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打花棍的概述
打花棍由三根60cm長的直棍組成。其中左右手各握一根稱為手桿,剩下的一根稱為花棍,並在花棍上用同等距離標注三個圓環線。用手裡的兩根手桿分別擊打花棍的不同部位,使花棍的運動軌跡發生改變,高拋低挑,上下翻飛,左右旋轉,做出各種花樣動作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打花棍不受場地限制,室內室外均可練習。不受年齡限制,男女老少均可練習。 打花棍由來已久。在古時候打花棍稱為打紂棍。據說是和商朝最後一任君王「紂王」有關。據一些學者考證,這「紂」字還有「最後一個」的意思。陝北的驢子運肥上坡,驢子屁股後面要有一根棍子橫著,使它感到在敲打催促,只能前行,不敢後退,這棍子被叫做「紂棍」。商朝的末代國君帝辛因其荒淫暴虐,人神共憤,被周武王消滅後,便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至今人多不知其名,皆呼之以「紂王」。
「紂王」雖材力過人,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百姓民不聊生,遂導致民怨四起。據說「紂王」和「妲己」都和筷子的發明有關,人們就用和筷子相似的兩根木棍和一根類似「紂棍」的木棍進行相互擊打派生出一種游戲。來排解心中的憤懣和緩解抑鬱之情,舒緩不滿情緒,這一無奈之舉客觀上起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也造就了一項民族的傳統健身運動。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打花棍也幾多沉浮。輝煌時,曾是京城皇宮貴族的娛樂消遣項目。蕭條時,只得淪落街頭,成為雜耍藝人養家糊口的工具。在老北京燈市口、廠甸、天橋等廟會上,都可以看到打花棍的身影。那些雜耍藝人、撂地攤的,在開始打場子時,先用打花棍招攬觀眾和控制場地大小,然後再演其他節目。至今很多人已經不知它為何物了。 從頭起,一拃內;
雙手桿,與肩寬;
挾棍頭,靠一邊;
左右挑,稍用力;
離開地,仍牢記;
一拃內,別著急; 1.預備式2.鯉魚擺尾3.出水芙蓉4.蜻蜓點水5.舉火沖天
6. 撥打鵰翎7. 風擺荷葉 8.翻江倒海 9.左右逢源
10.槍挑風車11.張飛翩馬12.蘇秦背劍13. 落地生花
14.雙連冠15.潛龍升天16.白鶴晾翅17.神龍擺尾
18.馬踏青山19.三連冠20.海底撈針21.斗轉星移22.瞞天過海
23.空中攬月24.力挽狂瀾25.反彈琵琶26.猛龍過江
27.並蒂蓮花 28.好運連連29.扭轉乾坤. 30. 獅滾綉球
31.波浪滔天32.哪吒探海33.定海神針 34. 二龍戲珠剪刀手35.龍騰虎躍36.搖櫓過河37.鷂子翻身 38.蹬里藏花
39.擎天一柱40.倒踢紫金冠41.肩扛玉帶42.氣貫長虹
43.膝上開花44.背挑風車45背後盤龍46.直升機47.車輪滾滾等.等等很多花樣。 眾所周知,生命在於運動,然而,只有科學的運動才能達到運動健身的目的。打花棍運動不受場地限制、室內室外均可練習;不受人數限制,一人單練、雙人對練、多人同樣更可練得精彩;更不受年齡限制,從7歲左右開始,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可練習;一套花棍,全家老少皆可練習。打花棍運動不僅是一項老少皆宜的運動項目,配上音樂,更是一項很好的表演項目,而且,促使人際關系更加和諧。無論是情侶、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兩人可肩並肩的、摟著腰、並排站立,各出一隻手臂進行練習,不僅提高了技巧,更關鍵的是提高了兩人的默契度。家人團聚,親朋好友聚會也可拿出花棍練習切磋,即活躍了氣氛,又鍛煉了身體,還融洽了家庭關系。
打花棍花樣很多,需要大腦發出復雜的動作指令,指揮身體各個部位,相互配合來完成動作。這樣,我們的大腦,就得到了充分鍛煉,使思維敏捷、頭腦聰明。練習要求從身前到身後接打花棍和頭頸轉向動作,這樣,更提高了頸項、肩、手、眼、腿及大腦的協調性,鍛煉了神經傳導功能和對力量的掌控能力,也提高了頸肩部肌肉、關節力量,腿部肌肉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對改善頸椎疾病、腰椎疾病、肩、肘疾病和改善視力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在做挺直腰背、舒展前胸的動作時,不僅鍛煉了胸、背部肌肉,還使肺臟得到鍛煉,增加了肺臟對空氣的吸入量,擴大了肺活量,提高了對身體的供氧能力。對改善「心腦血管疾病」發揮了積極作用。尤其針對長期面對電腦工作的群體,可緩解全身的僵硬感和不適感。改善亞健康狀況。
