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的感人事跡
(1) 奧運冠軍王麗萍的成長故事
悉尼奧運會王麗萍為中國田徑奪得惟一一枚金牌的振奮人心場面,似乎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出,采訪全國競走錦標賽,感受最深的是丹東歷史上第一位奧運會冠軍在當地群眾中的影響,市民們無一不為丹東擁有這位競走冠軍而感到驕傲。昨天下午,丹東市體委姜亦德主任向記者講述了王麗萍成長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王麗萍1976年生於鳳城市農村,母親是位純朴農民,全家的生活支出僅靠在鳳城市一家煤礦煙葉收購站工作的父親維持,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從小王麗萍就有著運動天賦,學校每次舉行運動會,總是拿個第一。1989年6月,王麗萍被鳳城市體校選中,並改學競走。
第二年,趙世梁向當時中國競走界著名教練王魁推薦了王麗萍,將其調入遼寧隊試訓。由於王麗萍訓練中特別能吃苦,所以王魁留下了這位瘦弱的小姑娘,還當即獎給她一套運動服,一雙運動鞋。從此,王麗萍和陳躍玲、王妍、劉宏宇等人成為同門師姐妹。王麗萍腸胃不好,運動量一大就要嘔吐,可是好成績必須伴隨大運動量訓練,於是訓練場上,王麗萍常常吐得只剩黃膽水可吐了,連王魁教練都不忍再看下去。
1996年,王麗萍險些結束了她的競走生涯。當時,正值亞特蘭大奧運會前夕,全國競走好手聚集在雲南進行奧運選拔賽。訓練中,王麗萍膝傷復發,愈來愈重,開始還能勉強訓練,到後來走一步都鑽心地痛。醫生告訴王麗萍,必須立即放棄競走,王麗萍只得回到了家鄉進行休養。兩個月後,王麗萍帶著稍稍緩解的傷痛,又重新站到了訓練場上,咬著牙重新開始訓練。
憑著頑強的毅力,王麗萍終於戰勝了傷病,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1999年世界盃前國內進行了一次預選賽,在包括劉宏宇、王妍等眾多好手的「夾擊」中,王麗萍走出了第2名的成績。悉尼奧運會,王麗萍並不在正選名單中,她要通過選拔賽獲得奧運會的參賽權。
第一站、第二站選拔賽,王麗萍連續兩個第一。最後一站在大連旅順,比賽前4天,王麗萍膝傷復發,她的教練急忙從哈爾濱請來專家,為她進行理療。兩天後,比賽開始前,王麗萍驚喜地發現膝蓋不痛了。20公里下來,王麗萍又是冠軍。憑著三次選拔賽冠軍頭銜,「名不見經傳」的王麗萍搭上了去悉尼的末班車。
B. 一個運動員的成長故事
21年前的7月13日,一個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墜地。為了給這個小傢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趕來了。「他爸姓劉,你姓吉,就叫劉吉吧。」姑姑對吉粉花說。「劉吉,劉吉……」吉粉花念了兩遍,感覺再加個「生」,就是「留級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為大學教授的姑夫為孩子定了「音」,不過最後還是劉學根定了「形」——劉翔,當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飛。
21年後的8月27日,劉翔真的飛翔了。在雅典湛藍的愛琴海邊,在國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欄決賽的起跑線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區,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為那兒屬於工業區,居民通常都是雙職工。劉翔就來自於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著膀子的男人在乘涼。在北京,那叫「膀爺」,在上海,這叫「赤膊」。劉學根,一個52歲的上海自來水廠司機,就「混跡」於這樣一群男人中。
鼻樑上架著的眼鏡,一看就知道「飽經風霜」,30來歲才結婚生子,劉學根經歷過苦難歲月,他不捨得花錢,甚至是在劉翔去雅典「飛翔」時,他還把那部破手機送去修理,害的兒子好幾天找不到父親。
吉粉花,一個有著王安憶小說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崗」在家,圍著「兒子、桌子和菜籃子」轉的中年婦女。「我們翔翔……」每次說起兒子,吉粉花都會以這四個字打頭。劉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種特殊的味道。武寧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個叫做「海棠苑」的小區,小區入口處還在進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連車都打不到……
劉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內,門牌號是真北路1902弄46號,房子是劉學根單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棟挨著一棟,灰色的牆面已經斑駁。
這樣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東家長,西家短,在人們口頭上流傳。「現在,要見到劉翔,難啊。從小看著他長大,那時候我們就覺得他是個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劉真是好福氣。」在上海,近鄰是可以勝過遠親的。「老劉,你老婆正在馬路上看你兒子的照片呢。」10分鍾後,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現在劉學根面前,「我看到我們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橋那邊的大廣告牌上面。」
2002年,劉翔在釜山亞運會中拿到金牌後,老鄰居們張羅著在居委會擺了兩桌慶功酒。每家出一個菜,懂電工的還在門口拉上兩盞小燈,二三十個人在一快喝著老酒、吃著小菜、談論著劉翔。那場面,至今仍令劉學根和吉粉花難以忘懷。
2室1廳的房間,客廳小的只能坐下幾個人,彩電、冰箱、沙發……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擺設。
劉翔的房間在客廳左手邊,粉色的床單,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個「世界田徑黃金聯賽」獎杯。床頭邊,有個梳妝鏡,很古樸的那種,與整個房間的基調有些格格不入。鏡子只能照出半個人影,因為上面貼著劉翔的照片,還掛著他在大大小小比賽中獲得的獎牌。
吉粉花從箱底翻出幾本相冊。大紅色的相冊上蒙著一層淡淡的灰,裡面的照片已經有些泛黃,一個胖嘟嘟的男孩戴著小瓜皮帽,咧嘴笑著……
其實,吉粉花是不贊同兒子練體育的,因為心疼。「翔翔成績一直是班裡前三名,我覺得今後考個名牌大學沒什麼問題。」做為傳統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過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歲那年,劉翔還是個瘦弱的「小鬼」,被啟蒙教練顧寶剛「發掘」純屬偶然。「他的個頭只比同齡孩子高半個頭,而體質上又過於單薄。一時間我也不好判斷他是不是練田徑的料,通過兩年的觀察,我發現他盡管瘦弱,但柔韌性好,腳底下速度快。」顧寶剛回憶時說。
開始,劉翔練的是跳高,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很快出現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徑比賽中,劉翔輕松拿下100米冠軍,「速度快,節奏好」,這令看台上的一個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孫海平。
親情與名師
是孫海平成就了劉翔,還是劉翔成就了孫海平,這一切,現在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孫海平的堅持下,才有了今天的劉翔。
