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促進全民體育健身運動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廣大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權益。大力發展公共體育事業,全面推進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建設,奠定建設體育強國基礎。為提高全民族體質及健康水平,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學生活方式,促進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具體內容
深入開展全民健身宣傳教育
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
大力發展城市社區體育
加快發展農村體育
廣泛開展職工體育活動
積極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
全面發展老年人體育
大力推廣殘疾人體育活動
繼續推行體育鍛煉標准
辦好群眾性體育活動
❷ 國外移民可以向當地政府申請土地建立社區體育活動場所嗎
如何促進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 何為體育鍛煉?社區居民為什麼要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引起身體新陳代謝消耗大於安靜時肢體運動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的類型分為職業型身體活動、交通性身體活動、家務型身體活動以及休閑型身體活動(身體鍛煉)四種類型。然而,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可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促使身體健康,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這一行為被稱之為社區體育。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是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產生的街道社區體協為標志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城市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區體育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早在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明確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體育行政部門要給予支持和指導。」它明確了街道辦事處是我國政府派出機構,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積極開展社區體育工作,對社區體育具有領導、管理職能。在同年的8月,經全國人大批准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也明確指出「國家提倡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增進身心健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支持、扶助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城市應當發揮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居民開展體育活動」。 1997年4月,原國家體委會同原國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共同出台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表明了社區體育已成為政府指導下的,社區各方面力量和共同參與和分享的一項活動,它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更是體育社會化的延伸,它使體育社會化向更廣的范圍展開,在更深的層次上推進。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2002〕8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是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隨後,國家體育總局頒發了《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的構想與規劃,這一構想順應了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社區職能日益增強的趨勢,也是在體育生活化、社會化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的必然之選。這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和相關文件的出台,為社區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人類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現代健康意識在不斷加強,社區體育實際上已成為人們追求健康和諧生活的平台,發展社區體育是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基層的重要途徑。它不僅能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娛樂、健身、交往、集會的需求,而且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對社區體育進行全方位、動態的研究理應受到我們進一步的重視。在近年來有許多人對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得到以下結論: 1.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越來越重視。然而,在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營養不合理等),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益於保持健康體能,防治和減輕慢性疾病。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倡在社區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大城市發展尤為突出,小城市次之,農村幾乎沒有。 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50·8%的居民表示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疾病,強身健體,其次有約三分之一(38·5%)的人是為了散心、結交朋友以加強社交,5·4%的人認為如不鍛煉,自己體力活動會不足,另有4·7%的人因為從小就養成了鍛煉的習慣,極少數人(0·6%)為陪伴子女進行鍛煉而參加鍛煉。 3.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有近61%的居民認為工作和家務太累太忙,沒有足夠精力和時間是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排序如下: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吃力(11·9%)、缺乏有關知識和指導,不知何種鍛煉適合自己(7·3%)、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和毅力缺乏信心(6·9%)、沒有鍛煉場地和設施(6·4%)不喜歡,沒興趣(5·2%)、擔心鍛煉會加重病情,使健康狀況更差(4·1%)、經濟條件限制(2·4%)。 4.體育鍛煉項目 社區居民所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中選擇散步的人最多,佔40·6%,其他鍛煉項目按參加人數中國依次排序為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交誼舞、老年迪斯科、練功十八法、保齡球、太極拳、慢跑、氣功、關節操、游泳、走石子路等,極少數人選擇對抗性的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中國球等)。男女相比,男子參加慢跑、保齡球、游泳的人多於女子,女子參加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練功十八法的人多於男子。參加慢跑、健身操的人數與年齡變化關系很小。散步、太極拳、氣功、練功十八法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增多;游泳和球類則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逐漸減少。 5.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有:自己鍛煉;與朋友、鄰居一起鍛煉;與家人一起鍛煉;參加晨晚練點組織的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等。其中首選:自己鍛煉的佔35.6%、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的佔30.2%,其次是參加晨晚練點活動,而參加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僅佔1.6%。這一調查結果說明:目前西安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大部分屬於自發的,非組織的,鍛煉身體的非組織性比率提高,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人們對健身的自我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可能與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宣傳力度、活動內容、活動時間等方面有關,居民了解不到社區舉辦活動的信息、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的內容、時間與居民的體育需求不符等。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影響行為的因素大致分為以下6個因素: (一)生物學因素 1.性別因素 2.遺傳因素 (二)學習因素 模仿和教育 (三)環境因素 1.自然 2.社會 (四)傾向因素(先於行為) 1.知識 2.信念 3.價值觀 4.態度 (五)促成因素(先於行為) 1.個人技能 2.可利用的社區資源 (六)強化因素(後與行為) 對行為產生反饋影響。 通過以上因素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傳統社區中,文體活動設施普遍缺乏,不能滿足社區廣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種需求。資料顯示,社區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園(22.8%)、街道居委會場地(16.8%)和街頭巷尾(19.9%)[3]活動。我國社區體育場地嚴重匱乏,難以滿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園、空地作為補充。由於社區發展的差異,一些有條件的社區能夠建設各種體育場館和場地,為居民提供優良的體育活動環境,而那些沒有條件的社區就不能提供這樣的體育活動環境。其次,社區中有體育活動場所的學校和單位,並未真正把其場地提供給居民,社區與學校與單位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從而影響了居民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及學校體育場開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速度緩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切實推進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對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質,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社區健身設施嚴重匱乏。