打花棍可提高人的「本體感知能力」,也就是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尤其是青少年通過長期的訓練可提高感覺統合功能,據醫學研究表明,許多學生成績不好,上課不能專心聽講都與感覺統合功能低下有關,當感覺統合功能提高後,其成績會相應提高,受益終身。針對老年群體,通過左右手的運動,使左右腦得到鍛煉能預防小腦萎縮,防止老年痴呆症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由於其不受年齡限制,不受場地限制,因此室內室外都可練習,更是一項簡單易學,老少皆宜的健身運動,而且極具觀賞性和表演性,許多雜技團都把它作為傳統節目保留至今,是一項非常好的運動。
打花棍給我們帶來了健康,帶來了快樂,老話說的好:「健康是全家人的福氣」。因此,我們練習的也是「全家福健身花棍」。 隨著北京奧運會的召開,一些古老的傳統健身項目又被挖掘整理出來。打花棍作為一項傳統的民族健身運動,在鳥巢展現出的風采,促使這項古老的運動重新煥發出光彩,從而使全民健身運動又添加了一項有趣的項目。如今在北京的街頭巷尾以及各大公園,人們已將這種古老的運動作為一種新的時尚。
Ⅱ 打花棍的介紹
打花棍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數民族傳統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種打花棍則是源於北宋都城東京,如今成為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盛行的健身運動。
Ⅲ 體育課選課民族傳統體育是什麼呀
是中國體抄育事業的重要組成襲部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許多優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不僅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而且還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豐富的娛樂、教育功能。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特別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開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個體育項目。
比如蒙古族被稱為「男兒三項游藝」的摔跤、賽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賽氂牛;苗族的盪鞦韆、劃龍舟。
表演項目:
蒙古族、藏族、彝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喜愛賽馬。蒙古族每年都舉行 1次盛大的賽馬會。民間的「敖包」和廟會上,賽馬是重要內容之一。賽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結婚禮俗的內容。
結婚這天,男家親族騎馬迎接,女家親族騎馬相送,途中互相競賽,奪帽為戲。「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古老的傳統賽馬習俗。未婚男女身著艷服,騎著駿馬來到草原,在規定的里程內互相追逐。
去程時小夥子追姑娘,回程時則由姑娘追小夥子,如姑娘追到小夥子,她有權鞭打他,假如姑娘對小夥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
Ⅳ 論述苗族有哪些傳統體育文化活動
苗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苗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苗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准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代表性體育項目
賽 馬
