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進行體育科研課題
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科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能否開展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是衡量教師業務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21世紀體育教師的必備素質。教育要發展,必須重科研。
一、什麼是體育科研課題
體育科研課題是把體育學科中的問題,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最後得出正確的結論。科研課題的研究應有以下幾個實施過程:1.科研課題立項;2.成立科研課題組;3.制定課題研究方案;4.課題論證評價;5.結題驗收。
二、怎樣選好科研課題
科學研究始於問題,教育研究也是如此。在體育教學中需要研究問題很多,但並非每個問題都值得我們研究。因此,如何選好科研課題,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遴選。
1.課題必須具有實用性
課題的意義是確立選題的重要依據,它制約著選題的方向。因此,選題要從當前體育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要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我們在衡量選定課題有無使用價值時,主要看兩個方面:一是所選擇的課題是否符合體育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是否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有利於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二是所選擇的研究課題是根據體育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為檢驗、修正、創新和發展體育教育理論,建立科學的體育教育理論體系進行的專門研究。作為教學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應主要關注的是前一方面問題。
2.課題必須具有科學性
課題的科學性,首先表現在選題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立論根據充實、合理。這是選題的實踐基礎;其次,還要以體育教育的基本科學原理為依據,這是選題的理論基礎。選題的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制約著選題的全過程,影響著選題的方向和水平。為了保證選題具有科學性,必須對選定的課題進行充分論證。
3.課題必須具體明確,具有可操作性
所選定的課題一定要具體化,界限清,范圍明,宜小不宜大。那種大而空、籠統模糊,針對性不強的課題往往科學性差,而且不易操作。
4.課題要有獨創性
要做到選題新穎具有獨創性,就要把課題的選擇放在總結和發展過去體育學科取得的實踐成果和體育科學理論基礎上。我們應該看到,科學上的任何成果,都是科學工作者在前人工作成就的基礎上一步步取得的。因此,在選題時,要廣泛深入地查閱文獻資料,弄清所要研究的課題,目前在國內外已達到的水平和已取得的成果,要知道是否有人已經或者正在研究類似的問題。這樣才會使選題具有獨創性,我們才不至於做無用功。
三、成立科研課題組
每一項科研成果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靠一兩個人的「單槍匹馬」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因此,一般課題組最好由4人以上組成,要選出一名業務水平高,組織協調能力強的教師來擔任課題組組長。在選拔課題組成員時,應盡量考慮到教師的職稱結構、年齡結構和專業結構的合理性,必要時還可以跨學科或聘請一些在這一研究領域具有權威性的德高望重的專家學者,來擔任課題組的組長或顧問,從而提高課題研究成果的權威性。由於各校體育教師相對較少,也可以採取幾所學校聯合或把一個地區的優秀人才集中起來,組成課題組。這樣既可以保證課題組成員結構的合理性,又解決了學校體育教師少、不利於開展課題研究的難題。
四、如何設計科研課題方案
一項科研課題,經過選題和必要的論證之後,就可以著手設計課題方案了。課題方案是對研究問題的提出、課題解義、課題研究假設、課題的實施步驟等諸多方面問題進行整體的設計,這樣可使操作做到心中有數,按計劃進行課題研究。
1.問題的提出
教育科研始於問題,某個科研課題總是為解決某個問題或某類教育教學的問題而設立。要把問題的來源交代清楚,把實施課題的意義闡述透徹,把課題的創新程度表述明白。此外,還要說明一下國內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現狀,明確該課題研究領域所面對的問題狀態。
2.課題釋義
課題釋義是要求闡明課題的含義,是對「是什麼」的回答。對於這個問題,既要從理論上溯源,又要做到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所謂內涵,是指這個課題的內容是什麼,有哪些要素;所謂外延,是指這個課題的范圍有多大。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作為一個科研課題總要有所創新,總要有一些新的內涵,所以盡管有很多課題是用一些普通的詞彙來表達,但決非是不證自明的普通概念,都需要課題研究者給以釋義。
3.課題研究假設和課題目標
假設是以一定的理論和事實為依據,對所研究的課題提出某種帶有推測和假定意義上的理論解釋和結論,是對某種尚待建立的變數關系的推測。有些課題方案,用課題目標的方式來表達研究假設的結論內容,這也是一種可行的、常見的表達方式。
4.科研研究的實施步驟
一個科研課題的完成是從理論構想到科研實踐逐步完善的過程。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是一個從准備到操作、從簡單到復雜、從局部到全局的實施過程。
課題研究方案設計完成後,並不表明就可完全照本實施了。隨著課題研究的展開,還會不斷地出現一些新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實施方案進行補充和調整,使其不斷完善。
五、課題論證評價體系
一個課題研究進行得如何,有沒有得到課題假設和結論,有沒有達到課題目標,要通過論證評價來檢驗。課題論證評價體系是根據課題目標和操作定義,由課題研究者制定的具體檢驗指標。這些指標是對應課題目標和操作定義的,完成了這些指標,就可以認為已達到了課題目標。一個好的論證評價體系,要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標本身要有較好的客觀性,指標和課題目標要有較好的一致性,這樣才能夠獲得正確的結論。
