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活動 > 長清縣體育運動委員會

長清縣體育運動委員會

發布時間:2021-02-18 14:15:17

Ⅰ 長清縣城關鎮呂庄的歷史解放前

長清區
編輯
同義詞 長清縣一般指長清區
聲明
本詞條已參考行政區域類詞條編輯指南進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議或想參與整理,歡迎您與網路地理組一起交流。
長清區是山東省濟南市下轄的一個縣級行政單位,東依泰山,西濱黃河,總面積1178平方公里,轄6個鎮、4個街道辦事處。共613個行政村,約53萬人。2001年6月撤縣設區,設立濟南市長清區。
中文名稱
長清區
外文名稱
Changqing Area
別 名
長清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
下轄地區
4個街道、5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
文昌街道
電話區號
0531
郵政區碼
250300
地理位置
濟南市西南部
面 積
1178平方公里
人 口
57.87萬人(2010年)
方 言
冀魯官話-石濟片-濟南話-長清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靈岩寺、園博園、蓮台山景區、齊長城、五峰山景區、濟北王墓
車牌代碼
魯A
行政代碼
370113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 區劃沿革
▪ 區劃詳情
3 地理環境
▪ 地貌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礦藏資源
▪ 物產資源
5 人口
6 區領導
7 經濟概況
▪ 工業
▪ 農業
▪ 服務業
8 社會事業
9 交通運輸
10 風景名勝
11 歷史名人
12 名優特產

歷史沿革
編輯
長清區境,春秋戰國時屬齊國。秦代,於境內盧邑設盧縣,屬濟北郡。西漢時為泰山郡盧縣、茌縣和平原郡祝阿縣地。[1]
三國魏時為兗州濟北國盧縣、泰山郡山茌縣和青州濟南國祝阿縣地。西晉時

長清馬山風景 (5張)
區境屬濟北國盧縣,縣經東北部屬青州濟南郡祝阿縣地,東部為兗州泰山郡山茌縣地。東晉時為太原縣地。南朝宋時區境屬濟北郡;北朝魏時為齊州東太原縣、盧縣和山茌縣地。

585年,廢太原縣於升城置長清鎮。594年,以長清鎮置長清縣。至此始有長清縣名,縣以境內齊長城和清水命名。此時長清縣屬濟北郡,縣境東北部為歷城縣和祝阿縣地。
唐代,長清縣初屬河南道濟州。643年,廢濟州,長清屬河南道齊州。北宋時以路轄府, 長清屬京東東路齊州濟南府。縣內界首鎮屬京東西路鄆州。996年,長清縣城由升城遷至刺榆店、即今日長清老城區。[1]
金代,長清屬山東東路濟南府。縣廣里鎮屬山東西路東平府。
元代,長清屬中書省泰安州。

長清大學城 (4張)

明代,長清屬山東省濟南府。[1]
1428年。屬山東布政使司濟南府。1724年,長清屬泰安州。1734年,復屬濟南府。明代洪武年間,縣內居民多元末土著,行政區劃設置里甲。永樂年間,徙直隸、川陝等地居民來長清縣定居後,行政區劃實行倉里制。
清代沿襲明制,至道光年間,全縣劃為4倉44里,轄1018個村莊。民國成立後,1921年劃全縣為10個區71里,轄912個村莊。民國20年(1931年)取消里制,舊區名稱改為第一至第十區,區內村莊劃分為鄉鎮閭鄰,共有31鎮、184鄉、3618閭、17377鄰。民國23年(1934年),全縣劃為10個區、184個鄉、31個鎮。1939年6月,成立長清縣抗日民主政府後,轄12個區。[2]
1941年,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劃長清為峰山、長清兩縣。黃河以東的峰山縣,劃為峰山第一至第八區,耀南區(1940年6月成立,1941年12月撤消)和第十區。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946年改峰山縣為長清縣,改長清縣為河西縣,長清縣的區域范圍與原峰山縣相同。[2]

行政區劃
編輯

區劃沿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清縣劃為11個區

長清區農業發展 (17張)
、94個鄉。1950年,長清、河西兩縣合並統稱長清縣,全縣劃為17個區,黃河以東劃為第一至第八區和第十七區9個區;黃河以西劃為第九至第十六區8個區。

1952年11月,並17個區為15個區。1956年,將長清縣所屬黃河以西1個區,劃歸齊河縣,全縣改為1個鎮、11個區、94個鄉。1957年調整為1個鎮52個鄉。[2]
1958年,將全縣改劃為18個鄉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取消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全縣設10個人民公社。
1959年2月,張夏、崮山兩公社合並為張夏公社,全縣設9個公社。1959年10月,撤消長清縣,原孝里公社劃屬平陰縣,雙泉、馬山、五峰公社劃屬平陰縣,其餘各公社劃入歷城縣。
1961年5月,恢復長清縣建制。1962年,五峰、馬山兩公社合並為馬山公社,全縣共設8個公社。1976年8月,恢復崮山公社和五峰公社,全縣共設10個公社。[2]
1982年2月,將全縣劃為1個鎮9個人民公社。1984年2月,撤消人民公社,全縣劃為9個區、1個區級鎮、31個鄉、5個鄉級鎮、610個村民委員會、743個自然村。1985年,區劃調整時,設立武家莊鄉,全縣劃為7個鎮、4個鄉,共有611個行政村。[2]
1995年4月,撤消馬山鄉、五峰山鄉,同時設立馬山鎮、五峰山鎮,全縣共轄9鎮、2鄉、613個行政村。
2001年6月26日,撤消長清縣,設立濟南市長清區,轄長清、平安店、歸德、孝里、馬山、五峰山、萬德、張夏、崮山9鎮和雙泉、武家莊2鄉、613個行政村。[2]
2003年11月,撤消長清、平安店、崮山、五峰山四鎮,同時成立文昌、平安、崮山、五峰四個街道辦事處。2005年12月,萬德鎮、武家莊鄉合並為萬德鎮。[2]
2008年,長清區下轄4個街道:文昌街街道、崮雲湖街道、平安街道、五峰山街道5個鎮:歸德鎮孝里鎮萬德鎮張夏鎮馬山鎮。2個鄉:雙泉鄉武家莊鄉。

區劃詳情
全區共下轄10個街道、鎮,分別是文昌街道、平安街道、崮雲湖街道、五峰山街道,歸德鎮、孝里鎮、雙泉鎮、馬山鎮、萬德鎮、張夏鎮。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道。

