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體育是怎樣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戰亂頻繁的時代,這時期的體育活動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因果報應」、「神不滅」等唯心主義宗教觀念得到推崇,從根本上否定了體育強身健體的意義。
這一時期,導引被認為是「小術」,被廣為傳播的是服葯靜養,但還是有很多人非常重視導引之術。《養性延命錄》一書的編著者陶弘景就曾明確提出用導引術醫療疾病的觀點。他的《養性延命錄》中還記載了「五禽戲」的練法:「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這是對華陀所編的「五禽戲」最早最詳細的記載。
這一時期的舞蹈藝術倒是在各方面有較為廣泛的發展,當時宮廷和豪門世族有專門的歌舞藝伎。
漢晉時期,舞蹈傳到了北朝,西北少數民族的「龜茲樂」、「西涼樂」、「西戎伎」等樂舞也被帶進了中原,促進了各民族間舞蹈的大交流。優美的舞蹈活動也出現在佛教藝術當中,如敦煌壁畫中的「天宮伎樂」。《洛陽伽藍記》中記載:「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反映了北魏京城洛陽景樂寺大齋時的舞蹈場景。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體育活動中,得到發展的還有雜技、相撲以及投壺等項目。從整體角度看,這一時期觀賞性的活動已畸形發展,運動健身的項目明顯衰退了。
2. 隋唐五代時期的體育是怎樣的呢
隋唐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的時期,這大大地促進了體育活動的全面發展。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體育出現了鼎盛的局面,如武藝、球戲、角抵以及民間體育活動等在南北朝衰落的情況下得到復興,且有明顯的發展。
隋唐時期推行的府兵制和武則天設置的武進制,使武藝得到了普及和發展,而且武術運動正逐漸向健身和娛樂的方向發展。《新唐書·兵志》中記載,隋唐的府兵制規定,府兵「二十為兵,六十而免。其能騎而射者為越騎,其餘為步兵、武騎、排攢手、步射」。而武則天「長安二年,始置武舉,其制,有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馬槍、翹關、負重、身材之選」。由此可見武科考試要求之高。這期間,涌現出大批的武勇之士,如尉遲敬德,《資治通鑒·唐紀四》中記載他與李元吉比武:「齊王元吉以善馬稍自負,聞敬德之能,請務去刃相與校勝負。元吉操稍躍馬,志在刺之,敬德須臾三奪其稍。」這其中就有濃重的武術運動色彩。
南北朝時期衰落的擊鞠、蹴鞠活動到了唐朝再度流行。《資治通鑒·唐紀十五》中就記載永徽三年,高宗李治登安福門樓,看宮外「有群胡擊鞠」。中宗李顯也喜愛擊鞠,說明擊鞠在當時宮廷、府第間蔚然成風。在唐代皇室墓葬壁畫中就繪有擊球圖。女子擊球活動也是在唐朝開始的。五代時,後蜀花蕊夫人《宮詞》中就有「自教宮娥學打球,五鞍初跨柳腰系」的說法。
樂舞在隋唐時期也達到極盛,這時還有了專門的機構「太常寺」、「教坊」來管理其事。豐富多彩的舞蹈大致可分為健舞和軟舞。大型舞蹈創作在宮廷里風行一時。唐太宗李世民曾令人編制《破陣樂》,據記載,共舞者達到128人,與《九功舞》、《上元舞》屬於有名的三大舞。武則天時又創編了多達140人的《聖壽樂》,《舊唐書·音樂志》中記載:「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可以想見這是類似於現代團體操形式的組字舞。小型舞蹈也有軟舞、健舞之分。這些舞蹈均在民間非常流行。
隋唐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繁榮,各類體育活動不斷創新,更加豐富多彩了。而這時期的最大特色就是女子體育活動的開展。除雜技、舞蹈等歷代多為婦女參加的種類外,各種球戲、射箭等也開始有女性參與。另外,中國與外國的體育交流活動也比前代更加頻繁和突出。
