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為什麼要探險(答得詳細些)
最有力的觀點就是:沒有人類的一次次探險,人類能走到今天嗎?!如果沒有那麼多的第一次,我們怎麼可能生存發展下去
探險會破壞環境
反駁:我們探險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環境,通過對那些人類尚未深刻了解的地區進行科學探險,是為了如何更好的保護這些針箍一的自然遺產,我們去南極是為了研究它,並探索如何避免南極環境遭到破壞,因此現代意義上的探險是為了更好的保護環境,如果對方辨友非要講二者混淆,那麼請問對方辨友是探險給環境破壞的大還是不探險破壞的更大呢?
浪費錢財:
人類走的每一步就是不斷探索的歷史,我們不能夠把這種探險與金錢對等起來,我們在探險中所獲得的寶貴資料和經驗,所給人類帶來的福祉遠不是金錢能衡量的,更何況,人類發明錢財的最終的根本目的是什麼,是為了人類的長久的生存和發展,如果因為我們對自然的無知而導致人類的災難,那麼到時候錢財又能有什麼用,人類都滅亡了,錢還能用來干嗎
時間更不可以用來衡量探險的價值,我們在探險的道路上所花的那麼一點時間將給人類帶來長遠的生存時間
危險:
人類如果在危險低頭恐怕也不會有今天,我們的先人在洪水猛獸面前低頭將不會有我們的今天,探險家所付出的危險將是廣大人民的幸福,更何況,在現代科技下,人類探險的危險性已經大大降低,我們不贊成盲目的探險,我們所要的探險精神是一種科學理智的探險精神
殖民統治
在現代社會,這還是問題嗎?退一步說,即使在近代,由於人類的探險帶來了殖民統治,但是對方辯友不要忘記,殖民統治的背後也是人類現代化的擴張,他們給殖民地同樣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文化,為這些國家的近代化祈禱了催化劑的作用,盡管它充滿了血腥,但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歷史,即使沒有探險,這種血腥也不會消失,而且,在近代歷史上也有不是殖民統治的例子,比如鄭和下西洋
-----------------------------------------------------------------
為什麼有的人喜愛探險?
這和人體大腦內一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可以令人快樂的物質.大腦內分泌此物質的時候,人們就會感到快樂.
危險的狀態會使人處於高度警覺和興奮的狀態,這個時候分泌的多巴胺也較多.探險會讓人感到比平時快樂.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去探險的原因.
探險是一種征服自然的行為,但需要你充分了解自然,並有能力征服.探險成功可以樹立強大的自信,因為探險往往是難以做到的事情.探險可以切身體驗到人的渺小,從而珍惜生命.探險也是一種探索,是人與動物不同的地方,如果人沒有這種精神,不可能進化為人.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有6位神奇的探險家,他們的探險行動,也許改變了整個世界!
在今天看來,這些小故事和那些可怕的經歷更像一部系列劇(其中的一些,確實被拍成了電影或電視):無論是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還是在乾旱炎熱的沙漠里,這6位無畏的探險家,勇敢地面對一切,最終發現了地球上那些原來沒有人知道的地方。
如果你認為他們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有人與獅子搏鬥,有人吞下老鼠……那麼,如果有膽量的話,你也去探險吧! ……
龐斯·德·利昂:發現「陽光國度」
探險成果:發現佛羅里達
時 間:1513年 ……
曾經有一個傳說,有一眼泉水叫做不老泉,第一個嘗到不老泉的人,將得到財富、名譽和再次年輕的機會。但問題是,沒有人知道這傳說中的泉水到底在哪裡。
西班牙探險家龐斯·德·利昂從南美洲啟航,一直走到土耳其島和聖·薩瓦多島,也沒有找到。雖然龐斯沒有找到不老泉,但是,作為第一個踏上這片土地、並將它命名為「Pascua Florida」(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羅里達)的歐洲人,他的確獲得了財富和名譽。
馬克·波羅:走進中國
探險成果:最早考察中國的歐洲人之一
時 間:始於1271年
在中世紀,當其他小夥伴還沉迷於彈子游戲時,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叔問他:要不要同他們一起騎馬從義大利旅行到中國。現在,讓我們看看真正不可思議的事吧:這個熱愛冒險的17歲男孩,竟然毫不猶豫答應了!
