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极限马拉松的著名赛事
极限马拉松赛中最著名的三项赛事:撒哈拉沙漠极限马拉松、亚马孙丛林极限马拉松和南极极限马拉松。 撒哈拉沙漠极限马拉松:需缴纳一笔“尸体遣返费”的赛事
已拥有27年历史的撒哈拉沙漠马拉松的起点多年来一直被定在摩洛哥东南部沙漠古城瓦扎特。由于参赛者常常在1000人上下,这1000多双铁脚在大沙漠疾跑时搅动、扬起的黄沙往往形成了一个金黄的世界,故有“金色马拉松”之美称。
不过,参赛者的感觉却并不那么美丽。相反,他们苦中作乐地戏称大赛为“地狱马拉松”,因为残酷的赛事甚至让他们时时感觉到死神的威胁。据悉参赛的所有选手除了得递交体检表和血型外,还须缴纳一笔令人恐惧的“尸体遣返费”(如果最终平安无事即退还)。
对参赛者来说,穿越危险的流沙区、巨大的沙丘、蜿蜒的山丘、干涸的河床等复杂地形既是挑战,又是受罪。没有绿洲,没有清泉,只有烈日当空、金沙漫天、呜呜作响的风暴以及一眼望不到边的龟裂土地,加上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不过正是环境的恶劣,反倒成就了这片人类挑战体力和意志极限的马拉松圣地。
比赛分为6个赛段,全程250公里,需在6天内完成,而大风和沙尘天气给参赛者们的长征又平添了不少麻烦。据悉,最考验参赛运动员的首推高温、干旱和流沙这三大沙漠杀手。4月的撒哈拉沙漠忽冷忽热,晚上的气温低至5℃以下,但正午可能会飙升到50℃。烈日和高温让人体水分大量流失,虽然途中设有少量供水点,但很多选手没等到跑到下一个供水点就因脱水而痛苦地倒下了。
选手也被允许在比赛中打一次点滴,但超过2次即意味着放弃比赛。至于柔软的沙子下暗藏着的很多流沙,则可能如其它地区的泥石流、雪崩那样,随时可能活埋反应稍稍迟钝的选手。
和传统马拉松选手的轻装上阵不同,参加沙漠马拉松的选手们还需要身负食物、药品、水、服装、帐篷等宿营装备甚至遇险求救信号枪,平均背包重量可达10公斤。在烈日下、沙暴中,这对长途奔跑、体力极度透支的选手来说是不小的负担。故在参赛之前,运动员们需进行缜密的计划,尽量减轻背包重量是取胜的一大关键。但比赛又明文规定,所携带的食物必需保证参赛者每天获得不少于2000卡路里的热量,此外创可贴、指南针、手电筒、备用电池、打火机、小刀甚至求救时向直升飞机反射阳光的小镜子等小玩意都在必带之列,如若遗漏则可能遭到扣分的重罚。
伤病是选手们遭遇到的特别棘手的难题。一般来说,第二赛段“痛苦序曲”便开始了——大多数选手的双脚在比赛第2天就磨出了疼痛难忍的大小血泡,以致于寸步难行。尽管途中的医疗站可以提供治疗,但往往排着一字长龙,故大家宁可自己用纱布和胶带作自疗,忍痛坚持到终点。
在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历史上最有名的选手首推意大利现代五项奥运冠军莫罗·普罗斯佩利。退役后的莫罗不顾伤病缠身,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撒哈拉马拉松大赛,但却在比赛第2天遭遇沙尘暴,独自被困在沙漠中。他缺水、缺粮,坚持到第4天后,只能喝自己的尿液,同时抓蝙蝠充饥。在饥饿和干渴的双重打击下,他神智开始恍恍惚惚,并出现了轻生之念。他无力地躺在一个墓穴里绝望地割腕,但由于体内缺水,血液竟然迅速凝固起来。
自杀未遂,反而激发起了莫罗的求生欲望,在被困8天后,他最终沿着一条河床艰难地走出了沙漠,体重比原来轻了15公斤。而他也成为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史上最顽强、最传奇、也最幸运的选手。
令人惊诧的是,参赛者中还不乏年已古稀者。一名75岁的法国女选手卓拉保持了大赛最高年龄纪录,74岁的日本老太诺日可也成功地完成了全部赛程。
至于参赛者的参赛目的,很可能因人而异:有不少是企望通过这种类似于自虐的行动来体现自身的价值或彰显自身的能力;有的表示试图以投入最险恶自然环境的方式来亲近大自然;有的只是为赶潮流图时髦;还有的则更为个性化——如有个热爱自己工作的法国面包师在长跑的背囊中竟然插着他烘烤的一根长长的面包(似乎在为自家的品牌在做广告),一位英国母亲是为悼念夭折的儿子(孩子的遗容就印在她的运动衣上),一名意大利小伙是为打动女友芳心,一名德国医生则是专为胰腺癌筹募研究基金……