3. 西晉南北朝時期體育發展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0年曹丕稱帝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這一時期的民間節日體育活動,大抵和漢代習俗相同,梁朝人宗懍所著《荊楚歲時記》中有所記述,但運動量較大的擊球、蹴鞠等顯著衰落,傳統武藝局限於軍營中;特別是秦漢以前文人習武之風,到南北朝時,起了很大變化。《顏氏家訓·勉學》雲:「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 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從體育的角度觀察,這個時期觀賞性的活動畸形發展,運動健身的項目明顯衰退。兩晉南北朝 (265~581) 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代, 民族矛盾、 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奪權斗爭縱橫交織。這種長期混亂不安局面對當時的體育活動有很大的影響。這一時期佛教的「因果報應」、 「神不滅」思想, 對講究身體健康的體育極端不利。「神不滅」 宣揚人死後精神可以永遠存在,這種唯心主義宗教神學觀點反映在養生上必然是重「養神」、「養性」,而輕 「養形」、 「養身」,反映在體育上,則從根本上抹殺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意義。梁朝的無神論者范縝(450~515),針對「神不滅」的謬論,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的觀點,並用生動的比喻闡明「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刃,形之於用,猶刃之於利。……未聞刃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在」的道理(《神滅論》)。這與「健康之精神,寓於健全之體魄」的理論是一致的,但這一正確觀點受到梁武帝等的壓制並加以禁止。魏晉玄學是儒、道合流的產物,主張「以無為本」,「以靜為原」,不承認萬事萬物在運動中變化發展的事實,從而對以運動為主要手段的體育持否定態度。
特點:
士大夫輕視習武。史書記載,這一時期的武藝技術在軍中有明顯的提高,如「刀及單刀、雙戟皆有口訣要術」(《抱朴子·外篇·自序》)。表明已總結出一些兵器使用方法,並用口訣簡要地表達出來當時並有《馬槊譜》問世。但是在士大夫中明確反映出輕視習武的觀點。例如,葛洪曾習練武藝,「學七尺杖術,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但他認為這些都是「不急之末學」(《抱朴子·外篇·自序》)。又如,曾撰寫《魏書》的北齊中書令魏收, 青年時「好習騎射, 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卻譏刺他說,「魏郎弄戟多少」,魏收感到慚愧,「遂折節讀書」(《北齊書·魏收傳》),放棄了習武上述事例充分反映文人輕視習武的社會風氣
舞蹈風格豐富多彩編輯
此一時期舞蹈種類的繁多和風格的多樣,對後世某些體育項目(如體操、武術、冰上運動等)動作的演進有借鑒的作用。當時,宮廷和豪門世族大都收養有專門的歌舞伎人梁朝衡州刺史羊侃,府中有「舞人張凈琬腰圍一尺六寸,時人咸推能掌中舞;又有孫荊玉,能反腰帖地,銜得席上玉簪」(《梁書·羊侃傳》)。這些類似「托舉」和「下腰」的舞蹈動作,仍保留在近代的體操技巧中東晉以後,「 樂人南奔」(《隋書·音樂志上》),將宮廷歌舞帶到南方,促進了東晉、南朝舞蹈的繁盛。
北朝繼承了漢、晉的舞蹈,還將西北各地少數民族的「龜茲樂」、「西涼樂」、「西戎伎」等樂舞帶進中原,實現了各民族舞蹈的大交流。南朝也引進了北方民族的舞蹈,如梁元帝蕭繹《夕出通波閣觀妓詩》中,有「胡舞開齊閣, 鈴盤出步廊」 句;又如陳後主時,曾「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隋書·音樂志上)。在佛教藝術中也有優美的舞蹈活動,如敦煌壁畫中的「天宮伎樂」。北魏京城洛陽的景樂寺,大齋時,「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得往觀者,以為至天堂」(楊之《洛陽伽藍記》)反映了這一時期的舞蹈藝術在各方面均有廣泛開展。
