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誰有關於體育鍛煉的英語文獻
的
The History of Table Tennis
Like many other sports, table tennis began as a mild social diversion. Descending, along with lawn tennis and badminton, from the ancient medieval game of tennis. It was popular in Englan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der its present name and various trade names such as Gossima and Whiff-Whaff. After the name Ping-Pong (an imitation of the sound made by the ball striking the table and the vellum bats that were used) was introced by J. Jaques & Son, the game became a fashionable craze.
The game was popular in Central Europe in 1905-10, and even before this is a modified version had been introced to Japan , where it later spread to China and Korea. After a period when it had dropped out of favor in Europe, the game was revived in England and Wales in the early twenties. by that time 'Ping-Pong' had been registered as a trademark, so the earlier name of table tennis was re-introced. National associations were formed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he rules began, both in Europe and the Far East.Then, over the next sixty years, table tennis developed into a major worldwide sport, played by perhaps thirty million competitive players and by uncountable millions who play less seriously. However, the game itself has not changed in essence since its earliest days, though it is faster, more subtle and more demanding than it was even only twenty years ago.
Ping-pong Diplomacy
One of the first public hints of improved U.S.-China relations came on April 6, 1971, when the American Ping-Pong team, in Japan for the 31st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 received a surprise invitation from their Chinese colleagues for an all-expense paid visit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Time magazine called it "The ping heard round the world." On April 10, nine players, four officials, and two spouses stepped across a bridge from Hong Kong to the Chinese mainland, ushering in an era of "Ping-Pong diplomacy." They were the first group of Americans allowed into China since the Communist takeover in 1949.
In various ping-pong games, the most famous is the world championship competition, which was held once a year at the beginning, now, it is held twice a year ever since 1957.
In 1904, a shanghai shop keeper called Wang Dao WU, brought 10 sets of table tennis tools home, the game was therein introced to china.
History of Swimming
The English are considered the first modern society to develop swimming as a sport. By 1837, regular swimming competitions were being held in London's six artificial pools, organized by the National Swimming Society in England. As the sport grew in popularity many more pools were built, and when a new governing body, the Amateur Swimming Association of Great Britain, was organized in 1880, it numbered more than 300 member clubs.
In 1896, swimming became an Olympic sport for men with the 100 metres and 1500 metres freestyle competitions held in open water. Soon after, as swimming gained popularity, more freestyle events were added, followed by the backstroke, breaststroke, butterfly and finally, the indivial medley.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 Games had only four swimming events, three of them freestyle. The second Olympics in Paris in 1900 included three unusual swimming events. One used an obstacle course; another was a test of underwater swimming enrance; the third was a 4,000-metre event, the longest competitive swimming event ever. None of the three was ever used in the Olympics again.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women were excluded from swimming in the first several Olympic Games. In 1896 and again in 1906, women could not participate because the developer of the modern games,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held firmly to the assumption, common in the Victorian era, that women were too frail to engage in competitive sports. It was only at the 1912 Games when women's swimming made its debut at the prompting of the group that later became known as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From the humble beginning with four swimming events, the Olympics have developed to 32 swimming races, 16 for men and 16 for women. The Special Olympics, competitive swimming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has 22 events for men and 22 for women.
❷ 老年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文獻有哪些
大眾健身科學化研究
摘要:從大眾健身科學化概念入手,客觀地分析了大眾健身科學化的具體要求,指出科學健身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
面:區別對待大眾健身與競技訓練、健身人群的差異性和年齡特徵,建立科學的健身監控方式。在健身過程中,運動項
目選擇要科學;運動強度、運動持續時間和運動頻率的設置要科學。建立科學的營養和恢復模式。
關鍵詞:大眾健身;科學;科學化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種種「現代文明病」成為威脅人
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頭號殺手。前蘇聯學者摩拉羅夫研究結
果顯示,1870年時人體因體力活動所消耗的熱能占總能耗的
90%,而約100年後則連1%都達不到[1]。雖然人們已經認
識到通過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就可以有效地促進身體健康水平
