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打狗英国领事馆的大事记
1008年— 自南洋占婆传入旱稻(陆稻)。
1550年— 葡萄牙人自美洲传入甘薯,(以上二种作物先传入福建、广东增加人口扶养力)。
1551年— 打狗英国领事馆其东面山下设有开台福德正神宫。
1624年— 起荷兰人占据38年、先后移入甘蔗、水稻、黄牛、红面番鸭。
1863年— 正式开放打狗港。
1864年— 打狗正式设海关、副领事馆;1865年升格为领事馆。
1865年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湾首栋洋楼完工之后打狗贸易商起飞、造就了新式商人陈福谦、陈中和(会四种语言),以安平、打狗、东港、里港、万丹仔港(左营港)为主要基地。
1937年— 日本将万丹仔港开发为左营军港,之前万丹仔港至莲池潭、有一南海大沟(现今左营大路六巷)、南海大沟为万丹仔港通埤仔头的人运河、埤仔头在旧治时期、其繁华盛极一时、从唐山来的戎克船、由万丹仔港沿南海大沟至北门(旧城北门)前、登岸进行互贸。即胜利路旧城北门外之旧福德正神庙前、先民挑夫、农民、挑赤糖、稻米、落花生、麻油等与戎克船贸易。另在美浓(Malang)旧称-弥浓-弥浓。南栅门渡口、即现在的永安路150号、旧称花树下、在清治时期、周围种植二道刺竹林做双重防御、四方向各设有栅门及火炮,南栅门靠美浓溪、设有渡口,清代雨季丰水期、美浓地区农民的农产品谷物、由此地以大木筏载运、顺溪而下、运送到荖浓溪、高屏溪、里港、东港与戎克船贸易销售。当时的弥浓、东港、打狗港、万丹仔港、安平港已形成一贸易圈。
1857年— 英国驻厦门翻译官Mr.Swinhoe史温侯氏又称郇和也称斯文豪首访台湾,发现有不少世界珍稀动植物;当今有很多动植物均以其命名之。
1860年— 因北京条约,开放台湾打狗、安平、淡水、鸡笼四个港口,英国在列强中,率先设立领事馆。
1861年— 年—英国任命史温侯为驻台副领事。
1862年— 史温侯 返英述职。
1863年— 英国驻台湾领事馆从淡水迁至鼎盛的打狗。
1864年— 英国驻台领事馆从淡水迁至商业鼎盛的打狗。
1865年— 英商天利洋行建造台湾首栋洋楼竣事。
1867年— 英国向天利洋行承租本馆,设打狗英国领事馆,史温侯荣升首任领事,地下室添为洋人监狱。
1879年— 哨船街通至英领馆之步道建造完成,为当时领事专用通道(即现况)。
1895年— 日本依马关条约统治台湾。
1909年— 日本统治台湾要求各国领事馆办理移转,次年英国关闭打狗领事馆。
1925年— 12月4日日本政府向英国政府购买本馆所有权。
1930年— 由高雄州厅将本馆转交日本台湾总督府会计室管理。
1931年— 3月21日高雄商工会整修本栋建筑物竣事;同年4月1日日本台湾总督府报,发布成立本馆为海洋观测所;并于5月4日举行高雄海洋观测所开幕式。
同年- (昭和6年)日本总督府派人来馆鉴价,
1936年— (昭和11年) 领事馆建筑物:
1944年— 二次世界大战日军为避美军轰炸,以水泥浆涂装全馆外墙为灰色,始得避过空袭得以保存以迄。
1945年— 台湾光复国民政府设本馆为气象局测候所。
1971年—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次年中国与英国断交。
1972年— 台湾与英国断绝邦交。
1973年— 气象局测候所迁移它处。
1977年— 赛洛玛台风重创本馆上层形成断垣残壁,下层完整无缺,地下监狱无损,从而日有破厝晚有鬼屋之称。
1986年— 高雄市政府央请李干朗教授主导修复本馆竣事,作为高雄史迹文物馆。
1987年— 内政部颁本馆为二级古迹,订名前清打狗英国领事馆,年参访量仅二万人次
1993年— 英国与台湾政府,为务实外交重设驻台文化贸易办事处。
2003年— 高雄市市长谢长廷成立文化局,首任局长管碧玲博士接管古迹业务。即着手规划本馆委外经营管理之计划。
2004年—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采促参法方式经公开甄选优良厂家,由高雄汉王洲际饭店胜出,并取得整修暨经营管理权,同时更名二级古迹打狗英国领事馆;同年九月由吕副总统秀莲、行政院顾问林富男、文化局长叶景雯及多位驻台使节、中外贵宾三千余人揭幕开馆,正式营运。
2005年— 总统陈水扁暨友邦元首、行政院全体阁员莅馆,国内外观光客莅馆参观人数突破四十万人次,获总统府电子报撰文宣扬,及国际与中国媒体大幅登载近千则,文字叙述逾10万字。同年四月获得建筑最高荣誉园冶奖,是古迹活化的良好示范;并举办首届台湾国展油画比赛,获23国,共633件品参赛,择优103件由本馆典藏。
2006年— 年—举办台湾国展油画、摄影等艺文活动近百场次。
『贰』 室内设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字数为1500字)
建国60周年 反思中国室内设计发展历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华诞,60年风雨兼程,中国室内设计经历了艰辛、困惑、曲折的探索发展历程。2008年,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中国室内设计受到了不小的震荡,“关门”、“辞职”、“裁员”、“欺诈”等各种丑闻笼罩着这个行业,人们纷纷怀疑这段低迷期将持续多长时间。但在建国的第60个年头,据各种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室内装修设计已逐渐开始“回暖”,一些行业人士纷纷预测,经过08年的洗牌、重组后,室内设计将逐步进入成熟发展期。
回顾60年来中国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会感到无比自豪,因为室内设计已发展成为中国最有发展潜质的行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速度也是最快的。但同时,我们的发展也伴随着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效果图大战;“游击队”的出现;人才流动性大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60年来中国室内设计的发展历程作一个简要梳理,希望能对今后的前进方向有“知兴替,正衣冠”的镜鉴作用。
萌芽阶段:1949年—1953年
历史概述: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开始“观鱼翼而创橹,师蜘蛛而作网”,这应该算是最早的设计“行为”吧!自懂得建筑始,人类就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修饰、美化自己的居室,但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室内设计进步不大,而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则蔚为奇观。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这种现状未得到明显改观,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国人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室内装潢成为了一种需求。在这种条件下,现代室内设计被催生出来并开始萌芽。
