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通過體育運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
運動量是運動強度、運動時間和運動頻率三者的函數,這三個因素對心理健康效益的影響。
(1)運動強度。運動強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標和最大吸氧量來衡量。運動心理學和運動醫學一般規定:運動的大強度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強度相當於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數研究認為,中等強度的體育運動能有較大的心理健康效應,適中的身體運動強度能夠改善情緒狀態和焦慮、抑鬱、緊張和疲勞;相反,大強度的運動卻可能增加緊張、焦慮等消極的情緒。如李林等(1999)實驗結果表明,身體鍛煉有助於調節身心矛盾,增強心理健康,中等強度是大眾健身鍛煉較適宜的鍛煉強度[20]。
(2)運動持續時間。研究者指出,每次運動的時間至少應為20-30 min,60-90 min 的運動也會產生理想的心理狀態。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鍛煉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應[21]。一次運動的持續時間過長不會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堅持運動練習,才能獲得良好的心理效應。
(3)運動頻率。朱淦芳等(2004)的實驗表明,體育運動對焦慮和抑鬱狀態的改變有密切的聯系,每周3次、每次1小時左右的中等強度或中等強度以上的運動量更有利於改善焦慮和抑鬱傾向的大學生,其調節作用顯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鍛煉心理健康效應更明顯[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體育活動時間越長、次數越多、項目越激烈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越明顯,以每次鍛煉1小時以上、每星期鍛煉3次以上、經常參加混合類項目的體育活動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效果最理想[23]。
2.2.3 體育活動項目
許多研究探討了不同體育活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獨特效益。李宜南(1999)對不會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學生的測試表明,經過游泳和健美操訓練後,學生的反應時、數字記憶廣度有了顯著提高,經過游泳訓練,學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盧曉文(2004)將通過SCL-90篩選出4 組分別表現有抑鬱、焦慮、強迫和人際關系敏感症狀的大學生按照其喜好,分別安排在籃球、乒乓球、武術、健美、圍棋5個選項班中進行一系列鍛煉。結果表明,五種項目都能改善抑鬱症狀;健美和圍棋和助於緩解焦慮;武術和健美對強迫組的同學有顯著的改善作用;籃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際敏感學生的人際關系狀況[25]。賀亮鋒(2007)的實驗表明,不同運動項目對心境的指標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籃球運動對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排球運動對除緊張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健美操運動對除憤怒以外的其他各項指標均有顯著性的意義。方秀寵等(2008)的研究以無痛跑步、籃球、乒乓球鍛煉的方式為抑鬱情緒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干預,結果表明無痛跑步、籃球、乒乓球鍛煉對學生的抑鬱情緒具有積極的干預作用,其中無痛跑步效果最為顯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運動項目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有相同之處也有獨特之處,因此在利用體育鍛煉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中要做到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從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 小結
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因此,我們在維護與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實踐中,要充分利用體育鍛煉,讓其成為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時,由於許多因素制約著體育鍛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們要注意這些因素,讓體育鍛煉在維護與促進心理健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② 體育鍛煉對增強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人的身體和心理有密切的關系,健康的心理寓於健康的身體,心理不健康則會導致身體異常甚至患病。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有著積極的作用,具體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體育鍛煉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人的心理是人腦的活動。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以正常健康的身體,尤其是以正常健康發展的神經系統和大腦為物質基礎。體育鍛煉能促使學生身體正常、健康地發展,為心理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這是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體育鍛煉是心理發展的一種動力
體育運動與日常自然的身體運動相比,無論內容和形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所學習的運動項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較短的反應潛伏期、良好的運動距離知覺和運動速度知覺。又如,籃球比賽中的帶球上籃,由於要了解隊員位置,要求有較大的注意范圍,既要帶球前進,又要防止對方攔劫,需要善於分配注意。幾乎任何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持、自製、不怕困難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樂觀、友愛、愉快、同情等多樣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就一個人的自然發展水平來說,當然不能滿足運動學習和運動競賽的需要。但是,在學生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運動水平或戰勝對手而進行的運動活動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獲得提高。也就是說,體育運動的新需要與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動了心理的發展。
三、體育鍛煉能推動自我意識的發展
