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蒙古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长期的游牧生活和草原环境,形成了蒙古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尤其是在传统的那达慕大会上,更成为许多传统体育活动的大展示。在蒙古族的体育活动中,代表性的传统项目主要有射箭、摔跤、布木格、赛马、马术、套马、赛骆驼、打布鲁、沙塔拉(蒙古象棋)棋等。
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传统的赛马比赛人数多少不限,少则二、三十,多则上百人;赛马人的年龄,有五、六岁的男、女儿童,有青壮年,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绿、黄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比赛开始,赛马人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扬鞭飞奔,观众欢呼声震撼大草原。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此赛结束时,取上名次的马匹排列在主席台前,由一位口才超众的民间老艺人端着马奶子,捧着哈达,对着跑了第一名的骏马,即兴吟诵。对马的身姿,甚至马的每一个部位备加赞扬,并表示美好的祝愿。最后将一些奶子抹在骏马的脑门上,剩余的敬给赛马的骑手,并将哈达系在骏马的脖子或缰绳上,随后依次授奖。
摔跤:蒙古语称“博克”,一般通称“蒙古式摔跤”。是蒙古民族最喜爱的体育活动。蒙古族的摔跤,即不同于中国式摔跤,又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九箭,分三轮射完,以中靶的箭数多少评定名次,对优胜者给予奖励。比赛的路道常为四米宽,半米多深,八十五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三个,第一靶是在二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一立方尺的彩色布袋;第二靶是个约一立方尺的白布袋;第三靶是等边三色形的白布袋,三个布袋里装的都是棉花。第一、二靶位在射手的左侧,第三靶应在射手的右侧,靶位之间相距约二十五米,跑道中心线与靶位之间相距二米。比赛开始前,射手身穿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同时抽弓搭箭,瞄准箭靶,当射中靶上的某一环时,靶环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给优胜者喝彩助威。这种比赛活动,直到今天仍然是广大牧民所喜爱的一顶娱乐活动。过去,鄂尔多斯地区的射箭比赛只有骑射一种。箭靶是内装灰土的三个糟羊皮口袋。射程一般为三、四十步。以箭靶流灰为中,比赛者每人射三次,以中靶多寡分出名次。在阿拉善和其它草原地区,静射和骑射同时并举。
绳索套马:原是蒙古牧民的生产方式,近些年来逐渐演化为体育活动。在进行这项活动前,先选一匹难驯的烈马,并使其疾驰。参加这项活动的选手,每人手持打着活结的绳索,跃马紧追,追到一定距离后使向烈马抛出绳索,以先套隹并制服烈马的选手为胜。在节日中,蒙古还有举行挥杆套马的习惯,挥杆套马和绳索套马方式大致相同。只是参加套马的选手手中各持一根长约3米的杆子,在杆顶上扎一根绳环,套马手在追赶急驰的烈马到一定距离时迅速出杆,将绳套套住奔马的脖子,然后勒紧绳索,直到烈马体力不支,驯服为止,最先驯服烈马者为胜。无论是绳索套马,还是挥矸套马,场面激烈、气势壮观,成为一种赛胆量、赛体力、赛技巧的竞技项目。
马术:是一种表演性体育项目,具体项目很多。如:其中跨越障碍一项,就是要比赛的选手在跑道上疾弛如飞的连续跨越几个高一米的跨栏,并且还要在跑到终点之前,穿过一个直径约两米的火圈等,最先到达终点者才算获胜;再比如:在跑道一侧长度200米——250的地方米树立起几十个目标,由乘马选手边挥舞手中的马刀沿途进行劈斩,所有的目标均在骑手的手起刀落中命中所有目标后,最先到达终点者为胜。
马球比赛:是流行城市附近牧民喜爱的运动,参加比赛的双方队员相等,拇队员都手持一根“T”形拐棒,骑在马上争球,并寻找机会射门。其比赛方法和规则类似达斡尔族民间体育活动“波依阔”;但场面激烈、惊险,极富观赏性。
另一种骑术是技巧性很高的“轻乘”。所谓“轻乘”是泛指选手在马背上各种技巧。如:平衡、支撑、倒立、空翻、转体、飞身上马和侧身隐蔽等技巧高超的动作。其中又分别包括单人双马,双人双马和多人多马。参赛的选手多是从八、九岁开始接受专门训练。近些年,很多女孩也纷纷加入了马术表演的行列。
马术一般多在节日喜庆,或各种重大社会活动中进行表演。参加那达慕比赛时,主要是比技巧难度和选手的体态、姿态优美,由评委打分,以分数高为胜。
赛骆驼:主要流传于被称为“骆驼之乡”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地区,日期不定。其比赛内容是以赛速度为主,在一定的距离中(一般五公里)以最先到达终点为胜。
赛骆驼与赛马的跑法不同,跑马都是前双脚和后双脚分别同时落地,观感中呈前后波浪状;而跑骆驼是左双脚与右双脚分别同时落地,所以在观感上此起彼落,给人一种左右摇摆的感觉。虽然骆驼体态庞大,看似笨重;但在跑起来的时候最快可达六十公里,并且比马还有耐力。所以,牧民在追寻那些桀鸷难驯的跑马时,总是骑骆驼去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肯胡都格镇,曾举办过一次一百峰骆驼的赛骆驼活动,当时努尔盖乡的参赛骆驼,十五公里的比赛最高成绩为四十分零四秒。当时激动的牧民展开哈达,捧着斟满奶酒的银碗向获胜的选手和骆驼祝福。
因此,在1982 年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赛骆驼还被邀为运动会的表演项目。
投掷:蒙古语“布鲁”。广泛流传于各地蒙古族牧民中间。布鲁原是一种打猎的工具,是一种状似镰刀自然弯曲的小木棒,用铜、铁、铅等金属装饰和浇注于木棒中,以增加其重量和美观,总重量在150克至400克之间。
投布鲁作为生产工具,平时随身携带,并且随时可以进行彼此之间的比赛。正式比赛一般多在节日期间进行,有的那达慕盛会也设有这个比赛项目。作为正式比赛,有投远和投准两种形式。