地理環境
編輯

地貌
該區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地勢,由東南向西北依次是山區、丘陵、山前平原和黃河窪區,有「八山一窪一平原」之稱。區內土質主要為棕壤土、褐土和沙風土。長清地處泰山隆起邊緣。境內河流較多,主要有黃河、南北大沙河水系,還有玉符河、清水溝等河流。

氣候
該區由於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山東內陸,距渤海、黃海較遠,東面又受膠東丘陵和魯中南山區阻隔,故呈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候升溫較快,多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漫長、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氣溫13.8度,年平均降水量623.1毫米。
望採納

Ⅱ 夏津縣有哪些名人呀

歷史人物來
夏津縣是一片人傑地靈的源熱土,歷代涌現出許多著名人物。古代的有北魏台閣大臣崔先、史學家《十六國春秋》的編者崔鴻,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張金稱,北宋大將馬仁禹,金朝詩人劉濤、宋九嘉,明代監察御史朱應昌、都御史郭四維,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栗祁,近代有舉人李士奎、書法家李毓英,現代有畫家張築岩、書法家許宗海、古文字家范步瀛、革命志士李思孝、劉胡蘭式的小英雄孫洪喜,當代有駕機回歸祖國大陸的國民黨空軍教官黃綱存、作家劉真、晉駝,畫家劉汝陽、中國工程院院士管華詩等。

夏津縣地處魯西北的冀魯邊陲,因西倚運河水運之利,交通便捷,所以歷史曾發不少著名事件,諸如夏王竇建德的兵站、點將台、屯糧倉、以及義和團斗爭、抗日戰斗等。

Ⅲ 山東師范大學長清校區2012屆本專科畢業生人數統計表

山東師范大學2010-2011學年各學院學生人數一覽表(2010年10月22日) 教務科制
系所 專業 學制 2010一年級 2009二年級 2008三年級 2007四年級 總計
教育學院 教育學(師) 四 98 98 50 50 296 720
學前教育(師) 四 85 0 0 0 85
學前教育(美術)(師) 四 0 30 42 0 72
學前教育(音樂)(師) 四 0 31 35 0 66
學前教育(師) 二 119 82 201
心理學院 應用心理學 四 107 96 92 97 392 669
心理學(師) 四 105 90 82 0 277
政治法律(知識產權)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師) 四 148 119 86 96 449 1813
法學 四 108 103 91 100 402
公共事業管理 四 98 50 47 46 241
政治學與行政學 四 49 50 48 49 196
法學(知識產權方向) 四 101 99 51 51 302
哲學 四 32 45 46 45 168
公共事業管理 二 0 55 55
管理與經濟學院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 124 52 57 53 286 1382
人力資源管理 四 90 100 49 49 288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 93 91 47 70 301
電子商務 四 96 95 51 50 292
金融學 四 147 0 0 0 147
國際經濟與貿易 二 0 68 68
文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類 四 0 0 0 0 0 2511
漢語言文學(師) 四 267 128 131 126 652
漢語言文學(1+3)(師) 四 0 0 0 19 19
漢語言文學(高水平)(1+3)(師) 四 0 0 0 47 47
漢語言文學(高水平) 四 35 29 24 23 111
新聞學 四 87 60 51 50 248
漢語言 四 51 51 50 49 201
廣播電視新聞學 四 51 51 39 40 181
廣播電視編導(影視藝術) 四 45 87 73 0 205
文化產業管理 四 49 157 129 154 489
播音與主持藝術 四 50 49 37 39 175
漢語言文學(師) 二 0 59 59
漢語言文學(優秀運動員)(專) 三 41 32 51 124
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學院 歷史學(師) 四 152 196 100 146 594 1359
社會工作 四 47 58 58 48 211
勞動與社會保障 四 95 98 50 50 293
行政管理 四 49 47 49 0 145
世界歷史 四 38 0 49 0 87
社會工作 二 0 29 29
外國語學院 英語(師) 四 174 143 127 171 615 1479
英語(1+3)(師) 四 0 26 60 42 128
日語(師) 四 62 60 42 35 199
俄語(師) 四 29 30 30 33 122
朝鮮語 四 32 29 30 35 126
法語 四 35 31 0 30 96
西班牙語 四 34 33 34 32 133
英語(師) 二 0 60 60
音樂學院 音樂學(師) 四 127 104 140 164 535 950
音樂表演 四 33 31 45 50 159
舞蹈學 四 40 37 40 40 157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四 0 5 5 19 29
音樂學(中外合作辦學)(專) 三 24 12 34 70
美術學院 美術學(師) 四 183 167 191 185 726 1062
藝術設計 四 81 41 42 56 220
攝影 四 31 23 21 22 97
美術學 二 0 19 19
數學科學學院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 四 257 198 125 163 743 1643
數學與應用數學(金融數學) 四 159 114 56 0 329
信息與計算科學 四 98 140 155 146 539
數學與應用數學(師) 二 0 32 32
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 物理學 四 207 204 196 151 758 1921
電子信息工程 四 165 162 146 150 623
應用物理學 四 99 95 47 89 330
電子科學與技術 四 51 49 60 50 210
化學化工與材料科學學院 制葯工程 四 56 50 50 48 204 2080
化學(師) 四 257 204 201 153 815
應用化學(師) 四 153 102 99 140 494
化學工程與工藝 四 107 159 152 149 567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師) 四 60 56 96 48 260 1398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1+3)(師) 四 0 0 0 36 36
通信工程 四 156 158 129 51 49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技術方向) 四 51 94 100 49 294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方向) 四 98 100 51 0 249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服務外包) 四 15 0 0 0 15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二 0 50 50
傳播學院 教育技術學(師) 四 86 80 93 94 353 1558
廣播電視編導 四 40 76 79 79 274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四 87 100 94 77 358
數字媒體藝術 四 49 52 50 51 202
數字媒體藝術(動畫藝術方向) 四 60 58 54 0 172
廣播電視編導(藝術類) 四 103 0 0 0 103
教育技術學 二 0 30 30
新聞采編與製作(中外合作專)(專) 三 20 46 0 66
人口資源與環境學院 地理科學(師) 四 70 71 70 86 297 1651
旅遊管理 四 146 97 47 50 340
工商管理 四 107 99 79 88 373
地理信息系統 四 37 41 39 49 166
環境科學 四 100 64 47 51 262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 四 51 59 52 51 213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科學類(師) 四 521 0 0 0 521 1966
生物科學(師) 四 0 204 201 202 607
生物技術 四 0 151 151 150 452
食品科學與工程(師) 四 0 100 90 49 239
食品質量與安全 四 0 50 49 48 147
體育學院 體育教育(師) 四 201 204 209 200 814 1497
民族傳統體育 四 0 60 48 49 157
體育舞蹈 四 60 59 62 59 240
社會體育 四 59 61 59 50 229
體育教育 二 0 57 57
國際商學院 物流管理(中韓) 四 116 98 0 71 285 913
財務管理 四 125 108 125 0 358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 三 67 61 44 172
物流管理(專) 三 20 0 0 20
公共事業管理(文化產業管理方向)(專) 三 14 39 25 78
國際交流學院 對外漢語(師) 四 69 67 65 68 269 269
大學外語教育學院 英語(專) 三 45 37 85 167 167
歷山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 四 50 49 99 2781
廣播電視編導 四 48 35 83
國際經濟與貿易 四 59 60 99 38 256
韓國語 四 34 24 52 29 139
漢語言文學 四 72 65 95 51 283
化學工程與工藝 四 51 46 9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四 124 71 70 30 295
美術學 四 46 96 142
生物技術 四 46 48 77 171
生物科學 四 44 62 47 43 196
數學與應用數學 四 42 58 73 47 220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四 52 56 108
藝術設計 四 52 49 101
英語 四 59 64 119 64 306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 三 31 31
旅遊管理(專) 三 40 40
藝術設計(動漫藝術方向)(專) 三 61 61
英語(專) 三 60 49 44 153
本科 四年制 8115 7402 6677 5953 28147 29789
二年制 119 541 660
專科 三年制 322 316 344 982
總計 8556 8259 7021 5953 29789
你是08級的,自己算一下就行了,不太清楚的話自己看一下這個網址也可以http://www.bkjy.sdnu.e.cn/notice1.jsp?pk_notice=1422
http://www.bkjy.sdnu.e.cn/notice1.jsp?pk_notice=1422