跨欄,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個很冷的項目,也是一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項目。高難度和高運動量的訓練讓小劉翔經常練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蓋內側被欄架磕破的傷口總會隱隱作痛。一次比賽中的意外扭傷,讓吉粉花下定決心讓兒子做回「正常人」,背著書包,劉翔離開了訓練基地。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領著翔翔到孫海平聯系的華山醫院去看膝傷。剛一下車,我就看到孫教練打著傘在車站接我們,他還忙著幫我們辦復查手續……」現在回想起來,劉學根還是一臉感激之情。就這樣,孫海平用他的真心喚回了一顆明日之星。
劉翔叫孫海平「師傅」,在他心中,師傅是他半個父親,因為孫海平不僅用「高效益全面訓練」法和「多因素綜合訓練」模式培育出了一個世界冠軍,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劉翔如何做人。
劉翔長大了,個子高高的。吉粉花特別愛和兒子上街,她喜歡聽到人們誇劉翔,又高又帥,隨後再來一句:「長得真像你媽媽。」從前,人們都說,這是吉粉花的兒子劉翔;現在,人們都說,這是劉翔的母親吉粉花。
在上海,雙職工的孩子通常都由老一代拉扯大,劉翔也不例外。「他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那時候我們家的情況不太好,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母親也在商店裡工作,經常早出晚歸。」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劉翔,對老人家的感情特別深。2001年,飽受胰腺癌折磨的奶奶去世了,劉翔正在參加九運會110米欄比賽,奶奶沒能見著孫子最後一面。劉翔哭了,劉學根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兒子哭的那麼傷心。
那件別致的毛皮背心,是布魯塞爾大獎賽時買給父親的;那隻路易斯威登的皮包,是巴黎世錦賽上給母親帶回來的;還有那一大袋化妝品,是曰本巡迴賽後送給母親的禮物……「他們平時很節約,自己都捨不得花錢,」劉翔很孝順,「我希望媽媽能更年輕、更漂亮。」
在中國,田徑運動員的收入都不高,即便達到像劉翔這樣的「腕」,但「金錢並不是唯一。」這是劉翔最愛說的一句話。雅典的成功,讓劉翔一夜之間富裕了起來,「我也不知道具體數字究竟是多少,對我來說,錢只要夠用就行了。」「飛翔」,是想證明自己,對於金錢,劉翔唯一的願望就是能為父母買一套寬敞些的住房。
訓練場上,一堆穿著相同運動衣的人中,劉翔一眼就能被認出,因為他走路最「拽」。劉翔訓練經常偷懶,用劉學根的話就是「他努力訓練就說明不對頭了」。即便是在備戰期間,劉翔的訓練量從每天的4、5個小時縮減到2、3個小時,他還是會在跑5圈時,偷偷減掉1圈。
在跨欄這個項目上,是需要一點天賦的,而天賦包含兩種,一種是身體條件,另一種就是悟性,劉翔靠的就是悟性,還有孫海平特殊的指導方法。每周,孫海平只安排18個小時的訓練量給劉翔,平均每天3小時,在備戰期間還會減少。正是這種「偷懶」的訓練方式,讓劉翔每次一上場都精神飽滿。「我在訓練的時候很放鬆,練得差不多就玩會,或者和隊友聊聊天。」因為劉翔不是「一根經」的運動員,「一根經」太容易斷,特別是在那麼大的壓力下。劉翔沒有斷,他頂住了。
除了跑步,劉翔愛唱歌,平時總愛擺弄他心愛的MP3。憑著一首《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劉翔還得過上海田徑隊的卡拉OK大賽一等獎。他也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一樣,有著青春痘的煩惱,他會跑去醫院,配上許多葯水,每天對著鏡子抹,希望自己能夠更帥,更討女孩子歡心。
他會指指自己的金色戰靴,說道:「不用我自己買,他們都會為我定製。」然後,摸摸自己的「馬桶」頭,笑道:「我沒覺得這個發型有什麼不好,我喜歡學生頭。」
他「跳」上領獎台
當劉翔站上雅典奧運會110米欄的冠軍領獎台時,他用的動作是「跳」——一個大字形的,有些蠻橫的,跳了上去,將黑皮膚的和白皮膚的,統統「踩」在了腳下。
接近兩個身位的領先,是一種征服,完完全全的征服,讓所有的對手,輸的心服口服。12秒91,平了世界紀錄的成績,讓在預賽中「馬失前蹄」的約翰遜也不禁汗顏——即便他撐到了決賽,也未必跑得過劉翔。
劉翔,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黃皮膚的亞洲人,打破了世界短跑百年不變的格局。
「是的,今天我是世界冠軍,我要讓所有人都看到,我,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也能飛起來。」
「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在決賽上親手打敗約翰遜,下一回,我要親自戰勝他。」
「到2008年奧運會,我要再把世界紀錄破了。」
「我和教練的配合,已經是屬於超級完美,超級拍擋的感覺。」
很少有運動員會說出這樣的話,即便是在奪取奧運冠軍,打破世界紀錄,他們也只會循規蹈矩地說些諸如「謝謝教練,謝謝父母」,隨後跟出一句「我興奮的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了」。是的,很多人都說,劉翔很狂。
但,既然年少,為何不狂?
110米欄的對決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自己。千萬別跟著別人的步伐跑,那會打亂自己的節奏。劉翔,一個充滿自信的21歲上海大男孩,用自己的雙腿,向世人證明,一切都有可能。
上體校時,他是寢室年紀最小的,加上平時不太愛說話,很快就淪為被欺負的對象。室友訓練回來,總會叫一聲:「來,給我放鬆放鬆。」他就得上前,幫室友按肩捶腿。
他的成績冒尖很快,又不怎麼和別人一起瘋玩,所以,大家都把矛頭集中到他身上,以拿他「開涮」為樂。有人把他的自行車輪胎戳破,有人在他被子上澆水,最過分的一次,師兄竟然把他的牙刷浸到小便池裡。
一個周日,父親開車送劉翔到體校。見劉翔悶悶不樂,爸爸問他:「劉翔,你老實告訴爸爸,你是不是不想去?」我眼含企盼地望著父親,半晌才吱聲:「你肯讓我放棄訓練嗎?」
他不想待在市體校,但他知道,他的文化課已落下好多年,只有運動這條路了。爸爸如果堅持讓他呆在體校,他也只能繼續忍受。
沒想到,父親很快把他從體校轉到宜川中學,父親對母親道出了良苦用心:「劉翔成材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前提。孩子繼續在被壓抑的環境中忍下去,會個他留下心理陰影。不如換換環境,讓他緩一緩,去普通中學讀書。」
父親的開明讓劉翔很感激,他在心中暗暗鼓勁:一定要為父親爭氣。
在宜川中學讀書的日子,劉翔的文化課沒落下,體育專長也沒有荒廢,比賽成績不降反升。這段歲月對十五六歲的劉翔而言,可以說是成長途中的一處心靈港灣。也正是父親的這次「曲線戰術」,讓他等到了孫海平教練的垂青。
在劉翔成長境遇中最困難、最壓抑時,父母無比體諒地「緩一緩」,讓他擁有了「柳暗花明」的世界,也讓他們自己擁有了一個「先成人後成材」的兒子。
C. 中國運動員努力拚搏的故事
胡佳,有人叫他「拚命三郎」,還有人叫他「戰神」。可怎麼想,這幾個字也不該和一個21歲的男孩兒沾上邊。然而,為了久等4年的奧運冠軍夢,胡佳說,他只有拼,沒有退路!
「我就是不下水」
1989年,胡佳還在小學一年級,湖北省業余跳水運動學校的教練來挑小隊員,看中胡佳,把他收入了跳水隊。
胡佳現在已經是奧運會冠軍,可你不會想到,當年為了讓兒子下水,胡佳的爸爸胡光全竟到了技窮的地步。
在湖北省業余跳水運動學校,陸上訓練兩周之後要求下水。第一次入水,胡佳和大部分孩子一樣喝了一肚子水,可不一樣的是,第二天,他「罷工」了。
胡佳拽著床腳,使勁哭著:「我怕水,不去,我就是不去。」爸爸左手拿著「變形金剛」、右手托著「小汽車」,千哄萬勸,還是不能說服胡佳。
沒辦法,爸爸找到體校:「這孩子說什麼也不下水了。要不陸上訓練胡佳還來,水上訓練我們讓他到室內游泳學校再試一下。」
室內游泳學校有幾個訓練時間段可以選擇。胡佳上午要在體校上文化課,晚上做陸上訓練,父親無奈,給兒子選擇了下午3點到5點的訓練時間。
按道理,這每天排得滿滿的時間應該更讓胡佳不適應。可奇怪的是,換了一個環境下水,胡佳竟然不怕了。3個月的游泳學習,胡佳的自由泳已經很好,爸爸說:「這回你可以回去和大家一起進行水上訓練了吧。」
「不!」
這個回答讓爸爸既生氣又納悶。
「原來兒子就是怕跳體校的泳池啊。這心理關怎麼也得過!」
爸爸強行把胡佳送回了體校。
胡家的鄰居是湖北省擊劍隊的,每天和跳水隊在一個屋子裡沖澡。胡佳第二次在體校下水前,爸爸囑咐鄰居:「幫我一忙。看著胡佳,要是他還不下水,你就把他推下去!」
換好泳褲,胡佳站在泳池邊開始發呆。鄰居叔叔故作嚴厲地看著他:「是不是等我推你呢?」胡佳嚇得直哭,抹著眼淚兒上了1米板,站在板上好久,他害怕,可又不敢說,那就豁出去了吧。胡佳閉上眼睛,一個「冰棍跳」,扎進了水裡!
胡佳再睜開眼睛的時候,他才第一次感覺到,其實體校的池水和其他地方一樣藍!
