说:“体育给文化启蒙带来很多东西,体育比赛中自由发挥的创造精神、挑战生理极限的挑战精神、服从团队和裁判的规则意识都是现代人最重要的文化素质。正是因为这样,无论是从事体育运动还是观看体育比赛,都会对人有启发作用。文化校园建设是将课堂教学和其他方面融合起来,构成全方位育人和文化启蒙,而体育是这其中的重要部分”。体育及体育文化有利于培养人们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弘扬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有利于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总之,体育对振奋精神、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展示学校形象、提升学校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体育文化在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精神境界、人格品位乃至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念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蒙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品质、行为价值及元认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技术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对他人的热情与关怀,只为自己的名誉地位忙得不亦乐乎。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与此同时,对人自身的培养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由于忽视人的素质教育,产生了高科技与低素质的矛盾,如一些掌握高科技的人,由于素质上的缺陷,个性畸形发展,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甚至异化为“经济动物”、“智能强盗”,高科技犯罪严重的扰乱着社会秩序。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以培养出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许多著名大学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试图加以改造,采取的必要措施,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许多人都认为现今中国的大学校园变得浮躁、媚俗、功利,缺乏诚信、缺乏人文关怀。清华大学学生“伤熊事件”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无知和对生命的漠视,以及缺乏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有人提出“净化心理、提高德商、健全心商”是高等教育任务刻不容缓的任务。大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且更应该具有社会公德和健康的心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要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格调和品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成为富有社会竞争力的群体。体育文化的传播就是大力弘扬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校园体育文化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培育校园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学校人文气息和人文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文化资源,以人为本,让师生通过参与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去了解社会、去接触社会,培养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尊重事实、崇尚理性的精神风貌,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

『拾』 如何完善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

刘亚林路过求采纳。4.1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举措。

4.1.1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
很多学校现在面临体育办学难,难就难在资金缺乏,如何引进资金为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学校开放“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学校可以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而争取国家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提供的扶持资金。而体育俱乐部能依托学校的管理、师资和场馆等资源,面向全体青少年组织发展体育健身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筹措资金。另外,学校必须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利用现有体育场馆设施和时间的基础上,确保学生在校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主动与社区或企业合作,争取它们提供体育专项赞助资金。群体活动是当前社区和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些社区和企业受地理位置、城建布局的影响,没有太多相对集中的场地用于群体活动。学校应主动回归社会,让社区或企业体育文化建设重点变轨到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来,让社区或企业为学校添置器材,维修、扩建场馆,输送体育教师外出培训。而学校的部分活动、建筑物、标志物可以以该社区或企业的名称冠名。这样,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强化,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质量得到提高。而社区和企业在被宣传的同时,社区居民或企业职工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得到保障,群体活动相对集中,便于交流,容易形成规模。另外,社区或企业的体育文化得到学校规范的指导后,有助于社区或企业的文化建设,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社区的亲和力。
4.1.2营造“和谐的人际文化”环境。
师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不仅能调节、激励师生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而且也能促进师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为此,要特别注重对师生的思想引导,加强双向教育与管理。
学校应以体育教师发展为本,不求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体育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领导职工关系,创造民主的、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让体育教师甘于奉献自身的教育岗位。而体育教育要抓好学生的常规教育,用“养成教育”塑造学生;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用“理想教育”鞭策学生;用“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用“赏识教育”激励学生;用“爱心教育”温暖学生;用“协作教育”团结学生;用“责任教育”督促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
4.1.3注重“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建设。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障。
学校建设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为构建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应制定的制度包括体育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体育课堂管理制度、体育器材保管制度、体育场地维护与管理制度、体育教学教研活动制度、体育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学生的安全行为规范等。
学校制度文化是在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体现学校个体特有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它的重点是建设之后的运行与参与。具体包括大家对体育相关制度文化建设的认同,它对每一个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的激活。
4.1.4加强“体育课堂文化”建设。
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课堂文化无疑具有独特而又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虽然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文化的绩效必将映射到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中去。因此,我们要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入手,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课堂文化特色。在课堂上,体育教师不再是死板教条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引导者,体育教师要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情感,营造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内在需要自然的被激发出来。学校还要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提倡体育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更为协调,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同和谐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5加强“校园体育舆论文化”建设。
经常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都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组织体育知识讲座是丰富学生体育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发展趋势、体育文化等,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
4.1.6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品牌。
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丰富、活跃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我们要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位置、地方气候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校园课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各个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校园课外体育文化,逐渐形成校园体育课外文化的品牌意识,最终确定自己的传统与特色。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创建具备体育文化特质的学生社团,让社团成员自发参与课外体育训练、群体竞技活动的交流,以及学校体育文化节的组织与筹备工作,从而提高学生文化交流的能力、开展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一旦形成品牌社团,将全面提升全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和参与程度,还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学生社团的横向联合交流,促使校园体育课外文化得到科学与持续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复合性人材,为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服务。

阅读全文

与如何提升学校体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