Ⅳ 民國二十六年確指什麼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

--------------------------------------------------------------------------------

2005-09-01

1月3日日本飛機在濟南、青島上空散發鼓動「自治」的傳單。5日,南京政府外交部就此向日本駐華大使川樾茂提出嚴重抗議。
1月30日日本軍用飛機連日在濟南、青島任意降落。
2月7日長清縣宋家橋黃河漫決,口門寬約150米。6月14日堵合。
2月18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寬中將一行10人抵濟南「游歷」。
2月山東省立工業試驗所所長宋樞宸研製成功毛管式「愛國油燈」,可用植物油替代「洋油」(煤油),極宜推廣。省政府撥款2萬元交實業公司辦廠製造,推行各縣鄉村採用。
3月22日日駐華武官喜多誠一由天津竄至濟南,鼓動「華北五省自治」。
3月「博文學會」與沈旭主持的「國防詩歌協會」合並,成立山東文藝青年協會。5月,該青年協會又與平津流亡同學會、東北流亡同學會、山東留日同學會、濟南學聯等抗日救亡團體聯合成立革命文化團體「文化友聯社」,出版內部刊物《聯系》。
3月中共歷城特別支部建立,陳堯賢任書記。
4月14日歷城縣政府由濟南內城遷駐王舍人庄。
4月24日武訓百周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在濟南成立,是日召開發起人會議,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思源、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李文齋、濟南市長任居建等60餘人與會,決定拍攝武訓行乞興學電影,擴建武訓林墓和武訓所辦的3所學校等。
春中共濟南市立中學、濟南女師支部恢復建立,陶端予、郭秋涵分別任書記。
春中共濟南鄉師支部遵照中共中央關於選送一些進步青年去延安,為即將到來的抗日戰爭培養革命幹部的指示,先後送學生丁萊夫、尤維武、劉登岫和教職員張奉先、曾紹敏、陳季華、周銘三、張承印等人去延安學習。
春東北大學流亡學生赴南京請願路經濟南,山東省學聯組織濟南各中等學校學生千餘人到車站迎接、慰問,並贈送一面寫有「聲援東北大學南下請願」的大旗。
5月6日南京、濟南間長途電話開通。
5月15日日本日龍艦艦長宇垣大佐率軍官6名來濟南「考察」。
5月濟南學生救國聯合會和濟南「民先」隊部在橛山召開各校活動分子會議,到數百人,聽取抗日救亡形勢報告。
5月彭雪楓受中共中央的派遣,來濟南做韓復榘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
6月濟南市已建立中共基層支部11個,共有黨員150餘名。
7月7日駐守河北宛平縣盧溝橋的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日本軍隊的進攻,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7月中旬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會議,傳達黨的蘇區代表會議、白區代表會議精神,研究領導全省人民進行抗戰的問題。會議決定組織抗日游擊隊,發展抗日救國民眾團體。根據黨中央的決定,省委由黎玉、林浩、張霖之組成,黎玉任書記,張霖之任組織部長,林浩任宣傳部長,景曉村任秘書長。
7月中旬濟南市教育界抗敵後援會成立,共產黨人楊滌生等被選為負責人。
7月被關押在山東高等法院看守所的共產黨員,在獄中黨支部的領導下,開展了捐款抗戰的絕食斗爭
7月中共中央派張經武來濟南開展對韓復榘的統戰工作。經多次會談,韓同意釋放政治犯,並接受共產黨的建議,在第三路軍中組建政訓處,由堅持聯共抗日的進步人士余心清任處長,著手培訓政治工作人員。9月至11月間,張曄、李林、趙健民、理琪、姚仲明、張北華等一大批被關押的共產黨幹部陸續出獄,分赴山東各地開展抗日斗爭。
7月韓復榘拒絕日本政府讓其「中立」的引誘,為表示與日決絕,限令駐濟日領事館人員及僑民撤走。
8月1日菏澤地震(七級)波及濟南。凌晨4時36分感覺震動,一分鍾後停止,約10分鍾後又震動,較第一次為輕。下午6時41分又震動兩次,中間相距只半分鍾,合計震動時間30秒。
同日《華北新聞》受各界委託,是日起代收代匯救國捐款。至8月31日,共收捐款2893.7元。進入9月份,捐款數目日益增多,身處社會底層的妓女亦踴躍捐款。截至9月15日,半月時間《華北新聞》代收捐款9988.55元。
8月3日日軍沿津浦路南犯,進逼山東。是日,韓復榘布告安民,告誡力持鎮靜,安心居住,勿妄自驚擾。
8月5日受戰事影響,津浦鐵路改在濟南與浦口之間運營。
8月6日濟南市自治區聯席會議討論決定:各區以坊為單位,組織救護消防隊;印製防空警號及防毒簡易辦法淺說,分發市民,以備萬一。
8月11日因黃河水盛,玉符河渲瀉受阻,凌晨3時許在長清縣宋家橋處漫溢。4時許沖決該處民埝,口門寬約100米,流量500立方米/秒以上。水分兩股,一股循小清河東流,一股漫小清河南岸,過趙家莊、演馬庄奔向濟南。小清河水充盈,多處外溢。晚,濟南北商埠靠近小清河的村莊被淹。
8月12日北商埠大水上漲不已,當局組織民夫在官扎營北口各路築起5尺高土埝。晚10時,埝根之水已深達半米,黃河大堤以南、官扎營以北盡成澤國,3萬餘人受災。18日水勢始減。
8月15日國民黨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抵濟,與韓復榘商談津浦線北段對日軍作戰問題,遭韓冷遇。
8月17日晨,駐濟日本領事有野、武官石野率最後一批日僑267人,搭乘膠濟路專車離濟赴青返國。至此,駐濟日領事館人員及日僑已全部撤離。
8月18日韓復榘宣布膠濟鐵路戒嚴。
同日《華北新聞》報道,長清縣境沙河漫溢,兩岸數十村莊被害,因水勢過急,又在深夜,淹斃村民甚多。
8月20日濟南被水難民開始向魯南遣送,是日,1500多人乘火車南去。9月11日,最後一批災民被送往兗州收容。
8月22日濟南市舉行防空警報及燈火管制演習。
8月中共華北聯絡局派張友漁來濟南,負責對韓復榘和國民黨第三路軍的統戰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決定成立山東聯絡局,張友漁任書記。
8月大批平津流亡學生、教員抵濟,在中共山東省委領導下,成立平津流亡同學會,負責接送和動員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抗日工作,並設立「民先」駐濟聯絡站和山東省救亡促進會。「民先」總部宣布:濟南「民先」為其下屬組織,由李度、孫炳文等人負責。