馬可說,在旅行中,他在沙漠里彷彿聽到了死神的召喚。但是,當他到達龐大而輝煌的元大都(元朝首都)時,他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一切都那麼神奇:可以買東西的紙(幣)、色彩艷麗的紋身,像神話中獨角獸一樣的犀牛…
馬可把這次旅行寫成了一本很受歡迎的書《馬可·波羅游記》。後來,就是這本書喚起了另一名義大利青年的冒險精神,他就是:克里斯多福·哥倫布。
佛迪南·麥哲倫:環球旅行
探險成果:進行了第一次環球航行
時 間:始於1519年
在佛迪南·麥哲倫的時代,人們相信地球是圓的,但是,卻沒有一個人通過環球旅行來證明這個事實。於是,證明地球形狀這件事,就成了麥哲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可怕的暴風雨幾乎使他的船隊覆沒。由於食品短缺,他和他的隊員們不得不拿船上的老鼠充飢。3年過去了,只有5艘船勝利到達終點,就是這些船帶回了第一批環球航行的勇士們。
大衛·立文斯頓:「闖」入非洲
探險成果:第一次考察了中部非洲
時 間:1841年至1873年
對於蘇格蘭博士、傳教士大衛·立文斯頓來說,穿越非洲的沙漠、雨林和荒山,意味著實現了他自己的夢想。他曾與獅子搏鬥並差點失去一條手臂;他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之一,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將它命名為「維多利亞」。
他在尋找尼羅河源頭的路上失明了。5年後,新聞記者亨利·斯丹在一個小茅屋前找到了立文斯頓博士,並提出了著名的口號:「立文斯頓博士,我想我做!」這句口號,激勵了無數後來的探險家。
羅伯特·皮爾瑞:到達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北極
時 間:1909年
羅伯特·皮爾瑞和他信賴的夥伴馬瑟·漢森(另一個天才探險家),以及其他4名隊員一起向北前進。前往北極的途中,他們鏟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著極其寒冷的天氣,遭遇過漫無邊際的大霧——那大霧彷彿是整個北美大草原燃燒冒出的黑煙。
當他們最終到達北極時,衣衫破爛的皮爾瑞激動萬分,他揮舞著妻子親手縫制的美國國旗,真實地感覺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頂端。
羅德·阿蒙森:到達南極
探險成果:最早到達南極
時 間:1911年
在向北極航行的途中,羅德·阿蒙森突然決定前往南極。因為他認為,比起考察已經被開發的土地,成為首先到達南極的人更「酷」。「我將在那裡戰勝你!」阿蒙森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他的競爭者——正在前往南極途中的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阿蒙森靠狗拖著雪橇在冰雪覆蓋的荒原上滑行。事實證明,這簡直是絕妙的主意。因為,斯科特選擇了小馬做交通工具,結果糟透了,馬蹄在雪地上不停地打滑。最後,阿蒙森比斯科特早四個星期到達南極。
克里斯托弗,哥倫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熱那亞作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志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義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游記》,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面,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幺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麼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只有語塞。另一方面,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游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復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義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 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探險的意義可以參考野外旅行的意義