这个世界上最艰苦的马拉松大赛并不颁发丰厚奖金。组委会早就在自己的官方声明里作出这样的公示:请干脆忘记有奖金这回事吧!因为男子冠军仅获4600欧元,女子冠军更是只有区区2800欧元,对于训练费、装备费、机票费以及报名费等近万欧元的总投入相比,确实少得可怜。
赛事的创办者帕特里克·鲍尔每每提及大赛,总会意味深长地说:“在茫茫沙漠里你永远不可能获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咬牙挺住,坚持就是胜利。而大赛的最大魅力在于,一旦你挑战撒哈拉大沙漠获得成功,以后再去地球上任何可怕的地方都不会胆怯啦!” 亚马逊丛林根限马拉松:危机四伏的比赛
从电视转播画面来看,说巴西亚马孙丛林极限马拉松是“绿色的非常马拉松”倒也并不夸张:全长达254公里的赛程被完完全全地包围在郁郁葱葱的原始雨林之中,就自然环境而言,那里确实很“绿色”。但这无疑只是表面现象,亚马孙丛林极限马拉松堪称是世上最“不要命”的赛事之一。
首先,赛程约为传统马拉松赛程的6倍,加上不仅要在雨林中背负重达数十公斤的自给物品在6晚7天之内完成254公里(共6个赛段分别为23、23、38、38、108和24公里),其中限时为48小时的最艰难赛段108公里被选手们戏称为“魔鬼赛段”(不少已见到最后胜利曙光的选手都是在这一赛段上功亏一篑而惨遭淘汰),而且还需完成接连不断的渡河和穿越沼泽。这对选手的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其次,难忍的燠热(白天可高至42摄氏度以上)和高湿度(放在背包里的备用衣衫可以轻轻松松地拧出许多水来)往往提前透支了选手们的体力和精力,许多选手在赛程不到一半时就已陷入脱水等困境之中难以自拔,以至于每年的大赛都会有超过6成的参赛者不得不中途退赛(其中包括众多各国著名的“神行太保”),退赛率之高在众多非常马拉松中都名列前茅。
在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植物王国里,成千上万种植物用数不胜数、深浅不一的绿色冲击着视觉空间。为了使亚马孙丛林不成为一座“绿色地狱”,参赛选手都得听从组委会的安排,先接受严格的培训,其中有:如何在河水中避开漩涡、激流或鳄鱼,安全游往对岸;如何辨别植物——哪些可果腹或解渴,哪些又可能在2秒钟之内让你毙命;如何跟狭路相逢的毒蛇周旋;哪些毒虫可能危及性命;不幸中毒后如何实行自救;如何在酷暑中帮助自己身体有效降温;一旦中暑后如何迅速恢复体力;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进食;如何利用随身携带的小工具保护自己并对可能遭遇危险的他人施行救援等等。
白天,穿行在丛林和水流间的选手们需勇敢地面对潜伏着的多种危险,其中常见的有鳄鱼、毒蛇、毒虫、食人鱼、激流、中暑、传染病、迷路等等,也难以预料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意外,由此很可能随时随地都处于惊恐心理的包围之中。
时间和空间在丛林中似乎在某个环节上错了位:选手们在里面跑上几个小时后,一种似乎在原地踏步的错觉会油然而生,因为周围的景色跟出发时大同小异:一样的遮天蔽日,一样的曲径通幽,一样的密不透风,一样的危机四伏,一样的散发着腐臭的落叶……大伙仿佛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绿色轮回而难以解脱,但头顶迅速西移的太阳又真真切切地提醒着你必需抓紧时间与时俱进。
而夜色中的原始丛林几乎伸手不见五指,寂静的夜不时被此起彼落的鸟叫虫鸣,猴子尖锐的啼声,还有不知名野生动物调门高低不一的嚎叫打破,这一曲令人心悸的丛林交响乐简直让所有选手都加快了心跳!当选手们拖着疲惫得颤抖的身躯终于住进自己搭建的简陋帐篷后,还得时时提防趁夜幕作乱的毒蜘蛛、毒蛇、毒蜂、毒蝶等,甚至警惕美洲豹等猛兽可能的侵袭,由此往往也难以安然入梦。
来自中国的超级跑选手陈盆滨前年第一次参加亚马孙极限马拉松,就荣获了亚军。
