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運動要做到四落實,四落實分別是
組織方案落實、經費保障方案落實、宣傳方案落實、安全方案落實。
各地要求,各單項體育運動協會在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或承辦市級以上體育活動時,必須向市體育總會報送「組織方案、經費保障方案、宣傳方案和安全方案」等四個方案。
② 體育運動規則
朋友,體育運動有眾多的項目,項目不同規則也不同,我說說籃球的規則
籃球基本規則一
1.比賽方法
一隊五人,其中一人為隊長,候補球員最多七人,但可依主辦單位而增加人數。比賽分四節,每節各10分鍾,NBA為12分鍾,每節之間休息5分鍾,NBA為130秒,中場休息 10 分鍾,NBA為15分鍾,另在NBA中在第4節和任何加時賽之間休息100秒。比賽結束兩隊積分相同時,則舉行延長賽 5 分鍾,若 5 分鍾後比分仍相同,則再次進行 5 分鍾延長賽,直至比出勝負為止。
2.得分種類
球投進籃框經裁判認可後,便算得分。3分線內側投入可得2分;3分線外側投入可得3分,罰球投進得1分。
3.進行方式
比賽開始由兩隊各推出一名跳球員至中央跳球區,由主審裁判拋球雙方跳球,開始比賽。
4.選手替換
每次替換選手要在20秒內完成,替換次數則不限定。交換選手的時間選在有人犯規、爭球、叫暫停等。裁判可暫時中止球賽的計時。
5.罰球
每名球員各有 4 次被允許犯規的機會,第五次即犯滿退場(NBA中為6次)。且不能在同一場比賽中再度上場。罰球是在誰都不能阻擋、防守的情況下投籃,是做為對犯規隊伍的處罰,給予另一隊的機會。罰球要站在罰球線後,從裁判手中接過球後10秒內要投籃。在投籃後,球觸到籃框前均不能踩越罰球線。
6.違例
大致可分為(1)普通違例:如帶球走步、兩次運球(雙帶)、腳踢球(腳球)或以拳擊球。(2)跳球違例;(3)跳球時的違例:除了跳球球員以外的人不可在跳球者觸到球之前進入中央跳球區。
基本規則二
24秒鍾規則:進攻球隊在場上控球時必須在24秒鍾內投籃出手(NBA、CBA、CUBA、WNBA等比賽均為24秒,全美大學體育聯合會比賽中為35秒)。
8秒鍾規則:球隊從後場控制球開始,必須在8秒鍾內使球進入前場(對方的半場)。
5秒鍾規則:持球後,球員必須在5秒鍾之內擲界外球出手,FIBA規則規定罰球也必須在5秒鍾內出手。
3秒鍾規則:分為進攻3秒和防守3秒。進攻3秒:進攻方球員不得滯留於3秒區3秒以上;防守3秒:當某防守方球員對應的進攻方球員不在3秒區或者3秒區邊緣、且徹底擺脫防守球員時,防守方球員不得滯留禁區3秒以上。
侵人犯規:與對方發生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犯規行為。
技術犯規:隊員或教練員因表現惡劣而被判犯規,比如與裁判發生爭執等情況。
取消比賽資格的犯規:球員做出的不體現運動員精神的犯規動作,比如打人。發生此類情況後,球員應立即被罰出場外。
隊員5次犯規:無論是侵人犯規,還是技術犯規,一名球員犯規共5次(NBA規定為6次)必須離開球場,不得再進行比賽。
違例:既不屬於侵人犯規,也不屬於技術犯規的違反規則的行為。主要的違例行為是:非法運球、帶球走、3秒違例、使球出界、用腳踢球。
隊員出界:球員帶球或球本身觸及界線或蚧線以外區域,即屬球出界。在球觸線或線外區域之前,球在空中不算出界。
干擾球:投籃的球向籃下落時,雙方隊員都不得觸球。當球在球籃里的時候,防守隊員不得觸球。
球碰板後對方不得碰球,直到球下落。
被緊密盯防的選手:被防守隊員緊密盯防的球員必須在5秒鍾之內傳球,運球或投籃,否則其隊將失去控球權(NBA規則中無此規定)。
球回後場:球隊如已將球從後場移至前場,該球隊球員便不能再將球移過中線,運回後場。
③ 體育運動要做到4落實,是
1)循序漸進的原則;2)全面鍛煉的原則;3)經常性鍛煉原則;4)區別對待的原則;
5)准備與整理活動原則。
④ 體育運動鍛煉應遵循哪些原則
為了實現增進健康和增強體質的目的,從事身體鍛煉時,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自覺性原則。從事鍛煉必須有明確的健身目標,自覺地從事鍛煉。自覺是指鍛煉時要認真,心無旁鶩,專注肌肉的張弛,關節的反復,呼吸的出入,節奏的疾徐,動作的屈伸,使身體、精神、心智都得到鍛煉,並根據健美或健身的目的去選擇適當的方法。
2.全面性原則。
全面,一是指身與心都應受到鍛煉。二是指各器官系統、身體的各部位能受到鍛煉和協調地發展。三是指項目選擇應該多樣化,長跑、太極拳、體操、球類等項都應該選一些,不宜偏重某一項。
