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啥马拉松高手的寿命都这么长不是说跑马伤身吗
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方式会伤身,尤其是膝盖部分和腿部,不过从长远来看,长跑是可以提升跑者的心肺功能的
⑵ 要练多少时间能跑马拉松
天分好的,练几个月就能跑全程
你一定要记着,无论对于爱好者,还是专业高手,内跑马都是容很毁身体的。
一般来说,为了避免严重的身体损伤,建议业余爱好者有两年的经常性运动,赛前几个月做一些专门的训练。
本人2001年开始练长跑,很业余的那种,每天跑半个小时。2009年才决定尝试马拉松。好好练了三个月,成功完成2009北京马拉松。 仅供参考。我天分属于很一般的。
成绩在4个半小时以外的参赛者们,其实大多数在后半程是半走半跑的。 走一会儿,跑一会儿,反正能磨到终点。这些人号称“蜗牛党”,口号是:蜗牛也是牛。
⑶ 马拉松成绩三小时四十分钟,这算什么水平的业余选手
不高不低。成绩在业余里算中等偏上了。如果进到3小时30分。应该实实在在算是前沿回的。 如果能够接近答3小10分就算是高手。如果小于3小时内就算是业余选手中的高手了。
小于4小时算是不错的成绩了,中游吧。不过还不足够。现在高手很多的。3小时40分就更好,但是还是有些不上不下的感觉。
⑷ 马拉松成绩3小时50分左右是高手吗
如果不是职业选手的话这个成绩已经很不错了
职业马拉松赛男子冠军成绩一般在3小时10分以内
以此作为参照,3小时50分对于普通的爱好者来说很不错
⑸ 跑步的「触地时间」是什么意思,为何高手的触地时间
跑步过程中,有一只脚会处于腾空状态,另一只脚则与地面接触,两只脚交替触地-腾空动作,就完成了一步步向前跑的动作。而其中一只脚从刚刚接触地面的瞬间,到完全离开地面,这个过程所花费的时间就是触地时间。
一般我们用毫秒作为衡量触地时间的单位,1秒=1000毫秒。
正常人每一分钟要眨眼10~20次,每一次眨眼的时间约为200毫秒~400毫秒:
而职业马拉松选手的触地时间,往往不到200毫秒——也就是说,在不到一眨眼的时间里,职业马拉松选手在跑步时就完成了一次鞋底与地面的接触(另外,200毫秒也是人类大脑识别面部表情情绪所需的时间,非常短促)!
很多人在电视里看马拉松直播时感受很直观,第一集团的顶尖选手双腿运行的速度,就像马达一样,很难看清具体每步的落地——他们实在太快了。
放到顶尖职业选手身上,他们跑马拉松看似全程一步步“跑”下来的,实际上算下来双脚真正与地面接触的总时间非常的少,相当于一路是贴地飞行“飞”过去一样!
博尔特100/200米打破世界纪录时,触地时间是惊人的78毫秒。但因为短跑涉及到的技术动作和长跑不太一样,所以用在百米上,触地时间并非一定和成绩成正比。不过如果短跑选手的触地时间在100毫秒左右,也几乎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400米比赛,迈克尔·约翰逊的触地时间为80毫秒,也是相当惊人的;
更长距离的跑步比赛,“万米王”贝克勒在5000/10000米比赛的触地时间是130毫秒;
半程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泽森内·塔德塞用58分23秒跑完21.0975公里,触地时间为135毫秒——塔德塞的身高只有1米61,所以他的制胜法宝就是惊人的步频,触地时间因而也非常的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顶尖选手不管长跑还是短跑,触地时间都是非常短的。距离越长的跑步,触地时间也基本越与比赛成绩成正比;
普通跑步爱好者触地时间可能在300毫秒,业余跑者多数达到220-240毫秒就已经算比较不错的水平,而精英选手的触地时间则能控制在200毫秒内,甚至达到150(或者更短)毫秒!
肉眼很难看清顶尖选手触地到离地的那一瞬间;
不管何种距离长度的跑步,精英运动员都不会以推蹬地面的方式来创造更长的腾空时间。
⑹ 10公里跑多久,全程马拉松一般人跑多久,马拉松跑
通常认为,复8分钟/公里,是走制和跑速度的分水岭。初级跑者一般1小时左右跑10公里,有点基础的,50分钟左右10公里,资深爱好者40分左右10公里,业余高手时间更短。
全程马拉松,首次参赛的,一般在5小时——6小时左右,如果赛前系统科学的训练过16周以上,首马进5没有任何问题,基础好一点的,体重轻一点的,430也没问题。
⑺ 什么人跑马拉松
一般来来说只要没有不适合自剧烈运动的疾病的人都是可以跑马拉松的。对于没有运动基础的人来说,跑马拉松是一件艰巨的事,你需要不断的训练,循序渐进,积累跑量,才能完成马拉松。对于有一定运动基础的人来说,马拉松是一项富有魅力的自我挑战运动。对于高手来说,马拉松比赛是他们和其他高手交流切磋和刷新PB的好时机。有时候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只要你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能将它紧紧握在手中,到时候回头一看,你会为你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感到欣慰和自豪。
⑻ 马拉松跑者触地时间和垂直高度最佳值
马拉松跑者每天的训练里程以多少为好?众说纷纭,做法不一。“小神鹿”张慧敏每天跑一个马拉松里程。孩子虽小,但她有这个能力,长年就养成了这么个跑法,马拉松对她就不是一个事了。她是“小神鹿”,我们学不了。她是个例外。 看柯云路描写马俊仁的书《温情马俊仁》,马的弟子们上午跑一个20公里,下午跑一个20公里。这是专业的练法,咱也学不来。 我们是业余马拉松跑者,当有适合业余跑者的练法。去年初练长跑时,我也在网上咨询过,一位名叫韦超的云南业余高手(说他是业余高手是因为他曾跑过厦门马拉松的业余选手第一名,成绩绝对在3小时以内)对我说,状态好时,每天跑10公里;状态差时,每天跑8公里。他是针对我年龄偏大而言的。这话我记住了,后来也是一直按这个量跑的。 但这个量对一般人而言,显然是小了。那么一般的业余马拉松跑者一天该跑多少才合适呢?最近看了另一位名叫马亮武,网名“千里马”的业余高手(他是跑吧马拉松俱乐部跑得最快的跑手之一,成绩也绝对在3小时之内)的博文,让我记住了一个简单的公式。他说,“据有关资料表明:日跑量乘3(14公里/日乘3等于42公里),月跑量除于10(420公里除于10等于42公里)。满足了以上的两个条件后,你要完成马拉松你不用问人就知道自已的实力了。”这段话用一句话表述就是,每天跑14公里。 海口极限长跑俱乐部每周六有一个15公里的集体路跑。这在我,也包括俱乐部的大多数跑友,都是一周里最长距离的日跑量了,一周也就这么一次。但这却只够一个业余马拉松跑者的平均日训练量。 真要参加马拉松比赛,这个跑量可是不够的哟!
