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藏族的體育活動是什麼
藏族:騎馬、抄射箭襲、摔跤、賽氂牛等,是藏族傳統的體育活動。藏族從少年到高齡老人,從剽悍驍勇的小夥子到敦厚潑辣的大姑娘,都有一套嫻熟的騎馬技術。這種騎術,是在平時的鍛煉和經常進行的賽馬活動中培養出來的。藏族賽馬活動,都是力求快速而爭得優勝。賽馬大都在婚嫁、喜慶、祈禱、聖祭之時。比賽時,觀眾均著節日的艷麗服裝,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前來觀看。
㈡ 中外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
中國古代體育雖數次面臨挑戰,卻始終傳承不絕,表現出了巨大的再生能力。中國古代體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其中既有體現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與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點的運動內容,又有盛行於歷代民間節令和宮廷中的民俗體育形式。豐富多採的古代傳統體育文化,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勇敢,體現了民族的英武與蠻健,更寄託了對民族人性完美的追求。表明了「古代體育文化長城」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構築的,它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古代體育整體的發展,展現了其發展變化的生機和活力。產生、發展於中國古代社會傳統文化氛圍之中的,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其淵源之悠久、內容之豐富、方式方法之完備以及活動開展之廣泛,堪稱舉世無雙。從世界古代體育的發展進程看,中國古代體育佔有重要地位,諸多的體育活動形式,如球類、武術、保健養生、角力、技巧、水上及冰上活動、棋類以及某些「田徑」項目等,均可在世界各國體育活動中找到相近或相通的形式,這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為後來盛行的世界奧林匹克運動作出了貢獻。作為世界體育史上的生動篇章,它將永遠載入史冊。
㈢ 西藏傳統體育項目有哪些項目簡介
作為藏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射箭的歷史幾乎與藏文化的歷史一樣久遠。它起源於原始社會的狩獵,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奴隸社會初期,西藏就有射箭的相關岩畫。箭既是當時的生產工具,又是戰爭武器,到後來射箭逐漸發展成為強身健體,兼具娛樂性的體育活動。
■藏王與百姓都喜歡
藏語稱射箭為「達噴」,相傳松贊干布雖身為藏王,但武藝高強,擅長騎馬射箭。另據敦煌史料載:吐蕃有七位體育強人,其中就有以射箭准確見長的高手。
17世紀中葉,五世達賴所規定的男子必備「九術」中,射箭也位列其中。由此可見,射箭在當時的地位之高,影響之深。
遠在唐代,藏族人民中就產生過著名的善射者,如嫩傑岑能用箭射斷鷂鷹的腰部,具掛東堅能將箭射至3倍目力所及之地。目前所發現的敦煌壁畫和其他寺院的壁畫中,都有反映藏族男子射箭的作品。
在藏族地區民間,這項運動也十分普及。時至今日,部分地區仍保留著這一傳統活動。
西藏工布地區包括現今行政區劃的林芝縣、米林縣、工布江達縣一帶,這里山高水急,林木蒼翠。山民們酷愛射箭,無論什麼傳統節日,都有射箭比賽。比賽時,射手在場中比賽射箭,歌手和觀眾在場邊歌舞助興,這成為工布地區一道精彩的民俗風景。
工布人的箭很特別,箭頭是鐵鏃,箭尾是鷹翎,做弓的竹子都來自墨脫,具有強勁的韌性。而比賽用的箭多為響箭。射箭比賽時一定要唱歌,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他們穿著節日的盛裝,男右女左,排列在靶場兩側,輪到本村箭手比賽時,他們齊聲唱起箭歌,並伴以強勁的工布舞蹈,助威鼓勁,把節日氣氛和競賽情緒推向高潮。
在青海安多藏族地區,每年也會舉辦包括射遠、拉弓、射准等項目的射箭比賽,它不僅是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愉悅身心、豐富娛樂生活的項目,而且包容著諸多的傳統習俗和早期文化的某些遺存。
