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8中國真實增長的人口是多少
真實增長人口的話大概有5000萬左右吧,還是比較多一點的
② 2018年國內青少年參與擊劍這項運動人數是多少
6月23日,2018年全國少年擊劍賽U16組西部賽區預賽在陝西省體育訓練中心拉開序幕。來自四川、陝西、山西、貴州、甘肅等13個西部省份代表隊的98名運動員,將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激情「亮劍」。這也是自去年省高爾夫擊劍運動管理中心成立以來,我省首次承辦全國性的擊劍比賽。
本次比賽由中國擊劍協會和陝西省體育局共同主辦,陝西省高爾夫擊劍運動管理中心承辦。比賽共設男子佩劍、男子重劍、男子花劍、女子佩劍、女子重劍、女子花劍六個組別的個人賽和團體賽,比賽採用中國擊劍運動協會賽制改革的新形式,將產生各組別晉級全國擊劍少年賽的優秀選手。
據悉,作為昔日「貴族運動」的擊劍,近兩年來在我省發展喜人。截至目前,全省有25所中小學將擊劍作為特色運動項目、17家擊劍運動俱樂部常年在訓人數超過3000人,擊劍推廣參與人數超過20000人。
③ 如何科學地統計體育鍛煉人口
一般都是由整個縣或者一些社區組織活動來統計人口,他們會到各大場所,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體育鍛煉的人口,從而得出一個比較准確的數據。
④ 怎樣發展體育人口
1996年,我國進行了一次群眾體育現狀調查,確定的中國體育人口標準是:每周至少鍛煉3次,每次時間不少於30分鍾,感覺到中等以上的負荷強度。結果表明,我國體育人口總數為31·4%。這遠遠低於一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比如日本、芬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的體育人口達到了70%以上。經過幾年努力,全國體育人口到2002年年底約占總人口的35%,但仍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按照我國體育人口的判定標准,通過對眾多高校在校生的體育人口現狀的調查研究,發展高校體育人口可以作為當前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在半個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採用前蘇聯模式,基本上走的是三級培養的路。運動員幾乎都經過業余體校、省市運動隊的層層選拔,只有最有天分的極少數苗子才能被選進國家隊。在三級培養模式中,運動員自始至終經歷的都是單一的、沒完沒了的體育技能訓練。楊立國說,在當時的情況下,舉國體制使得許多運動項目很快就顯出了人才優勢。即使到現在,這種模式在國際上依然還很有競爭力。但是美國和歐洲等國家並沒有採用這種模式,他們令人羨慕的體育人才隊伍,顯示出體教結合培養模式的優越性。
按照三級模式培養的運動員,文化水平與運動水準發展不同步,甚至有些運動員連教練員講的技戰術都聽不懂。
比運動員文化水平低更嚴重的弊端是:在培養尖子體育人才的金字塔塔基上,許多從小走上體育專業道路的孩子,一旦被淘汰,生存都成了問題。「金字塔要傷亡多少人,才能成就一個人啊!」楊立國感慨道。
三級培養模式的另一大弊病就是直接導致我國體育人口的基數太小。每個地級市只有一所業余體校,每個省只有幾個項目的專業運動隊,能被選入國家隊的運動員更是鳳毛麟角。與外國隨處可見、不計其數的社區足球隊、校園運動隊相比,中國的體育人口其實是個基座極小的金字塔。
體教結合在坎坷中走了20年
帶著對三級培養模式的疑惑,1985年底,當時的國家教委和國家體育總局聯合提出了一個新的運動員培養思路:體育要與教育結合。但體教結合在當時還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這樁「婚姻」也是有名無實。楊立國說,所謂的體教結合就是爭取把運動隊辦在學校,讓運動員們一邊訓練一邊上學。當時設計的一條龍培養體系在今天看來,仍然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比如,小學、中學和大學各自要培養多少人,在哪些項目上培養,怎樣布局等等。
體教結合的婚姻似乎看起來圓滿了,但是新問題又出現了。
有人認為,體教結合就是安排優秀運動員退役後進高校讀書。一時間,國際頂級賽事的金牌選手炙手可熱。但是,社會上有人不認同這種聯姻形式。有些教育專家表示,國家完全可以用金錢、地位等種種方式來獎勵運動員為國家獲得的榮譽,但不能把大學的入學資格當作獎品。
上世紀90年代,又颳起一股歪風,高校沒有按照新的培養模式,把各中學培養的優秀運動員吸引到高校來進行再培養,而是直接從專業隊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賦予職業選手學生的身份,希望藉此在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中取得好成績。結果,這種招生方式擾亂了體教結合模式的正常發展。等於掐斷了龍頭,「嚴重打擊了中小學培養體育人才的積極性。」楊立國說。
怎麼辦?學生體育協會想出了個一條龍的注冊辦法。學校培養的運動員們從小學就開始注冊,逐級建立起運動員檔案系統,教育部學生體協進行跟蹤調查。對於在高水平比賽中獲獎的運動員進入高校學習,教育部也進行嚴格控制。
一條龍培養模式走過了整整20年。
當被問及結果怎樣時,楊立國說,這條路走得很好。既解決了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問題,也不耽誤選拔優秀的運動員。「去年我們帶北京理工大學的足球隊參加大運會,從出關到登機、進港、參賽,我們這些領隊非常輕松,再也沒有運動員因為語言不通找不到行李,再也沒有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他們和外國學生運動員交流得非常開心。北理工足球隊的金志楊教練告訴我們,這些大學生運動員在技術水平上、身體素質和戰術意識與專業運動員相比,是差得很多。但他們贏球靠的就是很好的文化素質,他們是在用腦子踢球。」
培養體育人口才是學校體育之本
一個良性循環系統正在慢慢形成:學生隊伍訓練素質越來越高。在重點賽事上,體育總局允許這些學生運動員以青年隊的身份參加賽事,可以與專業選手一較高下。
「高校有能力培養奧運冠軍,但這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楊立國時刻不忘自己的本職。「中國體育人口金字塔的基礎不夠厚重,所以,我們的塔尖也顯得單薄。」
2003年5月,體育總局把大學生體育協會對外聯絡工作和對外組團工作交給教育部,教育部從此承擔起全部培養學校體育人才的任務。這對全民體育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就說賽事吧。」楊立國說,大體協、中體協和各個單項協會每年都有很多賽事。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雖然賽事水平還不盡理想,但已呈現出良好的市場前景,參加學校約達600所;大學生足球聯賽也有500多所學校參賽。一些普及性運動,比如三對三的籃球比賽,受歡迎的程度超出了管理者們的預料。楊立國記得,這項賽事第一天在復旦大學報名,一所大學竟然涌現出1800個隊伍。他們對這個項目的喜愛完全是發自內心。
楊立國對記者說:「我們國家現在實行的是9年義務教育制,所有的學齡兒童都要進入正規學校接受系統的教育,當然也包括正規的體育教育。這樣,每一個學生都在理論上成為我們的體育人口,成了我們的選拔對象。而大多數不做專業運動員的學生,正規的體育教育會讓他們熟悉和了解體育訓練對於人生發展的重要性和訓練的基本技巧。讓他們把參加體育運動作為自己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讓所有接受過學校教育的人口都變成中國的體育人口。」這是中國學生體育協會和大學生體育協會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