雜伎、相撲成為專門項目編輯
雜伎、相撲在秦漢時,大抵包括在「魚龍百戲」或「樂舞百戲」之中,兩晉以後,進一步分化出來,各自形成專項活動。
雜伎的演進 ;兩晉南北朝時期,像漢武帝時那樣規模盛大的角抵戲演出不復多見了,但雜伎項目日益增多,技術也逐漸提高。晉代已有馬戲的專項表演,或作為一個精彩節目出現。如晉朝的中朝元會時,有「卧騎、倒騎、顛騎,自東華門馳往神虎門」(《南齊書·禮志》)。又如後趙石虎觀看雜伎表演時,有一節目為「衣伎兒作獼猴之形,走馬上,或在(馬)脅,或在馬頭,或在馬尾,馬走如故,名為猿騎」(陸《鄴中記》),均說明馬戲的技術達到相當高度,亦即後世「跑馬賣解」的前身。北魏天興六年 (403)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魏書·樂志》)。北周大成元年 (579),「廣召雜伎,增修百戲」(《通典·樂典六》)。可以看出「雜伎」已與「百戲」並列,成為一項獨立活動。
緣幢、緣竿技術的發展編輯
據《鄴中記》所載,「(石)虎正會,殿前作樂,高、龍魚、鳳凰、安息五案之屬,莫不畢備。有額上緣幢,至上鳥飛,左回右轉;又以幢著齒上,亦如之」。額上,齒上均能戴竿,並有人攀援其上,做左回右轉的動作,足見緣竿的技巧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北魏碑刻雜伎圖中,有一幅為額上緣竿表演,竿上加橫木,有 3小兒盤旋其上,驚險異常。疊案演技中,梁有「五案幢伎」,北魏有「五案」,這是站在從不同角度疊起的 5張桌子上表演倒立。
走索及其他雜伎編輯
《洛陽伽藍記》「禪虛寺」條謂:「寺前有閱兵場,……有羽林馬僧相善角抵戲,擲戟與百尺樹齊等;虎賁張車擲刀出樓一丈。」又《南史·王敬則傳》謂:「宋前廢帝使王敬則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接無不中。」反映了當時擲刀,擲戟技術的高超。同時,走索的技術也大有提高,最精者能於「高百尺,相去四十丈」的兩座樓閣之間,以粗「麻繩」相聯,表演時, 「 令二人各從樓內出,從繩上行,以為佛神相遇」(《十六國春秋·後秦錄·姚興傳》)。此外還有杠鼎、舞輪、跳劍、弄鈴等伎。
相撲的變化編輯
相撲之名始見於西晉初,女子相撲也於此時始見於文字記載。吳末帝孫皓(264~280),「使尚方以金作步搖假髻以千數,令宮人著以相撲,朝成夕敗,輒命更作」(《古今圖書集成》422冊引《江表傳》)。晉武帝(265~290)時,有西域健胡,捷無敵,「晉人莫敢與校,帝(司馬炎)募勇士,唯庾東應選,遂撲殺之,名震殊俗」(《晉書·庾闡傳》)。說明相撲不僅作為一種表演項目,並已成為一種「競技運動」。但當時稱相撲為下技,據王隱《晉書》記載,「潁川、襄城二郡班宣相會,累欲作樂」,襄城功曹劉子篤說,「相撲下技,不足以別兩國優劣,請使二郡更論經國大理,人物得失」。
圍棋、投壺日益盛行編輯
兩晉南北朝的文人,大都尚清談,樂游宴,這種社會風氣促進了圍棋、投壺的空前發展。
圍棋
這是當時飲宴交往的常見節目,又名「手談」。繼曹魏之後,晉代的棋風益盛。如惠帝的兒子司馬,常召賈充等入宮,「弈棋爭道」(《 晉書·賈充傳》)。南北朝時,帝王大臣無不好弈,上行下效,棋風愈熾。宋文帝劉義隆好弈,曾令圍棋名手褚思庄與會稽太守羊玄保對棋,並錄成「圖局」,供其觀賞(《南史·蕭惠基傳》)。皇帝下令品棋之事,南朝時已習以為常。如梁武帝蕭衍令長史柳惲品棋,「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 3卷,惲為第二焉」(《南史·柳惲傳》)。足見棋藝評比的規模很大。蕭衍本人也通弈道,著有《圍棋賦》、《圍棋品》、《棋法》等。晉人范汪等撰《棋九品序錄》 5卷,說明圍棋等級已分「九品」。圍棋名手遍及南北。南方有王抗、褚思庄、夏赤松,柳惲、蕭道成、羊玄保……等,均為三品以上。北方不弱於南,「後魏有范寧兒者,善圍棋,與李彪使齊,齊武(帝)令江南上品王抗與(弈),寧兒制勝而還」 (《冊府元龜》卷 869)。北燕有悉羅騰,「工圍棋,窮究其妙,獨步當時,莫與為儔。俄而北平樂抄少攜出,與(羅)齊名」(《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悉羅騰傳》)。遠處東北地區的 「百濟國」,有各種雜戲, 「然尤尚弈棋」(《周書·異域列傳》)。用圍棋賭博之事也層出不窮。如謝安與謝玄曾弈棋賭別墅,謝玄棋高一著,但因惦念戰事,心緒不寧,把別墅輸給了謝安(《晉書·謝安傳》)。宋文帝曾與「三品」棋手羊玄保弈棋賭郡,「玄保戲勝,以補宣城太守」(《南史·羊玄保傳》)。當時人顏之推對圍棋活動作過評價,他認為「學者不可常精,時有疲倦,則倘為之,猶勝飽食昏睡,兀然獨坐耳!……圍棋有『手談』『坐隱』之目,頗為雅戲,但令人耽憒,廢喪實多,不可常也」(《顏氏家訓·雜藝》)。