反思总结: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现代室内设计兴起的时间距今也不过半个世纪,那时的中国室内设计尚未形成气候,设计风格也比较单一,朴实无华之风盛行,不过受来华帮助建设的苏联专家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室内设计出现了复古主义的倾向,也算为单调的室内设计注入了一股活力。我们发现,中国现代室内设计一开始就注意向西方“取经”,这也是在沉寂几千年后中国室内设计能快速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停滞阶段:1953年—1977年
历史概述:当时的室内设计现象只是零星的、个人的行为,从1953年到1978年的这段时间,中国现代室内设计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为从全国范围来讲,国民整体还不算富裕,市场需求不够旺盛。另一方面,与现代室内设计紧密相连的建筑行业发展得也不够充分,室内设计也没有能够“大展拳脚”的舞台。
反思总结:进入50年代中期后,中国室内设发展经历了长达20年的停滞阶段,这跟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现代室内设计的出现既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释,也可以用诉诸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影响生产”这一简单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任何一个行业的兴亡都“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也就是指生产与消费的相互作用关系,室内设计的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
追赶阶段:1977年—1999年
历史概述: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现代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从旅游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开始,室内设计有了蓬勃的发展。1983年后,由于室内设计任务增多,一些建筑装饰协会、学会纷纷成立,许多大学也开设室内设计专业,一批专业的室内设计人才开始出现。同时,装饰装修公司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到1995年底,全国装饰企业达6.5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00万。为加强规范化管理,这一年8月,建设部颁发了《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除经济快速发展外,这一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水平开始“西学东渐”, 国外设计师纷纷来到中国,留下了不少震撼人心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受此影响,中国室内设计出现了多种流派的设计风格,中国开始经历了向西方看齐的追赶阶段。
反思总结:改革开放后,中国室内设计经历了第一轮发展高峰期,尤其是专业设计人才的出现,让中国有了追赶西方的一点资本,不过仍有大部分设计人员未受过本专业的基础教育,他们无论是搞中国文化文化风格的设计还是模仿外国流派,都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设计时东拼西凑,缺乏原创性、抄袭之风盛行这也是长期困扰中国室内设计的问题。另外,当时盲目追求奢华之风也为后来人诟病。尽管如此,中国室内设计在改革开放前20年的发展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这段时间所交的“学费”也是值得的,在经历了不成熟、不完善的追赶阶段后,中国的室内设计开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全面发展:进入21世纪后
历史概述: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住宅商品化步伐的加快,装饰行业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室内设计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如今的室内设计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实现某种功能的需要,或追求高雅、或追求时尚、或追求个性、或追求环保、或追求民族特色等,同时在现代营销的整合推广下,室内装修设计更是被钉上了“朝阳产业”的牌子。
总结反思: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互联网的盛行,让更多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在网络上“纸上谈兵”,各种设计思潮空前活跃,各种设计比赛盛行,室内设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和施工技术的改进,创造了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文化的新形态。目前中国室内设计面临的问题是何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能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让中国的室内设计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另外,我们的业界也需要有一些在全世界范围之内都赫赫有名的设计大师的出现。
另外,如果广大博友若需要从感官上能直接体会到建国60年我国室内设计的巨大变化,到时候大家可以观看一部电影《建国大业》,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你可以看到那个时期中国的家居设计风格和那些遥远的记忆。
请给予最佳答案并采纳!!!谢谢!
