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述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
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我国实现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培养学生完整个性的有效途径。体育课程的目标为: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体育课道德培养目标扩展阅读:
体育课程作用:
1、增进身体健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坚持锻炼,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养成健康的行的生活方式。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
4、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挖掘运动潜能,提高运动欣赏能力,形成积极的余暇生活方式;学生可以提高体育运动中的安全防范能力,获得在野外环境中的基本生存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体育课程
2. 体育课怎样写教学目标
有四个方面十三个学抄习目标。袭
它包括:
一、运动参与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成功与运动乐趣
二、、运动技能
1、学习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节能 3、增强安全意识
三、身体健康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
3. 怎样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摘要: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源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发展。做为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担负着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剩余1953字)
4. 当代高校体育课教学目标是什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课程设置
第五条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四、课程结构
第七条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八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九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十条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十一条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十三条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十四条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条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条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须归档立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第十八条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发生。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第十九条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第二十条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如: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七、课程评价
第二十一条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二条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评价方案,定期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成绩优秀的单位。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进行全国性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八、附则
第二十三条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5. 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体育教育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 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4.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体育心理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武术。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育实习等,一般安排8~10周。主要专业实验: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体育保健等。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教育学学士。相近专业:运动训练。
6. 中学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体育与健康课程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各学习方面的目标如下:
一、运动参与的目标:
1、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
2、体验运动乐趣与成功。
二、运动技能的目标:
1、学习体育运动知识;
2、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
3、增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三、身体健康的目标:
1、掌握基本保健知识和方法;
2、塑造良好体形和身体姿态;
3、全面民展体能与健身能力;
4、提高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目标:
1、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
3、形成合作意识与能力;
4、具有良好的体育道德。
7.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说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但小学生的体育学习习惯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肤浅,学习的自觉性不强,学习的自制力、自控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不坚,给体育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要加强体育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意志毅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组注重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以下五种习惯: 一、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建立如上课不迟到早退,不旷课,因故不能上课要请假;学习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练习当中精神饱满、听从指挥等课堂常规,以规范化的纪律要求来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一方面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习惯,能用不同的信号表达不同的纪律要求,如击掌要求是什么,哨声的缓急轻重表示什么,不同的脸部表情表示什么,不同的身体姿势表示什么等,使自己的一举一动能够正确的表达对学生的纪律要求,达成师生间的默契;另一方面,要把纪律训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通过竞赛法、评比争先法、榜样激励法、合作互动法等,把纪律训练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既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培养了遵守纪律的能力。教师还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纪律,对遵守纪律的学生要采用各种方法及时鼓励褒奖,对于不守纪律的学生也应有适度的批评,甚至可以采取适度的惩罚,强制他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头脑加身体在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的头脑运动而身体静止的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再加上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和辨别能力低的心理、行为特点,教师组织不当或学生不听从指挥都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方法。合理地指挥学生的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的故事,提高学生听从指挥的学习意识,也可以通过讲一些不听从指挥造成不良后果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中听从指挥的重要性。 二、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能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注重层次化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关键一步,水平不同的学生只有把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反复的实践,才能更多的掌握体育知识,更多的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展示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和体育技能 三、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克服各种内部的(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或外部的(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困难与障碍,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具体指导,要不断给予学生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生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四、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五、通过榜样示范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培养自律能力。 教师总是作为一个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有意无意地学习和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要严于律己,比如,每次上体育课我都会穿球鞋和运动服,而且精神很饱满,我不喜欢学生懒懒散散;久而久之,每一个在我的课堂上上课的学生都会着装整齐,精神饱满,我想这就是我在起带头作用。记得白老师一次教学一年级的跳短绳课上,为了学生做一个示范作用,自己很认真的跳起短绳来,学生看到老师这么认真的在跳,他们更加积极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练习,每次学生练习时,我们就会和他们一起练,我发现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进步也很大。 2.通过学生的榜样示范培养自律能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以同龄人为榜样时,学生亲近、模仿的欲望更是强烈。尝试采用如下方法: (1)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表扬、树立优秀榜样,提高自信心,促进自律。 (2)看到后进生在体育课中的点滴进步,作为榜样加以树立。体育课上也有后进生,他不是成绩差,也不是品德差,可能他跳绳比别人慢,学动作比别人慢,胆子比别人小……但是我知道,这些孩子是可爱的,天真的,单纯的。我想他们有自己的一片灿烂的天空。五(1)有这么一个孩子,学什么都比其他孩子慢,而且很懒惰。为了让他能跟上别人的节奏,有进步,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我给他制定了不同的实施方针,没有想到,居然有很好的效果,该学生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课上,我不止一次的表扬他,在后来的体育课上,他变的很勤快了,同时也给其他小朋友树立了榜样。不要觉得自己不行,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行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 (3)体育教学活动中一帮一,结对子,榜样帮助后进生。体育教学中也要和语文、数学一样,需要帮助。低年级学习跳绳,我让跳的好的,跳的快的,介绍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再让他们选择自己要帮助的对象,制定好计划,什么时候学会什么,达到什么程度等,然后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而只会促进他们的学习。因为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动手实验的顺利进行。 当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远远不止这些,但只要注重学生的好习惯的培养,定能收益匪浅。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养成的,必须长期训练,坚持不懈。在教学中一定要启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并在坚持不懈的习惯训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 我组根据所教年级,制订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遵守纪律,听指挥。 二年级:遵守纪律,专心听讲。 四年级:遵守纪律,自觉锻炼。 五年级:遵守纪律,克服困难,独立练习。 六年级:遵守纪律,独立练习,为初中体育打好基础。
8. 简述大学体育课程的概念和基本目标是什么
体育课程,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8)体育课道德培养目标扩展阅读
在体育课中,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活动。有机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也有一定的智力活动。因此,体育课的结构不仅要遵循人的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遵循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生理机能活动的规律,一般分为上升—稳定—下降 3个阶段,它反映了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总趋势。
根据上述两种规律,体育课的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从下表可以看出课的各个部分与人体工作能力 3个阶段的关系(见附表)。上述课的 3个部分是体育课的基本结构,至于每个部分的具体结构,则因课的具体任务、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人数,以及作业条件(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课的基本结构的一致性和具体结构的多样性的统一,就构成了一节体育课的完整结构。为了加强组织教学,小学体育课也可把准备部分分为“开始”和“准备”两个部分,而成为 4部分结构的课,它和3部分结构的课没有本质的区别。当前一般都采用3部分结构的课。但有的国家体育课的结构则没有严格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