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白族的体育运动
白族民间传统体育
跳花盆:是白族青少年喜爱的传统跳高活动。比赛开始,由两位姑娘席地而坐,相距一米,她们用腿和脚尖叠成一定的高度,让小伙子跳过去。随着高度的不断升高,两边的姑娘再以拳头为标高,每升高一次,加一拳头高度,以跳得高者为优胜。,
打胀鼓:白族打胀鼓活动流传于湖南湘西桑植县白族民间,在湘西向有:“土家摆手舞,苗家打胀鼓的说法,相传这一活动源于白族人从云南大理搬迁来此地后,受到当地土司皇的歧视。土司皇对他们横行霸道,敲榨勒索。一次白族兄弟三人在家里用杵扦打野薅糍粑,土司皇的一伙打手便来榨取。三兄弟不肯给,打手们就大打出手。兄弟三人使出八虎拳,挥动手中杵扦,打得打手们落荒而逃。后来白族人民就以杵扦打粑粑演变而来的打胀鼓来纪念这次反歧视的胜利。打胀鼓多集中在村寨最热闹的地方,人们头扎白汗巾,身穿白边对襟衣,腿上打绑带,脚穿麻草鞋,手拿着中间小两头大,长一米左右的牛皮鼓。活动开始,男女老少边跳边唱。时而将鼓周身转绕,时而用手拍打鼓面。
打胀鼓的打法多样。有单人打,双人打,有对打,集体多人打。表演时以海螺手为头,配有锣鼓唢呐助威。内容有闹春耕、庆丰收等套路;动作有懒龙缠身、雪花盖顶、野火烧天、满天花雨。内容不同,鼓点节奏也各有不同。
赛马:白族赛马的历史十分悠久,唐代佛教传入南诏之后,第年三月在点苍册下举行观音庙会,并以此演化为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开始了集市贸易和牲畜交易,其中赛马是牲畜交易不可缺少的内容。每年 会期,四面八方的白族以及藏族、纳西族等,纷纷前来参加赛马。时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对三月街盛会进行会声会色的描绘“入演武场,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不辨,仍便行场市。”说明了当时三月会的盛况。
在白族民间除三月街必进行赛马活动外,七月在剑川的骡马会、八月的洱源、邓川的渔潭会也都要进行赛马,并深入到各个村寨。即使在每年六月二十六的火把节在洱海东岸的白族青年在赛龙舟结束后,还有一项骑马跑村寨的的仪式活动,以表示巧取豪夺的欢乐。
近一、二十年来当地有关部门专门成立了指导机构,有计划、有组织的组织当地选手进行赛马活动,使这项活动成为当地民间最为广泛的体育活动。不仅青年参加,少年也参加;不仅男子参加,也有女子参加。1982年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白家姑娘杨家伟就荣幸的获得了1500决赛的冠军。
划龙舟:白族划龙舟活动源于古代的一个传说,农历八月八是白族例行的耍海会。关于耍海会的来历也是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大意慢古时洱海里有一巨大的蟒蛇经常伤人伤畜,而且常常用身子堵住洱海的海水出口,使岸边的居民饱受水灾之苦,是一位勇敢的渔民挺身而出,跳进洱海与巨蟒搏抖,最后与巨蟒民归于尽,人们敬重他的为民除害的精神,在他死后尊称他为“洱海龙王”,并把每年八月初八定为耍海会的日子,专门纪念他。划龙舟是耍 海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白族民间龙舟也称为龙船,在船舷上要画有黄龙、青龙或黑龙,船 首、船尾挂着用彩绸扎成的绣球花,船的四周插着各种彩旗,吊着响铃,在划行中会发出各种悦耳的响声。
每条船有十对桨,每只桨由一对青年男女操纵。在船头站一名吹唢呐的,船尾还站有一名敲锣乐手,中间的一人为指挥,只要一声令下同,船少下水面,顿时鼓乐齐鸣,加上划的号子声气氛十分热烈,场面十分壮观。第一个绕过标记,靠到岸边者为冠军,按规定前三名都要受到奖励。
洱海上划船比赛历史悠久,在清代《滇系》中有记载说:“牙月二十三日,西洱海滨有赛 龙舟之会”。数百年来一直延续至今。
秋千会:白族民间群众性体育活动,流传于洱源县凤羽坝子的白族村寨。相传是从南地延续下来的习俗。当地群众从腊月二十八开始安装秋千架子,架子在安装 好之后,还要先做一个稻草人,放在秋千架上试荡几次,如无不妥便可燃放暴竹和奏乐,请村中看见最高的老人为荡秋千开秋,这时才可正式使用。
民间流传有:“荡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之说。
白族民间音乐、舞蹈
有人说: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生长艺术的沃土。在流传至今的各种民间艺术中,洞经古乐称得上是一块音乐的活化石。确凿的史料证明:大理洞经古乐始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兴盛于明清两代,在发展过程中溶入了儒、释、道三教的祭祀音乐,而完善于道家的道场,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经》为主调,所以被称为“为洞经音乐”。