『叁』 古今意义
(1)至 zhì
基本字义
◎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左传·文公二年》:“秦师又~。”
◎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荀子·正论》:“罪~重而刑~轻。”
与“致”的区别
致:表达;集中精力; 到达 实现; 招引; 情趣; 精细
古义
(2) 面 1.脸。《战国策 赵策四》:“老妇必唾其面”
2.面对着,面向 《列子 汤问》:“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3.当面 《庄子 盗跖》:“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
4.方面 《史记 项羽本纪》:“令四面骑驰下”
注意:
1.古汉语中,南面、北面都是面向南、面向北的意思。
2.面粉的意思写作“面”、“麪”,不写作“面”。
辨:脸,面
脸,最初指“颊”,并经常指妇女目下颊上 搽胭脂的地方,后逐渐与“面”同义。
今义
1. 表达不清,做事不利索,行动缓慢,没有性格,反应迟钝,不爽快,放不开等;如评价一个人的时候说:“他这个人特'面'”“你这人怎么这么'面'啊”
2.一种口感 例:这土豆真面。1.谓方正之极。
(3) 大方 《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 唐 权德舆 《奉和新卜城南郊居得与卫右丞邻舍因赋诗寄赠》:“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
2.指大地。
《管子·内业》:“人能正静……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 尹知章 注:“大方,地也。”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大圆苍苍,大方茫茫。” 唐 孟云卿 《伤时》诗之一:“大方载羣物,生死有常伦。”
3.大道,常道。
《庄子·山木》:“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其忠也尽致君之大方,其言也达为政之要道。” 宋 曾巩 《代皇子免延安郡王第二表》:“方图讲学,知臣子之大方;庶得周旋,奉君亲之素教。”
4.谓识见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语出《庄子·秋水》。 明 高启 《独庵集序》:“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儗,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闺秀画》:“三百年中,大方名笔,可与颉颃者不过二三而已。”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他们说年轻人作品幼稚,贻笑大方。”
5.基本的法则、方法。
《吕氏春秋·任地》:“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 宋 曾巩 《虞部郎中戚公墓志铭》:“转知 抚州 ,其治大方,务除苛去烦。”
6.犹大略,大概。
《墨子·非命上》:“天下之良书不可尽计数,大方论数,而五者是也。” 孙诒让 间诂:“大方,即大较也。五, 毕沅 云:当为‘三’之误,即上先王之宪之刑之誓是。”
7 [natural and posied]∶.不俗气;无拘束。
《红楼梦》第十七回:“莫如直书古人‘曲径通幽’这旧句在上,倒也大方。”《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 安公子 不是不会说官话的人,或者说相貌也还端正,或者说举止也还大方,都没什么使不得。”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举动活泼,说话很大方,爽快,却很有分寸。”
8[generous]∶.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
《儒林外史》第三一回:“ 张俊民 道:‘少爷为人好极,只是手太松些,不管什么人求着他,大捧的银与人用。’ 鲍廷玺 道:‘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 杜少爷 这大方举动的人。’” 赵树理 《地板》:“村里人倒很大方,愿意管我饭,又愿意给你三嫂借一部分粮。”
9.中医称药味较多或药量较大的方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序例·七方》:“大方,[ 歧伯 曰]君一臣二佐九,制之大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二,制之小也。”
10.茶叶名。
原产于 浙 皖 交界之 老竹岭 ,产量甚少。后 安徽 产的茶多用此名。
11. 汉 末黄巾起义军的编制名。
《后汉书·皇甫嵩传》:“[ 张角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12.[decent]∶衣着适当
她的一个肩带往下拖垂,用美国的标准来说,使她倒显得很大方
13. [general principle;great truth]∶大道理
14.家具:亦称“大枋”。方材宽、厚相乘积为101—225平方厘米者称大方。
(4)河 #hé huó
【释义】 ①水道的通称:河道|河流|淮河|运河。②特指黄河:河套|河西。③指银河系:河汉|天河|河外星系。
【河床】 #héchuáng 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例句〗由于黄河从上游带来了大量泥沙,所以下游河床越来越高。
【河马】 #hémǎ 哺乳动物,身体肥大,头大,长方形,嘴宽而大,尾巴短,皮厚无毛,黑褐色。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头部露出水面。产于非洲。
【河堤】 #hédī 沿河人工修筑的防水建筑物。
〖例句〗夏天的傍晚,河堤上轻风习习,凉爽极了。
