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育社會學在什麼背景下產生的
一、體育運動對人都具有強有力的性格塑造的體驗
二、人們被動地內化了運動體驗中所包含的「性格塑造教育」
三、從體育運動中所獲得的性格塑造教育非常獨特
體育社會化就是建立多渠道的籌資機制,促進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體育,促進體育事業產業化。鼓勵全社會投資興辦體育,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開發與經營體育,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資源,盤活存量資源,促進全民健身。
體育社會化的作用:
社會化可以用「人格的發展」、「社會性的發展」、「社會態度的形成」以及「社會角色的獲得」等詞彙來具體表現,這些詞彙都意味著社會化的具體內容。從另一個角度看,社會化還可以分為政治社會化、民族社會化、法律社會化、性別角色社會化、道德社會化等等。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化的不同方面。體育是廣義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各種非生產性的體力活動,它或以競技為目的,或以健身為目的,是人類普遍從事的一項活動,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民族社會化
民族社會化是使自然人成為具有民族意識的人的過程。各個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風俗與傳統,民族社會化的結果,使每個人都能尊重自己的民族習慣、風俗與傳統,具有民族自豪感。在民族社會化的過程中,體育運動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比如,一些重大的體育事件,總是激起國人的民族意識。
在1959年,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奪得第一個男子單打冠軍,以後,中國乒乓球運動員又相繼為中國奪得了幾十個世界冠軍,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乒乓球也被譽為「國球」。
在1993年,當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走上主席台,拿起一張不起眼的小紙條,准備宣布2000年奧運會主辦城市時,多少中國人都屏住了呼吸,當得知申辦失利後,海內華人無不惋惜,許多人流下了悲傷的淚水;今天,在大眾心目中,志行風格(指足球運動員容志行的高尚體育精神),拼搏精神,女排精神(指中國女子排球隊的高尚體育精神),喬波精神(指滑冰運動員葉喬波的高尚體育精神),都是改革開放後,中國人民族風貌的體現和時代脈搏的表徵。
超民族社會化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體育更是沒有國界的,這一點從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上反映得尤為明顯。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
1.促進作為體育運動基礎的身體素質和優良道德品質的發展。
2.通過體育運動,以相互更好的了解和友誼的精神教育青年,從而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美好與和平的世界。
3.將奧林匹克原則傳播到全世界,從而建立國際親善關系。
4.使世界運動員在每四年一次的盛大的體育節——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聚會在一起。
這些宗旨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願望。奧林匹克的口號,「更高、更快、更強」反映了人類不斷向自己的最大潛力挑戰的進取精神。體育運動中的道德准則——公平競爭,也為所有參加和不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所接受。奧林匹克運動教育所有的人,使他們認識到:人們在競爭中可以友好相處,在友好相處中可以競爭;個人的潛力是有限的,但人永遠可以給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發掘自己的潛力;成功和失敗都是暫時的,只有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今天,不同國家的人們在實現自己各自的民族社會化的同時,也都接受了在體育運動中體現出的這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
道德社會化
道德社會化(moral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們按照道德標准來支配自己的行為。在社會中為了維護人們的共同利益,協調彼此的關系,便產生了調節人們行為的標准。個人如果遵守這些標准,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贊許並感到心安理得,否則,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並感到內疚。體育游戲和體育競賽也促進了這種道德社會化的過程。從孩提時的游戲開始,人們就逐漸學會了公平競爭的原則。遵守規則,成為進行體育競賽的必要條件。遵守競賽規則,競賽得以順利進行,模範遵守競賽規則者,還可以獲得公平競賽獎(如第十五屆世界盃足球賽);不遵守比賽規則,要受到裁判的制裁和輿論的譴責。即便是約翰遜和馬拉多納這樣的超級明星,如果違反競賽規則(服用興奮劑),也要被毫不留情地罰出局。人們就是在這種典型的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下,逐漸學會了遵守體育運動規范,學會了區分競賽成績與體育人格的不同,並將這種學習遷移到遵守其他社會道德規范中去。
性別角色社會化
性別角色社會化(sexrole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們按照社會上普遍認為的男女性別角色的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由於男女的生理結構不同,社會習俗向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子需按男性角色要求行事,女子需按女性角色要求行事。從兒童時期開始,男孩就被鼓勵從事更多的戶外活動、身體接觸性活動以及大肌肉群的劇烈活動;女孩則被鼓勵更多地留在家裡,要保持清潔,少去戶外摸爬滾打。體育運動項目也根據性別做了明確的區分,表現在:
1.男女均可參加的項目比賽時分性別進行,此時,競賽規則有可能相同,如100米自由泳;也可能不同,如排球、羽毛球、體操等。
2.男女性別分別設置項目例如,只有男子參加的項目有:拳擊、冰球等,只有女子參加的項目有:花樣游泳,藝術體操等。
這樣的區分,似乎主要考慮的是男女生理特徵的不同。這些體育活動,具有非常強烈的性別角色的引導作用,如藝術體操可以充分體現女性的嬌柔美,橄欖球可以充分體現男子的粗獷和強悍,使人們對相應的性別角色產生認同和模仿。
② 奧林匹克運動的六大時代背景
奧林匹克運動興起於歐洲資本主義工業化時代。它以堅實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基礎為依託,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發展的潮流,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後開始的一項偉大的社會實踐,其產生有以下的背景。
六大時代背景