8月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在濟南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韓復榘負責指揮山東方面的軍事,並調一炮兵旅由徐州開往泰安駐防。韓復榘被委任為國民黨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所部5個師及手槍旅擴編為第十二、五十五、五十六軍,孫桐萱、曹福林、谷良民分任軍長。
8月為敦促韓復榘守土抗戰,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市委在山東民眾教育館組織召開1000多人的群眾大會,要求韓復榘出兵抗日。共產黨人孫陶林和進步民主人士王祝晨、辛葭舟等講話,會後遊行。隊伍行至七大馬路,與上街尋釁的日本浪人發生沖突。韓復榘派執法隊逮捕了楊滌生等10餘名學生,不久釋放。
8月為抵抗日軍南侵,鐵路工人將津浦路濟南至德州間線路破壞。濟南新城兵工廠遷往西安。
9月18日上午,紀念「九·一八」六周年市民大會在民眾體育場舉行,濟南各機關、團體、學校及東北、平津流亡學生會等萬餘人到會。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張紹堂、濟南市長任居建、東北及平津流亡學生代表和留日同學會代表相繼講話。大會通過決議:通電全國及國民政府並前方戰士;本市今日絕食或節食,捐款救國。當日,《華北新聞》代收捐款近3000元。
9月「民先」山東省隊部成立,設隊部於濟南師范,孫陶林任隊長。與濟南「平津流亡學生會」一起,進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宣傳,並負責接送和動員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抗日工作。
9月北平學生流亡劇團到達濟南,成員有榮高棠、楊易辰、張瑞芳、阮若珊等。先後兩次在省會廣播電台進行廣播演出。
9月濟南婦女聯誼會成立。通過在韓復榘等高級官員的眷屬和上層女知識分子、知名人士中開展工作,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推動上層人物抗戰,並開展抗戰募捐活動。
9月為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中共山東省委和「民先」山東省隊部的領導下,山東文化界抗敵救亡協會在濟南成立。
9月中共中央和北方局派遣紅軍幹部洪濤、廖雲山、廖容標、韓明柱、趙傑等到達濟南,後經中共山東省委分配至各地領導抗日武裝起義。
10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下,「第三集團軍政治工作人員訓練班」在濟南開學。韓復榘任主任,第三集團軍政訓處處長余心清任副主任並主持訓練班的工作。原在北平各大學任教授的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張友漁、黃松齡、齊燕銘、許得瑗等擔任教官。學員大多數是山東的愛國學生、教員和平津的流亡學生、「民先」隊員,其中少數為共產黨員。講授的課程有「國際形勢」、「中國問題」、「動員群眾」、「游擊戰爭」等。訓練班共培訓學員千餘名,對山東抗日力量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中共山東省委還組織一批黨員、進步青年、平津流亡學生參加「戰地服務工作團」,分赴第五戰區李宗仁所屬各部及西北軍、東北軍中推動抗日工作。
10月26日濟南市各界抗敵後援會在市政府大樓成立,推選委員27人,其中常委7人,設置總務、慰勞、宣傳、募捐四組。
10月鑒於日軍已進犯至魯北,中共山東省委在濟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在山東各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
10月根據中共山東省委和濟南市委的指示,在濟南地區活動的大批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分赴全省各地,恢復建立黨的組織,發動和領導敵後抗日武裝起義。少數有隱蔽條件的黨員留在市內堅持地下斗爭,並成立中共濟南市工作委員會,陳隱仙任書記。
10月長清縣抗敵後援會成立,推選張耀南為主任,會員70餘人,多為「民先」隊員。
10月濟南鄉師、濟南師范、濟南高中、濟南初中等公立學校南遷。
10月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等人將館藏重要古籍及珍貴文物轉移。先後經武漢、重慶至樂山,存放於大佛寺附近的山洞裡。新中國成立後運回濟南。
10月第三集團軍政訓班創辦《救國導報》,黃松齡任主編,大量報道各地抗日消息。12月下旬濟南淪陷前夕停刊。
11月8日日軍飛機至濟南上空轟炸。
11月13日馮玉祥、韓復榘率第三集團軍在黃河北津浦路沿線與南犯的日軍展開激戰。日軍飛機參戰並大舉轟炸濟南。次日,日軍侵佔禹城,中國軍隊退守晏城、濟陽。
11月15日韓復榘部各軍向黃河南撤退,並炸毀濼口黃河鐵橋。日軍攻至濟南黃河北岸,在鵲山村殘殺村民90多人,殺傷50多人,製造了「鵲山慘案」。
11月16日韓復榘所部全部退守黃河南岸,與日軍隔河對峙。
11月17日「民先」山東隊部組織示威遊行,開展沒收日人在華財產的活動。
11月19日中國軍隊渡河反擊,克復桑梓店。21日攻克濟陽。不久復退守黃河南岸。
11月20日山東省政府移駐泰安。
11月中旬中共山東省委、濟南市委轉移至泰安。中共濟南市委隨即撤銷,市委領導成員被分配到各地,參加抗日武裝起義的領導工作。
11月韓復榘一改素來「禁煙」主張,強行向濟南百姓派銷煙土,全城為之大嘩。
12月7日日軍隔黃河炮擊濟南。
12月中旬章丘縣小學教員李曼村、宋樂生等人在祖營塢村集會,成立「章丘縣人民抗日救國會」。會後分赴各村,聯絡愛國青年學生,籌建抗日武裝。
12月23日日軍磯谷廉介第十師團兩萬餘人兵分兩路,從齊河與濟陽以東渡過黃河,包抄濟南。
12月24日韓復榘逃離濟南。所部奉韓之命令,連日在市內公開搶掠銀行、工廠、倉庫,並放火焚燒省政府各機關、高等法院、火車站、裕魯當、進德會、國貨商場等,名曰「焦土抗戰」。
12月26日日軍又自濼口渡河,炮轟濟南。
12月27日日軍炮轟濟南竟夜。凌晨,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第十二軍孫桐萱所部奉韓復榘令丟棄濟南,不戰南逃。舊軍閥馬良等人迎接日軍入城,濟南淪陷。
12月29日日軍特務機關召集濟南成記、成豐、惠豐、華慶、寶豐、豐年麵粉廠及成通、成大、仁豐紗廠廠主開會,宣布分批對各廠實行軍管,由日本「三菱」、「三井」等洋行派人前往各廠,先行查封。當天,成大紗廠即被日軍佔領,並宣布改為「軍管理魯豐紗廠」。
12月30日日軍侵佔長清縣城。
12月下旬中共長清(黃)河北特別支部在趙官鎮成立,孟若玄任書記。