河〈名〉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5)且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么。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且] 将近。例:年且九十。
且 是逻辑学中重要的联接词
1定义:用联接词“且”把命题P和Q联接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且Q”
2判断p∧q的真假:当pq都为真命题时,p∧q为真命题,当pq中只要有一个命题为假命题时,p∧q为假命题。
(6)室 ①屋子:教~∣卧~∣休息~∣~外。
②机关、工厂、学校内部的工作单位:档案~∣图书~。
③妻子:妻~∣继~。
④家;家族:皇~∣十~九空。
⑤器官、机器内部的空腔:脑~∣心~。
⑥二十八宿之一。
【组词】
〖室内乐〗原指西洋宫廷内演奏或演唱的世俗音乐,区别于教堂音乐。现在泛指区别于管弦乐曲的各种重奏、重唱曲或独奏、独唱曲。
〖室女〗旧时称未结婚的女子。
〖室女座〗黄道十二星座之一。
【《园冶》中“室”的建筑学解释】
古云,自半已后,实为室。《尚书》有“壤室”,《左传》有“窟室”,《文选》载:“旋室娟以窈窕。”指“曲室”也。
(7)曾 释义】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似曾相识|几年前我曾见过她。
【曾经】 #céngjīng 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句〗多年前,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星期,所以还有些印象。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曾 <副>
(形声。从八,从曰。本义未明。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竟,竟然;尚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形>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曾 阝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曾 阝”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从此曾 阝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曾阝为曾,称曾氏。曾 阝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肆』 禅趣是什么意思
禅趣;是通过简单的事物阐述出哲理、使人深省。有些根基的人会洞见真理!一般人也会觉得有道理!
『伍』 建筑史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关系论文
禅,是一个非常具有东方智慧的词,很难用确切地语言表示其全部含义。其大概的意思就是用心灵感悟到玄机和意境。
禅,不是简单的大道理,而是一种境界。
禅的概念来自于佛教禅宗,但是禅的意境又不局限于佛教。
对于禅的实质,禅宗祖师伽叶行者“拈花微笑”的故事让人觉得玄机重重,深不可测,而六祖惠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显得过于超脱,令寻常人抓不住要领。
那么“禅”到底是什么?人们又如何通过建筑实体和空间来塑造“禅”、领悟“禅”?
1、中国园林的意境
中国是禅宗真正发扬光大的地方,也是禅的理念孕育成熟的地方,禅的空间和意境当然也就存在于中国的建筑空间中,那么,它在那里呢?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禅宗的发展。
禅宗起源于印度,在中国则兴起于唐代,禅僧又称禅师,有许多是很有学问的人,他们和当时的许多文化人往来密切,相互影响颇多。他们在经常在一起用诗文比试智慧、切磋禅机,被称为“斗机锋”。
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化为渐悟和顿悟两支,经七祖神会的力争,顿悟一派最终占了上风,神会的师父慧能被追认为六祖,《六祖坛经》成为传世经典。神会是一位长寿的高僧,他与杜甫、王维等文人交往很多,杜甫写下过“门求七祖禅”的诗句,王维则亲自为六祖慧能写过碑铭,柳宗元、刘禹锡等也都为慧能写过纪念文章。在众多的诗作大家中,王维、孟浩然尤其以山水诗文为专长,有“山水诗人”的美称。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这样的诗句都是语言、画面、禅趣和情感的完美结合,简直让人无法分辨所谓诗与画的区别。寥寥几字已经把构图、线条、色彩乃至意境全部包括了进去。前句色彩浓烈、壮丽至极,后句素墨清淡、宁静致远,都称得上山水诗的经典之作。王维不但与禅僧交往最多,还把对禅机意境的理解直接运用于园林建设上,成为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造园家,将山水画、山水诗文和山水园林三者的意境有机地塑造为一个整体,直接促成了文人园林“诗情画意”性格的成熟。王维的私人园林——“辋川别业”位于唐长安附近的山岭之中(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是王维晚年常居的山庄别墅。这里山形起伏、碧波荡漾、林木繁茂、鸟语花香,经过王维对自然山水景致进行的充分挖掘,营造出二十多个如画的景区。他的《鹿柴》系列就是专门用来给自己的园林画龙点睛、激发禅意的。象“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都是情景交融、禅意深远的千古绝句。