■春暖花開好射箭
射箭比賽一般在上半年中進行,因各地的氣候不同,有的在春節期間進行,有的在農歷二、三月份舉行,在一些較寒冷的地區,則在農歷四、五月份進行。共同的特徵就是射箭比賽大都在春節期間或春耕前後進行,五月份過後,就很少舉行了。
射箭比賽活動大多以村為單位。首先,必須選出組織者或總指揮。一般由威信較高、辦事能力強的成年男子擔任,藏語稱為「達宏」,意譯為「箭官」,有的達宏由正副兩人組成,有的正達宏下有若干副達宏。
達宏既是領隊,又是教練。其具體職責主要是:代表本村跟別村聯系和決定射箭活動的時間;動員大家積極投身此項活動;負責安排射箭的准備活動,如祭祀神靈等;在射箭比賽中雙方發生糾紛時,要出面做調解等。
從前,射箭的弓是傳統的牛角弓,由專門的工匠用牛角、木片等原料製作而成,上面繪有各種花紋或圖案,弦用牛筋製成。箭由羽毛、箭桿、箭鏃組成,所用的羽毛皆是禿鷹、貓頭鷹、山鷹等猛禽的翅羽,加工後長約四寸,寬約半寸,用膠水粘在箭首。之所以使用猛禽的羽毛,而不用其它性情較溫和鳥類的羽毛,象徵著射出去的箭同猛禽一樣快猛無比,這在藏族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中多有提及。箭桿用松木、竹子等原料製成,必須要直。箭鏃是用鐵打制而成,一般有棱鏃,尖狀鏃等。在箭桿的下方纏有各種色彩的絲線,有的還繪有彩色花紋,漂亮而醒目。箭靶用土培制而成,上方為半圓形或三角形,下方為方形。靶的中心插一根小木棍,名為「甲子」,有的也插在靶的上方,甲子周圍貼有瓷片,小鏡子等,名為「恰木」。從90年代開始,射箭用的弓箭大部分是國家製造的專用鐵弓、鐵箭。
■賽馬節上的射箭比賽
說到射箭,肯定會想到騎馬。在過去往往「騎馬射箭」不分家,可見賽馬射箭活動在西藏各地的普遍性。而射箭作為競賽活動固定下來始於公元1408年的江孜賽馬節,因此江孜賽馬節又被說成是射箭節。以前的賽馬節僅限於賽馬、射箭和騎馬射箭三項,現在的賽馬節除保留以上活動外,還增加了各種文體活動和物質交流,已成為西藏地區每年最盛大的地區性節日。
賽馬節和藏歷年是綜合性的節日,一般要開展很多民間體育競技運動,但也有不少節日是單項性的節日,比如「達瓦洛色節」。它是藏族男子專門比賽射箭的節日。每年農歷二月,藏族漢子利用農閑時間舉行射箭比賽活動,一般歷時2~3天。期間,全村男性聚在一起,一邊飲酒、吟唱射箭歌,一邊進行射箭比賽,晚上還要跳鍋庄舞。
在青海尖扎縣舉辦的達頓節是現代和傳統的融合,藏胞的娛樂是那樣的沒有止境。緊張的射箭比賽告一段落,雙方的射手匯集在嘛呢康享受藏家的歌舞。雄性的張揚已經化為歡樂和喜氣,在高原的歌聲中融進了青年男女的友情、愛情和親情。在現代世俗文化強烈沖擊和排斥的邊緣境地,山村的藏胞依舊固守著那份朴實無華的美麗。這樣的夜晚,宴席辭、彩箭祝辭、酒麴民歌、唱和表演熱鬧而有序,所有的激情通宵達旦,所有的美酒和歌舞不會停止。
■發現「五彩神箭」
射箭是青海安多卓倉藏族地區一項重要的民間體育活動,在這里,射箭活動十分盛行。其中尖扎縣是青海省民族傳統射箭運動之鄉,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藝術之鄉。2007年7月,尖扎縣被命名為「中國民族民俗射箭之鄉」。
射箭在這里是一項具有廣泛群眾影響的綜合性民間競技娛樂活動,幾乎每個男人都會射箭,每個村莊都會參與。在這里,這種從吐蕃贊普統治時期沿襲而來的競技活動,有以村為單位的集體對抗,也有射手一對一的角逐。比賽堅守著一個勇猛民族習武、出征和單身搏鬥的各種古老規則和游戲傳統,淳樸的藏族人民以此寄託對往昔征戰沙場的回憶,表達對和平和諧、正義吉祥的嚮往和追求。
比賽以命中之箭的高低為准。農閑的村落之間往往組織十幾日甚至數十日的對抗賽。最後還舉行隆重而熱鬧的「達頓節」,讓歌舞、說唱和美酒伴著賽後無盡的歡樂和激情通宵達旦。
在尖扎的藏族農家,五彩神箭出奇地融入生產、生活和信仰的各種民俗和儀式,甚至神化為地域性的箭崇拜。人們還用極度誇張的手法,把木箭擴展成巨型的五彩神箭,安插在高高的「拉則」上。五彩神箭,是安多農村藏胞的競技和魂魄,更是這片土地揮之不去的情結和生活。目前一般在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馬克堂鎮舉行的「五彩射箭杯」中國民族傳統射箭邀請賽,已經提升為一項國家級的賽事活動。
資訊站
玩轉五彩神箭之鄉
■交通:「中國民族民俗射箭之鄉」尖扎縣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藏族自治州北部,縣城在馬克唐鎮。遊客可以先到西寧再轉乘汽車。