Ⅳ 泰安的著名人物

泰安自古以來人傑地靈,人才百出。 范明樞(1866~1947),泰安人,教育家。1906年留學日本,回國後致力於教育事業,1940年當選為山東參議會議長。 張子明(1887-1952) ,又名張紹武、張培甲,古稱張鬍子。寧陽縣南關人。國民黨惡吏。 盧福坦(1890-1968) ,又名李翌、李燕謀。泰安縣(今泰安市)舊鎮人。早期中共黨員,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叛徒。 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泰城北新街人。著名民族實業家。 宋鳴時(1909-?),原名宋其升,泰安縣(今泰山區徐家樓鄉大白峪村)人。早期中共黨員,曾任中共山東省委組織部長。叛徒。 董少羲(1885-1979) ,名永和,字少羲。新泰縣(今新泰市)北寨村人。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代表。 滿長怡(1852-1947) ,字怡春,東平縣城(今東平縣州城大隅首街)人,回族。祖籍德州,其母為民間醫生,擅長婦科、兒科,後遷居東平縣城行醫。 李聖五(1900-1985),泰城人。曾任汪精衛偽政府外交部長、司法部長。 萬金山(1891-1952),原名萬慎修,號一峰,新泰縣(今新泰市)鎮里村(今宮里辦事處)人。著名漢奸、惡霸。 梁桂榮(1873-1925),肥城縣(今肥城市)安駕庄村人。梁氏接骨第四代傳人。 許國(1919-1941) ,原名許興昆,寧陽縣南許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蔣連明(1910-1986),寧陽縣葛石鎮澗西村人。著名民間石雕藝人。 侯馨齋(1907-1942),原名侯家蘭,東平縣大侯庄人。著名烈士。 杜春生(1910-1987),肥城縣(今肥城市)桃園鎮東里村人。著名民間石雕藝人 張西芳(1906-1984),新泰縣劉杜南橫山村人。全國勞動模範。 胡丕生(1907-1973),肥城市新城西付村人。著名擁軍模範。 戴玉蘭(1913-1996),女,寧陽縣東疏鎮大伯集人。全國「三八紅旗手」。 陶傳存(1920-1996),寧陽縣伏山鎮陶邵村人。全國勞動模範。 杜長武(1943-1995),寧陽縣伏山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 趙新儒(1876~1952),泰安人。1903年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歷任山東省教育會長、師范學堂監督等職,著名泰山學者。 呂世隆(1909-1938) ,字道宏,泰安縣李家莊(今岱嶽區粥店辦事處李家莊)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馬伯聲(1890-1966),原名馬駿,回族。泰城北新街人。著名民族實業家。 趙效三(1905-1973),原名趙德立,東平縣人。1949年夏,調到武漢接管市商品檢驗局,任軍代表。後任廣州市商品檢驗局局長、廣東省外貿局副局長等職。 孫傳芳,童年在泰安范鎮度過,後到濟南。直系軍閥,五省聯軍總司令。葬於北京植物園內。 呂彥直,祖籍山東泰安東平,中山陵設計師,著名建築家。 張種玉(1908-1980) ,原名張立田,新泰縣(今新泰市)沈家慶鄉楊家窪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新泰領導人。 朱階(1900-1942) ,名相堯。寧陽縣東庄鄉人。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地方領導人。 何春堯(1908-1943) ,曾用名何春田、何堯、何子成、何自成、何志成。回族,東平縣人。中共黨的秘密工作者。著名烈士。 張敬濤(1903-1942),東平縣下套村人。著名烈士。 王華(1920-1941) ,原名王興悅,泰安縣(今岱嶽區)邱家店鎮李家莊人。抗日戰斗英雄。 程照軒(1908-1966) ,又名程金鑒。泰安縣山陽村(今岱嶽區良庄鎮山陽村)人。早期中共黨員,農業部副部長。 李子敬(1909-1941) ,原名李裕篤,新泰縣東封家莊(今屬新泰市樓德鎮)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潤山(1908-1991),又名常秀嵐,新泰市搬倒井村人。早期中共黨員。1962年後,任政協濟南市委員會常委、副秘書長。 董琰(1914-1968),新泰縣(今新泰市)城關人。早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徐晃(1914-1984),原名許煥國,曾用名許友三、許一民,回族,泰安中勝街人。泰安早期中共黨員,外交活動家。 金曉(1906-1994),回族,原名金東洋,肥城市人。調任寧夏大學總務長,黨委副書記。 尹鵬武(1902-1940) ,原名尹振祚,又名尹飛,肥城縣(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黨員。 馬守愚(1906-1977) ,又名雲亭、勵明。泰安縣(今岱嶽區)山角峪村人,早期中共黨員。 武蘊石(1906-1989),又名開如璞,肥城縣(今肥城市)人。1950年後歷任鄭州市總工會主席、全國總工會常委、鄭州市政協副主席等職。 李浚(1907-1978),又名李振海,肥城縣(今肥城市)人。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冀魯豫四分區武裝部長。1949年後任平原省中蘇友好協會秘書長。抗美援朝期間,他帶領省慰問團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2年後任國家二機部工會主席、全國總工會青島療養院院長兼黨委書記。 