在高樓聳立的城市之間,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土地的珍貴毫不為過。為了使土地產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錢,居民社區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地去興建運動場地和設施。從調查統計新建成的樓盤,體育運動場地設施的主要形式為健身路徑,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常見到的籃球場、排球場、中國球場等健身場地和設施幾乎沒有。在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過程中,應當認真規劃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加緊打造一批城市亮點工程,興建更多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 抓住城鎮化改造的有利形勢,大力推進城市社區體育建設 1.切實做好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監管工作 要按照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省委省政府關於城鄉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要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建設部建標〔1993〕542號)和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批准發布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5〕156號),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體育部門要按照國家關於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規范的標准和要求,會同城市規劃等部門確定社區體育設施的數量、規模和布局。建設部門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綜合改造工程,體育部門要參與其中的評比和驗收。政府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作為建設文明、和諧社區的一項考評指標。各社區要充分挖掘潛力,積極配合城市規劃、建設、國土、體育部門,規劃建設好適合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和居民日常健身的體育設施。要嚴格依據經批準的城鄉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堅決制止和糾正規劃實施中的隨意性。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政策的修改和完善應列入到議事日程當中。現有設施的建設與社區文體活動的開展表現為"兩頭重,中間輕"的現象,即重少年兒童和老年,忽視了青壯年群體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場所,應規劃一些大型的體育運動場地,滿足更多人的運動愛好。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現在的社區當中,健身路徑等小型的體育設施比較完備,但是較大型的運動場地和設施還極度缺乏。例如人們喜愛的籃球、排球、中國球等,而與此相對應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居民社區,普遍擁有燈光塑膠場地,在人們飯後閑暇時,進行運動和比賽,很好地滿足了中間年齡人群的運動愛好。 2.大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促進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 作為社區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識,是一個長遠而且重要的環節,據調查,社區居民參加身體鍛煉的成兩頭分布,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中青年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鍛煉,健身意識淡薄。在部分社區,麻將、電視、游戲機成為他們的主要休閑活動,社區彷彿成為新一代賭王與游戲王的培訓基地。 據調查數據顯示,35---50歲年齡段居民一周安排兩次(含兩次以上)健身鍛煉的佔不足15%,與此相對應的是這部分社區居民的身體狀況有43%處於亞健康狀態,不同程度地存在體重異常、血壓血脂異常、精神焦慮等症狀。社區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識還遠遠沒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是擺在各級政府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為提高群眾健康意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門應以人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傳健康第一、運動增進健康、終身體育等健身意識,採取多種措施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斷滿足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採用定期的體檢活動,建立了體檢檔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另外,可以通過健康講座的形式,聘請專家講師利用節假日、下班後的休息時間深入社區,向居民宣講解疾病預防、飲食健康、運動與健康等知識,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過鍛煉身體、合理膳食、平衡心態等,才能獲得健康的身體。 3.充分利用周邊學校、健身中心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形成社區居民與學生共享體育場地和設施的雙贏機制。 開放學校體育設施有利於市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解決市民就近健身的問題,這比撒中國式的再建體育場館劃算得多;開放學校資源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學校應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地向社區開放公共資源。目前,一邊是社區居民苦於沒有鍛煉身體的場地和設施,另一邊是學校的體育資源處於閑置和浪費當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學校的體育資源應向廣大社區居民進行開放。許多城市都在試行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服務於周邊社區居民,但是一系列的問題還困擾著具體的實施。例如,學校能向社會開放的體育設施過於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到學校鍛煉的積極性;大部分受訪市民則表示,沒有到學校鍛煉的習慣;器材損耗誰來掏腰包,社區居民進校門怎麼管理,居民在學校受了傷怎麼辦,外人進出校園,學生的安全怎麼保障……這些現實問題讓學校顧慮重重。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後,最擔心的就是影響教學和管理。學校經費本來就有限,用於體育場館的投入更少,如果讓學校長期義務奉獻,不現實,對外開放難以持續等等。 對於開放學校體育資源的種種問題,各級政府還處於摸索階段,為了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實時適度地開放學校體育資源是現階段推進社區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學校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對校園開放進行規范。例如,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建議健身者憑身份證或居住證進入學校,單位集體運動的則需提前預約。另外,為了保障學校對體育設施的維護及管理,建議居民向學校支付適當的費用,具體標准由教育、物價部門制定。另外政府財政應對學校體育資源進行關注,給學校增加一點體育設施的養護費,就可以達到少投入,大產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級體育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協調工作,全力配合社區內學校、機關、團體和企業等單位,有計劃地開放其體育場地設施,並可適當地提供有償服務。特別是社區體育設施缺乏的老城區,要積極創造條件,使更多的學校、機關、團體、企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向周邊群眾開放。 4.注重運動健身的指導工作,建立社區體育的培訓機制 居民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去傳播健身理念,組織開展體育活動,需要有專業人才去教授技術動作,指導健身練習。因此在社區居委會的構成當中,應增加社區體育指導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目前在體育院校的專業設置上,很多都開有社區體育專業,但是這些畢業生由於社區體育發展的滯後,還沒有真正地走上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崗位。因此,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應盡快完善社區法規,建立社區體育部門,負責指導管轄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引導群眾通過體育活動,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有計劃、有指導、更安全。能夠吸引更多的居民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使康體健身真正成為社區百姓的新時尚,從而達到增強全民族健康體魄的目標。 5.按照行為改變的基本理論中的計劃行為理論實施身體活動的教學影響 第一階段 ⑴提供健康信息 ⑵提高認知水平 第二階段 ⑴提高認知水平 ⑵激發行為改變動機 第三階段 ⑴提供方法或技能 ⑵鼓勵嘗試 ⑶環境支持 第四階段 ⑴支持鼓勵 ⑵加以強化 ⑶環境支持 第五階段 ⑴提供支持 ⑵不斷強化 ⑶預防不良行為復發 我們應該嚴格按照這五個階段的計劃理論實施與完善。 全面實現全民健身計劃,有效增強國民體質,社區活動是重中之重,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和社區的有效配合,學校的體育資源正好可以為社區的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學校擁有的體育資源和文化教育優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咨詢和繼續學習機會。學校與社區的聯系配合將越來越緊密,學校將成為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和組織者。 社區體育主要針對社區居民,以其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以獲得健美樂為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繫到占城市人口絕大多數人的身心健康、體格健美與快樂幸福的生活。藉助城市改造升級的契機,大力推進社區體育的發展,將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設的內在質量,完善社區的功能,提高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體格健壯,體態優美,形成並保持各種良好的身體技能,提高人們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同時,社區體育建設能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提高人們體育文化素養,利於移風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的開展