陈盆滨回忆说:在热带雨林中奔跑,不时会有树枝从树上掉下来,要时刻盯防,以免受伤。除此之外,还要预防苍蝇和蛀虫的叮咬。奔路时,树上的蚂蚁窝落在脖子上,他以为是树叶,用手触碰,没想到是蚂蚁。南美洲的蚂蚁会咬人,蚂蚁顺着背部滑落,当时背部的疼痛像针扎一样,直到现在还有疤痕。
更让陈盆滨难以承受的是水路。他说:双脚被长时间浸泡后,非常容易起泡,加上长时间奔跑,血液循环不畅通,脚步肿胀,颜色发白,非常疼痛。参赛半个月后,我的脚趾甲脱落了5个,而剩下的也都印刻着黑色的烙印。 南极极限马拉松:在企鹅也难以生存的地方比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令人望而生畏的南极冰原极限马拉松就已有了雏形,而经过40多年的发展,现已日趋“成熟”:大赛规则已相对固定,后援设施也渐渐完善,各路好手在比赛中也得到了更安全的保护。大赛通常在距离南极点只有五六百公里的艾尔斯沃思山脚下开跑,全程100公里都在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南极圈内。
无疑,这是地球上最冷的100公里的“赛道”(其实并无“道”而只有冰原)。尽管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0摄氏度,却正值南极洲最暖和,相对也最适合比赛的盛夏时节。就这样,头上是明晃晃的大太阳,但气温依然可能低至零下30摄氏度,脚下是一望无际的银色冰雪世界,一眼望去既没有一棵树,也没有野生动物,甚至也不见企鹅踪影——要知道,企鹅也从不在如此高纬度地区(已接近极点)逗留。
在“世界尽头”南极的极点跑马拉松,听起来有点浪漫,但实际上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磨难”。选手们需沿着英国探险家罗伯特·司各特和挪威探险家罗纳德·阿蒙德等先辈的足迹,冒着难以想象的严寒以及雪盲的危险,穿越海拔超过1000米的南极高原。除了速度达每秒5-10米的大风发出的呜咽声和选手们偶尔的低语外,没有任何声响,形容为“死亡世界”也并不为过。而在如此无声的环境中完成如此大运动量的比赛,对选手们的心理承受也是极大的压力。
南极冰原极限马拉松大赛的报名费高达16500美元,故“花钱买罪受”的调侃话不绝于耳。但平心而论,大赛的后援服务也是最高级的。为期8天的比赛将从空运选手开始:满载各国选手的私人飞机从智利的彭塔启程,花费几个小时就抵达了位于极点附近的冰原马拉松大本营爱国山。大量的雪橇救援车、移动式后援站按照预先精密的设计,被散布在绵延100公里长的赛程中,训练有素的医疗人员等也将在各赛段整装待命,尽心为选手们提供全方位服务。
在大赛正式开始前,选手们先需接受赛程为42公里的适应性训练,他们学着在暴风中,在雪山、冰山上艰难行进,他们这才发现:南极跑跟世界其他任何地区的长跑完全不是一码事,每向前迈出小小一步都需要付出成倍的体力,和完成同等赛程相比,往往需要多付出1-2倍的时间。
如果不巧遇上暴风,则更需付出几倍的努力与之抗争。他们也学会了不太在意花多少“时间”,而更看重是否能坚持到底完成赛程。
也有选手更为聪明地早在飞来南极参赛之前,便开始了在当地的适应性训练。如英国伦敦的一个南极挑战小组,就曾经租用了一家花卉市场的一个零下20摄氏度的冷库,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冷身训练”,结果在正式比赛中,他们都显现了超强的抗冻能力(无一人冻伤),并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有意思的是,为了保护南极洲的环境,参赛选手还被要求:小便一律需用尿壶接着,生活垃圾也不能随意丢弃。如果违规,即可能扣分受罚。
虽说随处可见后援站,但按照规定,后援站仅仅提供医疗冻伤等服务,而参赛者的所有给养,包括食品、水、药品、器具等均需由选手自行随身携带。组委会往往事先叮嘱各路英豪:不妨带上你所需要的一切,因为别人不可能跟你共享他好不容易才带来的任何东西。
据悉,除了食品、水外,以下物品和器具在必带之列--
★指南针:别以为有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就万事大吉了,要知道在静止不动时,GPS并不能通过分析两点的相对方位来指示方向,此时只得依靠指南针。
★防冻药品:其作用不言自明。
