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育活動 > 體育活動進村寨

體育活動進村寨

發布時間:2021-02-16 15:35:28

Ⅰ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開了盛大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來自全國各民族的397名優秀選手,進行了483項次表演。32年來,體育工作者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進行了研究、整理,繼承和發展了那些對增進身心健康有價值的項目。

一、賽馬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

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維吾爾族、壯族、瑤族的摔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彝族在舉行婚禮時一定要摔跤。結婚那天,新郎邀請幾位好朋友,把新娘從別的山寨背回來。背親的小夥子必須會摔跤。這支隊伍到新娘家吃罷便宴,就與女方摔跤手進行摔跤對抗賽。

直到雙方約定的人數賽完,再由勝方出兩名摔跤手錶演 1場,方可結束。這種比賽不用裁判員,1對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勝,以表示親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節,都要舉行摔跤比賽,兩人交鋒,敗者自動退場,勝者直到沒有人與他較量,方能稱為「大力士」,並獲獎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鄂倫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頗族、拉祜族、苦聰人、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傳統。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輪流舉行射箭比賽,用一條牛腿當獎品,掛在距離50米左右的大樹下,各村選出一名好射手,誰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優秀選手受到人們的敬佩和姑娘們的愛慕。

景頗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掛在樹上,小夥子爭先恐後地用箭射,靶子是一個布包,里邊藏著象徵吉祥和愛情的禮物。弩弓是狩獵工具,也是自衛的武器,弩都是自己製作的。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傣族人民在豐收的打穀場上,常常在勞動之餘,舉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賽。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時,喜愛比賽跳水牛。白族人民在傳統的大理三月節時,還舉行跳花盆比賽。

十、搶花炮

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花炮用鐵筒製成,裡面裝火葯和一個鐵環,環上纏有彩色的線繩。比賽場是直徑超過 100米的圓形場地。花炮放在場地中央。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分成甲、乙組,站在場地的邊緣,每組人數相等,一般10~30人。

比賽時,一個勇敢的青年在音樂伴奏下點燃花炮。隨著一聲巨響,彩色鐵環被拋向空中。當飛到一定高度後,開始慢慢下落。

這時,佇立在賽場邊緣的運動員們爭先恐後地向鐵環的落處跑去,在各自的同組組員掩護下搶奪鐵環,並突破對方的堵截,以沖刺的速度把鐵環送到大會主席台上。達到目的的組為勝。

Ⅱ 進入網約時代我們網約車進村寨違法嗎

網約車進村寨是不違法的,這是地方保護主義,是不應當限制網約車進村寨的。

Ⅲ 進去村寨考察要准備什麼

適應環境

Ⅳ 羌族的傳統的體育活動是什麼

扭棍子

取一根來長約一米的木棍自,兩人各握一端,各自朝相反方向扭動,以能將木棍扭轉一周者為勝。比賽過程中,木棍不能接觸身體,否則就算犯規.這是羌族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羌族摔跤

羌族摔跤可分兩種形式。一種為雙方互相交叉抱住對方的腰帶,用力把對方摔倒,這種摔法不得用腳踢、腳絆,以連續三次將對手摔倒者為勝。另一種形式為「抱花肩」,即雙方互相抱住肩膀,以用腳將對方絆倒者為勝。

溜索

在羌族人民的交通設施中,溜索是不可缺少的。在波濤洶涌的岷江上,用一根或兩根碗口粗的竹纜取傾斜之勢,

系在兩岸的石柱上。渡江者以皮帶或麻繩緊束腰間,身懸繩上,飄然而過。

Ⅳ 苗族的體育活動有哪些

1.苗族武術。苗族為了健身,民間有世代相傳的武術。湖南湘西的武術,有徒手和內器械兩大類:徒容手可分為粘功、策手、點穴、花拳和禮示。「策手」中的一拳兩防、一攻五變等是苗族武術的精華;「點穴」又稱神打,即穴道致傷的技擊法,是苗族武術的絕招;「花拳」是苗族武術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以「小四門」、「大四門」最為普遍;「禮示」是表演時對觀眾表示的禮節,分開堂禮、收堂禮、啟手禮和畢手禮四個方面。器械有棍、鐧、棒棒煙桿、鉤刀、邊枷棒、木椅、竹條、鐺、流星錘、刀、劍、斧、矛、鉤、戈、戟、鞭等。此外棍術,有單頭棍、雙頭棍、花棍等等。黔東南、黔南地區的一些苗族村寨也習有各具特色的武術;黔中、黔北、黔西北和雲南苗族的射弩,也很有特色。