园林,是一种人造自然环境,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培养和创造出来的一种环境艺术形式。园林与建筑都是人造环境,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建筑本质上说是阻挡自然侵害的“遮避体”,而园林则是人向往与自然亲近的“交往处”。人类生长于自然,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与自然交往这个主题展开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经常离开自己的住所,走向大自然。园林就是自然界的美丽经过人的头脑折射出来的“理想环境”。园林当中不但有描摹于大自然的山水花鸟等“硬件”,还有物化成景的人的思想、情趣、品格等“软件”,园林是中国人心中真正的理想国。与通常所说的建筑艺术相比,园林艺术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更大,构成因素更多,表现形式也更自由。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上自原始社会,下至封建社会解体,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艺术成就。它的影响还波及海外,公元6世纪传到朝鲜、日本,公元18世纪传至欧洲,使欧洲人领略到与其规整式园林完全不同的东方造园艺术,在欧洲宫廷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我国的传统园林艺术作为一个体系而言,直到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一方面,古代为皇室贵族享用的园林今天正在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并点缀和美化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当代“山水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的人居环境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天的城市公园、郊野风景园以及名山大川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人民群众游览休憩的好去处,它们的选址、营建和整修都要吸取传统园林艺术的营养。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传统绘画、散文、诗词等姊妹艺术有着不可割断的关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它们,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我国传统艺术的思想内涵。这对于我们在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树立扬弃传统的自觉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园林艺术的起源
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人类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在此之前,人类靠采集和游猎为生,追逐水草,居无定所。种植和畜牧促成了人类的定居,食物来源有了保证,生活相对比较安定。园、圃、囿、苑等形成了“人工自然”的最初形式,开始了园林艺术的萌芽。园林,本质上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界的一种亲和态度。尽管在自然界的面前人们还显得比较软弱,但他们在对自然界敬畏之余,又是多么迷恋于温饱之后的几分安逸、收获之时的几许陶醉啊。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拥有了自己的田园和牧场。这片由人经营的半自然化的地段,就是园林最早的雏形。自然界毕竟是人类生息繁衍不可脱离的环境,它虽有暴虐可怕的一面,同时也经常显现出风和日丽的温和的一面。在我们的先祖看来,似乎自然也有它自己的灵魂,也有它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种的情感都表现在自然现象中。将自然拟人化从始至终都是我们先祖不变的思想基础,园林艺术的构思准则也正基于此。
最早的园林是什么样子,现在尚无确切的实物证据,但可以想象其中的场景:人们在苑囿中一方面从事生产活动,一方面也进行狩猎比赛、郊游野宴等娱乐活动。它既带有浓重的现世功利色彩,又充满了野性激情的浪漫情调,不象后世的园林基本脱离生产劳动而仅具纯粹游赏性质。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构成
在宏观层次上,园林艺术强调总体设计和对环境气氛的统一把握,在微观层次上它又注重细节的经营,强调以一景一物发人深省,引发情感。所以,无论水池潭沼、山石草木、建筑空间、诗画楹联,都是园林艺术的构成要素。
l 山水
山水是园林的基本要素,是人工自然的直接体现。在中国,不论大江南北,不分大园小圃,山水都是园中必不可少的构成内容。构筑山脉奇峰的意象,描摹河渠池沼的韵味,为园林景致的塑造搭出了基本的平台。在勾勒自然面貌的同时,还应注重提取和表现出山水的人文气质,作到“不以山水为忘”,“托自然以图志”。
在园林中造山的办法有堆土和叠石。山石,俗称“假山”,在形式上虽是对自然山石的模仿,但绝不能局限于形态的追求。叠山讲究形神兼备,以少许石头便能将自然景象概括出来。“峦峰秀而古”,“蹊径盘且长”,“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因此,山则“重岩复岭”,谷则“深溪堑壑”、“绝岭悬坡”,路则“崎岖石路,似雍而通,峥嵘涧道,盘纡复直”,高、低、曲、直、阻、通,以及路边叠石的峥嵘嶙峋,都要讲究章法,总体感觉是追求山林野趣之意味。除神态精准而外,还须将园主的思想品格、意趣追求融会进去,才可称为上品。要追求“片山有致,寸石生情”。独立的叠石往往是园林中的点题之作,用以点明不同的园景并引发不同的情绪,堪称绝妙。郭熙(宋·画家)有诗描述四时的叠石:“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林泉高致》)。有的园林是以叠石出名的。这些奇石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其造型清瘦挺峻,不以体积取胜,而要求线条清晰,褶皱明显,上大下小,有飞舞飘荡的动感。恰似站于广川之上的墨客侠士,袖带当风,气度非凡。通常所说的“透、露、瘦、皱”大致就是这类奇石的形式特征。实例如上海豫园园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冠云楼前的“冠云峰”、北京颐和园乐寿堂前的“青芝岫”等。
