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通過學習歐洲的新教育運動和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你有何啟示
通過學習歐洲性教育和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對我和對我的提示就是我們教育的時候不能拘泥於陳老,我們一定要勇於革新,這樣才會更好地適應教育。
㈡ 新教育運動指的是什麼
新教育運動就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出現的資產階級教育改革運動。它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與舊式的傳統學校在教育目的、內容、方法上完全不同的新學校,因此也稱新學校運動。19世紀末,資本主義進入壟斷時期,新的經濟與政治狀況需要有首創精神和有能力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人才,那種只重書本知識、縱人驕奢怠惰的貴族式學校教育已不能滿足要求,必須進行改革。1889年,英國的C.雷迪創辦了歐洲第一所新學校,即艾伯茨霍姆學校。
新教育的范疇
雷迪譴責當時的教育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只為過去造人而不為現代造人。他建立新學校的原則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個性、能力、智慧、體力以及手工技巧等都充分發展,能夠自主獨立的人;反對死學書本,要求教育與生活相聯系,使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法國的E.德莫林贊同雷迪的教育思想並支持他的活動。他於1898年在法國建立了羅什學校,並出版了《新教育》一書,提出新學校必須重視實際知識與實際能力的訓練,學生應在自由活動中得到發展。同一年,在德國由教育家H.利茨開辦了同類學校,稱為「鄉村寄宿學校」。以後,在比利時、義大利以及美國等都相繼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新學校。例如,義大利教育家M.蒙台梭利在對智力發展不正常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研究的基礎上,於1907年在羅馬開辦了對常態兒童進行"自由教育"的"兒童之家"。比利時教育家O.德克羅利於1907年在布魯塞爾開辦「生活學校」。這些「新學校」的實踐,很快在歐洲各國以及美國得到熱烈的反響,並從而形成廣泛的新教育運動。新教育傳入美國後,立即與剛剛開始的美國進步教育運動結合在一起,形成聲勢更大的現代教育運動,並從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獲得理論上的論證。後來,在美國相繼產生的加里學校體系 (Gary School Systems)、溫內特卡制、道爾頓制以及設計教學法等教學制度與方法,基本上都屬於新教育的范疇。
新教育的過程
新學校,特別是最初在歐洲開辦的一些新學校,一般都屬私人或私人團體設立的中等寄宿學校,學費昂貴。學校大多設在鄉村或大城市的郊區,周圍環境幽靜,風景優美,設備優良、舒適,人數不多,採取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這些學校重視體育、手工、園藝活動,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獨創精神。在教學內容上重視現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反對體罰,重視兒童興趣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注重實際活動和知識的實用。在道德教育上,主要灌輸資產階級民主、合作的觀念,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和進取心,並要求把體育、智育、手工活動等都作為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過程。
新教育的綱領
隨著新學校在資本主義各國的紛紛建立,1912年在瑞士成立了「國際新教育聯盟」,提出新教育的綱領。綱領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尊重兒童的個性自由發展,要在活動中充分發展兒童的各種能力,積極培養兒童的個人責任感和為社會服務的合作精神等等。1919年,瑞士教育家、國際新教育聯盟主席A.費里埃爾根據各國新學校的實踐,結合自己的教育主張,把新學校的基本要求與原則歸納為30條,詳細而全面地闡述了關於新學校的校舍設備、生活與學習制度、手工勞動以及體育、智育、德育等各方面的實施以及一些有關新教育的重要理論問題。國際新教育聯盟的活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度中止,1921年重新恢復活動。其綱領隨國際斗爭形勢的需要不斷修訂。在1932年的綱領中,強調教育「改造社會」、培養「本國良好公民」與「世界公民」的作用,1942年,則極力宣傳「就學機會均等」的口號。
㈢ 現在的教育新觀念
《教育新理念》考試知識點
第一章《課堂教學的革命》
一、判斷
1、創新能力已經成為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
2、基礎教育主要是打基礎,換句話說,主要是傳授知識。
3、問題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4、知識的本質在於它的不確定性。知識的本質在於不斷地推陳出新。
5、科學精神必須滲透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之中。
6、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可以看做是一個不斷深化地對事件進行分析的過程。
7、解決問題需要綜合所學的知識。
8、如果以為研究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非得在高中才能進行,那就大謬不然了。
9、人們這種天生的好奇心、探究心正是研究性教學的心理基礎。
10、研究性教序不僅是重要的教學方法,是日後繼續獨立學習、獨立處理問題的生活能力的重要保證,而且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追求。
11、有什麼樣的教學理念、什麼樣的教學意識,就有什麼樣的教學方法。
12、研究性教學是由計劃的,但卻不是惟計劃的。
二、單選
1、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點。
2、所謂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地態度,所謂科學精神就是懷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創造的精神。
3、綜合性教學的關鍵是教師綜合知識的水平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4、接受性教學與研究性教學的根本區別在於,接受性教學是由標準的、預期的答案,而研究性教學沒有甚至不可能有標准答案。
三、多選
1、對創新能力或創造能力的理解。 從教育學、心理學的角度看,創新是個體意義上的創新,而不是種系意義上的創新,一名小學生發現了他個人未曾發現的東西,與科學家發現了人類未曾發現的東西,是等價的。創新更在於創新意識、創新個性的培養。
2、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創造性,首先要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問題教學。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基礎。
3、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這就是以問題為紐帶的教育。教師並不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
4、理解以綜合為導向的教學。(P18)
