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留守儿童活动记录
学习目标:了解排球的发球的动作要领,在学习中撑握一定的发球技能。
学习内容:排球:回发球答
学习步骤:
一、积极准备,充分活动。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集队、队列练习。
2、组织学生进行准备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步法移动。
学生活动:1、体育委员整队,检查出席人数。
2、听运动员进行曲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队列练习,在动作正确的同时感受正确的节奏。
3、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慢跑,并进行步法移动。
二、合作学练,掌握动作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尝试复习发球动作。
2、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重点讲解示范,让学生掌握发球的动作概念是击球点的掌握和手臂的挥动动作。
3、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巡回指导。
4、组织学生实战运用,总结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1、在规定的地点自己体验发球动作,尝试着把球击出。
2、认真观看老师的示范,了解动作的要点是击球点和手臂的挥动。
3、按要求继续尝试发球动作,进一步体验协调用力的发球。
4、积极参加小组比赛,在实际的比赛中体验发球的重要性。并在比赛中明白只有多锻炼才能把球发到有效的区域内,才能有一定的目标。
5、认真听老师总结,对照总结了解自己的差距。
⑵ 如何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
1.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
现代中国教育的三种基本教育形态是家庭,学校,社会,这三种教育形态在社会明细分工的前提下担任着各自的教育使命。家庭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出发点,是决定留守儿童能否社会化的首要因素。家庭教育再完美孩子的主要学习场所还是要在学校,学校教育在儿童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教育是在学校教育基础上的升华,每个人包括儿童都要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问题凸显主要还是由于家庭教育没有到位,学校教育也并没有在整个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是遥不可及。
1.1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状。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家长正确的教育导向,体育教育导向就更不用说了,使得留守儿童对于家长的概念仅限于爸妈这样的称谓,基本在心灵上零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次级群体交往模式,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各方面条件发展的参与者。
1.2 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的缺乏导致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陷入僵局。尽管留守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但是他们都是由爷爷奶奶监护长大,老人自己拥有的一切去无条件溺爱留守儿童,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缺乏,不愿意花力气去参加体育课,学习一些不太需要动脑以及动手的知识,这也是阻碍了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发展。
1.3 不切合实际的体育教育课程违背了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宗旨是使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是让留守儿童带着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目的去学校学习,体育教育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让留守儿童不总是感觉到父母不在身边的凄凉感。所以要合理规划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课程。
2.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合理措施
2.1 转变观念,创新方式。转变重文化轻体育的观念,转变留守儿童只能靠文化成绩跳出农门的观念,转变体育课只是附属学习课程的观念,留守儿童依然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做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在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的问题上还必须要体育老师随时关注留守儿童的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表现,要打破传统的任其发展的体育教育模式,创新体育教育方式。例如有趣的教育方法,学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育知识,体育教育过程中注重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并不仅仅是肢体上的互动,通过体育教育还有必要进行心理上的互动。
