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王朝是怎么扩展边境的
“大一统”治边理念的中心内容,是强调维护中央权威,巩固封建集权统治体制。对于历代明君贤相来说,“王者无外”、“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格局的造就,就是治边战略得以圆满推行的具体表现。
历代中央王朝为了实现天下大一统的政治目标,为了改变边疆经营上的被动局面,往往从“王者无外”的认识出发制定边疆经营战略,这主要表现在积极经营边疆、“多事四夷”,以积极开拓边疆、平定边患为实施国家边疆战略的根本保证。这其中,汉、唐的开边活动和成绩就非常典型。
汉朝初年,匈奴帝国严重地威胁着汉王朝的封建统治和中原人民的安全,而东南和岭南的百越也游离于中央政权之外,边疆形势非常严峻。汉人韦贤就说:“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西汉自立国以来,也确实把解决边疆问题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考虑。只是因为实力悬殊;难以争锋于战场,于是隐忍待机,专力于富国强兵。但是,汉朝方面对匈奴帝国实行的卑辞求和政策,以及对东南、南方、西南边疆分治现实的无奈承认,显然不符合传统的“王者无外”、“以夏变夷”思想,也是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
汉武帝即位之后,来自北方的威胁依然存在,所谓“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为了改变边疆经营中的被动局面,解除来自边疆的安全威胁,一代雄主汉武帝以“王者无外”思想为依据,秉承汉初以来70年的物资积累,积极“多事四夷”。史载汉武帝即位之初,即下诏贤良询问如何才能“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举兵围攻东瓯,后者向汉廷求救,汉武帝征询大臣意见时,一些元老重臣从传统的“夷夏之防”出发,反对汉朝出兵相助,如淮南王刘安就认为,自从三代以来,中央政令就不及于胡越,并不是当时兵威不足于制服之,而是“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大臣严助站在“王者无外”的立场对刘安的这一意见予以反驳,认为:“特患力不能救,德不能覆。诚能,何故弃之……不振,又何以子万国乎?”汉武帝对严助的这番话十分赞赏,毅然命严助率领大军前往救援,并渐次用兵,彻底平定了百越。安定了东南和南方边疆后,汉武帝又派唐蒙、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进行招抚,将西夷和南夷纳人中央的行政管辖,并降服昆明,将汉朝的西南边疆推进至今高黎贡山和裒牢山一线。与此同时,汉朝加大经营东北边疆的力度,出兵灭亡了汉人卫满所建立的卫满朝鲜,设立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稳定了东北边疆。然后,汉武帝又集中力量反击匈奴,通过三次规模空前的战略反击,“匈奴远遁,而幕(漠)南无王庭”,基本上摧毁了匈奴贵族发动战争的军事实力,夺取了其出入中原的战略跳板,使匈奴再也无力与汉室抗衡。到汉宣帝时,北部边疆更出现了“数世不见烟火之警,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兴旺景象。为配合反击匈奴,汉武帝又着力经营西域,破楼兰、车师,设立西域都护,驻军屯田,最终将西域纳入了汉帝国的版图。可见,汉武帝正是通过“多事四夷”,才“攘夷斥境,面数千里,东开乐浪,西置敦煌,南逾交趾,北筑朔方,卒定南越,武军所向,无不夷灭”,基本解决了汉王朝的边疆危机。
唐朝在经营边疆过程中更将大一统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唐初以来,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奚、契丹等族,时附时叛,内犯频繁,给中原造成了极大威胁,唐朝必须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内犯,树立中原王朝的正当权威,加之国力空前强盛,解决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顺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着“王者无外”的信念,“以天下为家”,通过”多事四夷”,终于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所谓“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已”。比如,为了解除突厥的军事威胁,唐太宗在巩固内部后,抓住东突厥灾荒连年、内部矛盾重重的良机,大举反击,使“单于稽首,交臂蒿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被发左衽之乡,狼望龙雄之地,萧条万里,无复王庭”。经此一役,原来臣服于突厥的漠北各族纷纷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廷的宗主地位。为了彻底解决突厥问题,唐太宗又于贞观八年(634年)下诏讨伐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一步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当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于西突厥,阻挠西域各国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统一西域的最大障碍时,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军越过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火的长达二千里的沙漠地带,进入高昌境内,灭了高昌。在稍后朝廷举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针讨论中,唐太宗不顾魏征、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断然于当年将西昌州改为西州。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抚高昌诏》,称“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虻,咸出中国,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赳定,所以置立诸县,同之诸夏”。从诏书看,唐太宗之所以坚决将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体制推行到西州,一方面固然出于对边疆战略要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确实基于大一统理念。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统”,还包含着中央应对“四夷”的最高裁判权,即中央有义务维持边疆的“四夷”和睦共处。比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漫失臣礼,侵渔邻国”,诏令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军前往征讨,次年十月,唐军攻下焉耆,擒斩其王,并乘胜攻下龟兹,招降70余城。龟兹平定的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对大臣说:“战无前敌,将帅乐也;四海一家,帝王乐也。朕今乐矣!”
