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活動 > 個體乳酸閾在體育運動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個體乳酸閾在體育運動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1 13:43:02

『壹』 乳酸閾在體育運動實踐中是如何應用的

長跑、游泳、自行車等項目運動員的乳酸閾值及吸氧量利用率百分比要高於短跑、短距離游泳等非耐力項目運動員。訓練可以改善代謝能力,使乳酸閾值較大幅度的提高。

『貳』 346體育綜合包括哪幾本書

346《體育綜合》是一本書,但考3門理論課,包括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學校體育學。
運動訓練學是田麥久,2006版的;運動生理書是王瑞元的,2002版的;學校體育學是周登嵩的,2004版的。
346《體育綜合》:
第一篇運動訓練學
第一章 競技體育與運動訓練
一、競技體育概述
(一)競技體育釋義
(二)競技體育的形成動因
(三)競技體育的基本構成要素
(四)競技體育的特點與社會價值
二、運動訓練概述
(一)運動訓練釋義
(二)現代運動訓練的基本特點
三、運動訓練學概述
(一)運動訓練學釋義
(二)運動訓練學的理論體系
(三)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任務
(四)運動訓練學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二章 運動成績與競技能力
一、運動成績及其決定因素
(一)運動成績釋義
(二)運動成績的決定因素
二、運動員競技能力及其構成
(一)競技能力釋義
(二)競技能力的構成
(三)競技能力與運動能力的異同
(四)競技能力與訓練水平的異同
三、運動員狀態診斷與訓練目標建立
(一)狀態診斷與目標建立的重要意義
(二)起始狀態與目標狀態的完整體系
第三章 運動訓練原則
一、運動訓練基本原則概述
(一)訓練規律與訓練原則的概念
(二)運動訓練的基本原則
二、競技需要原則
(一)競技需要原則的概念
(二)競技需要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競技需要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三、有效控制原則
(一)有效控制原則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有效控制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周期安排原則
(一)周期安排原則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周期安排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五、適宜負荷原則
(一)適宜負荷原則的概念
(二)適宜負荷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適宜負荷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四)科學地處理負荷量與負荷強度的關系
(五)科學地根據項目的性質安排負荷
六、區別對待原則
(一)區別對待原則的含義
(二)區別對待原則的理論依據
(三)區別對待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七、適時恢復訓練原則
(一)適時恢復訓練原則釋義
(二)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科學基礎
(三)貫徹適時恢復訓練原則的訓練學要點
第四章 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
一、運動訓練方法與手段概述
(一)運動訓練方法概述
(二)運動訓練方法體系
(三)運動訓練手段概述
(四)運動訓練手段體系
二、運動訓練的具體操作方法
(一)重復訓練法
(二)間歇訓練法
(三)持續訓練法
(四)變換訓練法
(五)循環訓練法
(六)比賽訓練法
三、運動訓練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單一練習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練習手段
(三)固定組合練習手段
(四)變異組合練習手段
第五章運動員體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體能訓練概述
(一)體能訓練釋義
(二)運動員體能的構成
(三)體能訓練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質及其訓練
(一)力量素質釋義
(二)最大力量的訓練
(三)快速力量的訓練
(四)爆發力的訓練
(五)相對力量的訓練
(六)力量耐力的訓練
三、速度素質及其訓練
(一)速度素質釋義
(二)反應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三)動作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位移速度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素質及其訓練
(一)耐力素質釋義
(二)有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三)糖酵解無氧代謝供能的無氧耐力的評定與訓練
(四)耐力訓練的方法與手段
第六章運動員技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運動技術與運動員技術能力概述
(一)運動技術釋義
(二)動作要素與技術結構
二、技術訓練常用的方法
(一)直觀法與語言法
(二)完整法與分解法
(三)想像法與表象法
(四)減難法與加難法
三、技術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處理好基本技術與高難度技術的關系
(二)處理好特長與全面技術的關系
(三)處理好規范化與個體差異的關系
(四)處理好循序漸進與難點先行的關系
(五)抓好技術風格的培養
第七章運動員的戰術能力及其訓練
一、競技戰術與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一)競技戰術的定義
(二)競技戰術的構成
(三)運動員的戰術能力
二、戰術訓練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戰術訓練方法