賽馬,是廣西和雲南部分苗族聚居區民眾喜愛的傳統體育活動,是馬上競技項目的一種形式。 苗族的賽馬活動,由於流行地區不同,舉行的方式和賽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廣西融水元寶山地區的苗族民間,賽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節」時舉行。屆時,各村寨的苗族都要從四面八方匯集攏來進行賽馬。他們的賽馬,先放馬飛奔,騎手在規定地點等候。當馬飛奔而來時,騎手們即縱身躍上馬背。按照預定的路線,穿樹林、跨山崗,沿著崎嶇的山路向終點賓士,以到達目的地的先後次序決定名次。
而在雲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賽馬,時間一般在春節的初一到初三。同時,在滇南一帶苗族的「踩花山」時也有賽馬風俗。雲南大理、永平的賽馬方式有三類,一是馭者在縱馬賓士中急停,而不能墜馬,以此定勝負;二是馭者騎於馬上夾緊並拉緊韁繩,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馬驚縱起而馭者不能墜馬;第三則是競速。
苗族民間的賽馬多為不鞍而騎,稱「騎滑馬」。此外,有的苗族的賽馬,如滇東北、滇南的苗族民間,除了比馬快捷外,還要看馬跑得是否均勻有節奏,馬鈴響得是否動聽和諧,甚至手抬一碗酒時不至於灑出來。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灑,才能獲得優勝。
鬥牛會
鬥牛會,是雲南很多苗家山寨舉行的一個盛大節日,在鬥牛會上,鬥牛就是一項主體性活動形式。
苗族的鬥牛會一般在立秋後數日舉行。鬥牛場一般選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參賽的牛都是農民自己飼養的公牛,這些牛頭頭膘肥體壯,力大無比。比賽前,主人先讓自己的牛喝一點包穀酒,讓牛在比賽中勁頭更足。
鬥牛開始後,10多頭猛牛一齊放出,它們各自尋找對手,互相挑戰,一場驚心動魄的惡戰迅速展開。整個相鬥過程中,勝利者緊追失敗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場。繼而,勝利者又返回斗場再尋對手。惡戰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長的達數小時不分勝負。這種牛與牛斗的形式,不僅比牛的力氣,也比牛的鬥技。無數輪的角逐後,最後的勝利者犄角上將被戴上幾丈長的紅綢布做的大紅花,成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將享受很高的榮譽。
跳獅子
跳獅子,是苗族一項傳統的體育項目。屬於苗族獅子舞活動的一種類型。
苗族的跳獅子活動,多在踩花山時節進行。如雲南省屏邊縣苗族在踩花山時,往往在花場上花桿中央掛一個豬頭,兩瓶好酒。然後讓跳獅子的人們互相比賽,看哪一對獅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豬頭和酒獎給哪一對獅子。剛開始,有很多對獅子參加比賽。跳一陣後,就開始爬花桿,一個接一個的爬。花桿又高又細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難的。於是,跳獅子的人就一個人又一個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後將禮品拿下來。禮品拿到之時,整個花場鑼鼓喧天,參加踩花山的群眾歡呼跳躍。
在苗族民間,跳獅子的人一般武藝較好,又會一些技巧的動作,如架人梯、爬桿等。這些跳獅人的勇敢、機智,使其成為人們羨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烏當兩地區苗族民間的傳統體育活動,是苗族武術中別具一格的傳統項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慶的節日舉行,參與者多為女子。所用花棍為木質,約長1~1.5米,直徑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兩人一組進行對打,每次八人持棍分為四組進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雞獨立」、「劈棍鎮山」、「無影棍花」、「姐妹相會」、「雪花蓋頂」、「彩龍纏腰」以及「鷂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賽中,參與者手持花棍,或單打,或對打,棍來棍往,進退有節,攻守相交,紅黃綠等五顏六色塗染的花棍在空中飛舞擊打。花棍擊花棍,花棍擊地面,不時發出有節奏、有章法的碰擊聲。場面精彩,令人眼花繚亂。一會「金雞獨立」,一會「劈棍鎮山」,一會又是「無影棍花」,風格獨具,表現力較強。
