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體育傳入中國的時候,西方教會扮演了什麼角色
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上,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對傳播西方近代體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一途徑,西方近代體育項目及其競賽活動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
鴉片戰爭以後,為了進行文化侵略,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派大批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除傳教外,大多兼辦教育,在教堂或他們家中開辦教會學校。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教會學校發展更為迅速。據統計,基督教所辦的教會學校,1877年共有學生5975人,1912年為138937人,到了1920年,達到245049人。天主教所辦的教會學校學生有10000人。美國教會在1890年,就開辦了1032所初等教會學校,學生16310人,74所中等教會學校,學生3819人,教會大學主要都是美國教會開辦的。當時,教會學校一般沒有體育課程,但是,大多在課外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如:1884年,美以美會在江蘇鎮江設立的女子學校的《校規》規定,「學校在上課休息時間中可使用已備好的器具各自進行游戲」。1895年,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煙台開辦的匯文書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課間活動,稱為「放小學」,常作「搶球」游戲,下午有一次課外活動,多作「奪旗」游戲。教會設立的相當於高等學校的書院,一般設備較好,大都在課外開展田徑、球類等活動。如:北京的匯文書院,1895年就有棒球隊,1901年有足球隊。1907年,匯文書院和通州協和書院開始舉行兩校之間的棒球和足球比賽。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在1890年就舉行了運動會。1901年成立了足球隊。1904——1908年,聖約翰大學和英華書院、東吳大學等教會學校組織起大學體育聯合會,每年舉行田徑運動會。教會學校開展的球類運動,主要是足球、棒球、網球、籃球、排球、牆球等。並常舉行校際比賽。可以說,教會學校的體育活動,是西方的田徑、球類傳入我國的主要途徑之一。西方體育傳入我國的另一條主要途徑則是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活動。基督教青年會,是美國資產階級所控制的一個國際性教會組織,它的宗旨是所謂「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養成完全人格,建設完美社會」。中國最早是在1885年,在福州的英華書院開始有基督教青年會的組織,以後許多教會學校都成立了青年會。青年會一般都是通過文化、教育、體育活動等方式宣傳基督教,並想拉攏、培養一些青年為他們服務。
它對我國學校體育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西方的體育活動。
如籃球運動是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當時天津青年會的會員對籃球很感興趣,有成為大眾運動的趨勢。此後,籃球運動的發明者奈·史密斯的學生蔡樂爾,於1910年來華任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時,進一步傳播了籃球技術和比賽規則。1911年由美國來華的上海青年會幹事柯樂克,也組織了排球比賽。
(2)介紹西方體育理論與方法。
由於青年會設有體育部,美國青年會常派遣一些體育專業人員,來中國負責青年會的體育工作。他們除了在青年會傳授運動技術以外,還到當地學校指導體育活動,介紹西方體育的理論與方法。如1904—1908年間,天津青年會幹事羅伯遜就曾到北京,天津各學校講演「西洋體育」。1915年來華的上海青年會幹事麥克樂,在1916年擔任南京高師體育科主任,1923年擔任南京大學體育系主任。他曾在上海、南京各學校作過體育的演講,還出版了體育教材等書籍,並創辦了《體育季刊》雜志。麥克樂是首先把美國體育理論與方法系統地傳入中國的體育學者。
(3)開展體育活動和舉辦運動比賽。