(二)程序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四)實戰法
三、戰術方案的制訂
(一)戰術方案的基本內容
(二)制訂戰術方案的注意事項
第八章運動員心理能力與運動智能及其訓練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概述
(一)運動員心理能力釋義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員心理訓練的類型
二、運動員心理能力訓練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訓練法
(二)誘導訓練法
(三)模擬訓練法
三、幾種心理現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緊張的幾種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鬆法和自我暗示放鬆法的關鍵
(三)心理膽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緒消極的克服方法
(五)情緒激動的克服方法
四、運動智能概述
(一)運動智能釋義及構成
(二)運動員智能訓練的重要作用
(三)運動智能訓練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運動訓練計劃
一、運動訓練計劃概述
(一)運動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運動訓練計劃的意義
(三)運動訓練計劃分類
二、多年訓練計劃
(一)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釋義
(二)制定多年訓練計劃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劃分與不同階段的主要任務和負荷特點
(四)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年齡特徵
(五)全程性多年訓練計劃的負荷特徵
(六)基礎訓練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七)專項提高階段、最佳競技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八)競技保持階段的多年訓練計劃
三、年度訓練計劃
(一)年度訓練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訓練計劃的基本構成模式
四、周訓練計劃
(一)基本訓練周的計劃和組織
(二)賽前訓練周的計劃與組織
(三)比賽周的計劃與組織
(四)恢復周的計劃與組織
五、課計劃與組織
(一)訓練課的種類
(二)不同類型訓練課的特點
(三)不同任務訓練課的要求
(四)訓練課的結構
(五)訓練課的負荷量度
第十章運動隊伍管理
一、運動隊伍管理的主要任務與組織實施要求
(一)運動隊管理的主要任務
(二)運動隊管理工作中必須處理好的各種關系
二、教練員與運動員
(一)教練員
(二)運動員
本篇參考書目
田麥久主編運動訓練學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田麥久主編 運動訓練學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學校體育學
第一章學校體育基本問題
一、學校體育的歷史沿革與思想演變
(一)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二)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三)20世紀後期學校體育發展的新趨勢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校體育與學生身體發展
(二)學校體育與學生心理發展
(三)學校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
三、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一)學校體育的結構
(二)學校體育目標的結構與功能
(三)學校體育目標的制定
(四)我國學校體育目的與目標
(五)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
第二章 體育課程與教學
一、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與編制
(一)體育課程的特點
(二)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
(三)、體育課程的編制
二、體育課程的實施
(一)體育課程實施的本質
(二)體育課程實施的取向與策略及過程
三、體育教學
(一)體育教學的本質與特徵
(二)體育教學目標與制定
(三)體育教學內容
(四)體育教學方法
(五)體育課程學習的過程與特點
(六)體育學習策略的特點與構成
(七)體育學習策略的指導
(八)體育學習評價
第三章 課外體育
一、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一)全校性活動和年級活動
(二)班級活動和小組活動
(三)俱樂部活動
(四)小團體活動
(五)個人鍛煉活動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組織形式
(一)學校運動隊
(二)基層訓練點
(三)體育特長班
(四)體育俱樂部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的實施
(一)運動隊的組建
(二)學校課余體育訓練計劃的制定
(三)學校課余體育訓練內容的安排
(四)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方法的運用
(五)學校課余體育訓練效果的評價
四、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形式
(一)課余體育競賽的常見形式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組織
五、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實施
(一)學校課余體育競賽的計劃和規程
(二)課余體育競賽的方法
第四章 體育教師
一、理想體育教師的素質要求
(一)性格
(二)專業知識
(三)專業能力
二、體育教師的課堂管理
(一)課堂管理的內容及其過程
(二)雙向互動的課堂管理
三、體育教師的工作與研究
(一)體育教師的工作