水面与山石一样,是园林中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水面不在大小,关键是将自然景致的意味表达出来。水与山相比,属于“活性元素”,利用不同的形态处理,既可表现博大壮阔,又能流露含蓄柔情。郭熙指出:“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描述了水体可以塑造的多种情态。理水讲究聚分有致,既要有湖面池泽,也不可忽略小河渠沟,还可结合地势落差巧妙安排瀑布落水。在感觉上,应充分展示水体的活性,强调源头深远,尽端无限,注意利用曲流,“泉水纡徐如浪峭”。较大园林的水池,则通过“曲沼环堂”的处理,使有限水面不能一眼望尽。突出水体的自然之美是理水的重要原则,绝对不能出现死水淤流的情况。
l 花木
花木是构成自然景致的必不可少的要素。花木随四季而变化,最显自然界循环变化的本质,发人思考。花木色泽丰富,形体优美,是塑造园林自然灵性的绝好素材,故最为造园者所推崇。花木绿化讲究与环境结合,平地是“高林巨树”,绿化成为景色的主角;山崖处“悬葛垂萝”,绿化作为山石的点缀;脚下则是“烟花露草,散满阶墀”,使花草从台阶的缝隙里钻出头来,尽显野趣,十分别致。
园景以花木为主题的非常多,从楹联题名便可看出,如古木交柯、万壑松风、青风绿屿、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金莲映日等等。园中的建筑也经常因花木景致而得名,象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玉兰堂、远香堂、海棠春坞,网师园中的小山丛桂轩、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沧浪亭中的翠玲珑等,以题名与景致呼应,借以调动游人访客的观景情绪。
花木还可塑造动态景致。如与风结合可以有疾风劲草,与雨结合可有雨打芭蕉、残荷听雨,与光结合可有竹影映墙、月动影移。有诗云“风篁类长笛,流水当琴鸣”,描写的就是园主在水边倾听风来竹和的大自然的奏鸣曲。在这些景致当中,人们可以充分领略到花木的动态和天籁之声,与观赏者的心绪相结合,便产生了思想深处的沟通,带有了借景抒怀、托物言志的意味。
因花木的香气而成景的也不胜枚举。闻木樨香(留园)、远香益清(拙政园)、闻妙香室(沧浪亭)等。“花气袭人知骤暖”(陆游)、“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杜甫),园中有了花木,就显得生气盎然了。
除了植物配制而外,园林中也很注重动物的选择,利用不同的动物强调不同的主题和意境。
l 建筑
园林中的建筑有景观(客体)与观景(主体)的双重作用,其选址讲究“庭起半丘半壑,听以目达心想”。园林建筑种类极多,楼榭亭台,馆堂塔斋,造型多样,组合灵活。或依山傍水,或凭崖跨壑,或舒缓绵延,或挺拔高耸,不拘一格,以与景致的有机结合为原则。
皇家园林中的建筑规模较大,有明确的主从关系,布局上比较强调中轴对称,标志性建筑较为突出,如颐和园佛香阁、北海白塔都起到统率全园的作用。私家园林建筑较小,布局不求规整严格,轴线曲折,不易觉察,布局活泼自然,建筑物之间多以对景关系互相衬托,一统全局的标志性建筑不明显。
以地域而论,北方的园林建筑较为朴拙大度,色彩较浓重,明暗对比较强烈;南方园林建筑显得小巧玲珑,用色较淡雅,明暗对比不甚强烈。
l 书画
自文人山水园产生之初,诗画与园林就结成了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这使得传统园林本身就是绝妙的形象诗文、立体书画。造园名家计成、文学家曹雪芹都曾以“天然图画”来比喻园林,这是因为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与诗情画意完全吻合。现代教育家叶圣陶一语说中关键,“(古典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拙政诸园寄深眷》,网络知识,1979年第4期,第58页)。
在古典园林当中,善以书画楹联等来点明景致的主题,用书画为园景画龙点睛,使书画的意趣与园林空间气氛相得益彰。置身于传统园林当中,书画楹联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佳作不胜枚举。“秋月春风常得句,山容水态自成图”,点明了书画与园林完美的结合关系。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特征
l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与西方造园艺术强调对称规整、突出人工痕迹的做法不同,中国传统园林崇尚表现自然美。表现自然美的目的,在于通过人的审美体验,达到心灵的平和。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中国人自古而来的“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在园林艺术中追求和表现自然美的倾向,主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确立的。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化。国家的兴亡与时局的动荡迫使文人士大夫浪迹于山林、以图超脱尘世的黑暗。国家政治的颓败反而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创造出契机,回避世事的生活态度使文人的目光专注于山林。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着力表现自然山水的美学特征,在园林艺术的塑造上也就自觉地以坚持“自然而然”为己任。这样,园林艺术开始从皇家园林的十足的贵族享乐气氛中慢慢解脱出来,走向新的艺术道路。
