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落即景作文
《日落即景》的作文可以以探索的主題去寫,描述從一開始的印象,到見過日落以後心情和感受變化的過程,最後最後以日落結束,但是卻又是一個開始來收尾。
正文:
同學們都說日落很美,我想日落不就是太陽下山嗎,有什麼好看的?
今天黃昏,我在陽台晾頭發,看見天空紅似火。太陽還在山頭,她像是女孩子剛化了妝的臉,紅撲撲、紅潤潤的。天空像是個大舞台,在萬道金光的照耀下,天空的雲彩開始變得五彩繽紛。僅紅色就有深紅的、血紅的、粉紅的、淺紅的,更不用說銀白、米黃、大紫等其它顏色了。
這時的天空真像彩色的大海,雲朵就像大海里大大小小的島嶼,但是比島嶼還要迷人,因為它是五光十色的。我想,就算是夏威夷,也沒有這么有活力。夏威夷的島嶼能像它這樣漂來浮去嗎?
雲朵也是挺好客的,一會兒相互握手,一會兒相互擁抱,似乎是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它們在聊些什麼,它們在做些什麼,我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知道它們一直在一起聊,一直到太陽落下了山坡,天色暗了下來。
太陽越落越下,整個兒都看不見了,光芒越來越少,天色越來越暗,那些「島嶼」也越來越朦朧,最後太陽徹底看不見了,但我知道,太陽落下去,它就會又從另一個地方升起來,而日落這一幕的風景,永遠印在了我的腦海中。
(1)戶外運動散文擴展閱讀:
在古代中國,詩人們喜愛以日落時分,夕陽垂暮的景色來舒發自己年懷已老,志不能伸的感受。在西方文學中日落也往往與憂郁等感情相連,比如在聖·埃克蘇佩里的《小王子》中的小王子就特別喜歡看日落,日落亦是終結的象徵,人老時也會被稱為遲暮之年。
人們經常將日落與夏天聯想起來,特別是居住於海灘附近的寫意生活及沖浪活動。這可能因為人們通常會在夏天日落時進行更多戶外活動。此外,在人們眼裡,日落時海灘的景色亦較其他時段美麗。
⑵ 梁曉聲的作品母親原文
原文如下:
淫雨在戶外哭泣,瘦葉在窗前瑟縮。這一個孤獨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親。有三隻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楊樹的眼睛。愣愣地獃獃地瞅我,我覺得那是一種凝視。
我多想像一個山東漢子,當面叫母親一聲「娘」。
「娘,你作啥不吃飯?」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榮城地區一個靠海邊的小小村莊的山東漢子們,該是這樣跟他們的老母親說話的么?我常遺憾它之對於我只不過是「籍貫」,如同一個人的影子當然是應該有而沒有其實也沒什麼。我無法感知父親對那個小小村莊深厚的感情。因為我出生在哈爾濱市,長大在哈爾濱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認為是遇到了家鄉人。我大概是歷史上最年輕的「闖關東」者的後代——當年在一批批被災荒從膠東大地向北方驅趕的移民中,有個年僅12歲的孓孓一身衣衫襤褸的少年,後來他成了我的父親。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道!那可是你的根!」
父親每每嚴肅地對我說,「咱」說成「砸」,我聽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兒。
我不知我該不該也同樣感到一點兒自豪,因為據我所知那裡並沒有什麼值得自豪的名山和古跡,也不曾出過一位什麼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還是極想去一次。因為它靠海。
可母親的老家又在哪裡呢?靠近什麼呢?
母親從來也沒對我說過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老家的話。
她的母親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斷定。彷彿是的。母親是出生在一個叫「孟家崗」的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許母親出生在佳本斯市附近的一個地方吧?父親和母親當年共同生活過的一個地方?