投远是比距离,投掷法与掷手榴弹的方法相似,以投掷的远近为胜负;投准比赛类公其他民族的击木活动相同,即在30米外竖立三个高约五十厘米,上径约4厘米,下径约6厘米的木立柱,立柱之间相间约10厘米。比赛时选手直接将布鲁向圆柱抛去,每人限投掷三次,其投掷姿势不限,以击中木柱多少计分。其计分方法是凡一次击倒三个木柱为10分,击倒两个为6分,击倒一个为2 分。由于各地不同,比赛的方法也不一致,有的地方规定间接击中的计分与直接击中的计分要低。
蒙古族象棋:蒙古语称““沙特拉”,约在公元13世纪由欧洲而传到草原。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据《绥远通志稿》记载,蒙古象棋“以小木雕成各种模型。计诺彦旅二,狮虎各一,驼、马各四。车轮二。宝盆二。小狮八。小虎八。共计三十二枚。弈时,双方各持十六枚。一方为诺彦、狮、驼、马、车轮、小狮。一方为诺彦、虎、驼、马、宝盆、小虎。两方公涂红黄二色。用方纸画为六十四格。各占三十二格。弈法;置棋子于方格中间,后行八格中,二格置诺彦与狮子。左右置驼、马、车轮。前八格各置小狮。对方布置亦如之。对弈时谁先走谁后走,没有一定规矩。官长或右、或左、或前,只走一步。狮与虎左右前后斜可走八面。驼向前斜面。马走拐格。车轮、宝盆如象棋之车,可走前后左右。小狮、虎向前走一步,若走至对方底格,即可当虎狮之用矣。以困死一方诺彦为终局,其中运用无穷。”
⑵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游戏
最好的是赛马
⑶ 各少数民族都有什么体育项目啊
摔跤(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赛马(哈萨克族),叼羊比赛(维吾尔族,每年3月21日诺露孜节日都有叼羊比赛,摔跤等活动)。
⑷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一、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
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
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十、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
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⑸ 适合幼儿园大班哈萨克族传统体育游戏有哪些
丢手绢,老鹰和鸡
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珍珠球源自哪个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历史起源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由模仿采珠人的劳动演变而来。珍珠,满族称“尼楚赫”,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满族先世女真人曾在松花江里采珍珠。满族人民群众中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采珍珠的传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以模仿采珍珠生产活动为内容的儿童游戏和体育活动。
“采珍珠”这项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民间,运动器材比较简单,场地的选择也不严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适合在山区和农村开展。至今,在一些满族聚集的村屯,仍有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习惯。
竞赛方法与规
竞赛方法
“采珍珠”活动的竞赛方法比较简单,双方对垒,每队出六名运动员,其中一名队员站在一端准备持网捕捞,三名手拿蚌型木拍的队员站在对方捕珠者前面拦截珍珠,其他三名队员下“水”与那队员争夺珍珠,夺到后把珍珠投向自己队的持同人,而对方的触人又要设法用蚌型木拍把投来的珍珠拦截回去,只有把珍珠躲过对方蚌型拍的拦截,把珍珠投入自己队的持网人网里才算得分,测人一次即得一分,投入十分为一局,三局决定胜负(各地的比部法和得分规定也不完全一致)。 “采珍珠”这项体育活动对抗性强,又有游艺性。参加比赛的队员个人既要有高超的技艺,又要具备全队整体配合的战略战术。
比赛时,水区内双方各有3名运动员负责进攻或防守,进攻者可将球向任何方向传、拍、滚、运,目的是向站在本队得分区内的持抄网队员投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用封、挡、夹、按等动作,阻挡进攻队员向网内投球。每队有1名持抄网队员在得分区活动,用拍网试图抄(采)中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每抄中一球得一分。在规定的比赛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球的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球胆,表面应为珍珠(白)色。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球拍为蛤蚌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抄网兜口为圆形,兜口内径25厘米。
珍珠球这一民族形式的体育活动,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场上攻守往复,银球穿梭飞舞,4只蛤蚌急张忽合,一对抄网频频有所斩获…其紧张激烈、精彩绝妙,令人目不暇接。珍珠球━民族体育之珠,将体育运动之骄健与生活劳作之优美,两者紧密融汇在一起了。
比赛规则
比赛在长28米、宽15米的场地上进行(场地分水区、封锁区、得分区),
每队上场6人。比赛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15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
1、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珍珠球运动是从游戏中挖掘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