除洞经音乐之外白族民歌种类很多,拍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影《五朵金花》中许多插曲都来自白族民歌,一直唱了几代人。人们就是从那些歌曲里,了解和认识了变个能歌善舞的白族人。
白族民间吉祥物
在白族民间有把人为的“金鸡”作为自己的吉祥物。
白族民间传统节日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绕三灵:又称绕三灵或祈雨会,是大理洱海周围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的男女老少,浓装淡抹,各村为一队,从大理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途径崇圣寺佛都,圣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队领头的是两位年长男子,他们共挟一支杨柳,高八尺许,横一彩绸,一葫芦。一手挟枝,一手执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块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后面跟着众男女,充满狂欢情绪。
三月街:是云南省遐迩闻名的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
山歌会:流传于剑川、石宝地区的歌舞盛会,每年农历七月末八月初三天。举办时,剑川、云龙、兰坪、鹤庆、丽江等县的白族青年数万人,不约而同地会集到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海云居、金顶寺的满山遍野里,甚至在肃穆的神像面前,弹唱白族情歌。歌词婉转、优美 、动听,以此纪念传说中两千年前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歌手,同时借此结识新友,甚至寻觅终生伴侣。
㈡ 白族舞蹈的介绍
白族舞蹈,是我国白族的民族舞蹈。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内。其中“蛮夷容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 “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
㈢ 求白族舞蹈教学视频
告诉你,我才搜到的,你再找找!
㈣ 白族有什么舞蹈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㈤ 【急】这段白族舞蹈的背景音乐是什么在哪里可以下到原版呢
听不出来啊
㈥ 收集的白族舞蹈有多少种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关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献为据的“甘、青氐羌迁徙说”,有按考古发掘论断的“土著说”,有根据民族形成过程的“迁徙、土著融合说”,虽无定论,但都说明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较多。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唐宋史籍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无书面文字,在民歌、大本曲、戏曲和民间歌舞的唱词中,多借用汉字记白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和贵州华节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相传早在汉武帝时,叶榆(今大理)人张叔、盛览曾向司马相如习经学赋。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击灭五诏,攻占大厘城,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大理地区建立起南诏政权。此后,南诏向唐王朝频繁派遣友好使者及送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大量传入了中原的文化典籍。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咏过南诏的历史。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马可?波罗、徐霞客曾到此并写有游记。在绘画、雕塑艺术中,有剑川石宝山的南诏石窟浮雕,《南诏国史画卷》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画卷》、其中,“梵像画卷”绘有三十三个飞天舞人和十七个翼兽形舞神。