(二)體育教師的教學與科學研究
本篇參考書目
潘紹偉於可紅主編.學校體育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運動生理學
第一章 肌肉活動的能量供應
一、肌肉活動的能量來源
(一)直接來源
(二)間接來源
二、三大營養物質的分解代謝
(一)糖代謝:人體內的糖儲備、糖的分解供能(無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二)脂肪代謝:脂肪的分解供能、運動對脂肪代謝的影響
(三)蛋白質代謝:蛋白質對人體的意義
三、肌肉運動的能量供應
(一)人體三個供能系統的概念、特徵、意義
(二)能量統一體理論:概念、以運動時間為標准劃分的能量統一體表現形式及對應的運動項目
第二章 肌肉收縮
一、肌肉收縮的原理
(一)神經肌肉接頭的興奮傳遞
(二)肌肉收縮的滑行學說
(三)肌纖維的興奮-收縮偶聯
二、肌肉收縮的形式
(一)向心收縮
(二)等長收縮
(三)離心收縮
三、肌肉收縮的力學特徵
(一)張力與速度的關系
(二)長度與張力的關系
四、不同類型骨骼肌纖維的形態、生理及代謝特徵
(一)形態特徵
(二)生理特徵
(三)代謝特徵
五、骨骼肌纖維類型與運動的關系
(一)運動員的肌纖維類型
(二)運動訓練對骨骼肌纖維的影響
第三章 肌肉活動的神經調控
一、神經系統的感覺功能
(一)感覺的形成
(二)位覺:前庭器的感受裝置與適宜刺激、位覺的產生機制、前庭反應與前庭機能穩定性
(三)本體感覺:肌梭、腱梭
二、肌肉運動的神經調控
(一)牽張反射
(二)狀態反射
第四章 激素與運動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一)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幾種主要激素的生物學作用
(一)糖皮質激素與應激反應
(二)兒茶酚胺與「應急」反應
(三)生長激素
(四)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一)維持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功能
(二)氧運輸功能、氧解離曲線及其生理意義
(三)保護和防禦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運動與肺通氣
1、呼吸的定義及全過程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氣功能的評價
4、運動訓練對通氣功能的影響
二、氣體的交換
肺換氣和組織換氣
三、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運動的反射性調節
(二)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三)運動時呼吸的變化和調節
四、運動時的呼吸
(一)憋氣
(二)過度通氣
第七章 血液循環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興奮性
(二)自動節律性
(三)傳導性
(四)收縮性
二、心動周期
(一)心動周期和心率
(二)心臟泵血過程
(三)心泵功能的評價
(四)心泵功能的調節
三、血管中的血壓和血流
(一)動脈血壓的成因及其影響因素
(二)靜脈迴流及其影響因素
四、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五、運動時心血管功能的變化
(一)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反應
(二)心血管系統對運動的適應
第八章 體適能與運動處方
一、健康與體適能
(一)健康概念
(二)體適能概念及組成
(三)有氧適能的定義、生理基礎及評價
(四)肌適能的組成、測定
二、運動處方
(一)運動處方概念
(二)運動處方的分類
(三)運動處方的要素
(四)運動處方制定程序與原則
三、體適能的訓練
(一)提高有氧適能的運動處方
(二)提高肌適能的運動處方
第九章 肥胖與體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義及診斷
(一)肥胖定義
(二)肥胖分類
(三)肥胖的診斷指標與方法
二、運動與身體成分的控制
(一)熱能平衡理論
(二)減肥運動處方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響因素
(一)肌肉力量分類
(二)肌肉力量的影響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訓練
(一)肌肉力量訓練的生理學原則
(二)肌肉力量訓練的手段與方法
(三)影響肌肉力量訓練效果的的若干因素
第十一章 有氧運動能力
一、相關的幾個概念
(一)需氧量
(二)吸氧量
(三)氧虧與運動後過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攝氧量的概念、影響因素、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二)乳酸閾概念、測定方法及在運動實踐中的意義
第十一章 運動訓練的生理學原理
一、運動過程中人體機能狀態變化的規律
(一)賽前狀態:賽前狀態的概念、產生機制、表現及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准備活動:准備活動的生理作用、生理機制、如何做准備活動
(三)進入工作狀態:概念、生理機制、影響因素
(四)極點與第二次呼吸:概念、產生原因、影響因素
(五)穩定狀態:真穩定狀態、假穩定狀態
二、運動訓練的生理學本質
(一)機體對一次運動負荷的反應特徵
(二)機體對長期運動負荷的適應
(三)運動負荷閾
第十二章 運動性疲勞與恢復過程
一、運動性疲勞
(一)概念
(二)產生機制
(三)判斷運動性疲勞的指標及方法
二、恢復過程
(一)恢復過程的一般規律
(二)促進人體功能恢復的措施
第十三章 環境與運動
一、冷熱環境與運動
(一)體溫調節
(二)冷、熱環境的適應
二、水環境與運動
對水環境的適應
三、高原環境與運動
(一)高原環境對運動能力的影響
(二)高原訓練
第十四章 兒童少年與體育運動
一、兒童少年的生理特點與運動
(一)運動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氧運輸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三)神經系統的生理特點及體育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二、兒童少年身體素質的發展
身體素質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點