Ⅵ 東鄉族的體育活動有哪些

持5 厘米的木棒擊打,因此又稱「打咕咕杜」。比賽時,按參加的人數分攻方和守內方。場地多在打麥場容或靠牆、靠山崖的平坦地方。其規則是:守方在劃定的方框內將球擊出,攻方則從得球之地,無論遠近,盡力將球擊入方框

Ⅶ 論述苗族有哪些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群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Ⅷ 白族的體育運動

白族民間傳統體育

跳花盆:是白族青少年喜愛的傳統跳高活動。比賽開始,由兩位姑娘席地而坐,相距一米,她們用腿和腳尖疊成一定的高度,讓小夥子跳過去。隨著高度的不斷升高,兩邊的姑娘再以拳頭為標高,每升高一次,加一拳頭高度,以跳得高者為優勝。,

打脹鼓:白族打脹鼓活動流傳於湖南湘西桑植縣白族民間,在湘西向有:「土家擺手舞,苗家打脹鼓的說法,相傳這一活動源於白族人從雲南大理搬遷來此地後,受到當地土司皇的歧視。土司皇對他們橫行霸道,敲榨勒索。一次白族兄弟三人在家裡用杵扦打野薅糍粑,土司皇的一夥打手便來榨取。三兄弟不肯給,打手們就大打出手。兄弟三人使出八虎拳,揮動手中杵扦,打得打手們落荒而逃。後來白族人民就以杵扦打粑粑演變而來的打脹鼓來紀念這次反歧視的勝利。打脹鼓多集中在村寨最熱鬧的地方,人們頭扎白汗巾,身穿白邊對襟衣,腿上打綁帶,腳穿麻草鞋,手拿著中間小兩頭大,長一米左右的牛皮鼓。活動開始,男女老少邊跳邊唱。時而將鼓周身轉繞,時而用手拍打鼓面。

打脹鼓的打法多樣。有單人打,雙人打,有對打,集體多人打。表演時以海螺手為頭,配有鑼鼓嗩吶助威。內容有鬧春耕、慶豐收等套路;動作有懶龍纏身、雪花蓋頂、野火燒天、滿天花雨。內容不同,鼓點節奏也各有不同。

賽馬:白族賽馬的歷史十分悠久,唐代佛教傳入南詔之後,第年三月在點蒼冊下舉行觀音廟會,並以此演化為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會,開始了集市貿易和牲畜交易,其中賽馬是牲畜交易不可缺少的內容。每年 會期,四面八方的白族以及藏族、納西族等,紛紛前來參加賽馬。時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記中對三月街盛會進行會聲會色的描繪「入演武場,俱結棚為市,環錯紛紜,其北為馬場,千騎交集;數人騎而馳於中,更隊以覘高下焉。時男女雜沓,交臂不辨,仍便行場市。」說明了當時三月會的盛況。

在白族民間除三月街必進行賽馬活動外,七月在劍川的騾馬會、八月的洱源、鄧川的漁潭會也都要進行賽馬,並深入到各個村寨。即使在每年六月二十六的火把節在洱海東岸的白族青年在賽龍舟結束後,還有一項騎馬跑村寨的的儀式活動,以表示巧取豪奪的歡樂。

近一、二十年來當地有關部門專門成立了指導機構,有計劃、有組織的組織當地選手進行賽馬活動,使這項活動成為當地民間最為廣泛的體育活動。不僅青年參加,少年也參加;不僅男子參加,也有女子參加。1982年在雲南省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上,白家姑娘楊家偉就榮幸的獲得了1500決賽的冠軍。

劃龍舟:白族劃龍舟活動源於古代的一個傳說,農歷八月八是白族例行的耍海會。關於耍海會的來歷也是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大意慢古時洱海里有一巨大的蟒蛇經常傷人傷畜,而且常常用身子堵住洱海的海水出口,使岸邊的居民飽受水災之苦,是一位勇敢的漁民挺身而出,跳進洱海與巨蟒搏抖,最後與巨蟒民歸於盡,人們敬重他的為民除害的精神,在他死後尊稱他為「洱海龍王」,並把每年八月初八定為耍海會的日子,專門紀念他。劃龍舟是耍 海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白族民間龍舟也稱為龍船,在船舷上要畫有黃龍、青龍或黑龍,船 首、船尾掛著用綵綢紮成的綉球花,船的四周插著各種彩旗,吊著響鈴,在劃行中會發出各種悅耳的響聲。