⑼ 在中国马拉松历史上,哪个人是最有影响力的人
马拉松是一项国际内外都非常普及的长跑运动项目,中国在这个项目上也人才辈出,高手如林。从获得的荣誉和战绩来看,中国女子马拉松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孙英杰;而中国男子马拉松第一人非董国建莫属。
生命不止,奔跑亦不曾不止。无论是准备奔跑的,正在奔跑的,停止奔跑的,他们都值得我们铭记,因为他们不曾放弃的精神感动过无数人。
⑽ 马拉松比赛基普乔格为什么有两个世界纪录的,2017基普乔格2小时25秒,2018跑了2小时1分38
2017年基普乔格的2小时25秒的成绩是不被国际田联认可的,因为和国际田联认定世界纪录的条件不符合,这次比赛是基普乔格的赞助商耐克策划的破2计划,邀请了包括基普乔格在内的3位顶尖选手,在一个封闭的单圈5公里的跑道上进行,并且安排了多位兔子(即官方领跑员)排在3位参加破2计划的选手之前领跑,为这3位选手减小空气阻力,并且每10公里就会更换一批兔子,(这些兔子没能力按全马破2的配速跑,但按这配速跑10公里没问题)这不符合国际田联的规则。
国际田联认定世界记录的前提是不允许用兔子接力,即从出发到兔子退场不允许更换,并且最后冲刺阶段兔子会退场,让冠军选手独自冲刺。所以2017年这次破2计划的成绩是不被国际田联所承认的,当然这次破2计划也失败了,比2小时多了25秒。
另外,马拉松世界纪录还有其他要求,比如直道占全程的比例要小于一定的范围,例如中国河南举办的郑开马拉松(起点郑州,终点开封)几乎全是直路,这个马拉松非常奇疤,全中国也只有这一场马拉松是全直路的。在这样的马拉松上即使破了世界纪录,也是不被国际田联所承认的。
还有,对马拉松赛道的坡度也有一定要求,下坡所占的比例过大也是不行的(具体比例忘了),典型例子就是美国的波士顿马拉松,号称世界上最快的马拉松,参赛选手的平均完赛时间远远快于其他大满贯赛事,但正由于它的路线下坡偏多一些,所以波士顿马拉松即使破了世界纪录,也不会被国际田联所承认。所以真正有志于破世界纪录的那么几位顶尖高手不会去参加波士顿马拉松。
而柏林马拉松赛道符合国际田联的要求,并且比其他赛道成绩更好(看过一个新闻,最近十几年来马拉松世界纪录前后被打破了6次,有4次是在柏林马拉松发生的),可见柏林马拉松在符合国际田联认定世界纪录的前提下,比起其他赛道有一定的优势,可能是下坡略多,或者是弯道略少(但都在国际田联许可的范围内),所以基普乔格2018年柏林马拉松的成绩才是被国际田联认可的世界纪录。
------分割线------
感谢采纳,顺便补充一下前面提到的波士顿马拉松,前面的回答没搜到准确数字,现在有了。
主流的马拉松路线有两种,
第一种是点对点,即起点和终点不在同一位置,这种赛道国际田联的要求是,起终点的直线距离不要超过全程的50%,并且起终点的高度差不能超过全程的1/1000,也就是42米。照此看来,波士顿马拉松的路线完全不符合这个要求。波士顿马拉松除了路线几乎是一直线外,终点海拔比起点海拔低了146米。也就是说波士顿马拉松不仅是线路总起降过大,直线比例也过多。
因此,在2011年的波士顿马拉松上,肯尼亚选手Geoffrey Mutai尽管跑出2:03:02的成绩,比当时的世界纪录2:03:59快了将近一分钟,但仍然没有被国际田联采纳为世界纪录,只能算作波马的场地纪录。
第二种起终点在一起,这种赛事起点绕了一圈回到终点总坡降是0,而且这种赛事起点存完包之后跑完直接取包也方便,典型的是柏林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