2、珍珠球场地长28米、宽15米,分为水区(内场区)、哈蚌区(封锁区)和威呼区(得分区)。
3、每场珍珠球比赛由两队参加,每队上场7名队员。
水区(内场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和防守,进攻者可将球传到任何方向,向抄网内投球争取得分。
哈蚌区(封锁区)内双方各有2名运动队,持哈蚌(球拍),用封、挡、夹、按等技术动作阻挡对方进攻队员向抄网内投球。
威呼区(得分区)内双方各有1名手持抄网的运动员,他们的任务是用抄网抄(夺)本方队员投来的珍珠球。
4、比赛分为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比赛时间为20分钟。竞赛采用单循环赛制。
在前四届自治区民运会上还都没有出现珍珠球赛这一项,此次自治区第五届民运会珍珠球是首次亮相。把珍珠球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大赛,是一次提高珍珠球竞技水平的最好实战演练,目的是为2003年在宁夏举办的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充分的准备。珍珠球比赛不仅要求水区内的4名队员具有良好的个人技术良好的配合意识,还要求水区运动员与抄网队员默契配合,珍珠球比赛具有很能高的观赏价值。
⑺ 名族传统体育项目
项目
主要活动形式
主要流行民族
拔河
集体对抗
汉族等
摔跤
以摔倒对手为胜
蒙古族
赛马
速度比赛
蒙古族,维吾尔族,壮族
滑雪
速度和技巧比赛
汉族等
划龙舟
集体性速度比赛
汉族,傣族,苗族,白族
踩绳
手握横竿走到顶端
苗族,维吾尔族
刁羊
集体马上游戏
哈萨克族,塔吉克族
荡秋千
比赛技巧
朝鲜族,苗族,壮族
⑻ 门巴族传统体育项目有什么
门巴族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以及农耕文明强大版的整和力,使门巴族的文化面权貌和文化心态都表现出农业民族的基本特征。墨脱门巴族在开播前的二月,各村寨要集体出资请巫师举行跳神送鬼仪式。在门隅“门尼玛三部,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赛马、跳舞……”这些祭祀活动,目的在于乞求神灵保佑庄稼获得丰收。这反映了农业生活环境对门巴族文明的影响,表明门巴族人民的生活中需要传统体育活动,是一种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这些体育活动已成为门巴族民众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已经融人了门巴族人民的生活当中,并世代相传。在门巴族中主要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有拔河、射箭、抱石、投石、摔跤、跳高、跳远、攀藤索、打火枪等游戏。
⑼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包括那些项目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
“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
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3、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龙”这一体育项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战中为营救自己的首领演变而来。
传说苗族先民的首领被敌方以谈判为名关押,关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顾一切,赤足从火龙背上踩过。又以一把把利刀插进绝壁,架成刀梯,攀上悬崖,救出首领。此后了今天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5、《莲花十八项》起于清朝光绪年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盛行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舞蹈取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纳了贵州高原的灵气,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迈的性格。《莲花十八项》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莲花十八项》的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因而被称为“莲花十八项”。表演时,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不受任何场所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射舞蹈。该项目于1999年贵州参加全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6、芦笙是苗族的象征,是苗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有几十个种类,几十种曲调,芦笙舞有上百个动作。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异。其中有的清新活泼,有的欢快热烈,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险奇优美,“芦笙技巧”把音乐舞蹈与体育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金筑芦笙》难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过空中踩碗,滚舞、前翻、后翻、登梯、叠人等动作充分表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整套动作朴实粗犷、刚柔相济、动静分明、造型优美,令人儿,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称猴儿鼓,是苗族传统打击乐器。
