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殘疾人體育的社會意義
殘疾人體育的社會意義:
促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提高生活質量;
樹立自我觀念,促進個體社會化;
推動殘疾人權益保障,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殘疾人體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體育運動對不同類型及不同個體的殘疾人作用不盡相同,不同類型及不同個體的殘疾人的體育手段與方法也不盡相同。
殘疾人體育的發展程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個國家的社會文明程度、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綜合的民族素質。殘疾人通過參與體育活動,增強平等參與意識,享受參與運動的權利,展現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使社會充分認識到殘疾人的潛能,了解殘疾人,會幫助殘疾人,形成和諧友愛、平等互助的社會風氣,推動全社會的文明發展。
② 殘疾人體育論文
際殘疾人奧運會
1964年,國際奧委會決定:由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舉辦殘奧會,但可以不在同一城市。1988年,國際奧委會做出新的規定:夏季奧運會和殘奧會必須在同一城市舉行。隨著殘疾人體育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委會決定聯合組織殘疾人奧運會。2000年,國際奧委會和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簽署協議,規定申辦奧運會的城市必須同時申辦殘奧會;規定殘奧會在奧運會後一個月內,在奧運會舉辦城市的奧運場地舉行。北京奧運會之後約10天,將按協議規定舉辦殘疾人奧運會。
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每兩年舉行一屆,夏夏季殘奧會和冬季殘奧會交替舉行,截至2000年已舉辦了11屆。
1982年3月11日,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ICC)成立。鑒於殘疾人體育需要更強有力的國際組織,在國際殘疾人體育基金會的積極支持下,1989年,國際殘疾人體育協調委員會與其他5個國際殘疾人體育組織共同創建了國際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該委員會現有160個會員協會。
國際殘疾人奧委會的任務是組成一個在國際上代表殘疾人運動員的組織,授予殘疾人奧運會的舉辦權,並對該運動會進行監督和協助,協調殘疾人運動員的國際和地區比賽日程,尊重各類殘疾人群體的運動技術需要,將殘疾人體育融入國際體育運動,同時保持其特點;與國際奧委會和其他國際體育組織交往,支持並鼓勵有助於實現其目標的各種教育與康復計劃和促進活動,反對殘疾人體育中任何出於政治、宗教、經濟、能力、性別或社會原因的歧視,擴大殘疾人參與體育運動和提高成績的機會等。
③ 殘疾人參加奧運會的目的和意義
主要是弘揚一種精神追求。
④ 殘疾人參加體育運動有什麼意義
生命在於運動,這對殘疾人來說尤其重要,運動是康復的理論基礎,也是康復醫療的一個指導思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打仗出現了許多傷殘士兵,當時在歐洲就有人提出把傳統治療與動力治療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傷殘人的康復。當時在國際上也有人稱它「第三醫學」,也就是指體育康復。
但是過去有一種狹義的理解,認為體育與殘疾人無緣,體育運動對殘疾人會帶來危險;對殘疾人的軀體有害而無益,」殘疾人的生活主要是躺在病床上「靜養」,要限制病人活動。結果,造成殘疾人的精力日益衰退,病情愈來愈重。這是因為殘疾人部分肢體或全部肢體受到損傷後往往由於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了體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體力也大大減少,從而使得他們的運動器官及其緊密相聯的人體各個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也相應下降。這不僅表現在速度、靈敏、耐力等素質上,而且也反映在內臟機能上。由於機能和功能的下降進一步限制了他們進行體力活動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在這種惡性循環影響下,殘疾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均較正常人有明顯的差別。
