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繁荣农村文化
对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思考
一、 凤庆县农村文化基本现状
凤庆县现有国有文化事业单位18个,在职职工86人;业余文艺表演单位16个,有演职员150多人;县新华书店1个,职工22人;其他所有制形式创办的文化经营单位138个,从业人员达600多人。随着茶文化大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发展还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群众看戏难看电影难、文艺创作难的情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随着凤庆滇红小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常住人口逐年增多,文化设施已不能满足城镇发展。从目前来看,县城区域只有凤庆文庙、凤山公园、街心花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正在建设的滇红园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全县13个乡(镇)虽设有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但由于设施不齐全、场地狭窄、图书存量少、种类单一等情况的限制,大部分乡镇文化活动不够正常,还不能充公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人民群众看书难、寻求科技知识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文物管理所没有博物馆,现有文物无法进行正常的陈列、展览,不能给人民群众提供了解文物、观赏文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文庙群的扩建工作进度缓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电影管理站没有专门的片库和放映机器维修工作室,工作开展难以有序进行;图书馆存书量少,还不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看书学习、查阅资料的环境。
(二)文化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断层情况仍然存在。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人才更新机制没有形成,文艺创作等人才断层问题日益凸现。县茶文化艺术团缺少编创人员,人员编制不足,现有人员只能完成基本的舞台艺术表演,茶艺、茶道表演,文化工作内容的创新难以展开,茶文化大县建设进程难以推进,一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节目难以开创,人才匮乏、新编剧目奇缺等现象仍然存在,艺术团的生存价值受到严重挑战。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还不能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给乡镇发展文化工作造成停滞不前的现象,加之文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对文化工作认识肤浅、了解不深、掌握不细,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找不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服务和指导的作用难以发挥。目前,整个专业文化队伍仍然缺乏中高级人才,特别是行使管理、指导文化工作职能的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是非专业人员。文化稽查队专职人员少,无法管理好日趋发展壮大的文化市场。
(三)农村群众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但广大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地方、特别是远离中心城镇的地方,农民群众依然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的质量仍然得不到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平时农作之余的文化生活还是停留在爬山、看电视、走亲访友、串门、闲聊、抽烟、喝酒等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或根本没有文化活动等情况还普遍存在。
(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不能有效开展。目前,对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手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不清,如彝族俐侎人和苗族的歌舞、手工艺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民间艺术普查登记后就没有进行跟踪了解和挖掘,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发掘、落实。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护机构)等基础工作还不够完善,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措施不力、还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民族文化传承难度加大,许多非物质文化日趋消亡。而凤庆目前还不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调研和思考。
二、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对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具体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文化建设领域涉及广泛,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
(一)要着力树立文化服务理念。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繁荣农村文化,推进文化大餐建设进程,各级各部门应从落实“决定”精神,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切实负起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责任,不断增强建设农村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争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面貌得到改善。
(二)要着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扩大城区文化阵地建设范围,完善现有阵地的管理,加速滇红园广场建设力度,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多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已经建立文化站的乡镇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作用,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大餐。对于现在没有建盖文化站、文化设施不够健全的乡镇,应加大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场所。村落文化也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网络阵地。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十分滞后,大部分村没有文化活动设施。要继续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中心户、书法协会等载体建设,推动村落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要着力壮大文化队伍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要贯彻《决定》精神,推进农村文化进程。二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三是要稳定人才队伍,珍惜现有人才资源,努力营造优秀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建功立业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用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实施“走出去、请进来”、强化岗位培训等形式进行培训,努力提高现有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艺术素质和创新能力。此外,要通过竞争上岗,引进优秀人才,充实宣传文化队伍,努力实现人才队伍的优化配置。
