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運動員得了創傷性股骨頭壞死,股骨頭壞死治療的費用可以報銷嗎
這個就要去問問你們單位把,股骨頭壞死如果做手術花銷就比較大了,如果是中葯保守治療還好,錢花的不多,個人也能承受。
Ⅱ 人骨能夠承受幾百斤的重量為什麼
人體骨頭知多少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 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 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Ⅲ 運動員的股骨可以承受多大壓力而不折斷
人類運動極限與什麼有著密切關聯?
1.生理極限
人體生理的極限制約著100m成績的提高幅度。因為,如果運動員要超越博爾特的世界紀錄,就會使他們體內酶的含量比普通人高出3倍,這已經達到了人體的極限。同時,運動員股骨頭所承受的壓力要達到體重的6倍,這也達到了極限。還有,血液中乳酸含量對於運動成績的提高也有限制,因為一個運動員血液內的乳酸不能超過170mg。總之,人類的生理極限是運動極限有限論的理論基礎。
2.運動基因
有關研究表明,人類運動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不同。而正是這1%造成了不同種族在運動能力方面的差異。
近年來,牙買加運動員在田徑賽場上屢屢打破100m跑世界紀錄,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牙買加理工大學教授莫里森等人與牙買加西印度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聯合對超過200名牙買加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其中有70%的人的體內擁有一種名為「Actinen A」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改進與瞬間速度有關的肌肉纖維,而這些肌肉纖維可以使運動員跑得更快。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田徑選手中只有30%的人體內含有Actinen A。
Actinen A來源於速度的助推劑——ACTN3(α輔肌動蛋白3)基因。目前,世界各體育強國都在瞄準ACTN3基因。有的研究還提示,ACTN3基因只是優秀運動員的基因之一,還有許多基因與運動天分有關,如另一種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的基因,它產生的AcE可以影響人體肌肉的氧利用率以及肌肉的生長速度,從而改變運動成績。
正是藉助於特殊的運動基因,牙買加運動員在田徑賽場上一次次書寫奇跡,由此也將人類運動極限一次次改寫。但是,應當看到,在如今優秀田徑選手中,牙買加人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先天優勢也被平均享有,現在的世界紀錄也是在特殊的運動基因下實現的,因此這種基因在未來突破人的運動極限方面的作用是局限的。
3.身體形態
近幾年來,優秀百米運動員的身材,無一例外都是四肢肌肉極其發達,體型高大威猛,比如劉易斯身高1.88m,毛里斯·格林身高1.86m,鮑威爾也是1.88m,之後打破世界紀錄的博爾特的身高是1.92m,田徑運動員身材高大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以前我們都認為田徑運動員身材矮小,但在今天,要想在短距離項目上成為優秀運動員,身材高大是一個基礎條件,因為100m跑本身是一個周期性運動,也就是人靠兩條腿做一個循環周期的蹬地動作完成的,那麼在擺動頻率一致的情況下,很明顯,腿長的人要佔很大的優勢,因此下肢的力量和長度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而在今天,不光是下肢,上肢以及全身的肌肉都要參與短距離跑,這樣,全身肌肉如果非常發達,快肌自然要佔很大的分量,全身良好的協調一致能保證短跑運動員在缺氧的情況下爆發出更大的能量,從而跑得更快。