传统园林艺术的这一进步,得益于文学家、艺术家在山水美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他们通过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取得体会,在文学作品中反复推敲这种感受,从而使山水美学理论的研究逐渐深入透彻。“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顾恺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弱川驰文鲂,闲谷矫鸣鸥”(陶渊明),“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沉浮。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左思),这些魏晋文学家的山水诗文为文人园林的兴起发出了先声。提炼自然、升华自然、山水为本逐渐成为古典园林的主导思想。有这样的思想基础,中国传统园林的表现手法便越来越趋向抽象概括、委婉含蓄。比如,在叠山理水的具体处理当中最忌模仿堆砌外观形状,“不徒以形似为能”、“得神似易,得形难”。强调提炼自然景色的精妙之处,加以人工的剪裁、加工、抽象和整理达到神似。同时又不能过分简约,使自然的造型尽失,必须达到一种形式与神韵之间的微妙平衡,“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形真而圆,神和而全”。
当然,对自然美形神兼备地描摹,最终目的还是在于让园景含蓄地流露出园主的情趣。这就必须把握住自然风景人性化的一面,并与人的品格气质相对照,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的品格,才能实现所谓“情景交融”。故此山水美学家的另一杰出贡献在于开发了自然景致人格化的因素,将自然风光拟人化,用写意的手法将这些精练的、典型的审美体验固定下来,使不同个人的情感都有可以在这些审美体验中找到归宿。
l 巧于因借,精于体宜
“景”是园林的灵魂,无论是山水花木,还是建筑书画,都必须组成一定的“景”才有生命力。景致营造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园林的成败。所以,建园伊始,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立意,所谓“七分主人三分匠”,主人的品格情趣起决定作用。规划景观,要注重动态美的塑造。景致固定呆板,则毫无生气。要使景物与人的活动流线密切结合,对人的感官始终保持新鲜的刺激,所谓“移步换景”、“步移景异”。
在一座园林当中,景致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区域划分出不同的景致,叫做“分景”。古典园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不但要有丰富的景致,而且还要使这些景致形成良好的搭配关系,该露则露,该遮则遮,该掩则掩。景分近景、远景,为加强景致的纵深感,就必须将远处的景物尽可能的吸纳进来,有时候常常将园外别处的景物“拿”来用,这叫“借景”。借景是造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好的园林都可归为“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近借之分,远借象苏州拙政园借虎丘塔、北京颐和园借玉泉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近借则是将临近的景致纳入到自己的视野内,为园中增色,“一枝红杏出墙来”、“绿杨宜作两家春”。借景往往是相互的,故又引出“对景”一说,即两边的景物互相映衬,互为借景。象苏州留园的涵碧山房与可亭、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与雪香云蔚亭都是互为对景的佳例。
另外,为增加景致的层次,往往用“隔景”的办法。隔景即将景致用隔扇、漏窗、矮墙、栅栏以及植物等相隔开,取得半遮半露的艺术效果的手法。这恰如“犹抱琵琶半遮面”一般,使景致增添了朦胧美。与隔景相似的还有“框景”,前面提到的杜甫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用门窗将生活画面定格下来的绝好实例。在传统园林中,隔景、框景之法随处可见。
当然,好的景致需要借来增色,不利的因素则应排除在视线之外。故而在借景的同时,也必须注意“障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佳则收之”(《园冶》),就是这个道理。
l 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古典园林营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描摹自然美,而是要借助“景”的塑造,达到抒发情怀的效果。所以造景一定要有意境,否则就会流于纯形式的造作。这种意境的取得是全方位的,既有山水花木等硬件要素,也不能少了书画楹联等点题之作。
景致所能激发出的意境也有不同的层次,因人、因时而异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而言,能给人美好的视觉感受只是园景的最基本层次,所谓“物境”;那种能在景致之中运用象征、比喻、比附等手法将人的品德情操、理想志趣、愿望憧憬或者生活哲理、信念等蕴涵进去,并能为人体会的园景,才算达到高的层次,可称为“情景”或“意境”。这种高度的情景交融,在古典园林中有许多范例。
对于园林的创作者来说,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是最高的追求和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作到其园如人,使园主与园林达到高度统一,从而也通过园林这一媒介,使园主的心绪与外界自然和宇宙达到和谐。