由於打花棍活動,形式自由,便於開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愛。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時也可見花棍對打的嬉戲。
Ⅳ 苗族傳統武術運動打花棍象徵著什麼意義
健康。快樂
Ⅵ 民間傳統藝術打花棍
打花棍現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少數民族傳統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種打花棍則是源於北宋都城東京,如今成為北京、武漢、成都、唐山、東北等地盛行的健身運動。
Ⅶ 有哪些民族活動它們各有什麼象徵意義
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
1.八人秋
即八人鞦韆。苗族傳統的體育器械。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每年立秋這天是苗族的"趕秋節"(也叫「調秋會」)除了玩「獅子燈」、「龍燈」、「打花鼓」,還要玩「八人秋」。傳說,以前有個苦孩子叫「苦人」,從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獵時,看見天上飛著一隻叼著綉花鞋的岩鷹,苦八嶇把岩鷹射了下來。他想,做綉花準的人。一定是心靈手巧、美麗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著水車的樣子做了一個八人秋,送給了調秋會,好在調秋會上找綉花鞋的主人。終於找到了做綉花準的花妹,苦八嶇 向花妹講了射綉花鞋的經過,並表達了對花妹的愛慕,他倆結成了 終身伴侶。從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趕秋節上不可缺少的活動。在八人秋架上,分別坐著四男四女,架下站著兩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幾句詩,再唱「開秋歌」,然後由秋公秋 婆轉動鞦韆,這就是「開秋」。當快速旋轉的鞦韆停下來以後,誰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為玩八人秋有「豎鞦韆八人坐,誰轉上面就唱歌」的規則,在上面的兩個人對歌,一直到大家滿意為止。
2.搓麻線
苗族婦女喜愛的體育項目。要求參加者在跑步前進中將五根麻絲捻成一根能納鞋底的麻線。比賽開始,參加比賽者立即拿起放置在自己起跑點的五根原麻,在奔跑中飛快地搓捻,跑到終點後交給裁判員,裁判員根據到達終點的時間和搓麻線的質量排定名次。
3.打花棍
苗族傳統武術運動。參加者多為女性。花棍木質,長100-150厘米,直徑4厘米。表演時,八人分四組對打。棍與棍,棍與地做有節奏的碰擊。攻守進退,均有章法。
4.打麻由
苗語音譯,意為打手毽。打手毽是苗族、水族男女青年喜愛的體育活動之一。每年正月間,盛裝的男女青年成雙成對地聚集在毽塘上,對拋對打,邊打邊唱。打毽時,男女雙方相對而立,女方向男方拋出花毽,男方立即拍回。花毽落點時時在變化。打毽者眼明手快,毽子推去打來,不使它落地。他們邊打邊對歌,飛舞的花健常常把許多素不相識的男女青年聯在一起。
5.賽龍舟
苗、傣、漢等多民族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多在喜慶節日舉行。歷史悠久。苗族賽龍舟,於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 "龍舟節"舉行,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節日期間,數十隻首尾裝成龍形的龍舟,並架在水面上。船長20米,寬1米,由直而長的松木挖成槽艙,每艘船上有三十八名水手,另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長者任鼓師,一名男扮女裝的小孩任鑼手。比賽時,炮聲響後,各船水手即按鑼鼓節奏,劃漿前進。
6.投綉球