(四)要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要发挥茶文化创作基地的作用,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多出好作品。文艺创作要确定好的领头人,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对出成果的作者,给予表彰奖励。二要广泛开展文化阵地活动。大力实施“知识工程”,建设好县级图书馆。同时,要深入乡村抓好乡镇图书室和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博物馆、电影管理站、茶文化艺术团、乡镇文化站要运用多种文化手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积极传播经济、科学、文化知识,为广大农民服务。三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广电及网络部门要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扩大宣传舆论覆盖面。
(五)要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力度。凤庆鲁史古镇是滇西茶马古道繁荣的记录和象征,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古镇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要加大对凤庆洛党石洞寺、鲁史古镇、新华乡、诗礼乡、郭大寨乡、三岔河镇、营盘镇、腰街乡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力度,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要保护原貌、体现原貌特色。在保护和开发中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发掘文化渊源。
(六)要着力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机制。要把文化机制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委、政府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党政年度考核和任期责任制的内容。文化市场管理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精神产品的调控,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出版、网吧等文化市场整治和管理力度,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B. 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领导安排你在农村安装健身器材,你如何选址与安装
健身器材进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能够丰富乡亲们的业余生活,专提高乡亲们的身体素属质,因此这项工作十分重要,对于健身器材的选址和安装也要格外重视,周全考虑。
如果是简易的户外运动器材,在选址时就要考虑地形,应选择在村中的小广场或者开阔的空地上,一定要宽敞平坦,利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活动。也可以选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这样方便村民出入的时候进行锻炼。还可以考虑在村活动室等年轻人较易聚集的地方,或者村子里的超市附近,大家往来也比较方便。把以上几种方案形成文字材料,分别说明优劣,召集村民会议,以投票的方式民主地挑选出大家认为最合适的地方。将投票的结果和所需经费报与领导审批。
如果是跑步机等室内运动器材,可以考虑安放在村委会,由专人管理,制订使用条例,对使用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避免操作不当引起损坏。
在安装方面,严格遵循使用说明进行安装。专业器材可以请厂家的售后服务人员协助安装,以免出现意外损坏。
待安装完成后,要将情况详细汇报给领导。密切关注器材的使用情况,做好器材的维护和修理工作。
C. 繁华农村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
这位知友,乡村文化是乡村居民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乡村文化又分为乡村物质文化和乡村非物质文化。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哪些?
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短板日益突出。以乡村文化旅游为例,旅游与文化相结合,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乡村旅游中所蕴含的文化,不同于城市旅游所蕴含的文化,这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不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而是享受乡村旅游中的文化特色,让城市旅游者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闹,寻求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展示乡村丰富的旅游资源。因此,乡村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三、乡村文化振兴指什么?
1.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此提升文化软实力;
2. 加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游牧文明的保护以及民族、民风、民居等文化的保护;
3. 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4. 新时代意识的培养,培养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年轻人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四、乡村文化产业的主要模式
乡村文化产业要发展的方向是立足市场、走进消费。总结多年的实践有多样化的模式选择。
1. 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发展,让外地和城市游客感受到淳朴的文化生活气息;
2.开发乡村工艺品,组织大家参与到特殊文化创意产品的加工和经营中来,比如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
3.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通过体验经济来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
4.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
5.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
D. 繁荣农村文化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繁荣农村文化的总体要求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
E.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为什么要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
=水在这个地方真的是令人惊讶的,只要你站在一个开放的地方,必须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没有等到醒来河里的鱼,他们已经打破了他们的梦想便士邮票。雾厚,相反遥遥无期,和其他船只靠近对方,惊出一身冷汗,一遍又一遍,好险好险,船已经错开一丈多。这个地方有一个渔夫,78岁的老头,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小鱼小虾卖哟 - ”虽然普通的吆喝,但人喜欢沉迷唤醒的吃,喝一杯的茶,遍体舒适,整个体液强。有时懒板,昨晚喝醉了,跌跌撞撞地爬出机舱,未知的天空,站在船尾杨,根据第一线的尿液尿浑浊气味。不可或缺的忍受他的妻子一顿臭骂,煮的水进行这条河!
