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活動 > 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一般

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一般

發布時間:2021-02-19 16:54:16

A. 每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一般以30分鍾至多少小時為宜

每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一般以30分鍾至1小時為宜,超過1小時,就開始消耗肌肉來提供能量,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B. 兒童一天多少運動量合適

兒童還沒有發育完全,如果一味地讓兒童嘗試高強度的體育鍛煉,則會造成發育停滯、肌肉和關節拉傷或損傷。因此,兒童的運動量要適當,不應超過身體的負擔能力,並且鍛煉的時間也不宜過長。」一般來說,兒童每周可進行2至3次鍛煉,每次以45分鍾為宜。 同時,由於神經調節機能尚未發育完善,兒童鍛煉時的呼吸與運動動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齡越小,這種不協調現象就越明顯。在鍛煉中應指導兒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呼吸時要強調加深呼吸的幅度,而不是增加呼吸的頻率,並注意與運動的頻率相配合。」 兒童參加體育鍛煉,應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足夠的營養。「如果鍛煉後有頭暈、惡心、食慾下降等不良反應,則要調整鍛煉方式和強度」。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C. 體育鍛煉的一般生理衛生知識

體育鍛煉的一般生理衛生知識
"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必須有一定的規律性,只有掌握體育鍛煉的一般生理衛生知識,科學地進行體育鍛煉,才能起到健身強體、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如何進行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可以增強體質、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科學實驗所證實。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餘暇時間的增多,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參加體育鍛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人們在從事體育鍛煉前經常遇到一個共同問題是,怎樣進行體育鍛煉?對於一般人來說,在開始參加體育鍛煉前,除了進行一般的身體檢查和必要的咨詢外,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備:

(一)培養鍛煉興趣
在從事體育鍛煉前,應首先培養鍛煉者對體育活動的興趣,這是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前提。培養體育鍛煉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觀看體育比賽、與親朋好友進行體育活動等。有了濃厚的體育鍛煉興趣,就能自覺地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從而取得理想的體育鍛煉效果。

(二)選擇活動項目
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除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活動項目外,還要考慮體育鍛煉者自身的條件。青少年活潑好動,可以選擇一些強度較大、帶有游戲性質的活動項目,如打籃球、踏足球、爬山、游泳、健美操等;老年人身體機能較差,應選擇一些活動量相對較小、而且不容易出現運動操作的活動項目,如太極拳、跑步等;對於一些為預防或治療某些疾病而進行的康復性體育活動,則應根據鍛煉者的身體狀況選擇鍛煉項目,並且應在醫生或運動醫學工作乾的指導下進行。同時,鍛煉者還應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條件確定體育鍛煉項目,如冬季可進行長跑、足球、滑冰等運動,夏季可進行游泳、籃球、排球等活動。總之,運動項目可多樣化,選擇的運動項目要對整體機能產生良好影響。

(三)確定運動強度
為增強體質而進行的體育鍛煉主要是為了提高人體的健康水平,而不是為了創造運動成績,所以體育鍛煉的運動強度不宜過大,特別是中老年人和體育康復者更應如此。體育鍛煉中控制運動強度最簡單的辦法是測定體育鍛煉時的脈搏。雖然不同年齡和機能狀況的人在體育鍛煉時的最佳脈搏有所不同,但對一般體育鍛煉者來說,體育鍛煉時的脈搏控制在140/分左右較為合適。由於體育鍛煉時運動強度相對較小,因而運動的持續時間則應相對較長。每天至少應在半小時以上。對於剛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來說,一開始鍛煉的時間宜短不宜長,以後隨身體機能的適應,鍛煉時間可逐漸加長。
*********
二、體育鍛煉前要做好准備活動

體育鍛煉前進行充分的准備活動對於體育鍛煉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些體育活動愛好者就是由於不重視鍛煉前的准備活動而導致各種運動操作,不僅影響鍛煉效果,而且影響鍛煉興趣,對體育活動產生畏懼感。因此,每個體育活動愛好者在每次鍛煉前都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