我很小的時候,母親常一邊做針線活,一邊講她的往事----兄弟姐妹眾多,七個,或者八個。一年農村鬧天花,只活下了三個--母親、大舅和老舅。
「都以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過來了。他睜開眼,左瞧瞧,右瞧瞧,見我在他身邊,就問:『姐,小石頭呢?小石頭呢?』我告訴他:『小石頭死啦!』『三丫呢?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訴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過氣去……」
母親講時,眼淚撲籟籟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頭。一針一針,一線一線,縫補我的或弟弟妹妹們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鬧鬍子,你姥爺把騾子牽走藏了起來,被鬍子們吊在樹上,麻繩沾水抽……你姥爺死也不說出騾子在哪兒,你姥姥把我和大舅一塊堆摟在懷里,用手緊捂住我們嘴,躲在一口乾井裡,聽你姥爺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乾井去說騾子在哪兒,鬍子見了女人沒有放過的。後來鬍子燒了我們家,騾子保住了,你姥爺死了……」
(2)戶外運動散文擴展閱讀:
梁曉聲,原名梁紹生。當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市泊於鎮溫泉寨。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創作出版過大量有影響的小說、散文、隨筆及影視作品。中國現當代以知青文學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現居北京,任教於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
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勞動。1977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編劇,1988年調至中國兒童電影制廠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及中國電影進口審查委員會委員。2002年開始任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1949年9月22日出生於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榮成。
1968年,高中畢業的他,趕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成為黑龍江生產 建設兵團的一名「兵團戰士」,在北大荒度過了7年的知青歲月。由於他擅長寫作,被批准參加了全兵團的文學創作培訓班。他參加文學培訓班期間,創作了小說《向導》,並發表在當時的《兵團戰士報》。
1974年,復旦大學的一名老師到兵團招生,通過《向導》一書得到老師力薦,隨後就讀於復旦中文系。
1977年從復旦畢業後,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從事文學編輯工作。他開始正式從事文學創作。知青生活經歷,是他文學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他相繼創作了北大荒知青題材的系列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師恩難忘》、《年輪》等等。
他的創作風格歸納為:現實主義的英雄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平民化風格,現實主義的寓言化風格。
梁曉聲的知青小說《知青》表現了悲壯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的特點,充滿激情是這個階段的創作風格。他的的小說《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輕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後對自身及過去經歷的肯定,梁曉聲因此也是「青春無悔」型知青文學的典型代表。
當中國走上現代化建設之路,社會開始轉型的時候,精英文學逐漸走向邊緣,世俗化的文學日益興起,梁曉聲的作品在關注知青這一群體的生存狀態的同時,開始將目光投向了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生活。
與其他作家尋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曉聲更多的是從平民立場出發,去描寫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現他們在艱苦的社會環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將人們心靈光輝的一面展現出來。在《人間煙火》、《父親》中,表現出的是梁曉聲平和的平民化創作風格。
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引入,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商品大潮沖擊著固有的價值觀。而梁曉聲則以他的社會責任感,對人民灼熱的情感,始終保持著冷靜的頭腦,依然勤奮地在文學園地里筆耕不輟,接連創作出大量緊扣時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與深刻反響的小說、散文等藝術形式豐富多樣的作品。
《浮城》這部作品猶可感受到梁曉聲本人的內在精神品格的提煉與追求、脈搏的熱烈跳動,這時的梁曉聲運用寓言式的描寫對社會及人性的丑惡進行無情的剖析,表現出了冷峻的創作風格。
⑶ 怎麼充實自己的生活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步伐越來越快,但是我們內心卻不免感受到總少點什麼,那麼怎麼充實我們的生活呢
⑷ 大學有哪些社團
大學的社團是非常多的,當你是大一新生去學校報到時,你就會被許多老生招新,被校園內各種各樣的社團搞得眼花繚亂。
文體類社團數量大、自由度高、活動豐富。對於很多高中畢業新進入大學的新生來說,這些社團對其可謂是大開眼界。
而且,有一些活動幾乎是必須報名社團才能參與的。比如說登山、擊劍、壘球等一些冷門運動,只有在社團才能找到足夠多的隊友,甚至純個人都不一定能接觸到相應的活動場所。另外像排戲劇、說相聲、組樂隊,社團內的水平通常都明顯的地高於「個體戶」。
也有一些活動,比如跑步、唱歌,其實未必需要社團。
不過,相比較而言,文體類社團的活動可能不太穩定,也比較依賴個別的核心成員的帶動。而且每個學校會有自己的特色社團,比如說北大的登山這樣的,也有一些社團會辦得比較不景氣。如果有認識的學長,可以提前問一問。
志願服務類社團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和文體類的共同點,就是很多志願服務由社團對接比由個人對接可行性高得多。另外,志願服務類的社團活動頻率、質量通常也比較高,因此這類型的社團基本上招人和運作都不愁。
大學生參加社團其實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條件,主要看你的個人素質和興趣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