的提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在對如何科學地健身這一關
鍵問題的認識卻存在著較大的偏差,這就導致了人們健身結
果的不盡如意。那麼,如何根據大眾健身這一特殊的體育活
動特點和目的達到科學健身的要求,是一個值得研究同時也
是必須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1對大眾健身科學化的基本認識
111科學化的界定
科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的
發展趨勢是一方面學科繼續分化,對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斷
深入、細致;另一方面,各種科學不斷相互滲透,緊密地聯系在
一起,實現高度的整體化[2]。科學排除了一些不正確的認識
干擾而形成「正確的知識」,其本身就是「正確」的「,合乎科
學」「、有科學性」等詞彙的表達就成了具有「正確內涵」事物的
一種表述方式。很顯然,科學化是一個合成詞,是由「科學」與
「化」構成的。在《辭海》中「,化」是指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
如綠化、大眾化[3]。可見「,化」是一個過程,一種轉移。根據
這樣的詞義,可以將「科學化」理解成為某事物逐漸地轉變成
為一種更具有科學性的狀態,即一種「正確」的狀態。
112大眾健身科學化的基本前提
首先,正確的體育意識的建立是大眾科學健身的起點。
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
過程的總和。體育意識實際上是體育文化修養或體育文化水
平的反映,正確的體育意識則是人們在對體育本身正確認識
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系列觀念的總和,這些觀念是引導人們合
理地從事體育活動,並合理地指導人們如何進行體育活動的
實踐理論和思想基礎。
其次,大眾科學健身意味著這是一個必然的結果———健
身者取得良好的鍛煉效果。在大眾健身方面可以應用計算機
中一條著名的原理———「垃圾輸入-垃圾輸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其含義是說,盡管有一個好的模擬模型設計,
如果輸入的數據背離現實很遠,這個模擬模型也不會給你輸
出有現實意義的模擬結果。這個原理同樣也適用於大眾健身
活動。如果大眾健身活動沒有科學的指導方針和正確的健身
方法來指導體育運動,那麼必然會帶來不良的鍛煉效果。這
樣試圖通過體育運動來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愉悅身心這一根
本目的也將無法實現。因此,大眾科學健身就意味著「合理輸
入-有效輸出」模式的建立。換言之,這個合理的輸入就是人
們必須在科學指導下進行健身。
第三,只有大眾科學健身觀念成為人們的共識之後,大眾
健身科學化的目標才有可能實現。科學化是提高大眾體育活
動質量的關鍵。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人們已經開始從傳統的只重數量,不考慮質量的盲目健身意識向科學健身
的現代健身意識轉變,科學健身已經成為大眾參加體育鍛煉
的共識。
最後,大眾科學健身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紀
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逐漸重視對大眾健身活動的科學性指
導工作,培養了一大批社會體育指導員,這為大眾健身的科學
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原國家體委於1997年在推
行中國成年人體質測定標準的基礎上,在全國19個省(區、
市)建立了成年人體質監測中心和150個監測片、436個監測
站,並首次對18歲至60歲的成年人進行體制測試與評定,逐
漸完善我國國民體質測定系統,加強了國民體質監測和科學
健身指導。2000年又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3歲至69
歲的中國國民中開展體質監測工作,以獲取世紀末中國國民
體質狀況的基本數據,以利於群眾健身的科學指導,改進和增
強國民體質。為了滿足群眾性健身活動的需求,在全國徵集
並組織專家編寫了《中華體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會推出
177種健身方法,同時編制推廣了第八套廣播體操,為引導廣
大群眾科學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國家體育總局對科學健
身高度重視,組織培養了社會體育指導員。截止到2001年,
全國各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已有18萬餘人,他們是指導大眾進
行科學鍛煉的有力保證。
2大眾健身人群特殊性對科學化的要求
211合理區分競技訓練與大眾健身的不同要求
長期以來,由於我國忽視了對大眾體育進行專門性的科
學研究,導致人們習慣於以競技訓練理論為標准來指導大眾
健身活動的開展。眾所周知,競技運動是以獲得優勝為根本
目的的一種體育活動方式,其基礎是對運動員進行非常規的
訓練。這種訓練要求運動員必須在教練員的指導下,不斷地
打破自身運動的極限,使身體在不斷地超越極限的過程中獲
得非常規的運動能力的提升。因此,作為這種訓練的必然結
果之一的運動損傷是經常發生的,盡管人們也思考如何盡量
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而大眾健身則恰恰與此相反。大眾健身的根本目標是有
力地促進身體健康水平的提升,並要盡可能地減少任何形式
和程度的損傷。所以,二者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樣,以競技
訓練的基本理論來指導大眾健身活動,而不考慮被指導對象
的差異性,就必然會造成不合理結果的發生。因此,大眾健身
與競技訓練的差異性,就客觀地要求人們必須將二者合理地
區分開來。
212充分考慮不同健身人群的差異性
大眾體育的宗旨便是鼓勵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
體素質。從當今東西方大眾體育的發展現狀來看,女性和老
年人參加大眾體育的人數急劇增加,一些社會地位、經濟收
人、文化程度較低的群體參加體伐搐侈短儂的疇痊川花育活動人數的比例在逐漸增
大,家庭體育、傷殘人體育、大眾體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強與
國際合作和協調等工作越來越受到全社會的重視。現在我國
大眾體育發展的趨勢有以下8個方面:大眾體育推廣的普及
化、健身的科學化、管理的法制化、產業的市場化、活動的多樣
化、投入的擴大化、組織的網路化、群體的老齡化。這些發展
趨勢使得大眾健身更加完善。在發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科學
的指導思想和健身原則,保持健身的科學化才能達到理想的
鍛煉效果。
大眾體育將向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科學化方向發展。高
科技的競技體育必須以科學為騰飛的翅膀,大眾體育同樣也
不能離開科學。諸如身體鍛煉的生物學基礎,生理、心理基
礎,身體鍛煉的原則、方法、內容,運動處方的確定和實施,身
體鍛煉效果的評定,不同年齡的群體參加體育鍛煉應注意的
事項等都有很強的科學性。任何不講科學的蠻干都可能導致
運動損傷和事故,而有違於大眾體育的鍛煉宗旨。
213充分考慮健身人群年齡的差異性
人體發展是有階段性和程序性的連續過程,各個階段間
存在著明顯的「質變界點」。正是這一「質變界點」把人體發展
過程分成了嬰幼期、兒少期、青年期、中壯期和老年期,而各個
時期身體內部發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點。不同時期的
健身任務不盡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務則需要使用不同內容和
性質的方法。終身體育也決非是學會某一運動技術,而後使
用終身。
兒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彈性,心臟功能發育不全,神經
興奮與仰制過程不均衡。興奮過程占優勢,有意注意持續時
間較短。健身的主要任務是促進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
長發育,改善神經系統活動過程,促進興奮與仰制過程的均衡
發展。完成這一任務的體育方法是將健身練習要素組合成游
戲類的項目,採用「間歇鍛煉、巡迴鍛煉」的方法進行定量練
習。
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彈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經系統活
動仰制過程占優勢,有意注意時間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務是維
護機體正常機能改善神經系統活動的均衡性,延緩機體衰老。
完成這一任務的體育方法則應該是選擇太極拳、氣功等傳統
的體育項目,採用「連續鍛煉、重復鍛煉」的方法進行練習。可
見,人體不同發展時期生命的基本特徵決定了健身方法也必
須適時變更。無視這一基本原理,濫用方法,其結果必然是事
倍功半。以往在學校體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帶來的歷史
教訓可謂不淺,應引起足夠的警覺。
214建立嚴格的健身監控方式
大眾健身一般都是自發的,缺乏合理而統一的健身指導。
從健身的科學化來講,大眾健身應當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進
行。首先,應當對健身者的健康情況做全面的檢查,對身體機
能情況做科學的測試,以發現身體是否有不適合運動或限制
運動的疾病或機能障礙;其次,在檢查和測試的基礎上,在專
業人員的指導下制定科學的運動處方,牢記運動中的注意事
項,保證健身活動安全、高效地進行;再次,運動中應加強對身
體各項指標的監控,保證健身按照計劃進行;最後,應對身體
的各項健康機能指標進行定期檢查和測試,以檢驗健身計劃
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訂或制定下一階段的運動處方,開始
下一個健身過程。
3大眾健身過程要符合科學原理
311大眾健身項目的選擇要科學
健身時,只有選擇適宜自身特點的運動項目,才能達到增
強體質祛病強身的目的。例如,腦力勞動者易患神經衰弱症、
高血壓、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選擇那些促進腦細胞
發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項目,如爬山、打拳;身體肥胖的人,