1.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14-18世紀,歐洲大陸出現了3次大規模的思想文化運動,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三大思想文化運動砸開了中世紀束縛人們思想的封建枷鎖,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主要思想障礙,迎來了思想解放、人才輩出和科學繁榮的時期。適應新的生產力發展和新的生產關系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科學藝術紛紛產生,同時,新的體育思想一一近代體育思想也應運而生。
2.資本主義工業化生產和資產階級的教育方式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提供了適宜的土壤。資本主義工業革命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它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使近代體育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促使體育獲得了更強的生命力。由於工業化社會中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給人的生理、心理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促使人們努力尋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對身體活動有了新的認識。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改善人的身體本身,體育因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需要而得到進一步發展。
3.古代奧運會遺址的發掘喚起了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嚮往。在14-16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中,歐洲新興資產階級熱烈歌頌了古希臘體育精神,使人們再度回想起泯滅久遠的古希臘奧運會。古代奧運會的遺址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嚮往,英、法、德等國的學者都希望進入希臘尋找古代奧運會的遺跡,但由於土耳其人的封鎖,這一願望未能實現。
4.體育的國際化趨勢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產生創造了條件。19世紀後半葉,隨著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和世界市場得以形成,民族間的壁壘被打破,體育也超越國界,出現了國際間的體育交流和比賽,形成了體育國際化趨勢。由於國際體育競賽和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國際性的單項體育組織相繼誕生。1881年第一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國際體操聯合會成立,1892年國際賽艇聯合會和滑冰聯盟相繼成立。國際體育組織的產生,使運動競賽擺脫了原來的地方傳統,具有了國際性。在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不斷成立和國際單項體育競賽蓬勃開展的基礎上,人們又迫切要求組織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為現代奧運會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同時,隨著國際體育交流的增多,一個協調各體育組織活動的國際體育組織的誕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復興奧運會的嘗試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積累了經驗。19世紀初期,歐美一些國家為復興奧運會進行了各種嘗試。19世紀30年代,瑞典倫德大學的斯卡圖教授曾組辦過兩次被當地報紙稱作"奧運會"的比賽活動。從1849年起,每年一屆,英國布魯克斯博士組辦過長達幾十年的"奧林匹克節"。
6.戰爭的威脅和人們渴望和平的願望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19世紀末,世界上出現了壟斷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一個新的、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威廉二世統治的德國登上了歷史舞台,並且想通過戰爭來重新瓜分世界,戰爭的陰雲籠罩著整個歐洲。
法國教育家顧拜旦是公認的現代奧林匹克創始人,他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1888年,顧拜旦就任法國學校教育、體育訓練籌備委員會秘書長。1889年顧拜旦代表法國參加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國際體育訓練大會,進一步了解了世界體育的動態,他認為近代體育的發展正在走向國際化,應該藉助古希臘體育的經驗和傳統影響來推進國際體育,於是產生了復興奧運會的想法。為了實現這一想法,顧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顧拜旦創辦《體育評論》雜志,以此為陣地熱情宣傳他的主張,對創辦奧運會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892年,顧拜旦遍訪歐洲,宣傳奧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慶祝法國體育運動協會聯合會成立5周年大會上,他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第一次公開和正式地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在演說中,顧拜旦闡明:現代奧運會應該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但應該比古代奧運會有所發展和有所創新,它應該向一切國家、一切地區和一切民族開放,並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顧拜旦的倡議,使現代奧運會從一開始便沖破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具有鮮明的國際性。1893年,顧拜旦在巴黎召開一次國際性體育協調會議,團結國際體育人士,討論創辦奧運會的問題。翌年,他還將自己的倡議寫成公開信, 寄給許多國家的體育俱樂部,得到不少體育俱樂部的支持。
