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的鍛煉身體的方法有哪些(如:跑步,舞劍)
古代的體操
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於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項目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項目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魏晉隋唐五代時期,有關技巧的身體運動項目,基本上是沿襲著漢代已較為完備的形式,但在難度上、方式上都有所發展。宋元明清時期的技巧活動形式,從宮廷到宴樂,從城鎮到鄉間,廣泛流行。尤其是城鎮的演藝場所和鄉村走會表演,都有著多種形式的身體技巧內容。此外,除了動作技巧有所發展外,在項目上也有變化。明人繪《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現技巧內容的畫面,其形式有登輪、鑽圈、倒立旋人、柔術以及疊人等。作為一種發揮身體潛能的運動方式,技巧運動為中國古代體育增添了新的內容。
競技類
中國古代體育的競技性比較弱,特別是唐代以後。射為六藝之一。「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弓箭的產生成為狩獵和戰爭的銳利武器。射術的練習,是古人重要的體育活動。周代制定了「射禮」,射禮是指禮儀化的射箭比賽,是古代多種場合必然舉行的活動項目,例如祭祀典禮、諸侯朝拜、外交會盟等場合。按等級排列為四種:大射、賓射、燕射、鄉射,使射箭成為一種文化禮儀。
古代出了許多善射的武士,如先秦時的養由基、紀昌、逢蒙,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三國時期的曹操也能「手射飛鳥」。
由於射箭在古代軍事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唐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則天開創選拔軍事人材的武舉制度,就對射術特別重視。直至清末,射術一直是軍事武藝的主要項目。宋元以後,由於現代火器的發明和使用,射箭活動中的軍事、禮儀等意義日漸削弱,其競賽性和娛樂性卻逐漸加強,但仍然屬於武藝的重要內容,直至清末。
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類體育運動,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器械,是傳統武術的基礎,其最初是伴隨著狩獵和戰爭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後來的諸多武術器械,實際上就是源於古代的某些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時期出現的各類青銅武器,如戈、戟、矛、刀、劍等,可以說是較早的武術器械。秦漢以後,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武術器械日益多樣化。
拳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主要是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魏晉隋唐之際,隨著宗教的興盛,武術中的拳術更流行於寺院教徒和民間之中,及至明清,隨著中華武術內容的日漸豐富,其中的拳術套路技術漸趨成熟,主要表現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及技術特色的多種流派。
除了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利用器械進行技藝演練,也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漢以後,受戰爭中適應近戰決勝負之需要的影響,器械演練產
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宋元以迄明清,由於統治者對講武的提倡、民間練武活動的興盛以及套路技術的新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武術器械演練向多樣化的發展。
騎術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馬戲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騎術在中國出現較早,最早發明騎術的應該是生活在北部的游牧民族。在甘肅河西走廊、酒泉敦煌地區,自古就是氐、羌、突厥、匈奴、鮮卑、回鶻等游牧民族居住生息之地。古代中原地區調教馬匹和馭駕馬車在商、周時期也已出現,這一時期還利用馬拉戰車作戰。騎兵的出現是一場武裝革命,同時對騎馬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騎兵在各國的推廣,騎術成為考核士兵技能的一項重要內容。
春秋時期賽馬已十分盛行,雖然當時的賽馬只是諸侯貴族賭博取樂的活動,但說明當時的人們在駕馭馬匹方面已經有了較高的技術。
馬球是一項與騎術密切相關的運動,稱之為「擊鞠」。馬球運動從漢代一直到整個隋唐都有很大的發展,特別是唐代曾經風行一時。馬球運動對騎術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參賽者必須有著十分嫻熟的騎馬技術。唐代的重馬之風更甚,其軍隊馬術訓練非常嚴格。到了明清,騎術表演除了民間,還作為軍隊訓練的一項重要內容。
傳統冰嬉
滑雪運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所掌握。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現過一種用於馳行的「竹馬」,這種「竹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宋代,冰雪運動更為興盛。當時,盛行一種以人力牽拉的冰上活動,即在木板上鋪上一些墊褥之類的輕軟暖和的物件,兩三個人坐在上面,讓一個人拉著在冰上滑行,這就是最早的冰床,它是冰上滑行的一種獨特形式。直到明清,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還在北京的積水潭冰面上玩這種游戲。
明代的冰雪活動,在北方少數民族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開展。明熹宗五年(1625年)正月,東北建州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曾經在太子河上主持過盛大的冰上運動會。在這次運動會上,先進行了冰球表演,然後又進行了速度滑冰比賽。冠軍賞銀20兩,亞軍10兩,這是我國古代第一次冰上運動會。
滿人入主中原後,將他們民族的傳統體育活動冰嬉也帶入內地,其內容豐富多彩,呈一代之盛。當時皇家每年冬天都要從各地挑選上千名「善走冰」的能手入宮訓練,於冬至至「三九」在太液池上(現在北京的北海和中南海)表演。
從隋唐開始興盛的冰雪運動的另一種形式—滑雪,也一直流行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中間。
練力與舉重
練力與舉重的活動形式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制
的舉重器,三是舉石制的舉重器。由於舉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稱也有差異,如翹關、扛鼎、舉石鎖等,都是古代練力舉重物活動的稱謂。