Ⅱ 什么成语的意思是判决犯罪将其发配外地服刑
判决犯罪将其发配外地,用成语表达应该是,发配边疆,流放在外
Ⅲ 秦朝的法律有多完善,都说秦法严苛,到底严苛到什么程度
众所周知正是因为秦朝的暴政才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秦朝虽然对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法律也很全面但是也很严酷。从以下几点就可以知道秦朝法律是有多严酷了。
一:人际争执,必须诉诸法庭裁判,不准私人决斗。私人决斗的人,不论有理无理,一律处罚。
相信大家都知道,不管在要好的朋友都难免有发生纠纷的时候,有时候难免有个小吵小闹,就算是自己爸妈都有打架的时候,一般过没多久就会和好。但在秦朝和别人发生任何纠纷都必须上报法庭,不能私自自己以打架方式等方式解决,就算是你是有理的那个人也得由法院裁决,否则你也要被处罚。
Ⅳ 100个两字词语
希望 憧憬 友爱 团结
合作 愉快 勤奋 刻苦
认真 专注 钻研 踏实
勤恳 潇洒 坚强 美丽
漂亮 自信 干净 壮观
小巧 玲珑 健壮 慈祥
温柔 赞许 欣喜 安详
坦然 腼腆 害羞 优美
努力 爱心 甜蜜 积极
友好 自信 勇敢 坚定
整齐 俏丽 端庄 文静
动人 典雅 豁达 美满
和谐 尊敬 快乐 舒心
整洁 温暖 舒服 称赞
简洁 秀丽 妩媚 可爱
匀称 标致 喜悦 感激
欣慰 甜美 魅力 优秀
幸福 兴奋 英俊 关切
坚强 清净 欢喜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 臃肿
丽质 标致 精悍 短小
粗实 粗犷 笨重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纤弱 秀丽 巍峨
高耸 陡峭 聪慧 大方
俏丽 俊秀 帅气 潇洒
迷人 魅力 美丽 可爱
陶醉 吟诵 风铃 悦耳
清脆 动听 优美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 臃肿
干瘪 丽质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肥大 耳廓 瘦削 耳轮
耳垂 浓黑 细长 浓重
墨黑 粗长 凤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锐 呆滞 凝视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温柔 赞许 狡诈 专注
深邃 浑浊 关切 坚定
苗条 丰满 丰腴 魁梧
结实 强壮 匀称 标致
精悍 短小 粗实 粗犷
笨重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 臃肿 干瘪 丽质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纤弱 秀丽
巍峨 高耸 陡峭 聪慧
大方 俏丽 俊秀 帅气
潇洒 迷人 魅力 美丽
可爱 陶醉 吟诵 风铃
悦耳 清脆 动听 优美
消瘦 细挑 富态 富相
臃肿 干瘪 丽质 黑瘦
彪壮 强健 刚健 单薄
憔悴 肥大 耳廓 瘦削
耳轮 耳垂 浓黑 细长
浓重 墨黑 粗长 凤眼
媚眼 杏眼 斜眼 美目
俊目 秀目 朗目 星眸
失望 慈祥 敏锐 呆滞
凝视 眺望 慧眼 秋波
明亮 温柔 赞许 狡诈
专注 深邃 浑浊 关切
坚定 苗条 丰满 丰腴
魁梧 结实 强壮 匀称
整洁 朴素 合身 适时
合身 俗气 得体 华贵
朴素 大方 整洁 时髦
摩登 讲究 笔挺 春天
早春 初春 阳春 春节
春联 春雷 春季 春意
春蚕 春色 春装 新春
思理 思莼 思服 思咏 思愆 思议 思秋 思言 馨香 飘散 舒展 娇美 神韵 恬静 醉人 素雅 娇嫩 幽香 淡雅 朴素 花瓣 花蕊 花粉 鲜花 怒放 含苞 孤单 孤寂寂寞 寥寂 寂寥 落寞 孤独 寂静 僻静 宁静 寂然 清静 沉寂 沉静 安静 孤立 伶仃 孤单 零落 落莫 动静 呼吸 朝夕 取舍 善恶 兴衰 祸福 甘苦 彼此 首尾 褒贬 吞吐 黑白 是非 多少 真假 虚实 反正 生死 悲欢 前后 始末 早晚 昼夜 曲直 东西 善恶 南北 开关
Ⅳ 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1、《南京条约》
签订时间:1842年8月20日
签订双方:中英
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从此步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五口通商章程》
签订时间:1843年
签定双方:中英
内容:英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租界)。
3、《望厦条约》
签订时间:1844年
签订双方:中美
内容:美国享有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4、《黄埔条约》
签订时间:1844年
签订双方:中法
内容:法国享有中美《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5、《上海海关征税规则》
签订时间:1854年
签订双方: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
内容:上海海关成为中国第一个半殖民地性质的海关。
不平等 条约是指在签订 条约的 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由于缔约双方的谈判地位不对等,导致最后缔结的条约不平等,因此条约通常都会对某一方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产生侵害。不平等条约通常是停战的条件和结果,为了结束战争而签订的条约即为和约。