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南诏王凤伽异从长安把唐玄宗所赠的胡乐和龟兹乐两部带回南诏。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杨嘉明带二百余人的歌舞团去长安献《奉圣乐》,擅长音律的成都节度使韦皋进行加工“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整个《奉圣乐》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奉圣乐》有较高的技巧和优美的舞姿。“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见《新唐书》)《南诏奉圣乐》继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缅甸、印度(天竺)的乐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艺术。唐王朝把它列为十四部乐之一(见《唐会要》)。说明唐时大理地区的歌舞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白族民间舞蹈(包括民俗活动),通常都在三种特定情况下进行:
第一种是在传统节日中表演。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独有的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月有会“白鹤舞”、“鹿鹤同春”、“凤赶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
闹春王正月,白语叫“搭哲娃芝高”。流传于洱源凤羽乡。
闹春王正月的起源,据包大邑村老艺人李绍谷等人的介绍,是明万历年间,由任湖广宜彰县知县的包大邑人张大观,将那里所见的“迎神会”带回来,糅进了本地的民间习俗而形成的。还有一说是惩罚正月生婴儿的父母:因正月生的婴儿推算应是头年栽秧季节时怀的胎,而农村要求芒种时节,青壮劳力要全力以赴栽秧,不违农时,所以要惩罚那些不守这一乡规民约之人。
闹春王正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八日举行。地点往往选择在乡村广场。活动之前,由村中群众自报扮演角色,角色有堂官、副官,背弓箭者,有传牌、衙役、甲长,渔、樵、耕、读、工、商者,哑子、哑女、打莲花落者,教师、算命先生,神汉、斋公、斋婆和正月路子——“冲犯春王者”,计约三百余人。其中女角,多由男扮女装,各个角色都有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开始前,先由打扮成古怪滑稽的传牌人,手敲铜锣,步行或骑马到附近乡村,传呼“闹春王正月!”以招徕观众。演出顺序,除“迎接堂官”、“审讯犯人”、“宣读圣旨”等几场,集中在一个场地进行演出外,其余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各占一个场地进行。整个村子分成几个场地进行表演或在同一场地交替表演。各场演出中有霸王鞭,“跳神”等舞蹈穿插其间。道白和唱词大都正意反说,或采用白语的谐音词以逗趣。待传牌者将“犯人”从受罚人家中提到大堂前进行审讯,“犯人”认罪认罚后,表演便进入了高潮。
闹春王正月现已不多见,有逐渐被田家乐取代的趋势。
兰坪县白族那马人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的“杯日往”,又称“跳二月”,汉语称二月会”。是一种大型集体歌舞祭祀活动。跳杯日往,表演者要有六个祭师,代表六个家族,有武士(称“产资告”),男扮女装的金宫娘娘,有“跳天宫、破天狱”的天干,有戴红面具的吴三桂、黑面具的马三宝及仙子,仙女等。程式内容十分庞杂,表现了当地白族群众对本主、英雄、祖先的崇拜。
第二种是在农事劳动、栽种或收获季节中进行。如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传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县种植稻谷的农村。
田家乐演出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表演。它的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和“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各种活计,副秧官负责秧会的生活、记工和收支账目。
田家乐的演出,习惯在筹办秧赛会的班子内分配角色。各县的田家乐各有特色,但表演程式大致相同。整个活动,场面大,角色众多,可达八、九十人。除秧官、副秧官外,有扮成渔翁、樵夫、犁田老夫妇、哑子、哑妹的,有扮成水牛、黄牛、懒汉、挖田农夫、教师、从事小手工业者,以及挑担货郎等;还有打霸王鞭的姑娘。表演开始前,秧官头戴一顶用秧苗做成的“顶带花翎”帽,身穿马褂长衫,骑高头大马,左脚穿一只草鞋,右脚穿布鞋,由马夫牵马前行。大队人马走乡串寨,边走边唱,一直行进到中心广场集中表演。