5、20世紀50年代後,科學發展對教育的要求: 需要強烈綜合知識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大學的專業概念已經越來越淡化,基礎教育上移,通識教育增強;如何使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成為我們的基本理念。
6、簡單內容的學習同樣可以具有探索性,而復雜、深奧知識的學習照樣可以使接受性的。我們可以把知識變成思想,也可以把思想變成知識,這全在於教育者的觀念和實踐。(P24)
7、所謂研究,首先要覺察問題,然後形成假設,然後驗證或推翻假設,最後得出數據,寫成報告。(P26)
8、研究性教學的特點。(P28) A研究性教學是開放的。 B 研究性教序常常需要綜合運用知識。 C 研究性教學常常與生活密切聯系,鼓勵協作性學習。
9、關於什麼知識是必要的基礎,這歷來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沒有一個國家的教材是完全一樣的,這樣的差別就說明對基礎的理解本身就是主觀的選擇。散點教學不是把所有重要的東西都選擇好了交給學生,而是選擇部分重要的東西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若干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補充他自己認為需要補充的知識。(P35)
第二章《學科教育的新視野》
一、判斷
1、素質教育在本質上是一種新的教育價值觀。
2、課堂內真正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它與升學不矛盾。
3、課堂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學科教育,因此課堂中能否實施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落實到學科教育中去。
4、知識被認為都是正確的,既然是知識,特別是寫在教材上的知識,都是「聖人之言」都是正確的。
5、科學是發展的,而且發展性才是科學的本質。
6、科學知識強調的是確定性,而科學精神強調的卻是不確定性。
7、科學的本質是發現,而數學的本質是發明。
8、文科被消融在科學之中,解決科學問題的方法被認為適合於解決文科問題。
9、美育不是德育,美育也不等於藝術教育。
10、審美的最高境界是超功利的境界。
11、美育活動可以豐富多彩,但如果不能獲得一種美的感受,不能體驗一種美的情懷,不能接近和進入一種美的境界,那隻是活動,而不是美育。
12、美育以文學藝術教育為核心,這只是從文學藝術的典型性、深刻性來說的,而不是從美育的范圍和途徑來說。
13、認為信息技術只是一種教育輔助手段。
14、有運動不等於就有體育。
15、藝術教育是一種語言教育。
二、單選
1、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2、人們早已把科學分為相互關聯的四個層次的內容: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
3、對我國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蘇聯凱洛夫《教育學》
4、赫爾巴特的教學過程分四個步驟(44)
5、杜威開啟了現代科學哲學和現代教育思想的大門。被稱為「現代教育之父」
6、人文學科包括哲學、文學、藝術、神學等研究領域通常被分為三類: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
7、首先提出美育的學理研究的是王國維。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是蔡元培。
8、體育是人類原始動力的文明表現。
9、藝術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要使教育者理解感悟到某一藝術所蘊含的基本意義。 10、藝術教育的本身是傳情。
11、感情對藝術來說是一回事,藝術與情感分開來就不再是藝術了。
三、多選
1知識基本特徵的理解。(P40)
2、在科學教學中,是把知識本身作為目的,還是把知識作為工具和手段,以掌握科學方法為目的,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41)
3、科學教育的過程就不再是追求標准答案的過程,而是發展學生富有個性的綜合科學素養的過程。
4、科學呼喚以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教育。
5、關於標准化測試。(55-56)
6、關於班級授課制的禍根。(74-75)
7、對體育精神的理解:體育精神是一種強力的冶煉,是一種冒險精神的培養,是一種運動習慣的形成。
第三章《跨世紀的教育理想》
一、判斷
1、應試教育雖然不一定是英才主義的教育,但基本上也是以英才為核心的,是為了英才和有利於英才的教育。
2、誤解:素質教育有一種統一的教育模式。
3、創造能力是現代人才素質的核心。
4、我們所說的創新人才是具備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基本素質的創新人才。
5、是否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
二、單選
1、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做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
2、法國的思想家盧梭追求通過自然教育培養「自由發展的人」。美國的杜威希望通過「無目的」的教育培養有民主意識的公民。
3、通過50年的努力,我國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們以全世界1%的教育經費支撐了15%的教育人口。
4、20世紀60年代後期出現了終身教育的概念。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陳鶴琴的「活教育」都是素質教育的先進思想和成功經驗。
6、知識經濟的本質在於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技術性轉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知識成為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7、人才成長的相關性因素是創造性的社會適應能力。 8、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人才是最關鍵最根本的因素。
三、多選
1、素質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位、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的可發展性為本位和以大眾教育為本位的教育。
2、多媒體通信技術的數字化不僅可以傳送文字,而且可以傳送聲音、圖像、色彩甚至動態畫面、集音、型、色、態於一體。
3、知識經濟是高科技的經濟,也是道德經濟,是創新經濟,是全球化的經濟。
4、為創新人才的脫穎而出開辟道路。(119-120)
5、要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極大地改善師生關系,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為方式。
第四章《對理想教育的追求》
一、判斷
1、所謂動物性,簡單地說就是行為受慾望、本能和情緒支配的特性;所謂神性就是行為受理性、智慧和意志控制的特性。
2、教育的人文主義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
3、人文主義教育的第三個高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
4、存在主義哲學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
二、單選
1、修道之為教是孔子為代表的東方社會理想主義教育觀。
2、文法、修辭、邏輯與算術u、幾何、天文、音樂、一起被稱為「七藝教育」其中「文法、修辭、邏輯」又被稱為「三藝」即最核心的三種。
3、斯賓塞根據生活准備的程序,把科學知識分為五類.