行動不便,運動時易引發關節炎和韌帶損傷,可選擇強度小,
靈活輕松的項目,如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老年人因生理機
能減退,抵抗力下降,應選擇步行、慢跑、氣功、太極拳、交誼舞
等;女性要考慮分娩,經期等,這期間不宜選擇強度較大的項
目,除此之外應選擇可以加強腹肌和防胖減肥的項目,如仰卧
起坐、抬腿擴胸、體操、跳舞等。另外,大眾健身在內容的安排
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符合運動的一般規律。人們健
身應當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由舒緩到激烈再到舒緩,由小強度
到較大強度再到小強度的順序來安排,才能保證健身效果,保
證運動過程中身體不會受到傷害,真正達到健身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運動項目不適合健身選擇,如兔跳、
馬拉松和足球運球突破下底傳中之類的運動。有文獻報道:
兔跳練習有可能會導致腓骨疲勞性骨折。人體解剖學的研究
表明:半月板嵌於膝關節股骨內外髁和脛骨平台之間的纖維
軟組織,具有吻合關節及緩沖功能。屈膝狀態下大小腿扭轉
超出生理范圍時會導致半月板邊緣撕裂。足球運動員膝關節
損傷中,運球突破下底傳球中時因支撐腿膝關節扭轉致使半
月板損傷的發生率為68%。這說明雖然有一些項目在競技
比賽中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如果作為健身練習手段使用,則很
容易造成身體的損壞。因此,健身練習手段的設計與選擇必
須符合人體形態結構的客觀實際,嚴格遵循人體運動的規律。
312運動強度和運動量設置要科學
適宜的運動強度,是健身運動定量化和科學化的核心問
題,也是取得健身效果與安全性的關鍵。如果設定出現錯誤
即使選擇的運動種類適宜,那麼也難以達到健身的目的。因
為強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強度太大持續時間過長,會使
身體陷入危險狀態,體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險。因此健身運
動中確定運動強度至關重要。
關於健身運動強度閥,各國學者的建議尚不一致。美國
的COPPER(1990)認為50%~80%VO2max較為合適。日本的
野元隆同則認為VO2max的60%為運動強度閥,低於60%無健
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極差。多數學者研究認為,最適宜的
運動強度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對
健身者來說,在次強度范圍內運動,不管年齡大小有無心臟病
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運動強度簡易而可操作的指
標。為了精確地確定適宜心率,須做極限或症關限制性運動
實驗,以確定最大心率然後取最大心率的60%~85%為運動
適宜心率,約相當於57%~78%VO2max。國內研究認為,健
身運動的最佳負荷價值閥為脈搏120~140次/min,中老年、
體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過或不足此值都不會取
得較好的健身效果。
此外為保證每個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還應該根據
個體情況進行調整。如身體狀況欠佳時,強度取120次/min,
身體情況良好時,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選用心率130
~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開始鍛煉時,心
率可選用「160-年齡」,鍛煉幾個月後,心率可選用「180-年
齡」。
313運動持續時間和運動頻率設置要科學
要想達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選用的運動項目要具有一
定的強度,同時運動必須持續一定的運動的量(運動量=運動
強度×運動時間),才能使機體的呼吸、循環得到有效的刺激
使人體各種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調動起來使肌體產生新的適
應。健身鍛煉常選用有氧運動20~60min,按運動強度及身
體條件決定必要的運動時間,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宜採用中
等強度較長時間的運動,體力弱而時間充裕的人採用小強度
長時間的配合,日本體育科學中建議採用三種中等運動量來
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
50%VO2max。運動頻度指每周鍛煉的次數,國內外學者研究
表明每周安排3~5次運動,間歇進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
效果(如果每周3次鍛煉,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鍛
煉,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礎與機體需要不斷刺
激和超量恢復有關運動生理研究提示,運動後體內各種物質
恢復的時間不一,但總體的超量恢復可能在鍛煉間隔1天時
出現,所以在集體超量恢復時進行再次鍛煉,使營養物質再度
消耗鍛煉後再度超量恢復。如此不間歇鍛煉能促進體制的不
斷增強。
4科學的營養與恢復模式
健身的主要支柱是運動鍛煉,運動健身的基礎是營養。從
生理學的角度看,人體運動是異化過程,運動消耗人體的能量,導
致人體能量和其他物質的損耗,人體內環境的平衡受到破壞。而
人體內物質和能量的恢復或超量恢復是同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
運動後開始。因此在適度的運動後加強營養元素的涉入,如蛋白
質、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鎂和鐵
等。還可以適當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麵食、米飯、餅干、
麥片或低脂酸奶等。補充營養元素才能使人體充分恢復達到健
身理想效果。這種方法是利用異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優勢,人
體體質和機能才會得到提高和增強。
在運動後營養補充的同時,合理地恢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者之間應該是和諧統一的一個整體。一般說來,合理地恢
復主要體現在運動後疲勞的被動消除和積極性消除方面。所
謂的疲勞的被動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來緩解身體疲勞,使
身體的機能能夠得到有效的恢復;所謂的積極性疲勞的消除,
是指仍然以運動的方式來促進身體疲勞的消除,盡快地恢復
身體機能。當然,積極性消除所採用的運動必須在運動強度
和運動量方面進行嚴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覺到出汗為標
准。這樣,通過營養與恢復協調統一地進行,必然會使得健身
的效果更為明顯。
參考文獻:
[1]熊斗寅.比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
[2]簡明社會科學詞典編輯委員會.簡明社會科學詞典[M].上海:上
海辭書出版社,1985:762.
[3]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208.
[4]喬玉成.運動處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體育學刊,2000(4):
7
28.
[5]吳忠義,揚麗華.略論體育健身理論的科學基礎—兼談健身練習
手段、強度、負荷及方法[J].體育學刊,1999(4):729.
[6]韓雨梅,閆守扶.運動營養補充品發展現狀[J].中國體育科技,
2003(6):21222.
[7]陳琪.健身運動負荷控制指標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0(4):84286.
[8]趙東平,徐玖平.新時期體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質中的作用[J].
四川體育科學,2004(9):1102111.
❸ 堅持體育鍛煉 的議論文
體育鍛煉是指人們根據需要自我選擇,運用各種體育手段,並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以發展身體,增進健康,增強體質,調節精神,豐富文化生活和支配餘暇時間為目的的體育活動。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鍛煉機會,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有助於身體健康。
二、體育鍛煉對心理的益處:
1、體育鍛煉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
2、體育鍛煉能增進身體健康,使疲勞的身體得到積極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讀書帶來的壓力
4、體育鍛煉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
5、體育鍛煉中的集體項目與競賽活動可以培養人的團結、協作及集體主義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發育趨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時期,這時你會驚異的發現,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並明顯的感到,我長大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提高,「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要在體育運動中茁壯成長、在運動中保持健美。
缺乏運動的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因缺乏運動而引致的死亡人數,每年超過二百萬. 注意:不運動,會使身體的免疫能力下降,某些疾病和病毒不能得到有效免疫而誘發猝死。還有一個重要的情況,如果小孩不進行足夠多的體育鍛煉的話,那他們的大腦發育也不會很好,就影響到智力稍微不明顯的低下。
❹ 體育鍛煉與學習的關系的論文報告1500--2000字(自己寫的)我先謝謝了!!