往往有两个可爱的小鸟抓住河边的柳树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在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蒙蒙的,喜欢玩,不分老渔翁眼中的羡慕和挫折。
下车阳光灿烂的驱散雾是无根的。全村突然活了过来。农民早早起床,是什么超过两件事情,倒夜香,烧早餐。地方人民政府厕所往往是在河上,主人和女主人,采取单独行动齐头并进,他们不觉得有什么错。后来,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业领域,工人的工作。规划者走进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澳大利亚皇家规划学会的成员。 2003年,他离开了10年的生活在澳大利亚,参加新农村建设规划。
2004年,在北京郊区,他是“百村调查,2005年,他在全国11个省版”百村调查的代表性样本;欧巡赛走进“村的调查”第三章。
从飞机窗口向下看,无垠的浅绿色的田野,牧场和高山镶嵌位和件墨绿色集群,这些集群依稀可见丰富多彩的建筑物。灰色道路蜿蜒这些集群字符串,然后伸向遥远的天际。
“真美!”即使在如诗似画澳大利亚为10年,仍然感到惊讶走进欧洲,从巴黎戴高乐机场在告别欧洲伦敦的希思罗机场,直到飞“始终被绿树包围。”
在欧洲大陆的村庄,好像他们是一个绿洲,“没有留下太多的人工雕琢”的痕迹。在无垠的田野和草地,树林,总是戛然而止,和森林人的深处的一些边缘。来自维也纳,沿着横跨奥地利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和黑森州地区的仿自然村庄到处阿尔卑斯山北坡,总是有一些零散村落的曲折,并没有分心的,如果他们天生山它的一部分。
绿色是不是村 - 走进欧盟10个国家,他走访了100个村,这是最简洁,最直接的评价。相对于绿色物体占据的空间,建筑物,道路,设施,车辆,人类和动物所占空间不超过10%。 “
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村庄,错落的房屋呈现在眼前,所以看到中国农村逐步构建模块化建设步入轻松愉快,村里也有很多水平的新房子,但看不到激进的大规模的农村发展,但谨慎地保持着对周围环境,只交白卷超过对原有建设用地重建,而不是新建住房中脱颖而出。
“,但进步在欧盟的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完成,但建设是从工业化到生态转型。”步行到说,欧盟农村发展政策的“最好的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周围, “改善农村生活质量”,“提高本地产品的价值”和“发扬现有技术和创造新技术”为主题,部署资金以支持欧盟的农村社区发展。
2004年底,参加欧盟农村发展领导+“项目,欧盟15国892,选择”最佳利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在农村社区“的农村社区,34%,在德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意大利,英国,这个数字甚至超过40%。很难看,欧洲“生态农村”的概念具有很强的认同感。
法国,英国,比利时和德国,90%的土地面积仍是农田,牧场和森林,即使像荷兰这样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建设用地只有13%。可以预见,由于欧洲的人口在未来几百年的经济衰退,这种情况不会显着改变。
欧洲而复生农村
欧洲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走进调查结果可能是很多人把它授予“颠覆固有的认知。
例如在英格兰的农村社区,社区活动中心,29%的社区办公室,28%,43%,没有邮局,假设许多由政府委托和金融机构在英国的业务,邮局,几乎与官方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的唯一渠道,并有至少50万个家庭从最近的邮局两公里多,占了大约1/6的总在英国,有没有正规的公共交通服务的家庭数量; 49%没有从事义务教育学校,村里的医疗诊所的83%,75%,约50万农村家庭做不是有车,约1/6; 42%村庄没有任何商店,杂货店的70%,99%的就业中心。
数字当然枯燥,但是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即在英国的人口在农村地区在英国,不仅在穷人的相对收入,但也面临着短缺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分化的现实利益冲突,分配不公。农业群体的自杀率最高,在所有的职业群体。
然而,走进惊喜的是,“89%的农村人口仍然没有想离开农村,农村的城市人口的51%要活下去”。
这不是一个有着千丝万缕的神秘,走进相同的数字说话,他写道,在欧洲的报告百村“:100%的农村社区在广袤无垠的绿色开放空间,四周的边缘绿色,绿色网络上来; 100%的农村社区生活在一起的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分开,集中居住区周围的农资经营户仍保持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的方法之一,100%的农村社区建设集中排水系统在该地区家庭拥有家庭化粪池和污水处理系统,使用卫生厕所,粪便由市政当局集中,集中收集和处理,农村社区垃圾直辖市的100%......