當然,個子也不是越高越好,但參照整個所有運動項目的運動員指標,在身高1.95m左右應該是未來田徑運動員的最和諧、最合理、最標準的身高,依據這個標准,現有100m跑運動的成績應該至少還能再提高0.1s,提高幅度是非常有限的。
4.反應能力
要想在100m跑上獲得好成績,槍響瞬間反應速度成為一個重要因素。可不要小看這一點,雖然大家知道它微乎其微,但對於現在的100m跑比賽來說,你能提高0.01s就能打破世界記錄。目前,絕大部分運動員是依據聽覺來判斷起跑的時機。創造世界記錄的博爾特的槍響瞬間反應速度為0.150s。
所謂槍響瞬間反應速度是指指令槍響後,運動員腳蹬起跑器的時間。但是音速是低於光速的,也就是說,靠聽覺是肯定比視覺要慢的。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預言,在未來人類百米賽跑肯定是運動員通過視覺來決定自己的起跑時機的。因此,如果運動員在反應能力上有所提高,這個速度極限至少還可以提高0.05s,但也是有限度的。
5.骨骼肌肉承受力
人類100m跑速度還取決於身體結構以及骨骼和肌肉能耐受多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外面,而且來自內部。
外部的壓力諸如舉重對身體的壓力和跳高需要脫離地心引力的壓力。而內部壓力也分兩個方面,一是承受身體的自重,二是承受肌肉收縮發力對自身骨骼和肌肉造成的壓力。其中肌肉是附著在骨骼上的組織,它們也決定著人類運動的極限。
運動員向前跑的動力大部分是由股四頭肌收縮提供的,股四頭肌又與膝蓋連接。跑步時,肌肉、關節和骨頭都需要承受這種由肌肉收縮發出的強大壓力。
此外,在人體結構中,骨骼和關節的緩沖力也制約著人類運動的速度。在人體中有緩減壓力的3根「彈簧」:第1根「彈簧」在脊柱上,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第2根「彈簧」是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第3根「彈簧」是足弓,它是腳底的拱形結構。這3根「彈簧」也制約了人類運動的極限,同樣,人類只能在此基礎上作為,而不能超越這個限制。
6.自然外力
自然外力是創造運動極限的偶然性因素,它包括風力、氣候、溫度等,在室外田徑賽場上對運動成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體育科研人員分析:在短跑、跨欄等田徑項目中,順風和逆風的不同氣象條件,運動員的成績差別是明顯的。
人類運動時在各方面所承受的極限是什麼?
1.人類能承受的加速度極限
人體的胸腔保護著心臟,使其免受撞擊的傷害,但是它的保護功能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下卻略顯脆弱。或許,在達到一定程度的加速度時,胸腔也根本起不到保護的作用。
美國宇航局和軍方研究人員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道路上大步前進著。他們為了製造安全的飛行器和航天器需要了解這個數據。橫向加速會因為對人體施加不對稱力而對人體造成傷害。根據《大眾科學》上刊載的一項研究表明,14個g的加速度可以讓人的器官分離,而4到8個g的加速度可以讓人昏迷。
向前或者向後的加速度對身體來說更容易承受一些。軍方在20世紀40、50年代的試驗表明人體可以承受45個g的減速。在這個速率下,人從1000千米/小時的速度減速到停止只用1秒鍾。但是,根據研究結果,在50個g的減速情況下,人體還是會被撕裂。
2.自身速度極限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速度依賴於人體強健的肌肉和修長的四肢,由於人體具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每提高一秒鍾速度,都會增加一定的能量消耗。速度與能量消耗的比值是有限的,這一極限可能是百米9.48秒。女子百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短跑女皇喬伊娜,她的丈夫——美國田徑專家柯西曾經做出過9秒76將是人類百米極限的論斷,但他現在已經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新的科學理念總讓人難以想像,所謂的極限只是在原有訓練水平下的極限。柯西稱「當科學技術、訓練理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天知道會發生什麼!」