『陆』 关于讲治水好故事听治水好声音的比赛稿(1000字)
如今,“五水共治”成了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谈论的话题。你知道是那五水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它就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哦,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源;是生态之基。如果不好好保护水资源,那么植物们便会慢慢枯萎;动物们便会一个个倒下;连我们人类都不能幸免。啊,“五水共治”迫在眉睫;“五水共治”人人有责。
那么有的人肯定会问:“我们到底该如何去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环境呢。”这很简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我呢常常会去河边走走,顺手就捡捡那河水中的垃圾,,扫扫那河边的落叶。因为我牢记着:哪怕每天捡起一张废纸、一个塑料袋,还有一些对河水有好处的事就是不忘河水中乱倒垃圾、不乱排污水,就是这些小事。哦,我们是小小的接班人,五水共治从我做起。
大禹,大家都认识吧,都听过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吧!如果记不清楚了,那么我来给大家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吧!那是在很久很久的舜时代,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舜便派大禹去治理洪水。而大禹治水在外十三年,曾经三次经过家门,但他一次也没进去看一看。
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硬想进去劝解,但又怕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悄悄的离开了。治水六年后,大于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事当天中午。大禹刚登上门前的小丘,就看见烟囱冒出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绕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着。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又到家门附近。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大禹便来到自家屋檐下避雨,只听见母亲对儿子说:“等你爹爹治好了水就回家。”大禹听了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就这样大禹在治水中,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看,这些记载都是赞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水,解除民众受水患的崇高行为。
我们虽然不能像大禹一样去治水,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做到的是节水。比如,放水不超过你所用的量;衣物集中洗涤剂,洗米的水可以用来洗菜,洗菜的水可以用来洗碗筷,洗碗筷的水还可以用来洗厕所、拖地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细节。哦,五水共治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
“五水共治”是为了保护日益匮乏的水资源;是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五水共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治水,从身边小事做起
『柒』 在园冶、艾景比赛中获奖对园林考研有帮助吗特别是复试的时候有用吗
不要盲目的考研,试想一下,你付出了一年多的准备时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来读研究生,和你早早的进入社会锻炼,经过三年的时间来积累人脉和社会经验,哪一个更合算?并且很多人是盲目的跟风考研,盲目的读研究生,盲目的做课题,盲目的写毕业论文,盲目的毕了业,盲目的进了企业,盲目的工作。而同龄的毕业生混的好的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却刚刚起步,心理是否有落差?并且大部分人不适合上研究生,天天在实验室就是混日子,科研没有进展,项目没有成果,就只等着最后的论文答辩拿走文凭了事。
1 逃避就业压力。毕竟研究生比本科还是少的多
2 提高就业档次。现在本科扩招,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已大大下降,能力不高、要求很高的本科生比比皆是,所以现在公司基本对应届本科生持排斥态度。研究生经过几年的独立科研锻炼,相对本科生还是上了一个档次的。
3 增加发展途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读博,机会要增加很多。
『捌』 儿童参赛登记表中“政治面貌”一栏如何填写
儿童参赛登记表中【政治面貌】一栏填写群众。儿童一般未到入团入党年龄,所以一般都是群众,而群众一般是指普通公民,指未加入党团的人。
政治面貌一般分为三种: 党员、共青团员、群众。
政治面貌分为以下13类,代码及名称如下:
01-中共党员
02-中共预备党员
03-共青团员
04-民革党员
05-民盟盟员
06-民建会员
07-民进会员
08-农工党党员
09-致公党党员
10-九三学社社员
11-台盟盟员
12-无党派人士
13-群众(现称普通居民,与居民身份证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