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设计一个“体育游戏”的课程
小班综合活动
《 三 角 形》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操作和游戏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激发幼儿对图形的兴趣,并学会目测分类。
2、发展幼儿的手工操作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三角形教具、三角形拼图学具人手一套,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头饰每人一个,相应的实物若干。
2、运用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组成画布置,用几何图形积木作幼儿的椅子。
活动组织:
1、出示三角形平面娃娃,引导幼儿学习兴趣,指导幼儿观察、分析,启发幼儿说出并记住图形名称和基本特征。
2、请大班幼儿扮演三角形娃娃,由他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朋友(形状与三角形相同的实物),然后让幼儿帮助三角形娃娃找朋友,巩固对三角形的认识。
3、出示用三角形拼成的各种物体,引导幼儿观察这些物体是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
4、用大小不同的三角形拼成各种图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粘在作业纸上,然后把作品挂在活动室里作装饰,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回家以后用小棍继续练习拼图。
2. 设计一个体育小游戏的名称、方法及要求
(1)球
大家围成一圈,每人手持一球,带操 人在圈中心,叫口令“一”,大家持球走;叫“二”,大家持球跑;叫“三”,大家运球走,叫“四”,大家运球跑。便于大家集中精神,进行一定运动量,为下面的课作好准备。
游戏
分成两队,进行游戏。
一球放在终点,一球由第二人持。第一人跑至终点,运球回,换第二人手中球,运球至终点,放球于终点,空手跑回,拍第二人手,第二人出发,此时,一球在终点,一球在第三人手中。如此轮换,哪一队先跑完就算胜出。
(2)四人三脚
3. 如何进行集体体育游戏设计与指导
(1)迄今为止,蒙台梭利教学法,虽然不能说得到普遍应用,但是已经稳稳地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完全可以说是最为精细系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系统的模式,在我们目力所见的许多地方,已全然成为僵化可笑的操作,是因为应用者没有好好理解,还是因为蒙台梭利教学法本身存在神秘主义和机械化的倾向,不敢妄下定论。但是,正是在这些僵化了的蒙台梭利学校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做法上虽然可笑,但是精神上有崇高可敬因素的现象:一个“蒙台梭利教师”在上岗之前和当中,要参加一个集体的操作活动,她们在一起观摩切磋,研究这些玩教具的标准操作方法,要赶在幼儿前面了解教具的意义和发展价值,且是增加亲身的体会。这样做的目的,据说一是为了增强指导的针对性,二是防止教师因为对于教具的“深刻含义”的无知,而使教具因为幼儿错误的操作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先不评论这种做法的具体程序的分寸和方向问题,再来看看与蒙台梭利教学法看起来相去甚远的项目(方案)教学法,其中存在的一个类似的现象。
(2)我们现在都知道,在项目教学的流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它有一个很吓人的名字:“大脑风暴式主题网设计”。就是在一个念头或者一个主题产生之后,在正式组织幼儿的活动之前,教师自己(最好是通过教研群体的共同讨论)先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个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无限制发散的联想和思维过程,了解如果要进行这个主题,其中可能会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会需要哪些资源,会碰到哪些问题,以决定这样的主题在特定班级、特定时期进行是否合适。如果决定要进行这样的主题,教师要在信息和资源上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能够有成竹在胸的心态来应对幼儿的表现。
我们再来看看当前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几个常见的问题。
(3)在我们的一次教研活动中,大班教师在数学区域里放了一些“翻盖乐”玩教具。这份材料的操作方式多少是有些人为规定性质的,但是它的结果的设计却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和娱乐性。操作这个材料涉及到“从图像到图形、从数字到符号、从具体到抽象”以及空间转换等能力,并且最后要求幼儿自己根据图形的对应情况自行纠错。所以这个材料是有相当难度的。
教师在指导这个材料的活动时,常常显得很心急,“主观意识很强”,直接告诉幼儿应当如何如何,结果幼儿对这个材料很快就失去了兴趣,也没有真正学会什么。
我们建议这位教师在下次活动之前,自己预先细致地操作一遍该材料整个的操作程序,分解其中的序列层次以及涉及到的心理过程。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在了解幼儿水平和任务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可以针对幼儿在玩具操作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关的教学。
(4)教师在集体教学环节,不管是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还是临时反应提出的问题,常常因为问题提得不恰当而导致冷场或者混乱的局面。这是因为,就像上面材料的指导一样,教师的行为往往都是凭借直觉,而没有结合情境对自己的直觉进行系统的分析,使它具有一定的依据。我们认为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在幼儿回答之前,自己先回答一遍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希望出现什么样的回答,通常情况下会怎样回答,而幼儿又会怎样回答。
这些预先回答,首先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的经验基础上的,然后是建立在教师对于幼儿的了解基础上的,最后还不能离开教师对于该问题的引导趋向的意识。
