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高校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的意義
這對於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青少年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體質,培養健康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也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90年前,毛澤東發表了著名的《體育之研究》,強調學校教育要「三育並重」,「體育占第一位置」。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一代新人,是一個國傢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體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為切實推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掀起群眾性體育鍛煉熱潮,簡稱陽光體育運動。以「健康、運動、陽光、未來」為宣傳口號,深入研究體育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討以體育為手段,促進中國青少年全面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旨在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精神,全面推動陽光體育運動在全國的深入實施。
。「陽光體育運動」是通過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形成濃郁的校園體育鍛煉氛圍和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風氣,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提高體育健身意識,培養體育鍛煉興趣,形成體育鍛煉意識
『貳』 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充分認識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要性
1.廣大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生命力旺盛的體現,是專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屬志,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方面。體育鍛煉是提高學生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對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學校體育,增強學生體質,對於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教育現代化,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2.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把加強青少年體育鍛煉作為提高全民健康素質的基礎工程,把加強學校體育作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各地不斷完善和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廣泛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有力推進學校體育改革發展。但總體上看,學校體育仍是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學校體育未能得到足夠重視,評價機制不夠完善,體育教師短缺,場地設施缺乏,影響和制約了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提升。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任務,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抓緊抓好。
『叄』 「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推廣,普及,有什麼重要意義
開展來陽光體育運動,要進源一步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共青團組織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把開展陽光體育運動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作為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提高全體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主要舉措,認真組織實施。動員起來,組織起來,在全國大、中、小學中掀起
陽光體育運動的熱潮,形成全員參與的群眾性體育鍛煉的良好風氣。
上面這一段是《通知》裡面粘貼的,把主要的意義和目的都交代清楚了。
當然,就本人自己的看法,中國一直以來都號稱體育大國,但是實際上國民的平均身體素質不高,特別是相對於發達國家而言,還有很大的差距,算不上體育強國。推廣、普及青少年陽光體育運動就是從基礎層面來促進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即所謂的從娃娃抓起。這對中國國民的平均身體素質的提高意義重大,也具有深遠的影響,是築基之舉。
這項運動的推廣非常有必要性的同時,《通知》里還對實施普及推廣的各方面措施,注意要點等做了明確的闡述,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
後三段純手打,望採納。
『肆』 中學生開展運動會的目的及意義
目的
學校乃至國家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把這種運動精神深化到每一個人的心底,讓每個人都真心喜歡運動。讓民眾能真正體會到運動帶給我們的快樂,以及運動帶給我們的好處包括工作上的、生活上的、家庭上的、心靈上的、精神上的、身體上的。
當然政府可以引導某項運動風潮,但必須加強教育以及思想引導,否則運動就得靠政府一直不停的表演而不能深入民眾。
學校運動會意義
長期以來,學校體育運動會,作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在學校的體育工作,就是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一個相當規模的學校,一學期或一學年開展一次體育運動會,不僅鍛煉了學生身心,活躍了校園氣氛,而且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觀念,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促進了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
一、讓學生成為運動會的主人。
二、讓運動會成為大家的運動會。
三、淡化金牌意識,多方面進行評價。
(4)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的重要意義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各運動員要記住自己的比賽項目和比賽時間,以免忘記或記錯。運動員一定要提前15分鍾到檢錄處檢錄,然後有裁判引領進入場地比賽。檢錄不到以棄權處理。
2、運動員要保管好號碼簿, 比賽時,號碼布統一別在胸前,以方便裁判執裁。無號碼布者不得參加檢錄和比賽。比賽結束後交由班主任統一保管。
3、競賽項目 60米、100米、200米、400米比賽為分道跑,每位運動員只能在自己的跑道內進行比賽,不得串道、妨礙其他運動員正常比賽,一經發現,經查實後,取消該運動員的比賽成績。
4、各班同學應在本班指定的位置休息,並注意衛生,離開時要自行帶走廢棄物,否則扣除班級「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分數。
5、這些天要格外注意飲食和休息,以確保有更好的身體參加比賽。賽前一小時內不能吃主食,賽後半小時後才可以吃東西。
6、比賽過程中,非運動員以及家長、老師不要進入比賽場地,也不得在比賽場地內逗留,以免影響賽場秩序,一經查實,將扣除班級「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分數。
7、四至六年級參加體育攝影比賽的同學需佩戴好攝影證方可進入場地拍攝,否則不予以進入,拍攝時不能影響正常比賽,服從場上裁判的安排。不得從事與采訪無關的活動。更不能將攝影證轉交他人使用,一經發現,扣除攝影證,取消該同學的參賽資格,還將扣除班級「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分數。
8、賽場上,要服從裁判的判決,不頂撞、不當面質疑裁判,若有異議的,可以由班主任在賽後一小時內報告向大會仲裁委員會,過時不再受理。因影響裁判工作擾亂賽場秩序的視情況嚴重程度扣除「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分數。
9、要嚴格執行報名表上的項目參加比賽,若發現冒名頂替,一經查實,取消相關運動員的所有比賽成績,同時取消該班級「體育道德風尚獎」評比資格。
10、當比賽出現兼項沖突時,應先向檢錄裁判請假,獲得同意後,再參加其他項目的比賽,賽後向場地裁判消假,獲准後可以比賽,請假時錯過的比賽輪次不補。假如是田賽和徑賽沖突的,則應先參加徑賽項目的比賽。
11、凡因身體原因不能參加比賽的,需有醫生的證明,可以換人,但不改向。(截至星期三早上放學之前,逾期不再受理)也可以放棄比賽。
12、比賽時嚴禁陪跑,一經發現陪跑者,同樣也要扣除班級「體育道德風尚獎」評選分數。
『伍』 體育鍛煉對青少年有什麼好處
一、體育鍛煉對身體的益處:
1、體育鍛煉有利於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有利於人體的生長發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2. 減低兒童在成年後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機會.