1.生命在於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使人常青,這是一個通曉的道理。尤其是久居都市的「工作蟲」(對一些只會工作不會休閑的人的稱呼)和長期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階層就更有意義。大家都贊同一些常規體育活動的保健作用,如打籃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而利用假期到山野旅行、遠足,同樣能夠起到健身作用。前者少受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但活動比較單純;而後者對時間、經費均有一定的要求和條件限制,但其收益又是前者無法相比的。當然,積極地進行多種形式的運動都值得大力提倡。野外旅行是一種綜合意義上的文化體育活動,體育運動表現在我們必須身體力行的去運足、登山、做各種各樣的平常很少做的雜活;而文化活動就更為豐富了,可以說體育活動是載體,而文化活動則是更高意義上的內容。
2.回歸自然
隨著都市生活的高度現代化,人們更遠離了大自然,生活中一切所接觸到的都是人造物品,人們生活在混凝土叢林中而不是森林之中,到處充斥的是人造電波、電聲、電光及人造物品的氣味等,更為嚴重的是人類文明的副產物――工業及生活污染的嚴重化。人之軀,乃自然之物,而人卻生活在非自然之物的環境之中,長久脫離與自然的接觸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早已驗證的事情,因而,回歸自然成為近年來世界上廣為興起的思潮,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的磁場、自然的美妙聲音、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水、溫暖的陽光、輕柔的月色等。我們只有常常到大自然中去,才能活得像一個自然之子,而不是一個機器人。
3.增長見識
外出旅行必然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自願不自願的都要接觸新的事物及環境,這就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閱歷、增長了見識。有些見識可能是從書中、電影電視上見過,但不親自行動你將永遠只是粗淺認識。古人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絕知此事要躬行」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有不少知識及經歷是不可能從書本中得到、學到的。我們在旅行之中增長了見識、豐富了人生的經歷不是件極好的事嗎,有豐富的人生才沒有虛度一生,才有可以向後輩們吹噓的「材料」。不能到了白頭尚不知木耳從腐木上所生。
4.身心放鬆
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由於生存與發展的驅使,人們總是在為生計而忙碌,快節奏、高效率的現代生活將人的神經及生活*得高度緊張。長期這樣的生活,人們的目光變得淺浮,心理畸形發展,身體則易患各種現代都市綜合症,健康狀況日下等。人們渴望一種徹底的身心放鬆,及保持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況。雖然都市裡有不少類似的行業為此服務,如什麼桑拿浴、各種按摩及一些康樂運動等,它們多是一種外表的、暫時的放鬆,治表而不治里。真正的身心放鬆及心理調整最好就是回到大自然中去,站在高山之巔,極目世界,「盪胸生層雲,一攬眾山小」,那種油然而生的心情應是廣泛的,人世間的世事紛爭、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等就會變得淡薄,體會到什麼是「澹泊」,什麼是「無為、無不為」,體會到什麼樣的生活及人生觀才能保持一個真正的自我,當達到這種境界時才是本質意義上的身心放鬆、達觀處世。再回到都市時,你會更多一些微笑,少些煩惱。當然,我們投入自然的懷抱不是逃避都市中的一切不順,應當是積極的調整自己、認識自己、改造自己,並從自然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能量,投入到時代和生命更有意義的步伐中去。
5.廣交朋友