在國際上各種因素的促進和顧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創辦奧運會的各種准備工作終告就緒。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據顧拜旦的建議, 來自美國、英國、俄國、瑞士、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希臘等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組織的代表,參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學院舉行的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又先後有21個國家致函,向大會表示支持和祝賀。這次會議通過了成立國際奧委會的決議,並從79名正式代表中選出15人任第1屆國際奧委會委員。大會還決定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由於首屆奧運會定於1896年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因此希臘委員維凱拉斯當選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大會規定每4年舉行一次奧運會,通過了遵循"業余運動"的決議。大會還規定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水上運動、游泳、賽艇、帆船、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運動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屆現代奧運會終於如期在雅典舉行。雖然組織很不完善,但它卻是奧林匹克運動正式誕生的重要標志,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
奧林匹克運動終於登上歷史舞台, 揭開了人類文明史上又一頁新的篇章。
③ 體育社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9世紀下半葉,英國學者、社會學創始人之一H.斯賓塞就探討過體育的教育問題。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論述過清教徒對體育運動的興趣;G.齊美爾也曾以體育競賽來揭示人的社會化,並把它視為沖突中的一個統一因素。現代體育社會學發端於20世紀20~30年代。一般認為,德國學者H.里塞和美國學者F.羅德是該學科的開拓者。1912年裡塞出版了《運動社會學》,第一次把體育運動作為一種社會活動方式,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體育運動進行了考察。羅德於1937年發表了《體育社會學》。初期的體育社會學側重研究競技、體育團體、大學體育運動、觀眾等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波蘭、日本、蘇聯、芬蘭等國的學者對體育運動進行了系統的社會學研究。1956年羅德等人發表的《目標──建立一門體育運動社會學》一書被國際體育理論界公認為首創性著作。1964年 6月,由國際社會學學會倡議,在國際運動與體育理事會日內瓦工作會議上,正式成立國際體育運動社會學委員會。它每年都舉行年會,就有關體育運動的社會學問題進行學術討論與研究。工作內容有:①組織世界性學術討論會;②舉辦研究班;③與社會學界共同舉辦有關體育社會學的會議;④開展國際合作的科學研究活動;⑤創辦期刊。主要刊物有《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和《國際體育社會學委員會公報》。此後不久,被國際社會學學會接納為會員,標志著體育社會學學科地位的正式確立,體育社會學的學術研究也開始從分散進入國際合作時期。
④ 體育頌的創作背景
《體育頌》的寫作時代背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從創辦到1912年舉行第5屆奧運會前夕,奧林匹克運動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了一些陰影,發生了變異,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加拿大學者托瑪斯?貝德斯基在《體育與民族主義》一文中就指出:十九世紀前半葉是民族主義概念為人們接受的年代,開始是由自由主義出現的,爾後成為沙文主義。歐洲民族主義的成因可以聯繫到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復興。於是,奧運會可以用來作為衡量體育中民族主義發展程度的氣壓計。他在文章中列舉了從第一屆奧運會開始都曾經多次暴發一些民族主義糾紛。僅以1908年在倫敦舉行的第四屆奧運會為例,由於英國裁判偏袒該國選手引起其它國家,特別是美國選手的不滿,兩國曾在拔河比賽中發生爭吵,後來在400米跑中英美運動員又發生沖突,而英國裁判又整了美國選手,致使美國選手棄權罷賽以示抗議。奧運會上還發生了其它一些違規情況,如,早在1904年聖路易奧運會上就發生過美國的馬拉松選手「以車代步」和「打興奮針」的欺騙行為等等。這類事在顧拜旦看來顯然都是完全違背了他所提倡的奧林匹克理想的。這使他深感憂慮不安,於是,他在1908年7月24日倫敦第4屆奧運會期間由英國政府舉辦的招待會上發表了警世性的講話。他說:「可以認為,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物質文明——我通常稱做機械文明,使一切事物美好起來,但有些威脅奧林匹克理想的弊端卻令人不安。誠然我毋庸隱諱,『費厄潑賴』(Fairplay,意指公正競賽)處於危險之中。特別是由於種種毒害毫無顧忌地滋長,造成競賽的狂熱,賭博和冒險的狂熱,因此,如果我們著手進行一次改革運動來反對這種危險,我深信會得到這個國家輿論的支持——這些輿論會來自為自身健康、為教育價值、為完善人類的一切愛好體育的人們,這也許是最為有力的因素之一。上星期天,在美國聖保羅組織的一次運動員授獎大會上,賓夕法尼亞州大主教用中肯的話語提醒大家注意:『對奧運會來說,取勝沒有參加更為重要。』先生們,請牢記這鏗鏘有力的名言。這個論點可以擴展到諸多領域,直至形成客觀而正確的哲學基礎。對於人生而言,重要的絕非凱旋,而是戰斗。這意味著主要不是已經獲勝,而是進行戰斗。傳播這些格言,是為了造就更健壯的人類——從而使人類更加嚴謹審慎而又勇敢高貴。」
由此可見,作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奠基人的顧拜旦,早已敏銳地看到了當時社會出現的一些不利於體育健康發展的潛在危機,他在這次隆重而庄嚴的大會上大聲呼籲,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理解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四年之後,他用德文筆名霍羅德和艾歇巴赫發表了《體育頌》。
《體育頌》作品的意義:《體育頌》的時代意義詩歌是語言藝術,它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實踐方式,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和價值。詩歌的時代意義是與它的社會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密切聯系在一起的。
《體育頌》的社會認識作用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一定時期的社會生活及其運動規律經過作家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對後人來說,它能夠讓人們了解認識到前個時代世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實況真情,獲得豐富、生動、形象的社會歷史和生活知識,使人擴大視野,提高認識社會生活的能力;正如高爾基所說:「文學到底是要為認識生活這個事業服務的,它是時代的生活和情緒的歷史。」(高爾基:《論文學》第7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散文詩傑作《體育頌》讓人們形象、生動地認識和理解奧林匹克理想。