體育運動有助於學生認識自我。體育運動大多是集體性、競爭性的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的表現出來,使自己對自我有一個比較符合實際的認識。體育運動還有助於自我教育。在比較正確地認識自我的基礎上,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認識和行為,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能適應社會的人。
四、體育鍛煉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一般都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學生在參加體育鍛煉時,總是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有助於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作風,有助於培養團結友愛,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精神,有助於培養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等意志品質。使學生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積極參加體育課各種課外文娛活動,有利於學生的身體健康,為健康的心理提供穩固的物質基礎。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並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徵起到積極作用。
由於體育鍛煉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體質,同時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網上摘抄
③ 現代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你認為體育運動能否舒緩學生的心理壓力,減少心理疾病的發生,為什麼
體育鍛煉既是身體活動,又是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它不僅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而且有助於人際關系的改善,自信心的增強。同時,它還是治療和輔助治療心理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1增強學生現代人意識
21世紀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人們只有具備強烈的現代人意識,才可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校園體育文化的各種競賽活動,包含強烈的競爭精神、挑戰精神、超越精神和合作精神,這些精神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現代人意識有著獨特的作用。學生可從中感悟這些精神的意義,體味生活,為將來做好心理准備。
2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對人的整體素質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它不僅影響人的生理機能,同時還直接關繫到能力素質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事業成功關鍵之一。學生通過參加校園體育文化活動,能促進自身各種心理素質的不斷發展和個性的日趨完善,把自己鍛煉得更加勇敢、堅強、自信、機智、果斷、開朗、熱情,這也是其它活動形式所不及的。
3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
校園體育文化包含強烈的競爭精神、挑戰精神、超越精神和合作精神,這些精神對培養學生積極進取、拼搏向上的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這種拼搏精神正是時代所需要的。因為21世紀是充滿競爭和挑戰的時代,只有具備了強烈的競爭意識,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4豐富學生的生活情趣
校園體育文化生活內豐富,動靜結合,形式多樣,尤其是校園體育文化含有陶冶的因素,可以給人以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熏陶。這一特點恰與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快吻合。當學生們置身於其中時,不僅豐富了生活內容,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一種塑造
④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在對大學生體質進行調查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學生體質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不僅僅是學校的關系,更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涉及了大學生的家庭教育、社會運動環境、學校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等諸多因素。思想決定行為,一直以來,人們只重視成績,不注重體育,導致大學生體育鍛煉觀念淡薄,所以必須推進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系統性工程。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家庭和學校也要共同配合。大學生進行體育運動,最根本的還是培養大學生自己鍛煉的意識。
生活壓力不斷增大,最受影響的就是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面對就業方面的壓力。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身心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就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大學生的體質呈明顯下降趨勢,心肺功能也受到極大影響。甚至集體的爆發力、持久力也呈現下降趨勢。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整體不容樂觀,肥胖率、近視率都明顯提高。大學是學校與社會的鏈接,如果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差今後就很難在激烈的社會中生存下來。所以,必須對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做出相應的干預程序,促進大學生體質的提高。
1.1 大學生身體健康現狀
大學生的體質是說的大學生的身體健康質量。它既是包括先天因素,也有後天鍛煉的影響,是一個綜合性的體育指標。現狀的健康定義早已不再局限於身體上沒有疾病,也包含心理上的健康、人際關繫上的健康、道德水平的健康等,是一個綜合的性能指標。健康雖然不等於體質,但是二者之間是一個互相聯系的有機整體。只有健康的身體才能保證良好的體質,但是體質的健康不僅受到自身條件的影響,還會受到環境、衛生、飲食、習慣等諸多方面的共同制約。
1.2 大學生體質健康下降的緊迫性
大學生體質下降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是人們總是誤以為大學生體質的下降是由於我國體育教育事業出現了方向性的問題。但其實不然,隨著我國近幾年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這種質疑聲音越來越少。但是,我國普遍存在重競技而輕視體質的問題。一些專家認為我們應當減少金牌意識,加大大學生體質的提高。這種觀點認為大學生體質差是由於運動健康不科學造成的,我國提出來的全民健身不能滿足國民健身的需要,所以才導致了大學生體質持續下降的情況。而與此相反的是我國近幾年在國際賽事上取得的優異成績,他們認為這是由於我國的體育戰略出現了問題。成這種質疑的原因是人們單純地將大學生體質下降當成是一個體育的問題。雖然說增加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學生的體質,但是也要考慮,究竟什麼原因造成了大學生體質下降,為什麼大學生會缺乏體育鍛煉。