我们看到可能不喜欢施特劳斯描述为蓝色多瑙河,莱茵河不清晰,尤其是在塞纳河和泰晤士河稍令人失望,但是农村的小溪,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总是水晶明确“走进入农村社区就是为什么欧洲人的生活理想,原因就在这里。
100个村庄走下来,走进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白色垃圾袋,在路边,甚至有一堆垃圾没见过,而不是在每家每户的门口,无一例外,放置了两个垃圾袋。“在农村社区,没有看到一个我们司空见惯的农村改厕”。走进不时看到农村社区英国,如“乱倒垃圾是犯罪,这种行为将被记录”的通知,在国内调查,走进发现不超过3个社区,准是我国农村社区的路旁沟边可以找到白色垃圾
没有这些设施,农村社区不是绿色的,但这些设施如果不受约束的膨胀,从而打破绿色边框的“走进生活需要,如道路,供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废物处置设施,以满足社区的基础设施,被称为“灰色的东西”。
走进所到之处,“灰色的东西”相当不错,“没有这些设施,农村社会将不存在。”然而,在工业革命时期,这些纯粹功能的“灰色的东西”的建设创造了新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普及,如果居民是免费的到填埋或水泥路面的房子,任何延伸,以社区为基础的基础设施领域拓展?住宅土地用途或增加值的土地,将被视为刑事罪行受到起诉。
走进发现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在一些村社,旧的道路往往是两车道宽6米,占地面积?伟大的自然之路,和那些新村庄发达之路只有3米。走进也看到近期建设各类行人和自行车道上行走,这些道路的一天到一天的流量无关,只考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步行运动,安全和接近自然的需求。降低总长度和宽度的道路,以减少整体道路铺装面积是前进了一大步,在近年来在欧洲的农村社区内部道路设计。
“在欧盟这些国家,新的城乡差距不断涌现,但是,这是相反的,少的城市比在农村地区,农村社区没有城市垃圾浊水声音,交通拥堵,非人性化的,绿色的,鸟,各类标志,以适应人规模的建筑规模,建设欧洲的农村地区是从里复活!“
语境农村刮整个欧洲
也许,欧洲的农村从来不会,只是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繁忙的背景下,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多年的沉寂。然而,正是因为欧洲不喜欢美国人,规模化发展的高速公路,让农村社区能够长期使用的传统的建筑方法和建筑材料自持,遗产的视觉无尽的蔓延他们的历史特点。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步行进入的10个国家的视觉特性走访农村社区是非常明显的,很容易区分每个国家的农村社区。 “欧洲的农村工业幸运地躲过了革命时期功能主义建筑思潮的增殖记录的时间和空间的痕迹。
锯,走进农村社区仍然如旧的住宅建筑风格。
独门独院平房住宅仍然占据90%的农村住宅社区;新连体成城镇住宅在一般的村庄,正宗的老住宅罕见的老房子,门窗也低于5%。有一个新的门面涂上新材料,和一些更多的停车棚,延伸至新的房间,但大部分住宅并没有改变形状,规模,砖,45度的坡屋顶和阁楼。
市场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新房住宅市场在欧洲,旧住宅区昂贵,比全市单位建设的国家居住,国老房子比一个新的别墅风格的乡村住宅。以市场为导向的人尽可能地维护和更新旧住宅区,不是五年推倒重建。“走进说。
走进农村社区住宅的多样性仍然是相同的。
除了新开发的一个住宅联排别墅成片,几乎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样的形状和规模的住宅,住宅有个性。是否无效,古民居,教堂,水井,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不能使用标准图纸,不可能完全依靠钢筋混凝土和大型工业建筑的使用建立。”
走进锯,农村社区的标志性建筑依然如旧。除了在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九个国家的农村社区,教会仍然是一个农村社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它是高于所有其他的建筑在居民小区。
走进锯,依然质朴的农村社区的社会氛围。在宽阔的马路看起来不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但也没看到了巨大的商业街道的安排,黄金业务门楼,商店,减价广告,各种类型的商业标志的挂杆。步行5-10分钟到田间地头和溪流,还可以聊天,与邻居的墙。开放式的空间,羊肠小道,田野和草地仍的核心农村居民点背景。
欧洲农村社区的特点是外观的视觉文化和历史。 “步行到评论,欧洲人也没有想象,在农村社区建设沿着那里的街道开设商店,酒店,餐厅,或麦当劳快餐厅食品均匀排工业化住宅的欧洲人是大概是世界上最坚决的历史和文化保护主义者。
视觉功能,这意味着很多东西,他们表示,人们希望他们的世界,他们自己应该是什么,历史的这些功能为一体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没有颜色的边界,有时间历史。欧洲人非常担心其他文化吞噬,而现在他们在农村的最佳协调抵制美国文化,欧洲人实现了整体保护历史和文化。
今天,这些老欧洲农村社区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榜样,不仅欧盟将这种模式扩展到新的欧盟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的城市规划的宣传往往是现有的模式移植到美国,因为他们设计的基本模式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在欧洲。
在一个村庄在意大利和法国布尔日奇广场走进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冲击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古浦风雅民俗风情赞叹不已,旧村庄广场复古风格所吸引。然而,当地人告诉走进这个广场是近年来恢复,30年前,建停车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村的历史和文化的和谐气氛,走进手感佩服,当地政府“亡羊补牢”的勇气和远见。