但那些經常系統參加體育運動的殘疾人,可以有效地改進各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整個機體的能力。尤其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展的可塑性很大,即使是殘疾部位也不能說完全定型,仍潛伏著轉化的可能性,「用進廢退」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可以避免殘疾部分的肌肉萎縮和神經壞死,而且使機體獲得改善與發展,即使難以恢復的肢體功能,由於人體是一個整體,各部位各系統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由於其它部位功能增強了,也能得到部分代償。
在生活中不難看到:一個殘疾人從輪椅車上摔下來,很難依靠自身的力量爬上輪椅。但我們看到參加輪椅籃球賽的運動員,在雙方激烈的爭奪時,輪椅翻倒了,運動員被摔出好幾米遠,但運動員硬是依靠自己有力的雙臂,支持著身體爬上輪椅繼續比賽。
體育運動對於盲童更具有特殊的保健意義。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盲童的機體靈活性,皮膚的靈敏度和機體運用等自然力、並能啟發盲童進行空間思維和記憶,發展聽覺,提高定向和平衡能力,培養人體的正確姿勢,從而使盲童各器官系統得到統一協調的發展,以彌補視覺缺陷。
眾所周知:一般正常的兒童在體育活動中都是用視覺器官來認識體育運動的場地,器械和不同的動作,而失去視覺的盲童,只能通過其它感覺的代償作用來彌補視覺的缺陷。
因此,聽覺是盲童直接受客觀信息的主要通道,而盲童參加體育運動中的聽覺訓練可以大大提高對客觀的聽覺能力。在運動中可以通過聽聲音來訓練辨別場地大小,辨別與測定自身站立點與發音點用方向與距離遠近,鳴哨可以引導盲童進行跑步練習。發音,嗚哨能培養盲童的節奏感,強化某些動作以提高聽覺能力,從而增強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學會在殘疾條件下具有的一種特殊的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使盲童在生活上逐漸自理和獨立生活,為今後積極回歸社會,參加社會生活創造條件。
另外,由於殘疾人在肢體上或功能上的缺陷及社會上個別人對殘疾人的誤解甚至歧視,造成殘疾人與正常的社會生活發生某種程度的隔閡。殘疾人一般容易產生憂郁感、自卑感,總感到不如健全人,往往自慚形穢,被人瞧不起,辦起事來缺乏信心,畏畏縮縮,或淺嘗輒止,對一些本來經過努力可以辦到的事情也不敢去做。這樣不僅堆沒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與創造力,而且造成主觀上迴避正常的社會生活,不願參與一些正常的社會活動,把自己局限在一個特定的小圈子裡、脫離外界接觸,避開人多的地方,公共場合不願露面,甚至見到親朋好友也盡量迴避正常的社會生活。這種憂郁與自卑心理,倘若長此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心理變態,嚴重的摧殘身心健康。因此,一位心理學專家曾說:「殘疾人的心理狀態最復雜」。
因此,殘疾人更應該走出家庭,走出病房,積極參加社會生活,盡可能多地接觸社會。殘疾人參加體育活動是接觸社會非常有效的途徑。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為殘疾人與現實世界之間架起了橋梁、使他們能與社會廣泛接觸,參加集體活動,養成時間觀念,使殘疾人感受到個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和地位,使之獲得滿足感和自尊感。這樣有利於消除憂郁感和自卑感,能夠治癒精神創傷。因此這是一項利用葯物治療也難以達到的良好的康復手段。
另外,殘疾人在運動場上參加運動或比賽,不僅僅是在比賽運動技術,也是在進行勇氣和意志的較量。他們在綠茵場上你追我趕,奮勇拼搏中時表現出的那種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意志,克服身體和精神障礙的勇氣和信心,向社會顯示殘疾人和健全人同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同樣可以為社會的繁榮為祖國做出積極的貢獻,從而贏得社會的理解、尊重與支持。
總之,殘疾人積極參加體育活動,不僅能增強體質,改善與增強殘缺肢體的功能,而且能擴大生活領域,增添生活樂趣,陶冶情操,促進身心健康,治癒心靈創傷,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目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也成為國際體育活動中一個重要的內容。
⑤ 殘疾人的體育運動是什麼中華民族精神
殘疾人的體育運動是「自強不息、奮勇爭先」的中華民族精神
⑥ 殘疾人體育的殘疾人體育的起源