與體育運動專家、9秒9、9秒8、9秒7這樣看似「保守」的預測不同,數學、物理、生理學專家對百米極限有更激進的觀點。旅居德國的荷蘭數學家阿尹馬魯教授通過復雜的計算推斷人類百米極限為9秒29,這是理論上的最快速度,純理想狀態下的產物。考慮到人身體對抗空氣的阻力、肌肉負荷能力、蹬地獲得推動力所消耗的力等因素,「數學派專家」認為9秒64是更合理的速度,因為人不可能消滅空氣阻力,人的肌肉韌性也是一定的,如果速度過快,肌肉將會撕裂。
為了在2008年北京奧運上創造輝煌,蓋伊、鮑威爾、博爾特都把自身的狀態調整到了巔峰,這三名百米新理念的代表人物無疑很有機會突破9秒70大關。現在的百米運動員不再追求模板式的體型和動作,蓋伊有著瘋狂的擺腿頻率、鮑威爾上半身力量很強、博爾特身材瘦長步幅大,事實上,他們都有些顛覆傳統、天賦異稟。正是由於他們迥異於傳統風格,所以沒人知道他們究竟能跑多快。
短跑沖刺時,速度若超過43.06km/h,腿部的股四頭肌腱和膝蓋就會分離。
3.承受重力速度極限
當過山車俯沖而下時,人僅僅承受了5倍的重力加速度,就會頭暈、惡心。人承受重力加速度的最大紀錄是31.25g,如果未經訓練的話,一般在承受6g的時候就會失去知覺。
4.承受力量極限
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專家指出,人最終能舉起多大重量取決於肌肉纖維數量,一般來說,四肢短小的人力量更大。
肌肉組織的每個肌纖維可以產生大約0.3微牛頓的力,而每平方厘米的肌肉可以產生大約100牛頓(10公斤左右)的力。但是前臂骨骼在5000公斤左右壓力下,就會粉碎。如果假設手臂肌肉能夠提供一半的力量,其餘的力量來自腿部、臀部以及肩部等,你依然需要調動三頭肌及其周圍55厘米范圍內的所有肌肉才能達到這種力量。
因此,承受力量的理論極限為5000公斤,而當前紀錄為300公斤。
5.心跳極限
1分鍾220次,這是指心臟運動極限,也是迄今為止,科學發現的心臟能夠工作最大極限的心跳次數。超過這個數值,心臟就不能繼續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科學研究發現,即使參加體育鍛煉,在檢測和評估鍛煉效果時,都不可能超越這個極限。
Ⅳ 人的身體可以承受多少重量
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普通戰斗機飛行員在飛特級時一般是5個G左右(1G相當於自己的體重,5G就是5倍體重的力量),宇航員一般承受的在8G左右,人最大不會超過12G(這種人很少見的)。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Ⅳ 人體能承受多大重量
通常,成年人有206塊骨頭,包括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可是,我們中國人和日本人,只有204塊骨頭。這是因為我們的第五趾骨只有2節,而歐美人卻有3節,所以中國人比歐美人少了2塊。兒童的骨頭比成年人多一些,一般為217或218塊。他們正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沒有成型的骨頭如骶骨和尾骨等,往往幾塊連在一起,長大成人後,幾塊相連的骨頭便合為一塊了。
人體的骨頭形狀不同,大小各異,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四種類型。其中,長骨像棍棒,短骨近似立方體,扁骨猶如扁扁的板條。人體中最長的骨頭是大腿上的股骨,一般占人體身高的27%。有個叫康斯坦丁的德國人股骨長75.9厘米,可稱得上是世界之最。耳朵里的3塊骨頭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其中最小的鐙骨只有0.25~0.43厘米長。
人的骨頭是很硬的。有人曾作過一番測試,每平方厘米的骨頭能承受2 100千克的壓力,花崗石是很硬實的,也只能承受1350千克。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Ⅵ 哪種體育運動能更快地增強體質