我國近代早期的運動競賽。大多都是由青年會發起和主辦的。因為當時,社會上很少有人從事這種洋體育活動,參加運動競賽的都是學生。如:1910年,上海青年會發起組織了一次規模較大的運動會,稱為「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在南京舉行,辛亥革命後把這次運動會算為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組織了清華學堂、匯文書院、協和書院三校的體育聯合會,1912年在北京舉行了田徑運動會,1913年舉辦了第一屆華北運動會,1914年又舉辦了規模更大的第二屆華北運動會。以後,全國其他地區的青年會也紛紛組織舉辦了各種運動會,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有:田徑、足球、網球、籃球、排球、棒球等。這些運動會對促進西方近代體育項目在中國各地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作用。(4)培養體育專業人員。青年會為了培養體育幹事,1918年開始在上海青年會開辦一年制「體育幹事訓練班」。以後改稱「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學制兩年。學校的畢業生大多數被派往各地青年會任幹事,有的到大、中學校任教。在這些早期接受西方體育專業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後來成為我國體育教育的領導者、著名的體育家,對培養體育專業人材和我國的體育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綜上所述,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近代體育的興起。洋務運動在中國開始辦起了西方式的新式學堂,突破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由於西式學堂的開辦,也引進了西方的體育,把體操規定為學堂的必修課程,中國的學校教育從此開始出現了體育。洋務運動失敗以後,接著出現了改良主義的維新運動。維新主義者介紹和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文化、教育等知識,對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具有啟蒙的意義,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維新派把教育看成是「製造國民之具」,首先提出了德、智、體三育並重的教育觀念,並重視體育和尚武精神,促使了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的形成。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在軍事和經濟侵略的同時,也不斷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教會和基督教青年會所創辦的學校發展迅速,他們通過文化、教育,體育活動等方式宣傳基督教,客觀上對近代西方體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03年,清政府頒布實施了《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和各類學堂的課程體制及學時標准。由於教育章程的頒布,學制體系的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體系逐漸在中國確立起來了,按照新的學制,把體育列為學校教育的內容,這就為近代體育的實施創造了重要條件,使中國近代體育開始走上了興起之路。
Ⅱ 學校運動會的介紹
學校體育運動競賽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指每年春秋兩季的田徑運動會,簡內稱校運會。學校運動會有多容方面的教育意義,可以全面檢閱學校田徑運動開展情況,檢查教學和訓練成果,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奮發向上、遵守紀律、集體主義和榮譽感等品質,並具有振奮師生精神,活躍學校生活等作用。中國學校的運動會,始於1890年前後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辦的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以後逐漸發展到大城市的中等和高等學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運動會在城市和鄉村各級各類學校中普遍開展,並日益成為學校的傳統活動和學校教育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
Ⅲ 目前有哪些高校實行書院制度各有什麼特色(例如:功能房有哪些社區活動開展了哪些)
我知道的來是復旦大學實行書源院制,南京審計大學也實行書院制。
對復旦的我不太知道,但是南審的略知一二。
南審按住宿的宿舍區分了潤園、澤園、沁園、澄園四個書院,取代了原來各個學院的行政機構。
每個書院的定位不一樣,比如潤園,可能就比較個性、隨和。
學生在入校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室友的性格與喜好。
比如我喜歡打籃球,可以選跟我有共同愛好的人住一個宿舍。
比如我是夜貓子,我就可以選睡得晚的和我一起住,也避免了打擾有早睡習慣的同學。