■節日:尖扎縣的「達頓節」在農閑時候舉行,射箭比賽主要以村落為團體參加比賽,為期十幾日甚至數十日。具體時間可以與當地旅遊局聯系。達頓節中大家聚會的嘛呢康,指的是誦嘛呢的地方,類似內地村莊中的庵、觀、祠堂,是附近村民進行民間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住宿:到尖扎縣不妨入住當地的「藏家樂」,當地有專門的「坎布拉鎮藏家樂旅遊接待服務中心」,為遊客提供統一的管理和服務。
■美食:當地的美食遊客不一定都能習慣,但可以嘗嘗「藏盔」、「夏霞」等特色小吃。
■射箭之外:到了尖扎縣不妨到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游覽。這里以獨持的「丹霞」地貌著稱,輔以多種自然及人文景觀的綜合型景區,值得一游。
怎樣看射箭比賽
■在藏族地區,民間射箭運動分兩種:
1.遠程射箭:取得前兩名者,分別獎給一匹馬,其餘按名次給予不同的物質獎勵。
2.響箭比賽:50米遠處設一個直徑約20厘米的空中吊靶,吊靶用帶顏色的牛毛編織而成,中心為可以活動的紅色圓,靶後有一個高3米,寬2米的網子攔擋。箭頭上面有許多小空網眼,當箭在飛行時,由於洞中進入空氣而發出鳴叫的響聲。
■計分方法
靶場中共制兩個箭靶,射完一個後,再射另一個。計分方法因地而異,有的以射中的箭離甲子的距離計算,如甲方只射中一箭,而乙方射中好幾箭,然而甲方的一箭離甲子最近,則乙方的箭皆不計分,而甲方得一分。
計分還有不少專用名詞:如甲方在兩個箭靶上共計5箭,則為「媽」,意為乙方背上了一頭「母牛」,如果甲方在另一個箭靶上再計5箭,則為「吾」,意為又加了一頭「小母牛」,前後總計10箭,則為「媽吾」,意為「母子」。
㈣ 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都包括那些項目
1、「彩月亮」是苗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
上古時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為戰爭失敗,分散隱入深山菁林。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頂上立一樹桿,桿上系紅腰帶,然後令男女青年繞桿對月吹笙跳舞。於是失散的部落民眾聞笙紛紛聚集於樹桿之下,大家立誓團結,發奮振興部落。
「彩月亮」在歷史的長河中已嬗變為慶祝豐收和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喜慶活動。
「莊稼黃,蘆笙狂」每年金秋時節,苗族的「彩月亮」就開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著明月圍著兩棵花桿歌舞。如果你有幸參與他們一起「彩月亮」你就會聽到這樣的腔幫:
「唱歌要唱一對對,單人一個唱不成,單絲一根不成線,獨木一根不成林。」「唱歌還要一雙雙,少了一個唱不響,少了一個唱不好,我來跟哥把腔幫。」
能在15米的高桿上吹奏蘆笙,完成各種驚險而優美的動作。集蘆笙﹑舞蹈﹑雜技和苗族風情於一體,是民族民間傳統體育文化的一顆奇葩。
2、「較腳勁」是仡佬族人民喜愛的一項體育項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了生存,他們常年奔走在貴州高原陡峭的山間小道上。腳力柔弱,稍有閃失就會跌入萬丈深淵;不練就一雙鐵板腳,就爬不上難於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沒有扎實的腳勁就走不出野獸出沒的大箐林;雙腳無力,在涉江過河時就會葬身魚腹。
為了練就過硬的腳勁,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勞作之餘,尋一寬闊的山間草地,互相用腳比試。比賽雙方通過腳的壓、勾、掃等動作使對方失分,勝者則獲得人們熱烈的掌聲。這項民間體育活動,就逐漸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傳統體育運動。