殘疾人通過導引、推拿、按摩,達到恢復生理機能、康復健身的做法,早在成書於秦、漢之內間的《黃帝內經》容一書中就有記載。中國古代名醫運用吐納、五禽戲、八段錦、各種娛樂活動治療癱瘓、肢殘帶來的肌肉萎縮等疾病,都有恢復患者身心功能的事例。如果論及殘疾人體育活動的起源與治療,中國應是開宗始祖,只是因為社會歷史上的種種原因,殘疾人這種健身活動沒有開展起來。
清末民國時期,殘疾人體育與教育有了一些小規模的發展。1874年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該校全名為「啟瞽明目書院」;1887年在山東蓬萊縣建立了「啟學校」,是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這些為數不多的聾啞盲人學校的兒童也開展一些踢毽、打拳等體育娛樂活動,但仍屬於殘疾人體育活動的萌芽時期。而真正形成殘疾人體育運動,並進一步擴大開展起來,是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
國際殘疾人體育運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戰爭而致殘的人們,通過適當的體育活動,獲得康復,重新參與社會生活。於是,殘疾人體育運動逐步受到重視,在世界范圍內發展起來。
⑦ 殘疾人體育發展的四個主要價值是什麼
生命在於運動,這對殘疾人來說尤其重要,運動是康復的理論基礎,也是康復醫療的一個指導思想版,早在第二權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打仗出現了許多傷殘士兵,當時在歐洲就有人提出把傳統治療與動力治療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傷殘人的康復。當時在國際上也有人稱它「第三醫學」,也就是指體育康復。 但是過去有一種狹義的理解,認為體育與殘疾人無緣,體育運動對殘疾人會帶來危險;對殘疾人的軀體有害而無益,」殘疾人的生活主要是躺在病床上「靜養」,要限制病人活動。結果,造成殘疾人的精力日益衰退,病情愈來愈重。這是因為殘疾人部分肢體或全部肢體受到損傷後往往由於完全或基本上停止了體育活動,日常生活中的體力也大大減少,從而使得他們的運動器官及其緊密相聯的人體各個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也相應下降。這不僅表現在速度、靈敏、耐力等素質上,而且也反映在內臟機能上。由於機能和功能的下降進一步限制了他們進行體力活動和參加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在這種惡性循環影響下,殘疾人的體質和健康狀況均較正常人有明顯的差別。 但那些經常系統參加體育運動的殘疾人,可以有效地改進各器官,各個系統的功能,提高整個機體的能力。尤其在青少年時期身體發展的可塑性很大
⑧ 殘疾人體育發現的四個主要價值是
殘疾人體育又稱特殊體育、傷殘人體育、殘障人體育,是指以在聽力、視力、語言、智力、肢體等方面有缺損者為參與主體的體育活動,以強身健體、身體康復、恢復機能、培養意志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為目的。
⑨ 殘疾人精準康復的含義及意義
含義:復
生命在於運動制,這對殘疾人來說尤其重要,運動是康復的理論基礎,也是康復醫療的一個指導思想,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由於打仗出現了許多傷殘士兵,當時在歐洲就有人提出把傳統治療與動力治療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傷殘人的康復。當時在國際上也有人稱它「第三醫學」,也就是指體育康復。
意義:
殘疾人往往不僅僅是軀體傷殘,而且同時伴有心理的紊亂,即心理上的殘疾,因此,要幫助殘疾人進行康復,就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
對殘疾人進行診斷、治療和訓練有著非常重要的目的和意義。診斷就是幫助殘疾人及其親屬正確評估自己的殘疾程度;治療就是幫助殘疾人醫治軀體以及心理機能的創傷;訓練就是幫助殘疾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使之向著「成為社會的積極的一員」的目標前進。
要做好殘疾人的心理康復,應該採取下列各項措施
廣泛宣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使全社會都來關心殘疾人,尊重、理解和幫助殘疾人。
繼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大力發展解決殘疾人就業的福利事業。
繼續抓好殘疾人的教育工作,提高殘疾人的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
積極開展殘疾人的醫療、文娛、體育等各種活動。
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力量為殘疾人辦實事,解決住房、婚姻、乘車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