『叄』 試述個體乳酸閾在體育運動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在運動和訓練中,最大攝氧量是反映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觀生理指標,並已經廣泛應用於運動實踐,用於評定心肺功能水平和有氧能力。但近二十年來,耐力性項目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選手的最大攝氧量增加卻不明顯。因此,許多人認為,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提高並不完全是最大攝氧量增長的結果。而是乳酸閾提高引起的,與最大攝氧量相比,乳酸閾更能反映運動員的有氧工作能力。(運動生理學)

一、什麼是乳酸閾及個體乳酸閾

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會隨著運動負荷的增加而增加,當運動強度到達某一負荷時,血乳酸出現急劇增加的那一點,稱之為「乳酸閾」,這一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即為乳酸閾強度。它反映了機體內的代謝方式已經由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轉折點。

如在進行速度越來越快的跑動訓練中,肌肉產生的乳酸會擴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時繼續氧化分解產生能量,如間歇訓練時的休息過程,另一部分隨著血液流到肝臟後,在肝臟重新轉變成糖原或葡萄糖,進入血液供給肌肉所需要的能量。運動初期,因為運動速度慢,乳酸產生很少,代謝的速度與產生的速度基本相當,血乳酸濃度基本不增加,此時,人體就以有氧代謝為主。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由於乳酸增加很快,代謝的速度遠小於消除的速度時,血乳酸濃度就會突然增加。出現這個變化時的速度,就是乳酸閾速度,這個點就叫乳酸閾。

最大攝氧量反映了人體在運動時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閾則反映人體在進行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開始積累時的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其閾值的高低反映了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個重要生理指標。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差異以及訓練水平的高低以及訓練方法不同,乳酸閾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當個體在漸增負荷中乳酸的拐點定義為「個體乳酸閾」。

對於訓練水平高、方法科學的選手來說,其乳酸閾明顯要高於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賽中,雖然兩個人的最高攝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閾值高的人可以以較快的速度來完成比賽。

二、乳酸閾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都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機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體在理想狀態下,身體最大可以利用氧氣的能力。後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謝水平。由於最大攝氧量受遺傳影響較大,其可提高性較小。而乳酸閾較少受遺傳影響,可訓練性較大,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個體乳酸閾,從而提高選手的成績。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證明,個體乳酸閾強度,是發展有氧耐力訓練的最佳強度。用個體乳酸閾強度進行耐力訓練,既能使呼吸和循環系統達到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時又能在能量代謝中使無氧代謝的比例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至於在運動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閾的訓練方法

有氧耐力進高的標志之一就是個體乳酸閾提高,在訓練一段時間後,訓練強度就要根據新的個體乳酸閾強度來確定。一般無訓練者,常以其5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長時間運動時,血乳酸幾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可達到60-7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頂級選手,可以達到85%的最大攝氧強度。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採取下面的方法:

1、持續訓練法

一般來說,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下的運動速度,這個可以採取12分鍾的盡力跑來,以跑過的距離來測定,換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時間。然後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這個速度就是無氧閾速度。跑時剛開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鍾左右速度不減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間。

2、間歇訓練法

如果進行間歇訓練,要以長距離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為佳。速度要適當提高,比持續訓練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數最少要3次,最多可達6或8次,組間間歇以積極性間歇為主,等心率恢復到120次每分時開始下一組。最後要以跑完間歇最後一組速度沒有下降為准。

以本人為例,12分鍾跑的距離是3000米,每圈速度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採取持續訓練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這樣來進行長時間跑動。

如採取間歇訓練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這個速度來跑間歇,感覺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出處:網路。

『肆』 運動後過量氧耗是什麼概念

1、運動後過量氧耗:運動後恢復期內為了償還運動中的氧虧,以及在運動後使處於高水平代回謝的機體恢復到安靜水答平時消耗的氧量,稱為運動後過量氧耗。2、人體負氧債的能力與無氧耐力有密切關系,所以氧債是一般人從事劇烈運動時,其負氧債的量約為10升左右,受過良好訓練的運動員可高達15——20升。在劇烈運動中,機體的需氧量超過最大攝氧量,能量供應靠無氧分解代謝所造成的氧虧,氧虧需要在恢復期來償還。