《體育頌》一開頭,作者就用浪漫主義手法,贊美「體育」是「天神的歡娛,生命的動力」,像「晨曦,照亮大地」,這向我們揭示了體育是神聖的事業,是「大地」(世界)上至高無上的事業。以下各段作者又用褒揚的詞語歌頌「體育」是「美麗」、「正義」、「勇氣」、「榮譽」、「樂趣」、「活力」、「進步」與「和平」的化身,這又向我們精闢、形象地揭示了體育的功能和體育對人類社會進步的意義。全詩都形象生動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所謂奧林匹克理想(或稱「奧林匹克主義」),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早在1892年11月,顧拜旦在巴黎正式提出創辦現代奧運會的倡議時,就明確主張:「我們要恢復的應該是這樣的運動會——它要像古代奧運會那樣,以團結、和平和友誼為宗旨;它不受國家、地區、民族和宗教的限制。」經過兩年的奔走努力,於1894年6月23日,在巴黎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他的這個初衷和崇高的思想,被寫入了《奧林匹克憲章》。《憲章》的中心思想是「在奧林匹克理想指導下,鼓舞和領導體育運動,從而促進和加強各國運動員之間的友誼。」1913年,根據顧拜旦構思設計製作的奧林匹克會旗有五個相套連的圓環,稱為奧林匹克環,它的顏色為藍、黃、黑、綠、紅;它是象徵五大洲的團結,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聚。奧林匹克會旗上還有三個拉丁文格言:「更高、更快、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這原是顧拜旦一位摯友辦學的校訓,顧拜旦認為寓意深廣,便取用作為奧林匹克格言(又稱「奧林匹克口號」),這個格言體現人類不斷向上、不斷競爭、不斷追求的一種體育精神,這也是奧林匹克崇高理想的組成部分。上述這些內容、意義,都巧妙地融匯在《體育頌》中。尤其是結尾一段,顧拜旦滿懷深情地贊美。(欣賞見本詞條目錄「作品正文」。
歌頌體育
《體育頌》的教育作用詩歌作品中所展示的社會生活,是詩人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而詩人反映社會生活總是根據自己的世界觀和審美觀念,在作品中對社會生活進行評價,寄寓自己的社會理想和道德標准;這就使得詩歌作品具有教育作用。中外久遠的文學傳統中,都注重一種「詩教」(如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等),作為散文詩的《體育頌》同樣也起到「詩教」的作用:給當時和今天的人們以形象的奧林匹克理想和體育文明的教育。
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是什麼呢?《奧林匹克憲章》規定得很明確:「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友誼、團結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從而建立一個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這說明奧林匹克運動是通過具有奧林匹克精神的體育活動來教育青年,以達到它的崇高目的。體育具有教育、健身和娛樂等多種功能,(這在《體育頌》中都有生動的抒寫和贊美),而體育教育則最能突出這些功能。
顧拜旦向來都十分重視教育,早在1888年和1889年先後發表兩篇重要論著,主張在學校中開展體育運動,並以體育為重點來改革教育,他在開始復興奧林匹克運動之初,就更堅定地認為「在現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在《體育頌》的每一段(節)、字里行間都貫穿著「教育」這根紅線。例如,他歌唱道:「啊,體育,你就是美麗!你塑造的人體,變得高尚還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恥的慾望引向墮落,還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顧拜旦在一次講話中說過:「奧林匹克理想在我們心目中是一種強烈的身體文化概念」,並認為「身體文化概念」中包涵著「美學概念,即對美與優雅的崇拜」。詩句和講話既體現了他精闢的體育價值觀和人體美學觀,又教導人們要全面認識和理解體育。
歌頌體育
他認為體育鍛煉和運動競賽應能凈化、美化人們的思想情操,而不是單一的身強力壯,所以,他教導人們既要看重人體的外形美——這是可以通過體育鍛煉獲得,但同時還要通過體育鍛煉而獲得心靈美,要求人們「二者和諧統一」。在贊美體育正義時,他又歌唱道:「啊,體育,你就是正義!你體現了社會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任何人想要超過速度一分一秒,超過高度一分一厘,取得成功的關鍵,只能是體力與精神融為一體。」這是針對體育競技場上有人為了追求榮譽而不擇手段,甚至做著最卑劣的事,所以他在詩中說:「榮譽的贏得要公正無私,反之便毫無意義」,並且提出警告:「有人耍弄見不得人的詭計,以此達到欺騙同伴的目的。他內心深處卻受著恥辱的絞縊」,「有朝一日被人識破,就會落得名聲掃地。」顧拜旦看到了當時資本主義興起後的社會種種不良現象,看到體育競技中職業化、商業化、沙文主義、服用興奮劑和暴力沖突事件等已經背離了奧林匹克的宗旨,他是多麼希望通過體育教育來拯救人類的靈魂,讓世界充滿「美麗」、「正義」、「進步」、「友誼」與「和平」啊!顧拜旦在《體育頌》中體現的奧運理想,從美學上講,就是為人類構造出了體育審美理想。
當今某些體育競技場內外,還有各種怪現狀,如吸毒、賭博、色情、運動員被當作商品買賣、暴力沖突、行賄受賄等與體育本身的宗旨,與奧林匹克的宗旨相悖謬的極不文明的行為。因此,《體育頌》的帶有強烈勸諭倡導、深含教育意味的詩歌美——體育審美理想,在當今的體育世界依然能夠作為一面鏡子,發揮它強大的理性力量和審美力量而震撼人們的心靈:警策、教育人們要繼承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注重體育道德,塑造真善美的體育形象,創建體育文明。而顧拜旦畢生為復興和高揚奧林匹克理想的奮斗精神,是永遠值得世人敬仰的。他不愧為一位偉大的國際體育運動活動家,又是偉大的體育教育家。
他認為體育「體現了社會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體育鍛煉和運動競賽能凈化人們的思想情操,可以培養人們的勇敢精神。他歌頌體育的教育作用和社會作用,實際上是歌頌人類的真善美。其主導思想是「體育就是和平」,這也是他多次倡導的奧林匹克宗旨。本詩充分體現了顧拜旦的體育價值觀 。
⑤ 體育學科背景
體育一詞,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cation,指的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直譯為身體的教育,簡稱為回體答育。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體育事業發展的規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一項重要標志,也成為國家間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體育可分為大眾體育、專業體育、學校體育等種類。包括體育文化、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競賽、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科學技術等諸多要素。
⑥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的社會背景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
(1995年6月20日國務院發布)
為了更廣泛地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特製定本綱要。
一、面臨的形勢