❸ 如何促進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
如何促進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
何為體育鍛煉?社區居民為什麼要參加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是引起身體新陳代謝消耗大於安靜時肢體運動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的類型分為職業型身體活動、交通性身體活動、家務型身體活動以及休閑型身體活動(身體鍛煉)四種類型。然而,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可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促使身體健康,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這一行為被稱之為社區體育。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是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產生的街道社區體協為標志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城市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區體育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早在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明確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體育行政部門要給予支持和指導。」它明確了街道辦事處是我國政府派出機構,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積極開展社區體育工作,對社區體育具有領導、管理職能。在同年的8月,經全國人大批准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也明確指出「國家提倡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增進身心健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支持、扶助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城市應當發揮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居民開展體育活動」。 1997年4月,原國家體委會同原國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共同出台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表明了社區體育已成為政府指導下的,社區各方面力量和共同參與和分享的一項活動,它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更是體育社會化的延伸,它使體育社會化向更廣的范圍展開,在更深的層次上推進。2002年7月2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發〔2002〕8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是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隨後,國家體育總局頒發了《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的構想與規劃,這一構想順應了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社區職能日益增強的趨勢,也是在體育生活化、社會化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的必然之選。這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和相關文件的出台,為社區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人類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現代健康意識在不斷加強,社區體育實際上已成為人們追求健康和諧生活的平台,發展社區體育是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基層的重要途徑。它不僅能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娛樂、健身、交往、集會的需求,而且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對社區體育進行全方位、動態的研究理應受到我們進一步的重視。在近年來有許多人對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得到以下結論:
1.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越來越重視。然而,在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營養不合理等),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益於保持健康體能,防治和減輕慢性疾病。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倡在社區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大城市發展尤為突出,小城市次之,農村幾乎沒有。
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50·8%的居民表示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疾病,強身健體,其次有約三分之一(38·5%)的人是為了散心、結交朋友以加強社交,5·4%的人認為如不鍛煉,自己體力活動會不足,另有4·7%的人因為從小就養成了鍛煉的習慣,極少數人(0·6%)為陪伴子女進行鍛煉而參加鍛煉。
3.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有近61%的居民認為工作和家務太累太忙,沒有足夠精力和時間是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排序如下: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吃力(11·9%)、缺乏有關知識和指導,不知何種鍛煉適合自己(7·3%)、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和毅力缺乏信心(6·9%)、沒有鍛煉場地和設施(6·4%)不喜歡,沒興趣(5·2%)、擔心鍛煉會加重病情,使健康狀況更差(4·1%)、經濟條件限制(2·4%)。
4.體育鍛煉項目
社區居民所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中選擇散步的人最多,佔40·6%,其他鍛煉項目按參加人數多少依次排序為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交誼舞、老年迪斯科、練功十八法、保齡球、太極拳、慢跑、氣功、關節操、游泳、走石子路等,極少數人選擇對抗性的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網球等)。男女相比,男子參加慢跑、保齡球、游泳的人多於女子,女子參加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練功十八法的人多於男子。參加慢跑、健身操的人數與年齡變化關系很小。散步、太極拳、氣功、練功十八法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增多;游泳和球類則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逐漸減少。
5.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有:自己鍛煉;與朋友、鄰居一起鍛煉;與家人一起鍛煉;參加晨晚練點組織的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等。其中首選:自己鍛煉的佔35.6%、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的佔30.2%,其次是參加晨晚練點活動,而參加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僅佔1.6%。這一調查結果說明:目前西安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大部分屬於自發的,非組織的,鍛煉身體的非組織性比率提高,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人們對健身的自我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可能與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宣傳力度、活動內容、活動時間等方面有關,居民了解不到社區舉辦活動的信息、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的內容、時間與居民的體育需求不符等。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影響行為的因素大致分為以下6個因素:
(一)生物學因素
1.性別因素
2.遺傳因素
(二)學習因素
模仿和教育
(三)環境因素
1.自然
2.社會
(四)傾向因素(先於行為)
1.知識
2.信念
3.價值觀
4.態度
(五)促成因素(先於行為)
1.個人技能
2.可利用的社區資源
(六)強化因素(後與行為)
對行為產生反饋影響。
通過以上因素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傳統社區中,文體活動設施普遍缺乏,不能滿足社區廣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種需求。資料顯示,社區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園(22.8%)、街道居委會場地(16.8%)和街頭巷尾(19.9%)[3]活動。我國社區體育場地嚴重匱乏,難以滿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園、空地作為補充。由於社區發展的差異,一些有條件的社區能夠建設各種體育場館和場地,為居民提供優良的體育活動環境,而那些沒有條件的社區就不能提供這樣的體育活動環境。其次,社區中有體育活動場所的學校和單位,並未真正把其場地提供給居民,社區與學校與單位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從而影響了居民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及學校體育場開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速度緩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切實推進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對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質,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社區健身設施嚴重匱乏。在高樓聳立的城市之間,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土地的珍貴毫不為過。為了使土地產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錢,居民社區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地去興建運動場地和設施。從調查統計新建成的樓盤,體育運動場地設施的主要形式為健身路徑,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常見到的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健身場地和設施幾乎沒有。在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過程中,應當認真規劃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加緊打造一批城市亮點工程,興建更多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