關於體育鍛煉與學習效率關系的調查報告
研究背景:當前,面對升學等諸多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平時只注重學習,而忽視了體質。一味地在教室里學習,課余參加體育活動的人,並不是很多,而且課間在教室睡覺已成為嚴重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體質下降,肥胖率升高,近視率升高等問題,這些將直接影響人們的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生命在於運動,這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因此,為了改善現狀,我組進行了此次研究性學習,希望更多的學生朋友加和主到運動的行列。
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蕭縣中學,初、高中各個年級(包括實驗班和普通班)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走訪調查、實驗證明法
1)問卷調查法
調查方法:發放問卷 發放范圍:蕭縣中學、高中各個年級
發放數量:共發出200份,收回190份。
調查問卷分析
通過調查,我校學生(所調查的高中生、初中生)在課余時間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占總數的35%,而65%的學生在課余時間並不鍛煉,寧願在教室里睡覺,寫作業,而不願鍛煉。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利學習的,我組通過上網查詢、查閱資料了解,大腦彷彿一部復雜的機器,但不是一種恆動的機器,是人體中最高級的記錄器官,對各種刺激非常敏銳和脆弱,學習工作時間長了,其結果會使大腦血管壓務增大,再現保護性意識(暫時性疲勞),在生理上引起頭昏、眼花、腦脹、反應遲純,在心理上表現不集中,思維緩慢,反應力降低,還情緒暴動、憂慮、厭煩、疲倦等。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學習,不但毫無效果,久而久之,還會使大腦和意志失調,造成神經衰弱,不但影響智力發育,而且更重要的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當疲勞出現時,若能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加快血液循環,供給大腦充分的養料,合成蛋白質加快,使大腦抑制與興奮、功能的相互轉換,疲勞就很快消失。
通過以上資料分析,在課余時間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精力充沛,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我組通過對成績的優差和體育鍛煉情況進行分析,35%參加體育鍛煉的同學,成績優異者占調查人數的52%,(其中8%上等成績,44%中等成績)。由此得到,學習成績好的同學要比成績較差的同學更重視體育鍛煉。這也證明了學習成績好的同學並不都是書獃子,多數同學能夠較好地把體育鍛煉與文化學習結合起來,以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這也證明了我組的觀點。
適當體育鍛煉可以達到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當體育鍛煉的時間和強度不夠或過度,也會造成負面影響。據調查,學生中有39%的同學認為每天能鍛煉0.5小時,29%的同學認為每天鍛煉0.5-1小時,其實這都是很合理的。如果每天鍛煉的時間過長和強度過大,就會使身體消耗過多能量而感到疲勞和精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效果,反之中學生每天堅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合理時間應為每天0.5至1小時),保持適當的鍛煉強度,不僅可以確保學生每天的鍛煉效果,而且還會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我組通過調查分析,「鍛煉是否會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問題,得到:我校60%的同學認為鍛煉會提高學習效率。並且有74%的同學認為體育不會影響學習。
我們通過調查「對學習有利的方法」的問卷分析,在我校被調查的學生范圍內,49%的同學認為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有利於學習的方法,而27%的同學認為體育鍛煉是有利於學習的。由此得到,他們大多數認為科學的學習方法是提高學習的效果的最佳方法,其次是體育鍛煉,這是不可否認的,由此可見,體育鍛煉是幫助我們學習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
我們通過網上查詢相關資料和實踐證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神經系統對疲勞的耐受力,可以使疲勞的視覺、聽覺提高30%,同時,經常進行體育鍛煉,能促使明腦釋放內啡狀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能促使智力發育,幫助記憶,對提高學習效率作用顯著,從而證明了我組以上的觀點。
其實,體育鍛煉,不僅要注重形式的多樣性,而且還要注重時間安排的合理性,通過問卷得到:
32%的同學在早上鍛煉;
20%的同學在中午鍛煉;
20%的同學在下午鍛煉;
24%的同學在晚上鍛煉。
其實,在下午或晚上進行體育鍛煉是很科學的,由查詢資料可得:根據人體生物鍾節律,最佳時間是下午5點鍾和接近黃昏的時間鍛煉,這時的人體處於最佳狀態,進行體育鍛煉效果最好。
問卷調查的結果,大部分學生認為每天鍛煉0.5-1h,學習效果最佳,並認為體育鍛煉有利於增加體質,調配節身心,陶冶情操,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自己精力充沛,更加健康,保持一個清醒頭腦,減少學習壓力,集中注意力,放鬆身心,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思維活躍,有利於身心健康,保持平和的心態。
2)走訪調查法
調查范圍:蕭縣中學校園內,利用早上時間調查鍛煉或讀書的人(包括各個年級)
調查人數:32人
為了收集更豐富的信息,獲得更多詳細的資料,我組又進行了走訪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有接近60%的同學在課外不參加體育活動,他們寧願呆在教室里,也不願意充分利用那課間10分鍾,原因是他們認為這幾分鍾時間的蹦蹦跳跳只會讓他們消耗體力,更加乏力,可經研究表明,適當體育鍛煉可消除疲勞,提高腦力活動的效率。所以下課之後多做些放鬆性的活動,會使我們的課堂緊張學習氣氛得以調配節,也使下節課的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由於我校體育場地和設施有限,因此學生的體育活動也只能以跑步為主,以羽毛球、乒乓球、籃球、足球等活動為輔。但我校操場正在修建過程中,不久就會竣工,相信有了新操場,同學們的體育活動會更加豐富。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約43%的同學選擇在早上運動,28.6%的學生在下午和晚上運動,這樣的運動時間還是比較合理的,早上運動之後,使得一天的精力都很充沛,而根據人體生物鍾規律,暮練的效果更好。
將被調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相比較,可得出:87.6%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成績為上等或中上等,而其餘13.4%的人每天鍛煉時間持續在1個半小時左右,成績偏差,而科學的運動時間為.5-1h。這表明,過度的體育鍛煉不僅達不到鍛煉對學習的促進作用,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86.6%的同學認為鍛煉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另外還有62.5%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會提高學習效率,但經我們口頭調查表明,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平時不願意主動去運動,而鍛煉時間也經常被文化課老師佔用,導致他們每天都不停地學習,大腦得不到休息,因此他們普遍都感覺到乏力,學習效率低。