3、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古近期就有了燦爛的農耕文化。由於苗族人民遷徙居住在深山箐林,開墾的田土和耕種的莊稼常被野獸糟蹋破壞。為了驅趕野獸,他們創制了「響節」。「響節」又稱「雞幾棒」:或「挑桿」,「響節」除了用來對付野獸,還可以用來馴養家禽。在古代,由於戰爭頻繁,還用作戰爭中攻城的火器。後來,「響節」逐漸演變成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強身健體的傳統體育項目。
「響節」通過用「響節」棒挑、擲、擊、敲、打等動作,訓練人們的靈敏度、奔跑速度、判斷力等。以此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龍」這一體育項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戰中為營救自己的首領演變而來。
傳說苗族先民的首領被敵方以談判為名關押,關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顧一切,赤足從火龍背上踩過。又以一把把利刀插進絕壁,架成刀梯,攀上懸崖,救出首領。此後了今天苗族的傳統體育項目。
5、《蓮花十八項》起於清朝光緒年間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盛行於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烏江中下游一帶。這一民間舞蹈取材於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納了貴州高原的靈氣,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民風,展現了土家人粗獷而豪邁的性格。《蓮花十八項》要求所有舞蹈者張開雙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塊肌肉和關節,在有力而清脆的擊打聲中,盡情抒發心中的激情,《蓮花十八項》的基本動作有「上九響」「下九響」之分。因而被稱為「蓮花十八項」。表演時,要求拍打節奏統一,動作協調,舞蹈時不計人數,不受任何場所限制,茶餘飯後,田間地頭,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項群眾性的健射舞蹈。該項目於1999年貴州參加全國第六屆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並獲表演項目一等獎。
6、蘆笙是苗族的象徵,是苗家歡度節日必不可少的樂器。蘆笙有幾十個種類,幾十種曲調,蘆笙舞有上百個動作。表演的內容豐富多彩,風格奇異。其中有的清新活潑,有的歡快熱烈,有的輕松幽默,有的險奇優美,「蘆笙技巧」把音樂舞蹈與體育融為一體,生活氣息濃郁,深受苗族人民喜愛。
《金築蘆笙》難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過空中踩碗,滾舞、前翻、後翻、登梯、疊人等動作充分表現了力量與技巧的結合,整套動作朴實粗獷、剛柔相濟、動靜分明、造型優美,令人兒,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稱猴兒鼓,是苗族傳統打擊樂器。
「豐收苗鼓」流傳於貴陽花溪、孟關等地,是當地苗族群眾在豐收後舉行的一項舞蹈與武術相結合的體育活動。豐收後的苗寨,人們沉浸在歡樂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夥子們在悠揚的蘆笙曲中,圍著苗鼓跳起了歡快的舞蹈。舞蹈時,姑娘手持手槌擊鼓,邊打邊跳,一套動作打完後更換另一套。擊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紡線,插身,打穀等勞動場面,舞蹈中還表現了苗族群眾喜愛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傳統體育活動,整個舞蹈鼓聲不停,歡笑不斷,鼓聲回盪著豐收的喜悅。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間喜聞樂見的民族體育活動。它對抗性強,趣味性濃,不受場地大小限制。是一項鬥智斗勇,練功角力,又便於開展的活動。
其競技方式是:在地上劃一「界河」,比賽前運動員分開站立,比賽開始後,中線即不存在。比賽中,兩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將對方推
離原位為勝。在比賽中,可通過巧力取勝,但不能抓人或拉人。這一活動的目的在於鍛煉臂力和腿力。