六、結題驗收
課題按計劃研究全部完成後,就進入到了結題驗收階段。課題組應邀請上一級業務主管部門,聘請專家對其研究成果作出結論性終評。成果形式一般包括論文,研究報告,實驗報告以及實際成果展示等。終評委要對該課題作出全面、公正、客觀的評價,在肯定成績的同時還應指出存在的問題和提出改進意見,以便今後在經驗推廣時收到更好的效果。
❷ 如何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鍛煉時要把握好運動的量。例如在進行跑步練習時,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距離,但無論選用什麼樣的運動量,都要遵循由小至大的原則,切勿突然增加運動量而造成運動損傷。
二、注意動作速度。只要進行動力性肌肉力量練習,就存在動作速度問題,負荷和速度之間有著密切關系,負荷越大,速度就越小。鍛煉者要根據練習的要求合理安排,對於青少年來說,爆發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力量練習時,選擇適宜的負荷,盡量加快動作速度,對提高肌肉的爆發力十分有益。
三、控制好練習次數。對於一般體育鍛煉者來說,沒有必要每天都進行力量訓練,即使是為了專門發展肌肉力量,採用隔天力量練習,也足以取得理想效果。如果每天都進行力量練習,不僅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不明顯,而且還會造成整體機能的不協調發展。
體育鍛煉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秩序漸進原則:體育鍛煉的秩序漸進是指在學習體育技能和安排運動量時,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簡到繁,逐漸進行。
(二)全面發展原則:在體育鍛煉時,要注意活動內容的多樣性和身體機能的全面提高。
(三)區別對待原則:體育鍛煉時,還要根據每個鍛煉者的年齡、性別、愛好、身體條件、鍛煉基礎等不同情況做到區別對待,使體育鍛煉更具有針對性。
(四)經常性原則: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鍛煉的效果才明顯、持久,所以體育鍛煉要經常化,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雖然短時間的鍛煉也能對身體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但一旦停止體育鍛煉後,這種良好的影響作用會很快消失。
(五)安全性原則:從事任何形式的體育鍛煉都要注意安全,如果體育鍛煉安排得不合理,違背科學規律,就可能出現傷害事故。
為了避免在鍛煉時出現意外傷害,體育鍛煉還應做好以下准備工作:
一、做必要的熱身:當肌肉越鬆弛時,它們也更容易被駕馭和擴展,做這些運動將使你減少受傷機會。因此,花上5分鍾的時間,讓身體完全地活動開,有稍稍出汗的感覺是最好的。
二、做必要的伸展運動:當鍛煉一處肌肉的時候,它會變得緊綳而縮短,伸展運動就是幫助你放鬆肌肉,從而防止第二天的肌肉酸痛。做這個動作的最好時間是在完成熱身運動之後,同時須持續每個動作20~30秒的節奏,這將有助於肌肉鬆弛,使健身者獲得一個更有意義的伸展運動。
三、做必要的水分補充:正在進行運動時,身體會因流汗而迅速喪失水分,而這些液體必須及時補充,否則的話,隨時間的推移,身休就會出現脫水的現象,人也會感到口渴難挨。所以,在運動的從始至終過程中都不要忘記給身體補充水分。
四、運動最後需要必要「冷卻」:如同健身之前身體需要時間「預熱」一樣,身體在鍛煉之後,也需要時間恢復平靜,讓心率重歸正常。可以緩緩地放慢的動作,直到心跳還原至每分鍾120下或更少。當感到自己的心跳趨於緩和,呼吸也逐漸平穩時,也就完成了最後的「冷卻」工作。
❸ 如何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良好習慣體育課題方案
體育需要強調人們親自參加體育鍛煉,並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內容。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並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是體育教學成果的一個重要標志,而且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一、轉變觀念,提高對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要還是習慣於讓學生通過身體練習來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鍛煉態度、興趣和習慣,有的甚至棄之不顧。其實不然,如果沒有端正的鍛煉態度,又沒有鍛煉興趣和良好的鍛煉習慣,學生是無法真正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的,當然也就無法實現全面提高身體素質。相反,學生對鍛煉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鍛煉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加鍛煉。例如,現在的孩子大多不喜歡跑步,一聽到要跑步就叫苦,更談不上對於跑步有興趣和習慣了,可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我們身體素質的兩大基本素質,那麼如何才能提高學生跑步的鍛煉興趣呢?經過觀察發現:學生們普遍喜歡踢足球,剛才還在叫苦,可一踢起足球就生龍活虎什麼累都忘了。於是教師就有意識地多組織教學比賽,使學生的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不知不覺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同時,針對許多學生在比賽中體力下降很快,跑不快、跑不動了,教師及時指出:「速度素質和耐力素質是想踢好足球的基本保證。」這樣學生就能較自覺地練習跑步,教學效果就好多了。因此,體育教師應轉變觀念,在課堂教學中積極主動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二、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二是培養學生把體育鍛煉作為日常生活的一種需要,成為一種習慣。其中,培養學生科學地進行身體鍛煉是基礎,只有科學地鍛煉身體的習慣,才能稱得上良好的鍛煉習慣。