和老爸一起拼
過了入水關,胡佳終於進入了狀態。別看那時胡佳只有6歲,卻是隊里最不偷懶、肯吃苦的孩子。
體能訓練課上,教練要求單腳上台階,10步一組,一共10組,別的孩子累得起不來了,胡佳悶頭還在往樓上跳,小腿兒禁不住地直哆嗦。教練不喊停,胡佳就咬牙忍著,直到最後一跳。
每天回家,爸爸都要給胡佳壓關節。對跳水運動員,小時候關節壓沒壓直,對以後動作質量好壞關系很大。教練要求,家長一定要配合隊里在家給孩子壓。
晚飯後,爸爸讓胡佳坐在床上,腳尖伸直。爸爸張開的大手緊一下、松一下、再緊一下地按在兒子懸空的膝蓋上。30下一組,至少要做5組。兒子豆大的汗珠滴在地板上,哭得淚人兒般。「這么疼,要不咱不練了,願意不?」胡佳嘴裡喊著疼,小腦袋卻使勁搖。
「這孩子可能真的愛上跳水了。」爸爸說。
在體校走訓兩年,因為勤奮,胡佳入選了跳水隊的重點班,有了在體校住宿的資格。這一年,胡佳的爸爸為了兒子,辭職了。
胡光全在武漢港口運輸公司上班,單位效益不好,家裡經濟拮據,想給胡佳買點營養品也困難。於是,胡光全在武漢市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租了處攤位,經營起了小買賣。先賣了一段床上用品,後來又改賣五金配件。
當了個體戶,胡爸爸把生意之外的所有時間都給了兒子。
「一點兒不誇張地說,我和他媽媽那幾年基本沒和同事、朋友出去玩過。晚上6點一收攤,我就到體校給兒子輔導作業,給他壓腿、練力量。」
一有休息的機會,胡佳的爸爸什麼也不幹,一準兒去看兒子訓練。他想:大人的領悟力總比小孩子強吧。兒子那麼小,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那我就幫他記著點兒。胡佳做動作,教練在一旁指導,胡佳的爸爸一定站在旁邊認真聽。等回了家,他用自己的方式再給兒子講一遍。很長一段時間,爸爸成了胡佳的第二教練。
田亮成為追趕的目標
1993年,胡佳被汕頭市跳水學校的教練看中,去了汕頭,轉年進入了廣東省跳水隊,再到1999年入選國家隊,胡佳的生活中再也離不開跳水了。
2000年悉尼奧運會跳水隊選拔賽,隊內的排名是田亮第一,黃強第二,胡佳第三。當時參加奧運會男子跳台項目的名額只有兩名,胡佳是替補。
比賽前一個月,黃強訓練中手腕骨折。本來一直是黃強和田亮配合雙人,隊里突然有一天通知胡佳:決定由他和田亮配合雙人。大家一下明白,胡佳從替補成為了正選。
胡佳也沒想到,自己還沒拿過一個單人的全國冠軍,甚至沒參加過一次世界性的大賽,竟然就要去奧運會了。
一下子,輿論嘩然。
「聽到這個消息是不是特高興、特緊張?」當時幾乎每個記者都問了胡佳這個問題。
「高興是一定的,但一點都不緊張。」胡佳分析當時的狀況:「首先,當時國外和我交過手的只有薩烏丁。奧運會前我們比過3次,兩次都是我贏他。心理上我沒負擔。2000年6月份在田亮的老家西安,我也贏過田亮一次。其他人反正都沒比過,也無所謂害怕。出生牛犢不怕虎,當時在我心裡就一個感覺,我沒有對手!」
17歲的胡佳輕裝上陣,去了悉尼,對他來說,自己就是一張白紙,比賽的任何結果對他都正常。
悉尼的賽場,前3個動作胡佳跳得很好,第3個動作,7個裁判甚至有6個給了他10分。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在第3個動作之後高出田亮30分。
第4個動作626B,胡佳一直告訴自己:「要跳得好一點,好一點,再好一點……」
他上了跳台,起跳、空中翻騰,都很完美,入水的一瞬,胡佳的身子向後傾了一下,大片水花緊隨其後,全場輕噓一聲!
無疑,626B這個動作砸了。就因為這一個動作,田亮後來居上,竟比胡佳高出了50分,並以總成績高出胡佳21分的優勢排在了第一。
後面的兩個動作胡佳發揮穩定,贏回了10分。但他還是輸了,輸給了田亮,也輸給了自己的稚嫩。
拿到雙人和單人跳台的兩枚銀牌,胡佳回國了。等待他的依然是鮮花和掌聲,可他卻特別不甘心:「如果入水的瞬間我能控製得再好一點,冠軍就是我的!」
胡佳開始相信自己:「如果我有足夠的經驗,我有實力成為奧運會冠軍!」
2000年之後,胡佳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戰勝田亮,而且是在田亮退役之前。
然而,後面的幾年,胡佳被媒體叫成「千年老二」,因為整整4年,除了2000年西安那次比賽,胡佳只贏過田亮兩次:2001年的美國跳水大獎賽、2003年的澳大利亞跳水大獎賽。
拼難度,一定要贏!
胡佳很清楚:自己天分不如田亮,否則不會是這樣的結果。既然自身條件比不過,那隻有苦練,總有一天能夠成功!
2003年2月,珠海跳水大獎賽,中國跳水隊因難度比國外低而敗北。全國媒體在評論中國跳水難度和穩定性哪個應該更重要的同時,整個跳水隊也在反省,其中也包括胡佳。
「中國跳水隊的難度真的就比別人低嗎?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一樣也可以。」胡佳主動向隊里提出要求,給自己提高難度。
於是,胡佳開始練習5255B這個當時難度系數最高的動作。緊接著的世界跳水錦標賽,胡佳第一次在國際上亮相這個動作,盡管只得了第4,但有人開始說,胡佳是「中國跳水難度第一人」。
沒過多久,胡佳開始練習407B。這是個面對台、向台內翻騰的動作,只要運動員稍不留神就可能碰台,危險性很大。以前有人跳過,但在世界大賽上一直沒人敢用。
這兩個動作是胡佳的殺手鐧。為了練好它們,胡佳已經記不清自己受過多少次傷。訓練中,教練讓跳5個,胡佳要是不滿意,一定再給自己加5個,直到滿意為止。胡佳堅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成功。
雅典,新的輪回
雅典奧運會,胡佳告訴自己,這次機會一定要抓住。
但事情往往就不會那麼隨人心意。雅典奧運會前3個月,胡佳的腳腕韌帶在訓練中拉傷了。
「當時腳腫得很大,我想,完了,不會是韌帶斷了吧!可別成了第二個黃強。」
還好,隊醫的診斷僅僅是拉傷。之後的兩個星期,胡佳在醫生的囑咐下卧床休息,而奧運前的4次大練兵,即2004年世界跳水大獎賽,也在胡佳卧床的同時展開。
「奧運會就在眼前。別人都在抓住大賽機會多鍛煉鍛煉,而我……」胡佳感覺自己像一隻掉隊的大雁,心亂如麻。
離大獎賽最後一站——上海站的比賽還有一周,胡佳終於恢復到可以參加一些隊內訓練了。胡佳告訴自己,雅典奧運會前只有這一次大賽能夠練兵了,就算單腿跳,我也要去,說什麼也不能再錯過了。
「傷還沒全好,最好不要去。」領隊和教練都給了胡佳這樣的建議。
胡佳沒有改變主意。
比賽前一個星期,胡佳說,他是把一分鍾的訓練時間當成兩分鍾來用,胡佳像瘋子一樣給自己加量,最後,打了兩針封閉,他上場了。
整個比賽胡佳都覺得腳腕鑽心地疼,可胡佳還是贏了。那是他印象里最艱難的一次奪冠。
隨著上海大獎賽的結束,雅典的戰鼓慢慢敲響。
胡佳又開始偷偷給自己加量,教練怕他練過,沒少批評他,胡佳有自己的想法:「哪個動作沒練到我滿意的程度,我一定會想辦法把它攻下來的。而且,我覺得自己的力量也不夠,要多練。」
訓練時間之外,胡佳每天還要拉著爸爸媽媽陪他打羽毛球。他一對二,老兩口輪流上,還是招架不住。
「雅典奧運會前的心情很復雜。之前失敗過那麼多次,我都沒有放棄,就因為自己的信念沒有斷。盡管有時候練得都想吐了,可我還會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北京時間8月29日凌晨,胡佳期盼的日子終於來了,他站到了自己最想站的位置——雅典奧運會男子單人10米跳台的跳板上。
和悉尼一樣,前3個動作胡佳發揮正常,排到第4。第4個動作407B,這個動作是胡佳在大賽上第一個用的,以前比賽,這個動作的成功率也有90%以上,他堅信自己不會再犯和悉尼奧運會同樣的錯誤。
漂亮的起跳,近乎完美的翻轉,胡佳成功了,他把比分追到了第2。
最後兩個動作,307C和5253B,胡佳成功地完成了。最後一跳,胡佳得到了100.98的全場最高分!
胡佳終於拿到了自己跳水生涯中的第一枚奧運金牌!