沒有哪項運動是最快的!關鍵是要堅持下去!什麼運動都可以增強體質的~體育健身對增強體質,提高身體機能的益處和作用主要有:(1)促使頭腦清醒,思維敏捷 體育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大腦的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興奮和抑制達到高度平衡,能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2)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 美國醫學專家約瑟·帕斯克揭開了「生命在於運動」的秘密。他發現人體內一種高密度脂蛋白(HDL2)粒子能主動地擔負起打掃、清理血管的任務,把沉積在血管壁的脂肪和膽固醇去掉。由於體內產生的HDL2數量很少,不能與脂肪和膽固醇抗衡,天長日久,這些沉積物質就堆積在血管內,將血管逐漸堵死,影響人的供血供氧。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體內的HDL2濃度明顯增高,能自動地在血管內建立起一道防線,不斷地消除沉積物質,使血管暢通無阻,同時也促進血液循環加快。平常人1分鍾血流全身4~5周,而運動時每分鍾血流全身可以提高到7~9周。從冠狀動脈對心臟本身的供血情況看,運動後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比安靜時提高10倍。國外生物學家把馬拉松運動員的冠狀動脈與平常人的冠狀動脈相比較,發現馬拉松運動員的冠狀動脈其直徑要比平常人粗1~2倍。這樣,就使心臟功能得到提高,每搏輸出量由50~70毫升,增加到80~100毫升,而心臟的頻率卻減慢。如一般人每分鍾心跳70多次,參加體育鍛煉者每分鍾心跳50~60次就可以了。如果每分鍾少跳10次,一天就可以少跳1.44萬次,這就大大地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延長了心臟的壽命。(3)改善呼吸功能 人的肺有7億5千多萬個肺泡。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如果一個個的肺泡都鋪開的話,總面積有70~100平方米,比人體的表面積還要大40~50倍。人的肺泡這樣多,但在正常情況下,不需要全部肺泡投入工作,只需要約5%的肺泡開放就足夠了。但是,進行劇烈運動時,由於肌肉的活動,需氧量增加,每分鍾的呼吸次數由安靜時的14~16次增至40多次,肺通氣量由每分鍾安靜時的4~7升,增至到70~120升。因此,經常進行體育鍛煉的人,呼吸肌發達,強壯有力,在吸氣時能把胸腔擴得更大,有更多的肺泡參與工作,使肺活量增大,提高呼吸系統的功能。(4)促使骨骼、肌肉結實有力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它既堅硬,又富有彈性。經常鍛煉身體,能使骨骼變粗,骨密質變厚,這樣可以提高其抗彎、抗壓、抗折的能力。實驗證明,一個普通人的股骨,承受300千克的壓力就會折斷,而一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股骨承受350千克的壓力還折不斷。體育鍛煉能使肌肉纖維變粗,肌肉內營養特別是蛋白質的含量增加,肌肉內的毛細血管數量增加,一般人的肌肉只佔體重的40%左右,而系統地從事體育鍛煉的人,肌肉重量可占體重的45%~50%左右。這是因為運動時,肌肉活動加強,耗氧量增加,為了適應需要,肌肉里的毛細血管大量開放,比安靜時多開放20~50倍,大量的血液把更多的養料帶到全身各處,使新陳代謝加快,促進了身體發展。(5)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 從事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鍛煉時,不僅有助於身體的發展,而且能調節人的心理,產生一種美妙的快感,使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從而加強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美國一位心理學家德里斯考曾對大學生做跑步的實驗,他發現跑步成功地減輕了他們考試時的憂慮情緒。