2.2 师资力量的充分保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有责任来关注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发展。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现状中,师资力量及其匮乏,学校要招聘留守儿童的体育任课老师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爱心,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体育任课老师能够懂心理学是最好的,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辅导,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家长、学校,尽快解决在留守儿童身上已经发现的问题。最重要的一点,体育任何老师必须受到和其他文化课老师一样的待遇,不可厚此薄彼,这样体育老师才能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去,使得弱势群体不再弱势。保证师资力量是不断鼓励有志于投入到体育事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体育院校,接受大中专体育院校的专业培养。同时还可以鼓励报考国家三支一扶支教的考生,投身到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事业中,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回馈社会。
2.3 增加对农村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当前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简陋,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学生操场。体育场地、硬件设施建设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应当重视这个问题,"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同样要用在当前留守儿童体育教育设施的建设上来。教育相关部门应该提交可行性报告,申请资金建设,还可以靠社会各界人士组织募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留守儿童需要更加完备的体育设施来学习体育课程,漂亮的体育场地,完备的体育设施,不仅仅可以在体育课上给留守儿童带来愉悦,在课后留守儿童依然可以利用已有的体育设施学习娱乐,冲淡留守儿童心中那份孤独、寂寞,利于留守儿童身心更加健康的发展。
2.4 规范现有的体育教学方式。传统的农村体育教育就是集合与自由活动这样毫无新意,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学期末老师总是以文化课考试很重要为由,在形式上组织学生期末考试。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只是形式上的体育教学,没有任何意义可言。保证体育教育工作行之有效,必须规范当前的教学方式。将体育教学如同文化课教学一般加入到学校整体工作的测评系统,并不以升学率单一准则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评估,学校老师同学生一样,需要各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体育教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让留守儿童的体育学习变得更加流程化、合理化。
2.5 因地制宜的设计体育教育课程。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可以因地制宜设计课程,不需要严格按照城市体育教育课程设计。农村的许多自然资源是城市中没有,在留守儿童的体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中国是一个城市化率仅占1/2的国家,对于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农村和城市在体育教育发展上还有很大差距,但是农村完全可以建设有农村特色的体育教育。例如对农村特有民俗的继承都可以体现在体育教育上,培养留守儿童对传统民俗的兴趣,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还有例如体育老师带领同学爬山也是体育教育的一种体现方式,留守儿童在登顶后体会到的成就感,肯定要比完成一项体育器材赢来的成就感更加强烈。
⑶ 留守儿童的活动记录怎么写
一、落后来的原因与在校表自现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差。缺乏进取心,自由散漫,懒惰怪癖,日常行为习惯欠佳。生活自理、自主潜力较差。
二、关爱措施
1、经常与家长加强电话联系,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教育孩子改变学习的态度,以及孩子的礼貌礼貌教育。[由www.anmeiwen.com整理]
2.进行班会课感恩教育,在会后让她说说她的感受,然后布置回家的作业:做几件感恩的事。
3.课上经常让其回答她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培养学习自信心;另外布置浅显的作业让她做,培养爱做作业的习惯。
三、效果
学习有劲了,上课用心发言,作业完成的也很认真、及时,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也懂事多了,而且还做了很多让她父母感动的事。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记录(二):
关爱留守儿童记录
一、落后的原因
1、受家庭环境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2、心理原因,缺乏自信心。
3、学生基础差。
⑷ 幼儿园留守儿童观察记录