朱霄(1907-1931) 原名朱桂生,又名朱嘯、張子炎,肥城縣(今肥城市)湖屯鎮南辛庄人。早期中共山東黨組織領導人。 王仲修(1899-1933),原名王殿轉,泰城靈山莊人。早期中共黨員。 孟子明(1907-1988),東平縣人。建國後,先後任貴州省畢節地區專署專員、地委書記、第一書記兼軍分區政委,後歷任省文教辦副主任、貴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貴州省第五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顧委常委,中共貴州省第一、二屆委員會委員,貴州省第一、二、五屆人大代表、省三屆政協常委。 梁竹航 ,名茂修,字竹航。新泰市南陽村(今屬汶南辦事處)人。早期國民黨地方負責人。 崔子明 ,泰安縣夏張(今岱嶽區夏張鎮)人。中共早期黨員,泰西抗日武裝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 馮平,曾名馮廣智、馮若愚,新泰市樓德村人。曾任山東省政協副主席。 灑海秋,又名灑汝齡,泰安縣(今泰山區)省庄許家埠人。上海中國銀行總管理處,任軍事代表。後任交通銀行總管理處總經理。1953年後歷任公安部勞改局副局長,雲南省計委副主任等職。 魯寶琪(1912-1943),泰城昇平街人。泰安早期中共黨員,著名烈士。 劉仲羽(1914-1941),原名劉承翱,東平縣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王德一(1911-1941),新泰縣(今新泰市)菜園村人。中共早期地方領導人之一。 李枚青(1914-1943) ,原名李美慶,曾用名李梅青,新泰縣(今新泰市)城西南關人。早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薛峨(1901-1942),原名薛繼韶,字次簫,又名薛加輪。新泰縣角庄(今新泰市岳家莊鄉角庄)人。中共早期共產黨員,抗日武裝負責人。 辛俊卿(1911-1941) ,原名辛哲元,肥城縣(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黨員,著名烈士。 趙傳缽(1912-1939),又名川波,新泰縣(今新泰市)西關村人。早期中共黨員。 梁永(1904-1927),原名永坤,字精邦,東平縣人。早期工人運動領袖。被反動派殺害。 朱玉淦(1909-1941) ,又名朱國棟。泰安縣北望村(今岱嶽區徂徠鎮北望村)人。早期中共黨員。 薛浩(1903-1944) ,又名薛其浩。泰安縣薛庄(今岱嶽區良庄鎮薛庄)人。早期中共黨員。 李鶴年(1895-1969),原名李傳齡,又名李茂三,泰安縣東向村(今肥城市邊院鎮東向村)人。早期中共黨員之一,職業革命者。 武冠英,又名武之奎、武一民、王太乙,肥城縣(今肥城市)人。早期中共黨員。 苗萬東(1880-1947),新泰縣(今新泰市)龍廷鄉土門村人。著名英烈家庭戶主。 張耀南,長清縣紙房村人。早期農民運動領袖,泰山地區著名抗日領導人,今泰山林場創始人。 朱餳庚(1888-1927) ,原名朱炳敏,泰安縣(今岱嶽區山口鎮)辛庄人。早期中共黨員。 石懷珠,人稱「大老石」,新泰縣(今新泰市)木廠峪村(今屬石萊辦事處)人。抗日戰爭時期知名戰斗英雄。 王耀武將軍,泰安夏張人,抗日著名將領,曾任山東省政府主席,國民黨高級將領。 萬里,原全國人大常務委員長,泰安東平人。 武聖域(1900-1952) ,原名武希賢,肥城縣(今肥城市)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武裝領導人。 於會川(1899-1946) ,原名於百恩,遼寧省黑山縣人。早期著名抗日將領,肥城縣抗日政府縣長。 劉振華,泰安大汶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歷任沈陽軍區副政委兼旅大警備區第一政委,駐阿爾巴尼亞大使,外交部副部長,沈陽軍區政委,北京軍區政委等職。 田紀雲,原國務院副總理,秘書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泰安肥城人。 馬忠臣,泰安角峪鎮人,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河南省省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副秘書長。 張慶黎,現任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兼秘書長,泰安東平人。 趙丹,著名電影、話劇藝術家。《屈原》《林則徐》《十字街頭》《馬路天使》轟動國內外影壇,被譽為「中國影壇上開放的一朵奇葩」,祖籍泰安肥城。 歐陽中石,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文化學院名譽院長。 翟墨,山東泰安新泰市新汶辦事處,因為他隻身駕駛無動力帆船環游世界,成為中國第一人,2010年2月11日當選為「2009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崔子明,泰安縣夏張(今岱嶽區夏張鎮)人。中共早期黨員,泰西抗日武裝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建國後,任中共貴州省貴陽地委書記和遵義地委書記兼任軍分區政委。 劉玉浦,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深圳警備區黨委第一書記。 孫兆林,中共葫蘆島市委書記。 薩頂頂,著名歌手。 張成瑞,著名歌手。 白客,中國內地男演員。