抓住城鎮化改造的有利形勢,大力推進城市社區體育建設 1.切實做好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監管工作 要按照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省委省政府關於城鄉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要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建設部建標〔1993〕542號)和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批准發布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5〕156號),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體育部門要按照國家關於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規范的標准和要求,會同城市規劃等部門確定社區體育設施的數量、規模和布局。建設部門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綜合改造工程,體育部門要參與其中的評比和驗收。政府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作為建設文明、和諧社區的一項考評指標。各社區要充分挖掘潛力,積極配合城市規劃、建設、國土、體育部門,規劃建設好適合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和居民日常健身的體育設施。要嚴格依據經批準的城鄉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堅決制止和糾正規劃實施中的隨意性。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政策的修改和完善應列入到議事日程當中。現有設施的建設與社區文體活動的開展表現為"兩頭重,中間輕"的現象,即重少年兒童和老年,忽視了青壯年群體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場所,應規劃一些大型的體育運動場地,滿足更多人的運動愛好。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現在的社區當中,健身路徑等小型的體育設施比較完備,但是較大型的運動場地和設施還極度缺乏。例如人們喜愛的籃球、排球、網球等,而與此相對應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居民社區,普遍擁有燈光塑膠場地,在人們飯後閑暇時,進行運動和比賽,很好地滿足了中間年齡人群的運動愛好。 2.大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促進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 作為社區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識,是一個長遠而且重要的環節,據調查,社區居民參加身體鍛煉的成兩頭分布,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中青年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鍛煉,健身意識淡薄。在部分社區,麻將、電視、游戲機成為他們的主要休閑活動,社區彷彿成為新一代賭王與游戲王的培訓基地。 據調查數據顯示,35---50歲年齡段居民一周安排兩次(含兩次以上)健身鍛煉的佔不足15%,與此相對應的是這部分社區居民的身體狀況有43%處於亞健康狀態,不同程度地存在體重異常、血壓血脂異常、精神焦慮等症狀。社區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識還遠遠沒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是擺在各級政府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為提高群眾健康意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門應以人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傳健康第一、運動增進健康、終身體育等健身意識,採取多種措施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斷滿足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採用定期的體檢活動,建立了體檢檔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另外,可以通過健康講座的形式,聘請專家講師利用節假日、下班後的休息時間深入社區,向居民宣講解疾病預防、飲食健康、運動與健康等知識,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過鍛煉身體、合理膳食、平衡心態等,才能獲得健康的身體。 3.充分利用周邊學校、健身中心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形成社區居民與學生共享體育場地和設施的雙贏機制。 開放學校體育設施有利於市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解決市民就近健身的問題,這比撒網式的再建體育場館劃算得多;開放學校資源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學校應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地向社區開放公共資源。目前,一邊是社區居民苦於沒有鍛煉身體的場地和設施,另一邊是學校的體育資源處於閑置和浪費當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學校的體育資源應向廣大社區居民進行開放。許多城市都在試行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服務於周邊社區居民,但是一系列的問題還困擾著具體的實施。例如,學校能向社會開放的體育設施過於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到學校鍛煉的積極性;大部分受訪市民則表示,沒有到學校鍛煉的習慣;器材損耗誰來掏腰包,社區居民進校門怎麼管理,居民在學校受了傷怎麼辦,外人進出校園,學生的安全怎麼保障……這些現實問題讓學校顧慮重重。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後,最擔心的就是影響教學和管理。學校經費本來就有限,用於體育場館的投入更少,如果讓學校長期義務奉獻,不現實,對外開放難以持續等等。 對於開放學校體育資源的種種問題,各級政府還處於摸索階段,為了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實時適度地開放學校體育資源是現階段推進社區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學校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對校園開放進行規范。例如,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建議健身者憑身份證或居住證進入學校,單位集體運動的則需提前預約。另外,為了保障學校對體育設施的維護及管理,建議居民向學校支付適當的費用,具體標准由教育、物價部門制定。另外政府財政應對學校體育資源進行關注,給學校增加一點體育設施的養護費,就可以達到少投入,大產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級體育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協調工作,全力配合社區內學校、機關、團體和企業等單位,有計劃地開放其體育場地設施,並可適當地提供有償服務。特別是社區體育設施缺乏的老城區,要積極創造條件,使更多的學校、機關、團體、企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向周邊群眾開放。 4.注重運動健身的指導工作,建立社區體育的培訓機制 居民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去傳播健身理念,組織開展體育活動,需要有專業人才去教授技術動作,指導健身練習。因此在社區居委會的構成當中,應增加社區體育指導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目前在體育院校的專業設置上,很多都開有社區體育專業,但是這些畢業生由於社區體育發展的滯後,還沒有真正地走上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崗位。因此,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應盡快完善社區法規,建立社區體育部門,負責指導管轄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引導群眾通過體育活動,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有計劃、有指導、更安全。能夠吸引更多的居民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使康體健身真正成為社區百姓的新時尚,從而達到增強全民族健康體魄的目標。
5.按照行為改變的基本理論中的計劃行為理論實施身體活動的教學影響
第一階段
⑴提供健康信息
⑵提高認知水平
第二階段
⑴提高認知水平
⑵激發行為改變動機
第三階段
⑴提供方法或技能
⑵鼓勵嘗試
⑶環境支持
第四階段
⑴支持鼓勵
⑵加以強化
⑶環境支持
第五階段
⑴提供支持
⑵不斷強化
⑶預防不良行為復發
我們應該嚴格按照這五個階段的計劃理論實施與完善。
全面實現全民健身計劃,有效增強國民體質,社區活動是重中之重,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和社區的有效配合,學校的體育資源正好可以為社區的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學校擁有的體育資源和文化教育優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咨詢和繼續學習機會。學校與社區的聯系配合將越來越緊密,學校將成為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和組織者。 社區體育主要針對社區居民,以其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以獲得健美樂為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繫到占城市人口絕大多數人的身心健康、體格健美與快樂幸福的生活。藉助城市改造升級的契機,大力推進社區體育的發展,將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設的內在質量,完善社區的功能,提高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體格健壯,體態優美,形成並保持各種良好的身體技能,提高人們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同時,社區體育建設能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提高人們體育文化素養,利於移風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的開展。
❹ 什麼叫利用社會閑置資源改擴建體育健身場所