9、「壘營盤」原名「營盤舞」。它取材於苗族先民為保衛而進行的防禦戰爭。表演者吹奏蘆笙,壘成營盤,形成圓圈,表示四方布滿勇士,營盤中央豎立帥旗,勇士們「四面開弓」「倒立」、「上肩」揮舞帥旗,舞象徵營盤堡壘堅固,士氣高昂。「壘營盤」是苗族同胞表達懷念先民們的歷史偉績和不屈不饒的英雄氣概而創作的舞蹈。隨著社會發展,如今「壘營盤」已成為苗族男女鬥巧的活動。它不受場地、音樂、人數限制。其特點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蘆笙舞曲的同時,進行翻滾、倒立、吊掛、倒背等技巧表演。動作節奏鮮明,剛柔相濟,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壘營盤」是畢節地區苗族人民最為廣泛流傳的娛樂健身活動。
10、「烏蒙鈴」原名「鈴鐺舞」,彝語「啃荷唄」。它取材於彝族先民開疆拓土,馳騁疆場的各種活動。最先是一個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節」時進行表演。流傳至今,以變成節日和慶典活動中的舞蹈。是畢節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傳統體育舞蹈之一。
「烏蒙鈴」表演時不受場地、音樂、人數的限制。鈴聲象徵著騎士在戰場上的高昂鬥志,羊皮鼓鼓點象徵著勇士出征的號角,手握若干只用綵帶紮好的銅鈴,腳踝上系鈴鐺,邊跳邊舞鈴聲悅耳,動作粗獷,剛勁有力。體現了烏蒙山區彝族人民淳樸,直率的性格。
「疊羅漢」「抱腰舞鈴」「相互背馱」「前後翻滾」「倒掛金鉤」「雄鷹展翅」等高難度動作,運動量大,造型美觀,舞蹈和竟技和諧統一。「烏蒙鈴」是一項頗受彝族群眾喜愛的健身娛樂活動。
11、「德沙呱」漢語譯意為「刺錘舞」。主要流傳在獨山縣上司鎮墨寨鄉
琴揚村一帶,是布依族一種特殊的,古老的武術舞蹈形式。
每逢昏喪嫁娶,民族節日,蓋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會相集約會,揮錘起舞。
表演形式為男女群體性武術舞蹈,以手上舞刺錘動作為主,腳上動作為輔,名稱為「搶刺」「劈刺」「撥錘」「絞錘」「崩錘」「馬步」「弓步」「彈,踢,勾,鏟」等。舞姿遒勁有力,具有陽剛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無畏,熱愛家鄉,熱愛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錘,俗稱「狼牙棒」使用的武術套路是先防後攻,防多於攻,防中有攻,以防為主。
12、「弦鼓樂」是一種別具特色,歷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間傳統體育舞蹈,流傳於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龍鄉祥寨村和都江鎮五坳坡一帶。
最早是專門為慶祝「開始插秧」和「開始織布」兩項祭祀活動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結晶,鼓身用整筒圓木刨光鏤空而成,兩頭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側嵌上一對牛角並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種,三弦代表紡織,水族的耕織文化由此可見一斑。
表演人數不限,表演時男女圍鼓吹跳,表演場面壯觀熱烈,動作以其特有的肢體語言,生動記錄了水族先民艱苦創業的歷程,表現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園,人旺糧豐的美好願望,它是水族人民間文化藝術中獨放異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項目。
13、這是苗族姑娘過「菜花節」時舉行的一個傳統表演。這個比賽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通過穿花衣裙比賽,既向人們展示了苗族婦女服飾的絢麗多姿,也表現了苗族姑娘勤勞善良,心靈手巧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還體現了苗族同胞團結協作,和睦共處的集體精神。
㈤ 摔跤是藏族人的傳統體育項目______.(判斷對錯
蒙古族聞名的體育項目是摔跤,那達慕大會也是蒙古族的節日.所以本題敘述錯誤.
故答案為:錯誤.