田家乐的表演采用白族的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表演时鼓乐高奏〔大摆队伍]、[栽秧调]、[龙摆尾]、[龙上天]、[蜜蜂过江]等琐呐曲牌。霸王鞭、白鹤舞、跑马、旱船、蚌舞等民间舞蹈穿插其间,在广场内绕行表演。扮演各种农事活动和各行各业的表演者,演唱用白族“吹吹腔”,唱词幽默生动,表演惟妙惟肖,气氛显得热烈欢快。“耕田”是其中的主要内容,犁田老汉的妻子(男扮女装),看了令人捧腹。整个田家乐的活动囊括了水稻栽插劳动的全过程,表现出内涵丰富的白族农耕文化,也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爽朗乐观的性格和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冀。
另有一种田家乐,它直接贯穿在生产劳动之中,如大理农村的“开秧门”活动。开秧门又叫“栽秧赛”,赛前秧旗插在田边地头,唢呐鼓乐齐奏。比赛开始后,落后者很容易被插秧能手用秧苗插在前后左右,将其困在秧田之中。此时有奏琐呐的人,下到田里,用唢呐对着他的背后吹,以示敦促。
大理田家乐将劳动生产与文娱活动融为一体,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到白族人民的喜爱。
第三种是在祭把仪式和宗教法事中表演。白族信奉巫师、本主、道教和佛教,所以祭祀仪式和宗教法事的活动也很多。规模最大的是本主祭祀活动。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的意识形态,至今白族村村寨寨仍有本主祭祀活动。在举行迎送或祭祀本主时,有的本主庙会跟祈求风调雨顺的“踩马”和农作物丰收的“耍牛”结合起来,边舞边唱,以唢呐硭锣伴奏,颇为热闹。
大理的巫舞跟本主祭祀以及“接金姑”的习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巫师一唱一和,多时可十余人同舞。在舞蹈过程中,围观的群众可加入同唱同舞,且有一定的程序,过去巫师之间都有师承关系,舞蹈时也是由巫师带徒弟,执单面扁圆鼓(当地称羊皮鼓),男巫动作古朴、粗犷、单一;女巫则摆胯、顾盼、或俯或仰。剑川的巫舞一般在本主庙中进行,由巫婆神汉表演。舞蹈有不少程式化的动作,如“胸前叉香”、“双甩香”、“内外绕花”、“双甩花”等。洱源的巫舞,大致分两种情况进行:一是以村乡为单位的祭祀场合;二是家祭。家祭有接魂、摸底、问魂、对答、送魂等步骤。现在巫师仅在偏僻村庄还有个别活动。
大理的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又有密宗和禅宗的不同。密教在唐代南诏国时期便在大理流行,而禅教则在宋末元初传入大理。在佛教法事活动中进行的佛教乐舞,现仅在洱源凤羽、炼铁,剑川的甸南、沙溪、金华等乡镇少量流传。有“绕坛”、“瓶花舞”、“花宝花舞”、“莲花灯舞”、“剑舞”等数种,多数是在寺庙的大殿或信教人家做法事时表演。
山区还有一种图腾崇拜和原始自然崇拜的祭祀活动。如云龙长新区大达乡的“搭高锅”,汉译是“丧葬舞”或“围棺舞”。舞者均为男性青年,手牵手围成一圈,圈内停放棺材,正面和顶部燃蜡烛。在若明若暗的烛光下,舞者逆时针方向转动,节奏中速,气氛忧伤悲壮。这种舞蹈含有“灵魂不灭”宗教色彩。
白族民间舞蹈一脉承传,根基弥壮,无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㈦ 白族舞蹈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关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献为据的“甘、青氐羌迁徒说”,有按考古发掘论断的“土著说”,有根据民族形成过程的“迁徙、土著融合说”,虽无定论,但都说明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较多。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唐宋史籍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无书面文字,在民歌、大本曲、戏曲和民间歌舞的唱词中,多借用汉字记白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和贵州华节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相传早在汉武帝时,叶榆(今大理)人张叔、盛览曾向司马相如习经学赋。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击灭五诏,攻占大厘城,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大理地区建立起南诏政权。