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醫體質分類調查與判定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條目數x4)】x100這個怎麼算
人體本身就是個完完整整的一個小宇宙,它的體質靠平衡陰陽調合氣血來維持的。它沒什麼固定的規律數據條目等。
Ⅱ 中醫體質學分類包括哪些常見體質
中醫體質學根據各類人群體內陰陽氣血盛衰的不同,對致病因素的反應及發病閾值的相同,將常見體質分為九種: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血瘀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
Ⅲ 中醫體質養生分為哪些
中醫體質按照臨床分類有陽盛質,陰虛質,痰濕質,氣郁質,平和、氣虛、陽虛、版血瘀、濕熱、九種權<br><br>陽盛質:凡強壯的,聲高氣粗的,好動的人,屬於陽盛體質,陰虛質:這類人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紅或有顴紅,常有灼熱感,手足心熱,口咽乾燥,多喜飲冷,唇紅微干,冬寒易過,夏熱難受,舌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數。氣郁質:此類人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黃或蒼暗,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動,或憂郁寡歡,胸悶不舒,時欲太息。等
Ⅳ 中醫體質分幾類
體質的分類
中醫體質學主要是根據中醫學陰陽5行、臟腑、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理論來確定人群中不同個體的體質差異性.其具體分類方法有陰陽分類法、5行分類法、臟腑分類法、體型肥瘦分類法,以及稟性勇怯分類法等.
一、體質分類的方法
中醫學用陰陽學說來闡述生命運動的規律,說明健康與疾病的問題.所以,中醫學主要是用陰陽學說從生理功能特點對體質加以分類.本節對體質的分類採用陰陽分類法.應當指出,體質分類上所使用的陰虛、陽虛、陽亢以及痰飲、脾虛、肝旺等名詞術語,與辨證論治中所使用的證候名稱是不同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種在非疾病狀態下就已存在的個體特異性.
2、正常體質
「陰陽勻平,命之曰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因此,理想的體質應是陰陽平和之質,但是陰陽的平衡是陰陽消長動態平衡,所以總是存在偏陰或偏陽的狀態,只要不超過機體的調節和適應能力,均屬於正常生理狀態.因此,人體正常體質大致可分為陰陽平和質、偏陽質和偏陰質3種類型.
(一)陰陽平和質
陰陽平和質是功能較協調的體質.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其身體強壯,胖瘦適度,或雖胖而不臃滯,雖瘦而有精神;其面色與膚色雖有5色之偏,但都明潤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隨和、開朗,食量適中,2便調暢,對自身調節和對外適應能力強.陰陽乎和質者,不易感受外邪,少生疾病,即使患病,往往自愈或易於治癒:其精力充沛,工作潛力大,夜眠安穩,休息效率高.如後天調養得宜,無暴力外傷或慢性病患,則其體質不易改變,易獲長壽.
(2)偏陽質
偏陽質是指具有偏於亢奮、偏熱、多動等特性的體質.偏陽質者,多見形體偏瘦,但較結實.其面色多略偏紅或微蒼黑,或呈油性皮膚;性格外向,喜動,易急躁,自製力較差;其食量較大,消化吸收功能健旺.偏陽質者平時畏熱、喜冷,或體溫略偏高,動則易出汗,喜飲水;精力旺盛,動作敏捷,反應快,性慾旺盛.
偏陽質的人對風、暑、熱邪的易感性較強,受邪發病後多表現為熱證、實證,並化燥、傷陰.皮膚易生癤瘡.內傷為病多見火旺、陽亢或兼陰虛之證,容易發生眩暈、頭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此類體質的人陽氣偏亢,多動少靜,有耗陰之熱.兼之操勞過度,思慮不節,縱欲失精,則必將加速陰傷,而發展演化為臨床常見的陽亢、陰虛、痰火等病理性體質.
(3)偏陰質
偏陰質是指具有偏陽不足、偏寒、多靜等特性的體質.具有這種體質的人,多見形體偏胖,但較弱,容易疲勞;面色偏白而欠華;性格內向,喜靜少動,或膽小易驚;食量較小,消化吸收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或體溫偏低.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慢.