3.經常性原則。
鍛煉身體一定要持之以恆,要使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要一曝十寒。每天堅持鍛煉不容易做到,每周鍛煉一次,對年輕人不能起到健身效果的積累作用,一般說每周有2~3次的課外鍛煉為佳,並持之以恆。
4.適量性原則。
「生命在於運動」。但是否運動得越多,身體就一定越好呢?其實,如果運動得不得法、不懂得適可而止,有時候會事倍功半、適得其反。
運動有兩個目的:加強體能和保持健康。不同年齡、體質、運動目標,有不同的運動量。要知道什麼樣的運動適合自己的年齡,有一個大略的計算方法:220-年齡=每分鍾心率。重量的負荷,體弱者能逐漸改善自己的適應力,健康的人能提高適應能力,運動員則能進一步發展自己的適應能力。對同一個人來說,運動負荷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的階段,都要做到量力、漸進,並根據氣候、營養、環境、興趣採用適宜的方式、適當的強度進行鍛煉。一般來說,如果以保健為目的,適量的運動是每周3次,每次30分鍾運動為宜。定期運動最好是選擇對心臟有益的有氧運動,如跑步和游泳等。
5.針對性原則。
針對性是要求從實際出發,根據個人的體質、健康水平,有針對性地選擇鍛煉方法,而不以讓所有的人都按一種方案進行鍛煉。運動時可以使心率達到120-150次/min,高則可達到180次/分(但不宜持續太久)。有慢性疾患的可運用按摩、氣功、太極拳、武術等祖國傳統方法進行鍛煉。目前國外興起有氧訓練方法,採用跑和走的形式進行鍛煉(12min跑即是這種方法之一);都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⑤ 對於體育運動,怎樣才能做到對身體最好
遵循飲食規律:「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還有記得「不要熬夜、保持很好的睡眠」就可以shenti最好。
體育運動是我們自己適宜採用一些運動手段,合理有效的健身的手段方法,得到健康。是通過鍛煉
不要過度疲勞
就可以
⑥ 體育鍛煉的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原則
從實際出發原則是指體育鍛煉的目的、內容、方法以及適宜的運動負荷。每個參加鍛煉者的主觀客觀條件各不相同,如性別、年齡、職業、體育基礎、身體狀況、生活條件、鍛煉目的等,因此在選擇鍛煉內容、方法、運動負荷時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特別要注意運動負荷適量。
決定運動負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強度」。「量」是指完成動作的次數、組數、時間、距離等;「強度」是指完成練習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機體的緊張程度,包括動作的速度、練習的密度、練習間歇時間的長短、負重的大小、投擲的距離、跳躍的高度和長度等。量和強度要處理適當。強度越大,則量就要相應減少,強度適中,則量可以相應加大,要做到適量,以練習者承受得了並有一定的疲勞為度。
掌握適宜的運動量,一般可採用心率百分法,即採用使心率升高到本人最高心率的70%--85%的強度作為標准進行鍛煉的方法。個人的最高心率直接測量比較困難,一般男女均可用220減年齡來估算每分鍾的最高心率(也有人建議女子用210減年齡來估算)。例如某人20歲,其鍛煉過程的運動強度應控制在心率為:
(220-20)*(70%--85%)=140--170(次/分)
的范圍內,這被稱為有氧鍛煉的適宜負荷量。或者用接近極限運動量的心率(一般假定每分鍾200次)減去安靜時的心率(這里假定每分鍾60次)的70%,再加上安靜心率基數60次,即運動時的心率為:
(200-60)*70%+60=98+60=158(次/分)
這是對身體影響最佳的運動強度。當然這兩種計算方法也是相對的,適宜的運動負荷還要根據鍛煉時和鍛煉後的感覺來調整。
(二)要持之以恆