外出旅行,一個人獨思尋古式的旅行有其特有的意義,但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旅行更有意義。多數的合夥外出旅行並非是朝夕相處的同事、同學,而是來自各不同單位的興趣相投者,這不僅提供了一個廣交朋友的良好機會,擴大了自己的社交面,同時也可通過這種機會交流和研討各種相互感興趣的問題及信息。由於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總是戴著「面具」,一旦到了一個沒有利害關系的環境中時,相互都會敞開心扉,毫不拘束的相處,真情真意真面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中結交的朋友總是長久的,真摯的。如果再通過一段相對艱苦的野外旅行,在相互幫助、共同克服各種困難的過程中,友誼的火花,甚至愛情的火花都會迸發出來。就會「上演」出各種「廬山戀」、「黃山戀」。
當然也可能有少數有各種「毛病」的人加入進來,成為旅行中不和諧的「火花」,大家應盡力幫助他改進,當然,如果他「執迷不悟」,只好請他去看心理醫生啦。
6.陶冶情操
當我們帶著回歸自然、探訪自然、親近自然、廣交朋友、鍛煉體質、增長見識等願望外出旅行的,同時也是陶冶情操、修行品位,這是不言而喻的。古人雲:「仁者樂其山,智者樂其水」,借山水陶冶情志早就是古人的一種人生追求。古人如此,今人更應發揚。
7.生存的本領
在城市生活的人不能只適應城市裡的生活,一到野外就不知所措,不識可食植物,不會就地取火、自做飯菜,不會辨別方向等。這些做為一個自然人應該具備的知識如果都不會,一旦脫離城市熟悉的生活到了荒郊野外,縱你有金有銀,都將面臨一個現實的生存問題,適者生存,不適則亡。在國外,野外生存教育是比較普遍的,有的從小學就有課程。因此,本書介紹一些野外旅行及生存的知識。在學習的基礎上,常去野外活動就會摸索出野外生存的本領。一旦發生置身荒郊野嶺的無助環境中就能應付自如了。誰也不敢保證他一生中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8.體察國情
在我國,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城鄉會存在較大的差距。做為在城市裡生活的人不應只看見自己生活的環境,而對鄉村農民同胞的生活沒有感性認識。認識我國的國情不了解農村是不行的,我國是農業大國,90%的人口在農村,並且還有不少農村人口尚未解決溫
飽問題,生活條件仍然很差。做為一個中國人,認識我們的國情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在政府部門工作,還是在企業里工作,沒有一個正確的國情觀念,就不能正確做好政府決策及企業經營。而要了解國情不去農村、尤其是一些貧困的鄉村是不行的。因此,我們到野外山鄉旅行,不能只顧自己的旅行生活,臨村而不進,入村而不訪,和農民兄弟咫尺天涯、相對無言是糟糕的事。其實,這僅是隨路而為之事,就多了對國情、民情的了解及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果再能讓自己的子女同行,一同了解、認識我們的國情,尤其是到尚處在貧困線上的鄉村,也許就不用操著大梆教他們如何艱苦奮斗,勤儉生活了。
第二節 野外旅行的樂趣
1. 山水審美
到野外旅行很大的一個目的是感受認識自然的美,這不僅是野外旅行的意義,同時也是其最大的樂趣之一。大自然充滿了各種美的「元素」,我們學習領會自然之美,是野外旅行高層次的收獲。如果加以歸納,自然之美的「元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形態美:大自然萬物有它們各自特有的形態、線條、形狀等,並彼此構成了自然不同分類的總體形態。如山嶽、丘陵、峽谷、河溪、戈壁等。
色彩美:自然萬物的色彩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七彩霓虹、綠色原野、色彩各異的花朵、蘭色的小河等。自然萬物的色彩不僅豐富多采,同時還不斷變化。這是我們在都市裡不可能見到的。
聲音美:驚心動魄的雷電聲、牽腸掛肚的雨滴聲、萬馬奔騰的瀑布聲、松濤、水流,鳥鳴猿啼、秋蟲唧唧等聲音,如果沒有這些美妙的自然之音,很難想像人類將生活在一個什麼樣 世界上。
動態美:風起雲涌、潮漲潮落、日月更替、飛瀑流水等,尤其人們最喜愛的日出、日落,急流飛瀑等等,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動態美。
2. 觀察認識生物