1.3 體育教學與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干預責任的關聯性
對於大學生體質下降的趨勢, 大學要負一定的責任。所以,我國一直在進行大學的體育教育改革。因為我國的大學體育一般只有大一大二才有,每周也才只有一節課,嚴重影響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要求。而且我國在執行大學生體質標准以來,從來沒有出現大學生體質不達標的情況。這些都引起了社會對於大學對大學生體質下降應該負有責任的呼聲。但是,對於大學生的體質下降,也不能全部由大學來買單,因為大學生體質下降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全部怪罪在大學的體育層面上就有失偏頗。大學生是一個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代表了社會的知識分子階層,如果大學生的體質下降勢必會影響整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所以,社會必須高度重視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問題。應該從家庭教育開始抓起,目前由於父母只是片面地強調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對於孩子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導致大學生缺乏自 主鍛煉的動力,對體育課有抵觸的情緒。
2.1 學校體育與提高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關系
對於提高大學生的體質,高校肩負著重要的責任,由於大學生自主鍛煉的慾望較低, 所以,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體育教育干預。體育教育干預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每一個大學生的體質健康,讓大學生擁有強健的體魄,將來步入社會後可以承受社會上的各種壓力,有效地實現自身的價值。高校的體育教育干預要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模式,以素質教育為主,將體育教育納入到大學生評價體系中來。第二,要減輕大學生的負擔,給大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合理地安排文化課與體育課之間的時間分配,不能重知識而輕體育。第三,對於目 前大學生的體質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教學干預,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形成自主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第四,加強健康教育的宣傳,讓大學生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更加註重飲食搭配,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時間。第五,積極改善高校的體育設施,將陳舊的設施替換掉,並且增加一些符合當代大學生體育鍛煉需要的體育器材,增加體育課程的靈活性,為高校的體育課程注入活力。通過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干預,努力讓大學生擺脫亞健康狀態,提高學生體質。
2. 2 學校體育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干預措施
高校對於大學生體育教育的干預,要以提高大學生的體質為主,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為輔。高校的體育教育有著多重功能,比如強身健體的功能,情感宣洩的功能,素質教育的功能等等。而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教育干預活動,其重點在於提高大學生自 主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讓大學生從靜的生活狀態走出來,進入到一個動的生活狀態之中。以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為最終目的,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將簡單地完成體育教育任務,轉變成幫助大學生樹立健康意識,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
2. 2 構建多樣化的課程教學模式 , 豐富教學內容
體育教育的干預要以發揮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積極開設多種教學模式,讓大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式,從而喜歡上體育鍛煉。目前我國大學生由於長期缺乏體育鍛煉,導致體質較差,針對這樣的問題,體育干預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體育課程,逐步培養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運動技能。在進行教育干預時,可以從大學生的興趣入手,多開設大學生喜歡的課程,如女生比較喜歡的健美操,瑜伽等課程,先將大學生吸引到體育的課堂中來。對於教學內容要盡量選擇有一定對抗性和力量練習的授課內容,提高大學生的體育競爭意識,比如多進行一些足球比賽,籃球比賽,增強大學生的團隊精神等,這些干預活動對增強大學生體質有一定的作用。
⑤ 淺談如何通過體育活動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一個人只有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和道德等四個版方面都健全,才算是權完全健康的人。」智力發展、品德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創新意識、競爭能力、自主人格、適應能力的形成和發展都要受心理素質的影響。
一、
現階段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狀
現階段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峻。學校體育教學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剩餘2028字)
⑥ 體育對提高人的心理素質的作用
體育鍛煉不僅能從生理角度增強人的體質,同時也要糾正人的心理缺陷,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本文就體育鍛煉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初略的分析並提出了鍛煉方法。
關鍵詞:體育鍛煉;心理健康;影響
1、前言
21世紀是一個充滿機遇,充滿挑戰,充滿競爭的時代。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的同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也日益加快。現代人承受著人類有史以來從未有過的壓力,特別是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城市的繁榮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生活的富裕,它也帶來了擁護和喧囂,帶來了身心的疲憊和精神的重負,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人士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大多數專家有了這樣的共識: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其他素質的發展具有基礎性的作用,現代人必須具備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承擔起這種快節奏、高強度和挑戰性的學習與工作。