另外,我校有48.3%的人認為科學的學習方法即勞逸結合是最有利於學習的,適當的體育鍛煉被排在第二位,而題海戰術被排在第三位。確實,將體育鍛煉與學習結合在一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天到晚閉門苦讀,不是良策,不要死讀書,而忽視了身體健康。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發現,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要讓同學們正確處理好體育運動與學習的關系。要讓同學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去,適當的運動,既不能耽誤學習,又可放鬆神經,調節心情,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關於實驗結果的分析
我們夢之隊的實踐活動是:每天早上7:50—8:00,五個人分成兩組,一組進行10分鍾的體育鍛煉(跑步),另一組不鍛煉,然後兩組人員回到教室後,在相同的前提下(如:單詞是沒學地這的,大家之前都不會,大家花相同的時間背相同的單詞)。兩周後,我們從12天的實踐日期中隨機抽取其中4天應記憶的單詞,找另外的一個人進行提默單記號。
通過整理,計算實驗材料分析得到兩表所示的實驗數據:
夢之隊各成員默對單詞的個數表
個 天數
數
人名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10天
袁 夢 2 8 10 6
陳 珂 1 7 7 5
劉 敏 3 6 10 8
王銘銘 3 8 6 5
程好強 3 3 3 8
註:默寫的單詞總數為10個。
夢之隊各成員單詞遺忘率表
個 天數
數
人名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10天
袁 夢 80% 20% 0 40%
陳 珂 90% 30% 30% 20%
劉 敏 70% 40% 0 50%
王銘銘 70% 20% 40% 50%
程好強 70% 70% 70% 20%
註:以上兩表中,第4天和第7天為袁棼、陳珂、劉敏鍛煉日期。第1天和第10天為王銘銘、程好強鍛煉日期。
小組間的比較:
第1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7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80%。
第4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45%。
第7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1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55%。
第10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5%,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6.67%。
隊員自身比較:
袁夢:鍛煉時的遺忘率為1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
陳珂:鍛煉時的遺忘率為3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55%。
劉敏:鍛煉時的遺忘率為25%,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
王銘銘: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30%。
程好強:鍛煉時的遺忘率為45%,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70%。
註:由於王銘銘同學是走讀生,每天早上都跑著來到學校,運動量有些偏大,所以她的記憶效果並不理想,也是情有可原。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無論是從小組間的比較,還是隊員自身的比較,鍛煉之後記單詞的遺忘率明顯低於不鍛煉記單詞的遺忘率,這一點在袁夢和劉敏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由此,可以得出:體育鍛煉的確可以提高人們的記憶力,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
體育鍛煉建議書
我們通過問卷、走訪等調查及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得知: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我們的身體及學習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勞逸結合,那麼我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為了倡導更多的學生朋友參與到運動中來,更加輕鬆快樂地學習,我們特地擬定了這份建議書。
具體內容如下:
一、對學生的建議
1、積極參加體育課。體育課給我們提供了鍛煉身體的機會,而且在體育課上,老師會教給我們一些運動的基本要領和注意事項,讓我們的鍛煉更加科學有效。
2、堅持每天早上和課外活動各鍛煉半個小時。由於我校目前體育場地和設施有限,所以如果以班級的形式跑步,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在眾多的運動類型中,益智作用較好的就有跑步。而且晨練有利於活躍我們的大腦,使我們精力充沛。
3、課余時間做一些簡單的運動。下課之後,大腦是很疲勞的。如果我們能走出教室,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我們的大腦就會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從而使得更加靈活。
4、畢業班學生更就注重體育鍛煉。高三學生不但學習任務重,而且有巨大思想壓力,所以對學生的體質要求更高,所以畢業班的學生應更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為此,我們建議,高三學生每天要跑步不少於1000米,每天鍛煉的時間最好不少於半個小時。
同學們,相信勞逸結合會提高你們的學習效率,生命中多一點兒運動的刺激,就多一些活力,請記住「生命在於運動「。
二、對學校的建議
1、加強體育鍛煉意義的宣傳。只有讓學生真正了解了體育鍛煉的好處,學生們才會積極主動得去運動,這樣才能讓學生們喜歡上運動。
2、增加一些體育鍛煉的設施,如:籃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台等、體育設施是體育鍛煉的一種輔助工具,它也可以提高學生們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而我們學校的體育設施卻很少。如果能適當增加一些,對學生的體育鍛煉一定會有很多幫助的。
3、體育器材室應在課外活動時給學生提供活動的器材,讓學生憑證明可以借到器材。跑步是很最單調的鍛煉形式,如果能藉助器材進行鍛煉,相信學生課余鍛煉的積極性和效果都會提高的。
尊敬的領導們,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請你們也多關注一下學生們的健康成長吧。
研究性學習小組
體育鍛煉與學習效率關系程度的探討
高二( 20 )研究性學習小組 指導老師:徐 波
在應試教育遭到全社會口誅筆伐的今天,分數依然決定學生命運,國家提倡的素質教育在有些學校依然是空洞的口號。多數人認為學習效率總會和時間成正比,付出的時間愈多,收效就愈大,學生們的天職就是學習,抓住分分秒秒的時間學習是最重要的,因此很多老師和家長不讓學生們去利用課余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一旦要安排開展一些適當的體育活動,就難免會引起一些領導、老師和學生家長的疑慮和不安,甚至反對,長此以往導致了大部分學生身體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學生群體中體型發胖.近視率明顯提升,身體發育極不協調等症狀屢見不鮮。超重與肥胖、視力下降等問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畢業班的同學為了迎接考試,幾乎整天都呆在教室里,一天要學習十四個小時以上。如此大強度超負荷的工作,身體健康該如何保證。
那麼青少年學生究竟應該怎樣去學習、生活,才能既有利於健康成長,又能保持高效率的學習呢?