每條船有十對槳,每隻槳由一對青年男女操縱。在船頭站一名吹嗩吶的,船尾還站有一名敲鑼樂手,中間的一人為指揮,只要一聲令下同,船少下水面,頓時鼓樂齊鳴,加上劃的號子聲氣氛十分熱烈,場面十分壯觀。第一個繞過標記,靠到岸邊者為冠軍,按規定前三名都要受到獎勵。

洱海上劃船比賽歷史悠久,在清代《滇系》中有記載說:「牙月二十三日,西洱海濱有賽 龍舟之會」。數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鞦韆會:白族民間群眾性體育活動,流傳於洱源縣鳳羽壩子的白族村寨。相傳是從南地延續下來的習俗。當地群眾從臘月二十八開始安裝鞦韆架子,架子在安裝 好之後,還要先做一個稻草人,放在鞦韆架上試盪幾次,如無不妥便可燃放暴竹和奏樂,請村中看見最高的老人為盪鞦韆開秋,這時才可正式使用。

民間流傳有:「盪一回鞦韆,平安三百六十天」之說。

白族民間音樂、舞蹈

有人說:大理白族自治州自古以來就是一片生長藝術的沃土。在流傳至今的各種民間藝術中,洞經古樂稱得上是一塊音樂的活化石。確鑿的史料證明:大理洞經古樂始於南詔大理國時期的宮廷音樂和祭祀音樂,興盛於明清兩代,在發展過程中溶入了儒、釋、道三教的祭祀音樂,而完善於道家的道場,以演奏《文昌大洞仙經》為主調,所以被稱為「為洞經音樂」。

除洞經音樂之外白族民歌種類很多,拍攝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影《五朵金花》中許多插曲都來自白族民歌,一直唱了幾代人。人們就是從那些歌曲里,了解和認識了變個能歌善舞的白族人。

白族民間吉祥物

在白族民間有把人為的「金雞」作為自己的吉祥物。

白族民間傳統節日

白族人民主要節慶活動有大過年、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繞三靈:又稱繞三靈或祈雨會,是大理洱海周圍白族人民農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上百個村寨的男女老少,濃裝淡抹,各村為一隊,從大理城出發,至洱海邊的河矣村終止,歷時三天,途徑崇聖寺佛都,聖源寺神都、金圭寺仙都等地。每隊領頭的是兩位年長男子,他們共挾一支楊柳,高八尺許,橫一綵綢,一葫蘆。一手挾枝,一手執蚊帚,或一把扇,或一塊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拍打,後面跟著眾男女,充滿狂歡情緒。

三月街:是雲南省遐邇聞名的物資交流大會。每年農歷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隨著社會發展,三月街的會期逐漸延長,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進行大規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於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並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說佛的廟會。由於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雲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易集市和節日。大理乾隆舉人師范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

山歌會:流傳於劍川、石寶地區的歌舞盛會,每年農歷七月末八月初三天。舉辦時,劍川、雲龍、蘭坪、鶴慶、麗江等縣的白族青年數萬人,不約而同地會集到石寶山的石鍾寺、寶相寺、海雲居、金頂寺的滿山遍野里,甚至在肅穆的神像面前,彈唱白族情歌。歌詞婉轉、優美 、動聽,以此紀念傳說中兩千年前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歌手,同時藉此結識新友,甚至尋覓終生伴侶。

Ⅸ 西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項目簡介

作為藏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射箭的歷史幾乎與藏文化的歷史一樣久遠。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西藏就有射箭的相關岩畫。箭既是當時的生產工具,又是戰爭武器,到後來射箭逐漸發展成為強身健體,兼具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藏王與百姓都喜歡

藏語稱射箭為「達噴」,相傳松贊干布雖身為藏王,但武藝高強,擅長騎馬射箭。另據敦煌史料載:吐蕃有七位體育強人,其中就有以射箭准確見長的高手。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所規定的男子必備「九術」中,射箭也位列其中。由此可見,射箭在當時的地位之高,影響之深。