(一)准備活動的主要作用
1提高肌肉溫度,預防運動操作。體育鍛煉前進行一定強度的准備活動,可使肌肉內的代謝過程加強,肌肉溫度增高。肌肉溫度的嗇,一方面可使肌肉的粘滯性下隆,提高肌肉的收縮和舒張速度,增強肌力;另一方面還可以增加肌肉、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減少由於肌肉劇烈收縮造成的運動操作。
2提高內臟器官的機能水平。內臟器官的機能特點之一為生理惰性較大,即當活動開始,肌肉發揮最大功能水平時,內臟器官並不能立即進入"最佳"活動狀態。在正式開始體育鍛煉前進行適當 的准備活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先動員內臟器官的機能,使內臟器官的活動一開始就達到較高水平。另外,進行適當的准備活動還可以減輕開始運動時由於內臟器官的不適應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3調節心理狀態。體育鍛煉不僅是身體活動,而且也是心理活動,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心理活動在體育鍛煉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鍛煉前的准備活動即可以起到這種心理調節作用,接通各運動中樞間的神經聯系,使大腦皮層處地最佳 的興奮狀態投身於體育鍛煉之中。

(二)如何進行准備活動
一般來說,准備活動時主要應考慮准備活動的內容、時間和量。
1內容。准備活動可分為一般准備活動和專項准備活動。一般准備活動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體練習,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彎腰等,一般性准備活動的作用是提高整體的代謝水平和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減少運動操作的發生;專門性准備活動是指與所從事的體育鍛煉內容相適應的運動練習,如打籃球前先投籃、運球,跑步前,先慢跑等。除非進行一些專門性運動和比賽,一般人體育鍛煉時只需進行一般性准備活動,即可進行正式的體育活動內容。
2時間和量。准備活動的量和時間隨體育鍛煉的內容和量而定,由於以健身為目的的體育鍛煉量較小,所以准備活動的量也相對較小,時間不宜過長,否則,還未進行體育鍛煉身體就疲勞了。半小時的體育鍛煉,其准備活動的時間一般為10分鍾左右。氣溫較低時,准備活動的時間也適當長一些,量可大一些。氣溫較高時,時間可短一些,量可小一些。
3時間間隔。與運動員正式參加比賽不同,一般人進行准備活動後就可馬上從事體育鍛煉,運動員准備活動後適當的休息是為了使身體機能有所恢復,以便在比賽中創造優異成績。而一般人參加體育活動是為了增強體質,不是創造成績,所以准備活動後接著進行體育鍛煉即可。
*****************************
三、怎樣選擇體育鍛煉的時間

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主要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身體狀況或工作性質而定,一般很難統一。但就多數體育鍛煉者來說,體育鍛煉的時間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不同的鍛煉時間有不同的特點,練習者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

(一)清晨鍛煉
許多人喜歡在清晨進行體育鍛煉,這首先是由於清晨的空氣新鮮,早鍛煉有助於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較多的氧氣,有利於體內的新陳代謝加強,提高鍛煉的效果;其次,清晨起床後大腦皮層處於抑制狀態,通過一定時間的體育鍛煉,可適度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從而有利於一天的學習與工作。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多有這樣的體會,如果清晨不進行體育鍛煉,一天都覺得無精打彩,提不起精神;再者,早鍛煉時,涼爽的空氣刺激呼吸道粘膜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易發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說,早晨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對於清晨時間較寬松的離退休老同志來說,清晨不失為理想的鍛煉時間。
但是,由於清晨鍛煉多在空腹情況下進行,所以運動量不要太大,時間也不宜長。否則,長時間的運動會造成低血糖,不僅影響鍛煉效果,而且會使身體產生不適瓜。另外,對工作學習緊張、習慣於晚起床的人來說,沒有必要每天強迫自己進行早鍛煉。

(二)下午鍛煉。
主要適合有一定空餘時間的人進行體育鍛煉,特別適合大、中、小學的師生,經過一天緊張的工作後,下午進行一定強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體質,而且可使身心得到調整。下午進行體育鍛煉時,運動強度可大一些,青年學生可打球、做游戲,老年人可射門球,跑步。對心血管病人來說,下午運動最安全。醫學研究表明,心血管的發病率和心肌勞損的發生率均在上千6-12時最高,所以,為了避免這一"危險"時辰,運動醫學工作者認為,心血管病人的適宜鍛煉時間應在下午。