壯、苗、瑤等民族的一種傳統體育活動,流行於桂西、桂北一帶。綉球以綵綢製成,直徑約6厘米。內裝各種豆類或沙子,重約150克,底部綴有十數條穗帶,球頂連接一根長約60厘米的飄帶。賽場上豎起一根約4米高的投球竿。桿頂為一塊近一米見方的木板,木板中間是一個圓孔,用紅紙將圓孔貼住。人數相等的男女雙方各站一邊,每次選一人出場,投球者手執飄帶一端,旋轉綉球,並將球向圓孔投去,若球能破紙穿過孔,即算獲勝,投不進去的被罰一人出局。如此反復進行,群情振奮,直到對方無人以對才算全部獲勝。然後另換男女兩隊繼續比賽。投球活動一般在春節或「三月三」各圩時舉行。
7.爬花桿
苗族群眾「踩花山」的活動內容之一。傳說,花桿是為了紀念苗族英雄孟子右而立的。孟子右在率眾反抗殘暴的統治者的戰斗中,不幸犧牲。人們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墳前,豎起了一根又高又滑的木桿,頂上掛有酒肉,以示悼念。爬花杯流行於貴州西部和雲南的部分苗族中。在場地上豎一根五、六米的木柱,桿頂上放一張票額較大的鈔票。表演時,一男青年雙足緊纏花桿而上,頭朝下吹蘆笙,接著上身猛騰,翻轉一百八十度,頭朝上吹笙。如此反復循環,直達桿頂。旋即以腳趾夾住鈔票,雙足伸出桿外亮相,然後趾夾鈔票蛇行而下,至離地面數尺,翻筋斗著地。爬杯時自始至終簽聲不斷。如果趾夾的鈔票不落,即作為獎金,給勝利者。否則仍置桿頂,另由他人表演。一般地區是,表演者上桿時頭朝上,下桿時頭朝下,上下都要以快者為勝。
8.踢枕頭
是苗族男女青年喜愛的體育活動之一。多在春節舉行。枕頭用稻草紮成,長方形,長約20厘米,寬10厘米。比賽時兩人相對而立,相距3-4米,各置枕頭於腳前,每人輪流踢三次,以將枕頭踢過對方頭頂次數多者為勝。三次均未能將枕頭踢過對方頭頂者,罰出場外。另換他人上場比賽.如果雙方都未踢過,則兩人同時被罰下場。另換兩人上場。
9.走竹桿
苗族人民傳統體育活動。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居住在雲南、貴州省的苗族群眾在歡度「客家年」時多舉行此項活動。用兩方桌放在場中央。相距5-6米,中間架一根10厘米左右粗竹竿,並加以固定。表演者在上面邊吹蘆笙,邊做跳躍動作,要求整個表演過程,動作不得停頓.
Ⅷ 中國的傳統民俗狂歡節有哪些
除 夕釋義
起源
別稱
春 節起源
相關傳說
適用地區
習俗
元旦與春節的關系
有關詩句專:
元宵屬節
立 春
寒食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重陽節
中元節
中秋節
冬 至
臘八節
節日表
傳統節日形象創作大賽徵集項目
大賽機構
附 錄2010年中國傳統節日公歷日期
中國傳統節日中英對照
中國常見傳統活動中英對照
中國元旦花絮
節日文學除 夕 釋義
起源
別稱
春 節 起源
相關傳說
適用地區
習俗
元旦與春節的關系
有關詩句:
元宵節
立 春
寒食節
清明節
端午節
七夕節
Ⅸ 明清兩代的民間舞蹈主要有哪些
明清兩代廣泛流傳的漢族民間歌舞,大多在正月十五日燈節時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會,就是將多種民間娛樂或技藝,如音樂、舞蹈、雜技、武術等組織在一起,形成綜合性的遊行表演隊伍。在這種隊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馬、大頭和尚、獅子舞、龍舞、霸王鞭、高蹺等表演佔有重要地位。通過社火、走會的活動,這些舞蹈得以流傳至今。
明清時期,戲曲已成為最受群眾歡迎的重要藝術形式,而舞蹈,是戲曲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舞蹈,直接繼承了唐宋歌舞大麴和古代傳統舞蹈藝術,經過歷代戲曲藝人的加工創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訓練體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戲曲劇目中,保存了相當豐富的舞蹈遺產。清代乾隆、嘉慶年間(1736~1820),各地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形成了眾多的豐富多彩的地方戲,如花鼓戲是在民間歌舞花鼓的基礎上形成的,採茶戲是在採茶基礎上形成的,五音戲劇則吸收了秧歌、花鼓燈的營養,花燈戲是從花燈等發展而來,台灣的歌仔戲是由從福建傳到台灣的錦歌、採茶、車鼓弄發展而來的。以上事實充分說明了各地方戲種都吸收並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間舞蹈的傳統。戲曲舞蹈在清代已經具有嚴格的程式,表現力強,技藝高超的特點。
Ⅹ 少數民族的節日俗是
火把節、潑水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