投壺
這一時期投壺之戲的風行,與士大夫好飲宴的習氣有關。南齊竟陵王蕭子良,曾因與柳惲於夜宴時「投壺梟不絕」,甚至誤了早朝(《南史·柳惲傳》)。顏之推由梁到北齊鄴中時,「亦見廣寧,蘭陵諸王有此校具(指投壺用具)」(《顏氏家訓·雜藝》)。可見南北兩地統治階級的飲宴中,常以投壺為樂。魏晉以後,由於壺具加耳, 促進了投壺技術的提高。「 耳小於口,而賞其用心愈精,遂使耳倍多」(《經說·投壺》)。即指壺具加了兩耳後,花樣倍增。晉代已有隔障投壺的技巧,石崇有一婢女「善投壺,隔屏風投之」(《太平御覽》引《晉書》)。更為奇巧的是,丹陽縣尹王胡之「善於投壺」,能「閉目」投入,其「手熟」竟能達到如此程度(《晉陽秋》)。投壺的花樣「有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蓮花驍」。汝南周、會稽賀徽,「並能一箭四十餘驍,賀又嘗為小障,置壺其外,隔障投之,無所失也」(《顏氏家訓·雜藝》)
4. 我國古代有哪些運動項目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曾創造了許多民族體育活動。
中國武術: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石器時代,它是人們同野獸搏鬥的技擊術。戰國時代,武術又有了娛樂活動和軍事技術雙重性,並廣泛地傳入了民間。隨著歷史的演進,現在武術已成為人們進行身體鍛煉的運動手段。現在的武術是以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為素材,按照攻守進退、動靜徐疾、剛柔虛實矛盾的相應變化規律,編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種套路進行演練的一種體育運動。
氣功:氣功是我國古代人民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一種保健養生方法。它源起於遠古時期,迄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包括呼吸運動、肢體運動、按摩等基本運動。五禽戲、八段錦皆屬氣功一類。
摔跤:我國的摔跤起源甚古,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古代摔跤稱為「角抵」、「角觚」、「角力」、「相撲」、「爭交」等等,各朝不同。從西周到春秋戰國,角抵是軍事訓練項目。秦漢之後,演變成娛樂性的體育活動。魏晉南北朝時,中原角抵接受少數民族摔跤的某些特點,形成了一種新的摔跤形式——相撲。隋唐以來,摔跤活動開展更為廣泛,定期舉行比賽。隋朝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唐朝除了元宵節外,還增加了一場秋季比賽,放在中元節(夏歷七月十五)舉行。宋代摔跤稱「爭交」,優勝者可得獎品甚至官位。宋代「爭交」比賽還有女選手上場,有的還獲得獎品,可知當時「爭交」活動非常興盛。
放風箏:最早稱「木鳶」。傳說是魯班受鷹鷂在空中盤旋的啟迪所發明的。墨翟也曾斫木為鷂放飛藍天。漢初,韓信剖篾紮成架子,用紙糊成鷂,以線牽引,乘風放飛入空,始稱「紙鳶」。五代時,李鄴在紙鳶上裝竹笛,置絲鞭,飛入空中後,經風一吹,「聲如箏鳴」,因此得名「風箏」。唐代貴族王孫用貴重的綾作風箏,於清明節夜以繼日放風箏取樂。北宋後,風箏開始在民間流傳,明清時候,放風箏已成為民間的普遍活動。後來,風箏又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現在,我國每年4月1日至5日還在山東濰坊舉行風箏節,進行風箏比賽呢!