體育鍛煉是引起身體新陳代謝消耗大於安靜時肢體運動的身體活動。身體活動的類型分為職業型身體活動、交通性身體活動、家務型身體活動以及休閑型身體活動(身體鍛煉)四種類型。然而,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可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促使身體健康,提高自己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鍛煉這一行為被稱之為社區體育。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興起是以20世紀80年代中期產生的街道社區體協為標志的。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現代化、城市化速度的逐步加快,社區體育受到我國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早在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就明確指出「積極發展社區體育。街道辦事處要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發揮居民委員會和基層體育組織的作用,做好社區體育工作。體育行政部門要給予支持和指導。」它明確了街道辦事處是我國政府派出機構,其重要職責之一,就是積極開展社區體育工作,對社區體育具有領導、管理職能。在同年的8月,經全國人大批准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也明確指出「國家提倡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增進身心健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為公民參加社會體育活動創造必要的條件,支持、扶助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城市應當發揮居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的作用,組織居民開展體育活動」。 1997年4月,原國家體委會同原國家教委、民政部、建設部、文化部共同出台了《關於加強城市社區體育工作的意見》,表明了社區體育已成為政府指導下的,社區各方面力量和共同參與和分享的一項活動,它是體育社會化的產物,更是體育社會化的延伸,它使體育社會化向更廣的范圍展開,在更深的層次上推進。2002年7月22日、國務院中發〔2002〕8號文件《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體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繼續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增強人民體質,是體育工作的根本任務,是利國利民、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隨後,國家體育總局頒發了《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城市體育以社區為重點」的構想與規劃,這一構想順應了我國在經濟轉軌時期社區職能日益增強的趨勢,也是在體育生活化、社會化背景下社會體育發展的必然之選。這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和相關文件的出台,為社區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人類文明程度在不斷提高,人們的現代健康意識在不斷加強,社區體育實際上已成為人們追求健康和諧生活的平台,發展社區體育是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落實到基層的重要途徑。它不僅能不斷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娛樂、健身、交往、集會的需求,而且是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形式,是實現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對社區體育進行全方位、動態的研究理應受到我們進一步的重視。在近年來有許多人對社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情況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得到以下結論:
1.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身體的健康越來越重視。然而,在現代社會,由於生活方式的轉變(體力活動減少、膳食營養不合理等),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的發生率正在增加。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益於保持健康體能,防治和減輕慢性疾病。1995年6月國務院頒布了《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倡在社區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鍛煉活動。大城市發展尤為突出,小城市次之,農村幾乎沒有。
2.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在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中,有50·8%的居民表示自己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疾病,強身健體,其次有約三分之一(38·5%)的人是為了散心、結交朋友以加強社交,5·4%的人認為如不鍛煉,自己體力活動會不足,另有4·7%的人因為從小就養成了鍛煉的習慣,極少數人(0·6%)為陪伴子女進行鍛煉而參加鍛煉。
3.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
有近61%的居民認為工作和家務太累太忙,沒有足夠精力和時間是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依次排序如下:身體狀況不佳,運動吃力(11·9%)、缺乏有關知識和指導,不知何種鍛煉適合自己(7·3%)、對自己的運動能力和毅力缺乏信心(6·9%)、沒有鍛煉場地和設施(6·4%)不喜歡,沒興趣(5·2%)、擔心鍛煉會加重病情,使健康狀況更差(4·1%)、經濟條件限制(2·4%)。
4.體育鍛煉項目
社區居民所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中選擇散步的人最多,佔40·6%,其他鍛煉項目按參加人數多少依次排序為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交誼舞、老年迪斯科、練功十八法、保齡球、太極拳、慢跑、氣功、關節操、游泳、走石子路等,極少數人選擇對抗性的球類活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籃球、足球、網球等)。男女相比,男子參加慢跑、保齡球、游泳的人多於女子,女子參加健身器械、健身操、廣播操、練功十八法的人多於男子。參加慢跑、健身操的人數與年齡變化關系很小。散步、太極拳、氣功、練功十八法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增多;游泳和球類則是隨年齡的增大而參加鍛煉的人數逐漸減少。
5.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有:自己鍛煉;與朋友、鄰居一起鍛煉;與家人一起鍛煉;參加晨晚練點組織的活動;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體育活動等。其中首選:自己鍛煉的佔35.6%、與朋友同事一起鍛煉的佔30.2%,其次是參加晨晚練點活動,而參加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僅佔1.6%。這一調查結果說明:目前西安市社區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居民參加體育活動大部分屬於自發的,非組織的,鍛煉身體的非組織性比率提高,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人們對健身的自我意識,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這可能與社區組織的體育活動宣傳力度、活動內容、活動時間等方面有關,居民了解不到社區舉辦活動的信息、社區舉辦體育活動的內容、時間與居民的體育需求不符等。
通過以上的調查我們不難發現影響行為的因素大致分為以下6個因素:
(一)生物學因素
1.性別因素
2.遺傳因素
(二)學習因素
模仿和教育
(三)環境因素
1.自然
2.社會
(四)傾向因素(先於行為)
1.知識
2.信念
3.價值觀
4.態度
(五)促成因素(先於行為)
1.個人技能
2.可利用的社區資源
(六)強化因素(後與行為)
對行為產生反饋影響。
通過以上因素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目前的傳統社區中,文體活動設施普遍缺乏,不能滿足社區廣大居民日益提高的各種需求。資料顯示,社區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在就近的公園(22.8%)、街道居委會場地(16.8%)和街頭巷尾(19.9%)[3]活動。我國社區體育場地嚴重匱乏,難以滿足需要,不得不利用公園、空地作為補充。由於社區發展的差異,一些有條件的社區能夠建設各種體育場館和場地,為居民提供優良的體育活動環境,而那些沒有條件的社區就不能提供這樣的體育活動環境。其次,社區中有體育活動場所的學校和單位,並未真正把其場地提供給居民,社區與學校與單位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從而影響了居民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及學校體育場開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響,使我國社區體育的發展速度緩慢。因此如何利用城鎮化發展的機遇,切實推進社區體育的建設和發展,對提高全民身心健康素質,落實科學發展觀活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社區健身設施嚴重匱乏。在高樓聳立的城市之間,用寸土寸金來形容土地的珍貴毫不為過。為了使土地產生最大的效益和金錢,居民社區根本不可能大規模地去興建運動場地和設施。從調查統計新建成的樓盤,體育運動場地設施的主要形式為健身路徑,而在一些發達國家常見到的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等健身場地和設施幾乎沒有。在推進城鎮面貌三年大變樣過程中,應當認真規劃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加緊打造一批城市亮點工程,興建更多百姓身邊的體育設施。
抓住城鎮化改造的有利形勢,大力推進城市社區體育建設 1.切實做好城市社區體育設施的規劃、建設監管工作 要按照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省委省政府關於城鄉建設工作的意見》要求,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要按照國家技術監督局、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建設部建標〔1993〕542號)和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批准發布的《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建標〔2005〕156號),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體育部門要按照國家關於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規范的標准和要求,會同城市規劃等部門確定社區體育設施的數量、規模和布局。建設部門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納入城市綜合改造工程,體育部門要參與其中的評比和驗收。政府要把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作為建設文明、和諧社區的一項考評指標。各社區要充分挖掘潛力,積極配合城市規劃、建設、國土、體育部門,規劃建設好適合開展社區體育活動和居民日常健身的體育設施。要嚴格依據經批準的城鄉規劃建設社區體育設施,堅決制止和糾正規劃實施中的隨意性。 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有關政策的修改和完善應列入到議事日程當中。現有設施的建設與社區文體活動的開展表現為"兩頭重,中間輕"的現象,即重少年兒童和老年,忽視了青壯年群體的需要。