㈥ 藏族的運動是什麼
賽氂牛是藏族的傳統體育項目,這項活動在牧區半農半牧區較為盛行,還有騎馬、爬山、射箭等
㈦ 藏族最主要的體育項目是什麼
碧秀
弓箭的一種。箭桿長約80公分,竹製而成,尾部鑲有羽毛,頭部為四眼內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後發出「嗚——嗚——嗚」的響聲。比賽時分遠射和近射兩種。近射主要比准,遠射既比遠又比准。靶子用皮革製成,分內環和外環兩種,以射准內環多者為勝。響箭活動主要在林芝、工布江達等地流傳。
賽馬
既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是習武強兵的手段,歷史悠久,是藏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內容。主要流行於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業為主的地區,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賽馬會和當雄草原的「當姆吉仁」最為著名。參賽者中以少年居多,以減輕馬的負重。騎手身穿輕便服裝,或披發或戴帽或頭扎白布,在10公里的賽程內,幾十匹駿馬競相賓士,以決勝負。同現代競技賽馬的最大區別是參賽的馬均是無鞍駿馬。
馬球
一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古一代體育項目。公元8世紀初,吐蕃使者到長安迎接金,城公主時,唐中宗親率宮中,馬球隊與吐蕃隊進行比賽。 有學者認為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傳入內地(還有的學者認為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唐時,馬球撰被列為軍事訓練項目,經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後失傳。而至今在西藏境內仍有極少數精於馬球運動的人。
吉韌
即藏式克郎球。設1個長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個小洞,黑白兩種扁圓形球子各9個,另有1個紅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個白色母球供雙方彈擊球子所用。比賽分2人單打或4人雙打,雙方力爭將自己的球子彈入洞中,並設法阻止對方球子彈入洞內。吉韌活動動靜結合,趣味性強,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鎮開展得較為普遍的運動項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區別於古典式摔跤,又不同於自由式。比賽時,雙方都穿藏袍,腰系寬腰帶,各自摟住對方的腰部,藉助於手臂和腰部力量將對方摔倒為勝。比賽時不準用腳,違者為犯規。比賽時設裁判員1名。
馬術
源遠流長,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馬上運動,包括騎射、飛馬拾哈達、敬獻青棵酒等。參賽者頭戴大紅帽,身著民族盛裝,騎著由哈達、羽羚及銅鈴裝飾的駿馬,在一面黃旗的引導下,縱馬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然後在飛馳的馬背上做行禮、仰卧起坐、左右轉身、左右彎腰、倒騎馬背等各種驚險動作。「騎一射」是在相距50米處各放置一個紅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舉火槍飛速射向第一靶。然後迅速將火槍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飛馬拾哈達」是騎手身跨在馬背的一側,在馬一飛奔中將跑道上的哈達拾起。「敬獻青棵酒」,由3名騎手組成。第1名騎手在飛奔的馬背上將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騎手高舉酒壺飛馬將酒斟在杯內,第3名騎手飛馬將酒杯從地上端起來,將此酒獻給觀眾中受尊敬的人。馬術活動在藏區的「望果節」上常見表演。
射箭
來源於古代高原人的狩獵和軍事活動,逐漸演變成體育項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製成,無瞄準裝置;弦是用幾股麻繩擰成,具有較強的彈性;箭長20-30厘米,重約10一15克,尖而稅利,箭錠分梭標形、三棱形和圓錐形3種,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賽以射遠、射准決勝負。此項運動流行於西藏的米林、墨脫、察隅等地區。
朵加
即抱石頭。是在西藏具有廣泛群眾性基礎的集力量和技巧為一體的體育活動。比賽的石頭為橢圓形,重約150公斤左右。石頭通常用酥油塗抹以增加比賽難度。參賽者須先將石頭抱至雙腿上,再舉開到肩頭,然後從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種是將石頭抱起繞場走一圈,以所抱石頭的重量分出勝負。