(一)建國40多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不斷增加,人民體質與健康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支持,群眾性體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群眾體育健身的物質條件逐步得到提高,體育在提高人民整體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
(二)當前,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對人民的整體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現狀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還不夠強,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還不夠廣泛,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還不夠多,現有體育場地設施在向社會開放、滿足群眾開展體育鍛煉的需要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學技術和監測管理還比較落後,有關的法規制度還不夠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民健身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在探索之中。這些問題,應隨著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逐步加以解決。
(三)為進一步增強人民體質,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必須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發展群眾體育。
⑦ 簡述現代運動會興旺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和意義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近代體育思想形成後在歐美各地廣泛實施的必然結果。
1894年,在顧拜旦的努力和各種因素的促進下,「恢復奧林匹克運動會代表大會」在巴黎舉行。會上成立了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並決定復興奧運會。
現代奧運會受到古代奧運會的深刻影響,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競技,而是真正的國際性的體育競賽。現代奧運會的產生是運動競賽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志著體育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一、國際奧委會
1894年成立的國際奧委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非政府的、非營利的組織,是領導奧林匹克運動和決定一切有關問題的最高權力機構。它的總部設在瑞士的洛桑。
國際奧委會設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主席從委員中選舉產生,一般任期八年,連選可再任四年。
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有關規定
1.奧林匹克旗幟
奧林匹克旗幟為長方形、白底無邊、中間有五個套聯的彩色圓環。象徵著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2.奧運會宣誓儀式
在奧運會的開幕式上,由主辦國最著名的運動員宣讀誓詞:"我以全體運動員的名譽,保證為了體育的光榮和我們運動隊的榮譽,將以真正的體育道德精神參加本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尊重並遵守指導運動會的各項規定。"之後,裁判員也要舉行宣誓儀式。
3.奧運會獎牌
獎牌分金、銀、銅三色,圓形,直徑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奧運會舉辦期限
從1932年開始,國際奧委會規定,夏季奧運會的時間不得超過16天,冬季奧運會不得超過12天。
三、現代奧運會運動競賽項目的設置
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行時,國際單項體育組織還很少,奧運會項目無嚴格規定,基本上由東道國決定。因此,頭幾屆奧運會不僅一些項目中的單項變化較大,而且大項也不穩定,還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圍內開展不很廣泛的項目,如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隨著各種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先後建立,奧運會項目逐漸趨向穩定。
為了使奧運會在項目的設置上符合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國際奧委會規定,每一屆夏季奧運會至少應包括下列大項目中的15個,才能舉行。1963年,國際奧委會確定了這些夏季奧運會大項目的比賽順序是:田徑、游泳、摔跤、體操、舉重、曲棍球、馬術、擊劍、賽艇、拳擊、射擊、現代五項、帆船、籃球、皮劃艇、自行車、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項。
1972-1984年,奧運會比賽大項一直固定為21項。第24屆奧運會則有歷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網球兩大項目,使夏季奧運會的大項目達23個,單項數達237個,其中男子佔151個,女子佔72個,男女混合項目為14個。
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的批准條件是:夏季奧運會男子項目至少要在4大洲75個國家廣泛開展,女子項目至少要在3大洲40個國家廣泛開展。
現代奧運會誕生以來,經過100多年的曲折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國際生活中一項重要活動。當今,奧林匹克運動幾乎遍及世界各地,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成為舉世矚目的高水平綜合性運動會,"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體壇響亮的口號。
回答者: lhsxhxh - 探花 十級 3-7 09:06
1893年春,在顧拜旦積極建議下,由法國田徑協會聯合會出面,邀請一些國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舉行了一次國際性體育會議,著重討論了復興奧運會的問題。在這次會議上,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構想得到了一些國家的明確支持。但由於不少國家表現冷淡,會議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這卻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翌年一月,顧拜旦草擬了復興奧運會的具體步驟和需要探討的10個問題,致函各國體育組織和團體,廣求意見。與此同時,顧拜旦四處奔走,尋示支持。在得到了許多國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國,提出了再次舉行國際體育會議的建議,向各國體育組織發出了參加國際協商,共同重建奧運會的懇請。但是一些國家的體育組織仍然對顧拜旦的建議反應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對。有志者事竟成,為了尋求支持,顧拜旦把目光轉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通過信函以及各國駐巴黎使館,同各國政治家、社會活動家頻繁接觸,並最終取得希臘、比利時、瑞典、挪威和俄國的不少頭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國家的駐法使節以及教育界、科學界名流表示願意參與國際協商,政界和社會名流的支持,影響了很多國家體育組織的態度。美國、英國、俄國、瑞士、西班牙、義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希臘等國的39個體育組織都表示將派代表出席大會。