認識和觀賞各種生物不僅是豐富我們的自然知識,同時也是一種自然審美。這其中有很多的樂趣。從分類上我們應該認識什麼是動物、植物;什麼是哺乳動物、飛禽、昆蟲,什麼是爬行動物、水生動物等。它們有什麼特點、如何分辨等等。我們將從接觸、觀賞中體味到生物的種種美感,並從中感受到無窮樂趣。
3. 收獲自然之饋贈
在大自然中旅行,只要我們留心一下,我們會發現許多值得我們採集收藏的自然之物:千姿百態的樹根、晶瑩剔透的雨花石、形狀各異的樹葉,乃至名貴中草葯、奇石、古物等。這些自然及其歷史的饋贈,僅僅是我們舉手之勞就可得之,帶回家中,不僅可以品味、回味,還可以向朋友宣揚自己的所得。
4. 民風民情之領略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種民族各有他們自己的獨特的民族風俗、節日及其風情,許多節日及其風情是令我們羨慕的。而要領略各民族的豐富民族文化及其風俗風情,我們也只有走出都市,到山鄉野外及民族村寨才可以真正接觸到。認識我國各種民族不僅是旅行的重要意義,是對國情的了解,也是野外旅行的樂趣之一。
5. 驚險刺激的感受
久居都市,我們會感到生活的平乏與庸俗,人們的生活如果總是這樣下去一定是很可怕的,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電影電視等娛樂活動上感受一些可憐的刺激,但那是絕不會同到大自然中領略相比的。在大自然中我們可以領略到各種各樣的驚險與刺激。洞穴探險、徒步峽谷、山峰攀登、叢林探險以及江河漂流、蹦級跳、潛水探奇、攀岩等野外活動,都將體會到各種各樣的驚險刺激。
6. 文藝創作的源泉
傳世的文學藝術作品必然來自生活,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的文藝作品的。文學寫作如此,美術、攝影創作更是如此。到農村及民族地區旅行,留意並了解他們的生活,可以積累寫作的素材。學音樂的可以從農村及民族同胞那裡收集到寶貴的音樂素材。愛好美術及攝影的朋友就大有可為了,那些獲獎的美術、攝影作品的多出自大自然及農村山鄉,它們是給深入生活創作者的回報。
旅行中的樂趣和意義應該遠不止這些,只要我們帶上愛心、真心、好奇心去面對我們將會遇到的一切事物,你會發現生活更深的意義和自然的魅力,行動起來吧!畢竟回歸自然的時代已經到來了。
『貳』 貴州瀑降被困兩驢友均確認遇難,他們為何要做此危險舉動
據新聞了解到在8月23日 ,一女子挑戰貴州網紅瀑布滴水灘被卡在瀑布中間 ,同行王姓驢友發現後前去施救雙雙遇難身亡。現在越多越多年輕人被極限運動所吸引,其魅力就是進行極限運動不斷的挑戰自己,可以享受著跨過最後一道心理障礙後的愉悅和成就感。
瀑降是藉助專業器材自上而下穿越無人溪谷、深潭和瀑布的極限運動。它沒有蹦極那麼動人心魄,也不像登山那麼孤單寂寞。瀑降可以讓你體驗從百米高的瀑布上飛流直下的快感,下降的同時感受清冽山泉水與肌膚的親密碰撞。瀑降運動雖然刺激也是存在各種各樣的風險,比如地形、水形、封閉性、個人因素、天氣等,都可能在進行造成瀑降過程中出現意外。在極限運動參與的人需要具備自身安全意識,必須將自身的安全放在首位。在進行極限運動之前一定調查了解清楚,切不可盲目冒險,付出無可挽回的生命代,量力而為。
『叄』 經常喜歡戶外探險的人是的心理
經常喜歡戶外探險的人的心的話就是他們感覺戶外探險的話比較有意思,好玩。
『肆』 嗯,野外和戶外的區別是為什麼有人野炊或者戶外活動要去很危險的地方,比如說有蛇有各種蟲什麼的
「有蛇」,就意味著有兔子,有蛙,有其它小動物,進一步意味著有不錯的生態鏈,而生態鏈又意味著自然環境好,同時好的自然環境之風景也必然秀麗或壯美。戶外,就是遠足探險、追求原生態景觀和境界,所以「有蛇」反而是一個重要標桿。舉個例子,你去動物園能看籠子里的動物、去野生動物園則要坐在車里看到比較貼近野生狀態的動物、而去非洲大草原或美國黃石公園,則不但可以看到完全野生的動物,而且身在壯闊的大自然之間,視覺和身心都是一種享受——這是三種「看動物」的等級(也是人的三種「觀賞」追求吧)。 絕對安全的戶外活動場所,基本是給入門者、菜鳥或淺嘗輒止的人群預備的,就好像是那種學游泳的人工淺水池。對於游泳愛好者來說,人工深水池都遠遠滿足不了需要。此外,人追求的娛樂刺激或運動刺激也是一個因素。野外探險屬於戶外運動。「戶外」是個大分類,有很多細分,只要是「離開居室去外邊活動「都可以算」戶外」,像有的城市有大街邊上的人工攀岩,大腹便便的父親帶著小孩去那裡爬一爬也屬於」戶外「運動。真正的戶外,就是激流皮劃艇、攀爬司馬台長城等等去野生或原生態自然環境中的探險或遠足活動,還有極限型戶外運動像大山裡的蹦極、雲貴高原里的滑翔傘、夏威夷的空中降落傘等等。
『伍』 戶外如此凶險,為什麼他們還要去冒險
在一些人眼裡,波特是個傳奇,是飛檐走壁的英雄,但在另一些人看來,他是冒死追求刺激的瘋子,一個無視法律的狂徒。波特究竟是怎樣的人?他執著於極限運動的原動力何在?這類運動的意義又是什麼?