大家知道,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我們的身體及學習是非常有益的。如果我們在日常學習中,能夠做到勞逸結合,那麼我們的學習效率就事倍功半。如果一直學習,而不去調整和放鬆神經,那麼學習效率只能是事半功倍,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那麼,正常的體育鍛煉會不會影響學生的文化學習呢?我們首先看看體育鍛煉好處就不言而喻了。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而且還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肺泡通氣量提高,血液含氧量增大,從而增加、改善大腦供血供氧,使人的反應加快,思維更加敏銳,記憶力增強,學習效率也會明顯提高。
1、體育鍛煉能促進我們智力的發展。健康的身體是智力發展的物質基礎。身體與智力相互聯系,是辨證的統一,智力的增長和發展,要求體力也要得到相應的發展,而身體素質的提高,又是改善智力活動的條件,對於人們的學習能力會產生積極影響。毛澤東同志曾說過:「體育於吾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後學問道德之進修而收效遠。」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指出:「在教育上,實踐必先於理論,而身體之訓練須在智力訓練之先。」這些論述都集中說明了智力的發展必須以強壯的身體為基礎,這完全符合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許多種體育活動,要求參加者能迅速准確的觀察和判斷對方的動作和意圖,快速作出正確的反應。於是,在這種游戲中,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他們的觀察力和感知能力。同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都比較敏銳,大腦神經細胞的反應速度、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能力也較強。
經網上查詢,日本科學家Kisou Kubota在不久前也開展了一項關於體育活動與學生學習智力的研究。在研究中,研究人員讓七名年輕人每次慢跑30分鍾,每周2到3次。在堅持了12個星期後,所有智力測試分數都有了明顯的增長,完成測試的時間也縮短了。這項研究有力的證明了體育鍛煉可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2、體育鍛煉能增強記憶力,還能豐富想像力。 參加體育活動需正確記憶各種動作名稱、技術結構、動作要領等,同時還要在腦中想像運動的動作圖像,這種明顯的體育文化傳遞性質,直接培養了記憶力、豐富了想像力。相關資料證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有利於腦的發育,增加大腦皮層厚度,增多腦神經細胞樹突的數目。體育鍛煉能改善不良情緒,使人精神愉快。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感情,鍛煉學生意志,培養性格,這已眾所周知。而情感能直接轉化為學習的動機,成為激勵學習的內在動力。如果有高度的學習熱情,就會不知不倦的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針對體育鍛煉可以增強記憶力,我們小組通過以下實驗活動得到了證實。我們五個人分成兩組,每天早上7:50—8:00,一組進行10分鍾的體育鍛煉(跑步),另一組不鍛煉,然後兩組人員回到教室後,在相同的前提下(如:單詞是沒學過的,大家之前都不會,大家花相同的時間背相同的單詞)。兩周後,我們從12天的實踐日期中隨機抽取其中4天應記憶的單詞,找另外的一個人進行提默單詞,檢查記憶的效果。實驗數據如下:
夢之隊各成員默對單詞的個數表:
個 天數
數
人名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10天
袁 夢 2 8 10 6
陳 珂 1 7 7 5
劉 敏 3 6 10 8
王銘銘 3 8 6 5
程好強 3 3 3 8
註:默寫的單詞總數為10個。
夢之隊各成員單詞遺忘率表
個 天數
數
人名 第1天 第4天 第7天 第10天
袁 夢 80% 20% 0 40%
陳 珂 90% 30% 30% 20%
劉 敏 70% 40% 0 50%
王銘銘 70% 20% 40% 50%
程好強 70% 70% 70% 20%
註:以上兩表中,第4天和第7天為袁棼、陳珂、劉敏鍛煉日期。第1天和第10天為王銘銘、程好強鍛煉日期。
實驗結果表明:
第1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7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80%。
第4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45%。
第7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10%,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55%。
第10天:鍛煉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5%,而沒有鍛煉的成員的平均遺忘率為36.67%。
隊員自身比較:
袁夢:鍛煉時的遺忘率為1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
陳珂:鍛煉時的遺忘率為3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55%。
劉敏:鍛煉時的遺忘率為25%,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
王銘銘:鍛煉時的遺忘率為60%,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30%。
程好強:鍛煉時的遺忘率為45%,不鍛煉時的遺忘率為70%。
註:由於王銘銘同學是走讀生,每天早上都跑著來到學校,和其他組員的正常鍛煉時間不能達到一致,他的鍛煉時間和強度有些偏大,因而影響了記憶的效果。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無論是從小組間的比較,還是隊員自身的比較,合理的鍛煉之後記單詞的遺忘率明顯低於不鍛煉記單詞的遺忘率,這一點在袁夢和劉敏身上體現得十分明顯。
由此可以得出:體育鍛煉的確可以提高人們的記憶力,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
3. 體育鍛煉能給我們充沛的學習工作精力,可以消除疲勞,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愛因斯坦認為:人用於工作、學習的時間是個常數,要提高學習效果,必須有充沛的精力,而充沛的精力來源於健康的身體,來源於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過程中,大腦皮層有關區域處於高度的興奮狀態。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易產生保護性意志,學習效率低。適當的體育運動,會引起中樞興奮,可使與文化學習有關區域的腦細胞得到休息。適當的體育鍛煉還是一種運動性的休息,能把因疲勞而減低的視覺、聽覺感受力提高30%以上,是學生的精神飽滿,思維敏捷。同時,體育活動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呼吸系統的功能,使大腦獲得更多的氧,從而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清華大學的學生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中總結了「8—1>8」的公式,說明每天從8小時的學習時間里抽出1小時進行體育鍛煉後,7小時的學習效率要大於8小時,所以說經常運動可以使腦子更清醒,有助於提高大腦對疲勞的耐受力,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健康的身體是學生學習的必要保障,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學習也會力不從心。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斯經過了20年的調查研究,發現學習落後,乃至留級的學生,90%不是由於思維遲鈍,而是由於身體虛弱,精力不足,健康不佳所致。
由此可見,體育鍛煉不僅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學生的學習會有很好的幫助。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知道,體育鍛煉既可以強身健體,又能夠促進青少年智力的發展;既能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還能夠豐富同學們的想像力;既可以提供充沛的學習精力,又可以消除疲勞,提高腦力勞動的效率。而這些因素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得出,體育鍛煉與學習效率有著密切的關系。那麼,體育鍛煉會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的呢?
面對升學等諸多壓力,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平時只注重學習,而忽視了體質。考生為了迎考復習,連必要的體育鍛煉都停止了,這對於考生是極其不利的。我校作為省級示範中學,也是皖北地區每年升學率較高的一所學校。學生的又是怎樣生活和學習的呢?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研究性小組進行了大量的問卷和走訪調查。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我校學生(所調查的高中生、初中生)在課余時間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占被調查人總數的35%,而65%的學生在課余時間並不鍛煉,寧願在教室里睡覺,寫作業,也不願走出教室活動一下。我們走訪調查的結果表明:60%的學生會因經常不進行體育鍛煉而導致學習精力不足,上課時出現頭暈眼花,腦漲,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急躁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正常的學習。
我們將被調查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其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相比較,得出:87.6%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學習成績為上等或中上等,而其餘13.4%的學生每天鍛煉時間持續在1個半小時左右,成績偏差。
通過調查,我們還得出86.6%的同學認為鍛煉不會影響學習成績,另外還有62.5%的學生認為體育鍛煉會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小組成員通過記憶單詞的實驗活動也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說明:適宜的體育鍛煉對我們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對提高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
什麼才是適宜、合理的體育鍛煉呢?理論上講: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進而達到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一系列練習就是適宜、合理的體育鍛煉。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學校體育的目的要求,在早晨、課間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將學生組織起來,由體育教師及班主任進行必要的指導和監督,有計劃地安排學生進行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體育活動。(如:小型的體育比賽,游戲、踢鍵子、打乒乓球、羽毛球、慢跑等等)使學生鍛煉後具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學習,相反,如果中小學生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則必定影響他們的體質健康,進而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其後果是嚴重的。如果每天鍛煉的時間過長和強度過大,就會使身體消耗過多能量而感到疲勞和精力不足,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習效果。如果中學生每天堅持適當合理的體育鍛煉(合理時間應為每天1小時左右),不僅可以確保學生的體質健康,而且還會使學生保持旺盛的精力,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學習效率與體育鍛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們要正確的處理好課余體育鍛煉與學習的關系,要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和學習觀,要學會收發自如。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輕松有效,學習的效率才會更高。
❺ 關於體育鍛煉相關論文範文,與如何加強中學生體育鍛煉
可以現在網路上找一下相關的信息,了解一下。
❻ 誰能給我一篇體育與運動的論文(附帶參考文獻)
加我!
