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年第一天登高寓意
新年登高寓意「新年步步高、節節向上攀」,寓意著新的一年步步高升。登高這一活動具有陶冶情操、鍛煉體魄的特點,故屬節令性的一種民俗體育活動。
古人登高,一般在每年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之日進行,但也不限於九月九日,也有農歷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風俗。
登高的歷史由來:
登高活動由來已久。《楚辭·九懷》中有記載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泬寥兮天高而氣清,寂謬兮收潦而水清」。
漢承楚俗,由此逐漸衍成重陽登高的習俗。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載,早在漢高祖劉邦時,就有重陽登高的做法:「三月上巳,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為何把重陽登山稱為登高呢?據北宋宋敏求的《長安志》記載,漢朝以長安為京城,在長安的附近有一個小高台,每到重陽節,人們便會紛紛登上小高台,欣賞秋天的美景,因為所登的山為小高台,故有「登高」之說。
重陽節登高,人們還會「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其中緣由,南朝梁吳均在《續齊諧記》中有過這樣的記述:東漢時期汝南(今河南與安徽交界處)人士桓景,隨道士費長房游學數年。
「九月九日如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家,見雞狗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代之矣。
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飲菊酒婦人帶茱萸囊是也。」後來,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使得重陽登高、飲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② 簡述高端體育旅遊的特點有哪些
接觸高端體育有場的特點是什麼特點?有哪些特點?非常的多,以為直接可以去看,也可以的,非常不錯的地
③ 體育旅遊項目有哪些體育旅遊項目該怎麼規劃和設計
體育旅遊項目有哪些?體育旅遊項目該怎麼規劃和設計?北京-綠維創景-為您內解答。現在,體育容旅遊是現代旅遊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體育旅遊產品都已有日益豐富和成熟,吸引大量體育旅遊愛好者。而隨著休閑泛化逐漸延伸到體育領域,休閑旅遊、體育運動和時尚、文化以及當地特色物質文化資源逐漸融合,營造出運動性、趣味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交融的休閑氛圍。我們更願意稱之為運動休閑,從適宜開發的「休閑旅遊」的角度,而不是相對專業的「體育」,來解讀這種休閑旅遊新模式。
運動休閑正受到來自國內外、各階層的歡迎。自行車旅遊、騎馬或騎駱駝游、登山、攀岩、徒步沙漠探險、野外生存訓練、峽谷漂流、乘熱氣球或滑翔傘、滑冰、滑雪、滑草等時尚運動休閑項目方興未艾;各類體育賽事、體育文化節慶活動牽動億萬人的關注。以上就是綠維創景對於體育旅遊項目有哪些?體育旅遊項目該怎麼規劃和設計?這兩個問題的解答,對您有幫助的話記得採納。
④ 目前關注度最高的體育旅遊項目有哪些
徒步,騎行,潛水,馬拉松和世界盃觀賽游成為關注度最高的體育旅遊項目。山水類目的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無論從空氣質量還是風景水準,都為發展戶外體育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同時,戶外體育旅遊項目的發展,也能為傳統的山水類景區和目的地帶來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新一代旅行者前往游覽。
杭州在一年四季每個時節都給遊客准備了不同的驚喜,春日可以去十里琅璫登山,看龍井村和雲溪竹徑,或從丁家山一路賞花觀鳥,體驗山林野趣。夏季爬九曜山到九曜閣,俯望西湖全景,雖然辛苦,也能一眼值回全程。長白山和亞丁,也是夏季避暑出遊的好地方。冬季的九溪煙樹安靜美好,霽虹橋也令人驚艷。來源:人民網-旅遊頻道
⑤ 西安樓觀台2015新年有什麼活動
全國新年登高健身活動已經度過20個年頭,目前已成為全國性的群眾健身品牌活動。作為國家專體育總局2015年的第一屬項大型全民健身活動,在元旦之際,全國21個分會場同時舉行。據悉,今年也是陝西分會場第5次舉辦新年全民健身活動。
陝西分會場活動與全國各會場一起,多地聯動,共同登高健身,喜迎新年。全國新年登高活動陝西分會場現場,陝西省山地救援隊作為活動支持單位,為登山愛好者提供了全程安全保護,以及登山知識宣傳講座。
今年52歲的西安市民李先生也在2015年的第一天,帶著家人一起來參加新年登高活動,「新的一年要有新的氣象!我平時喜歡爬山,西安周邊的峪口我基本上都去過,這次在新年第一天,帶著家人來參加登山活動,也是希望給2015年開個好頭。」
⑥ 西安幾個老年朋友想在登高節時旅遊,問周邊有甚地方
當然是去周邊的旅遊景點為好,建議去周邊的太白山,驪山,終南山等,都是可以登高望遠的。
⑦ 比較適合四姑娘山的體育旅遊活動
既然是山的話,可以去攀登啊,穿上舒適的運動鞋,認真對待注意安全。也可以去跑步,到戶外走走看看,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請問四姑娘山在哪裡,多多指教。
⑧ 2018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舉行情況如何
新年新氣象,人人步步高,百萬民眾登高迎新年。2018年1月1日上午,在浙江省江山市的世界自然遺產地—江郎山腳下,彩旗飄揚,鑼鼓喧天。江山作為中國體育彩票2018年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的全國中心主會場,上萬名登山愛好者齊聚這里,共同以登高望遠的形式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據悉,從1996年起已經連續舉辦了23屆「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該活動已經成為全國體育界每年新年面向全國的第一個群眾性健身體育活動。本次活動由中國體育彩票的冠名,在各個大會現場擺放了體育彩票的公益展板,集中展現了體育彩票為社會公益事業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的重要貢獻。浙江省的江山市已經連續三年成為2018年全國新年登高健身大會的全國中心主會場,江郎山腳下,溫暖如春,綠樹成蔭,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與全民健身的熱烈氣氛相得益彰。全國現場參與群眾和線上參與新年登高的群眾接近百萬人次,實現了單一時間、多個地點、同一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的群眾性健身活動。