踢毽:踢毽子是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漢磚的壁畫上就已繪有踢毽者的形象。大約南宋時,踢毽已普遍流行。到了明代,已形成非常考究的踢毽技法,有里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等各式踢法。到了清朝,皇帝還曾把踢毽子列入八旗軍的軍操之一。
跳繩:古稱「跳白索」。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幾千年歷史。南北朝時很盛行。每逢農歷正月十六,黃河流域的農村中都要舉行兒童跳繩比賽。明末清初時,跳繩有了進一步發展,北京一帶有元宵節跳繩的風俗。明代《帝京景物略》有明確記載:「正月十五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輪,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鞦韆:相傳是古代山戎(北戎)族的一種游戲活動。公元前663年齊桓公討伐山戎時,將這種活動傳入中原。到了唐代,皇族及不少官宦人家的婦女愛好這一活動,大約是婦女們盪鞦韆時裙帶飛舞,飄然若仙,鞦韆又被稱為「半仙之戲」。北宋時,不僅婦女愛好盪鞦韆,民間藝人還將它列為雜技表演項目。以後,鞦韆一直在民間流傳。
拔河:始於2400年前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國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一支強大的水軍。水軍使用一種名為「鉤拒」的兵器來鉤拉戰敗欲逃的敵船。軍士們用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得,而戰敗的船則拚命擺脫,雙方形成一種力量的抗衡。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演變為拔河比賽。到了唐代,拔河活動已廣泛開展。現在,拔河仍是一項群眾喜愛的文體活動。
此外,還有蹴鞠(足球)、舉重、踏青、射柳、水鞦韆以及圍棋、象棋等智力競賽項目。
5. 中國古代南北朝時期有哪些民間運動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當中,古人的生活都是比較枯燥的,因為他們沒有特別發達的技術,並沒有像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些電子產品,所以他們的生活可能會比較枯燥。在真正的歷史上,人們生活的其實還是比較充裕的,並沒有因為缺少了這些電子產品而整天都在虛度時間,他們會有很多的活動。在南北朝時期,舞獅子就是一個熱門的民間娛樂運動,而且這還是一個群體性的活動,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
三、大同小異因為每個朝代的審美會有所不同,所以舞獅子這一項運動雖然都存在於很多的朝代當中,但是所舞的獅子在顏色包括,動作等方面會有著一些小小的差異,但是舞獅子所營造出來的一種熱鬧的氛圍是沒有改變的。每到佳節的時候,它絕對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頭戲,是當時很多小孩子都特別期待的一項表演。
6. 體育的發展史
1.在古希臘,燦爛的文化、發達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帶來了體育繁榮。各城邦之間的軍事交戰,更加促進了他們對體育的重視。最典型的是斯巴達,他們不僅重視尚武教育,同時很注意優生。新嬰兒必須交送國家檢查,體格強壯者才歸還父母養育,患病或畸形的兒童便被丟入山谷之中,任其死去。古希臘人還在祭祀活動中誕生了輝煌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並延續達千年之久,為人類體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2.中世紀(476—1640)歐洲進入黑暗的封建社會階段。經濟文化落後,在有害思想的支配下,除了在為統治階級培養接班人的封建貴族子弟學校的騎士教育中施以體育之外(規定「騎士七技」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跳棋、吟詩,其中有五項屬於體育范疇),在一般教會學校的課程中,沒有發展體能的活動計劃,被稱為「沒有體育的教育」,致使一般人身體能力退化,加之不講衛生,忽視防治疾病,造成流行病、傳染病蔓延,民族體質日衰。
3.於14、15世紀發源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此後第一個倡導「三育」學說的是英國的哲學家、教育家洛克(1632—1704)。他明確地把教育分成體育、德育和智育三部分,並強調指出「健全之精神寓於健全之身體」。主張在宮庭訓練學校開設體育課程。