因为教师常常提出来的问题实际上违背自己的意图,即教师希望引导的方向同问题本身的引导方向并不符合。比如教师希望幼儿发散思维,却提出一个有固定答案的问题。
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我们归纳和提炼出教师在教学的几乎一切环节──从宏观到微观、从集体到个别──在设计方面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幼儿回答,或者呈现一定的材料让幼儿操作,或者提出某种活动让幼儿来进行,等等;在此之前,教师应当对于这些问题、材料和活动,在行动或者观念上有一个“预演”的过程。这个“预演”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对于自己设计和提供的教学因素。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是为了在问题或材料同幼儿的能力、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操作之间,建立起合适的匹配关系。
二、预操作的性质和类型
预操作是教师在集体教学和活动区指导中的教学设计环节,是教师对于自己初步教学设计的再设计。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设计是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针对幼儿知识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的宏观设计,而现场设计是在两个活动之间的转换过程中,针对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现象和价值而进行的中观设计,那么预操作则是微观意义上的策略性、操作性设计,是一个问题、一项活动、一种材料设计出来之后,教师如何将这些问题、活动、材料具体执行并深入下去的问题。
预操作的具体进行过程,表现为教师对于他想要幼儿进行的操作、动作或活动,用简略的、概括化的、结构化的形式“预演”一遍。教师的预演,并不是以幼儿具体可能进行的反应作为蓝本,而是以材料、活动和问题本身内部包含着的必要内容与程序为蓝本。至于说这些材料、活动和问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否具有充分的教育价值,活动之间是否衔接流畅,并不是预操作关心的问题。所以,比起前面两种设计来,预操作是更加技术化、程序化的设计。
所以,预操作的前提条件,取决于教师对于具体材料、活动和问题的内部空间的熟悉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于具体事物的分析能力。
根据目前所存在的现实情况进行归纳分类,预操作大约包括下面三种情形。
(l)在活动材料的自主操作中,进行操作步骤的阶段性分解。教师在区域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在学习、作业或工作的意义上,通常是以含有教师的发展意图在内的任务情境而出现的。这些任务情境对于幼儿具体的操作活动而言,如果不是机械地练习,不是靠记忆的顺序来操作,那么它通常就是幼儿自主进行的适应材料的活动,笼统来说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典型以应用公式解决代数、几何题目为例,内在地包含有一系列从已知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中间步骤。一般来讲,一个人只有经历这些中间步骤,才能解决问题。
教师或者玩具商在设计玩具材料的时候,通常都考虑到这些材料的发展价值。但是这些发展价值即教学意图,具体到操作的过程中表现为什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被设计到材料的操作步骤中去的,这一点,人们并没有很自觉地考虑过,于是大家都凭着感觉来设计和制作,来教和学。
教师的预先操作,可以帮助教师将设计到材料中暗设的“机关”具体化,将中间必须通过的隐藏着的阶段性步骤明朗化。这一方面可以使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指导语更加具体明确,也使得教师活动中的指导工作更加准确中的。这就在相当的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自觉性和透明度,使教和学不再是单纯碰运气的事情。
(2)在集体谈话教学中,对要求幼儿回答的问题预先作答。
如果条件和时间允许的话,特别是在具体活动之前进行的预先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发问的意图,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对问题进行平面发散式的、链条联想式的、特征列举式的或者纵深推理式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可以帮助教师,反过来明确问题的结构同提问的意图是否匹配;而这个问题要能够达到某种意图,它的开放性和暗示性分别要到怎样的程度;它也帮助教师,如果要丰富、拓展和延伸幼儿已有的回答,该进行怎样的呈现和暗示的工作。
(3)对于那些综合社会性或者深入探究性的活动,教师在观念中进行联想式或推理式的预演。
教师进行任何事先没有严格设计的、结果未知的综合性活动的时候,既要进行“大脑风暴式”的主题同设计,更应当深入到每一个主题活动的内部结构和程序中去,在大脑中预演一下。如要进行某个活动,需要哪些讯息作为基础条件,需要哪些材料、场地和专家的资源,需要克服哪些障碍,尤其是对于幼儿而言他们面临着哪些具有发展意义的挑战,等等。
对于那些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探索活动,教师更是应当严格地进行预演式设计,并保持过程中的动态性质。
这两种活动之间,随着开放性程度的转变,而存在着一定的交叉。
由上述方面的具体展开,可以看出,但凡需要教师进行预操作的活动,大都是带有一定问题解决的性质的。而这种问题解决的任务性质,也正是预操作的必要性之所在。
综上所述,(l)作为一种微观策略操作性设计,预操作是其它一切设计过程和手段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2)预操作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具体实施活动或投放材料之前,了解幼儿对于这些活动、材料和问题的接受程度,了解教学设计内容的难度特征,所以,其结果不仅可能深化某种教学设计,而且也可能放弃或者修改之前的教学设计;(3)预操作使教师真正深入教学过程内部,是架接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的根本性的途径。
4. 帮忙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教师?