各個書院內部會有體育比賽,校級比賽都是以書院為單位進行的。
Ⅳ 小學體育運動會項目有那些
小學體育運動項目分為徑賽,田賽,趣味性比賽。
徑賽:
100米、200米、400米、4*100米
田賽:
跳高、跳遠、實心球
有趣味性比賽:
模石過河、兩人三足、五人六足、跳繩、拔河、踢毽子等
運動會指 體育運動的競賽會,有奧運會等大型運動會,只是范圍不同。 最早的運動會就是 古希臘的古代奧運會。
為了戰勝對手,取得優異運動成績,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個人、集體在體格、體能、心理及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所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競賽。含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兩種形式。包括許多比賽項目。
最早的運動會就是古希臘的古代奧運會。
奧運會的全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一詞源於希臘的地名「奧林匹亞」。奧林匹亞位於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這里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古希臘人在這里建起了許多神殿,因此,古人把這塊土地叫做阿爾菲斯神城,也稱"聖地"奧林匹亞,依當時的信念,它象徵著和平和友誼。
古代希臘和地中海區域其他國家的人們在祭典和收獲季節,常常舉行盛大集會,並進行各種游樂和競技活動,熱鬧非凡。最初這項活動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奧林匹亞的集會最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臘爆發戰爭,各地戰火連綿,瘟疫成災,農業欠收.希臘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懷念當年的那種慶典活動。於是,奧林匹亞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國王聯絡其他幾個城邦的國王,達成了一項定期的奧林匹亞舉行運動會的協議,並規定在運動會年實行「神聖休戰日」。「神聖休戰日」期限是三個月。在這期間,任何人不得動刀兵發動。即使正在交戰的雙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備去奧林匹亞參加運動會。從此,就產生了全希臘性的賽會.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獲獎者安全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第一屆古希臘運動會。之後,這種賽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因此比賽地點在奧林匹亞,也稱它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行了293屆。
Ⅳ 小學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小學傳統體育項目有:
1、跳繩
2、短跑,包括50米、100米、200米。
3,中長跑和版接力,包括400米、4×100米接權力。
4、立定跳遠
5、跳高
6、拔河
7、投擲實心球
拓展資料:
學校運動會
學校體育運動競賽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指每年春秋兩季的田徑運動會,簡稱校運會。學校運動會有多方面的教育意義,可以全面檢閱學校田徑運動開展情況,檢查教學和訓練成果,推動學校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運動技術水平的提高。
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奮發向上、遵守紀律、集體主義和榮譽感等品質,並具有振奮師生精神,活躍學校生活等作用。中國學校的運動會,始於1890年前後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辦的以田徑為主的運動會。以後逐漸發展到大城市的中等和高等學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學校運動會在城市和鄉村各級各類學校中普遍開展,並日益成為學校的傳統活動和學校教育生活中一項重要內容。
Ⅵ 香港中文大學的「書院制度」是怎麼一回事
香港中文大學獨特的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是全港唯一設書院制度的大學,現有成員書院為崇基學院 、新亞書院
、聯合書院和逸夫書院。在2006年成立了晨興書院和善衡書院,2007年又多添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省書院。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均被派往一所書院。