1894年6月16日,這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上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國際體育運動代表大會"在巴黎索邦神學院(巴黎大學前身)隆重開幕。到會代表79人,他們代表著12個國家的49個體育組織,法國駐比利時大使德·庫爾舍被選為會議主席,顧拜旦主持大會開幕式,在有2000人參加的開幕式上,法國著名古希臘文化專家切奧多爾·萊拉赫發表了演說,巴黎國家歌劇院合唱團為大會演唱了阿波羅頌歌,喚起了與會者對古奧運會的神往。
大會先討論了參賽運動員的業余和職業化問題。經過爭論,決定遵循"業余運動"的原則,並通過了關於業余和職業運動員的決議。而後,會議討論了復興奧運會的問題,並通過了一個重要文件--《復興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決議。6月23日,大會通過成立"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決議,並決定由奧運會舉辦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輪流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6月23日,這一天,對奧林匹克運動、對世界體育運動的發展,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少國家把這一天作為體育節日,我國也於1986年將這天定為奧林匹克日。巴黎國際體育會議還批准了顧拜旦制訂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憲章強調了奧林匹克遠動的業余性,規定在奧運會上只授予優勝者榮譽獎,不得以任何形式發給運動員金錢或其他物質獎勵。大會選舉希臘詩人維凱拉斯為國際奧委會第一任主席,顧拜旦為秘書長。大會還選舉了14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他們是:卡洛(法國)、布托夫斯基將軍(俄國)、巴利克將軍(瑞典)、斯龍教授(美國)、可姆普特希爾勛爵(英國)、赫貝爾特(英國)、費倫茨 ·凱萬尼(匈牙利)、古特一雅爾科沃斯基(波希米亞)、蘇比亞爾(阿根延)、卡夫(紐西蘭)、盧克齊·帕利伯爵(義大利)、放·布齊伯爵(比利時)、丹德時亞·卡拉法大公(義大利)、黑衍哈特(德國)。會議規定法語(現為英、法兩種語言)為國際奧委會法定語言。大會還決定沿襲古奧運會傳統,每四年舉行一次運動會,還規定奧運會的比賽項目為田徑、水上運動(包括帆船、劃船、游泳)、擊劍、摔跤、拳擊、馬術、射擊、體操、球類運動等。第一屆奧運會原定於1900年於巴黎舉行,後來考慮希臘為古代奧運會發源地,在希臘舉行比在巴黎意義更重大些,顧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見。大會決定把第一屆會期改在1896年,鑒於古代奧運會遺址奧林匹亞已成了一片廢墟,會址改設在希臘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國際奧委會對奧運選手的業余資格作出詳細規定,"業余運動員"不能參加有金錢獎勵的比賽以及有職業運動員參加的比賽,以體育為業的體育教師或教練不能算作業余運動員。
在國際奧委會的積極努力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史上第一屆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勝利舉行。來自13個國家的295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游泳(包括跳水)、舉重、摔跤、體操、自行車、射擊、擊劍等項目的競賽。第一屆奧運會雖然還很不正規,但奧林匹克運動終於登上了歷史舞台。 國際奧委會的成立和第一屆奧運會的召開,標志著奧林匹克運動的誕生。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自1894年國際奧委會成立至今,已有一個世紀的歷程。其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 奧林匹克運動的初創時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經濟關系發生急劇變化時期,各種民族主義和排外心理妨礙了正常的國際交往。現代運動項目僅在少數歐洲國家有所開展,世界范圍的體育競賽活動很少進行。奧林匹克運動尚處於一種摸索階段。奧運會也還未形成一定的舉辦模式,如項目設置穩定性差,場地設施簡陋,財政困難,會期不固定,裁判員執法不公,以及參賽資格缺乏明確規定等。
1908年奧運會實施了標准化和規范化管理,為未來奧運會的舉辦構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奧運會是這一時期最成功的奧運會,從參賽國家、運動員人數、場地設施到組織工作都有較大提高,第一次實現了顧拜旦所期望的:沒有事故、沒有抗議、沒有民族沙文主義仇恨的奧運會。
這一時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國家奧委會還都只是一個鬆散的機構。國際奧委會尚未認識到奧運會是國際奧委會委託給某個城市承辦的,放棄了領導和監督權,以致奧運會一切事宜均由東道主隨意安排。由於不允許婦女正式參加奧運會,不但使奧運會的廣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體育發展受到阻礙。
(二)奧林匹克運動的形成時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中斷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20年重新進行。國際奧委會從實踐中意識到奧運會規范化的重要性,整個奧運會的基本框架、運行機制和基本性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具體表現在:比賽項目的設置逐漸趨向合理;比賽設施進一步完善;會期基本固定;申辦、舉辦程序基本確立,並基本解決了有關運動員的參賽資格問題。先進的技術開始應用到比賽中去,如電子計時器、終點攝影儀、自動列印機、閉路電視轉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徑項目納入正式比賽,這一重要變化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普及性和號召力起到了推動作用。另一重要發展是有了冬季奧運會,它使奧林匹克運動的覆蓋面大大增加。