『伍』 什麼叫乳酸閾訓練法、

一、什麼是乳酸閾及個體乳酸閾
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會隨著運動負荷的增加而增加,當運動強度到達某一負荷時,血乳酸出現急劇增加的那一點,稱之為「乳酸閾」,這一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即為乳酸閾強度。它反映了機體內的代謝方式已經由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轉折點。
如在進行速度越來越快的跑動訓練中,肌肉產生的乳酸會擴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時繼續氧化分解產生能量,如間歇訓練時的休息過程,另一部分隨著血液流到肝臟後,在肝臟重新轉變成糖原或葡萄糖,進入血液供給肌肉所需要的能量。運動初期,因為運動速度慢,乳酸產生很少,代謝的速度與產生的速度基本相當,血乳酸濃度基本不增加,此時,人體就以有氧代謝為主。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由於乳酸增加很快,代謝的速度遠小於消除的速度時,血乳酸濃度就會突然增加。出現這個變化時的速度,就是乳酸閾速度,這個點就叫乳酸閾。
最大攝氧量反映了人體在運動時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閾則反映人體在進行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開始積累時的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其閾值的高低反映了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個重要生理指標。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差異以及訓練水平的高低以及訓練方法不同,乳酸閾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當個體在漸增負荷中乳酸的拐點定義為「個體乳酸閾」。
對於訓練水平高、方法科學的選手來說,其乳酸閾明顯要高於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賽中,雖然兩個人的最高攝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閾值高的人可以以較快的速度來完成比賽。
二、乳酸閾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都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機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體在理想狀態下,身體最大可以利用氧氣的能力。後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謝水平。由於最大攝氧量受遺傳影響較大,其可提高性較小。而乳酸閾較少受遺傳影響,可訓練性較大,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個體乳酸閾,從而提高選手的成績。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證明,個體乳酸閾強度,是發展有氧耐力訓練的最佳強度。用個體乳酸閾強度進行耐力訓練,既能使呼吸和循環系統達到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時又能在能量代謝中使無氧代謝的比例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至於在運動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閾的訓練方法
有氧耐力進高的標志之一就是個體乳酸閾提高,在訓練一段時間後,訓練強度就要根據新的個體乳酸閾強度來確定。一般無訓練者,常以其5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長時間運動時,血乳酸幾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可達到60-7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頂級選手,可以達到85%的最大攝氧強度。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採取下面的方法:
1、持續訓練法
一般來說,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下的運動速度,這個可以採取12分鍾的盡力跑來,以跑過的距離來測定,換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時間。然後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這個速度就是無氧閾速度。跑時剛開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鍾左右速度不減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間。
2、間歇訓練法
如果進行間歇訓練,要以長距離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為佳。速度要適當提高,比持續訓練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數最少要3次,最多可達6或8次,組間間歇以積極性間歇為主,等心率恢復到120次每分時開始下一組。最後要以跑完間歇最後一組速度沒有下降為准。
以本人為例,12分鍾跑的距離是3000米,每圈速度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採取持續訓練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這樣來進行長時間跑動。
如採取間歇訓練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這個速度來跑間歇,感覺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陸』 評定人體有氧運動能力的指標有哪些

有氧能力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以有氧代謝(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功能為主的運動能力,也回叫有氧耐力。最答大攝氧量(VO2max)和乳酸閾(LT)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後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謝水平。從訓練對VO2max和LT的影響來看,系統訓練對VO2max提高的可能性較小,它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較大。而LT較少受遺傳因素影響,可訓練性較大,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個體乳酸閾。顯然,以VO2max來評定人體有氧能力的增進是有限的,而乳酸閾的提高是評定人體有氧能力增進更有意義的指標。

加動健康科技研發生產的智能可穿戴肌氧儀加動T1,擁有獨家專利核心演算法,利用近紅外光技術無創監測骨骼肌內肌氧含量,軟體Ofit智能化解讀數據,能夠准確判斷運動時的個體乳酸閾的發生,是目前行業內更先進、適用於大眾的有氧能力評估系統。