美國精神病學家格雷斯特博士,將精神極度低落的病人分成兩組,一組練跑10周,一組接受傳統的治療10周,結果發現,跑的一組至少取得了與傳統療法同樣的效果。(6)防治疾病,推遲衰老 通過體育鍛煉,可以防病治病,推遲衰老的到來。近幾十年來,我國體療發展很快,人們廣泛採用慢跑、游泳、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進行健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國際運動醫學協會主席普羅科普教授說:「不鍛煉的人,30歲起,身體機能就開始下降,到55歲,身體機能只相當於他最健康時的三分之二。而經常鍛煉的人到四五十歲身體機能還相當穩定,當他60歲的時候,心血管系統功能大約相當於二三十歲的不鍛煉的人,這也就是說,經常鍛煉比不鍛煉的人要年輕二三十歲。」
Ⅶ 座姿時股骨頭承受力大嗎
座姿時股骨頭沒有承受力。
Ⅷ 股骨頭可以左右移動,體育課用手摸地時右腿股骨頭就會自己移動,正常嗎
你好,這個還是摸不到的,因為股骨頭的位置很深,而且韌帶固定比較牢固的。
Ⅸ 人的骨骼承受多大的力能折斷
人的骨頭中,一半是水,一半是礦物質和有機物。一般,成年人尤其是老人骨頭中礦物質的比例比較大,因而骨頭硬而脆,容易骨折。少年兒童恰好相反,有機物的比例較大,所以他們的骨頭韌而嫩,容易變形。相比之下,男子的骨頭重而粗,女子的骨頭輕而細;胖人的骨頭,表面比較光滑,而瘦子的骨頭表面比較粗糙。 從顱骨到腿骨 顱骨像個堅硬的球殼,保護著我們的大腦。如果沒有顱骨,那麼,我們栽了一個跟斗就永遠別想爬起來,更別說足球隊員頂球射門、雜技演員用頭頂物,演出多姿多採的節目了。 男人的肋骨和女人一樣多,一共有12對。這些肋骨和胸骨及脊柱共同圍成胸廓,好像一隻堅固的籠子,保護著裡面的心和肺等內臟器官。 連接胸骨和肩胛骨的長骨叫鎖骨。它們位於脖子兩側的皮下,伸手就可以摸到。這是頸部和胸部的分界標志,也是上肢和軀乾的唯一骨骼聯系。鎖骨支撐著肩胛骨,既能維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又保證了上肢的靈活運動。 如果說股骨是人體最長的骨頭,那麼,脛骨就是人體最堅硬的骨頭了。脛骨位於小腿的內側,它們像兩根鐵柱,承擔著全身的重量。舉重運動員手舉幾百千克杠鈴,而不會被壓垮,與一副堅固的脛骨是分不開的。據測量,脛骨能承受的重量,可以超過人體平均重量的20多倍。 人體頂樑柱 一間房屋,最重要的是大梁。在人體中,脊柱像頂樑柱一樣,支撐著大部分體重,因而俗稱脊樑骨。它是人體軀干中央的一串骨骼,包括7塊頸椎、12塊胸椎、5塊腰椎以及1塊骶骨和1塊尾骨。這個頂樑柱是可以活動的,能前屈、後伸、左彎、右旋,作各種方向的運動。 正常人的脊柱並不是筆直的。從側面看,它是S形的——有四個地方是彎曲的。這些彎曲不是生來就有,而是逐漸形成的。新生兒的脊柱是弓形的。小兒開始抬頭時,頸部的椎骨逐漸凸向前方,出現了頸曲。孩子能坐了,胸椎的後凸便變得明顯起來;要是胸椎後凸得很厲害,就會成為駝背。孩子開始學走路了,為了保持身體平衡,腰椎會前凸,骶骨和尾骨就彎向後方。這四個彎曲可以減輕走路、跳躍時從下面傳到脊柱的震動,從而減輕對頭部的沖擊。 在人的脊柱中,頸椎的體積最小,而活動量最大。我們能「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也能左顧右盼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是和頸椎的正常功能分不開的。為了使頸椎能正常地發揮作用,我們可以在平時適當作些頸部的旋轉活動。睡覺時,枕頭不要過高、過低或過硬。萬一頸部受到損傷,自己不要輕易扭動,最好去請醫生幫忙。 科學家發現,十到十六七歲的孩子應該特別注意脊柱的正常發育,否則就容易造成脊柱變形,產生不正常彎曲。這不僅會影響人體美,還會使肺活量減少,影響全身的健康發育。 人體的三根彈簧 人體的第一根彈簧在脊柱上。這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它由內、外兩部分組成:外部是堅韌而富有彈性的纖維環,內部是白色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的髓核。這種結構可以使脊柱承受壓力、吸收震盪、減輕沖擊。不同部位的椎間盤,厚度是不一樣的:胸部中段最薄,腰部最厚,因而腰部活動起來方便得多。女子的腰所以要比男子柔軟,原因也在這里。女子腰部的椎間盤比男子要厚,而且空隙要大一些。