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質舞蹈 > 科研人員健康體質

科研人員健康體質

發布時間:2021-03-15 13:04:50

A. 如何應對科技發展帶來人身體素質大不如之前。

多運動,保持健康,愛普蘭的空氣凈化器能夠過濾PM2.5,感覺還是更合適。

B. 科技的發達,會不會導致人類身體素質的退化

自然界的進化法則是優勝劣汰.在原始野外環境下,各種生物不斷地產生各種各樣的變異型,再由惡劣的環境將其中體格健壯的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的個體保留下來,經過數十億年的進化,現存地球上的動物基本上體質都是很強的.但人類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演化規律,人類可以通過製造各種工具和團結協作來提高所有個體的生存機率.野外環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而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類產生的變異型就都得到了保留,因為變異的不定向性和多數有害性或中性,多數產生的人類體質變差的變異就都被保留了下來.這是第一條路徑. 另外,第二條路徑,在人類殘酷的各種戰爭中,往往最有力量的人死亡率最高,而保留下來的往往是婦女或老弱病殘,二戰後的蘇聯就是絕好的例子. 第三條路徑.由於野外殘酷的生存環境,迫使生物在幼小的時候便經受了嚴酷的考驗和馴練,而在人類社會,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所從事的體力勞動強度越來越小,人類總體上所受的鍛煉也越來越少,這也使得人類的體質在一定程度上退化.但我認為這是主要原因,因為近幾年發現的狼孩,在野外與正常的狼一樣長大、捕獵、生存,這說明人類的潛質仍然很強,畢竟原始人數百萬年的進化不是文明社會幾千年就可以完全抵消的.

C. 什麼體質的人最長壽

長壽,永生是很多很多人的追求,為達到此目的,這些人求神拜佛,尋醫問葯,修身養性等等一切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但人該生的生,該去的去,大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的法則來改變的,不是服幾顆丹葯就可以長壽或永生的,生命終究只是個循環。


D. 科技越發達,人的身體素質會隨之退化嗎

顯然人體素質會下降的,舉個簡單的例子,空調和電熱毯的存在,長時間使用會使人的產熱機制弱化.注意觀察生活你會發現很多

E. 人體體質有什麼區別嗎

從中醫角度對人的體質進行分類,可分為9種基本類型。 記者今天上午從中華中醫葯學會獲悉,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今天將出台,此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分類和體質辨識研究及應用的規范性文件。《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對中醫體質9種基本類型與特徵進行了詳細介紹,每種體質分別在總體特徵、形體特徵、常見表現、心理特徵、發病傾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等六大方面進行判定。 據悉,本標准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應用,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參考依據。《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是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立項並主管、中華中醫葯學會負責、中華中醫葯學會體質分會編制完成的。 9類體質表現與調節方法 1.平和質 平和質是正常的體質。 ●調節:飲食有節制,不要常吃過冷過熱或不幹凈的食物,粗細糧食要合理搭配。 2.氣虛質 肌肉鬆軟,聲音低,易出汗,易累,易感冒。 ●調節:多食用具有益氣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黃豆、白扁豆、雞肉等。少食空心菜、生蘿卜等。 3.陽虛質 肌肉不健壯,常常感到手腳發涼,衣服比別人穿得多,夏天不喜歡吹空調,喜歡安靜,性格多沉靜、內向。 ●調節:平時可多食牛肉、羊肉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 4.陰虛質 體形多瘦長,不耐暑熱,常感到眼睛干澀,口乾咽燥,總想喝水,皮膚乾燥,經常大便干結,容易失眠。 ●調節:多食瘦豬肉、鴨肉、綠豆、冬瓜等甘涼滋潤之品,少食羊肉、韭菜、辣椒、葵花子等性溫燥烈之品。適合太極拳、太極劍、氣功等項目。 5.血瘀質 皮膚較粗糙,眼睛裡的紅絲很多,牙齦易出血。 ●調節:多食山楂、醋、玫瑰花等,少食肥肉等滋膩之品。可參加各種舞蹈、步行健身法、徒手健身操等。 6.痰濕質 體形肥胖,腹部肥滿而松軟。易出汗,且多黏膩。經常感覺臉上有一層油。 ●調節: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冬瓜等。因體形肥胖,易於睏倦,故應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運動鍛煉。 7.濕熱質 面部和鼻尖總是油光發亮,臉上易生粉刺,皮膚易瘙癢。常感到口苦、口臭,脾氣較急躁。 ●調節:飲食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黃瓜、藕等甘寒的食物。適合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 8.氣郁質 體形偏瘦,常感到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常有胸悶,經常無緣無故地嘆氣,易失眠。 ●調節:多食黃花菜、海帶、山楂、玫瑰花等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氣郁體質的人不要總待在家裡,多參加群眾性的體育運動項目。 9.特稟質 這是一類體質特殊的人群。其中過敏體質的人易對葯物、食物、氣味、花粉、季節過敏。 ●調節:多食益氣固表的食物,少食蕎麥(含致敏物質蕎麥熒光素)、蠶豆等辛辣之品。 居室宜通風良好。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可防止對塵蟎過敏。