因執著而美麗
坐在我對面的女孩披散著長長的頭發,嘴角帶著濃濃的笑意,面龐上是一覽無余的干凈,青春逼人,卻又盪漾著一種與年齡不相符的淡定,彷彿一下子把我熟悉的那個體操房裡的張楠推遠了。
「我還是第一次留這么長的頭發。」張楠捋著自己的發梢說。長發給她增添了幾分成熟的嫵媚,也讓人感嘆時光荏苒,恍惚中,彷彿曾有過對一短發女孩的記憶。如果不是選擇了堅持,也許在頭發長長之前她就已經走出了我們的視線。
人們能記住的體操女孩有多少呢?人性總是健忘的,面對有如驚鴻一瞥的體操生涯,選擇的總是那些最璀璨的光芒。但是那個上午,張楠以一種非常隆重的方式讓中國體操銘記,她的照片被掛在了那面著名的冠軍牆上,照片上的她燦爛的笑著,發自內心的釋然。程菲打趣說:「楠姐,看每個人笑的模樣,就知道這個冠軍有多麼不容易了。」然後指著照片說,楠姐笑的最開心了。
張楠立刻領會了這話的意思,說:「這個世界冠軍對我來說真的是很重真重,拿到它我用了整整五年。有的時候我都覺得自己有點嫉妒這些小孩了,他們剛出來,就有這么好的機遇,我卻一直不順。」
八個新登榜的冠軍,有七張面孔幾乎剛剛為人們所熟悉;只有張楠,已經在一線奮鬥了整整五年。
五年,和她同齡的女孩均已退役;五年,她迎來了多少稚嫩的面孔,無數次徘徊在放棄的邊緣。但是五年的磨礪催生了一個人的成熟,也終於讓她迎來了生命中最驕傲的一刻。她自己也沒有想到,在她自認為最巔峰的時候無數次地和機遇失之交臂;在傷病纏身幾近放棄之際卻峰迴路轉。
這是體操的捉弄,這是張楠的運數?
2006年,對中國體操來說是不同凡響的一年,也是張楠的轉折之年,丹麥世錦賽,中國女隊歷史性地奪得團體金牌,將張楠的體操生涯推上了頂點。比賽中,張楠幾次出場都有非常出色的發揮;最後一項自由操,最後一個出場的她更是頂住了巨大的壓力,贏得了高分,最終確保團體金牌沒有旁落。
在確信贏得最後的勝利後,張楠抱著自己的教練大哭起來,她一直是個愛哭的女孩,但是在以往,似乎更多的為傷病,為情緒而哭,這次,她終於痛痛快快地流下了喜悅和幸福的淚水。
因蛻變而堅強
很不願意看體操女孩的手,小小一個手掌,滿滿地堆著厚厚的老繭,這與她們輕盈的青春有著太大的反差。張楠伸出手給我看——同其他女孩相比,並無二致,但是對張楠來說絕不一樣,它以一種近乎殘酷的方式給她留下了刻苦的記憶,直到今天,她依然清楚地記得那一天那一刻——當她在高低杠上換杠的時候,手掌發出一聲脆響,「不用去醫院,我知道肯定斷了。」
哭泣持續了整整兩天,被摧毀的顯然不是手,而是體操女孩躊躇滿志的信心,受傷前,無論是訓練還是比賽,她正處在一個絕佳的狀態。
整整兩個月,不能進行系統訓練。因為敷葯,掌心漚爛了,皮脫了一層又一層。終於有一天,她看著自己又白又嫩如同新長出來的一隻手,心想,這是我的嗎?重新上杠,原以為肯定會被磨破,幸運的是,沒有。
「蛻過一次,變得更結實了。」張楠淡淡的說。
但是考驗沒有因此而停止。2005年,經過冬訓和一連串的比賽,好不容易調整過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煎熬。這年6月,全國錦標賽之後她的胯部開始隱隱作痛,漸漸地,訓練和比賽受到影響;疼得厲害時,無法入睡,一個人躲在被窩里,眼淚無休無止。
教練們也有點束手無策。沒完沒了的傷病,越來越重的身體,幾乎沒有人再看好她,退役似乎已經成為擺在她面前的唯一選擇。
不甘心。練了這么多年,她好像從來沒有過酣暢淋漓的那一刻,她渴望在離開之前,迎接一次更加璀璨的怒放。
還有一個人沒有放棄,用一種幾乎不容置疑的語氣告訴別人,張楠還行。這個人便是教練劉群琳。不過,張楠也真是給她出了一道難題,從來就沒有痛痛快快的練過,一練就痛,一痛就哭。氣急了,劉群琳乾脆說「別練了!這么痛苦,有有什麼意思!」
有一年春節,女隊隊員在劉導家吃年夜飯。告別的時候,在暗淡的燈光下,張楠猛然發現原來自己的教練是那樣的憔悴。平日里堅強、生動那一刻彷彿坍塌了,剩下的只是脆弱和疲憊。張楠的心深深地痛了。
那時,劉群琳的胯部已經出問題了,2006年1月,她做了手術。3個月後,當茫然的張楠看到劉群琳拄著雙拐出現在體操館,她的眼淚不受控制地流了下來。
劉群琳開始指導張楠訓練。她不時沖著張楠大喊:「為什麼沒有長進?」情急之下,乾脆仍掉雙拐,上陣指導並保護她的隊員。張楠,或許可以在傷病面前敗下陣來,卻無法坦然面對教練的付出。「我要是不堅持,就太沒良心了!」不止一次,聽到她這樣說。
其實,劉群琳未見得能夠遇見張楠的運動生涯,同病相憐的痛苦,對方不肯放棄的決絕,讓她從心底對這個女孩多了一份憐惜。當張楠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贏得丹麥世錦賽參賽資格並在比賽中有出色的發揮時,她帶給教練的不僅是驚喜,更有欣慰。
因責任而成熟
「個人冠軍,對我來說不是不重要;但我更重要的任務是帶領這些小隊員贏得團體金牌。」
「給這些小隊員作好榜樣。」
每次聽張楠這樣說,都有一種忍俊不住的感覺,她自己實在還是個孩子,回到家,也會膩在爸爸媽媽身邊不願意離去,卻已經把大姐和隊長的角色看作 自己最重要的擔當。
「其實一開始,也不是特別在意。」投入之後,張楠漸漸意識到這個角色的重要,隊員們來自天南地北,每一個人的性格,想法都各不相同,如何讓他們以更好的情緒和狀態投入訓練和比賽,是教練們經常要考慮的問題。作為同齡人,這個隊長常常以「過來人」的經歷開導小隊員,有時候往往會起到教練所起不到的作用。
丹麥世錦賽,女孩們承受了巨大的心理折磨。法國的備戰階段,一天,訓練結束,隊伍在體操館外等車,大家發現,張楠和程菲落在了後面。
原來,壓力之下的程菲喪失了自信,她覺得自己幾乎要堅持不下去了。將這一切看在眼力的張楠主動找到程菲,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導她。那一天,就在異國的街頭,一對中國姐妹開始了傾心長談。交流整整持續了40分鍾,教練們沒有打擾它們,而是將這空間留給了女孩自己,她們長大了。
而面對比賽,張楠更是表現出一個成熟隊員應有的素質。賽前,初出茅廬的何寧因為承擔了太重的責任而幾近崩潰,張楠便默默做好了「打頭炮」的准備,她告訴教練,不管是第幾個出場,她都沒有問題。
多哈亞運會,是女隊繼丹麥世錦賽一個月後參加的又一場大戰,張楠再次把穩定軍心、爭奪團體金牌作為自己出征亞運會的首要任務。她說,沒有經歷過那種氣氛的人永遠不會知道,一個運動員只有站在國際比賽的賽場,才能了解團體比賽的意義是多麼重大,團體冠軍的喜悅是任何個人單項的金牌都無法相比的。
「以前,如果在團體比賽中失利,我會難過,但只是一種小孩子丟了東西的難過;現在,我會覺得自己責任重大。」
在考慮自己的比賽的同時,身為隊長,張楠還要顧全其他隊員的情緒。當何寧面對全能比賽感到緊張時,她不斷地給她打氣、加油,告訴對方:你沒有任何壓力,你要做的只是發揮自己的水平!