這一時期,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機構也得到發展,國家奧委會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29個增加到60個,為奧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也相繼成立,通過國際奧委會與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和各國家奧委會的協調,使國際奧委會擺脫了每屆奧運會都存在的具體技術事務,而更多地在領導、協調、決策等更高的層次發揮作用。
這一階段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政治對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奧運會,雖在許多方面優於以往各屆,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實力,違背了奧林匹克和平、友誼、進步的宗旨。
(三)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時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東西方兩大政治集團對峙的局面,這對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另一方面,戰後各國經濟振興和科技發展,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
由於蘇聯及新興獨立國家的參加,這一時期奧運會每屆參賽國家和人數以及競賽項目都在增加;與此同時,顧拜旦關於在各大洲輪流舉辦奧運會的設想得以實現;各洲范圍的運動會、傷殘人奧運會也相繼產生。隨著奠基運動的普及,競技運動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體育開始崛起。在奧運會上形成美國和蘇聯爭強的局面。奧運會比賽場地及各種配套設施較前有很大的發展,奧運會向大型化、藝術化方向發展。先進的電子設備,以及性別和違禁葯物檢查,使比賽的公正性得到加強。歷屆奧運會,促使舉辦城市的各種市政建設也大為改善,並為其在比賽後繼續發揮作用奠定了基礎。奧運會的舉辦資金也由單純的政府撥款和私人捐贈向以政府撥款、社會捐資和出售電視轉播權、發行彩票相結合的多種形式方向轉變。
這一時期的奧林匹克組織已不單純是一個體育機構,它與國家、社會各部門的關系日益密切。政治對奧運會的影響也更趨明顯、復雜、尖銳、各種勢力集團都想通過這個舞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此外,興奮劑問題、奧運會承辦國財政負擔過重等問題都提到重要議程。三大支柱之間出現了裂痕,經濟上也危機四起。這種善從1972年基拉寧擔任主席後才有所改變。
(四)奧林匹克運動的改革時期(1980-)進入80年代,在薩馬蘭奇的領導下,針對奧林匹克運動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變革。過去的那種"獨立性"原則,即在經濟上不謀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聯系的作法已不適應新時期的需要。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要求不只限於4年一度的奧運會,奧林匹克運動已參與了更加廣闊的領域。國際奧委會在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方面注重了奧林匹克思想的傳播。通過一系列活動,如舉辦奧林匹克藝術節,建立博物館,舉辦"奧林匹克日"紀念活動,定期召開奧林匹克科技大會等,都起到很好的宣傳作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參加國家和地區已增至172個,比賽項目達257個。
在組織結構上的自我更新與完善,使國際奧委會同其他各個機構的聯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來,國際奧委會建立了包括主席、各類專業人員在內的長駐機構--洛桑總部,保證了總部機構對各方面的領導。自1981年起國際奧委會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從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參與處理各種重大事務,經濟上大膽進行商業性開發,利用各種活動創造財富,為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從23屆奧運會開始連續幾屆的奧運會主辦國均未出現赤字。經濟上的盈利,極大地調動了主辦國家搞好奧運會的積極性。
這一時期發生的重要變化是在肯定政治對體育的作用的同時,強調體育不應聽命於任何一個國家的指揮;在肯定商業化的同時,對商業化採取一定的限制措施,並廢除了參賽者業余身份的原則,使奧運會向所有優秀的運動員開放。這種務實的態度,促進了奧林匹克運動向健康的方向發展。
奧林匹克運動從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到停滯,以後又經80年代以來的改革,終於進入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發展階段。
⑧ 中國戶外運動產生的背景
戶外運動是近幾十年來在世界各地風行起來的在自然環境下進行的體育運動,它是伴隨著人們對工業化、城市化的反思產生的。在國際化大眾體育浪潮興起的社會背景下,信息社會、休閑社會來臨了,戶外運動順應了人們更加渴望。親近大自然,追求自由、張揚個性,強調平等參與的願望。它通過對傳統體育的改造、滲透、融匯和創新逐步發展起來。戶外運動的形式和內容不斷發展變化,越來越豐富。戶外運動按技術難度從低到高可分為戶外生活、戶外活動、戶外競賽、戶外探險。 戶外運動與旅遊、教育、文化及科學探險緊密聯系,相比傳統的運動項目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更加自由開放,更具創造性,更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戶外運動在自然環境中進行,使人們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感悟自然,釋放壓力,放鬆心情,返璞歸真,給人以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享受,可以有效的應對和緩解「城市病」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傷害。 戶外運動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戰性和探險性,結果不可預期性,新鮮刺激,可以激發人的興趣、慾望和人的潛能,錘煉意志品質,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和創造能力,提高身體全面適應能力,使人獲得克服困難或迎接挑戰帶來的興奮感、
成就感和幸福感。 戶外運動強調團隊精神,要求團隊統一思想和行動,團結協作,互相幫助,可以使人們擴大交往,體驗真情,改善人際關系,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戶外運動是學習的大課堂。「行萬里路得到讀萬卷書」,在戶外可以學習到多方面的科學知識、專門技術、生活技能和解決突發問題的技巧。 參與戶外運動是一個尋找自我、回歸自我、面對自我、體驗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過程。它可以使乾涸的心靈得到滋養,使單調乏味的生活煥發活力,使平淡無奇的人生增添光彩,使柔弱的身體強壯起來。 戶外運動的理念概括起來有幾個關鍵詞:科學、安全、環保。 (一)科學 著名華人高原低氧學家甯學寒先生曾說過:「登山准備工作的起步點是通過學和思考去認識山和在山面前的自己。用科學知識及訓練先使自己具備合格的條件在接近她,然後用自己的調整去習服她,」他主張「攀登者的步伐,也應踏在科學的腳印上」。這些用在戶外運動中也是恰如其分的。 自然環境內和戶外運動都具有各自的規律。如果人們能客觀地認識戶外運動,多把握一些科學規律,減少一些盲目