Ⅵ 为什么说中法战争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由于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中国而引起的一次战争。第一阶段战场在越南北部;第二阶段扩大到中国东南沿海。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侵略越南与觊觎中国 中国与越南山川相连,唇齿相依,自古以来关系密切。19世纪以前法国天主教势力已侵入越南。英法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法国开始武力侵占越南南部(南圻,西方人称为交址支那),使越南南部六省沦为法国殖民地。接着就由西贡出发探测沿湄公河通往中国的航路,在发现湄公河的上游澜沧江不适于航行后,即转向越南北部(北圻,西方人称为东京),企图利用红河作为入侵中国云南的通道。1873年11月(同治十二年十月),法国派安邺率军百馀人侵袭并攻陷河内及其附近各地。越南国王阮福时请求当时驻扎在中越边境保胜地方(今老街)的中国人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协助抵抗法军侵略。同年12月,黑旗军在河内城郊大败法国,击毙安邺,法军被迫退回越南南部。1874年3月15日,越南在法国侵略者的压迫和讹诈下,在西贡签订了《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越南向法国开放红河,并给予法国在越南北部通商等多种权益。1875年5月25日,法国照会清政府,通告该约内容,意在争取清政府的承认,从而排除在历史上形成已久的中国在越南的影响。6月15日清政府复照,对该条约不予承认。
1882年3月,法国政府命交址支那海军司令李维业指挥侵略军第二次侵犯越南北部,4月,侵占河内城砦,进而以兵船溯红河进行侦察,直到河内西北的山西附近。次年3月,又攻占产煤基地鸿基和军事要地南定。越南朝廷一再要求清政府速派军应援。清政府鉴于形势变化,命令滇桂两省当局督饬边外防军扼要进扎,但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5月19 日,刘永福率黑旗军在怀德府纸桥进行决战,李维业及副司令卢眉以下三十馀名军官、两百馀名士兵被击毙。法军被迫退回河内。法国利用李维业之死,竭力煽动全面的侵越战争,除增援陆军外,成立北越舰队,调兵遣将,积极部署。8月间,法军一面在北越加紧攻击黑旗军,一面以军舰进攻越南中部,直逼越南都城顺化。8 月25日,迫使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取得了对越南的“保护权”。法国侵略者为实现对越南的殖民统治,及早达到据越南而侵入中国西南的目的,开始以全力来对付中国。中法之间正面冲突的危机日益逼近。
Ⅶ 历史 初中 边疆危机与收复新疆。 简述简述
1、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早期入侵
鸦片战争时期,资本主义列强争相宰割中国。沙俄是侵略我新疆地区的急先锋。19世纪50年代,沙俄已侵占了我新疆大片领土,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60年代,又通过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据了我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对沙俄的侵略,新疆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揭开了近代新疆历史上各族人民反抗沙俄侵略斗争的序幕。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把征服中亚和我国新疆作为俄国重大的国策。1720年,沙俄建成了西伯利亚堡垒线。此后,沙俄侵略势力沿着额尔齐斯河不断向南扩张。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沙俄已侵入额尔齐斯河上游纵深地区。与此同时,沙俄侵略势力更不断向哈萨克草原扩张,在我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建立了许多军事据点,并把这些军事据点用公路连接起来,到1854年终于又建成了一条城塞米巴拉金斯克到库尔巴拉里马图(今阿拉木图)的新西伯利亚堡垒线,侵占了我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古尔班阿里玛图为大本营,继续扩大侵略,几乎强占了我伊塞克湖周围和楚河流域所有的地方。
还在我新疆地区非法进行“科学考察”、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活动,窃取情报,为进一步扩大对新疆的侵略作准备。
2、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
1847年7月,沙俄正式向清政府提出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三处通商的要求。1848年和1850年又两次提出上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同意在伊犁、塔尔巴哈台两地通商。1851年8月,双方正是签订了《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这是沙俄侵略新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一条约,沙俄在新疆取得了设立领事、贸易免税和领事裁判权等特权,严重生害了我国的主权。