提起何寧,張楠抑制不住欣賞之情。她說,何寧有股子狠勁,在比賽中能把一切置之度外,把最好的水平爆發出來,看她比賽真是特別解氣!聯想到自己,她不無遺憾地說:「我要是能有她那股子勁,我就什麼都不缺了!」的確,張楠的細密、周到既成就了她的穩健、全面,有時,也讓她缺少爆發,用她自己的話說,一段時間的集中之後,往往就散了。丹麥阿胡斯的平衡木決賽至今還是一個隱痛,之前,因為程菲奪冠,張楠說自己有點忘乎所以,加上運氣不好,買水的時候被絆倒,崴傷了腳。因為這樣的以外而影響發揮,她覺得自己真是不應該。去年年底的巴西總決賽,還是沒能在個人項目上有所突破,可能是連拿兩個大賽的團體冠軍,有點懈怠了。
因夢想而堅持
很多人都說,張楠變了。彷彿一夜之間,這個20歲的女孩帶給旁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笑容大方地寫在她的臉上。
迎來這樣的綻放,一路走來,顯然並不輕松。
2004年,傷病之外,張楠又面臨著一個新的尷尬,她開始發育了。停訓養傷本來就會發胖,發育後體重的自然增長又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那是一段充滿了掙扎的日子,恢復訓練的每一天似乎都充滿了煉獄之苦。身體的承受之外,是更大的心理折磨。
「那個階段,話都不想講,看到每個人都煩,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成長路上的迷失讓張楠陷入了混亂,終於有一天,張楠的教練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不練了!」18歲,女孩張楠的青春進入了叛逆。傷病、競技體育的殘酷又讓這個問題變得更加突出。提起那段日子,張楠笑說她寫檢查的水平很高,滿滿幾大頁,聲情並茂。
但是檢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張楠的狀況其實也促使教練思考:如何訓練年齡偏大、傷病纏身的運動員?退役是否是張楠唯一的出路?陸善真和劉群琳開始給張楠制訂更為靈活的訓練計劃,力求使她在相對較短的訓練時間內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
張楠擁有了更大的訓練空間,較多的自由把握在自己手裡。在相對寬松的環境和教練信任的目光中,她終於一點點地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贏得了自己體操生涯的新的跨越。
張楠不僅堅持下來了,而且狀態得到了新的提升。現在,在中國女子體操隊員中,除了劉璇,只有張楠,她們在體操的國度,堅持到了20歲以後。
「我不想你們像星星那樣閃得那麼快,亮一下就完了。我希望中國體操多一些常青樹。」說這話的人是體操中心主任高健。張楠把這話默默地記在心裡,她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堅持得更久一些。
因為圓夢,張楠繼續著自己的體操之旅。現在,一個更大的夢想擺在她的面前:2008,北京。雅典奧運,傷愈之後,她以一種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執著為自己爭取到前往雅典的機會,「女隊員的運動生涯太短暫了,能夠參加一次奧運會,是多麼不易,我不想放棄。」
那個時候,張楠以為這是自己唯一也是最後的機會,因為,極少有女子體操運動員可以兩度走如奧運賽場,奇跡是不可奢求的,然而,卻不是不可創造的。
「能不能參賽,屆時要看我的狀態。不過,我一定會努力。」這個20歲的女孩以一種淡然而堅決的語氣說。
D. 體育名人的成長故事
亞特蘭大奧運會丘索維金娜退役,結婚生子。原本,丘索維金娜的生活幸福美滿。然而,2002年,丘索維金娜的大兒子阿里什被診斷患上白血病。由於治療白血病需要高昂的費用,生活並不富裕的丘索維金娜一家實在難以支付,於是丘索維金娜選擇了復出參賽,因為「一枚世錦賽金牌等於3000歐元的獎金,這是我唯一的辦法。」丘索維金娜說。於是從2002年決定復出後,丘索維金娜的參賽理由變成了掙錢。對於這一點,丘索維金娜從來不迴避,因為她是一名母親,為了兒子,她願意付出一切。為了能夠盡可能多的參加比賽,爭取獲得獎金的機會,丘索維金娜每次都會把體操的4個項目全部都報上名,而她本身專攻跳馬項目。為了兒子,從26歲開始,丘索維金娜朝全能型發展。於是,丘索維金娜開始了訓練、到處比賽的生活,而她的丈夫放棄了熱愛的摔跤運動,在家照顧兒子。
自此之後,丘索維金娜一直戰斗在賽場上,以一個母親的身份。有點時候,她會在一場巡迴賽中參加全部女子項目的比賽,而不是專注於一兩項,目的,只是為了能夠贏得更多的獎金。她只是一名身高1.53米體重44公斤的女子,卻為了自己的兒子,引爆了自己所有的能量。丘索維金娜說:「對我來說,兒子就是我全部的生命。只要他還生病,我就一直堅持下去。他就是我的動力。」
E. 運動員的故事勵志故事
乒乓球冠軍鄧亞萍
關於她的報道、新聞已有「充棟」之規模,她的故事、經歷也為眾多人耳熟能詳。我們只簡單地贅述如下:1973年2月6日生於河南鄭州,身高1.50米。5歲隨父親學打球,1988年進入國家隊,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運動生涯中共獲得過18個世界冠軍(僅次於王楠23個),並連續兩屆獲得4次奧運會冠軍(1992巴塞羅那女子單雙打,1996亞特蘭大女子單雙打)。在乒壇世界排名連續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
乒乓球被正式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是在1988年,在當年中國軍團獲得的5枚奧運會金牌里,乒乓球就佔了2枚。四年之後的1992年,中國乒乓球隊統治力更強,鄧亞萍也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鄧亞萍的成就非他人可以比擬,她已經成為中國體育的代名詞之一,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最喜歡看她的比賽,在給她頒獎的時候會親切地拍拍她的臉頰,還邀請她到洛桑國家奧委會總部做客。
1997年以後,退役的鄧亞萍先後到清華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和諾丁漢大學進修學習,並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和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2002年,鄧亞萍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擔任職務。2003年,鄧亞萍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目前,鄧亞萍擔任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副部長。
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作為體育界的代表,鄧亞萍和楊揚、高敏等奧運冠軍一起趕赴災區,參加災後心理救援。其實,鄧亞萍的自身經歷就是個勵志的榜樣,她因為身高的原因在剛開始練球時被擋在體校大門之外,但喜歡乒乓球的她並沒有過早放棄,在父親的帶領下,她勤學苦練,綁沙袋,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十幾年的苦練使她克服了身高的劣勢,並改變了乒壇只在高個子中選拔運動員的傳統觀念。這種精神也影響了她退役之後的道路,在學業面前,她依然沒有退縮,從26個英文字母到現如今的北京奧組委官員,鄧亞萍在乒乓球之外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她,也成為運動員個人發展的典範。
鄧亞萍的故事還有很多,兩次北京申奧代表、四次奧運火炬手經歷以及現在的北京奧組委官員,賽場外的每一次沖刺都會讓人想起她打球時的勁頭兒:無所畏懼、頑強拼搏以及超強的自信。
F. 著名運動員的小故事
1.鄧亞萍的勵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鄧亞萍懷著復雜的心情,飛向劍橋。對她來說,這自然是非常難得的機會,但卻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第二天就是開學上課的日子,全班一共9個同學,教室不大,9張課桌椅向著黑板,擺成半圓形。老師先讓大家做自我介紹。
接下來給每人發了兩張講義就開始講課,課堂上沒什麼紀律,講解方式也很隨意,老師一邊講課,同學們一邊七嘴八舌地搶著回答問題。鄧亞萍在雲山霧罩中上完了課。四五個星期過去了,每天十五、六個小時的付出,但收效並不大,英語水平的提高也不顯著。
鄧亞萍就讀的紐漢姆學院是隸屬劍橋大學的一所小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語言進修學院。這里的學生主要以外國留學生為主,而鄧亞萍是唯一來自中國內地的留學生。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
開始的一兩個月之內,根本聽不懂老師在上面講什麼,她把老師所有寫在黑板上的東西照抄一遍。回到家裡以後,鄧亞萍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較單調,上課時間是四個半小時。下了課還有很多作業,吃飯對她來說好像都很費事。
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後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
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准,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鄧亞萍,1973年2月6日生於河南省鄭州市,原中國女子乒乓球隊運動員,奧運冠軍,乒乓球大滿貫得主,現為河南鄧亞萍體育產業投資基金創始人。
郭晶晶,1981年10月15日生於河北保定,前中國跳水隊運動員,奧運會冠軍。1988年,郭晶晶在河北保定開始了跳水訓練,1993年,郭晶晶入選國家跳水隊。