這就使她們得天獨厚,能完成柔軟的體操或雜技動作,而男子只能望塵莫及了。 人體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也是一種彈簧。其中,最出色的莫過於小腿的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特別是與它們相連的跟腱。跟腱全長37厘米,彈性與優質橡膠相仿。據測算,一個人以每秒4. 5米的中等速度奔跑時,地面的最大作用力大約是人體重量的2. 8倍,而跟腱承受的力量約等於人體重量的7倍。 足弓是人體的另外一種彈簧。這是腳底的拱形結構。猿類幾乎沒有足弓,所以走起路來搖搖晃晃,踉踉蹌蹌。有了足弓,人的體重大約52%就落在腳後跟,剩下的落在拇趾跖骨頭和小趾跖骨頭上。體重主要落在這「三腳架」上,走路時就不會左右搖擺。有了足弓,腳就富於彈性,勞動和運動時能對震動起緩沖作用。 軟骨人和脆骨人 缺鈣或缺維生素D的人,會得佝僂病和骨軟化症。這種人的骨頭會因變軟而發生畸形,所以又稱軟骨病。據考證,秦始皇就是個軟骨病人。 從小進行訓練的人,身體會變得特別柔軟,如有的雜技演員鑽壇子,反曲身咬花等等,柔軟自如。1987年在瑞士蘇黎世的一次比賽中,一個孩子將兩腳從前胸經腋窩拉到了後腦,而且保持這種姿勢達半個小時,被譽為「軟骨人」。 加拿大30歲男子皮耶全身關節生來就像橡皮一樣柔軟,可以把兩只腳向後轉180度,也可以把兩只手臂向後扭轉,好像脫了臼。吃飯時,他常將兩腳扭轉向上,把腳底當桌子,自由自在地用餐。醫生發現此人一切正常,無法解釋他為何能如此彎曲自如。 人的骨頭是很堅硬的。然而,有的人骨骼卻脆得像玻璃。中國廣州有位20多歲的「玻璃姑娘」,從小骨頭就特別脆,有時在床上翻個身也會骨折。她的手骨和腳骨經常骨折,好在骨折處會很快自行癒合,而且她自我感覺並不很痛苦。有的醫生認為,這是「先天性骨形成不全症」,並不是缺鈣引起的,可是真正的病因卻尚未查明。 年齡和骨齡 人體的骨骼發育有一個過程,先是軟骨階段,以後隨著年齡增長,軟骨逐漸被骨組織代替。研究表明,在人的不同生長發育階段,骨骼的發育程度有著明顯的區別。科學家用骨骼生長發育的程度來評定一個人的生理年齡,這就是骨齡。一般,人們是用手掌骨的X光片來判斷骨齡的。 我們平時說的年齡,是指人出生後經歷的年份,也就是生活年齡。由於每個人生長發育的早晚和快慢不同,有些人的骨齡和生活年齡是一致的,也有些人的骨齡會略大於或小於生活年齡。比如,在15歲少年中,有的人骨齡已達到十六七歲,有的人骨齡卻只有14歲。科學家認為,與生活年齡相比,骨齡能更准確地反映一個人的生長發育狀況。 通常,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兒童,將來身體比較高大;相反,骨齡大於生活年齡的以後個子不會太高。此外,骨齡小於生活年齡的少年,生長發育高潮的持續時間較長,運動能力「自然增長」的潛力也比較大,這樣的少年經過一定的科學訓練,常常能在體育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因而,測定骨齡是選拔優秀運動員的方法之一。
Ⅹ 運動員的股骨可以承受多少千克的壓力而不折斷
人類運動極限與什麼有著密切關聯?
生理極限
人體生理的極限制約著100m成績的提高幅度。因為,如果運動員要超越博爾特的世界紀錄,就會使他們體內酶的含量比普通人高出3倍,這已經達到了人體的極限。同時,運動員股骨頭所承受的壓力要達到體重的6倍,這也達到了極限。還有,血液中乳酸含量對於運動成績的提高也有限制,因為一個運動員血液內的乳酸不能超過170mg。總之,人類的生理極限是運動極限有限論的理論基礎。
2.運動基因
有關研究表明,人類運動基因99%是相同的,只有1%不同。而正是這1%造成了不同種族在運動能力方面的差異。
近年來,牙買加運動員在田徑賽場上屢屢打破100m跑世界紀錄,引起了科學家們的研究興趣。牙買加理工大學教授莫里森等人與牙買加西印度大學和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科學家聯合對超過200名牙買加運動員進行研究,發現其中有70%的人的體內擁有一種名為「Actinen A」的物質,這種物質可以改進與瞬間速度有關的肌肉纖維,而這些肌肉纖維可以使運動員跑得更快。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田徑選手中只有30%的人體內含有Actinen A。