偏陰質者對寒、濕之邪的易感性較強,受邪後多從寒化,表證不發熱或發熱不高,並易傳里或直中內臟.冬天易生凍瘡.內傷雜病多見陰盛、陽虛之證.容易發生濕滯、水腫、痰飲、瘀血等病症,具有這種體質的人,陽氣偏弱,易致陽氣不足,臟腑機能偏弱,水濕內生,從而形成臨床常見的陽虛、痰濕、痰飲等病理性體質.
Ⅳ 國家新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具體文件內容是
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
《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標准制訂工作2006年6月正式啟動,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中華中醫葯學會體質分會編制完成。標准共分為范圍、術語和定義、中醫體質9種基本分類和特徵、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附錄(中醫體質分類和判定表)5個部分。中醫體質學者根據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特點及反應狀態,對人體體質進行了分類,制訂出中醫體質量表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該標准應用了中醫體質學、遺傳學、流行病學、心理測量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體質專家、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多次討論論證而建立,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出良好的適應性、可行性.
該標准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個類型,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准化工具,並在國家973計劃「基於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
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該標准具有指導性、普遍性及可參照性,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並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標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醫葯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等)試用。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 (B型)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 (C型)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 (D型)
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徵: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郁質 (H型)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葯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
判定方法
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每一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依標准判定體質類型。
原始分=各個條目分值相加。
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 /(條目數× 4 )〕×100
判定標准
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判定標准見下表。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
示例1:某人各體質類型轉化分如下:平和質75分,氣虛質56分,陽虛質27分,陰虛質25分,痰濕質12分,濕熱質15分,血瘀質20分,氣郁質18分,特稟質10分。根據判定標准,雖然平和質轉化分≥60分,但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並未全部<40分,其中氣虛質轉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為平和質,應判定為是氣虛質。
示例2:某人各體質類型轉化分如下:平和質75分,氣虛質16分,陽虛質27分,陰虛質25分,痰濕質32分,濕熱質25分,血瘀質10分,氣郁質18分,特稟質10分。根據判定標准,平和質轉化分≥60分,且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40分,可判定為基本是平和質,同時,痰濕質轉化分在30~39分之間,可判定為痰濕質傾向,故此人最終體質判定結果基本是平和質,有痰濕質傾向。
專家答疑
判斷出體質後如何調理?
中醫體質課題組成員、北京中醫葯大學倪誠副教授:體質是可以調整的。體質既稟成於先天,亦關系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然而,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由於因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體質發生變化。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變性。這種特徵是體質可調的基礎。
葯物及有關治療方法可糾正機體陰陽、氣血、津液失衡,是體質可調的實踐基礎。比如我們創制的化痰祛濕方能減少體內脂肪積聚,改變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濕體質,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轉,並能防止肝纖維性變。
重視不同體質對疾病與證候的內在聯系及對方葯等治療應答反應的差異是實施個體化診療、貫徹「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實踐,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或益氣,或補陰,或溫陽,或利濕,或開郁,或疏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動靜、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以實踐中醫「治未病」。如陽虛體質怕冷的人,在飲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薑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還可食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
Ⅵ 中醫體質分類
你好。中醫沒有絕對的體質分類,只有辯證。以前有六經辯證,近幾十年八綱辯證比較流行。以八綱辯證來講,有陰陽,虛實,表裡,寒熱。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是獨一無二的,都要從具體情況具體出發來進行具體的辯證分析,然後再以此為基礎,找到一條最合適的路來將身體調整回最本原的動態平衡狀態。
希望有所幫助。
Ⅶ 根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怎麼判斷自己的體質
中醫判斷自己的體質主要是感覺第一神清氣爽,第二呼吸順暢,第三有食慾感有飢餓感,第四大小便正常,第五全身輕松自如,輕便靈活,有一股用不完的勁,第六思想意識強烈,意志堅定。身體在中醫看來是個小宇宙,是整體,五臟六臟相互都有相輔相承的作用,所認不能分開進行看待和醫治,不能拿西醫的觀點對待中醫,至於表格,數據,細胞,對中醫來說只是個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