(三)傍晚鍛煉
晚飯後也是體育鍛煉的大好時光,特別是對那些清晨和白天工作、學習十分忙的人來說尤為如此。傍晚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即可以健身強體,又可以幫助機體消化吸收。傍晚運動的主要形式為散步,北方一些地區在傍晚集體扭大身歌,也適合於中老年人的活動特點。傍晚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可工可短,但一般不要超過1小時,運動強度也不可大,心率應控制在120次。分。強度過大的運動會影響胃腸道的消化吸收,同時,傍晚鍛煉結束與睡覺的間隔時間要在1小時以上,否則,會影響夜間的休息。
*************************
四、體育鍛煉時如何控制運動量

體育鍛煉時,合理控制運動量是影響運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動量太小,達不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運動量過大,又會引起過度疲勞,影響身體健康。所以,每位體育運動愛好者在開始體育鍛煉前就應學會監測運動量的方法。體育鍛煉中常見的監測運動量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測運動時脈搏
在體育鍛煉時或體育鍛煉後即刻,立即測10秒鍾的心率和脈搏,就一般體育鍛煉者來說,運動後即刻的心率最好不要超過25次/10秒。脈搏次數過快,主要是發展機體的無氧代謝能力,這對一些專項運動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對提高身體的健康水平意義不大,而且運動量過大會增加心臟負擔,可能會出現一些意外事故。即使是特殊需要,體育鍛煉者運動時的心率也不要超過30次/10秒。

(二)根據年齡控制運動量
年齡與體育鍛煉中的運動量有密切的關系,隨著 年齡的增加,人體的運動能力逐漸下降,體育活動量也應隨著減小,現在,體育活動中經常用"180-年齡"的值作為體育鍛煉者的最高心率數,即30歲的人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其心率數不要超過150次/分,而70歲的人參加體育鍛煉時的最高心率不要超過110次/分,這一公式已廣泛應用到以健身為目的的體育鍛煉之中。

(三)根據第二天"晨脈"調節運動量。
"晨脈"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後(不起床)的脈搏數,一般無特殊情況,每個人的晨脈是相對穩定的。如果體育鍛煉後,第二天晨脈不變,說明身體狀況良好或運動量合適;如果體育鍛煉後,第二天的晨脈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說明前一天的活動量偏大,應適當調整運動量;如果長期晨脈增加,則表示近期運動量過大,應該減少運動量,或暫時停止體育鍛煉,待晨脈恢復正常時,再進行體育鍛煉。

(四)主觀感覺
體育鍛煉與運動員的運動訓練不同,其基本原則為:鍛煉時要輕松自如,並有一種滿足感,這也是鍛煉者進行運動量監測的一項主觀指標。如果鍛煉後有一種適宜的疲勞感,而且對運動有濃厚的興趣,則說明運動量適合機體的機能狀況;如果運動時氣喘吁吁、呼吸困難,運動後極度疲勞、甚至厭惡運動,則說明運動量過大,應及時調整運動量。
體育鍛煉對身體機能是綜合刺激,身體機能的反應也是多方面的,鍛煉者可根據自身條件對身體機能進行綜合評價,必要時,則應在醫務工作者的監督下進行。

D. 每次進行體育鍛煉的時間一般以30分鍾至多少小時為宜

一般說1個小時,到2小時也可以,不是那麼機械的.還要看身體狀況和運動強度.