林丹,漢族,1983年10月14日生於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臨江鎮。中國羽毛球男子單打項目運動員。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單冠軍。
孫楊,1991年12月1日生於浙江杭州,中國國家游泳隊隊長,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紀錄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奧運會紀錄保持者。
劉璇,1980年8月1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國體操運動員、演員。1992年,劉璇參加全國體操錦標賽,獲得高低杠冠軍。
G. 一個奧運冠軍的成長故事
孟關良:烏篷船里走出的奧運冠軍
去過紹興的人都不會忘記那裡的烏篷船,但當孟關良奮力劃下最後一槳超越所有對手率先撞線時,人們也許根本不會把這位創造了中國乃至亞洲皮劃艇歷史的奧運冠軍,與烏篷船聯繫到一起。但事實上,孟關良劃艇的冠軍夢正是從烏篷船開始。
出生在江南水鄉的孟關良從小就有很扎實的游泳底子,在紹興體校時也把游泳當成了主攻科目。但在游泳上孟關良始終步履維艱,1994年轉練皮劃艇後時他的命運有了大轉折。短短一年,孟關良就實現了三級跳:從市體校到省體校再到職業隊,1995年更是直接進入國家隊。之後,他便牢牢占據了國家隊一號男劃的位置。1997年起,孟關良成了亞洲霸主,幾乎包攬了全運會和亞運會所有男子劃艇單人的冠軍。
但如果想從孟關良成長軌跡中去探詢和艇有什麼關系的話,唯一的答案,也許就是他的父親曾經在紹興的小橋流水之間撐過烏篷船。而清貧的家境給了孟關良最大的財富——超於常人的堅韌。被稱為「皮劃艇伯樂」的浙江省水上運動中心主任高盧炎在28日賽後,對心愛弟子給予了八個字的評價:「吃苦耐勞、堅韌不拔!」
孟關良對大多數人來說都很陌生,但袁偉民卻早在多年前就已經記住了這位壯實質朴的青年。曼谷亞運會上,已經奪得500米金牌的孟關良,為了與實力強勁的中亞選手拼下千米冠軍,最後時刻孤注一擲沖刺,結果在大風中翻船。盡管未能如願沖金,但這種拼勁卻贏得了領導的稱贊。
說起對孟關良的感情,他的拍檔楊文軍一定是最復雜的一個,因為這位江西小伙曾一度把孟關良當成自己最大的「敵人」。在2003年馬克塑造這對「金牌搭檔」之前,兩人還都是男子單人劃艇選手,比孟關良小5歲的楊文軍幾乎在每一次單人艇比賽都敗在了孟關良手下,超越孟關良成了楊文軍最大的夢想。28日兩人奪得金牌後,曾一度把超越不了孟關良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是左撇子的楊文軍,動情地說:「我突然感到,左撇子是多麼的幸運。」
幾乎所有中國奪金選手都憧憬著自己的2008,但27歲的孟關良卻很低調,「我也相當嚮往2008年的北京,但不一定非要由我去沖擊或者衛冕」。孟關良認為,經過多年默默無聞的艱苦努力,中國皮劃艇隊的年輕選手已經到了該出成績的時候,「我的搭檔楊文軍今年才22歲,他已經是世界上左手艇的頂尖選手;而同樣是20出頭的王兵也已經進入了奧運會單人的決賽,劃艇項目上中國選手已經有了很好的梯隊,我對這些師弟們滿懷信心!」
H. 寫一個運動員的成長故事
21年前的7月13日,一個小生命在上海西北角呱呱墜地。為了給這個小傢伙取名字,他的姑夫、姑姑都趕來了。「他爸姓劉,你姓吉,就叫劉吉吧。」姑姑對吉粉花說。「劉吉,劉吉……」吉粉花念了兩遍,感覺再加個「生」,就是「留級生」了。「不行,不行,那就用『吉祥』中的祥字吧。」生為大學教授的姑夫為孩子定了「音」,不過最後還是劉學根定了「形」——劉翔,當初取「翔」字,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能展翅高飛。
21年後的8月27日,劉翔真的飛翔了。在雅典湛藍的愛琴海邊,在國人的注目下,他站在110米欄決賽的起跑線上……
上海的弄堂里……
普陀區,在上海叫做「下只角」。因為那兒屬於工業區,居民通常都是雙職工。劉翔就來自於這樣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上海人家。」
夜色中,一群光著膀子的男人在乘涼。在北京,那叫「膀爺」,在上海,這叫「赤膊」。劉學根,一個52歲的上海自來水廠司機,就「混跡」於這樣一群男人中。
鼻樑上架著的眼鏡,一看就知道「飽經風霜」,30來歲才結婚生子,劉學根經歷過苦難歲月,他不捨得花錢,甚至是在劉翔去雅典「飛翔」時,他還把那部破手機送去修理,害的兒子好幾天找不到父親。
吉粉花,一個有著王安憶小說中老上海主人公般名字的普通女子,「下崗」在家,圍著「兒子、桌子和菜籃子」轉的中年婦女。「我們翔翔……」每次說起兒子,吉粉花都會以這四個字打頭。劉翔,是她身上掉下的一塊肉。
上海的弄堂總有著一種特殊的味道。武寧路同真北路的交叉口,有一個叫做「海棠苑」的小區,小區入口處還在進行施工,到了半夜,甚至連車都打不到……
劉翔家就住在「海棠苑」內,門牌號是真北路1902弄46號,房子是劉學根單位分配的,老式公房一棟挨著一棟,灰色的牆面已經斑駁。
這樣的弄堂是藏不住秘密的,東家長,西家短,在人們口頭上流傳。「現在,要見到劉翔,難啊。從小看著他長大,那時候我們就覺得他是個懂事又有出息的孩子,老劉真是好福氣。」在上海,近鄰是可以勝過遠親的。「老劉,你老婆正在馬路上看你兒子的照片呢。」10分鍾後,吉粉花就同一群姐妹出現在劉學根面前,「我看到我們家翔翔了,就在立交橋那邊的大廣告牌上面。」
2002年,劉翔在釜山亞運會中拿到金牌後,老鄰居們張羅著在居委會擺了兩桌慶功酒。每家出一個菜,懂電工的還在門口拉上兩盞小燈,二三十個人在一快喝著老酒、吃著小菜、談論著劉翔。那場面,至今仍令劉學根和吉粉花難以忘懷。
2室1廳的房間,客廳小的只能坐下幾個人,彩電、冰箱、沙發……一切都是普通人家的擺設。
劉翔的房間在客廳左手邊,粉色的床單,一眼看去,就是桌上的三個「世界田徑黃金聯賽」獎杯。床頭邊,有個梳妝鏡,很古樸的那種,與整個房間的基調有些格格不入。鏡子只能照出半個人影,因為上面貼著劉翔的照片,還掛著他在大大小小比賽中獲得的獎牌。
吉粉花從箱底翻出幾本相冊。大紅色的相冊上蒙著一層淡淡的灰,裡面的照片已經有些泛黃,一個胖嘟嘟的男孩戴著小瓜皮帽,咧嘴笑著……
其實,吉粉花是不贊同兒子練體育的,因為心疼。「翔翔成績一直是班裡前三名,我覺得今後考個名牌大學沒什麼問題。」做為傳統的上海女子,平平安安地同家人過一生,是她最大的幸福。
12歲那年,劉翔還是個瘦弱的「小鬼」,被啟蒙教練顧寶剛「發掘」純屬偶然。「他的個頭只比同齡孩子高半個頭,而體質上又過於單薄。一時間我也不好判斷他是不是練田徑的料,通過兩年的觀察,我發現他盡管瘦弱,但柔韌性好,腳底下速度快。」顧寶剛回憶時說。
開始,劉翔練的是跳高,然而,命運的轉折點很快出現了。1996年上海市青少年田徑比賽中,劉翔輕松拿下100米冠軍,「速度快,節奏好」,這令看台上的一個人眼前一亮,他就是孫海平。
親情與名師
是孫海平成就了劉翔,還是劉翔成就了孫海平,這一切,現在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在孫海平的堅持下,才有了今天的劉翔。
跨欄,無論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個很冷的項目,也是一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項目。高難度和高運動量的訓練讓小劉翔經常練到吐,晚上躺在床上,膝蓋內側被欄架磕破的傷口總會隱隱作痛。一次比賽中的意外扭傷,讓吉粉花下定決心讓兒子做回「正常人」,背著書包,劉翔離開了訓練基地。
「那天下著很大的雨,我領著翔翔到孫海平聯系的華山醫院去看膝傷。剛一下車,我就看到孫教練打著傘在車站接我們,他還忙著幫我們辦復查手續……」現在回想起來,劉學根還是一臉感激之情。就這樣,孫海平用他的真心喚回了一顆明日之星。
劉翔叫孫海平「師傅」,在他心中,師傅是他半個父親,因為孫海平不僅用「高效益全面訓練」法和「多因素綜合訓練」模式培育出了一個世界冠軍,更重要的是,他教會了劉翔如何做人。
劉翔長大了,個子高高的。吉粉花特別愛和兒子上街,她喜歡聽到人們誇劉翔,又高又帥,隨後再來一句:「長得真像你媽媽。」從前,人們都說,這是吉粉花的兒子劉翔;現在,人們都說,這是劉翔的母親吉粉花。
在上海,雙職工的孩子通常都由老一代拉扯大,劉翔也不例外。「他從小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那時候我們家的情況不太好,我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母親也在商店裡工作,經常早出晚歸。」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的劉翔,對老人家的感情特別深。2001年,飽受胰腺癌折磨的奶奶去世了,劉翔正在參加九運會110米欄比賽,奶奶沒能見著孫子最後一面。劉翔哭了,劉學根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兒子哭的那麼傷心。
那件別致的毛皮背心,是布魯塞爾大獎賽時買給父親的;那隻路易斯威登的皮包,是巴黎世錦賽上給母親帶回來的;還有那一大袋化妝品,是曰本巡迴賽後送給母親的禮物……「他們平時很節約,自己都捨不得花錢,」劉翔很孝順,「我希望媽媽能更年輕、更漂亮。」
在中國,田徑運動員的收入都不高,即便達到像劉翔這樣的「腕」,但「金錢並不是唯一。」這是劉翔最愛說的一句話。雅典的成功,讓劉翔一夜之間富裕了起來,「我也不知道具體數字究竟是多少,對我來說,錢只要夠用就行了。」「飛翔」,是想證明自己,對於金錢,劉翔唯一的願望就是能為父母買一套寬敞些的住房。
訓練場上,一堆穿著相同運動衣的人中,劉翔一眼就能被認出,因為他走路最「拽」。劉翔訓練經常偷懶,用劉學根的話就是「他努力訓練就說明不對頭了」。即便是在備戰期間,劉翔的訓練量從每天的4、5個小時縮減到2、3個小時,他還是會在跑5圈時,偷偷減掉1圈。
在跨欄這個項目上,是需要一點天賦的,而天賦包含兩種,一種是身體條件,另一種就是悟性,劉翔靠的就是悟性,還有孫海平特殊的指導方法。每周,孫海平只安排18個小時的訓練量給劉翔,平均每天3小時,在備戰期間還會減少。正是這種「偷懶」的訓練方式,讓劉翔每次一上場都精神飽滿。「我在訓練的時候很放鬆,練得差不多就玩會,或者和隊友聊聊天。」因為劉翔不是「一根經」的運動員,「一根經」太容易斷,特別是在那麼大的壓力下。劉翔沒有斷,他頂住了。