看是什么学生了 ~中学的话 是男生还是女生了~
比较复杂
1 目标 你要达到什么效果 比如什么学会什么 掌握什么 发展什么
2 你问的有新意 加情景 有一定挑战性的 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可以获得成功后的快感 什么的 拓展 加入什么技巧性的动作 如何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呀 什么的
呵呵 看你自己怎么处理了~
开公开课?实习生?
5. 设计体育器械、设计小小游戏(两件事)
1.用矿泉水瓶子!多少人用多少个!
2.让他们没人提一个扔出去!
3.走回原位
4.接力形式捡回来!
5.可以培养环保意识!
6. 你觉得球类体育游戏设计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球类体育游戏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娱乐趣味,球类技术,激烈对抗。
7. 如何设计体育课堂游戏
游戏名称:一抓三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素质和灵敏性、协调性;
2、认知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集体活动和个人行为的区别,培养合作精神和良
好的人际交往心理。
游戏准备:学生1-4报数,每组4人,教师可参与人数不足的小组;
游戏方法:请1号为追者,2-4号学生手拉手围成圈,1号选择追拍者,令下后(也可以是音乐)开始追拍,2-4号学生相互合作保护,不让1号学生抓到他想要抓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大致20秒,令下或者音乐停),追拍到的为胜者,未追拍到为失败,在小组中表演节目,而后游戏继续进行,分别由2、3、4号学生做追者。
游戏规则:被追拍者必须与其他学生的手相互拉着,不能松手;追者可以钻、爬、跑等各种手段追逐目标;
教学建议:
1、此游戏旨在考验学生的灵敏性、协调性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对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教师可在练习前给予适当的指导,如四人一小组的分工,如何拉成圈,启发他们怎样不让别人追到你的方法等给学生一个思考和过度的余地;
2、练习前强调安全,游戏场地应选择在草坪或者松软的泥地进行,为避免学生重复追逐,也可采用教师指定方法进行追逐,如1号追2号,2号追3号,3号追4号,4号追1号;
3、对不同水平段的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改变游戏的人数、延长追逐的时间等方法增加游戏难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活动量;
4、此游戏宜放在课的前半部分进行,可以作为走和跑的准备活动。
设计思考:体育课中我们的准备活动的目的一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二是作好热身运动为基本的教学内容作铺垫,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徒手操、素质练习、队列队形的训练来活动,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兴趣不高,完全没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是由于受教师的权威而消极的参加。这与我们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相违背。告别应试教育,回归“快乐体育”是我们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如何把枯燥的准备活动生动化成为学生喜欢的愿意接受的练习已经成为每位体育工作者的当前的研究课题。我们设想通过游戏活动来代替准备活动,因为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他们的兴趣十分容易激发,学生在游戏中会忘情的投入,参与的意识也会大大增强,完全没有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在游戏中不再是简单的指挥棒,而是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是课堂教学的协调者,通过游戏教学代替枯燥的准备活动,即可以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锻炼,又可以很好的为基本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何乐而不为?
8. 设计一个体育游戏
我的建议是:男生做女生的活动~~譬如找男生做针黹比赛等等女孩子做的事~!这样叫做打破常规~!YOU KO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