書院是和諧融洽的群體,各有宿舍、飯堂及其它設施。書院著重全人發展,提供各種非形式的教育,創造親切和睦的環境,讓師生或朋輩間可融洽交流溝通,且有利為同學提供關顧及輔導服務。書院鼓勵其屬員進行研究工作,並積極推動各種文化活動。書院亦見證了不少令人難忘的人情故事。
書院提供各種機會,同學可從中選擇,為學生生活添上色彩。書院除舉辦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外,還有各類研討會,以及語文、信息科技、領袖訓練、文化及健體訓練班和社會服務計劃。書院學生會亦組織多種課外活動。
崇基學院
崇基學院於1951年10月由香港基督教會創立,應社會需要為本地基督教徒提供高等教育,宗旨在依據基督精神,培育學生自由開放的胸懷與心智;一方面加深學生對傳統中西文化了解,另一方面訓練他們的分析及解決能力,處理現代社會種種挑戰。
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台
1956年,崇基學院遷入新界馬料水現址;1959年起,學院獲香港政府補助經費,直至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崇基學院為成員書院之一。院內現設有神學院培育基督教神職教牧人員,及校牧室以推動校園團契生活、主日崇拜,及提供信仰人生咨詢服務。
崇基學院一向致力培養學生之領導及組織能力,十分注重學生群育活動。舉辦組織包括學生會、系會、級社、屬會、興趣小組、走讀生舍堂及各宿舍宿生會。崇基學院經常舉辦各類型之社會與學術文化活動,包括「崇茶館」師生聚談、晚上於宿舍舉行的「宿舍夜話」聚會,及參觀特色豐富的地方和機構等。每年10月校慶期間並舉辦「系際比賽」、「嘉年華」、「環校跑」和「千人宴」,是全年最精彩的學院活動。
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台
崇基學院師生定期舉辦校園活動。除研討會和師生聚談,以討論教育及其它課題外,並定期舉行午餐聚會及周年教育研討會。1982年起成立的「黃林秀蓮訪問學人計劃」不時邀請海外著名學者蒞校作短期訪問,以廣師生視野;1996年又成立了「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以促進教職員及學生從事跨科際學術研究。
學院同時設有多個獎學金、助學金及獎項、優質活動獎勵計劃、暑期研究計劃津貼、學生交流計劃津貼等;又成立多項專為新生而設之獎學金,當中不少由崇基校友資助,旨於鼓勵同學積極求學及參與群育活動。另外,學院全年均會舉辦各類交流、短期探訪及外展訓練計劃;並設立「綜合基本教育資料中心」,搜集有關大學教育之資料,及提供各種視聽器材。
經過50多年教育耕耘,崇基學院的校友達18,000名,遍布世界各地,在香港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地之主要城市成立了校友會,加強校友間及與母校的聯系。香港崇基校友會更與學院合作推行「學長計劃」,增辦「海外網上學長計劃」,以幫助學生加強社會經驗、擴闊視野及建立社會網路。崇基學院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群育精神、穩固的校友網路,提供豐富的個人成長機會,竭力盡心為同學設辦全面的優質高等教育。
新亞書院
新亞書院創立於1949年,由已故錢穆博士及一群來自內地之學者興辦,旨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學術相輔相成,使學生除對本國傳統文化具更深了解,同時擁有應付現代社會所需的知識與技能。
為推廣文化交流及開拓同學國際視野,新亞書院設多項短期、一學期或一學年交流計劃。自1993起,書院舉辦「新亞書院/耶魯大學交流活動」,增進兩校同學對港美社會、文化及科技發展的了解。同學也可參加其它一學期或一學年交換生計劃,往美國(國際學生交換計劃)、日本(亞細亞大學、創價大學及京都產業大學)、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等地研修,汲取海外學習經驗。
書院致力提高同學中英語文能力,舉辦多項語文活動,其中普通話工作坊、英語文化工作坊、普通話桌、普通話生活營、英語暑期營,及國內或英國暑期語文班,此等活動均廣受同學歡迎。
暑期學生活動同樣繽紛多姿,幫助同學於漫長假期中接受其它非形式教育。「學生領袖培訓計劃」發掘同學潛能,提高個人自信心及自立能力。「暑期日語研修課程」選派同學往日本京都產業大學研修日語,完成課程後並於日本見學旅行。其它活動如「新亞書院/耶魯大學暑期社區服務交流計劃」、「海外實習計劃」則以實習培訓方式,讓同學認識其它國家的社會、文化及經濟概況。此外,書院積極鼓勵同學於暑期參加海外學習計劃或從事研究活動,同學通過「學生外訪資助計劃」和「暑期研究資助計劃」攫取資助,歷年來受惠者眾。
同學畢業後成為新亞校友,仍是書院重要成員。「學長計劃」予同學機會分享前輩的寶貴經驗,在一眾熱心校友的支持下取得豐盛成果。自2003年起,書院每年均舉辦畢業30周年校友重聚活動,進一步加強與校友的連系。
書院的多個獎學金總額逾港幣4百萬元,嘉許學業成績、社會服務、課外活動表現優異,在學期間有躍進表現,或具經濟需要的同學。
聯合書院