★反光镜:往往就是一面小镜子,遇险时用来反射日光,以引起正在空中实施救援的直升机驾驶员的注意。
★冰钩:用于在倾斜的冰面上攀援时防止滑跤。
★冰斧:如果不慎掉入冰窟,可用以自救。
★专用墨镜:积雪的强烈反射很容易引发“雪盲”,而戴墨镜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特制保温衣:以特种保暖化纤和羽绒为填料缝制的多层“南极装”。
★特制防冻鞋:既要防冻,又得轻巧;既宜登山,又可踏雪;既得防湿,还需牢实,而且需至少带1双备用。
Ⅱ 林义杰穿越撒哈拉沙漠有多少公里
7500公里,历时11天。
Ⅲ 撒哈拉沙漠 简介
《撒哈拉的故事》记录了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共十八篇。其中《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沙漠观浴记》、《爱的寻求》、《芳邻》、《素人渔夫》、《死果》、《天梯》、《白手成家》,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六年五月初版的《撒哈拉的故事》;《收魂记》、《沙巴军曹》、《搭车客》、《哭泣的骆驼》、《哑奴》,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八月初版的《哭泣的骆驼》;《寂地》,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二月初版的《温柔的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沙漠中的饭店》原名《中国饭店》,最初发表于一九七四年十月六日《联合报》,这是三毛第一次使用笔名“三毛”。附录的九封书信,出自台湾皇冠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一月初版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
有人说三毛的爱很炽烈,心很纯净,她生活在我们永远无法触及的另一个世界里。这个世界太美好,美好得连贫穷都是快乐的,美好得不真实。看了这本书让我觉得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只剩下了美好,也许真的在那样的环境里,所有的困难都被沙漠吞噬,变的微不足道,从三毛的文字中感觉到了简单的美好,记得三毛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大致的意思即是他的父亲说很喜欢和三毛一起旅行,因为她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三毛真的是用心在感受身边的事物的。所以三毛写出的文字是美好的,满溢出淡淡的幸福,在这里推荐这本书,希望每一个人可以从生活中看到不同的淡淡的幸福。
三毛以自己的经历,记述自己在撒哈拉严酷的生活环境中,充满快乐与乐观情绪。当中描述了撒哈拉的落后观念,也表现出作者对落后地区人民的一种无奈,同时也流露,三毛对回归大自然状态的撒哈拉人的一种赞美。
Ⅳ 请问林义杰在西元几年,参加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横越,遇到75年来最大的沙漠风暴
公元纪年法由西方兴起,故公元又称西元.
所以林义杰是在西元2002年参加的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横越
Ⅳ 林义杰24小时马拉松观后感
有些事情的开始,可能只是参与,当他不停地跑,不停地跑,目标就是坚持到最后。
他超越一位又一位对手时,这时可能他会在心里想,还差一步,还差一步,就可以了。
再坚持一步,就会超越了。
既然参与了,每一秒的付出,每一秒的代价都是每一秒的汗水,他不可以放弃。
此时看到颖儿奋力地超越了林义杰一大步,看着林义杰那有力无气口干舌燥的表情,实在心酸。
在心里不停地叫喊:“快点快点…"
不服输的他终超越了颖儿,但那一瞬间,真的很激动,或许他脑中的意志让他必须坚强,必须坚持到底。
刚费劲地跨了一米左右的林义杰脑中出现了什么感念?