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史籍上就有了「翹關」和「扛鼎」的記載了。
戰國時舉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國,秦國用封宮的辦法招來了許多大力士。漢代仍以扛鼎為練舉重之法,且練力方式更為擴大了。漢代練力的形式雖然仍舊利用生活工具,但其用於社會娛樂表演的方式增多了。隋唐五代時的舉重除了作為軍事訓練的武舉考試之外,還是體育活動的重要內容。
宋代以後,石制的舉重器具開始進一步普及,對廣泛開展舉重運動有許多好處。從木鐵制的舉重器到石制的舉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國古代普遍開展舉重運動的一個標志。明清兩代承續唐代的武舉制度,將原來考試內容中的翹關的舉重方法改變為「掇石」,當時的民間都盛行舉石鎖、石擔等活動。
角抵、相撲與摔跤
角抵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屬於徒手搏鬥的范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禁止民間私藏兵器,作為徒手相搏的角抵因此興盛起來。漢代,民間出現了一種由「蚩尤戲」發展而成的由兩個人在公開場合表演的競技活動,具有後來摔跤的特徵。晉代伊始,角抵又出現了另一名稱—-相撲。到了唐代,相撲、角抵二名稱並行,其特點還是賽力性的競技,且多在軍中進行。
相撲在民間盛行是在宋代以後。那時的相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正式的比賽;另一類則是在瓦舍等場所進行的表演性相撲,其競爭性不像前者那樣激烈。在當時的百戲演出中,相撲表演無疑是最能引起觀眾興趣的內容。相撲者的服裝與現在日本的相撲手極為相似。
明代以後相撲多盛行摔跤這一名稱。尤其是滿人入主中原之後,摔跤也自然而然地被帶入中原。
② 請以 假如我生活在先秦兩漢時期,我所參與的體育活動 為話題
秦統一全國後,這種活動曾一度低落。到了漢代蹴鞠又逐漸興盛起來。漢代的蹴鞠內有兩容種形式,一種是娛樂表演性質的花式蹴鞠,踢時不受場地的限制,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踢出各種花樣。從漢代的畫像石(磚)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花式蹴鞠甚至可以與舞蹈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難度很大、舞姿優美的足球舞。另一種就是在軍中開展的,按照一定規則在球場上進行的對抗性比賽,這種比賽可以在官苑中專門建造的「鞠城」中進行,也可以在野外比較簡陋的球場上進行,宮內的足球場,四周有圍牆,所以叫做「鞠城」。
假如我生活在那個時候,我所參與的體育活動一定會是蹴鞠,就是現在的足球。無論是娛樂表演形式的,還是在球場上的,這種體育活動從那時傳承下來,就證明了他的歷史意義,所以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期,我一定會這愛上蹴鞠這項活動的。
③ 中國古代的體育運動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獨具民族特色,有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它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了多元的民族特色。
(一)技巧---古代的體操
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於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經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項目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項目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二)中國古代體育運動---競技類
中國古代體育的競技性比較弱,特別是唐代以後。射為六藝之一。「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三)中國古代體育運動---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類體育運動,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器械,是傳統武術的基礎,其最初是伴隨著狩獵和戰爭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後來的諸多武術器械,實際上就是源於古代的某些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時期出現的各類青銅武器,如戈、戟、矛、刀、劍等,可以說是較早的武術器械。秦漢以後,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武術器械日益多樣化。
拳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主要是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魏晉隋唐之際,隨著宗教的興盛,武術中的拳術更流行於寺院教徒和民間之中,及至明清,隨著中華武術內容的日漸豐富,其中的拳術套路技術漸趨成熟,主要表現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及技術特色的多種流派。
(四)中國古代體育運動---騎術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馬戲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五)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傳統冰嬉
滑雪運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所掌握。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現過一種用於馳行的「竹馬」,這種「竹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六)中國古代體育---練力與舉重
練力與舉重的活動形式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制的舉重器,三是舉石制的舉重器。由於舉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稱也有差異,如翹關、扛鼎、舉石鎖等,都是古代練力舉重物活動的稱謂。
(七)中國古代體育---角抵、相撲與摔跤
角抵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屬於徒手搏鬥的范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④ 中國古代體育活動有多豐富
中國古代的體育活動獨具民族特色,有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它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體現了多元的民族特色。
(一)技巧---古代的體操