除了跑步,劉翔愛唱歌,平時總愛擺弄他心愛的MP3。憑著一首《為什麼你背著我愛別人》,劉翔還得過上海田徑隊的卡拉OK大賽一等獎。他也同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一樣,有著青春痘的煩惱,他會跑去醫院,配上許多葯水,每天對著鏡子抹,希望自己能夠更帥,更討女孩子歡心。
他會指指自己的金色戰靴,說道:「不用我自己買,他們都會為我定製。」然後,摸摸自己的「馬桶」頭,笑道:「我沒覺得這個發型有什麼不好,我喜歡學生頭。」
他「跳」上領獎台
當劉翔站上雅典奧運會110米欄的冠軍領獎台時,他用的動作是「跳」——一個大字形的,有些蠻橫的,跳了上去,將黑皮膚的和白皮膚的,統統「踩」在了腳下。
接近兩個身位的領先,是一種征服,完完全全的征服,讓所有的對手,輸的心服口服。12秒91,平了世界紀錄的成績,讓在預賽中「馬失前蹄」的約翰遜也不禁汗顏——即便他撐到了決賽,也未必跑得過劉翔。
劉翔,一個來自中國上海的,黃皮膚的亞洲人,打破了世界短跑百年不變的格局。
「是的,今天我是世界冠軍,我要讓所有人都看到,我,一個黃皮膚的中國人,也能飛起來。」
「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在決賽上親手打敗約翰遜,下一回,我要親自戰勝他。」
「到2008年奧運會,我要再把世界紀錄破了。」
「我和教練的配合,已經是屬於超級完美,超級拍擋的感覺。」
很少有運動員會說出這樣的話,即便是在奪取奧運冠軍,打破世界紀錄,他們也只會循規蹈矩地說些諸如「謝謝教練,謝謝父母」,隨後跟出一句「我興奮的都不知道說些什麼好了」。是的,很多人都說,劉翔很狂。
但,既然年少,為何不狂?
110米欄的對決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信自己。千萬別跟著別人的步伐跑,那會打亂自己的節奏。劉翔,一個充滿自信的21歲上海大男孩,用自己的雙腿,向世人證明,一切都有可能。
上體校時,他是寢室年紀最小的,加上平時不太愛說話,很快就淪為被欺負的對象。室友訓練回來,總會叫一聲:「來,給我放鬆放鬆。」他就得上前,幫室友按肩捶腿。
他的成績冒尖很快,又不怎麼和別人一起瘋玩,所以,大家都把矛頭集中到他身上,以拿他「開涮」為樂。有人把他的自行車輪胎戳破,有人在他被子上澆水,最過分的一次,師兄竟然把他的牙刷浸到小便池裡。
一個周日,父親開車送劉翔到體校。見劉翔悶悶不樂,爸爸問他:「劉翔,你老實告訴爸爸,你是不是不想去?」我眼含企盼地望著父親,半晌才吱聲:「你肯讓我放棄訓練嗎?」
他不想待在市體校,但他知道,他的文化課已落下好多年,只有運動這條路了。爸爸如果堅持讓他呆在體校,他也只能繼續忍受。
沒想到,父親很快把他從體校轉到宜川中學,父親對母親道出了良苦用心:「劉翔成材固然重要,但成人是前提。孩子繼續在被壓抑的環境中忍下去,會個他留下心理陰影。不如換換環境,讓他緩一緩,去普通中學讀書。」
父親的開明讓劉翔很感激,他在心中暗暗鼓勁:一定要為父親爭氣。
在宜川中學讀書的日子,劉翔的文化課沒落下,體育專長也沒有荒廢,比賽成績不降反升。這段歲月對十五六歲的劉翔而言,可以說是成長途中的一處心靈港灣。也正是父親的這次「曲線戰術」,讓他等到了孫海平教練的垂青。
在劉翔成長境遇中最困難、最壓抑時,父母無比體諒地「緩一緩」,讓他擁有了「柳暗花明」的世界,也讓他們自己擁有了一個「先成人後成材」的兒子。
I. 中國體育成長歷程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同時又是優秀的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體育運動自古就有,武術是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是傳統的健身項目,幾千年來源遠流長,騎馬、射箭、摔跤、釣魚、龍舟、棋類等體育活動也廣為流傳,但近代體育的發展較晚,也就是在19世紀末才傳入中國。近百年來,近代體育的傳入,豐富了中國人民體育活動的內容,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經濟落後,*上的黑暗和腐敗,使中國人民災難深重,體育活動不能廣泛開展,體育活動只局限在少數人范圍內。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體育運動才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而得以迅速發展和廣泛普及。黨和政府重視體育工作,把增強人民的體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作為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首要任務。1949年,新中國剛剛誕生,就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1952年成立了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此後,各級體委機構也建立起來。教育部門、共青團、工會和部隊都成立了體育機構,到80年代,還成立了中國中學生體育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
、中國傷殘人體育協會、中國老年人體育協會、中國龍舟協會、中國輪滑協會、中國釣魚協會、中國信鴿協會。中國武術協會,並恢復和新建了火車頭、前衛、銀鷹、煤礦、林業、石油、農民、水利、電力和建築工程公司等15個全國性行業體育協會,從組織上加強對各行各業體育工作的領導。近幾年來,由於體育運動的廣泛普及和世界體育環境的發展,中國也興起了體育熱潮,各種群眾性體育組織層出不窮,最近,北京又成立了奧星促進會。
1949年,中國人民-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列入了"提倡國民體育"的內容,從法律的高度指出了體育工作的重要性。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同年11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布推行第一套廣播體操,廣播體操簡單易行,是適合於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活動,四十多年來,廣播體操不斷改進和發展,更加科學和通用,已公布-廣播體操七套。對於少年和兒童的日常體育訓練,國家和政府也高度重視,截止到1985年為止,少年兒童廣播體操已公布十套,國家體委還編制過紡織工人操、煤礦工人操、鋼鐵工人操等,在全國推行,有些國家和地區還根據不同工種的特點編制出多種生產操,根據不同的病情編出保健操。尤其是為了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還編制出眼睛保健操。
1954年,中共中央批准國家體委黨組《關於加強人民體育運動工作的報告》,批錄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是黨的一項重要-任務"。同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關於在政府機關中開展工間操和其他體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正式規定在每天上午和下午工作時間中抽出十分鍾做工間操"並"提倡早操和球類等多種多樣的體育運動"。這一年,還公布了"准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在全國施行,這一制度在六十年代改稱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三十多年來,已有二億多人達到各級標准,促進了廣大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為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奠定了基礎,創造了環境。
1955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提出"在全國人民中,首先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青年中,廣泛地開展體育運動,以增強人民體質"。1959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在體育工作中,應貫徹執行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逐步提高我國的體育水平"。1960年,黨中央在《關於衛生工作的指示》中指出:"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體操、打球、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極拳及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由於黨和政府對體育工作的一貫重視,倡導,鼓勵,群眾體育運動更加扎扎實實地開展起來,並從中國地廣人多,各地情況不同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總結出業余、自願、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原則。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出現了新的-、經濟形勢,體育事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取得了更大的進步。1979年,國家體委提出:"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廣泛開展群眾體育工作,重點抓好學校體育,積極開展工農體育活動,大力加強少年兒童的業余訓練"。