1.指導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種活動都是體育活動,也不是任何一種體育活動都能鍛煉身體和增強體質,不懂得用科學的方法鍛煉身體,不僅會影響鍛煉效果,還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只有懂得和運用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科學鍛煉的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鍛煉效果。還是圍繞踢足球的教學,如果一味讓學生亂踢,是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的,中小學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傷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傳授給學生。首先,讓學生了解人體的結構,各系統器官的功能,身體鍛煉的衛生常識,體育動作的規律特點,以及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人體生理變化的。這些基本知識可在保健衛生課中傳授。其次,讓學生懂得生理負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鍛煉程序,以及為什麼做與怎樣做准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等方面的知識。此外,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運用不同的鍛煉手段和方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身體鍛煉。
2.加強良好鍛煉習慣的訓練。良好習慣的形成,是意志與毅力的結果,只有經過嚴格要求,反復訓練和努力實踐才能形成。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必須努力盡可能堅強地形成學生良好的習慣,但為了達到這種目的最重要的還是正當行為的不斷練習。」因此,體育教師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要依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根據教與學的需要與可能,制定嚴密的、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計劃,有的放矢地逐個項目培養和訓練。讓學生准確掌握動作要領和練習過程,要由易到難,由單項到系列,由部分到整體,堅持不懈,反復訓練。教師還應經常督促檢查,持之以恆。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形成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3.培養訓練學生的良好鍛煉習慣,必須與培養學生對活動的興趣、愛好相結合。興趣,表現出具有的積極情緒,導致了行為上愛好某項活動,從而形成行為習慣。如果缺乏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就不可能產生對該活動的愛好,一般來說,也就不可能形成從事該活動的習慣。反之,隨著對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形成和愛好的增長,習慣性也就越強。學生們之所以踢起足球來不覺得累,就是因為他們非常喜愛足球這項活動。隨著我們對這項活動的深入,學生從「只知亂踢到踢出些門道」,踢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的愛好不斷增強的過程,及養成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習慣的過程。
三、把握形成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兩個因素。
1.發揮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學生模仿性強,體育教師是學生直接效仿的對象之一,對學生能否形成良好鍛煉習慣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的示範作用,認真貫徹課堂常規,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規范准確的講解示範動作技術,並且加強練習方法的指導。讓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經受一個科學鍛煉身體的過程,並且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通過明示和暗示的綜合效應,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
2.促使學生形成自律性。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學生是主體,外因需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設法將學生從被動鍛煉中解放出來,變被動鍛煉為主動鍛煉,才能達到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的目的。由被動鍛煉轉化為主動鍛煉,需要很強的鍛煉自覺性和自覺能力。因此,體育教師不但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良好鍛煉習慣,而且要幫助學生制訂有個性特點、具體切實的個人鍛煉計劃。嚴格規定鍛煉內容、方法、過程、運動量和時間等。教育學生要認真鍛煉,踏踏實實,從點滴做起。並引導學生加強對自己鍛煉計劃的實施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監督。不斷提高學生積極參與鍛煉的自律性,從而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習慣是逐漸養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監督的自動化了的行動方式。人的本性是愛動的,一般來說自幼就愛「玩」。那麼從小培養幼兒、兒童、少年和青年愛「玩」,會「玩」的習慣,加以正確引導,鞭策與鼓勵其成效也就愈大。
❹ 如何科學合理的進行體育鍛煉,包括什麼項目動作
請問你是男的
女的
55公斤其實也不算重
你可以在家做高抬腿
仰卧起坐
或者出去慢跑
等天氣暖和了
你還可以去游泳
去健身房等等
其實做什麼都可以去掉脂肪
只要你能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