观察时间: 2014 年 4 月—— 6 月 观察对象:刘宇翔(男) 年龄: 4 岁半 家庭情况: 父母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带,家中还有一个读小学的姐姐。 观察记录: 记录片段一 翔翔是本学期刚转来的新生, 年龄也已符合中班下学期入学标准。 入园初期, 经常表 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 入园初期,语言很少,几乎不与同伴交流。 2. 几乎不参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时间很活跃。 3. 认知水平发展较同龄孩子明显滞后,最明显的表现在不能唱数 1-10 ,不会点数说 总数。 记录片段二 入园半个学期左右,翔翔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1. 开始表现出对交友的渴望, 但是与朋友交往过程中经常会被其他孩子告状 “翔翔打 人” ,大部分孩子不喜欢与其交往。老师观察发现,翔翔最容易与朋友发生矛盾的地方在 自由游戏时间,当别的孩子在游戏(玩积木)时,他会以“抢夺” 、 “破坏”的方式吸引同 伴注意。 2. 集体活动中,渐渐开始有了一定的兴趣,表现在对老师夸张的表现、生动的描述、 动听的音乐有愉快、开心并给予关注的表情和表现,但是从不给予老师的问题回应。 3. 对动手活动, 尤其是绘画不感兴趣。 表现在, 绘画手工等动手活动时, 不愿意动手, 多以观望的状态参与活动。 记录片段三 在对翔翔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观察后, 老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指导, 发现翔翔在临近学 期末时,有了以下一些表现: 1. 与同伴交往依然有些困难, 很难得到同伴的接纳和认同。 每当这时会表现出失落感, 会一个人坐到座位上不啃声。 2. 喜欢为老师做事情, 比如叠毛巾, 摆桌子 (尤为积极) 等, 甚至有时会主动参与不 需要任何提醒和指导。 3. 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不太明显, 但在动手活动上有所进步, 表现在: 在老师的鼓 励和陪伴下愿意尝试动手操作,得到鼓励后会表现出开心、更有积极性。 4. 最明显的变化在于, 当受到排挤或者高兴时, 会主动靠近老师, 表现出对老师的依 赖或是依恋。 观察分析: 一、成长环境的了解 在与翔翔爷爷奶奶的交谈过程中了解到, 翔翔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教养陪伴, 几乎都 是由爷爷奶奶包办, 而爷爷还有一份工作。 另外, 家周围都是与之年龄相仿或稍大的同伴, 翔翔习惯了与朋友们在一起打打闹闹, 爷爷奶奶因为生活、 身体、 劳作等原因疏于教养教 育,基本上是任其发展。 对于翔翔会打人这一现象, 爷爷奶奶都表现出无奈, 问起他们的解决方法时, 也多是 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 另外,爷爷奶奶很关注翔翔的学习状况,但是“不会教,没有教过。 ” 二、行为表现的分析 1. 观察中经常能看到翔翔与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 问起原因小伙伴觉得被打了, 而翔 翔没有任何“打人”的意识。这说明他已经很习惯这样“打闹”的方式与人交往。一方面 体现出家庭教养方式的不恰当: 家人对翔翔 “顽皮” 的表现习惯性的责骂、 恐吓或者是打, 都让翔翔将与人交往理解成了“粗暴的方式” ,所以,不论是对待家人还是朋友都是“言 语少、动作多” ;另一方面,因为没有长辈的陪伴和指导,翔翔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方 法, 不擅于语言表达也成了他与人交往的一道屏障。 因此, 他需要通过“破坏” 的方式吸 引同伴的注意,以此得到关注,寻求交往需要。 2. 集体活动中, 翔翔所表现出来的 “不感兴趣” 也来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不擅于表达, 所以不自信表达; 不擅于动手, 所以不自信动手。 这也与孩子的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家庭 中没有一个可以让他安静活动的场所,无人陪伴、无人指导。 “放羊式”的成长环境让翔 翔练就了一身好体质的同时, 也影响了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 “有心无力” ,因此错过了很多孩子成长的关键期。 3. 情感的需求。 翔翔在与老师、 同伴熟悉了之后, 会表现出对我们的需要和依赖。 这 源于他在家庭中情感得不到满足。 少有人给予关注、 鼓励或者是表扬, 这都让他产生了 “极 度自信或者自卑”的心理。所以会在被同伴拒绝之后独自躲起来、或者寻求老师的安慰, 得到表扬时也表现出对老师的依赖。 三、教养策略 针对翔翔这类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首先满足孩子成长中“情感的需要” 。在对翔翔 的教养中, 我更多的是给予他生活中表现的机会, 例如, 请他帮助老师搬桌子、 叠毛巾等, 从而鼓励他、 表扬他。 情感的需要还表现在对他细微心情的关注上。 在面对一个集体的孩 子时, 给予翔翔的细微关注和私下谈话会相对较多, 以此让他对老师产生亲切感、 依赖感, 让他在集体中有归属感、存在感。 其次, 要帮助他得到同伴的认可。 老师作为一个集体中 “权威” 的体现, 更多时候要 表现在 “对孩子在集体中树立正面、 积极形象” 的引导作用上。 在对翔翔的帮助中, 我经 常在全体孩子面前表扬翔翔不为人知的优秀表现, 引导孩子们一起来发现和肯定他, 从而 给予他融入集体的自信。 再者, 要帮助家人解决认知上的发展瓶颈。 翔翔所处的家庭环境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他 很好教养的环境。 因此, 更多时候, 老师会为他提供单独的指导, 例如陪伴他一起完成 “家 庭任务” ,活动后让他与小部分年龄偏小的孩子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未完成的活动任 务等等,以此来弥补家庭环境中的教育缺失。 对于留守儿童, 其实更多地要给他们的是时间和关注, 最重要的是关爱。 以此来弥补 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老人家带养所产生的种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