Ⅵ 長清區的行政區劃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清縣劃為11個區、94個鄉。1950年,長清、河西兩縣合並統稱長清縣,全縣劃為17個區,黃河以東劃為第一至第八區和第十七區9個區;黃河以西劃為第九至第十六區8個區。
1952年11月,並17個區為15個區。1956年,將長清縣所屬黃河以西1個區,劃歸齊河縣,全縣改為1個鎮、11個區、94個鄉。1957年調整為1個鎮52個鄉。
1958年,將全縣改劃為18個鄉鎮。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取消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全縣設10個人民公社。
1959年2月,張夏、崮山兩公社合並為張夏公社,全縣設9個公社。1959年10月,撤消長清縣,原孝里公社劃屬平陰縣,雙泉、馬山、五峰公社劃屬平陰縣,其餘各公社劃入歷城縣。
1961年5月,恢復長清縣建制。1962年,五峰、馬山兩公社合並為馬山公社,全縣共設8個公社。1976年8月,恢復崮山公社和五峰公社,全縣共設10個公社。
1982年2月,將全縣劃為1個鎮9個人民公社。1984年2月,撤消人民公社,全縣劃為9個區、1個區級鎮、31個鄉、5個鄉級鎮、610個村民委員會、743個自然村。1985年,區劃調整時,設立武家莊鄉,全縣劃為7個鎮、4個鄉,共有611個行政村。
1995年4月,撤消馬山鄉、五峰山鄉,同時設立馬山鎮、五峰山鎮,全縣共轄9鎮、2鄉、613個行政村。
2001年6月26日,撤消長清縣,設立濟南市長清區,轄長清、平安店、歸德、孝里、馬山、五峰山、萬德、張夏、崮山9鎮和雙泉、武家莊2鄉、613個行政村。
2003年11月,撤消長清、平安店、崮山、五峰山四鎮,同時成立文昌、平安、崮山、五峰四個街道辦事處。2005年12月,萬德鎮、武家莊鄉合並為萬德鎮。
2008年,長清區下轄4個街道:文昌街街道、崮雲湖街道、平安街道、五峰山街道5個鎮:歸德鎮孝里鎮萬德鎮張夏鎮馬山鎮。2個鄉:雙泉鄉武家莊鄉。 境內糧、油、菜、瓜、果、肉、禽、蛋、奶、魚等農副產品種類齊全,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甘薯,主要畜禽產品有豬、牛、羊雞,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元蔥、甘藍、無核葡萄、中華壽桃、泰山白梨、玉杏、核桃、板栗、柿子等。

Ⅶ 武宗奇簡介

·武中奇簡介:

武中奇同志(1907年—2006年),生於山東省長清縣,幼年即酷愛書法,因家境清貧,輒以麻束筆、清水代墨、方磚當紙、堅持自學,勤奮臨摹《九成宮醴泉銘》、《鄭文公碑》及《泰山經石峪》等拓本,並兼攻金石。由於刻苦學習,勇於探索,從而為其開拓書法藝術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曾任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

早在卅年代初期,他的書法、篆刻藝術已日趨成熟,故經人舉薦,受馮玉祥將軍之聘,擔任山東武訓中學書法金石教員。〔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危機日益深重,他奮然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他積極參予發動岨崍山起義,建立起山東省第一支抗日革命武裝,並先後擔任團長、支隊司令等職務,率部轉戰齊魯,是敵偽聞名喪膽的英勇指揮員。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中奇同志在戎馬倥傯、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仍不時以木棍劃地、以指書膝,對書法、金石進行揣摩和研究,並多次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書丹,為部隊、機關鐫刻印信、鈐記。上海解放時,受陳毅市長之託,書寫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七個大字,昭示了上海市人民政權的誕生。中奇同志六十年代初在南京擔任文物保管委員會主任期間,得以博覽諸名家法帖、墨跡、汲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促其書法藝術有了新的發展。

武中奇同志的真、草、隸、篆均有深厚的功力,尤以真、草見長。其真書峻宕雄偉、剛健質朴、緊中見放,草書則動靜相依、錯落有致、抑抑應節、氣勢開豁。至於篆刻則以秦漢為宗、因石奏力、取其自然,盎然天趣。武中奇同志的書法在汲取唐碑風骨、魏晉神韻,博涉諸家的基礎上,形成了氣勢渾厚、挺拔蒼勁的獨有的藝術風量。故而人們有〔筆如風雲氣如虹,積健為雄見此翁〕的贊譽。〔文如人,詩言志,字見神〕,他的書法藝術的特色和風格,實質是其投身革命近五十年來胸懷坦盪、視野開闊、堅毅不拔、高風亮節的內在精神力量在形態上的具體反映,它閃耀著社會主義時代的精神,是我國書法界的驕傲。廣大群眾不僅深深喜愛他的書法,更贊譽他的品格。近年來,他的作品在國內各地多次展出,並在北京、濟南、南京舉辦個人書展;此外,在日本、西德、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展出了部份作品,獲得一致的贊譽。國外的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如倫敦不列顛博物館(B·T·U) 亦將其作品列為珍品收藏。山東省已建立「武中奇書法篆刻展覽館」、「武中奇書法研究協會」。

Ⅷ 長清縣有幾個鄉鎮

長清縣有3個鎮(長清縣一般指長清區)。

區劃詳情:

2016年9月,撤銷歸德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歸德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歸德鎮政府駐地;撤銷張夏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張夏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張夏鎮政府駐地;撤銷萬德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萬德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萬德鎮政府駐地。

長清區轄7個街道,3個鎮,分別是文昌街道、平安街道、崮雲湖街道、五峰山街道、歸德街道、萬德街道、張夏街道、孝里鎮、雙泉鎮、馬山鎮。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道。

(8)長清縣體育運動委員會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82年2月,將全縣劃為1個鎮9個人民公社。1984年2月,撤消人民公社,全縣劃為9個區、1個區級鎮、31個鄉、5個鄉級鎮、610個村民委員會、743個自然村。1985年,區劃調整時,設立武家莊鄉,全縣劃為7個鎮、4個鄉,共有611個行政村。

1995年4月,撤消馬山鄉、五峰山鄉,同時設立馬山鎮、五峰山鎮,全縣共轄9鎮、2鄉、613個行政村。2001年6月26日,撤消長清縣,設立濟南市長清區,轄長清、平安店、歸德、孝里、馬山、五峰山、萬德、張夏、崮山9鎮和雙泉、武家莊2鄉、613個行政村。