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於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經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項目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項目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二)中國古代體育運動---競技類
中國古代體育的競技性比較弱,特別是唐代以後。射為六藝之一。「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三)中國古代體育運動---武術
武術,是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一類體育運動,它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器械,是傳統武術的基礎,其最初是伴隨著狩獵和戰爭的出現而發展起來的,後來的諸多武術器械,實際上就是源於古代的某些生產工具和兵器。商周時期出現的各類青銅武器,如戈、戟、矛、刀、劍等,可以說是較早的武術器械。秦漢以後,隨著冶鐵業的發展,鐵制武術器械日益多樣化。
拳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點主要是徒手的拳腳肢體的運用。魏晉隋唐之際,隨著宗教的興盛,武術中的拳術更流行於寺院教徒和民間之中,及至明清,隨著中華武術內容的日漸豐富,其中的拳術套路技術漸趨成熟,主要表現在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及技術特色的多種流派。
(四)中國古代體育運動---騎術
騎術在中國古代是一項重要的體育運動,包括賽馬、馬戲等。騎術的發明最初當是為了狩獵,後來引用到軍事上。由於騎術在狩獵和軍事中的重要作用,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並逐漸發展為一種體育活動。
(五)中國古代體育運動---傳統冰嬉
滑雪運動,早在隋唐時期就已被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所掌握。當時,居住在東北的女真族中,曾出現過一種用於馳行的「竹馬」,這種「竹馬」在冰上滑行速度快,也很省力。
(六)中國古代體育---練力與舉重
練力與舉重的活動形式在我國古代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一是舉生活用具,二是舉木鐵制的舉重器,三是舉石制的舉重器。由於舉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稱也有差異,如翹關、扛鼎、舉石鎖等,都是古代練力舉重物活動的稱謂。
(七)中國古代體育---角抵、相撲與摔跤
角抵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屬於徒手搏鬥的范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⑤ 我國古代有那些主要的體育活動
射箭、捶丸、蹴鞠、擊鞠、木射等。
1、射箭
射箭,即箭術(Archery),是指藉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在一定的距離內比賽精準度的體育運動,別稱射箭運動。
射箭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據考古發現,它在距今兩萬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曾經發現了一件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這表明當時人類已經在開始使用弓箭了,這是用石頭磨製的箭頭,綁在木桿上作為當時射箭的用具。
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把弓箭的發明使用,作為由中級蒙昧社會向高級蒙昧社會開始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
2、捶丸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3、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圓」、「築球」、「踢圓」等,「蹴」有用腳蹴、蹋、踢的含義,「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內實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中國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游戲,而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一朵體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擊鞠
擊鞠(也就是現代的馬球)亦稱打毬或擊毬,唐代較為盛行。游戲者必須乘坐於馬上擊球,擊鞠所用的球有拳頭大小,球體的中間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種質地輕巧且柔韌的木材,球的外面還雕有精緻花紋。
5、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戲者輪流以木球撞擊十五根筍型立柱的一種室內的活動形式,產生和興盛於唐代。
木射是一種很特別的球類活動,唐人陸秉曾為此專門著《木射圖》一書,對這一活動作了十分詳備的介紹,可惜此書已經失傳了。
至宋朝時,時人晁公武讀到了此書,因而在他的《郡齋讀書志》中對《木射圖》作了簡短的解題,為我們留下了對木射較為形象的描述:用木削成筍形,作靶子,上縮下擴底平,立起來不易翻倒,總計十五根。
這十五根筍分為兩大類:一類通體塗為紅色,分別刻上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字,共十根;另一類塗以黑色,分別刻以慢、傲、佞、貪、濫等字,共五根。
活動時,將十五根筍立在平坦的場地一端,投拋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擊打另一端的木筍,以擊中硃色筍者為勝,以擊中墨者為負,最後看誰擊倒的硃色筍多,就是終勝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射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木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擊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蹴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捶丸
⑥ 從古至今中國位數第一的體育運動
這個說不準,沒有哪個運動是從古至今長盛不衰的。以下幾種運動可以競爭一下:
投射:起源於上古時期。
1--①擊壤:是最原始的一種.只有瞄得准,力量用得得當,才能擊中目標。
1--②投壺:是一種由射箭演變而來的投射游戲形式。投壺者站在離壺一定距離的地方,把箭投向壺中,以中壺口的箭數或中箭的狀態來決定勝負,贏者得籌,負者飲酒。起源於先秦時期。
1--③其他射箭游戲:如射柳、射兔、射鴨、射鼓、射粉團、射香箭、射天球、九射格等等,
2.球戲:產生於先秦時期.