3、體育鍛煉是增強體質的最積極、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減少你過早進入衰老期的危險。
5、體育鍛煉能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神經系統對人體活動時錯綜復雜變化的判斷能力,並及時做出協調、准確、迅速的反應;使人體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保持肌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總括:體育鍛煉能:
1、使關節囊和韌帶增厚
2、加強身體柔韌性
3、使肌纖維變粗,肌肉粗壯
4、增強心臟輸血功能
5、增大心輸出量
二、體育鍛煉對心理的益處:
1、體育鍛煉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
2、體育鍛煉能增進身體健康,使疲勞的身體得到積極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讀書帶來的壓力
4、體育鍛煉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5、體育鍛煉中的集體項目與競賽活動可以培養人的團結、協作及集體主義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發育趨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時你會驚異的發現,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並明顯的感到,我長大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要在體育運動中茁壯成長、在運動中保持健美。
缺乏運動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因缺乏運動而引致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二百萬. 注意:不運動,會使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誘發猝死。還有一個重要的情況,如果小孩不進行足夠多的體育鍛煉的話,那他們的大腦發育也不會很好,就影響到智力稍微不明顯的低下。
『陸』 中學生體育鍛煉的必要性
中學生體育鍛煉是有必要的,體育可以增強體魄和勞逸結合,培養學生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心態
『柒』 青少年運動的好處有什麼
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有重要的意義。它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各器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提高生理功能,從而促進身體的發育與健康。
增加心肌力量
體育運動能增進心肌力量,使心肌收縮有力,從而使每搏輸出量增多,可從每搏60毫升血液增加到90毫升上以上。這樣,在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多的情況下,安靜狀態時心率相應減慢,心臟的工作貯備能力增強,使機體的體力、耐力增加。
增進新陳代謝
運動時體內新陳代謝增加,能量消耗增多,使胃腸蠕動增強,同時消化分泌液增多,提高了消化吸收能力,增加食慾,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
提高身體素質
運動能夠促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即力量、耐力、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以及走、跑、投擲、攀爬等活動能力的提高。
促進骨骼發育
通過體育鍛煉,肌纖維變粗,肌肉內貯備氧的肌紅蛋白增加,從而使肌肉能適應緊張的工作。運動還可使骨骼發育。
鍛煉人的意志
體育鍛煉能培養人堅強勇敢的品格,使人精力充沛、情緒愉快,提高抗病能力,豐富生活,延遲衰老,延年益壽。
增強肺的貯備能力
體育鍛煉對肺活量有促進作用,可增強呼吸肌肉的發達,使呼吸幅度加深,相應呼吸頻率減少,使肺的貯備能力和適應能力增強。
增強反應靈敏度
體育鍛煉能增強反應靈敏度,使人動作快捷協調,肌肉神經的調節完善准確,增加活動的反應速度,提高機體對平衡、定向的精確程度。體育鍛煉還能提高睡眠質量,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
由於運動能夠使肌肉發達,同時使多餘脂肪燃燒減肥,也可以使瘦人豐腴起來,所以堅持體育鍛練,可使體型健美。
『捌』 青少年體育鍛煉對學習的好處
一是促進體格發育抄。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青少年,體內新陳代謝顯著增強,體力消耗與產熱也都增加。
二是促進神經肌肉發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青少年的神經細胞獲得更充足的葡萄糖和氧氣供應,保證大腦在緊張的腦力勞動中獲得充分的營養,能顯著地提高青少年神經系統的功能、反應能力和大腦工作能力,有助提高學習效率。
三是促進心肺功能發育。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使青少年的心輸出量增加,對預防青少年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等成人病非常有益。
盡管體育鍛煉能有效地促進生長發育,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但必須在科學的方法指導下開展,並注意合理營養、平衡膳食,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才能取得持久、長遠的效果。
以上回答希望對您有幫助,請採納!