聯合書院於一1956年由廣僑、光夏、華僑、文化等書院及平正會計專科學校5所專上學院合並組成。1957
年,聯合書院依據香港政府法案成立校董會,全力發展院務。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聯合書院為其創校成員書院之一。
聯合書院秉承「明德新民」院訓,通過全人教育及群體生活,提升學生的品德情操,為香港社會以至全人類服務。因此書院素來特別著重研究香港問題,目的是希望透過理論的傳授和實習,為香港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歷年來,聯合書院畢業生在香港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方面均貢獻良多。
聯合書院每年均舉辦「到訪傑出學人講座」、「周年研討會」及「書院聚會」等活動,以增加教員和同學接觸不同種類知識的機會。自一九八九年起,聯合書院每年舉辦「萌芽學者學術交流計劃」,使同學有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同學進行研討及交流。聯合書院並與美國威廉士大學、日本創價大學、芬蘭奧倫大學、澳洲南澳洲大學及韓國成均館大學成立交換計劃,每年互相交換學生,促進文化交流。
除了以上的學術講座及學術交流活動,書院亦籌辦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致力發展學生的個人潛能。岑才生學長計劃、領袖訓練計劃、書院辯論隊、有機耕種小組、國際演講會、全人發展獎勵計劃、及權智創新與創業計劃獎等,便是幾個十分成功的例子。
聯合書院設有多項獎學金及學業優異獎計劃,獎勵學業、體育與課外活動成績優異的同學前往海外學習,又設獎學金資助畢業生到外國深造。為擴闊同學的國際視野,書院亦為假期往海外參加學術交流及專題進修計劃的同學提供財政資助,受惠學生每年超過350人。書院另於2007年4月成立校內住宿助學金,旨在提供校內住宿資助予有經濟困難的聯合同學,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書院活動,並
爭取學習時間提升學業成績。
逸夫書院
得國際知名慈善家邵逸夫爵士慷慨捐款,逸夫書院成立於1986年7月成立,並蒙邵爵士惠允出任書院創辦人。
本書院位於中大校園西北部,飽覽吐露港自然景緻。院訓「修德講學」出自《論語?述而》,勉勵同學德智並重。
書院強調非形式教育,視之為大學生活不可或缺之部分。學生可參加書院或由部門和學術交流處舉辦的交換計劃到海外進修,為期一學年或一學期。此外,書院為本地及外地生提供住宿,以促進跨文化交流。亦舉辦師友計劃,邀請校友擔任學長與同學配對,透過經驗分享達到教學相長之目的。「邵逸夫爵士傑出訪問學人計劃」和「到訪學人計劃」,則讓學生接觸世界知名學者,增廣見聞。曾到訪學者包括: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教授、杜林獎得主姚期智教授、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鍾南山教授、及「光纖之父」高錕教授。書院並舉辦多次邵逸夫獎講座,由邵逸夫獎得獎人主講。
逸夫書院同時透過與學生團體緊密聯系,在學術及文化方面豐富同學的書院生活。每年的大型學生活動包括迎新營、「逸夫里」游藝晚會、書院院慶活動、及歌唱比賽。書院多個學生組織亦參與舉辦各式課外活動,迎合學生的不同興趣,當中包括多個運動學會、系會、扶輪青年團、書院劇社、辯論隊、樂隊學會。
語文進修計劃主要針對中英兩文的聽、寫,及普通話、英語和廣州話的應用。授課期間會舉辦工作坊及活動,暑期則提供海外語文學習班。
書院設有多項設施,以照顧師生需要,包括行政樓文瀾堂、林健忠計算機中心、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及多媒體中心;新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將成立另外5所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晨興書院;書院將鄰近大學體育中心,坐落山坡上,俯瞰吐露港;院訓:博學、進德、濟民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晨興書院的理念是為同學提供高雅談吐、活潑辯論的場;善衡書院;書院將位處大學道以北,鄰近大學體育中心;院訓:文行忠信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善衡心、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及多媒體中心。國楙樓及第二學生宿舍兩幢宿舍合共提供1195個宿位。院內的大講堂不單作教學學堂及舉辦學生活動之用,二樓的越喬藝廊更常用作展覽場地。逸夫書院共有2個餐廳,包括一個可容納250人的學生飯堂,和一個設有100個座位的教職員餐廳。室內及室外運動設施則有壁球場、乒乓球室、籃球練習場、健身室、舞蹈室及室外籃球∕排球場。第二學生宿舍側鄰建有草苓香中草葯園及燒烤場。書院的校友徑豎立有刻上歷屆畢業生姓名的牌匾。