遠在唐代,藏族人民中就產生過著名的善射者,如嫩傑岑能用箭射斷鷂鷹的腰部,具掛東堅能將箭射至3倍目力所及之地。目前所發現的敦煌壁畫和其他寺院的壁畫中,都有反映藏族男子射箭的作品。

在藏族地區民間,這項運動也十分普及。時至今日,部分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活動。

西藏工布地區包括現今行政區劃的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這里山高水急,林木蒼翠。山民們酷愛射箭,無論什麼傳統節日,都有射箭比賽。比賽時,射手在場中比賽射箭,歌手和觀眾在場邊歌舞助興,這成為工布地區一道精彩的民俗風景。

工布人的箭很特別,箭頭是鐵鏃,箭尾是鷹翎,做弓的竹子都來自墨脫,具有強勁的韌性。而比賽用的箭多為響箭。射箭比賽時一定要唱歌,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他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男右女左,排列在靶場兩側,輪到本村箭手比賽時,他們齊聲唱起箭歌,並伴以強勁的工布舞蹈,助威鼓勁,把節日氣氛和競賽情緒推向高潮。

在青海安多藏族地區,每年也會舉辦包括射遠、拉弓、射准等項目的射箭比賽,它不僅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愉悅身心、豐富娛樂生活的項目,而且包容著諸多的傳統習俗和早期文化的某些遺存。

■春暖花開好射箭

射箭比賽一般在上半年中進行,因各地的氣候不同,有的在春節期間進行,有的在農歷二、三月份舉行,在一些較寒冷的地區,則在農歷四、五月份進行。共同的特徵就是射箭比賽大都在春節期間或春耕前後進行,五月份過後,就很少舉行了。

射箭比賽活動大多以村為單位。首先,必須選出組織者或總指揮。一般由威信較高、辦事能力強的成年男子擔任,藏語稱為「達宏」,意譯為「箭官」,有的達宏由正副兩人組成,有的正達宏下有若干副達宏。

達宏既是領隊,又是教練。其具體職責主要是:代表本村跟別村聯系和決定射箭活動的時間;動員大家積極投身此項活動;負責安排射箭的准備活動,如祭祀神靈等;在射箭比賽中雙方發生糾紛時,要出面做調解等。

從前,射箭的弓是傳統的牛角弓,由專門的工匠用牛角、木片等原料製作而成,上面繪有各種花紋或圖案,弦用牛筋製成。箭由羽毛、箭桿、箭鏃組成,所用的羽毛皆是禿鷹、貓頭鷹、山鷹等猛禽的翅羽,加工後長約四寸,寬約半寸,用膠水粘在箭首。之所以使用猛禽的羽毛,而不用其它性情較溫和鳥類的羽毛,象徵著射出去的箭同猛禽一樣快猛無比,這在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多有提及。箭桿用松木、竹子等原料製成,必須要直。箭鏃是用鐵打制而成,一般有棱鏃,尖狀鏃等。在箭桿的下方纏有各種色彩的絲線,有的還繪有彩色花紋,漂亮而醒目。箭靶用土培制而成,上方為半圓形或三角形,下方為方形。靶的中心插一根小木棍,名為「甲子」,有的也插在靶的上方,甲子周圍貼有瓷片,小鏡子等,名為「恰木」。從90年代開始,射箭用的弓箭大部分是國家製造的專用鐵弓、鐵箭。

■賽馬節上的射箭比賽

說到射箭,肯定會想到騎馬。在過去往往「騎馬射箭」不分家,可見賽馬射箭活動在西藏各地的普遍性。而射箭作為競賽活動固定下來始於公元1408年的江孜賽馬節,因此江孜賽馬節又被說成是射箭節。以前的賽馬節僅限於賽馬、射箭和騎馬射箭三項,現在的賽馬節除保留以上活動外,還增加了各種文體活動和物質交流,已成為西藏地區每年最盛大的地區性節日。

賽馬節和藏歷年是綜合性的節日,一般要開展很多民間體育競技運動,但也有不少節日是單項性的節日,比如「達瓦洛色節」。它是藏族男子專門比賽射箭的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藏族漢子利用農閑時間舉行射箭比賽活動,一般歷時2~3天。期間,全村男性聚在一起,一邊飲酒、吟唱射箭歌,一邊進行射箭比賽,晚上還要跳鍋庄舞。