Actinen A來源於速度的助推劑——ACTN3(α輔肌動蛋白3)基因。目前,世界各體育強國都在瞄準ACTN3基因。有的研究還提示,ACTN3基因只是優秀運動員的基因之一,還有許多基因與運動天分有關,如另一種稱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的基因,它產生的AcE可以影響人體肌肉的氧利用率以及肌肉的生長速度,從而改變運動成績。
正是藉助於特殊的運動基因,牙買加運動員在田徑賽場上一次次書寫奇跡,由此也將人類運動極限一次次改寫。但是,應當看到,在如今優秀田徑選手中,牙買加人占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先天優勢也被平均享有,現在的世界紀錄也是在特殊的運動基因下實現的,因此這種基因在未來突破人的運動極限方面的作用是局限的。
3.身體形態
近幾年來,優秀百米運動員的身材,無一例外都是四肢肌肉極其發達,體型高大威猛,比如劉易斯身高1.88m,毛里斯·格林身高1.86m,鮑威爾也是1.88m,之後打破世界紀錄的博爾特的身高是1.92m,田徑運動員身材高大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在以前我們都認為田徑運動員身材矮小,但在今天,要想在短距離項目上成為優秀運動員,身材高大是一個基礎條件,因為100m跑本身是一個周期性運動,也就是人靠兩條腿做一個循環周期的蹬地動作完成的,那麼在擺動頻率一致的情況下,很明顯,腿長的人要佔很大的優勢,因此下肢的力量和長度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因素。而在今天,不光是下肢,上肢以及全身的肌肉都要參與短距離跑,這樣,全身肌肉如果非常發達,快肌自然要佔很大的分量,全身良好的協調一致能保證短跑運動員在缺氧的情況下爆發出更大的能量,從而跑得更快。
當然,個子也不是越高越好,但參照整個所有運動項目的運動員指標,在身高1.95m左右應該是未來田徑運動員的最和諧、最合理、最標準的身高,依據這個標准,現有100m跑運動的成績應該至少還能再提高0.1s,提高幅度是非常有限的。
4.反應能力
要想在100m跑上獲得好成績,槍響瞬間反應速度成為一個重要因素。可不要小看這一點,雖然大家知道它微乎其微,但對於現在的100m跑比賽來說,你能提高0.01s就能打破世界記錄。目前,絕大部分運動員是依據聽覺來判斷起跑的時機。創造世界記錄的博爾特的槍響瞬間反應速度為0.150s。
所謂槍響瞬間反應速度是指指令槍響後,運動員腳蹬起跑器的時間。但是音速是低於光速的,也就是說,靠聽覺是肯定比視覺要慢的。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預言,在未來人類百米賽跑肯定是運動員通過視覺來決定自己的起跑時機的。因此,如果運動員在反應能力上有所提高,這個速度極限至少還可以提高0.05s,但也是有限度的。
5.骨骼肌肉承受力
人類100m跑速度還取決於身體結構以及骨骼和肌肉能耐受多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不僅來自外面,而且來自內部。
外部的壓力諸如舉重對身體的壓力和跳高需要脫離地心引力的壓力。而內部壓力也分兩個方面,一是承受身體的自重,二是承受肌肉收縮發力對自身骨骼和肌肉造成的壓力。其中肌肉是附著在骨骼上的組織,它們也決定著人類運動的極限。
運動員向前跑的動力大部分是由股四頭肌收縮提供的,股四頭肌又與膝蓋連接。跑步時,肌肉、關節和骨頭都需要承受這種由肌肉收縮發出的強大壓力。
此外,在人體結構中,骨骼和關節的緩沖力也制約著人類運動的速度。在人體中有緩減壓力的3根「彈簧」:第1根「彈簧」在脊柱上,是脊椎骨之間的「海綿軟墊」——椎間盤;第2根「彈簧」是腿部的肌肉以及連接肌肉和骨骼的肌腱;第3根「彈簧」是足弓,它是腳底的拱形結構。這3根「彈簧」也制約了人類運動的極限,同樣,人類只能在此基礎上作為,而不能超越這個限制。
6.自然外力
自然外力是創造運動極限的偶然性因素,它包括風力、氣候、溫度等,在室外田徑賽場上對運動成績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據體育科研人員分析:在短跑、跨欄等田徑項目中,順風和逆風的不同氣象條件,運動員的成績差別是明顯的。
人類運動時在各方面所承受的極限是什麼?