新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將成立另外5所書院-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及和聲書院,進一步發揮書院制的獨特優勢。新書院的理念是建立一個關系密切,互相交流學習的師生群體,為學生締造親切融和的書院生活和學習環境,提供關顧輔導和全人教育,並且通過書院正式及非形式教育和海外交流計劃,擴闊學生的眼界和國際視野。
晨興書院
書院將鄰近大學體育中心,坐落山坡上,俯瞰吐露港。書院將於2010年招生,並採用全宿和一起用膳的模式。晨興書院更以培育學生為香港、全國以至全世界社會服務為書院的使命。
院訓: 博學、進德、濟民 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台
晨興書院的理念是為同學提供高雅談吐、活潑辯論的場所,培養他們的創意和獨立思考,讓同學對文化有既廣且深的認識。書院期望畢業生都是智慧機敏,並且能貢獻社會,富有民胞物與的精神。
善衡書院
書院將位處大學道以北,鄰近大學體育中心。書院將於2010年招生,並採用全宿和一起用膳的模式。善衡書院的使命則著重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立下基礎以貢獻社會、豐盛人生。
香港大學中文網
院訓: 文行忠信 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台
善衡書院提供一個安定,但富啟發性的多元化環境,促進知識和思想的交流,讓同學在親切、關懷、具歸屬感及充滿期望中成長。
香港大學中文網全面的高等教育咨詢平台
敬文書院
敬文書院注重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並秉承已故朱敬文博士的嘉言美行,發揮自助助人精神,立下基礎以回饋社會,為國儲材及豐盛學生的人生。採用全宿和一起用膳的模式。計劃於2010年前正式運作。
伍宜孫書院
伍宜孫書院注重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與社會責任的承擔,建立穩固基礎以貢獻社會及達至豐盛人生。伍宜孫書院預計於2012年前正式運作。
和聲書院
和聲書院除主注重培育學生的誠信及對個人責任的承擔外,更深切盼望能協助學生擴闊對本港、國家及世界的了解和聯系,以利他們日後能成功建立個人事業,並鼓勵他們積極回饋母校及社會,以達至豐盛人生。
Ⅶ 中國近代田徑發展史
1890年上海聖約翰書院舉行了以田徑為主要項目的學校運動會。
1894年天津水師學堂開展有跨欄、跳高、跳遠項目。
1897年上海南洋公學課余活動提倡練習田徑,並於1899年舉辦了首次校運動會。1899年由天津北洋大學倡議,邀請天津水師學堂、電報學堂、武備學堂等參加,舉辦了中國最早的一交校標田徑運動會。
1902年天津首次舉辦聯合運動會,田徑為主要比賽項目。上海首次舉行萬國競走比賽。
1903年煙台舉行以田徑為主的闔灘運動會。
1904年上海與蘇州兩地學校發起四校聯合運動會,首次在蘇州東吳大學舉行。
1905年北京匯文書院與河北通縣協和書院首次舉行田徑對抗賽。
1906年湖南高等實業學堂(原名嶽麓書院)舉辦長沙校際運動會。 廣東省舉行第一屆運動會。
1907年南京市舉力「江南第一次聯合運動會」。 1910年10月18—22日,「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會」(即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南洋勸業場舉行。
1913年2月1日—8日,中國田徑選手參加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一屆遠東運動會。5月24日,第1屆華北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最早的公共體育場在京師通俗圖書館建成。
1914年5月22日—24日,舊中國第二屆全國運動會在北京天壇舉行。 北京第一屆小學聯合運動會舉行,田徑比賽有正式的競賽規程與規則。 1915年5月15日—22日,第二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
1917年5月8日—12日,第三屆遠東運動會在東京舉行。9月,「遠東運動會中國委員會」編著《運動技術概要》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印行。
1918年龐醒躍在上海創立東亞體育專科學校。 1919年10月第5次全國教育聯合會決議:廢除軍國民主義教育(兵操)。從此田徑運動在學校體育課中正式開展。
1922年4月,惲代英發起組織的川南聯合運動大會在召開瀘縣舉行。4月3日,「中華業余運動聯合會」在北京成立。國際奧委會選舉王正延為中國委員,中國開始與國際奧委會正式聯系。
1923年5月4日—5日,第一屆華中運動會在武昌舉行,並成立了華中體育聯合會。北洋政府教育部分公布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將「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1924年5月22日—24日,舊中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公共體育場舉行,田徑比賽中碼和英尺改為米制。7月,「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 1925年5月16日—23日,中國29名田徑選手參加在菲律賓舉行的第七屆遠東運動會。