此后,南诏向唐王朝频繁派遣友好使者及送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大量传入了中原的文化典籍。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咏过南诏的历史。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马可·波罗、徐霞客曾到此并写有游记。在绘画、雕塑艺术中,有剑川石宝山的南诏石窟浮雕,《南诏国史画卷》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画卷》、其中,“梵像画卷”绘有三十三个飞天舞人和十七个翼兽形舞神。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南诏王凤伽异从长安把唐玄宗所赠的胡乐和龟兹乐两部带回南诏。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杨嘉明带二百余人的歌舞团去长安献《奉圣乐》,擅长音律的成都节度使韦皋进行加工“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整个《奉圣乐》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奉圣乐》有较高的技巧和优美的舞姿。“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见《新唐书》)《南诏奉圣乐》继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缅甸、印度(天竺)的乐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艺术。唐王朝把它列为十四部乐之一(见《唐会要》)。说明唐时大理地区的歌舞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白族民间舞最早见诸文献的是唐人樊绰的《蛮书》。其中“蛮夷风俗第八”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这种习俗,在宋代欧阳修《新唐书·南诏传》,元代李京《云南志略》,明代杨慎《滇载记》,清代周之烈《鸿雪诗钞》中,都有记载。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
白族民间舞蹈(包括民俗活动),通常都在三种特定情况下进行:
第一种是在传统节日中表演。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独有的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月有会“白鹤舞”、“鹿鹤同春”、“凤赶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
闹春王正月,白语叫“搭哲娃芝高”。流传于洱源凤羽乡。
闹春王正月的起源,据包大邑村老艺人李绍谷等人的介绍,是明万历年间,由任湖广宜彰县知县的包大邑人张大观,将那里所见的“迎神会”带回来,糅进了本地的民间习俗而形成的。还有一说是惩罚正月生婴儿的父母:因正月生的婴儿推算应是头年栽秧季节时怀的胎,而农村要求芒种时节,青壮劳力要全力以赴栽秧,不违农时,所以要惩罚那些不守这一乡规民约之人。
闹春王正月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八日举行。地点往往选择在乡村广场。活动之前,由村中群众自报扮演角色,角色有堂官、副官,背弓箭者,有传牌、衙役、甲长,渔、樵、耕、读、工、商者,哑子、哑女、打莲花落者,教师、算命先生,神汉、斋公、斋婆和正月路子——“冲犯春王者”,计约三百余人。其中女角,多由男扮女装,各个角色都有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开始前,先由打扮成古怪滑稽的传牌人,手敲铜锣,步行或骑马到附近乡村,传呼“闹春王正月!”以招徕观众。演出顺序,除“迎接堂官”、“审讯犯人”、“宣读圣旨”等几场,集中在一个场地进行演出外,其余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各占一个场地进行。整个村子分成几个场地进行表演或在同一场地交替表演。各场演出中有霸王鞭,“跳神”等舞蹈穿插其间。道白和唱词大都正意反说,或采用白语的谐音词以逗趣。待传牌者将“犯人”从受罚人家中提到大堂前进行审讯,“犯人”认罪认罚后,表演便进入了高潮。
闹春王正月现已不多见,有逐渐被田家乐取代的趋势。
兰坪县白族那马人农历二月初八至十五日举行的“杯日往”,又称“跳二月”,汉语称二月会”。是一种大型集体歌舞祭祀活动。跳杯日往,表演者要有六个祭师,代表六个家族,有武士(称“产资告”),男扮女装的金宫娘娘,有“跳天宫、破天狱”的天干,有戴红面具的吴三桂、黑面具的马三宝及仙子,仙女等。程式内容十分庞杂,表现了当地白族群众对本主、英雄、祖先的崇拜。