和沖動,從意識上、物質上、體能上、技能上和知識上做更充分、更科學的准備,並採取有效手段規避風險,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運動者的人身安全,減少家庭和社會的負擔,更好地享受戶外運動的魅力。相反,如果安全意識淡漠或盲目自信,違背客觀規律,那麼發生危險的可能性將會大大增加。對此,我國著名登山家王勇峰針對某些活動就曾說過:「(事故)沒發生,是幸運的;發生了,是必然的!」 (二)安全 人們開展戶外活動時,常常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地理環境、天氣條件、與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一起參與等,這些變化因素和不確定性嘗試戶外運動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戰性、探險性及結果不可預測性,從而激發人的興趣、慾望和潛能,錘煉意志品質,提升自信心、自尊心和創造能力,提高身體全面適應能力,獲得克服困難或迎接挑戰帶來的興奮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這些因素同時又是戶外安全所要考慮的。 隨著戶外運動在中國的飛速發展,戶外安全特別是戶外事故的發生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據中國登山協會登山戶外運動事故調查研究小組統計數據,從1957年至2000年,戶外遇難人數為33人,而在2001年至2013年這12年間,戶外遇難的人數共累計313人,2013年,共有48人在戶外活動中遇難更是創了歷史最高點。在這些事故中,絕大多數
是因為缺乏戶外常識,對戶外風險認識不足,准備不充分或出現問題後應對不合理造成的。 自然環境與人們日常生活的環境存在和大的差異,尤其是對大多數生活在城市中的現代人來說時陌生和特殊的。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體驗戶外運動的魅力是每個戶外愛好者都會面臨的問題,因此,識別和評估戶外運動的風險,掌握合適的戶外知識技能,未雨綢繆並合理應對,是實現戶外安全的前提。 (三)環保 大自然總有些東西深深的吸引著人們,當你在靜靜的溪水旁或高高的峰頂上,或圍坐在營地中欣賞落日的最後一縷陽光時,你可曾想過面對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無私饋贈,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和行動去回饋?沒錯,是感恩的心態和環保的行動。 如果沒有對脆弱環境的悉心保護,幽靜美麗將轉化為擁擠臟亂。謹守戶外環保規范、與他人共享戶外生活的樂趣,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⑨ 論述近代西方體育興起的歷史背景
從14世紀到18世紀,在歐洲相繼發生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思想啟蒙運動,這是在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興的資產階級革命,其目的是以資產階級新文化取代封建主義舊文化。三大思想文化運動通過宣揚古希臘身心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贊美古希臘的人文精神與理想,不僅為近代體育的形成掃清了思想障礙,而且也引起了人們對古希臘體育和奧運會的關注。
人類進入到19世紀,工業革命進展迅速,蒸汽機的使用和各種機器的發明,不僅引起生產技術的根本變革,而且也使社會思想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此外,自然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醫學、生理學等有關人體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對身體活動有了新的認識。歐洲出現了一個需要體育並創造出新的體育手段的時代,出現了歐洲大陸的體操和英國的戶外活動及競技運動體系等等。從19世紀60~70年代開始,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工業化生產所形成的工種專業化的條件下,人的身體被殘酷地肢解成機器的附件,造成人體的畸形發展。同時,大工業生產引起的文明公害在英國和歐美大陸相繼出現,如:都市化生活方式和緊張的節奏、污染的危害、骯臟的生活環境,以及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出現的種種弊端,諸如吸毒、賭博等。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渴求新鮮的空氣和健康的身體。在新時代條件下造成的人的隔絕的生活方式和由此產生的孤獨感,又使人們產生相互接觸和了解的需求。資本主義工業化造成的這些社會因素,促使人們去尋求一個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把注意力轉向人的身體本身活動,於是體育運動成為一種日益迫切的社會需要,並有了較大的發展。
19世紀後半期,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隨著世界市場的形成,民族問的壁壘被打破,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國際化的進程大大加快。「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
在此歷史背景下,體育超越了國界。在歐洲,興起了西方現代體育,並通過湧向殖民主義者向世界傳播和推廣。從此,西方現代體育以及其他不同類型身體活動在世界上得到了交融和發展,並出現了國際間的體育交流和體育比賽。如1851年倫敦的第1屆世界圍棋錦標賽、1859年澳大利亞的國際游泳錦標賽等。1881年,第一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國際體操聯合會成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出現使各運動項目在國際范圍內有了統一的領導核心,體育競賽從此擺脫了地方傳統,開始實現國際性。
隨著國際體育交往的頻繁和擴大,建立一個協調各單項組織活動的國際體育組織以及建立一個綜合性的國際體育交流大舞台,成了當時的迫切需求。1894年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縮寫IOC)宣布成立。並於1896年在古奧運會發源地希臘雅典舉辦了首屆現代奧運會。
今天,奧林匹克運動能發展成為人類社會體育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體育盛會,其間走過了曲折的發展歷程。最初的幾屆奧運會無論在賽事組織、項目設置、場地設施、比賽規則、參賽資格等方面都不規范,沒有形成統一的標准。如第1屆奧運會的賽艇和帆船比賽因天氣原因而取消、比賽場地沒有建立統一的標准、比賽規則不統一等。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威脅到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世界范圍的推廣和傳播。
這種現象直到二戰前才得到改變。在這一時期,國際奧委會對奧運會的項目設置、場地設施、比賽組織等方面的標准和技術要求作出了明確的規定,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模式才得以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