1926年9月,「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開始舉辦「上海國際運動會」。 1927年8月27日—9月3日,第八屆遠東運動會在上海舉行。中國*創建了工農武裝,跑步、過障礙、跳高、跳遠、投*等田徑項目在工農紅軍中逐步開展。
1928年6月28日—8月12日,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舒暢會派宋如海出席考察。「白虹田徑隊」在上海成立。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國民體育法》。
1930年4月1日—11日,舊中國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在杭州舉行,本屆始設女子田徑。5月,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在日本東京舉行,開始設女子田徑表演項目。
1931年在南京中山陵附近修建有看台的「中央運動場」。11月,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中央根據地軍民在瑞金葉坪大練兵場舉行運動大會。
1932年江西瑞金舉行「五一」運動大會,*親臨觀看比賽。7月31日—8月14日,第10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中國派代表派嗣良、田徑選手劉長春與教練員宋君復參加。
1933年4月,阮蔚村編者《中國田徑小史》由天津體育周報社印行。5月30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運動大會」在江西瑞金舉行。8月1日—3日,革命根據地江西寧都舉行慶祝「八一」建軍全省運動大會。10月10日—20日,舊中國第5屆全國運動會在南京中央運動場舉行。
1934年1月21日,為慶祝「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瑞金舉行體育比賽大會,*、朱德到會並講話。1月26日,東亞體傳女子田徑隊、籃球隊應邀赴南洋各地比賽。5月12日—21日,第十屆遠東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1935年7月15日—8月17日,「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青島開辦「暑期訓練班」,訓練准備參加第11屆奧運會的中國選手,(其中包括田徑選手)。10月10日—20日,舊中國第六屆全國運動會在上海新落成的江灣體育場舉行。
Ⅷ 仁恆溪雲書院的活動辦的怎麼樣
最近在做一些書畫類國學活動,溪雲書院做的不錯,定期舉辦各年齡段的國學培訓和各類文化藝術沙龍組織以及修生養性的體育活動 。
Ⅸ 基督教青年會對近代體育的傳播起了什麼作用
在中國近代體育史上,教會學校和基督教青年會對傳播西方近代體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這一途徑,西方近代體育項目及其競賽活動得以在中國廣泛傳播。鴉片戰爭以後,為了進行文化侵略,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派大批傳教士陸續來到中國。他們除傳教外,大多兼辦教育,在教堂或他們家中開辦教會學校。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教會學校發展更為迅速。據統計,基督教所辦的教會學校,1877年共有學生5975人,1912年為138937人,到了1920年,達到245049人。天主教所辦的教會學校學生有10000人。美國教會在1890年,就開辦了1032所初等教會學校,學生16310人,74所中等教會學校,學生3819人,教會大學主要都是美國教會開辦的。當時,教會學校一般沒有體育課程,但是,大多在課外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如:1884年,美以美會在江蘇鎮江設立的女子學校的《校規》規定,「學校在上課休息時間中可使用已備好的器具各自進行游戲」。1895年,美國長老會在山東煙台開辦的匯文書院,每日上午有一次課間活動,稱為「放小學」,常作「搶球」游戲,下午有一次課外活動,多作「奪旗」游戲。教會設立的相當於高等學校的書院,一般設備較好,大都在課外開展田徑、球類等活動。如:北京的匯文書院,1895年就有棒球隊,1901年有足球隊。1907年,匯文書院和通州協和書院開始舉行兩校之間的棒球和足球比賽。上海的聖約翰大學,在1890年就舉行了運動會。1901年成立了足球隊。1904——1908年,聖約翰大學和英華書院、東吳大學等教會學校組織起大學體育聯合會,每年舉行田徑運動會。教會學校開展的球類運動,主要是足球、棒球、網球、籃球、排球、牆球等。並常舉行校際比賽。可以說,教會學校的體育活動,是西方的田徑、球類傳入我國的主要途徑之一。西方體育傳入我國的另一條主要途徑則是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活動。基督教青年會,是美國資產階級所控制的一個國際性教會組織,它的宗旨是所謂「發揚基督精神,團結青年,養成完全人格,建設完美社會」。中國最早是在1885年,在福州的英華書院開始有基督教青年會的組織,以後許多教會學校都成立了青年會。青年會一般都是通過文化、教育、體育活動等方式宣傳基督教,並想拉攏、培養一些青年為他們服務。