E. 什麼范圍是過度的體育鍛煉太多的運動量好不好

運動養生應根據每個人耐力來確定運動量,對年輕人,強度較大的回運動能增進體質;而老年答人的每次運動時間應掌握在15分鍾—20分鍾為宜,運動後心律加快,一般控制在每分鍾120次左右為宜。運動後的效果,以人體精神改善、食慾正常、潛在疾病症狀減輕或消失為度。 運動的方法很多,一般適合年輕人的運動如打球、賽跑、游泳;老年人的運動如散步、慢跑、太極拳、體操、漆工、按摩、健身球等。體質較弱的以散步為宜,體質較強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體力活動略大的項目。值得一提的是,運動養生要達到好的效果,貴在堅持。
過度鍛煉會使身體處於疲勞狀態得不到休息,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會讓人沒有很好的狀態.容易出錯,鍛煉過度,有可能引起機體的損傷

F. 中學生最佳的運動量

學生最佳運動量:

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自2001年秋季開展以來,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了,在這5年裡,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打破了以往體育課程教學沉悶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如,過去我們的體育課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而今很多老師上體育課卻主要是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只要學生玩得開心高興就行了,不重視運動負荷的安排,在教案中連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都沒有了,把體育課上成了「休閑課」、「娛樂課」。
其實,在體育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上體育課就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現場觀摩研討會,就把「合理的運動負荷」,作為評價優秀體育課的一條重要標准。由此可見,體育課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也是評價一節體育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一、運動負荷的認識
所謂運動負荷,就是人體在運動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對人體產生刺激的性質,我們又把運動負荷相應地分為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方面。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便於我們了解、認識並研究運動負荷,而更重要的是便於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一般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准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准型指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相當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中學生承受兩種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量較大,後半部分較小。前低後高型則正好相反,運動量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但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每節課中,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佔到10分鍾以上為佳,並以「中中結合」(即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學生的課後恢復。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體育鍛煉的運動負荷達到極限的壓力下,體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但是,運動負荷過大,又容易引起疲勞和損傷。因此,對於生長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合理安排有效的運動負荷是體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合理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的策略
安排課的運動負荷,總的來說,應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和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負荷。在學期教學活動中,隨著體質的增強和運動水平的提高,根據人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過程和機能恢復過程的生理規律,可有節奏地逐步加大運動負荷。在教學開始階段,如在每學期的開始幾堂課,運動負荷可適當小些,以後逐漸加大。具體安排一堂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時,要遵循合理的運動負荷原則的要求,在教學開始階段,運動負荷適當小些,在課結束前,也要逐步減少運動負荷。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的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內容時,應合理搭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適宜數量的教材。如運動量大和運動量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再如強度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遠、投擲、簡單的韻律舞蹈與強度較大的跑、跳躍、攀登等內容組合。心中有學生,就是應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身體發展、運動水平、體質強弱等方面安排運動負荷。另外,還要考慮到其他體力活動的負擔量及氣候變化、場地和衛生情況等。
2.及時調節運動負荷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檢測方法就是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學生鍛煉後的自我感受,學生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松、非常輕松」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採用觀察法則更加直接簡便地知道學生的運動負荷情況,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比如,當學生承受較小的生理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面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面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脈搏進行測定加以分析(一般脈搏指數保持在120次/分以下為輕微運動負荷,140~160次/分為中等運動負荷,170~180次/分為較大運動負荷),來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適宜。可以通過改變練習的內容、重復次數、延長或縮短練習時間、練習之間的間隔時間、練習的順序和組合,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生物基礎,所以,關注運動負荷和尊重生理規律是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我們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現實的體育教學之中,讓體育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自2001年秋季開展以來,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了,在這5年裡,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打破了以往體育課程教學沉悶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如,過去我們的體育課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而今很多老師上體育課卻主要是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只要學生玩得開心高興就行了,不重視運動負荷的安排,在教案中連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都沒有了,把體育課上成了「休閑課」、「娛樂課」。
其實,在體育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上體育課就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現場觀摩研討會,就把「合理的運動負荷」,作為評價優秀體育課的一條重要標准。由此可見,體育課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也是評價一節體育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一、運動負荷的認識