2008年,長清區下轄4個街道:文昌街街道、崮雲湖街道、平安街道、五峰山街道,6個鎮:歸德鎮、孝里鎮、萬德鎮、張夏鎮、馬山鎮、雙泉鎮。2016年10月,撤消歸德、萬德、張夏三鎮,同時成立歸德街道、萬德街道、張夏街道三個個街道辦事處。

Ⅸ 革命戰士的故事不要雷鋒/劉英俊/王傑/年四旺/歐陽海/董存瑞/黃繼光這些我們都知道的

賀龍任四川陸軍暫編第9混成旅旅長時留影
1896年3月22日,賀龍出生在湖南省桑植縣洪家關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寒,念私塾五年,便輟學務家。少年的賀龍以憤世嫉俗,仗義疏財,敢於同惡勢力相抗爭而聞名鄉里。在辛亥革命的影響下,於1914年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桑植、石門、沅陵等縣從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裝斗爭。曾三度入獄,威武不屈。1916年,他以兩把菜刀鬧革命,奪取了反動派的武器,組織起一支農民革命武裝。這支武裝在軍閥林立的舊社會,屢遭失敗,幾經起落,在賀龍的堅強領導下,逐漸發展壯大,在討袁護國和護法戰爭中屢建戰功。 1924年至1927年中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賀龍積極擁護孫中山先生「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高舉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旗幟,率部參加北伐戰爭。1926年夏,他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時,已成為北伐軍中著名的左派將領。1927年6月,由於戰功卓著,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他不斷追求真理,在北伐戰爭中,逐漸由信仰三民主義轉變為信仰共產主義。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革命轉入低潮,賀龍無所畏懼,堅定地站在共產黨和工農大眾一邊,率部參加並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擔任起義軍總指揮。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經周逸群、譚平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賀龍就任建國軍第一師師長時留影
南昌起義後,賀龍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於1928年初由上海回到湘鄂西,領導發動荊江兩岸年關暴動和湘西起義,與周逸群、段德昌等創建了紅二軍團和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他反對黨內「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所搞的肅反擴大化。1934年10月,率部與任弼時、肖克、王震等帶領的紅六軍團在黔川邊境會師,由他和任弼時統一指揮,發起湘西攻勢,在十萬坪、浯溪河重創敵軍,兵圍常德,有力地策應了紅一方面軍突圍長征。1935年2月至8月,他和任弼時指揮紅二、六軍團反「圍剿」,在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連獲大捷,殲滅了整師整旅的敵人,粉碎了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剿」,開辟了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1935年11月,賀龍、任弼時領導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他們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圍追堵截,轉戰湘鄂川黔滇康青甘。1936年7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六軍團在甘孜組成紅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關向應等對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陰謀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維護了黨的團結,促進了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長征勝利結束後的賀龍
抗日戰爭開始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賀龍任八路軍第120師師長。1937年9月,率師主力東渡黃河,挺進敵後,配合國民黨軍隊對日軍發起忻口戰役,取得了雁門伏擊戰等勝利。後轉入晉西北管涔山區,率部粉碎日軍對晉西北的進攻,接連收復岢嵐、五寨等七座縣城,開辟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1938年底奉命率部挺進冀中,任冀中軍政委員會書記,指揮第120師和八路軍第三縱隊轉戰冀中平原,先後在大曹村、曹家莊、邢家莊、黑馬張庄,四戰四捷。他指揮的河間齊會戰斗,是抗日戰爭中平原殲滅戰的範例。在這次戰斗中,他身中毒氣,仍堅持指揮,為部隊作出表率。1939年9月,在晉察冀邊區指揮了著名的陳庄戰斗。1940年率部返回晉西北,擔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和晉西北軍區司令員,領導晉西北軍民粉碎了日軍多次「掃盪」,指揮晉綏軍民「把敵人擠出去」,創造了許多光輝戰例。他領導晉綏人民進行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使晉綏根據地不斷擴大和鞏固。1942年6月,他擔任陝甘寧和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為陝甘寧和晉綏兩個根據地的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賀龍被任命為一二零師師長
日軍投降後,賀龍率領晉綏部隊主力揮師北上,解放了晉中廣大地區,並與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部隊一起進行了綏遠戰役、晉北戰役,協同晉冀魯豫部隊發起了呂梁、汾孝戰役,打退了國民黨軍隊向解放區的進攻,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解放戰爭開始後,賀龍奉命協助彭德懷組織指揮西北戰場部隊,並主持後方根據地的建設,負責陝甘寧和晉綏的財經工作。他積極領導根據地人民進行土地改革,集中邊區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前線部隊作戰,為西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12月,賀龍率華北野戰軍第十八兵團等部,由陝入川,配合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第二野戰軍,殲敵數十萬人於成都地區。西南各省解放後,賀龍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和西南軍區司令員、中共西南局第三書記。他與鄧小平、劉伯承一起領導了清剿土匪,恢復生產,建設邊疆,以及改造起義投誠的原國民黨部隊等工作,為和平解放西藏,解放大西南,建設大西南,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賀龍與夫人薛明
賀龍是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位卓越領導人。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54年調中央工作後,一直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和中央軍委副主席等重要職務。在1956年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長期以來,他積極參與領導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1959年底,任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同羅瑞卿等領導了我國的國防工作建設。1964年初,主持軍委日常工作,與葉劍英、羅瑞卿等組織全軍群眾性的大練兵運動,有力地推動了人民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從建國初期開始,他一直兼任國家體委主任,是中國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國際事務中,他協助周恩來工作,多次出訪歐亞各國,為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間的友誼,進行了不懈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賀龍遭到林彪、江青、康生一夥的殘酷迫害。他始終堅持黨的原則,對林彪、江青、康生一夥進行了堅決的斗爭,表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氣節和高尚品德。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賀龍含冤而死後,毛澤東曾說過:「我看賀龍搞錯了,我要負責」。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曾多次指示為賀龍平反。1974年9月29日中央發了《關於為賀龍同志恢復名譽的通知》。1982年10月,中共中央又作出了「為賀龍同志徹底平反的決定」。決定中充分肯定了賀龍為中國革命作出的不朽貢獻。他的主要著作已收入《賀龍軍事文選》。

閱讀全文

與長清縣體育運動委員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