古朵
用牧鞭拋擲石頭。原為放牧人驅趕牛羊或獵取野獸的工具。古朵呈鞭狀,用氂牛或羊毛編織而成,長約1.5米,兩端細,一頭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間寬約3-4厘米,用來包石頭擊發時將石頭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對折,在身旁旋轉,由慢到快,到達一定速度後即對准目標,松開鞭的端,將石塊拋出,以遠、準定勝負。在西藏歷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為重要武器,抗擊英帝國主義的人侵。西藏自治區第二、三屆運動會曾將古朵列為表演項目。
押架
雙人拔河。參賽者兩人,用一條較粗的繩子兩頭挽圈,從檔間穿過,經腹胸套在脖子上,兩手和雙腳著地,用力將對方拉過中界線為勝。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無窮,故又把此項活動稱為「大象拔河」
㈧ 藏族喜歡什麼運動
摔跤。舉重,賽馬,射箭。等等
㈨ 藏族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什麼
碧秀
弓箭的一種。箭桿長約80公分,竹製而成,尾部鑲有羽毛,頭部為四眼內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後發出「嗚——嗚——嗚」的響聲。比賽時分遠射和近射兩種。近射主要比准,遠射既比遠又比准。靶子用皮革製成,分內環和外環兩種,以射准內環多者為勝。響箭活動主要在林芝、工布江達等地流傳。
賽馬
既是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又是習武強兵的手段,歷史悠久,是藏民族傳統節日活動內容。主要流行於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業為主的地區,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賽馬會和當雄草原的「當姆吉仁」最為著名。參賽者中以少年居多,以減輕馬的負重。騎手身穿輕便服裝,或披發或戴帽或頭扎白布,在10公里的賽程內,幾十匹駿馬競相賓士,以決勝負。同現代競技賽馬的最大區別是參賽的馬均是無鞍駿馬。
馬球
一騎在馬上以杖擊球的古一代體育項目。公元8世紀初,吐蕃使者到長安迎接金,城公主時,唐中宗親率宮中,馬球隊與吐蕃隊進行比賽。 有學者認為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傳入內地(還有的學者認為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唐時,馬球撰被列為軍事訓練項目,經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後失傳。而至今在西藏境內仍有極少數精於馬球運動的人。
吉韌
即藏式克郎球。設1個長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個小洞,黑白兩種扁圓形球子各9個,另有1個紅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個白色母球供雙方彈擊球子所用。比賽分2人單打或4人雙打,雙方力爭將自己的球子彈入洞中,並設法阻止對方球子彈入洞內。吉韌活動動靜結合,趣味性強,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鎮開展得較為普遍的運動項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區別於古典式摔跤,又不同於自由式。比賽時,雙方都穿藏袍,腰系寬腰帶,各自摟住對方的腰部,藉助於手臂和腰部力量將對方摔倒為勝。比賽時不準用腳,違者為犯規。比賽時設裁判員1名。
馬術
源遠流長,是一項技巧性很強的馬上運動,包括騎射、飛馬拾哈達、敬獻青棵酒等。參賽者頭戴大紅帽,身著民族盛裝,騎著由哈達、羽羚及銅鈴裝飾的駿馬,在一面黃旗的引導下,縱馬繞場一周向觀眾致意。然後在飛馳的馬背上做行禮、仰卧起坐、左右轉身、左右彎腰、倒騎馬背等各種驚險動作。「騎一射」是在相距50米處各放置一個紅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舉火槍飛速射向第一靶。然後迅速將火槍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飛馬拾哈達」是騎手身跨在馬背的一側,在馬一飛奔中將跑道上的哈達拾起。「敬獻青棵酒」,由3名騎手組成。第1名騎手在飛奔的馬背上將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騎手高舉酒壺飛馬將酒斟在杯內,第3名騎手飛馬將酒杯從地上端起來,將此酒獻給觀眾中受尊敬的人。馬術活動在藏區的「望果節」上常見表演。