“丰收苗鼓”流传于贵阳花溪、孟关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丰收后举行的一项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丰收后的苗寨,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围着苗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蹈时,姑娘手持手槌击鼓,边打边跳,一套动作打完后更换另一套。击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纺线,插身,打谷等劳动场面,舞蹈中还表现了苗族群众喜爱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整个舞蹈鼓声不停,欢笑不断,鼓声回荡着丰收的喜悦。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练功角力,又便于开展的活动。
其竞技方式是:在地上划一“界河”,比赛前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比赛中,两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将对方推
离原位为胜。在比赛中,可通过巧力取胜,但不能抓人或拉人。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臂力和腿力。
9、“垒营盘”原名“营盘舞”。它取材于苗族先民为保卫而进行的防御战争。表演者吹奏芦笙,垒成营盘,形成圆圈,表示四方布满勇士,营盘中央竖立帅旗,勇士们“四面开弓”“倒立”、“上肩”挥舞帅旗,舞象征营盘堡垒坚固,士气高昂。“垒营盘”是苗族同胞表达怀念先民们的历史伟绩和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而创作的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垒营盘”已成为苗族男女斗巧的活动。它不受场地、音乐、人数限制。其特点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芦笙舞曲的同时,进行翻滚、倒立、吊挂、倒背等技巧表演。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垒营盘”是毕节地区苗族人民最为广泛流传的娱乐健身活动。
10、“乌蒙铃”原名“铃铛舞”,彝语“啃荷呗”。它取材于彝族先民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的各种活动。最先是一个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节”时进行表演。流传至今,以变成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舞蹈。是毕节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之一。
“乌蒙铃”表演时不受场地、音乐、人数的限制。铃声象征着骑士在战场上的高昂斗志,羊皮鼓鼓点象征着勇士出征的号角,手握若干只用彩带扎好的铜铃,脚踝上系铃铛,边跳边舞铃声悦耳,动作粗犷,刚劲有力。体现了乌蒙山区彝族人民淳朴,直率的性格。
“叠罗汉”“抱腰舞铃”“相互背驮”“前后翻滚”“倒挂金钩”“雄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运动量大,造型美观,舞蹈和竟技和谐统一。“乌蒙铃”是一项颇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11、“德沙呱”汉语译意为“刺锤舞”。主要流传在独山县上司镇墨寨乡
琴扬村一带,是布依族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武术舞蹈形式。
每逢昏丧嫁娶,民族节日,盖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集约会,挥锤起舞。
表演形式为男女群体性武术舞蹈,以手上舞刺锤动作为主,脚上动作为辅,名称为“抢刺”“劈刺”“拨锤”“绞锤”“崩锤”“马步”“弓步”“弹,踢,勾,铲”等。舞姿遒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锤,俗称“狼牙棒”使用的武术套路是先防后攻,防多于攻,防中有攻,以防为主。
12、“弦鼓乐”是一种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龙乡祥寨村和都江镇五坳坡一带。
最早是专门为庆祝“开始插秧”和“开始织布”两项祭祀活动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鼓身用整筒圆木刨光镂空而成,两头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侧嵌上一对牛角并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种,三弦代表纺织,水族的耕织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男女围鼓吹跳,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动作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生动记录了水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表现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园,人旺粮丰的美好愿望,它是水族人民间文化艺术中独放异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项目。
13、这是苗族姑娘过“菜花节”时举行的一个传统表演。这个比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通过穿花衣裙比赛,既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集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