『柒』 試述個體乳酸閾在體育運動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能增強肌肉

『捌』 體育院校運動生理學的復習重點

名詞解釋
1. 運動生理學:是人體生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人體在體育運動的影響下技能活動變化規律的科學。
2. 興奮性:機體或其組成部分的細胞、組織具有感受刺激產生興奮的能力。
3. 運動單位:一個α運動神經元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纖維.
4. 磷酸原功能系(ATP-CP):指由ATP和CP兩種細胞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構成的無氧供能系統。
5. 糖酵解供能系:指供氧不足時,糖分解產生乳酸而釋放能量合成ATP的過程。
6. 有氧氧化供能系:氧氣供應充時,糖和脂肪在細胞內徹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釋放能量合成ATP的過程。
7. 遞質共存:一個神經元內可以存在一種遞質也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遞質共存於同一神經元內的現象。
8. 受體:指那些在細胞膜以及細胞漿與核中對特定生物活性物質具有識別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產生生物效應的特殊生物分子。
9. 適宜刺激:一種感受器通常只對某一特定形式的能量變化最敏感這種形式的刺激就稱為該感受器的適宜刺激。
10. 運動神經元池:指支配一塊肌肉的那一組運動神經元相對集中的區域。
11. 牽張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況下,一塊骨骼肌受到外力牽拉使其伸長時,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的形式。
12. 屈肌反射:當皮膚或肌肉受到傷害性刺激是,引起受刺激一側的肢體快速地回撤的反射。
13. 姿勢反射:在軀體活動過程中,中樞神經系統不斷地調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張力,以完成各種動作,保持或變更軀體個部分的位置的反射。
14. 狀態反射:頭部空間位置的改變以及頭部與軀體的相對位置發生改變時,將反射性地引起軀乾和四肢肌肉緊張性的改變的反射。
15. 氧解離曲線:反映血氧飽和度與氧分壓之間關系的曲線。
16. 鹼儲備量:每100ml血漿的NaHCO2的含量。
17. 呼吸:機體與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18. 呼吸運動:由呼吸肌收縮而引起的胸廓擴大和縮小的動作。
19. 血壓:指血管內的血液對於單位面積血管壁的側壓力。
20. 最大攝氧量:人體在進行有大量肌肉參加的長時間激烈運動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 的能力達到本人極限水平時,單位時間所能攝取的最大氧氣量。
21. 運動後的過量氧耗:運動後恢復期內,為了償還運動中的氧虧以及在運動後使處於高水平代謝的機體恢復到安靜水平時消耗的氧氣量。
22. 動作電位: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細胞產生的一種可擴步的電位變化。(外負內正)
23. 靜息電位:細胞在安靜時存在於細胞膜內外的電位差。(外正內負)
24. 比肌力:單位生理橫斷面上所產生的最大肌肉力量。
25. 肺泡通氣量:每分鍾吸入肺泡的新鮮空氣量。
26. 氧通氣當量:每分通氣量與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27. 血型:紅細胞上特異抗原的類型。
28. 重力性休克:在較長時間劇烈運動結束時,如果驟然停止並站立不動,由於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會使大量靜脈血沉積於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減少,心輸出量隨之減少,動脈血壓迅速下降,使腦部供血不足而出現暈厥的現象。
29. 心力儲備:心輸出量可以隨著機體代謝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儲備。
30. 乳酸閾:在遞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隨著運動強度的遞增而增加,當運動強度達到某一負荷時乳酸濃度急劇上升的拐點稱為乳酸閾。
31. 氧的利用率:每100ml動脈血流經組織利用氧的百分率。
32. 賽前狀態:人體在參加比賽或訓練前,某些器官、系統產生的一系列條件反射性變化。
33. 進入工作狀態:從運動的開始階段,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工作能力有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一過程稱為進入工作狀態
34. 極點:在進行強度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劇烈運動中產生一些非常難受的生理反應,這種機能狀態稱為極點。
35.第二次呼吸:極點被克服後,一些不良的生理反應逐漸減輕或消失,運動員能以較好的機能狀態繼續運動下去,這種狀態稱為第二次呼吸。
36.運動性疲勞:在運動過程中,當機體的生理過程不能繼續保持在特定水平上進行和/或不能維持特定的運動強度時,即稱之為運動性疲勞。
37.恢復過程:指運動結束後,各項生理機能和能源物質逐漸恢復到運動前水平的變化過程。
38.超量恢復:在運動中消耗的能源物質在運動後一段時間不僅恢復大原來水平,甚至超過原來水平的現象。
39.運動技能:指人體運動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
40.運動動力定型:大腦皮質對外界的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夠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應,大腦皮質技能的這種系統性稱為運動動力定型。
1.動作電位及其成因?