第二种是在农事劳动、栽种或收获季节中进行。如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传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县种植稻谷的农村。
田家乐演出一般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表演。它的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和“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各种活计,副秧官负责秧会的生活、记工和收支账目。
田家乐的演出,习惯在筹办秧赛会的班子内分配角色。各县的田家乐各有特色,但表演程式大致相同。整个活动,场面大,角色众多,可达八、九十人。除秧官、副秧官外,有扮成渔翁、樵夫、犁田老夫妇、哑子、哑妹的,有扮成水牛、黄牛、懒汉、挖田农夫、教师、从事小手工业者,以及挑担货郎等;还有打霸王鞭的姑娘。表演开始前,秧官头戴一顶用秧苗做成的“顶带花翎”帽,身穿马褂长衫,骑高头大马,左脚穿一只草鞋,右脚穿布鞋,由马夫牵马前行。大队人马走乡串寨,边走边唱,一直行进到中心广场集中表演。
田家乐的表演采用白族的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表演时鼓乐高奏〔大摆队伍]、[栽秧调]、[龙摆尾]、[龙上天]、[蜜蜂过江]等琐呐曲牌。霸王鞭、白鹤舞、跑马、旱船、蚌舞等民间舞蹈穿插其间,在广场内绕行表演。扮演各种农事活动和各行各业的表演者,演唱用白族“吹吹腔”,唱词幽默生动,表演惟妙惟肖,气氛显得热烈欢快。“耕田”是其中的主要内容,犁田老汉的妻子(男扮女装),看了令人捧腹。整个田家乐的活动囊括了水稻栽插劳动的全过程,表现出内涵丰富的白族农耕文化,也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爽朗乐观的性格和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希冀。
另有一种田家乐,它直接贯穿在生产劳动之中,如大理农村的“开秧门”活动。开秧门又叫“栽秧赛”,赛前秧旗插在田边地头,唢呐鼓乐齐奏。比赛开始后,落后者很容易被插秧能手用秧苗插在前后左右,将其困在秧田之中。此时有奏琐呐的人,下到田里,用唢呐对着他的背后吹,以示敦促。
大理田家乐将劳动生产与文娱活动融为一体,作为一种民俗活动,越来越受到白族人民的喜爱。
第三种是在祭把仪式和宗教法事中表演。白族信奉巫师、本主、道教和佛教,所以祭祀仪式和宗教法事的活动也很多。规模最大的是本主祭祀活动。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的意识形态,至今白族村村寨寨仍有本主祭祀活动。在举行迎送或祭祀本主时,有的本主庙会跟祈求风调雨顺的“踩马”和农作物丰收的“耍牛”结合起来,边舞边唱,以唢呐硭锣伴奏,颇为热闹。
大理的巫舞跟本主祭祀以及“接金姑”的习俗活动联系在一起,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巫师一唱一和,多时可十余人同舞。在舞蹈过程中,围观的群众可加入同唱同舞,且有一定的程序,过去巫师之间都有师承关系,舞蹈时也是由巫师带徒弟,执单面扁圆鼓(当地称羊皮鼓),男巫动作古朴、粗犷、单一;女巫则摆胯、顾盼、或俯或仰。剑川的巫舞一般在本主庙中进行,由巫婆神汉表演。舞蹈有不少程式化的动作,如“胸前叉香”、“双甩香”、“内外绕花”、“双甩花”等。洱源的巫舞,大致分两种情况进行:一是以村乡为单位的祭祀场合;二是家祭。家祭有接魂、摸底、问魂、对答、送魂等步骤。现在巫师仅在偏僻村庄还有个别活动。
大理的佛教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又有密宗和禅宗的不同。密教在唐代南诏国时期便在大理流行,而禅教则在宋末元初传入大理。在佛教法事活动中进行的佛教乐舞,现仅在洱源凤羽、炼铁,剑川的甸南、沙溪、金华等乡镇少量流传。有“绕坛”、“瓶花舞”、“花宝花舞”、“莲花灯舞”、“剑舞”等数种,多数是在寺庙的大殿或信教人家做法事时表演。
山区还有一种图腾崇拜和原始自然祟拜的祭祀活动。如云龙长新区大达乡的“搭高锅”,汉译是“丧葬舞”或“围棺舞”。舞者均为男性青年,手牵手围成一圈,圈内停放棺材,正面和顶部燃蜡烛。在若明若暗的烛光下,舞者逆时针方向转动,节奏中速,气氛忧伤悲壮。这种舞蹈含有“灵魂不灭”宗教色彩。
白族民间舞蹈一脉承传,根基弥壮,无愧为白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白族舞蹈《阿细跳月》下载地址
http://bbs.chinadance.cn/dispbbs.asp?boardID=14&ID=6872