《中俄伊塔通商章程》签订以后,新疆的通商大门被打开了,俄商接踵而至,其中喀山地区的塔塔尔族商人异常活跃,许多人因经商而留居新疆。他们同先期及以后陆续迁入新疆的塔塔尔人,构成了新疆一个新的民族成分,即塔塔尔族。
3、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沙俄在侵占了我西北大片领土之后,就企图通过条约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合法化。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不仅割占了我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还强迫中国政府承认以常住卡伦作为中国西部与俄国划界的依据。1864年,在沙俄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下,清政府被迫鉴定《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根据这个条约以及以后签订的三个勘界议定书(《中俄科布多界约》、《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沙俄共割去了我巴尔喀什湖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4、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1852年,中俄在伊犁、塔尔巴哈台正式通商。沙俄派驻伊犁、塔尔巴哈台专管贸易的领事,竟任意践踏我国主权。1853年-1855年间,沙俄驻塔尔巴哈台领事塔塔林诺夫伙同一帮“俄商”,公然妄图霸占我塔尔巴哈台地区的雅尔噶图金矿,先后杀害我矿工200余人,激起我回、汗等族矿工们的极大愤怒和抗争。1855年8月,塔尔巴哈台各族人民一举烧毁了沙俄在塔尔巴哈台的贸易圈。清政府屈服于沙俄的压力,镇压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
在中俄举行西部边界谈判过程中,沙俄不断进行军事威胁并武装占领了我卡外领土。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更是如火如荼,有的宁肯离开世世代代驻牧的地区移入卡内,而不愿归顺俄国;有的用简陋的武器,英勇顽强地打击沙俄侵略者。
19世纪50年代,焚烧塔尔巴哈台沙俄贸易圈的斗争和19世纪60年代反入侵、反占领的斗争,是近代新疆各族人民抗俄斗争的开端,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鼓舞了新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帝斗争。
Ⅷ 1840到1919年中国近代发生的事件,譬如签订的条约之类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中英南京条约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内 北京条约容 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
1885年,中法战争 中法新约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1900年,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1919年 中日签署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备忘录
Ⅸ 唐朝在经营边疆过程中将“王者无外”的观点发挥到了什么程度
唐初以来,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奚、契丹等族,时附时叛,内犯频繁,给中原造成了极大威胁,唐朝必须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内犯,树立中原王朝的正当权威,加之国力空前强盛,解决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顺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着“王者无外”的信念,“以天下为家”,通过“多事四夷”,终于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所谓“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已。”比如,为了解除突厥的军事威胁,唐太宗在巩固内部后,抓住东突厥灾荒连年、内部矛盾重重的良机,大举反击,使“单于稽首。交臂蒿街,名正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被发左衽之乡,狼望龙雄之地,萧条万里,无复王庭”。经此一役,原来臣属于突厥的漠北各族纷纷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廷的宗主地位。