動作電位是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細胞產生的一種可擴布的電位變化。
成因:a在刺激的作用下,首先引起膜輕度的極化,但不足以產生動作電位
b動作電位只能由閾電位所觸發,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大500倍,大大增大了鈉離子的通透性,大量的鈉離子迅速內流
c當擴散力與電場力平衡時,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回將,鈉離子停止內流,鈉離子暫有峰值,即動作電位
d鈉離子泵將鈉離子由膜內運出膜外,從而細胞恢復到安靜狀態
e動作電位的大小取決於鈉離子的通透性,與刺激強度無關
2.N-M的傳遞原理?
a沖動傳到軸突末梢時,使前膜去極化,直至改變膜的通透性
b間隙中的部分鈣離子進入突觸小體,導致囊泡向前膜靠攏,囊泡壁與前膜暫時融合並破裂
c乙醯膽鹼進入接點間隙並向後膜擴散
d乙醯膽鹼與終板上的乙醯膽鹼受體結合,導致膜對鈉離子、鉀離子的通透性改變,發生去極化,形成終板電位
e當終板電位達到閾電位時,就觸發了可傳導的動作電位,繼而引起這條肌纖維的收縮
3.M的收縮與舒張過程,「肌絲滑行理論」?
a鈣離子觸發肌肉收縮
b橫橋的擺動引起肌絲的滑行(A橫橋與肌動蛋白結合B橫橋的擺動向M線方向C橫橋與肌動蛋白分離D橫橋回擺E橫橋與肌動蛋白再結合,再擺動,再分離,再回擺......在鈣離子濃度下降之前,此過程循環往復,橫橋把細肌絲拉向M線引起滑行)
c收縮的肌肉舒張
4.橫橋是怎樣引起肌絲滑行的?(上題A-E)
5.簡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過程?
a適宜刺激 b換能作用,指能量形式的轉換 c編碼功能,指信息形式的轉換 d適應現象
6.心肌收縮的三個特點?
a「全」或「無」式的收縮,因為它是一個技能合胞體
b不發生強直收縮,因為心肌細胞的有效不應期特別長
c心肌細胞興奮時對細胞外液鈣離子濃度有明顯的依賴性
7.影響最大攝氧量的因素?
a心臟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b遺傳因素c年齡、性別因素d訓練的影響
8.為什麼心臟的泵血功能是影響最大攝氧量的中央機制?
最大攝氧量不足是由機體本身的氧氣攝入能力差造成的.氧氣的攝入通過呼吸作用進入肺,再由肺通氣、肺換氣等功能彌散入血液中.安靜狀態下,心臟的CO為5升每分,運動後可達20-25L/min,是安靜時的4倍。而安靜時的肺通氣量為6-8L,運動後可達180-220L,是安靜狀態下的30倍.由此可知,一般環境中氧氣可通過肺進入血液,所以不能成為最大攝氧量的主要影響因素.攝氧量=CO×動靜脈氧差.心臟的泵血功能影響CO的大小,運動後心臟的容積增大,血液增多,心壁增厚,心臟的收縮能力增強,從而心臟的泵血功能增強,CO隨之增大,最大攝氧量增大,所以心臟的泵血功能是中央機制.
9.乳酸閾(LT)的生理機制?
人體在運動中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大,運動肌肉的氧供應不足,使一部分肌糖元在無氧的條件下通過無氧酵解產生乳酸,肌乳酸由肌細胞進入血液中,導致血乳酸濃度增高,而還有一部分乳酸進入肝臟,通過肝臟的糖異生作用使其轉化為糖原,同時進入肝臟的血液減少,降低了肝臟對乳酸的消除能力,從而導致血乳酸濃度急劇堆積
10.為什麼內臟器官的惰性是產生進入工作狀態的主要原因?
a支配內臟的植物性神經元多且路線長b植物性神經大多數軸突細且無髓鞘c體液調節需要的時間較長.
11.「極點」產生的機制?
a內臟器官的惰性大於運動器官,出現氧虧b乳酸堆積,運動動力定形暫時紊亂.
12.「第二次呼吸」產生的機制?
a運動中內臟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應增加b乳酸得到逐步的消除,被破壞了的動力定型重新恢復.
13.影響動脈血壓的因素?
a搏出量 b心率加快舒張壓升高 c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時,收縮壓和舒張壓均有所升高,舒張壓更為顯著 d大動脈管壁的彈性 e循環血量
14.試述最佳心率范圍理論?
最佳心率范圍理論是使心輸出量處於較高水平的這一心率范圍(120-180次/min).理論要求:安排一定的大強度運動,使心率能夠達到最佳心率范圍的上限,使心輸出量達到最大,以提高心臟的最大泵血功能.
15.試述心搏峰理論?
每搏輸出量達到峰值時的心率水平為心搏峰.目前搏出量達峰值時的HR水平是110-130次/min.理論要求:在心搏峰的HR水平上持續運動一段時間,使心搏峰值保持的時間較長,提高心臟的泵血功能.
16.為什麼一定范圍內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越長產生的力量越大?
a肌肉收縮前初長度在最適狀態下可使肌節中活化的橫橋數目達到最佳,從而產生較大的肌力. b肌肉受外力拉長時,肌肉產生牽張反射,使傳出沖動增加,從而增大肌肉的收縮力. c肌肉組織是一種黏彈性組織,受到牽拉時,由彈性回縮產生的彈性回縮力與收縮力疊加,從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17.EPOC的生理機制?
運動後恢復期的耗氧量並不完全等於運動中的氧虧,而是大於氧虧,這是因為運動時激活了肌細胞線粒體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謝增強,運動結束的一段時間內,一些生理指標並不能立即恢復到安靜狀態,而是逐漸恢復帶安靜狀態,此過程耗氧.
18.賽前狀態產生的機制?
賽前狀態產生的機制可以用條件反射機理來解釋,與比賽和訓練有關的場景信息,經常不斷的刺激運動員,並與肌肉活動時的生理變化相結合,經過反復強化,這條信息就成了條件刺激,因此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種條件反射.
19.簡述氧解離曲線?
血氧飽和度與氧分壓之間關系的曲線為氧解離曲線,為S形,分三段如圖表:
上段 中段 下段
PO2 100-60mmHg 60-40mmHg 40-15mmHg
形狀特點 坡度小 坡度大 坡度最大
曲線表明 對血氧飽和度影響不大 含引起血氧飽和度降低、釋放HbO2更多的氧氣 血氧飽和度明顯下降,大量HbO2(氧合血紅蛋白)解離出氧氣
血氧飽和度 百分之90 90-80 80-22
意義 為集體攝取更多的氧提供了保障 保證正常狀態下組織細胞氧氣的供應 代表了氧氣的儲備,使機體能適應組織活動增強時對氧氣的需求
注 肺部 組織部 劇烈運動時的組織部
20.為什麼深而慢的呼吸比淺而快的呼吸要好?