與此同時,社會競爭的下移使廣大中學生飽受學習、生活、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容樂觀。隨著素質教育不斷學入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學界研究者們的高度重視。第三次全教會把心理健康教育確定為德育的主要內容,予以重點關注,要求「針對新形勢下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的社會適應能力。」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抓不抓的問題,而是如何抓的問題。
體育肩負著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責任。《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應該「使課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形成勇敢頑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諧的發展,從而為提高國民的整體健康水平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筆者認為,組織學生參加健康向上的體育活動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是培養一代新人的需要。
2、體育鍛煉對人體心理的積極作用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體育鍛煉對維持和增進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臘人不僅把體育鍛煉作為增強人的體質的必要手段,還通過體育鍛煉培養人的意志品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國古代也十分重視體育和心理的關系《禮·大學》中說:「心寬體胖」,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體就好;反過來,身體好的人,也有利於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鍛煉除了可以增強體魄、鍛煉意志外,對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顯的。具體表現如下:
2·1、促進智力水平的發展
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了大腦皮層神經的平衡性和准確性,促進了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大腦思維想像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感知敏銳、思維靈活、想像豐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還能使在空間、時間和運動感知能力方面得到發展,使人體感覺、重力感覺、觸覺和速度、高度知覺等更加准確,從而提高大腦神經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和改善部分人的意識和記憶模糊、朦朧,出現錯覺和幻覺等智力上的障礙。
2·2有利於個性心理的完善
體育崇高「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崇尚「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因此通過體育運動來培養和塑造人良好的個性心理,這點許多人都能達成共識。因為參加體育鍛煉本身就必須與克服困難、遵守競賽規則、制約和調控自己某些行為,以有利於在競賽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珍惜自己獲得勝利的權利。同時每一個參與體育活動的同學都承擔著讓對手盡其所能的義務,通過活動的方式表達團結、友誼、和平、進步等人類先進的思想和願望,在合理規范的競爭中鍛煉自己的品行,並在成功與失敗、榮譽與恥辱、競爭與退讓、個人與祖國之間做出選擇,在選擇中表達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對培養和塑造良好個性心理以及修正個性的不足,都是十分有利的。同時參加體育活動,還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強人的自豪感,樹立自強的意識,並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的滿足,進而改變人的整個精神面貌。
2·3 增進快樂,調節情緒
通過參加體育鍛煉特別是參加那些自己喜歡和擅長的運動項目,可以使人從中得到快感。一些研究表明,經常進行體育活動的人,大腦會分泌一種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為的肽類。這種具有魔力的肽類,具有振奮人心的作用。有的研究還認為,體育鍛煉是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適度的應急並達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參加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從中得到樂趣,振奮精神,陶冶情操,並使煩惱、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緒得以解除,促使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體育鍛煉對那些患有神經衰弱症等疾病的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療作用。它對於減輕由於緊張和壓抑而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無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4 改善人際關系
由於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尤其是當今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世界已經變得越來越「小」。經濟的「全球化」使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變得越來越重要。與此同時,現代高技術帶來的生產方式的變化也使得勞動的個體化日益凸顯,從而造成人與人之間感情交流匱乏,人際關系疏遠。而體育運動的競技性和群體性恰恰為人際交往提供了機會,使人與人之間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形成提供了一種親和力。在體育運動中不必用言語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們可以通過一個手勢,一個活動等直接或間接地溝通信息,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情感,並能獲得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另外,一些體育集體活動項目本身就對參與者提出了相互交流、相互信任、相互鼓勵的要求,人們只有密切配合,互為默契,發揚團隊精神,才能使比賽獲取得好的成績。對那些性格怪癖、鬱郁寡歡的學生,體育活動不僅能使他們改善人際關系,而且還能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樹立自信心,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2·5 樹立成就感