4、赫爾巴特是第一個明確提出應該把教育學建成一門科學的人。
5、「大音稀聲,大象無形」——《老子》這就是素質教育的思想。
6、文藝復興以後人文主義教育觀最重要的代表是誇美紐斯和盧梭。
7、人文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心理學家馬斯洛。
8、杜威倡導「在做中學」。
三、多選
1、在西方理想主義代表人物是柏拉圖,塗爾干、美國的帕森斯。
第五章《教育研究重心的轉移》
一、判斷
1、現實問題的研究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處於次要地位的。
2、政策研究成為學科發展的主題和新的重心,並不是教育獨有的現象。
3、把政策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不僅是學術發展的一個趨勢,更是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要求。
4、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首先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將教師列為履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專業人員。這為教師職業的專業化發展奠定了法律基礎。
5、教師的專業發展空間是無限的,成熟是相對的,而發展是絕對的。
6、教師是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
7、所以我們長期以來只有教學意識而沒有課程意識。
二、單選
1、20世紀80年代以來,綜合性學科——公共政策學異常迅速地發展起來。
2、《關於教師的地位建設》被認為是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對教師專業化作出的明確說明。
3、關注課程的第一步是要形成課程意識。
三、多選
1、學術的發展決定著學科發展的走向和重心的轉移。(181)
2、從世界范圍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70、80年代以後,教育研究發生了明顯的變化:(182)
3、20世紀80年代以後,政治學研究的重點出現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即從靜態研究轉向了動態研究。從形式研究轉向了功能研究。(185)
4、教育政策研究的基本內容:(186-187) 首先是一項政策的績效性; 政策制定的科學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化。
5、人們把學術研究通常分為四個層次(188)
6、決策者的意識研究(190-191)
㈣ 新教育運動的主要理論觀點
新教育運動的主要理論觀點還是為了這個教育方面的一些問題,新教育他就是用一種新的教育方法來教育學生。
㈤ 體育運動對於孩子的教育意義,你了解多少
孩子因為缺少運動,脂肪推擠,視力下降,體重超標...,運動可以讓孩子更有耐力、更能堅持,不會遇到一點事兒就嬌氣抱怨。因為體育運動除了給人一個好身體好精力之外,也傳遞了一種精神:競爭、合作、公平、責任感、堅持不懈的努力、對壓力的承受能力、對輸贏的正確態度.....運動提升了孩子的整體生命狀態,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狀態,還讓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
㈥ 新教育運動的主要理論觀點
(1)新教育運動的綱領是「生活教育」、「尊重個性」和「自發學習」。
(2)新學校強調「活動」和「勞作」,而不強調「學習」或「書本」;強調用手而不是用腦,注重體育、手工勞動、近代語言和農業工藝園藝活動等課程的教學,以此來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通過自由的教育發展兒童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審美能力和獨創精神,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人才。
(3)新學校的教學注意研究學生的興趣。依據現代心理學,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組織教育,滿足學生創造性要求,培養符合現代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兒童。在教學內容上重視現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以兒童的個人經驗作為教育的基礎,通過多方面的教育來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強調智育應該著重發展兒童的智力和研究能力;主張教育要聯系實際生活。
在教學方法上,通過環境進行教育,重視讓兒童受到自然界的感化,反對體罰,重視兒童興趣與思維能力發展。鼓勵兒童自由、自主地活動。在道德教育上,向兒童傳遞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合作的觀念,培養兒童的責任心和進取心。
(4)整個制度強調發展學生的獨立精神,注意智力教育,尤其注重鼓勵學生學習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學校的自治也謀求培養學生組織社會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