所謂運動負荷,就是人體在運動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對人體產生刺激的性質,我們又把運動負荷相應地分為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方面。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便於我們了解、認識並研究運動負荷,而更重要的是便於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一般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准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准型指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相當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中學生承受兩種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量較大,後半部分較小。前低後高型則正好相反,運動量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但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每節課中,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佔到10分鍾以上為佳,並以「中中結合」(即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學生的課後恢復。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體育鍛煉的運動負荷達到極限的壓力下,體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但是,運動負荷過大,又容易引起疲勞和損傷。因此,對於生長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合理安排有效的運動負荷是體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合理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的策略
安排課的運動負荷,總的來說,應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和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負荷。在學期教學活動中,隨著體質的增強和運動水平的提高,根據人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過程和機能恢復過程的生理規律,可有節奏地逐步加大運動負荷。在教學開始階段,如在每學期的開始幾堂課,運動負荷可適當小些,以後逐漸加大。具體安排一堂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時,要遵循合理的運動負荷原則的要求,在教學開始階段,運動負荷適當小些,在課結束前,也要逐步減少運動負荷。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的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內容時,應合理搭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適宜數量的教材。如運動量大和運動量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再如強度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遠、投擲、簡單的韻律舞蹈與強度較大的跑、跳躍、攀登等內容組合。心中有學生,就是應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身體發展、運動水平、體質強弱等方面安排運動負荷。另外,還要考慮到其他體力活動的負擔量及氣候變化、場地和衛生情況等。
2.及時調節運動負荷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檢測方法就是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學生鍛煉後的自我感受,學生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松、非常輕松」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採用觀察法則更加直接簡便地知道學生的運動負荷情況,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比如,當學生承受較小的生理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面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面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脈搏進行測定加以分析(一般脈搏指數保持在120次/分以下為輕微運動負荷,140~160次/分為中等運動負荷,170~180次/分為較大運動負荷),來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適宜。可以通過改變練習的內容、重復次數、延長或縮短練習時間、練習之間的間隔時間、練習的順序和組合,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生物基礎,所以,關注運動負荷和尊重生理規律是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我們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現實的體育教學之中,讓體育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自2001年秋季開展以來,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了,在這5年裡,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打破了以往體育課程教學沉悶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如,過去我們的體育課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而今很多老師上體育課卻主要是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只要學生玩得開心高興就行了,不重視運動負荷的安排,在教案中連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都沒有了,把體育課上成了「休閑課」、「娛樂課」。
其實,在體育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上體育課就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現場觀摩研討會,就把「合理的運動負荷」,作為評價優秀體育課的一條重要標准。由此可見,體育課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也是評價一節體育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一、運動負荷的認識
所謂運動負荷,就是人體在運動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對人體產生刺激的性質,我們又把運動負荷相應地分為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方面。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便於我們了解、認識並研究運動負荷,而更重要的是便於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一般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准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准型指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相當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中學生承受兩種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量較大,後半部分較小。前低後高型則正好相反,運動量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但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每節課中,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佔到10分鍾以上為佳,並以「中中結合」(即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學生的課後恢復。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體育鍛煉的運動負荷達到極限的壓力下,體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但是,運動負荷過大,又容易引起疲勞和損傷。因此,對於生長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合理安排有效的運動負荷是體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合理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的策略