頑強、果敢,具有強烈的成就意識,是現代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現代人特別注重自己的人生價值,注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體育運動在體現人的價值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也使得體育成為了影響極為廣泛,備受人們關注的事業。體育活動的成效應無疑對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十分有益。人們在參加體育活動並堅持鍛煉中,不斷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生理機能和身體素質得到增強,運動技能技巧得以提高。當取得這些成績後,人就會產生自我成就的認識和情感體驗,產生愉快、振奮和幸福感。因此,適宜的體育活動可以使人們重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提升自我,尤其能使有憂郁情緒的鍛煉者獲得心理滿足,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自信心,消除憂郁。
3、各類體育項目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項目的多樣性為調節人們的多種心理障礙,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不同的項目,具有不同的鍛煉價值,對人的心理也有不同的影響。把握各種體育項目的特徵,適時的,有針對性的選擇和開展體育鍛煉,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們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體育項目作大致的分類。需要指出的是,體育鍛煉的效益常常是一種綜合效益,這些項目的劃分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其中不少項目有一定的交叉。我們劃分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學生增強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和實效性。
3·1 群體性項目 假如你自己不太合理,不習慣與同伴交往,那你就選擇足球、籃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體項目進行鍛煉。堅持這些項目活動,可以幫助你逐漸改變孤僻的習慣。
3·2 激勵性項目 假如你膽心,那就應多參加游泳、溜冰、滑雪、拳擊、摔跤、跳馬等項目,這些運動要求人不斷克服各種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
3·3 靈敏性項目 如果你處事猶豫不決,不夠果斷,那就多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擊劍等體育活動。進行這些項目的活動,任何猶豫、徘徊都會延誤時機,遭到失敗,從而幫助你養成果斷的性格。
3·4 調控性項目 假如你遇事不夠冷靜,那就應該多參加下棋、打太極拳、慢跑、騎自行車等活動。這些活動能幫助你調節中樞神經的興奮性,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沖動的弱點得到改進。
3·5 耐力性項目 如果你做事總是擔心完不成任務,那就選擇一些跳繩、做操等項目進行鍛煉。堅持一個星期後,信心就會得到逐步增強。
3·6 挑戰性項目 假如你發覺自己有好逞強、易自負的短處,你可選擇一些難度較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跳水、體操等項目進行鍛煉,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強的對手對壘,你就會發現「山外有山」而收斂不良個性。
4、體育鍛煉應注意的問題
按照新的體育與健康的教育理念,體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加強學習,努力的提升自己,完善自我。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促使體育教師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平台來重新審視傳統的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為此,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4·1 切實樹立「健康第一」的觀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中設置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的基本內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體健康》。離開了健康也就失去了體育鍛煉的意義。
4·2 加強學情研究 在體育鍛煉中,不僅學生要針對自己的實際選擇好自己的項目,也要求體育教師加強對學情的研究和教學內容的研究。要從生理、心理、興趣、愛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鍛煉計劃。從心理健康教育出發,研究學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學情實施有針對性的分類鍛煉和分類指導,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發展個性,提高教學效益,培養健全人格的需要。
4·3 處理好「體」和「德」的關系 從根本上講,心理健康問題是德育問題。體育教師不只是教授給學生以體育技能,還要關心學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諸方面的問題。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增強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為祖國健身強身的自覺意識,使其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4·4 處理好「質」和「量」的關系 要想使體育鍛煉達到心理轉化的目的,活動時必須有一定強度、質量和時間要求,每次鍛煉的運動量應從小到大,循序漸進,一般三個月為一周期。同時應注意運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如果體育鍛煉與運動保健、醫務監督相吻合,則會收到更為理想的效果。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具有密切的關系。新的體育鍛煉理念給廣大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是時代的要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
⑦ 體育活動對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體育鍛煉不僅能強健身體、增強體質,還具有完善身體、發展身體、修回煉人生、健康答心靈、健全人格、提高適應能力等功能,其重要價值還在於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體現,不僅從身體上,也從精神上、社會適應上達到人的健全、健康狀態。總之,體育鍛煉對於大學生意義重大。我們應該科學合理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塑造出一個更強壯、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體育鍛煉有助於智力的發展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集中,對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確,還可以提高人的視覺、聽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增強。
⑧ 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