在青海尖扎縣舉辦的達頓節是現代和傳統的融合,藏胞的娛樂是那樣的沒有止境。緊張的射箭比賽告一段落,雙方的射手匯集在嘛呢康享受藏家的歌舞。雄性的張揚已經化為歡樂和喜氣,在高原的歌聲中融進了青年男女的友情、愛情和親情。在現代世俗文化強烈沖擊和排斥的邊緣境地,山村的藏胞依舊固守著那份朴實無華的美麗。這樣的夜晚,宴席辭、彩箭祝辭、酒麴民歌、唱和表演熱鬧而有序,所有的激情通宵達旦,所有的美酒和歌舞不會停止。

■發現「五彩神箭」

射箭是青海安多卓倉藏族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體育活動,在這里,射箭活動十分盛行。其中尖扎縣是青海省民族傳統射箭運動之鄉,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藝術之鄉。2007年7月,尖扎縣被命名為「中國民族民俗射箭之鄉」。

射箭在這里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影響的綜合性民間競技娛樂活動,幾乎每個男人都會射箭,每個村莊都會參與。在這里,這種從吐蕃贊普統治時期沿襲而來的競技活動,有以村為單位的集體對抗,也有射手一對一的角逐。比賽堅守著一個勇猛民族習武、出征和單身搏鬥的各種古老規則和游戲傳統,淳樸的藏族人民以此寄託對往昔征戰沙場的回憶,表達對和平和諧、正義吉祥的嚮往和追求。

比賽以命中之箭的高低為准。農閑的村落之間往往組織十幾日甚至數十日的對抗賽。最後還舉行隆重而熱鬧的「達頓節」,讓歌舞、說唱和美酒伴著賽後無盡的歡樂和激情通宵達旦。

在尖扎的藏族農家,五彩神箭出奇地融入生產、生活和信仰的各種民俗和儀式,甚至神化為地域性的箭崇拜。人們還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把木箭擴展成巨型的五彩神箭,安插在高高的「拉則」上。五彩神箭,是安多農村藏胞的競技和魂魄,更是這片土地揮之不去的情結和生活。目前一般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馬克堂鎮舉行的「五彩射箭杯」中國民族傳統射箭邀請賽,已經提升為一項國家級的賽事活動。

資訊站

玩轉五彩神箭之鄉

■交通:「中國民族民俗射箭之鄉」尖扎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縣城在馬克唐鎮。遊客可以先到西寧再轉乘汽車。

■節日:尖扎縣的「達頓節」在農閑時候舉行,射箭比賽主要以村落為團體參加比賽,為期十幾日甚至數十日。具體時間可以與當地旅遊局聯系。達頓節中大家聚會的嘛呢康,指的是誦嘛呢的地方,類似內地村莊中的庵、觀、祠堂,是附近村民進行民間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住宿:到尖扎縣不妨入住當地的「藏家樂」,當地有專門的「坎布拉鎮藏家樂旅遊接待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

■美食:當地的美食遊客不一定都能習慣,但可以嘗嘗「藏盔」、「夏霞」等特色小吃。

■射箭之外:到了尖扎縣不妨到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游覽。這里以獨持的「丹霞」地貌著稱,輔以多種自然及人文景觀的綜合型景區,值得一游。

怎樣看射箭比賽

■在藏族地區,民間射箭運動分兩種:

1.遠程射箭:取得前兩名者,分別獎給一匹馬,其餘按名次給予不同的物質獎勵。

2.響箭比賽:50米遠處設一個直徑約20厘米的空中吊靶,吊靶用帶顏色的牛毛編織而成,中心為可以活動的紅色圓,靶後有一個高3米,寬2米的網子攔擋。箭頭上面有許多小空網眼,當箭在飛行時,由於洞中進入空氣而發出鳴叫的響聲。

■計分方法

靶場中共制兩個箭靶,射完一個後,再射另一個。計分方法因地而異,有的以射中的箭離甲子的距離計算,如甲方只射中一箭,而乙方射中好幾箭,然而甲方的一箭離甲子最近,則乙方的箭皆不計分,而甲方得一分。

計分還有不少專用名詞:如甲方在兩個箭靶上共計5箭,則為「媽」,意為乙方背上了一頭「母牛」,如果甲方在另一個箭靶上再計5箭,則為「吾」,意為又加了一頭「小母牛」,前後總計10箭,則為「媽吾」,意為「母子」。

閱讀全文

與體育活動進村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