安排課的運動負荷,總的來說,應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和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負荷。在學期教學活動中,隨著體質的增強和運動水平的提高,根據人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過程和機能恢復過程的生理規律,可有節奏地逐步加大運動負荷。在教學開始階段,如在每學期的開始幾堂課,運動負荷可適當小些,以後逐漸加大。具體安排一堂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時,要遵循合理的運動負荷原則的要求,在教學開始階段,運動負荷適當小些,在課結束前,也要逐步減少運動負荷。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的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內容時,應合理搭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適宜數量的教材。如運動量大和運動量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再如強度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遠、投擲、簡單的韻律舞蹈與強度較大的跑、跳躍、攀登等內容組合。心中有學生,就是應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身體發展、運動水平、體質強弱等方面安排運動負荷。另外,還要考慮到其他體力活動的負擔量及氣候變化、場地和衛生情況等。
2.及時調節運動負荷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檢測方法就是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學生鍛煉後的自我感受,學生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松、非常輕松」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採用觀察法則更加直接簡便地知道學生的運動負荷情況,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比如,當學生承受較小的生理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面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面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脈搏進行測定加以分析(一般脈搏指數保持在120次/分以下為輕微運動負荷,140~160次/分為中等運動負荷,170~180次/分為較大運動負荷),來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適宜。可以通過改變練習的內容、重復次數、延長或縮短練習時間、練習之間的間隔時間、練習的順序和組合,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生物基礎,所以,關注運動負荷和尊重生理規律是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我們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現實的體育教學之中,讓體育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新一輪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自2001年秋季開展以來,已經有5年多的時間了,在這5年裡,實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打破了以往體育課程教學沉悶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廣大中小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體育課堂教學呈現出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然而,在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和矛盾。如,過去我們的體育課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而今很多老師上體育課卻主要是讓學生獲得愉快的情感體驗,只要學生玩得開心高興就行了,不重視運動負荷的安排,在教案中連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都沒有了,把體育課上成了「休閑課」、「娛樂課」。
其實,在體育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和掌握運動技能,上體育課就必須有一定的運動負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國教育學會體育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的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學現場觀摩研討會,就把「合理的運動負荷」,作為評價優秀體育課的一條重要標准。由此可見,體育課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也是評價一節體育課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一、運動負荷的認識
所謂運動負荷,就是人體在運動活動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對人體產生刺激的性質,我們又把運動負荷相應地分為負荷強度和負荷量兩方面。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一方面便於我們了解、認識並研究運動負荷,而更重要的是便於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
一般一節課的運動負荷模式有標准型、雙峰型、前高後低型、前低後高型等模式。標准型指運動量由小到大逐漸上升到相當水平,持續一定時間再逐漸下降。雙峰型指一節課中學生承受兩種負荷較高的練習。前高後低型主要指課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運動量較大,後半部分較小。前低後高型則正好相反,運動量由小變大,如課的前半部分為新授教材——投擲,後半部分為復習教材——連續立定跳遠。但不管採取哪種方式,通常把正常學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區間確定為120~140次/分之間,而每節課中,將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時間佔到10分鍾以上為佳,並以「中中結合」(即中等強度和中等量)的運動負荷為主,兼顧學生的課後恢復。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體育鍛煉的運動負荷達到極限的壓力下,體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潛力才能得到充分發揮,達到增強體能的目的。但是,運動負荷過大,又容易引起疲勞和損傷。因此,對於生長發育期的中小學生,合理安排有效的運動負荷是體育教學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合理安排和調節運動負荷的策略
安排課的運動負荷,總的來說,應根據人體生理機能活動能力變化的規律和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負荷。在學期教學活動中,隨著體質的增強和運動水平的提高,根據人體對運動負荷的適應過程和機能恢復過程的生理規律,可有節奏地逐步加大運動負荷。在教學開始階段,如在每學期的開始幾堂課,運動負荷可適當小些,以後逐漸加大。具體安排一堂體育課的運動負荷時,要遵循合理的運動負荷原則的要求,在教學開始階段,運動負荷適當小些,在課結束前,也要逐步減少運動負荷。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課前合理安排運動負荷
這就要求教師課前的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內容時,應合理搭配不同性質、不同強度、適宜數量的教材。如運動量大和運動量小的練習交替安排,再如強度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遠、投擲、簡單的韻律舞蹈與強度較大的跑、跳躍、攀登等內容組合。心中有學生,就是應根據學生年齡、性別、身體發展、運動水平、體質強弱等方面安排運動負荷。另外,還要考慮到其他體力活動的負擔量及氣候變化、場地和衛生情況等。
2.及時調節運動負荷
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到的運動負荷檢測方法就是詢問法和觀察法。據瑞典生理學家研究,當詢問學生鍛煉後的自我感受,學生回答「累極了、很累、有點累、還行、很輕松、非常輕松」時都有不同的心率,而這些心率和回答之間有著極明顯的對應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利用學生的回答來判斷學生承受運動負荷的情況。採用觀察法則更加直接簡便地知道學生的運動負荷情況,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臉色、表情、喘氣、出汗量、反應速度等表現來判斷所承受運動負荷的大小。比如,當學生承受較小的生理負荷時,額頭微汗、臉色稍紅;承受中等負荷時,面色緋紅,臉部有汗下滴;承受過大的運動負荷時,面色發白,滿頭大汗,動作失控等。
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脈搏進行測定加以分析(一般脈搏指數保持在120次/分以下為輕微運動負荷,140~160次/分為中等運動負荷,170~180次/分為較大運動負荷),來判斷運動負荷是否適宜。可以通過改變練習的內容、重復次數、延長或縮短練習時間、練習之間的間隔時間、練習的順序和組合,改變課的組織教法等來對運動負荷進行合理的調節。
過分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而忽略心理效應是有失偏頗的,而不再關注學生的生理效應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身體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的生物基礎,所以,關注運動負荷和尊重生理規律是必須堅持的教學理念和行為,我們應在繼承的基礎上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現實的體育教學之中,讓體育教學煥發出新的活力和生機。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如何發展學生個性
1