它對我國學校體育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進西方的體育活動。
如籃球運動是1898年由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傳入中國的。當時天津青年會的會員對籃球很感興趣,有成為大眾運動的趨勢。此後,籃球運動的發明者奈·史密斯的學生蔡樂爾,於1910年來華任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幹事時,進一步傳播了籃球技術和比賽規則。1911年由美國來華的上海青年會幹事柯樂克,也組織了排球比賽。
(2)介紹西方體育理論與方法。
由於青年會設有體育部,美國青年會常派遣一些體育專業人員,來中國負責青年會的體育工作。他們除了在青年會傳授運動技術以外,還到當地學校指導體育活動,介紹西方體育的理論與方法。如1904—1908年間,天津青年會幹事羅伯遜就曾到北京,天津各學校講演「西洋體育」。1915年來華的上海青年會幹事麥克樂,在1916年擔任南京高師體育科主任,1923年擔任南京大學體育系主任。他曾在上海、南京各學校作過體育的演講,還出版了體育教材等書籍,並創辦了《體育季刊》雜志。麥克樂是首先把美國體育理論與方法系統地傳入中國的體育學者。
(3)開展體育活動和舉辦運動比賽。
我國近代早期的運動競賽。大多都是由青年會發起和主辦的。因為當時,社會上很少有人從事這種洋體育活動,參加運動競賽的都是學生。如:1910年,上海青年會發起組織了一次規模較大的運動會,稱為「全國學校區分隊第一次體育同盟」,在南京舉行,辛亥革命後把這次運動會算為舊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1910年,北京基督教青年會組織了清華學堂、匯文書院、協和書院三校的體育聯合會,1912年在北京舉行了田徑運動會,1913年舉辦了第一屆華北運動會,1914年又舉辦了規模更大的第二屆華北運動會。以後,全國其他地區的青年會也紛紛組織舉辦了各種運動會,運動會的競賽項目有:田徑、足球、網球、籃球、排球、棒球等。這些運動會對促進西方近代體育項目在中國各地的傳播起了極大的作用。(4)培養體育專業人員。青年會為了培養體育幹事,1918年開始在上海青年會開辦一年制「體育幹事訓練班」。以後改稱「全國基督教青年會體育專門學校」,學制兩年。學校的畢業生大多數被派往各地青年會任幹事,有的到大、中學校任教。在這些早期接受西方體育專業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後來成為我國體育教育的領導者、著名的體育家,對培養體育專業人材和我國的體育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綜上所述,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教育的不斷發展,促進了近代體育的興起。洋務運動在中國開始辦起了西方式的新式學堂,突破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由於西式學堂的開辦,也引進了西方的體育,把體操規定為學堂的必修課程,中國的學校教育從此開始出現了體育。洋務運動失敗以後,接著出現了改良主義的維新運動。維新主義者介紹和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文化、教育等知識,對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具有啟蒙的意義,他們的思想對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維新派把教育看成是「製造國民之具」,首先提出了德、智、體三育並重的教育觀念,並重視體育和尚武精神,促使了中國近代體育思想的形成。鴉片戰爭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在軍事和經濟侵略的同時,也不斷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教會和基督教青年會所創辦的學校發展迅速,他們通過文化、教育,體育活動等方式宣傳基督教,客觀上對近代西方體育在中國的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1903年,清政府頒布實施了《奏定學堂章程》。該章程規定了中國第一個近代學制和各類學堂的課程體制及學時標准。由於教育章程的頒布,學制體系的建立,近代教育制度和體系逐漸在中國確立起來了,按照新的學制,把體育列為學校教育的內容,這就為近代體育的實施創造了重要條件,使中國近代體育開始走上了興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