『玖』 學校體育的地位意義
學校體育是全面發展的組成部分,是培養社會所需人才的重要內容。體育和教育都是人類社會的文化現象,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它以越來越復雜的形式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體育和教育從來就有緊密聯系。體育作為培養人和教育人的必要手段,歷來都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原始社會時期,處於萌芽狀態的教育和體育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原始人類傳授生產和生活技能的教育目的,往往是通過身體活動的方式去實現的。教育和體育的原始形式處在一個統一體內。
進入奴隸社會以後,為了鎮壓奴隸的反抗,維護奴隸主的統治,為了吞並弱小民族或防備鄰國侵襲,統治階段崇尚武力,因而重視對貴族子弟施行尚武教育和身體訓練。在學校教育中,體育內容比重很大,地位很高,例如:古希臘的學校教育中把體育列為重要內容,奴隸主子弟從小學起就要受到嚴格的體操和軍事訓練,學習角力、競走、跳高、擲標槍和游泳;中國周朝為奴隸主子弟設立的學校中,也很重視體育,「六藝」教育中的「射」和「御」都屬於體育內容。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體育在一般教育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其內容在整個教育中的比重相對減少,這主要是重文輕武思想和宗教禁慾主義的束縛和影響。盡管如此,在當時的武士教育中,仍不乏體育的內容。西歐世俗封建主騎士教育的「七技」(擊劍、投搶、騎馬、游泳、打獵、下棋、吟詩),主要內容都屬體育。
近代體育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以後發展起來的。隨著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近代實驗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發展,「三育並重」的教育思想的倡行,體育成為一種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並在學校教育體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得到迅速的發展。
現代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特別是新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和社會生活的新變化,對增強社會成員的體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促使學校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體育作為教育的組織部分也具有新的特徵,出現了新的趨勢,如體育教育義務化、體育設施開放化、體育方式多樣化、體育手段科學化等等。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已為更多的人所認識,體育作為一種理論、知識、方法體系已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在中國,周代學校教育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含有德育、智育、體育的意思。射、御是軍事技能和身體的訓練,禮、樂中的舞蹈也含有鍛煉身體的作用。但是,從漢代起,學校教育內容以「六經」為主,不再重視軍事技能或身體的訓練。隋唐時代開始實行的科舉制度,更使學生只是埋頭讀書。宋代到清代的教育,進一步主張靜坐學習與思考,甚至兒童的游戲也受到限制。統治階級的「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影響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教育,只有德育、智育而無體育。其間,只有少數教育家在私人教學中重視鍛煉身體和體力勞動,或者自己學習武藝、鍛煉身體。所以,也有少數文人學士會騎馬射箭、武術、踢球或打馬球。直到清末,1901年廢除科舉,1903年才仿照外國興辦學校(稱為學堂),在課程中開設「體操課」,每周2~3課時,小學以教授游戲和普通操為主,中等和高等學堂以兵式操為主,有的學校也學習武術。當時,外國人在中國辦的教會學校,提倡田徑、球類等活動,許多學校受其影響,也在課外開展這類運動和競賽。辛亥革命以後,基本上沿襲清末的學制和課程,體操課的情況改變不大。1923年的學校課程綱要,開始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每周仍為2~3課時,教學內容也由兵式操為主改為游戲、田徑、球類和體操等綜合教材。以後,在教育部內設立了主管體育的機構,制定和頒布了學校體育的一些法規和教材。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51年政務院發布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指出學校體育和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具體要求。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設立了體育處,管理學校體育,頒布了學校體育的各種規定。1956年開始使用統一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和各省、市、自治區體育運動委員會,也設有管理學校體育的機構,並在學校推行《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1964年改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1975年改為《國家體育鍛煉標准》)。1975年,教育部設立了體育司,有些省、市、自治區教育廳、局也設立了體育衛生處,加強學校體育的管理。同年,又採用新的體育教學大綱和教材。 1979 年,教育部和國家體委聯合頒布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試行草案)和《全國學生體育運動競賽制度》,進一步改善學校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