居民居住密集場所,應規劃一些大型的體育運動場地,滿足更多人的運動愛好。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現在的社區當中,健身路徑等小型的體育設施比較完備,但是較大型的運動場地和設施還極度缺乏。例如人們喜愛的籃球、排球、網球等,而與此相對應的,一些發達國家的居民社區,普遍擁有燈光塑膠場地,在人們飯後閑暇時,進行運動和比賽,很好地滿足了中間年齡人群的運動愛好。 2.大力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意識,促進社區體育的蓬勃發展 作為社區居民,增加居民的健身意識,是一個長遠而且重要的環節,據調查,社區居民參加身體鍛煉的成兩頭分布,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導致中青年人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參加鍛煉,健身意識淡薄。在部分社區,麻將、電視、游戲機成為他們的主要休閑活動,社區彷彿成為新一代賭王與游戲王的培訓基地。 據調查數據顯示,35---50歲年齡段居民一周安排兩次(含兩次以上)健身鍛煉的佔不足15%,與此相對應的是這部分社區居民的身體狀況有43%處於亞健康狀態,不同程度地存在體重異常、血壓血脂異常、精神焦慮等症狀。社區居民的良好的健身意識還遠遠沒有深入人心,如何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識是擺在各級政府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 為提高群眾健康意識,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政府主管部門應以人為本,在居民中大力宣傳健康第一、運動增進健康、終身體育等健身意識,採取多種措施提升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斷滿足群眾對健康的需求。例如可以採用定期的體檢活動,建立了體檢檔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另外,可以通過健康講座的形式,聘請專家講師利用節假日、下班後的休息時間深入社區,向居民宣講解疾病預防、飲食健康、運動與健康等知識,全面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大家了解到只有通過鍛煉身體、合理膳食、平衡心態等,才能獲得健康的身體。 3.充分利用周邊學校、健身中心的體育場地和設施,形成社區居民與學生共享體育場地和設施的雙贏機制。 開放學校體育設施有利於市民身體素質的提高,解決市民就近健身的問題,這比撒網式的再建體育場館劃算得多;開放學校資源是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的要素之一,學校應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基礎上,積極地向社區開放公共資源。目前,一邊是社區居民苦於沒有鍛煉身體的場地和設施,另一邊是學校的體育資源處於閑置和浪費當中。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間,學校的體育資源應向廣大社區居民進行開放。許多城市都在試行開放學校的體育設施服務於周邊社區居民,但是一系列的問題還困擾著具體的實施。例如,學校能向社會開放的體育設施過於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居民到學校鍛煉的積極性;大部分受訪市民則表示,沒有到學校鍛煉的習慣;器材損耗誰來掏腰包,社區居民進校門怎麼管理,居民在學校受了傷怎麼辦,外人進出校園,學生的安全怎麼保障……這些現實問題讓學校顧慮重重。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後,最擔心的就是影響教學和管理。學校經費本來就有限,用於體育場館的投入更少,如果讓學校長期義務奉獻,不現實,對外開放難以持續等等。 對於開放學校體育資源的種種問題,各級政府還處於摸索階段,為了增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實時適度地開放學校體育資源是現階段推進社區體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和學校可以制定相關的政策對校園開放進行規范。例如,為了保障學生的安全,建議健身者憑身份證或居住證進入學校,單位集體運動的則需提前預約。另外,為了保障學校對體育設施的維護及管理,建議居民向學校支付適當的費用,具體標准由教育、物價部門制定。另外政府財政應對學校體育資源進行關注,給學校增加一點體育設施的養護費,就可以達到少投入,大產出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級體育部門要積極主動做好協調工作,全力配合社區內學校、機關、團體和企業等單位,有計劃地開放其體育場地設施,並可適當地提供有償服務。特別是社區體育設施缺乏的老城區,要積極創造條件,使更多的學校、機關、團體、企業單位的體育設施向周邊群眾開放。 4.注重運動健身的指導工作,建立社區體育的培訓機制 居民參加各種體育運動,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去傳播健身理念,組織開展體育活動,需要有專業人才去教授技術動作,指導健身練習。因此在社區居委會的構成當中,應增加社區體育指導的專門機構和專業人才。目前在體育院校的專業設置上,很多都開有社區體育專業,但是這些畢業生由於社區體育發展的滯後,還沒有真正地走上社區體育指導員的崗位。因此,作為政府管理部門,應盡快完善社區法規,建立社區體育部門,負責指導管轄社區體育工作的開展,引導群眾通過體育活動,形成健康、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社區居民的體育活動有計劃、有指導、更安全。能夠吸引更多的居民參加到體育運動中來,使康體健身真正成為社區百姓的新時尚,從而達到增強全民族健康體魄的目標。
5.按照行為改變的基本理論中的計劃行為理論實施身體活動的教學影響
第一階段
⑴提供健康信息
⑵提高認知水平
第二階段
⑴提高認知水平
⑵激發行為改變動機
第三階段
⑴提供方法或技能
⑵鼓勵嘗試
⑶環境支持
第四階段
⑴支持鼓勵
⑵加以強化
⑶環境支持
第五階段
⑴提供支持
⑵不斷強化
⑶預防不良行為復發
我們應該嚴格按照這五個階段的計劃理論實施與完善。
全面實現全民健身計劃,有效增強國民體質,社區活動是重中之重,社區體育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學校和社區的有效配合,學校的體育資源正好可以為社區的體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有力保障。學校擁有的體育資源和文化教育優勢,可以為社區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維度的咨詢和繼續學習機會。學校與社區的聯系配合將越來越緊密,學校將成為體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和組織者。 社區體育主要針對社區居民,以其身體活動為基本手段,以獲得健美樂為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是我國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繫到占城市人口絕大多數人的身心健康、體格健美與快樂幸福的生活。藉助城市改造升級的契機,大力推進社區體育的發展,將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設的內在質量,完善社區的功能,提高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促使體格健壯,體態優美,形成並保持各種良好的身體技能,提高人們的學習、工作、生產效率和生活質量;還能夠有效地促進人們健心,調節與消除各種不良情緒,促進人際交往,增進彼此了解與友誼,使人們精神更美好,生活更快樂。同時,社區體育建設能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提高人們體育文化素養,利於移風易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的開展。
❺ 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有哪些具體要求
有七大要求
一、對市民文明素質要求:
1、文明行為:
(1)公共場所無爭吵謾罵、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木等不文明行為。
(2)城市無煙草廣告,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有明顯禁煙標識,無煙區沒有吸煙現象。
(3)影劇院、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會場、賽場、景區、公園、廣場、主要街道、機場、車站、碼頭等場所文明有序。
2、文明交通:
(1)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
(2)車輛、行人各行其道,機動車讓行人行橫道,無闖紅燈、亂穿馬路現象,乘客排隊候車、依次上下車。
(3)建成區萬車死亡率達到國家暢通工程評價標准。
3、友善禮讓:
(1)公共交通工具上為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主動讓座。
(2)人際關系融洽,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詢問。
4、公益活動:
(1)開展扶貧幫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鮮血、捐獻器官、義演義診、環境保護、植綠護綠等活動。
(2)設計開展網路公益活動。
5、見義勇為:
完善見義勇為人員認定機制、補償救濟機制,落實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障和撫恤待遇。
二、對公共服務要求:
1、無障礙設施:
道路、公共建築及設施、新建居住建築及居住區設有無障礙設施,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2、街道設施:
(1)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並有效運行。
(2)主幹機動車道無被侵佔、毀壞現象,主幹道裝燈率100%,亮燈率99%。
(3)街巷道路路面硬化,裝燈率100%,亮燈率95%,排水設施完善。
(4)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連續、平整、無損壞和被違規佔用現象,行人過街、機非分離、人車分離等安全設施配置完整。
3、主要街道和公告場所面貌:
(1)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無臟亂差現象。
(2)依法規范管理,公共秩序良好,文明引導有力。
4、社區生活環境:
(1)環境綠化美化,衛生狀況良好,無臟亂差現象。
(2)路面硬化、平整,無明顯坑窪積水,排水設施完善,無露天排水溝渠。
(3)倡導「垃圾減量分類」,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分類收集、定時清運。
(4)樓門內干凈整潔,樓道無堵塞,牆面、玻璃無污穢破損,照明燈完好。
(5)社區日常管理服務規范有序。
(6)制定社區居民公約,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三、對公共安全體系建設要求
1、公共安全保障:
(1)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2)社區面、重點單位及社區物防、技防、人防、消防水平符合安全要求。
2、食品葯品安全監管:
(1)食品經營單位和集貿市場不出售過期、變質、偽劣食品,食品安全事故及時查處,無漏報、瞞報情況。
(2)公布舉報電話,問題葯品得到及時查處。
3、飲用水安全:
定期監測、檢測本行政區域內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等飲水安全狀況,並向社會公布。
4、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
(1)建立減災、防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和災害應急管理體系,設置明確的城市避難場所,開展社區減災、防災宣傳教育,建立健全救災應急預案。
(2)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嚴格執行事件報告、通報和信息發布制度。
5、安全生產:
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以內。
6、治安管理:
(1)加強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等重點人群的服務管理。