村庄在1970年的改造,老村广场铺上水泥,进入停车场。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对环境,特别是村里的历史建筑环境的破坏。几十年来,村里的人口急剧减少,萎缩村,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显着下降。在这个时候,他们认为是急于现代化的错误。 “幸运的是,这些地方只是变成了停车场,盖房子,或摧毁旧建筑,今天,它不再恢复。”走进叹息。
30年后,老村里的广场恢复原有的地板覆盖物和植物人状态,恢复周围的传统建筑,拆除街道家具建设在20世纪70年代的特征。更新的小广场,再次成为当地居民和社区便利店集中开会的地方,同时增加了村社区布告栏,他在那里举行了一系列的社区文化活动。 “这些地方和活动结合起来,并提供了可能性,为人们相互联系,形成共同的利益,构成了社会的”社会资本“。”
从这种情况下,恢复老村广场,走进锯,欧洲人试图还原面对400年的工业革命洗涤前的农村社区。天然资源或地域文化的“社会资本”,在改善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资金。 “走进颇为感慨。
布鲁塞尔,比利时,布鲁日著名的古城,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地道美食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社区居民”再加工“和”包装“,并努力保持原来的风格和魅力的古城。”布鲁日是不是围绕传统的农村景观作为背景,它也是一个户外博物馆。“
据欧盟统计2000年走进参观了老欧盟10国有18000一个布鲁日,自然景观的地方特殊的价值,占土地面积的17%左右,这是老欧盟文脉的延伸和在欧洲的胜利
F. 党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哪些方面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重视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
(二)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办好涉农学科专业,鼓励人才到农村第一线工作,对到农村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在研究生招录和教师选聘时优先。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加强远程教育,及时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
(三)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造条件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办法。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力度,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等优抚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农村老龄服务。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促进农村残疾人事业发展。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美好家园,必须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科学制定乡镇村庄建设规划。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确保“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乡镇通油(水泥)路,进而普遍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发展农村邮政服务。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提高综合利用效能。
(六)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充分发挥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军队和社会各界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反贫困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七)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我国农村自然灾害多、受灾地域广、防灾抗灾力量弱,必须切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地震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完善处置预案,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全力做好汶川地震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加大投入,对口支援,发动群众,加快受灾农户住房重建,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灾区生态环境尽快修复并不断改善。
(八)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农村广大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政法工作,推进农村警务建设,实行群防群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G. 如何丰富新农村文化生活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