为了彻底解决突厥问题,唐太宗又于贞观八年(634年)下诏讨伐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一步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当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于西突厥,阻挠西域各国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统一西域的最大障碍时,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军越过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火的长达2000余里的沙漠地带,进入高昌境内,灭了高昌。在稍后朝廷举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针讨论中,唐太宗不顾魏征、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断然于当年将西昌州改为西州。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抚高昌诏》,称“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田亡,咸出中国,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尅定,所以置立诸县,同之诸夏。”从诏书看,唐太宗之所以坚决将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体制推行于西州。一方面固然出于对边疆战略要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确实基于大一统理念。此外,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统,还包含着中央应对“四夷”的最高裁判权,即中央有义务维持边疆的“四夷”和睦共处。比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漫失臣礼,侵渔邻国”,诏令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军前往征讨。次年十月,唐军攻下焉耆,擒斩其王,并乘胜攻下龟兹,谕降七十余城。龟兹平定的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对大臣说:“战无前敌,将帅乐也;四海一家,帝王乐也。朕今乐矣!”
Ⅹ 唐朝在经营边疆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大一统意识
唐初以来,北方的突厥,西方的吐蕃,东北的奚、契丹等族,时附时叛,内犯频繁,给中原造成了极大威胁,唐朝必须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内犯,树立中原王朝的正当权威,加之国力空前强盛,解决中原王朝的安全,也顺理成章。所以唐太宗抱着“王者无外”的信念,“以天下为家”,通过”多事四夷”,终于建立起了空前强大的帝国,所谓“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已”。比如,为了解除突厥的军事威胁,唐太宗在巩固内部后,抓住东突厥灾荒连年、内部矛盾重重的良机,大举反击,使“单于稽首,交臂蒿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襁负而至,前后不绝。被发左衽之乡,狼望龙雄之地,萧条万里,无复王庭”。经此一役,原来臣服于突厥的漠北各族纷纷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承认唐廷的宗主地位。为了彻底解决突厥问题,唐太宗又于贞观八年(634年)下诏讨伐吐谷浑,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一步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当西域的高昌叛唐而臣服于西突厥,阻挠西域各国归附唐朝,成为唐朝统一西域的最大障碍时,唐太宗立即派侯君集率大军越过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火的长达二千里的沙漠地带,进入高昌境内,灭了高昌。在稍后朝廷举行的治理高昌的方针讨论中,唐太宗不顾魏征、褚遂良等人的激烈反对,断然于当年将西昌州改为西州。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又下《巡抚高昌诏》,称“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虻,咸出中国,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赳定,所以置立诸县,同之诸夏”。从诏书看,唐太宗之所以坚决将唐之律令制度等中原体制推行到西州,一方面固然出于对边疆战略要地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确实基于大一统理念。此外还应注意的是,唐太宗所理解的“大一统”,还包含着中央应对“四夷”的最高裁判权,即中央有义务维持边疆的“四夷”和睦共处。比如,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以龟兹国王白诃黎布失毕“漫失臣礼,侵渔邻国”,诏令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率军前往征讨,次年十月,唐军攻下焉耆,擒斩其王,并乘胜攻下龟兹,招降70余城。龟兹平定的捷报传到长安,唐太宗喜不自禁地对大臣说:“战无前敌,将帅乐也;四海一家,帝王乐也。朕今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