❼ 求一篇關於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的論文
我每次看到電視上運動員站在領獎台上激動得熱淚盈眶,國旗升起來我就換頻道,我就有些受不了。這只有諷刺意義。
記得我小時候,到處都是籃球場,乒乓球台,老百姓運動蔚然成風,學校、機關、廠礦經常有運動會,我們抬水桶、舉小旗忙得不亦樂乎。現在老百姓有幾個是喜歡鍛煉的?幾個老頭老太太在公園練太極拳,而年輕人不是抽煙就是喝酒,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大家天天看電視不出門。看電視不能鍛煉身體,人們一談起體育,就開始談論比賽,彷彿體育跟自己無關。我覺得這偏離了體育的軌道,談體育應當大談特談怎樣鍛煉身體,而不是談論比賽結果和比賽過程。西方人一到周末都到戶外去鍛煉,看看電視上外國人活動的那個勁頭,身體怎麼能不強壯!
現在老百姓不愛體育鍛煉是有客觀原因的。因為想進行體育鍛煉也難,哪有場地?全都成商業樓了,亞運會場館會給你普通老百姓開放嗎?想得美!他們寧肯讓這些場館遍地長草,也不會對百姓開放的。在某些中國官員的眼裡,在五星級賓館的經理眼裡,老百姓算什麼,他們害怕老百姓把他們的場地弄臟。現在整個社會商業化氣氛都太濃厚,城市的空地都被佔用得差不多了。連學校的操場都被佔用,哪裡還有群眾的體育鍛煉場所?大城市倒是有些體育館,但都要收錢,一場網球要幾十元,一場足球要幾百元,這樣的體育活動就變得太奢侈,有能力的人也只能偶爾為之,體育鍛煉失去意義了。體育商業化,把群眾和運動員隔離開,彷彿運動是運動員和俱樂部的事情,老百姓只能在電視上看體育,花在俱樂部上面的錢如果用來普及群眾體育活動,肯定效果要好得多。
我們公司搞個活動如踢足球,即使租用學校的足球場也要500元!加上飲料、飯局,一場球下來上千元,根本不可能經常踢球。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可能連這樣的球都踢不上。過去我想打乒乓球就到學校,到處都是案台,水泥板的也行,現在找不到了。即使有,也只有學生活動,人人都在家裡看電視。看得學生都近視眼,豆芽菜,選拔飛行員一百萬人裡面挑不出一個。
中國的體育運動現在走上了邪路,變成了只有少數運動員的專業體育競技,少數貴族才鍛煉,一場高爾富球上千元。他們替我們活動,我們在沙發上看他們活動。西方人諷刺中國採用工廠化方式生產運動員,啥都不幹,只管訓練,這樣在賽場即使拿冠軍,外國人也不服氣,若拿不了,更笑話你,專職的還比不上業余的。西方人都是從大學生里挑選運動員,運動員平時是在學校里學習,只有比賽時才出來,即使退役了,人家該幹啥幹啥。中國的運動員退役了什麼都不懂,有些運動員靠著人民給的錢拿了獎牌,居然跑到北大清華去學習,這樣基礎很差的運動員到大學去學習,只能是混個文憑裝樣子罷了。
在現有的情況下,我建議:大家從自我做起,買個跳繩,可以在家鍛煉,上班騎自行車或跑步。早晨到公園打拳或練劍,而且一定要堅持,風雨不輟,群眾如果能夠形成體育鍛煉的風氣,那麼事情就好辦了。吸煙的人自然就會少了,因為吸煙和體育鍛煉的效果會相互抵消。懶惰的人就少了,因為中國人喜歡跟風,別人鍛煉,他也會鍛煉。 網友不要在電腦跟前坐太久,經常到公園去!經常跑步上班!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中國人多勢眾,閉門生產幾個冠軍並不難,難的是讓全民參與轟轟烈烈的體育活動,增強全民的體質。這樣可以一舉兩得,十幾億人參與鍛煉,總可以找出幾個優秀的,這樣肯定比培育少數幾個苗子專職拿冠軍拿得多;即使一個金牌不拿,也比全民坐在沙發上談體育強得多。
❽ 關於體育運動的小論文
體育游戲是人們比較喜歡的文化娛樂項目之一,也是學校開展體育活動的一種有效方法。它作為一種活動形式,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特別是在開發學生智力,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游戲教材這一藝術性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動作技術、技能,及時培養學生堅毅,勇敢頑強,機智果斷和集體主義觀念等優良品質,都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具體深入地運用游戲教材效果更好,更合理,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和探討。下面我談談對此問題的幾點粗淺的體會和認識。
1.體育游戲在准備部分的運用
體育課的准備活動是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部分主要任務就是用較短時間,迅速將學生組織起來,集中注意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學生的機體從相對靜止的狀態進入到比較活躍狀態,為基本部分的教學做好准備。然而,大多數教師在體育課准備活動部分都採用常規性准備活動,讓學生繞操場慢跑幾圈,做幾節徒手操,身體各個關節活動一下就算完成。如果不管講授什麼內容,都千篇一律,長此以往,只限於這一種模式的情況,不但不能活動課堂氣氛,增加學生的興趣,而且對運動技術、技能的掌握也是不會達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根據課程的內容,任務適時安排一些體育游戲來提高學習興趣。假如本次課的主要內容是雙手胸前傳球,如按上述准備活動的安排,達不到預期效果。在准備部分中,就可以以游戲的方法安排「頭上跨下傳接力」、「運球接力」等游戲,使學生在競賽中既活動了身體,又掌握了球性。
2.體育游戲在基本部分的運用
基本部分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新教材、復習舊教材,使學生牢固掌握本學科的基本知識、技術、技能。各種基本動作只有在反復練習中才能達到熟能生巧、牢固的掌握。但多次重復某一動作,學生會感到單調枯燥。如,上短跑課時,過去就是一味強調反復練習次數,時間一長學生就產生了厭煩情緒,感到沒有意思,以至對體育課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改變過去的那種單一的教學法,利用游戲競賽的方法,將全班學生按技能分成若干個組,進行綜合性的練習比賽。如,「迎面接力」,「15米行進間高抬腿——15米後蹬跑——15米沖刺跑」。通過這樣的安排學生不僅願意做,還會大大的增強運動負荷和練習密度,更重要的是動作技術的形成是在不斷的泛化,強化中實現的。所以我們認為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掌握動作技術和技能,也只能靠不斷的反復練習,誘導強化從條件反射的建立和消退的生理規律來看,教學中只靠強硬的命令,沒有科學有趣的教法和組織形式是無濟於事的。因此在體育教學的基本部分啟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游戲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有效內容。
再如,長跑項目是學生的頭痛的一個項目。如果教師始終採用一種練習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就會感到頭疼,單調,學習情緒和意志品質等方面都會受到一定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結合教學內容把長跑課變成游戲課。如,採用「接力跑」、「追逐跑」、「領先跑」、「隊形變換跑」……這樣既能使單純的跑變成各種形式的跑,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3.游戲在結束部分的運用