(2)預防和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打擊「兩搶一盜」等犯罪成效明顯。
(3)賣淫嫖娼、聚眾賭博、吸毒販毒制毒等違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4)有效預防打擊傳銷活動。
四、對城市綠化要求
1、建成區綠地率:(1為東部、中部、東北部的城市的標准,2為西部城市的標准)
(1)>31%為優秀、>28%為良好、≦28%為達標
(2)>21%為優秀、>18%為良好、≦18%為達標
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8(平方米)為優秀、>6(平方米)為良好、≦6(平方米)為達標。
五、對環境管理與環境質量要求:
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5%為優秀、>90%為良好、≦90%為達標
2、消除黑臭水體:
城市建成區內未出現黑臭水體。
3、城市空氣質量:
(1)全年優良天數比例≧80%,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年度考核等級為優秀。
(2)全年優良天數比例≧70%,且《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年度考核等級為良好。
(3)完成自治區級下達的《大氣污染防止行動計劃》年度目標任務(達標等級)。
4、城市水環境質量:
(1)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按國家規范劃分保護區,且水質達到III類。
(2)城市市轄區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連續三年上升,或達到70%。
(3)城市劣於V類水體斷面比例連續三年下降或無劣於V類水體。
5、環境管理:
(1)未被環保部掛牌督辦或無區域、流域限批。
(2)無因本市市域內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本地或其他地區飲用水源地污染並停水事件。
6、公眾參與:
開展環境保護主題活動,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
六、對學校、家庭、社會要求:
1、學校教育: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正式材料為准,實地考察主要看校園、教室有無懸掛核心價值觀「24個字」。)。
(2)有中小學校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安排和落實情況(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正式材料為准,安排和落實的材料齊備為合格,有活動安排為基本合格,兩者都沒有為不合格。)。
(3)中小學校德育課、少先隊活動課落實情況(中小學校100%落實德育課程計劃和開設少先隊活動課程為合格,≧80%為基本合格,其他情況不合格。)
(4)中小學校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有具體方案、有實際效果。
(5)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有措施、落實好。
(6)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包括三項內容:
一是統計並計算本地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並將數據上報國家資料庫的學校比例。
二是統計並計算本地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的學生比例。
三是統計並計算本地測試結果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的學生比例。
三項數據均為度、城區中小學校(含中職學校)數據,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部給予成績認定。落實體育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要求。
七、對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求:
1、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1)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制定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地方標准。
(2)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2、文化事業發展:
(1)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高於全區平均水平。
(2)市轄區域內有面向社會的二級以上圖書館,建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免費的公共電子閱覽室。
3、基層文化設施:
(1)在街道、社區統籌建設綜合文化站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宣傳文化、黨員教育、市民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活動。
(2)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或提供相應面積的綜合文化活動場所。
(3)按照人口規模或服務人群的距離,建設選址適中、與地域條件協調的文體廣場,每個街道擁有晨晚練體育活動點5個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8平方米,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狀況良好。
(4)鼓勵影院建設,通過多種形式增加觀影設施。
4、文化服務供給: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推進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群藝館、文化館(站)等免費開放工作,健全基本服務項目。
(2)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3)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5)晨晚練體育活動點建設擴展閱讀:
全國文明城市主要依據《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和《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進行測評優選。
並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評價作為申報全國文明城市的前置條件,測評結果單獨排序,按百分計算,得分低於85分的,不能參與全國文明城市申報,同時,該項得分按20%的比例計入全國文明城市總得分。
測評方式:主要採用聽取匯報、材料審核、問卷調查、網路調查、實地考察、整體觀察六種方法。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難點是實地考察。
全國文明城市實地考察方法具體有三種:
一是實景(情)模擬驗證,如:撥打法律服務熱線,撥打維權舉報電話等。
二是實地調查,即進入現場查證被考察對象是否符合測評標准,如:到社區查看相關工作記錄等。
三是實地觀察,即根據實地觀察要求,在實地考察點、在一定時間內,對被考察對象進行實地觀察。
❻ 文明城市都有哪些標准
文明城市創建七大要求
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市民文明素質有什麼要求?
1、文明行為
(1)公共場所無爭吵謾罵、亂扔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木等不文明行為;
(2)城市無煙草廣告,室內公共場所和工作場所有明顯禁煙標識,無煙區沒有吸煙現象;
(3)影劇院、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會場、賽場、景區、公園、廣場、主要街道、機場、車站、碼頭等場所文明有序。
2、文明交通:
(1)實施文明交通行動計劃;
(2)車輛、行人各行其道,機動車讓行人行橫道,無闖紅燈、亂穿馬路現象,乘客排隊候車(候船)、依次上下車(船);
(3)建成區萬車死亡率達到國家暢通工程評價標准。
3、友善禮讓:
(1)公共交通工具上為老、弱、病、殘、孕及懷抱嬰兒者主動讓座;
(2)人際關系融洽,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詢問。
4、公益活動:
(1)開展扶貧幫困、慈善捐助、支教助學、義務鮮血、捐獻器官、義演義診、環境保護、植綠護綠等活動;
(2)設計開展網路公益活動。
5、見義勇為:
完善見義勇為人員認定機制、補償救濟機制,落實見義勇為人員權益保障和撫恤待遇。
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公共服務有什麼要求?
1、無障礙設施:
道路、公共建築及設施、新建居住建築及居住區設有無障礙設施,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2、街道設施:
(1)建設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並有效運行;
(2)主幹機動車道無被侵佔、毀壞現象,主幹道裝燈率100%,亮燈率99%;
(3)街巷道路路面硬化,裝燈率100%,亮燈率95%,排水設施完善;
(4)城市道路的人行道、非機動車道連續、平整、無損壞和被違規佔用現象,行人過街、機非分離、人車分離等安全設施配置完整。
3、主要街道和公告場所面貌:
(1)環境衛生干凈整潔,無臟亂差現象;
(2)依法規范管理,公共秩序良好,文明引導有力。
4、社區生活環境:
(1)環境綠化美化,衛生狀況良好,無臟亂差現象;
(2)路面硬化、平整,無明顯坑窪積水,排水設施完善,無露天排水溝渠;
(3)倡導「垃圾減量分類」,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分類收集、定時清運;
(4)樓門內干凈整潔,樓道無堵塞,牆面、玻璃無污穢破損,照明燈完好;
(5)社區日常管理服務規范有序;
(6)制定社區居民公約,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
三、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有什麼要求?
1、公共安全保障:
(1)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
(2)社區面、重點單位及社區物防、技防、人防、消防水平符合安全要求。
2、食品葯品安全監管:
(1)食品經營單位和集貿市場不出售過期、變質、偽劣食品,食品安全事故及時查處,無漏報、瞞報情況;
(2)公布舉報電話,問題葯品得到及時查處。
3、飲用水安全:
定期監測、檢測本行政區域內供水廠出水和用戶水龍頭水質等飲水安全狀況,並向社會公布。
4、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
(1)建立減災、防災、救災綜合協調機制和災害應急管理體系,設置明確的城市避難場所,開展社區減災、防災宣傳教育,建立健全救災應急預案;
(2)建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系統,嚴格執行事件報告、通報和信息發布制度。
5、安全生產:
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政府下達的控制指標以內。
6、治安管理:
(1)加強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等重點人群的服務管理;
(2)預防和打擊涉眾型經濟犯罪、打擊「兩搶一盜」等犯罪成效明顯;
(3)賣淫嫖娼、聚眾賭博、吸毒販毒制毒等違法犯罪得到有效控制;
(4)有效預防打擊傳銷活動。
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城市綠化有什麼要求?
1、建成區綠地率:(1為東部、中部、東北部的城市的標准,2為西部城市的標准)
(1)>31%為優秀、>28%為良好、≦28%為達標
(2)>21%為優秀、>18%為良好、≦18%為達標
2、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8(平方米)為優秀、>6(平方米)為良好、≦6(平方米)為達標。
五、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環境管理與環境質量有什麼要求?