從生物學角度看,人的體質的增強是一個不斷積累逐步提高的過程,不可能一勞永逸。人體機能水平的提高,各種運動素質的發展,運動技能的形成與鞏固,有賴於較長時期經常地鍛煉。這樣,才能使有機體在解剖形態、生理機能、生化過程等方面產生一系列適應性的變化。這些良好的適應性變化,不是一朝一夕或短期鍛煉所能達到的,而是堅持長期鍛煉的成效積累的結果。人體結構和機能的變化,都是通過肌肉活動進行反復多次經常的強化來實現的,體育鍛煉是對機體給予刺激的過程,每次刺激都產生作用痕跡。連續不斷的刺激作用,在機體內產生痕跡的積累,這種積累使機體的結構和機能產生新的適應性,從而使體制不斷增強。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間斷地進行,前一次的作用痕跡已經消失,下一次作用的積累就小,機體的適應性變化就小,鍛煉效果就不明顯。如果長時間停止鍛煉,各器官系統的機能還會慢慢減退,使得體制逐漸下降。
(三)循循漸進原則
循循漸進是人體適應環境的基本規律。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的適應,是一個緩慢的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遵循這個規律,才能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否則,非但不能增強體制,相反,還會引起機體損傷和運動性疾患,損害身體的健康。因此,進行體育鍛煉不能急於求成,應做到:
1.在鍛煉內容上,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合理選擇,體質不同,鍛煉起點也不同。體質較好的人,可選擇比較劇烈的活動方式,如各種競技運動項目;體質較弱的人,開始鍛煉時,可選擇那些比較緩和的運動,如慢跑、徒手操、武術、乒乓球等。患慢性疾病的人,可選擇保健體育的一些內容,如太極拳、氣功、散步等。當體質逐漸變好時,鍛煉內容也可逐步由緩和變為較為劇烈的運動。
2.運動量逐步加大。機體對運動量的承受能力有個緩慢的適應過程,鍛煉時,運動量要由小到大,逐步增加,開始鍛煉時小,時間要短,運動量不要大,待機體適應後再逐步加大。如果運動量長期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機體的反應就會越來越小。機體機能的提高,是按照刺激--適應--再刺激--再適應的規律有節奏地上生的,運動量也應隨著這種節奏來安排。
3.每次鍛煉過程也要循序漸進。每次鍛煉要做准備活動,鍛煉後要做好整理活動,如長跑前先作5--10分鍾慢跑,跑完後也不要馬上停下來。
⑦ 體育鍛煉的方法
體育鍛煉的方法極其豐富,可分為:健身運動、健美運動、娛樂性體育、格鬥性體育、醫療與矯正體育等5類。
鍛煉方法多種多樣,除教學和訓練中常用的練習法(包括重復法、變換法、綜合法、循環法和競賽法)外,人們還在長期鍛煉實踐中,形成不拘一格的各種健身法(包括早操、工間操、生產操、庫珀12分鍾測驗等)。
鍛煉內容和方法的確定及整個鍛煉過程,都應遵循身體鍛煉的原則,即有針對性,因人制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適宜的負荷和注意鍛煉價值等。此外,如能同時運用形神結合、動靜結合和內外結合等中國傳統練身方法,收效更大。
(7)體育運動做到擴展閱讀:
生活運動
一、多利用樓梯,少乘電梯。
二、多爭取機會走路,少乘汽車 。
三、看電視時,可在廣告時間做一些伸展運動,如彎腰、踢腳等。
四、與同學或朋友作定期運動,如慢跑、打羽毛球、游泳等,並培養自己對個別運動的興趣,養成有規律之運動習慣。
鍛煉須知
一、忌在強光下鍛煉
中午前後,烈日當空,氣溫最高。除游泳外,忌在此時鍛煉,謹防中暑。夏季陽光中紫外線特別強烈,人體皮膚長時間照射,可發生I°~II°灼傷。紫外線還可以透過皮膚、骨頭,輻射到腦膜、視網膜,使大腦和眼球受損傷。
二、忌鍛煉時間過長
一次鍛煉時間不宜過長,一般20~30分鍾為宜,以免出汗過多,體溫上升過高而引起中暑。如果一次鍛煉時間較長,可在中間安排1~2次休息。
三、忌鍛煉後大量飲水
夏季鍛煉出汗多,如這時大量飲水,會給血液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特別是心臟增加負擔。同時,飲水會使出汗更多,鹽分則進一步丟失,從而引起痙攣、抽筋等症狀。
四、忌鍛煉後立即洗冷水澡。
因為夏季鍛煉體內產熱量增加快,皮膚的毛細血管也大量擴張以利於身體散熱。突然過冷刺激會使體表已開放的毛孔突然關閉,造成身體內臟器官紊亂,大腦體溫調節失常,以致生病。
五、忌鍛煉後大量吃冷飲
體育鍛煉可使大量血液湧向肌肉和體表,而消化系統則處於相對貧血狀態。大量的冷飲不僅降低了胃的溫度,而且也沖淡了胃液,輕則可引起消化不良,重則會導致急性胃炎。