十幾年來,群眾體育和業余訓練得到加強,體育傳統項目發展到二萬多項,參加訓練的學生200多萬人,工農體育也蓬勃開展,社會辦體育的熱潮正在興起,既有國家辦,又有各部門、各行業和集體個人辦,社會團體、集體和個人資助體育,修場地,建學校,搞競賽的情況都有。海外華人和港澳同胞也投資運動支持國內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在,從城市到鄉村,男女老幼都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傷殘人也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活動內容既有近代體育,又有民族傳統體育、家庭體育、體育旅遊,醫療體育等新生事物,群眾體育的路子越走越寬,體育運動的質量不斷提高。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發展體育運動的通知》,充分肯定了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此時35年來體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同時,也指出體育事業的發展規模、普及程度,和發展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求全黨全社會都要重視加強體育工作,進一步發展全民族的體育運動,逐步摸索出一條中國式的體育發展道路,創造體育工作的新局面。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更加認識到體育發展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和財力支持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國家體委多次召開體育工作會議,研討中國體育現狀、發展方向,主張廣泛開展同世界各國運動員的技術交流。
黨和國家的重視,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使中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愈來愈高,摘掉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正逐步擠身於世界體育強國之林。
近代體育項目從十五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在城市和學校里逐步開展起來,隨之競賽活動也日益興起。本世紀初,一些城市開始舉辦運動會,國際體育競賽也有所開展。在舊中國,國內規模較大的競賽活動,有1910年至1948年間先後舉辦的七屆全國運動會。有影響的地區性運動會有1913年至1934年先後舉行的十八屆華北運動會,和1923年至1936年舉行的共六屆華中運動會。此外,參加的國際性體育比賽主要有1913年至1934年舉行的總共十屆遠東運動會。1932年至1948年先後共參加了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但由於運動技術落後,運動成績長期處於低水平。根據1936年至1948年的統計,田徑項目總共只打破過八項全國紀錄,絕大多數項目的全國紀錄只相當於新中國二、-運動員的水平,同西方體育強國相比其差距顯而易見,在國際性比賽中也僅在遠東運動會上取得過一些名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泛開展各項體育運動,其中包括29個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現在已經成立了50多個單項運動協會,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創造了各種條件。早在1954年,舊中國的游泳紀錄就已全部被刷新,絕大部分田徑項目的紀錄也被刷新。從1959年舉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以來,到1993年已舉辦七屆全運會。截止目前,在歷屆全運會上,我國運動員30多次打破田徑、游泳、射擊、舉重、射箭、跳傘、航空模型等項目的世界紀錄,打破全國紀錄達兩千多次。此外,近幾年來,還創辦了全國城市運動會、全國農民運動會、全國殘疾人運動會、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也於1991年在南寧舉行。
中國的國際體育交往也日益頻繁,早在1989年,中國就已加入74個國際體育組織和38個亞洲體育組織,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八千多次體育交往,共達十多萬人次。其中參加的綜合性運動會除奧運會以外,還有1963年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有48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新興力量運動會。在這屆運動會上,充分顯示了中國的實力,共獲66枚金牌,56枚銀牌,46枚銅牌,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都列在首位,並有13人17次打破162項全國紀錄,兩人2次打破兩次世界紀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1974年起參加了5屆亞洲地區運動會(在此以前,台灣省運動員參加過4屆),首次參加第7屆亞運會總分列第三位,第8屆名列第二,第9屆名列第一,第10屆獲得金牌總數第一。並承辦第11屆亞運會,於1990年在首都北京舉行,獲得金牌總數和獎牌總數均為第一,取得了重大成就,實現了沖出亞洲的宏願。
除了舉辦亞運會外,1993年5月,中國在上海舉辦了首屆東亞地區的運動會。這屆運動會無論從比賽組織情況,還是從比賽情況都獲得了巨大成功,顯示了中國舉辦大型運動會的雄厚基礎,中國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共獲102枚金牌,以極大優勢取得第一名。
新中國成立44年以來,運動員技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等級的運動員達近1200萬人,其中運動健將1萬多人。1985年開始施行的部分項目國際級運動健將制度,當年就有113人達到標准,在國內外各項競賽中,中國運動員均取得優異成績。自從1956年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打破世界紀錄以來,截止到1989年,已經在22個項目的世界大賽中獲392個世界冠軍,在國內外比賽中,393次打破和超過世界紀錄,其中改革開放十多年來,獲得冠軍362個,破超世界紀錄216次。1957年至1960年,有3人5次打破100米蛙泳世界紀錄。其中有些運動員水平上升得令人吃驚,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如跳高名將朱建華在一年時間內,先後跳過2.37米、2.38米和2.39米的高度,3次打破男子跳高世界紀錄。近幾年來,更不斷有人打破、創造世界紀錄,1992年在第25屆奧運會上,就有兩人兩破世界紀錄。在重大國際比賽中,中國共獲得30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包括羽毛球、乒乓球、體操、舉重、跳水、游泳、射擊、女排等項目,其中,乒乓球運動從1959年容國團在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至1993年已獲得70多個世界冠軍。三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位列有數的幾個世界強隊之中。中國女排技術精湛,作風頑強,曾連續五次榮獲世界冠軍,開創了世界女排蟬聯五次冠軍的先例。中國體操隊也是一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為實現在本世紀末把中國建設成體育強國的目標,中國正採取各種措施加速體育事業的發展。現建成培養體育專門人才的體育學院已有10餘所,已畢業學生達10萬多人,體育科研機構30多所,建成培養後備力量的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和體育中學達幾千所,設50多個運動項目,在校學生達三十萬人,40多年來建設體育場館50多萬個,出版各類體育圖書2700多種,建立了全國競賽制度,舉辦全國運動會和全國青少年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全國職工體育運動會和全軍運動會、全國城市運動會和全國農民運動會。每年舉行全國單項競賽200多次,各級體委競賽活動頻繁,以1985年為例,舉辦綜合性和單項運動會共達11萬次,參加運動員有2300萬人次,基層競賽更是活躍。
中國體育發展雖已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同歐美各國體育水平相比,猶有差距,尤其是足球、拳擊、曲棍球和一些田徑項目仍屬較弱項目,尚須大力發展。
為了表彰中國對發展體育事業的貢獻,國際奧委會已向12名推動體育發展的中國領導人和體育人士分別頒發金、銀、銅質勛章,萬里獲金質勛章,他是第15位獲此榮譽的人;榮高棠、鍾師統、黃中、李夢華、陳先、路金棟、宋中、陳希同、伍紹祖、張百發獲銀質勛章;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獲銅質勛章。1986年4月28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將奧林匹克杯授予中國奧委會,以表彰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體育設施方面所做的貢獻。支優秀的運動隊伍。他們從1919年以來已獲得40多個世界冠軍,其中李寧曾獨得13枚金牌。50餘年來,中國運動員共打破全國紀錄1萬多次,全國已有10多個項目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