2--①蹴鞠:漢魏和唐宋時期得到極大發展的就是蹴鞠,漢代皇室中的蹴鞠規模很大,有專門的球場,四周還有圍牆和看台。較為正規的蹴鞠比賽分為兩隊,雙方各有十二名隊員參加,以踢進球門之球數的多少決定勝負。平民百姓的蹴鞠活動大多是兩三個人自己隨便踢踢玩玩,而且也只能是在路旁小巷中進行。到了唐宋時期,蹴鞠的形制有了很大的改變,蹴鞠的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到了清代時期,蹴鞠又和溜冰結合在一起,出現了一種"上蹴鞠"的活動。玩時雙方數十人分位而立,各有統禮,扎一綵球並將其拋起,眾人群起而爭,邊滑邊踢球,互相追逐嬉戲。
2--②擊鞠:即馬球.出現於唐代時期,游戲者必須乘坐在騎乘上擊球.擊鞠的球場,球具和玩法上也都與蹴鞠有所不同。其球場形制一般是在一端立雙桓置板,下開一孔為門,門上掛有網囊,也有的是在兩端各立一門。游戲者分成兩隊,每人手中拿一根頭部彎曲如偃月的球杖,騎在馬上用球杖爭球,搶得球後還要把球擊進球門中的網囊中,誰擊入網內的球多誰便算贏。到了宋代時,擊鞠之戲常常被用於宮廷表演。
2--③:與擊鞠相類似的"步打"也叫"步擊"、"捶丸",起自唐代,流行於宋元。其游戲方法是:在曠地上畫一尺見方的球基,離球基六十至百步處,作若干球窩,旁樹彩旗。游戲者輪流持木棍從球基將球擊進球窩,很像現代流行的高爾夫球。
2--④木射:有點類似現在的保齡球。"木射"起源於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戲"。其玩法是在場地一端豎立十五根筍形平底的木柱,在每根木筍上用紅黑顏色各寫一字.紅黑相間,作為目標。用木球從場的另一端滾去,命中紅筍者為勝,中黑者為負。
3.鞦韆在我國晉代時期就已開始流行.掌握繩索的慣性,利用繩索的前後擺動,盪出各種各樣的姿勢。最為普遍的形式是在木架上懸掛兩繩,下系橫板,游戲者在板上或坐或立,擺動鞦韆,讓身體隨著鞦韆的擺動而上下起落。中國古代的盪鞦韆還有一些技巧性較強,難度較大的方式。如"紡車鞦韆"玩時要在兩個柱架上開孔設置四塊橫板,呈幅射狀,板上共坐四人,由他人幫助轉動,然後利用慣性反復起落,如同紡車轉動。"推磨鞦韆"玩時要在柱架上裝軸,上系四繩,繩末各有一環。游戲之人各抓一環,繞柱旋轉。"磨擔鞦韆"則如蹺蹺板游戲,板上左右各坐一人,以互落互起為戲。盪鞦韆之戲到了唐宋時期非常普及,特別是在婦女、兒童中廣泛盛行。宋時軍隊中還出現了一種"水鞦韆"的形式,屆時在船上立起鞦韆架,敲起大鑼大鼓。盪鞦韆之人將鞦韆高高飛起,到了鞦韆與架頂相平的高度時,突然飛身跳起,翻筋斗擲身投入水中。
4.踢毽子:是我國古代較為盛行的游戲形式。毽子古稱"拋足戲具",是一種用雞毛插在圓形底座上做成的游戲器具。早在漢代時期毽子游戲已經出現,到了六朝和唐宋時期盛行於民間,特別是在兒童中十分普及.如"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等等,都是一些踢毽子時常用的技巧。到了元明清時期,毽子游戲仍很盛行.