1.人類能承受的加速度極限
人體的胸腔保護著心臟,使其免受撞擊的傷害,但是它的保護功能在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下卻略顯脆弱。或許,在達到一定程度的加速度時,胸腔也根本起不到保護的作用。
美國宇航局和軍方研究人員在尋找這個答案的道路上大步前進著。他們為了製造安全的飛行器和航天器需要了解這個數據。橫向加速會因為對人體施加不對稱力而對人體造成傷害。根據《大眾科學》上刊載的一項研究表明,14個g的加速度可以讓人的器官分離,而4到8個g的加速度可以讓人昏迷。
向前或者向後的加速度對身體來說更容易承受一些。軍方在20世紀40、50年代的試驗表明人體可以承受45個g的減速。在這個速率下,人從1000千米/小時的速度減速到停止只用1秒鍾。但是,根據研究結果,在50個g的減速情況下,人體還是會被撕裂。
2.自身速度極限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速度依賴於人體強健的肌肉和修長的四肢,由於人體具有一定的重量,所以每提高一秒鍾速度,都會增加一定的能量消耗。速度與能量消耗的比值是有限的,這一極限可能是百米9.48秒。女子百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短跑女皇喬伊娜,她的丈夫——美國田徑專家柯西曾經做出過9秒76將是人類百米極限的論斷,但他現在已經修正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新的科學理念總讓人難以想像,所謂的極限只是在原有訓練水平下的極限。柯西稱「當科學技術、訓練理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天知道會發生什麼!」
與體育運動專家、9秒9、9秒8、9秒7這樣看似「保守」的預測不同,數學、物理、生理學專家對百米極限有更激進的觀點。旅居德國的荷蘭數學家阿尹馬魯教授通過復雜的計算推斷人類百米極限為9秒29,這是理論上的最快速度,純理想狀態下的產物。考慮到人身體對抗空氣的阻力、肌肉負荷能力、蹬地獲得推動力所消耗的力等因素,「數學派專家」認為9秒64是更合理的速度,因為人不可能消滅空氣阻力,人的肌肉韌性也是一定的,如果速度過快,肌肉將會撕裂。
為了在2008年北京奧運上創造輝煌,蓋伊、鮑威爾、博爾特都把自身的狀態調整到了巔峰,這三名百米新理念的代表人物無疑很有機會突破9秒70大關。現在的百米運動員不再追求模板式的體型和動作,蓋伊有著瘋狂的擺腿頻率、鮑威爾上半身力量很強、博爾特身材瘦長步幅大,事實上,他們都有些顛覆傳統、天賦異稟。正是由於他們迥異於傳統風格,所以沒人知道他們究竟能跑多快。
短跑沖刺時,速度若超過43.06km/h,腿部的股四頭肌腱和膝蓋就會分離。
3.承受重力速度極限
當過山車俯沖而下時,人僅僅承受了5倍的重力加速度,就會頭暈、惡心。人承受重力加速度的最大紀錄是31.25g,如果未經訓練的話,一般在承受6g的時候就會失去知覺。
4.承受力量極限
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專家指出,人最終能舉起多大重量取決於肌肉纖維數量,一般來說,四肢短小的人力量更大。
肌肉組織的每個肌纖維可以產生大約0.3微牛頓的力,而每平方厘米的肌肉可以產生大約100牛頓(10公斤左右)的力。但是前臂骨骼在5000公斤左右壓力下,就會粉碎。如果假設手臂肌肉能夠提供一半的力量,其餘的力量來自腿部、臀部以及肩部等,你依然需要調動三頭肌及其周圍55厘米范圍內的所有肌肉才能達到這種力量。
因此,承受力量的理論極限為5000公斤,而當前紀錄為300公斤。
5.心跳極限
1分鍾220次,這是指心臟運動極限,也是迄今為止,科學發現的心臟能夠工作最大極限的心跳次數。超過這個數值,心臟就不能繼續完成正常的搏血功能。科學研究發現,即使參加體育鍛煉,在檢測和評估鍛煉效果時,都不可能超越這個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