4.18世紀,法國出現了以反對教學權威和封建制度為目的的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盧梭(1715—1771)。他主張在教育上要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
5.19世紀,西歐由於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和民族主義傾向,各國之間接連發生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等,許多國家都遭受戰敗的屈辱。正是出於強國強民的需要,迫使各國開始重視體育,因而相繼出現了「體操之父」,如德國的「體操之父」古茨姆斯等。作為人類社會財富的體育,以後流傳到歐亞美各洲,推動了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正當歐洲各國紛紛採用和推廣德國和瑞典體操的時候,英國由於其獨特的社會條件,興起了符合他們民族特點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隨著英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以及斯賓塞的著作流傳,英國的戶外運動、娛樂和競技運動,逐漸在美國、歐洲以及其他許多國家得到傳播。
7. 我國古代有哪些體育運動
1.中國古來代足球運動——蹴鞠源
2.中國古代摔跤運動——角力
3.在蘇格蘭出現的現代高爾夫球,其形制、運動規則與我國的古代「捶丸」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且捶丸的歷史記述比高爾夫球的最初出現還要早三百年
4.射箭,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
5.中國古代體育運動——騎術
8. 中國古代運動有什麼
主要有以下幾復種:制
1,球類運動:蹴鞠(足球)、擊鞠(馬球)、捶丸(高爾夫球)、木射、掌旋球
2,田徑運動:現代田徑運動是由跑、跳、投擲三種方式組成。雖然中國古代沒有用這些詞,但也存在類似的運動。如孫武練兵,為訓練士兵長途奔襲能力,讓士兵全副武裝,連續奔跑300公里才休息。對比之下,馬拉松的起源,那個跑了幾十公里就累死的古希臘士兵,到了孫武手下也就是被淘汰的料。與孫武並稱的吳起也是練兵高手,要求手下士兵攜帶三天口糧半日內跑100里。古人稱武略傑出者常說可比「孫吳」,看來孫武和吳起之英名不是吹的,看看其士兵素質就知道了。南北朝時的猛將周文育善跳,多次以此立功。顏真卿不但是書法大家,而且是一個跳高家,老年時曾然人用席子把自己身體圍城一圈,然後一個原地挺身縱跳,就從席圈中一躍而出。投擲運動則有著名的游戲「投壺」。
此外,古代的游泳、滑冰、摔跤也很流行。
9. 中國古代的體育運動有哪些
1.中國古代足球運動——蹴鞠
2.中國古代摔跤運動——角力
3.在蘇格蘭出現的現代高爾夫球,其形制、運動規則與我國的古代「捶丸」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且捶丸的歷史記述比高爾夫球的最初出現還要早三百年
4.射箭,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項目的鼻祖
5.中國古代體育運動——騎術
基本就以上這些。風箏不算是運動項目。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
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10. 中國古代體育運動有什麼
有蹴鞠、角力、捶丸、射箭和龍舟競渡等,放風箏也是體育運動之一。
1、蹴鞠:是中國古代足球運動。
2、角力:是中國古代摔跤運動,是人們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項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人類最原始、最早的一項體育活動。
3、捶丸:來源於唐代的「步打球」,與現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非對抗性比賽,取消了球門,改用球穴,球進穴得一分。競賽形式變了,名稱也隨之改變了,叫「捶丸」。
4、射箭:助弓的彈力將箭射出,在一定的距離內比賽准確性的體育運動項目,為射箭運動。遠在1萬年前的中石器時代,人類就發明了弓箭來狩獵捕魚。以後很長時間,弓箭又是用於戰爭的武器之一,現弓箭作為人們喜歡的體育運動項目存在下來。
5、龍舟競渡:龍舟競渡,又稱扒龍舟、賽龍舟、扒龍船、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中國歷史上一種具有濃郁的傳統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