其中踢毽子和鞦韆現在還有。我們小時候還玩過丟沙包和一種類似棒球的游戲,現在都不玩了。現在最流行的運動大概也許可能是麻將吧。
⑦ 體育的發展史
1.在古希臘,燦爛的文化、發達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帶來了體育繁榮。各城邦之間的軍事交戰,更加促進了他們對體育的重視。最典型的是斯巴達,他們不僅重視尚武教育,同時很注意優生。新嬰兒必須交送國家檢查,體格強壯者才歸還父母養育,患病或畸形的兒童便被丟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臘人還在祭祀活動中誕生了輝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延續達千年之久,為人類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中世紀(476—1640)歐洲進入黑暗的封建社會階段。經濟文化落後,在有害思想的支配下,除了在為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的封建貴族子弟學校的騎士教育中施以體育之外(規定「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跳棋、吟詩,其中有五項屬於體育范疇),在一般教會學校的課程中,沒有發展體能的活動計劃,被稱為「沒有體育的教育」,致使一般人身體能力退化,加之不講衛生,忽視防治疾病,造成流行病、傳染病蔓延,民族體質日衰。
3.於14、15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此後第一個倡導「三育」學說的是英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他明確地把教育分成體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並強調指出「健全之精神寓於健全之身體」。主張在宮庭訓練學校開設體育課程。
4.18世紀,法國出現了以反對教學權威和封建制度為目的的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盧梭(1715—1771)。他主張在教育上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5.19世紀,西歐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和民族主義傾向,各國之間接連發生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等,許多國家都遭受戰敗的屈辱。正是出於強國強民的需要,迫使各國開始重視體育,因而相繼出現了「體操之父」,如德國的「體操之父」古茨姆斯等。作為人類社會財富的體育,以後流傳到歐亞美各洲,推動了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正當歐洲各國紛紛採用和推廣德國和瑞典體操的時候,英國由於其獨特的社會條件,興起了符合他們民族特點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隨著英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以及斯賓塞的著作流傳,英國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逐漸在美國、歐洲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得到傳播。
⑧ 秦漢時期有哪些體育運動
先說明一下,中國古代競技類體育較弱,項目很少。
技巧(體育運動的名字)。在中國古代體育活動中,有一類獨特的運動形式,這就是技巧。中國古代的技巧運動,源於史前人類自身的活動和生產勞動實踐,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化的進步,至秦漢之際,這一運動形式已經成為統一專制大帝國精神文化形態之一的「樂舞百戲」藝術的主要內容。這種技巧運動形式的主要項目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戴竿、繩技等等,其中許多項目都需要高度的身體技巧。這些豐富的以展現身體的高度技巧為主的運動形式,經漢代以後,基本上確立了其在中國古代盛行的「百戲」藝術中的地位。
六藝中的兩項指標。「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主要教育內容。其中「射」就是射箭,「御」就是駕車。
練力與舉重。從舉家用器具,到銅鼎、石樽。個人體魄鍛煉,也常作為街頭賣藝工具。
馬術。主要為騎馬技術,綜合射箭、狩獵,通常為游牧民族和貴族、軍士的體育運動。
角抵、相撲與摔跤。角抵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競技類活動形式,屬於徒手搏鬥的范圍,是人類最初的自衛手段的發展和提高。據古文獻記載,角抵最早始於古冀州的「蚩尤戲」,流行於我國古代北方,是為了紀念與黃帝逐鹿中原的蚩尤氏。
主要的就這些,由於古代生產勞作耗費大量人力,公共設施及用品稀缺,底層人民幾乎不會有餘力開發和長時間進行體育運動。
⑨ 風行於先秦時期的角抵,是如何一步步發展和弱化的
在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涌現過許多頗具傳統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的體育運動項目,其中角抵就是一項流傳甚廣、經久不衰的較力項目。
它兼具體育、娛樂、健身等功能為一體,參與者只需通過簡單的力量較量方式、搏鬥動作就能決出勝負,但由於其對抗性強,極具原始美感故而深受歷代先民推崇,成為民間百姓最為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育運動。
⑩ 先秦時期的文娛體育活動鄧建明賞析
你有罪文娛體育活動後,對於都是需要介紹才能得到這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