G. 體育鍛煉的運動量多少才是合適的呢 詳細

格意義上講,體育鍛煉對人體產生的影響並不單純取決於運動量,而是運動負荷(「運動量」只是一種通俗的叫法)。組成運動負荷的主要因素是; 「量」和「強度」。在進行體育鍛煉時,要注意將量和強度的關系處理適當。強度越大,則量就要相應減少,強度適中,則量可以相應加大。而作為以健身為目的的 鍛煉者,則應將重點放在運動量方面。以下原則可作參考: 1、通過心率來控制:一般可採用心率百分法。個人的最高心率直接測量比較困難,一般男女均可用220 減年齡來估算每分鍾的最高心率(也有人建議 女子用210 減年齡來估算)。例如某人20 歲,其鍛煉過程的運動強度應控制在心率為: (220-20)x(70%-85%)=140-170(次/分)的 范圍內,這被稱為氧鍛煉的適宜負荷量。或者用接近極限運動量的心率(一般假定每分鍾200 次)減去安靜時的心率(這里假定每分鍾60 次)的70%,再加上 安靜心率基數60 次,即運動時的心率為 (200-60)x70%+60=98+60=158(次/分)這是對身體影響最佳的運動強度。 2、通過精神狀態來控制:鍛煉後應該是精神飽滿,精力充沛,沒有睏倦疲勞症狀。相反,則說明鍛煉負荷過大。 3、通過鍛煉的出汗量來控制:一般來講,進行鍛煉達到剛出汗或出小汗的程度較為合適。不出汗說明負荷量不夠,大汗淋漓說明運動量過大。 4、通過鍛煉後的飲食來控制:鍛煉後如果食慾很好,食量也略有增加,表明其負荷量較為恰當;相反,則說明運動量過大。 5、通過工作效率來控制;通過體育鍛煉,體質增強,記憶力加強,學習與工作的效率提高,表明運動量恰到好處。如果身體消瘦,多病,學習與工作效率下降,則說明鍛煉的運動量掌握不恰當,應及時加以調整。

H. 體育鍛煉時間與運動量怎樣安排

根據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生每天要有1小時的活動,包括體育課、課間操和課外鍛煉。學校應合理組織,因地制宜,靈活多樣,保證體育活動的時間和質量。

(1)早操和課間操絕不可少。早操可使學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學習;課間操能使較長時間靜坐學習的機體獲得運動和調節的機會,改善大腦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須安排10分鍾的課間操或早操。

(2)活動體育教師可以按年齡、性別和健康狀況組織運動隊或體育小組進行不同內容、不同運動量的活動。

體弱者可進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極拳等活動;對一部分學生應進行的「達標」鍛煉,「體育達標」的多少,也是衡量一個學校體育鍛煉好壞和學生體質強弱的重要標志。一般學校的「達標率」應在35%~50%以上;對一部分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可由老師專門指導進行一定技能的專項運動訓練,為參加體育比賽做准備。

對於小學的學生應以小運動量為主,間隙時間多些。運動量的大小應根據人的年齡、性別、體質、健康狀況和訓練水平不同而有異。

I. 每次體育鍛煉的時間以三十分鍾到多久為佳

一般人每天加起來的時間鍛煉三十分到1小時為佳,這樣,時間不長,效率很高;但運動員和業余運動員,因為要出成績,每天鍛煉的時間為2-6小時,總之,隨著體能的增強,運動時間也可以循序漸進的延長。

閱讀全文

與體育鍛煉的運動量一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