結束部分的主要任務是有組織地結束教學活動,使學生身體逐漸恢復到相對安靜狀態。這部分的體育游戲做以動作緩和,運動量小的形式進行,為了不使學生興奮性提高,競賽性的游戲要少,相對間隔時間要大。主要以看、聽、說等形式進行,把音樂、舞蹈融進於練習之中,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達到積極放鬆和恢復的目的。
4.運用體育游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體育游戲作為基本內容的輔助性練習和專項練習應緊扣課的基本內容.時間不要太長。游戲的動作必須在動作技術已經基本掌握的前提下來安排,對於動作要求高,難度大,危險性較大的內容,在選擇游戲進行專項練習時一定要慎重。否則易形成不正確的動作定型,給教學效果帶來不好的影響。
(2)在安排游戲過程中,學生性別不容忽視。在游戲創編和選用上,由於男女學生在心理、生理上發育的不同,從而使他們在身體素質,承受運動負荷大小不同,要求不能千篇一律。
❾ 跪求關於淺析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健身價值的論文
一對人體的積極作用
1,對新陳代謝的影響
(1)體育鍛煉能促進體內組織細胞對糖的攝取和利用能力,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儲存。體育鍛煉還能改善機體對糖代謝的調節能力。如在長期體育鍛煉的影響下,胰高血糖素分泌表現對運動的適應,既是在同樣強度的運動情況下,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減少,其意義是推遲肝糖原的排空,從而推遲衰竭的到來,增加人體持續運動的時間。
(2)脂肪是在人體中含量較多的能量物質,他在體內氧化分解時放出能量,約為同等量的糖或蛋白質的兩倍,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能提高機體對脂肪的動用能力,為人體從事各項活動提供更多的能量來源。
2,對運動系統的影響
堅持體育鍛煉,對骨骼,肌肉,關節和韌帶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經常運動可是肌肉保持正常的張力,並通過肌肉活動給骨組織以刺激,促進骨骼中鈣的儲存,預防骨質疏鬆,同時使關節保持較好的靈活性,韌帶保持較佳的彈性,鍛煉可以增強運動系統的准確性和協調性,保持手腳的靈便,使人可以輕松自如,有條不紊的完成各種復雜的動作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適當的運動是心臟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可以減慢靜怠時和鍛煉時的心率,這就大大減少了心臟的工作時間,增加了心臟功能,保持了冠狀動脈血流暢通,可更好的供給心肌所需要的營養,可使心臟病的危險率減少。
(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使心肌細胞內的蛋白質合成增加,心肌纖維增粗,使得心肌收縮力量增加,這樣可使心臟在每次收縮時將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導致心臟的每博輸出量增加,長時間的體育鍛煉可使心室容量增大。
(2)體育鍛煉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彈性,這對人健康的遠期效果來說是十分有益的,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壁的彈性逐漸下降,應而可誘發高血壓等退行性疾病,通過體育鍛煉,可增加血管壁的彈性,可以預防或緩解退行性高血壓症狀。
(3)體育鍛煉可以促使大量毛細血管開放,因此加快血液與組織液的交換,加快了新陳代謝的水平,增強機體能量物質的供應,和代謝物質的排出能力。
(4)體育鍛煉可以顯著降低血脂含量(膽固醇、b-蛋白質、三醯甘油等)、改變血脂質量,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5)體育鍛煉還可以使安靜時脈搏徐緩和血壓降低。
4,對呼吸系統的影響
(1)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特別是做一些伸展擴胸運動,可以使呼吸肌力量加強,胸廓擴大,有利於肺組織的生長發育和肺的擴張,是肺活量增加,經常性的深呼吸運動,也可以促使肺活量的增長,大量實驗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肺活量植高於一般人。
(2)體育鍛煉由於加強了呼吸力量,可使呼吸深度增加,以有效的增加肺的通氣效率,研究表明,一般人在運動時肺通氣量能增加到60升/分左右,有體育鍛煉習慣的人運動時肺通氣量可達一百升/分以上。
(3)一般人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只能利用其氧氣最大攝入值的60%左右,而經過體育鍛煉後可以使這種能力大大的提高,體育活動時,即使氧氣的需要量增加,也能滿足機體的需要,而不致使機體缺氧。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體育鍛煉加速機體能量消耗的過程,能量物質的最終來源是通過攝取食物獲得,因此,運動後會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變化,飯量增多,消化功能增強。
6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體育鍛煉 能改善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提高神經系統對人體活動時錯綜復雜的變化的判斷能力,並及時作出協調,准確,迅速的反映。研究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明顯提高腦神經細胞的工作能力。反之,如缺乏必要的體育活動,大腦皮層的有、調節能力將相應的下降,造成平衡失調,甚至引起某些疾病。
7對心理方面的影響
體育鍛煉對心理的發展(如增強信心,建立良好的環境,培養穩定的情緒,培養獨立和出事果斷的能力,提高智力發展等)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相反,不積極的從事體育活動不良情緒的不到徹底宣洩,對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
❿ 「中學生體育鍛煉態度與行為的調查研究」的參考文獻有哪些
主要參考文獻
[1] 俞繼英.學校體育指導[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2] 於素梅,朱紅香等.「體育與健康」課教學問題探索[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 顧淵彥.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