射箭
來源於古代高原人的狩獵和軍事活動,逐漸演變成體育項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製成,無瞄準裝置;弦是用幾股麻繩擰成,具有較強的彈性;箭長20-30厘米,重約10一15克,尖而稅利,箭錠分梭標形、三棱形和圓錐形3種,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賽以射遠、射准決勝負。此項運動流行於西藏的米林、墨脫、察隅等地區。
朵加
即抱石頭。是在西藏具有廣泛群眾性基礎的集力量和技巧為一體的體育活動。比賽的石頭為橢圓形,重約150公斤左右。石頭通常用酥油塗抹以增加比賽難度。參賽者須先將石頭抱至雙腿上,再舉開到肩頭,然後從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種是將石頭抱起繞場走一圈,以所抱石頭的重量分出勝負。
古朵
用牧鞭拋擲石頭。原為放牧人驅趕牛羊或獵取野獸的工具。古朵呈鞭狀,用氂牛或羊毛編織而成,長約1.5米,兩端細,一頭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間寬約3-4厘米,用來包石頭擊發時將石頭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對折,在身旁旋轉,由慢到快,到達一定速度後即對准目標,松開鞭的端,將石塊拋出,以遠、準定勝負。在西藏歷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為重要武器,抗擊英帝國主義的人侵。西藏自治區第二、三屆運動會曾將古朵列為表演項目。
押架
雙人拔河。參賽者兩人,用一條較粗的繩子兩頭挽圈,從檔間穿過,經腹胸套在脖子上,兩手和雙腳著地,用力將對方拉過中界線為勝。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無窮,故又把此項活動稱為「大象拔河」。
㈩ 藏族做什麼運動項目
藏族代表性運動項目
1、射碧秀
「碧秀」為藏語,「響箭」之意。射碧秀活動流行於西藏自治區,相傳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射碧秀比賽每逢望果節舉行。比賽用的碧秀,一般長80厘米,箭桿竹製,尾部插天鵝羽毛,頭部有木製橢圓形裝置,四側有小孔。射出後,因空氣進入小孔而發出聲響。比賽時的射程為30米,靶場空中懸吊20厘米見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脫落。比賽中,參加比賽的選手每人射兩箭,中一箭獻哈達一條,中兩箭獻哈達兩條,兩箭都失利者,罰喝酒一杯。
2、騎馬點火槍
傳統的藏族騎馬點火槍比賽舉行時,先由一騎手騎馬在前引導,火槍手騎馬隨後。他們頭上圍插著一排冒著煙的火繩,口中銜著兩排裝火葯的紙筒。由於槍手要左手持槍,右手裝葯、點火,所以必須脫韁乘騎。在策馬飛奔的同時,槍手取下一個紙筒,將火葯從槍口裝入槍內。然後從頭上拔下一根火繩,點燃槍內火葯。只見槍口處火光一閃,一聲巨響,裝火葯的紙筒也隨之飛上天空。騎手們的動作集持槍、裝火葯、點火葯和放槍為一體,一氣呵成。在千米跑道上,表現優異的選手可完成二十次左右。比賽中馬跑的快,放槍次數多的為優勝者。
3、「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藏族民間一項傳統的較力型競技活動。藏族習俗崇尚大象力大無窮,故稱其為「大象」拔河。
4、朵加(抱石頭)
朵加,為藏語,意即「抱石頭」,是藏族勞動人民在生產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一項練力活動。
「朵加」這一活動有比賽和表演兩種。比賽時,參加者彎腰將大石頭舉起挺身向上用力托舉,將大石頭扛到肩上,然後以手臂用力擲出。最後以參賽者投擲遠近確定名次;表演時,參加者將石抱至腹前,然後將石頭從腰側放至背上走圓圈。名次評定時,主要是根據表演者走圈的大小、動作難度及完成規定動作的質量決定。抱石頭比賽的優勝者,被稱贊為「大力士」。比賽中如果選手不慎失利,圍觀者往往會善意取笑一番。
5、吉韌
吉韌,為藏語,意即彈康樂球,是藏族民間一項傳統的球類活動形式。
吉韌球比賽的檯面,為木製四方形,大小在西藏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類似於康樂球球台。其四角設有3~3.5厘米大小的洞。有黑白兩色扁圓形球9個,另有1個紅色球。比賽時紅色球置於球台中心,黑白球子交叉排列周圍。1個白色母球供雙方彈擊時使用。比賽分兩人單打或四人雙打,採用三局兩勝,每一局以擊入洞內的球最多者為勝。
在這一球類形式比賽過程中,雙方都要力爭將自己的球彈入洞內,並盡量阻止對方進攻,破壞對方戰術,因而具有較高的技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