毫无顾虑地回过头,伸手拉着对手颖儿的手一同共进时,此时我的双眼已经模糊了。
心情比林义杰超越颖儿时更为激动。
就如说,有些梦想可以使成就更伟大。
但回头想想,如今社会并不单纯,当林义杰拉起胡颖儿的手这个动作时。
从利益的角度的来看,有多少人怀疑他的真诚。
而这些人,你是了解他?还是羡慕嫉妒恨呢?
其实,相不相信,已不再有所凭借了。
和他人无关,和真假,更无关。
因为是我们失去了那份纯真的心灵才怀疑别人的真诚。
这是我们的损失。
Ⅵ 马拉松志愿者自我介绍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我是xxx,来自xxx,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希望自己成为一位伟大的人。我希望我可成为像超级马拉松选手林义杰那样,面对困难却永不放弃的人。
林义杰赢得许多面奖牌,但在他那辉煌的成就背后,却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和努力。林义杰曾说:“最困难的时候,就是离成功不远了。”
当他在撒哈拉沙漠马拉松比赛时,最后几天虽然很难过,但他告诉自己:“我不能输给外籍选手,绝不能输给外国人,我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最后,他以两百二十公里的佳绩夺得了男子组的冠军!
对我来说,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它长达三年,许多人在最后的一个月放弃,考了坏成绩,但那最辛苦的一个月,却是成败的关键。虽准备基测的时间是漫长的、辛苦的、重要的,但也要努力向前,而不放弃。
人生也是这样,有人放弃自己的人生,整天如行尸走肉,那样根本毫无意义,只是一块活在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肉而已。当人生中遇到困难时,我也要和林义杰一样,不放弃、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人生像一条漫长的跑道,有时平坦,有时崎岖不平。
Ⅶ 请问恶水超级马拉松和撒哈拉沙漠马拉松哪个难度系数大
我觉得撒哈拉沙漠马拉松的难度系数更大,虽然两者都是非常困难的马拉松比赛,而且经历恶劣的气候,昼夜温差特别大。但是撒哈拉沙漠马拉松的距离要超过恶水超级马拉松比赛,而且在高温、干旱和流沙这种天气进行比赛,一般人难以想象。
Ⅷ 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需要多少天
据说是这个人:JukkaViljanen ,他是第一位独自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旅行者——在昨天正式完成了1600公里的徒步旅行,耗时35天。
听说他早在 2007 年就参加了北极马拉松和北极自行车极限赛(42.2 公里),当时的气温是零下30摄氏度。后来又参加了一次195公里不间断的沙漠赛跑。
不知道一个正常人要几天。
Ⅸ 极地马拉松第一名的事例
跑出生命的宽度 极地超级马拉松冠军林义杰
为了跑步,身高仅1.64米的林义杰在高中时代曾不顾家人反对,而且节假日、风雨天照跑不误。近年,他爱上超级马拉松,四处挑战,先是撒哈拉沙漠,接着中国大戈壁、智利阿他加马寒漠,再到极地南极,带回来了“四大极地超级马拉松”总冠军的头衔。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6acccc0100f3yn.html
Ⅹ 哪位名人穿越了撒哈拉沙漠
位于非洲北来部的撒哈拉沙漠是自世界上最大的荒漠之一,气候条件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台湾马拉松选手林义杰,花了111天的时间,于2007年2月20号成功完成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用双脚征服这个沙漠的人。
“我看到红海了”,这是林义杰完成壮举后讲的第一句话。历经111天时间,徒步走完7300公里路程,林义杰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徒步横穿撒哈拉沙漠的人。
2006年11月1日,林义杰和其他两名同伴,穿越非洲六个国家,最后进入埃及。1百多个日子的长途跋涉,让林义杰双脚都长满水泡。
2007年的2月20号,林义杰完成整个行程,其间他一共穿坏了11双鞋,得过一次严重腹泻。除了身体备受煎熬,他还遭遇过劫匪,面对过地雷的威胁,不过这些磨难都没有打垮林义杰,他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体会不到生命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