⑨ 舊金山旅遊需要注意哪些,有哪些節日活動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春節是中國人一年中的第一個傳統佳節。過去,春節被稱為「新年」,因為按照中國歷史上一直沿用的農歷,這天是正月初一,為新一年的開頭。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它是由虞舜興起的。公元前兩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算是正月初一。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採用公歷紀年,農歷新年便改稱「春節」(大約在公歷1月下旬到2月中旬之間)。春節時,家家貼春聯、貼年畫、裝飾居室。春節前一夜叫「除夕」,是家庭團聚的重要時刻,全家人歡聚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許多人通宵不眠,稱「守歲」。次日,大家便開始到親朋好友家裏「拜年」,相互問候,祝願在新的一年裏萬事如意。春節期間,傳統的文娛活動以獅子舞、龍燈舞、劃旱船、踩高蹺最為普遍。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這是春節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並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亘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過元宵節,有吃元宵和觀燈的習俗。元宵以糯米粉為皮,內裹果料糖餡,圓形,是「團圓」的象徵。元宵節觀燈始於公元一世紀,沿至當代仍在各地盛行。每到元宵節之夜,許多城市舉辦燈會,展出各種彩燈,造型新奇,千姿百態;在農村,則舉行文娛活動,如放焰火、踩高蹺、耍龍燈、扭秧歌、盪鞦韆等。
中和節在農歷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此時正值驚蟄前後,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蟄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蟲蛇獸將從冬眠中醒來,傳說中的龍也從沉睡中醒來,故名龍抬頭。古時龍是神聖的象徵,所以就借龍來驅逐害蟲。明代曾流行熏蟲兒,二月二這天人們要把元旦祭祀餘下的餅,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蟲兒。在農村,老百姓用草木灰蜿蜒圍宅一圈,再入院內繞水缸一圈,中引龍回。有趣的是,這天的飲食也多以龍為名。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中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現在的「龍須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小孩這天剃頭理發,叫「剃龍頭」。婦女在這天還不動針線,據說是為了避免傷龍眼。也還有以蠟燭照房子牆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不過這個節日現已被人們遺忘了,但吃春餅等習俗至今還有。
清明掃墓祭祖 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而如今更多的是在這一天開展祭掃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動。清明時分,天氣轉暖,草木復萌,人們常常結伴到郊外踏青、放風箏、欣賞春光,所以清明節有時也被稱做"踏青節"。
端午悼念愛國先人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本名「端午」。《太平御覽》卷三十一引《風土記》有「仲夏端五,端,初也」之句。一般認為,它是為紀念中國古代詩人屈原而產生的。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因自己的政治理想無法實現,又無力挽救楚國的滅亡,當秦國滅楚後,五月初五抱石投汩羅江自沉;江邊群眾得知,便紛紛駕舟打撈屈原屍體。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後人把這天定為端午節。每逢此節,民間有帶香袋、吃粽子、賽龍舟習俗。香袋錶示屈原的品德節操如馨謚藝,萬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魚把屈原的屍體吃了,後成為節日食品,劃龍船則表示去營救屈原。
農歷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是夕,陳瓜果子於庭中,女孩子結綵縷,穿七孔針。據說先穿完者為巧。「乞巧節」,又由於多是女孩子參加,故稱「少女節」。
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是傳說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稱「鬼節」。佛教徒這天要設「盂蘭盆」,施齋供僧,舉行誦經法會以及水陸道場、放河燈等宗教活動。中國大約是在梁武帝時(六世紀上半葉)始設「盂蘭盆齋」的。現在,設「盂蘭盆」的在民間少見,但放河燈的習俗卻仍在一些地區流傳下來。
中秋闔家團員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名"中秋"。中秋節最早源於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禮制。魏、晉、唐、宋以來,逐漸演變成賞月的風俗。「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據傳這個中華民族重要節日的形成與「唐明皇夢游月宮」的故事有關。在古代,每逢中秋人們就用精製的糕餅祭奉月神;祭奉之後,全家人分吃,表示闔家團圓歡聚。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重陽登高敬老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是魏晉以後興起的節日。「重陽」、「重九」之名,肇於三國時代。主要有五種傳統習俗。一是登高,此時秋高氣爽、景色宜人,正是游歷的好季節,既可以陶冶情趣,又有益於健康。二是插茱萸,可驅秋蚊滅蟲害。三是飲酒賞菊。農歷九月正是菊花盛開之時,觀賞千姿萬態的秋菊,喝幾盅菊花酒,也重陽節的樂事。四是食重陽糕。人們把糧食製成白嫩可口的米糕,謂之重陽糕,而「糕」又與「高」諧音,食之謂可步步高升。五是開展敬老活動,從古至今重陽敬老之風綿延不絕。
農歷十二月(又稱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早先傳說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院都要煮粥祭佛,後來成為民間習俗,以示五穀豐登。
民間有這樣一首俗曲;「年年有個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當中擺上一桌供,兩邊配上兩碟糖。黑豆乾草一碗水,爐內焚上一股香。當家的過來忙祝贊,祝贊那灶王降吉祥」。它反映了過去民間祭灶的情景。這天由於特別熱鬧,有人甚至認為這是農歷新年的「綵排」,所以又稱過小年。現在盡管設有在祭灶的了,但每年臘月二十三前後賣的關東糖、至今仍是人們喜愛的傳統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