只有迪恩波特自己能帶來答案:他曾自詡「我是野性世界遺留下來的唯一火種」,正是這枚火種讓波特不斷用生命來挑戰極限,他無數次和死亡擦肩而過,卻又最終將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了飛翔的那一刻。
一輩子很短,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
而前路很遠,如山川河流,綿延不絕。
只有在凶險中敢於冒險!
才能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
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期冀!
才能讓自己的天性徹底釋放!
『陸』 驢友禁區探險事故頻發,為何明知有危險卻偏要「以身涉險」
近年來,隨著旅遊業的蓬勃發展,引得許多「驢友」也不斷的浮出水面。那些所謂熱衷於冒險的驢友們,卻為尋求刺激而不顧個人的生命健康,使得一次次跌入險境,以身涉險。這究竟是為了什麼呢。
最後,友情提示一下:為不使當地政府因為搜救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為不讓家人擔心,為自己生命負責的同時也為了其他遊客的人身安全,旅遊一定要走正規、成熟路線,不要擅自闖入自然保護區,不要走野路、爬野山,鑽灌木叢。珍愛生命,遠離危險,對自己的行為和後果負責。
『柒』 戶外探險是不是很危險
是的,因為戶外有很多毒蟲之類的。
因此,如果戶外探險的話,一定要先掌握野外求生的一些技能,
也不一帶太多物品。
有關詳細的野外求生技能,你可以在網上找。
『捌』 戶外探險任性社會該不該買單
常言道「不作就不會死」,千萬別作,害己又害人。
其次,戶外探險運動的安全保障與專業素養的培育,需要更系統、更具針對性的公共投入。「高山探險」和「山地戶外」項目已被列入《全民健身條例》,但現實中,此項運動從組織到開展,再到專業保障,絕大多數還是體現於戶外運動愛好者個人或團體的「自助」,運動的「野遊」性質較為突出,應有的公共配套和服務仍嚴重不足。
相較而言,一些國家對於戶外運動的推廣、監管、培訓、救援等都有相應的規范和資金支持。如美國在戶外運動較多的山地,還配備有必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為探險者提供便利,以降低運動的風險性。換個角度看,其實也就是把公共救援的投入前移,分配到戶外運動的前期培訓和過程中的安全保障上去,而我國目前仍主要是在救援方面發力。
登高望遠、探險,是人性使然。社會對「高山探險」和「山地戶外」運動的熱情只會繼續增強。基於此,對於屢屢引發安全事件的戶外探險運動,當前更多需要的還是規範式的「疏堵結合」。疏是從社會層面給予這項運動更多的專業支撐,如不少事件中都有大學生的身影,不妨在大學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和應急培訓等;堵則是從法律上加強權利與義務的界定,對肆意違規的「野爬」,該處理則處理。
希望相關部門出台一些措施吧。
『玖』 關於戶外探險的一些問題.