六、忌鍛煉後以體溫烘衣
夏季運動汗液分泌較多,衣服幾乎全部濕透,有些年輕人自恃體格健壯常懶於更換汗衣,極易引起風濕病或關節炎。
⑧ 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體育鍛煉的基本原則包括:自覺主動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持之以恆原則、全面鍛煉原則、具體針對原則。
1、自覺主動原則
體育鍛煉過程中必須通過多種方式和手段使參與者形成一種內在的、積極的體育鍛煉心理需求,產生內在激勵機制和外在行為機制。
2、循序漸進原則
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深入或提高。一方面,體育鍛煉和學習過程類似,都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過程,不能凌級、躐等;另一方面,人的生理機能有自身的階段性特徵。
3、持之以恆原則
體育鍛煉對人體的積極改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而且,人體有著「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約束,已有的鍛煉效果如果不進行強化鞏固就會慢慢消退。
4、全面鍛煉原則
人的構成既有生理層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層面的;單以生理層面看,人體的形態、機能以及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也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負載系統。
5、具體針對原則
在體育鍛煉中,我們必需根據綜合情況考慮參與者個體的體質基礎、身體機能狀況、健康水平、體育文化素養、所處環境等,綜合選擇鍛煉方法,安排鍛煉內容,確立運動負荷,使體育鍛煉做到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8)體育運動做到擴展閱讀:
體育鍛煉的方法
1、重復鍛煉法
重復鍛煉法就是指鍛煉者根據自身的需要,在相對固定的條件下進行重復練習的方法。重復鍛煉法的主要的作用是提高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的機能以及提高人體的耐力,所以一般中老年人就比較適合重復鍛煉法。
2、連續鍛煉法
連續鍛煉法是比較需要毅力的,如果你不能堅持,那麼連續鍛煉法的效果並不會很好。連續鍛煉法是為了保持有效的而不間斷的連續進行運動的鍛煉法。連續鍛煉法的負荷強度較低,負荷時間長,無間斷。在生活中,我們所熟悉的連續鍛煉法的運動比如:跑步,游泳,跳舞等。
3、負重鍛煉法
負重鍛煉法就是使用一些重物來進行輔助鍛煉的方法。其實,負重鍛煉法不僅適合於運動員,也適合普通人用來增強體質。但一般人一定要注意強度,不要超負荷了。
4、變換鍛煉法
顧名思義,變換鍛煉法就是不斷變換運動強度,內容,形式,來提高你運動的興趣和興奮性。比如長跑時,經常圍著操場跑會出現厭煩無聊的情緒,那麼你就可以用越野跑來代替。
⑨ 怎樣才能做到合理的進行體育運動
不管什麼運動,都要循序漸進。
⑩ 如何鍛煉體育項目
對於18-64歲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鍾中等強度(如快走、家務、搬運小於20斤重量的物品)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至少75分鍾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如快速騎自行車、有氧運動、搬運大於20斤重量的物品),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對於5-17歲兒童青少年應每天累計至少60分鍾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對於65歲及以上的成人,身體活動包括在日常生活、家庭和社區中的休閑時間活動、交通往來(如步行或騎車)、職業活動(如果仍然從事工作的話)、家務勞動、玩耍、游戲、體育運動或有計劃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