潮氣量 頻率 肺泡通氣量
正常 500mL 16 8000 5600
深而慢 1000 8 8000 6800
淺而快 250 32 8000 3200

肺泡通氣量=(潮氣量-無效腔)×呼吸頻率(次/min)
無效腔=150mL

『玖』 個體乳酸閥值最高的

在運動和訓練中,最大攝氧量是反映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觀生理指標,並已經廣泛應用於運動實踐,用於評定心肺功能水平和有氧能力。但近二十年來,耐力性項目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選手的最大攝氧量增加卻不明顯。因此,許多人認為,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提高並不完全是最大攝氧量增長的結果。而是乳酸閾提高引起的,與最大攝氧量相比,乳酸閾更能反映運動員的有氧工作能力。(運動生理學)

一、什麼是乳酸閾及個體乳酸閾

在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濃度會隨著運動負荷的增加而增加,當運動強度到達某一負荷時,血乳酸出現急劇增加的那一點,稱之為「乳酸閾」,這一點所對應的運動強度即為乳酸閾強度。它反映了機體內的代謝方式已經由有氧代謝為主過渡到無氧代謝為主的臨界點或轉折點。

如在進行速度越來越快的跑動訓練中,肌肉產生的乳酸會擴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時繼續氧化分解產生能量,如間歇訓練時的休息過程,另一部分隨著血液流到肝臟後,在肝臟重新轉變成糖原或葡萄糖,進入血液供給肌肉所需要的能量。運動初期,因為運動速度慢,乳酸產生很少,代謝的速度與產生的速度基本相當,血乳酸濃度基本不增加,此時,人體就以有氧代謝為主。隨著運動速度的增加,由於乳酸增加很快,代謝的速度遠小於消除的速度時,血乳酸濃度就會突然增加。出現這個變化時的速度,就是乳酸閾速度,這個點就叫乳酸閾。

最大攝氧量反映了人體在運動時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閾則反映人體在進行漸增負荷運動中,血乳酸開始積累時的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其閾值的高低反映了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個重要生理指標。

由於每個人的生理差異以及訓練水平的高低以及訓練方法不同,乳酸閾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所以,當個體在漸增負荷中乳酸的拐點定義為「個體乳酸閾」。

對於訓練水平高、方法科學的選手來說,其乳酸閾明顯要高於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賽中,雖然兩個人的最高攝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閾值高的人可以以較快的速度來完成比賽。

二、乳酸閾在運動實踐中的應用

最大攝氧量和乳酸閾都是評定人體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標,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機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體在理想狀態下,身體最大可以利用氧氣的能力。後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謝水平。由於最大攝氧量受遺傳影響較大,其可提高性較小。而乳酸閾較少受遺傳影響,可訓練性較大,訓練可以大幅度提高運動員的個體乳酸閾,從而提高選手的成績。

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證明,個體乳酸閾強度,是發展有氧耐力訓練的最佳強度。用個體乳酸閾強度進行耐力訓練,既能使呼吸和循環系統達到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時又能在能量代謝中使無氧代謝的比例減少到最低限度,不至於在運動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閾的訓練方法

有氧耐力進高的標志之一就是個體乳酸閾提高,在訓練一段時間後,訓練強度就要根據新的個體乳酸閾強度來確定。一般無訓練者,常以其5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進行長時間運動時,血乳酸幾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礎的運動員,可達到60-70%的最大攝氧量強度,頂級選手,可以達到85%的最大攝氧強度。

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採取下面的方法:

1、持續訓練法

一般來說,首先要確定自己的最大攝氧量下的運動速度,這個可以採取12分鍾的盡力跑來,以跑過的距離來測定,換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時間。然後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這個速度就是無氧閾速度。跑時剛開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鍾左右速度不減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間。

2、間歇訓練法

如果進行間歇訓練,要以長距離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為佳。速度要適當提高,比持續訓練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數最少要3次,最多可達6或8次,組間間歇以積極性間歇為主,等心率恢復到120次每分時開始下一組。最後要以跑完間歇最後一組速度沒有下降為准。

以本人為例,12分鍾跑的距離是3000米,每圈速度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採取持續訓練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這樣來進行長時間跑動。

如採取間歇訓練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這個速度來跑間歇,感覺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出處:網路。

閱讀全文

與個體乳酸閾在體育運動中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