㈧ 白族舞蹈的动作特征
最有名的就是白族的“霸王鞭”
特点就不是太清楚了
㈨ 白族舞蹈类型和种类有哪些
白族民间舞蹈(包括民俗活动),通常都在三种特定情况下进行: 第一种是在传统节日中表演。白族民间节日很多,除与汉族相同的传统节日外,还有本民族独有的本主节、三月街、火把节、拜二月、石宝山歌会等二十多个。几乎月月有会“白鹤舞”、“鹿鹤同春”、“凤赶麒麟”、“耍牛”、“耍马”、“耍刀”等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都在这些民族节日进行。
第二种是在农事劳动、栽种或收获季节中进行。如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传于大理、洱源、剑川、云龙、宾川等县种植稻谷的农村。
第三种是在祭把仪式和宗教法事中表演。白族信奉巫师、本主、道教和佛教,所以祭祀仪式和宗教法事的活动也很多。规模最大的是本主祭祀活动。本主崇拜是白族传统的意识形态,至今白族村村寨寨仍有本主祭祀活动。在举行迎送或祭祀本主时,有的本主庙会跟祈求风调雨顺的“踩马”和农作物丰收的“耍牛”结合起来,边舞边唱,以唢呐硭锣伴奏,颇为热闹。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关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献为据的“甘、青氐羌迁徒说”,有按考古发掘论断的“土著说”,有根据民族形成过程的“迁徙、土著融合说”,虽无定论,但都说明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较多。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唐宋史籍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㈩ 白族舞蹈的舞蹈简介
元明清之世,旅行家马可·波罗、徐霞客曾到此并写有游记。在绘画、雕塑艺术中,有剑川石宝山的南诏石窟浮雕,《南诏国史画卷》和大理国《张胜温梵像画卷》、其中,“梵像画卷”绘有三十三个飞天舞人和十七个翼兽形舞神。
唐玄宗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南诏王凤伽异从长安把唐玄宗所赠的胡乐和龟兹乐两部带回南诏。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派杨嘉明带二百余人的歌舞团去长安献《奉圣乐》,擅长音律的成都节度使韦皋进行加工“用黄钟之均,舞六成,工人,赞引二人,序曲二十八叠,执羽而舞‘南诏奉圣乐’字。”整个《奉圣乐》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奉圣乐》有较高的技巧和优美的舞姿。“唐德宗阅于鳞德殿,以授太常工人,自是殿宴则立奏,宫中则坐奏。”(见《新唐书》)《南诏奉圣乐》继承了西南古代民族的传统音乐与舞蹈,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西北以至缅甸、印度(天竺)的乐舞而形成完整的歌舞艺术。唐王朝把它列为十四部乐之一(见《唐会要》)。说明唐时大理地区的歌舞艺术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较早记述白族霸王鞭舞的是清咸丰年间大理诗人段位写的《绕三灵竹枝词》,其中对白族霸王鞭和“八角鼓”叙述得颇为详尽。说明在清代霸王鞭即已流行大理地区。
白族霸王鞭有各种套路,打法名目繁多,计有百种。除大理绕三灵中的霸王鞭外,洱源县的闹春王正月与田家乐中的霸王鞭,以及剑川的石龙霸王鞭、云龙霸王鞭和宾川霸王鞭都各具特色。
在绕三灵中,跟霸王鞭联袂而舞的还有八角鼓与“双飞燕”两种舞蹈。绕三灵只在大理古城附近进行,因而这两种舞蹈也只流传在洱海周围。
“哩格高”与“打呀撒塞”,白族又叫“打歌”。它产生的时代,目前无可靠的资料可稽,从歌舞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看,可能与白族先民的游牧、狩猎生活有关。如洱源西山的哩格高,是唱、走、舞融为一体,以唱为主,动作缓慢抒情。剑川东山的打呀撒塞,动作简单古朴。更多地保留了白族原始歌舞的特征。
龙狮舞也是古老的白族民间舞蹈。白族地区古代湖泽遍布,不仅龙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且楼堂亭阁多有龙的雕刻。今大理市,尚有“龙首关”、“龙尾关”和“黑龙桥”等地名。白族的龙舞从造型到表演,都有独到的特点。如剑川白族求雨时的“龙舞”是用柳枝扎成。大理白族的龙舞,龙头、龙身和龙尾互不衔接,舞起来大幅度的转动比较自如,远看却有有浑然一体之感。清《大理县志》载:“元夕,家家燃灯,亦有鱼龙走马及鳌山诸戏……游人歌舞达旦。”可见龙舞在大理清代就很盛行。白族地区的狮舞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