1、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5%為優秀、>90%為良好、≦90%為達標
2、消除黑臭水體:
城市建成區內未出現黑臭水體。
3、城市空氣質量:
(1)全年優良天數比例≧80%,或《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年度考核等級為優秀
(2)全年優良天數比例≧70%,且《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年度考核等級為良好
(3)完成省級下達的《大氣污染防止行動計劃》年度目標任務(達標等級)
4、城市水環境質量:
(1)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按國家規范劃分保護區,且水質達到III類;
(2)城市市轄區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III類)比例連續三年上升,或達到70%;
(3)城市市下去劣於V類水體斷面比例連續三年下降或無劣於V類水體。
5、環境管理:
(1)未被環保部掛牌督辦或無區域、流域限批;
(2)無因本市市域內環境污染事件造成本地或其他地區飲用水源地污染並停水事件。
6、公眾參與:
開展環境保護主題活動,大力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推進生活方式綠色化。
六、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學校、家庭、社會有什麼要求?
1、學校教育: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正式材料為准,實地考察主要看校園、教室有無懸掛核心價值觀「24個字」。);
(2)有中小學校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安排和落實情況(以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正式材料為准,安排和落實的材料齊備為合格,有活動安排為基本合格,兩者都沒有為不合格。);
(3)中小學校德育課、少先隊活動課落實情況(中小學校100%落實德育課程計劃和開設少先隊活動課程為合格,≧80%為基本合格,其他情況不合格。)
(4)中小學校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有具體方案、有實際效果;
(5)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有措施、落實好;
(6)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包括三項內容:一是統計並計算本地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並將數據上報國家資料庫的學校比例。二是統計並計算本地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的學生比例。三是統計並計算本地測試結果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合格的學生比例。三項數據均為2014年度、城區中小學校(含中職學校)數據,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教育部給予成績認定。),落實體育課程設置和課時安排要求。
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現代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什麼要求?
1、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1)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制定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地方標准;
(2)促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2、文化事業發展:
(1)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2)市轄區域內有面向社會的二級以上圖書館,建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免費的公共電子閱覽室。
3、基層文化設施:
(1)在街道、社區統籌建設綜合文化站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開展宣傳文化、黨員教育、市民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活動;
(2)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於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或提供相應面積的綜合文化活動場所;
(3)按照人口規模或服務人群的距離,建設選址適中、與地域條件協調的文體廣場,每個街道擁有晨晚練體育活動點5個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08平方米,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狀況良好;
(4)鼓勵影院建設,通過多種形式增加觀影設施。
4、文化服務供給:
(1)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推進公共圖書館、公共博物館(非文物建築及遺址類)、公共美術館、群藝館、文化館(站)等免費開放工作,健全基本服務項目;
(2)開展全民閱讀活動;
(3)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❼ 個人認為鍛煉的最佳時間晨晚練優缺點
鍛煉的最佳時間是在下午3點到五點之間的
這段時間鍛煉是最佳的時間,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版裡面,人權體的糖原儲備是最充足的
還有就是空氣中的氧氣含量也是最多的。非常有利於鍛煉。
早晨鍛煉,糖原比較低,空氣中氧氣含量低
晚上鍛煉,馬上就要睡覺了,會導致神經興奮,晚上睡眠質量不好的
❽ 怎麼寫晨晚練計劃書
1.寫晨晚練計劃需要幾個因素,練習內容,練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2.練習的時間安排專,幾屬點開始,幾點結束,做好合理的時間安排可以更好的練習。
3.練習的具體內容,安排什麼樣的內容,練習多長時間或者幾組練習,多大的強度,都要有一個基本的安排。
❾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六個「一票否決」是什麼
六個「一票否決」:
1、創建期間本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發生嚴重違紀、違法犯罪問題;
2、發內生全國影響的容重大生產安全事故;
3、發生全國影響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4、發生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政治穩定的重大事件;
5、發生全國影響的重大刑事案件;
6、發生全國影響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
(9)晨晚練體育活動點建設擴展閱讀
測評體系介紹:
全國文明城市(地級以上)測評體系》由3大版塊、12個測評項目、90項測評內容、188條測評標准構成。
第一版塊為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礎,含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培育文明道德風尚3個測評項目;
第二版塊為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含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社會文化環境、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有利於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8個測評項目;
第三版塊為長效常態的創建工作機制1個測評項目。
❿ 創建文明社區的內容有哪些
宣傳方面
1、在公共場所隨機定點左右步行米要能看到不少於5處公益廣告。內容包括「圖說我們的價值觀」「講文明樹新風」、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和法治精神、傳統美德、雷鋒精神、生態文明等主題。
2、隨機定點左右步行200米,能看見不少於3處市民公約(村民公約)宣傳牌。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開展市民公約、職業規范、團體章程等規范守則教育實踐活動。
3、社區統籌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具備開展宣傳文化、黨員教育、市民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三種及上)活動的設備條件,正常向居民開放,無被挪用或侵佔現象。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要廣泛刊播展示「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宣傳內容,開展宣傳文化、道德講堂、黨員教育、市民教育、家長學校、科技普及、普法教育等活動(有牌子、有活動計劃、有開展活動記錄和圖片展示);
設施方面
1.路面硬化、平整,排水設施完善,無露天排水溝渠;
2.環境綠化美化,衛生狀況良好,無亂扔垃圾雜物、隨地吐痰、損壞花木、爭吵謾罵、躺卧公共座椅等臟亂差和不文明現象;生活垃圾定點投放、分類收集,定時清運,垃圾房、箱(桶)完好、整潔;
3.小區樓門內干凈整潔,樓道無堆放雜物,牆面、玻璃無污穢破損,照明燈完好;且在樓道口設有核心價值觀、市民公約兩個固定的公益廣告牌;
4.晨晚練體育活動點能夠正常運行,設備維護及時,無被挪用或被侵佔現象;
5.新建社區(小區)設有輪椅通道、扶手、緣石坡等無障礙設施,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6.有符合標準的物防、技防、人防、設施;無佔用、堵塞、封閉消防通道現象;
7.裝燈率100%,亮燈率100%;
管理方面
1.社區管理有序,社區范圍內的單位、商鋪落實「門前三包」,車輛劃線停放,無亂停亂放,公共場所衛生狀況良好,無亂扔垃圾、亂堆雜物、亂張貼、亂塗寫、亂拉亂掛、隨地吐痰等現象;
2.社區要建立巡查制度和發現問題、整改問題、上報解決問題的台帳記錄,使社區管理落細、落小、落實;
3.社區設有宣傳欄,運用多種形式宣傳展示精神文明創建、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等內容,並每月定期更新;
4.社區要制定社區發展規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納入規劃;
5.設立學雷鋒志願服務站點,志願服務要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有開展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等志願服務活動以及文化、法律、環保、消防等專業志願服務隊進社區活動,有活動記錄,及時收集整理成檔案備查;
6.社區有成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協調組織,有未成年人開展文體活動的設施、場所,組織未成年人開展活動有活動記錄,及時收集整理成檔案備查;
7.社區設有社區家長學校,制定計劃,開展有關活動,有活動記錄,及時收集整理成檔案備查(查看家長學校的教學計劃,考核其主要內容及活動落實情況);
8.社區友善對待外來人員,耐心熱情回答陌生人的詢問;
9.所設的公共廁所設施完好,有文明提示牌,保潔及時,無明顯異味;
10.社區設有辦事機構的,要設立高效的投訴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