野外活動所引起的危險,除了地形性的因素之外,還有動植物所引起的危險。這種危險,基本上是我們闖進他們的生活圈而引起他們發動「自我防禦本能」的方式所發生的。
引起危險的這些動物的代表以蛇為首。尤其是毒蛇會讓我們本能地產生恐懼。棲息在世界各地的毒蛇種類很多,其中每一中毒蛇的毒性都很強,一旦被咬傷,如不迅速用血清來治療,就非常危險。尤其是被五步蛇咬傷的死亡率很高。據說,如不是身體很衰弱,被蝮蛇咬傷,很少會致死的,不過,一旦被咬傷,依然是一件最嚴重的緊急事件。
這些動物並非屬於特別好戰的動物,很少會主動發動攻擊。但是,當我們侵犯它們的領域時,就會反擊。因此,我們必須平時就要多觀察四周,一旦發現蛇,就不要輕易靠近,這是唯一避免被咬傷的方法。
被蛇咬傷後如果立即使用消毒液,會大大降低危險性。患者在一兩個小時之內能夠送到醫院一般都可以獲得及時治療,就醫時要向醫生描述蛇的形狀確定種類以便施以對症的消毒液。在野外想立刻獲得消毒液只能是異想天開,但幸運的是,僅有一小部分蛇為毒蛇。
許多毒蛇的毒液從位於上鄂前部的尖牙射出,蛇咬後留有明顯的傷痕,類型也各不相同(美洲珊瑚蛇的咬傷可能難以察覺)。有時雖非毒蛇,其咬傷也會相當嚴重,如果不能判斷是否是毒蛇,就當做毒蛇對待。不過為使患者不致心慌意亂,在處理時可對其說這並非毒蛇。
遇蛇咬傷時的療法,處理毒蛇咬傷的主要目的就是阻止毒液進一步向體內擴散,因此首先要安慰患者,使其鎮定,讓其放鬆,半躺或坐著休息時咬傷處低於心臟以免毒素上行;立即沖洗殘留在皮膚上的毒液,能有肥皂使用更好,在傷口的上方用綳帶扎緊----不是止血帶,傷口處則用綳帶扎緊。譬如腳踝被咬,就在膝蓋處包紮。這樣可以盡可能阻止毒液的擴散,防止毒素進入淋巴系統。
如有可能將傷口置於涼水中----例如一條小河。當然如能用冰鎮傷口最好。如引發中風應積極治療,同樣在必要時應進行人工呼吸,時刻關注患者的呼吸情況。不可切除傷口,沒有判明情況前不可用口吮出毒液。
防蛇安全法則
1-注意自己的腳步。蛇類平均每周進食一次,每當進食之後以及蛻皮之時,它們行動遲緩,更容易被踏中;
2-在伐取灌木、採摘水果前要小心觀察,一些蛇類經常棲於樹木之上;
3-不要挑逗或將蛇類提起或者將它們逼入困境,一些蛇類在走投無路或保衛自己的巢穴時攻擊性大增,譬如南美洲和中美洲地區的巨蝮、非洲的黑色樹眼鏡蛇以及亞洲的眼鏡蛇都是這樣。
4-翻轉石塊或圓木以及掘坑挖洞時使用木棒,不可徒步進行這類活動。
5-如果有的話穿上結實的皮靴,很多毒蛇的毒牙很小,不能穿透皮靴。
6-在使用床單、衣服、包裹前要小心查看一遍,蛇類很可能就躲在下面。
7-如果與毒蛇不期而遇,保持鎮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不要向其發起攻擊,在許多情況下,毒蛇只想著如何逃命。
8-取其性命。如果迫不得已要殺死毒蛇,可取一根長棒,要具有良好的彈性。快速劈向其後腦,最好一擊成功----受傷的毒蛇更加危險
野外怎樣判斷方向最好的方法就是有個屬於自己的指南(北)針
不知道你要在那裡停留的時間長短 所帶物品除了常備的就是要帶風油精一定能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