F. 科技進步對健康有什麼影響

科技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武器,科技改變和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科技也在不停的促進改變和影響著人類的健康。自古至今人類的生命健康與科技的發展進步不無關系。今天人們的壽命在不斷的延長,人類抵抗疾病的能力也不斷的增強。在青黴素沒有被發現以前一個小小的傷風感冒就可以奪走人的生命,而今天各類抗生素的發明和更新換代的發展已經使我們的生活質量人們的健康指數不斷的被提高。各色各類疫苗使人類抵禦疾病的能力不斷的增強,使猖狂一時的傳染病諸如:霍亂、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得到有揭止。才得以今天人類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健康科技的發展促進人人類身體的健康延長了人們的生命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使更多的病人解除了病痛的折磨,使大多數人更有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上來。
然而事物的發展往往有他的兩面性,科技的發展進步促進了人類的健康,但一些食品添加劑的發明發現卻在危及著人類的健康。據報載現在隨著化學工業的發展,人類已經發明創造出不計其名目繁多的食品添加劑。你燒上一鍋湯只要滴上幾滴這種化學合成的添加劑立馬就可以使煲的湯鮮美無比,甚至可以改變湯的性質,燉的明明是魚湯可放了某種化學物質後就可以使魚湯成為雞湯的味道,且不說它對人體是否帶來危害單就利用這個化學合成劑就足可以使腐爛變質的食物變得鮮美無比。吃這樣的食品我們能放心嗎?前些年在麵粉中添加一種叫吊白塊的食品添加劑據說可以給麵粉增白,其他沒有任何作用,吃出了多少病人;在鴨蛋辣椒醬里添加蘇丹紅改變其色澤;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以及最近的聖元奶粉激素事件等等。這一樁樁一件件也都是因為科技的發展發明創造出了這種種化學合成制劑激素才危害到人類的健康才威脅到人類的生命。難道是科技進步的錯?難道說不該發明創造出這種種化學制劑?答案肯定是否定的。科技的發展進步本沒有錯,錯就錯在沒有好好利用科技成果的某些人身上,錯就錯在那些唯利是圖利慾熏心的不法商人身上,是他們利用科技損害著人類的健康摧殘著人們的生命和良知。沒有了道德的底線對人類生命的肆意踐踏和摧殘,利用新的科技成果不是造福人類而是草菅人命,利用科技貪婪的吞噬著人們的生命及財產。這不是科技發展的錯,這更不是發明創造這些科技成果的人的錯,而是那些沒有了道德底線唯利是圖的不法商販的錯!
科技給我們帶來了身體的健康,可以利用科技的發展醫好我們的身體增強我們的體質,能醫身卻醫不了我們的心。我們只有好好的駕馭高科技使它為我們的建康保駕護航,而不是被那些壞了良心的人利用科技毀掉我們的健康。

G. 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狀況這么不樂觀,「毛病」到底出在哪

在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中,內因的作用並不是主要的,只佔15%,而外因卻佔85%,其中社會因素10%、醫療因素8%、氣候地理因素7%,而個人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佔60%。由此可見,不良生活方式是導致高知不高壽的主要原因。

1、工作壓力過大:那些事業有成的知識分子,工作壓力非常大,自己想搞好工作,又面臨激烈的競爭,許多專家長期不能按時下班,甚至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據了解,這類人在知識分子中為數不少。

2、生活沒有規律:許多知識分子為了事業,常常是飢一頓,飽一頓,吃飯只是他們延續生命的需要,完全談不上生活的樂趣。為了科研,他們甚至晝夜顛倒,打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

3、長期的緊張狀態:長期處於緊張環境中,對人體健康也是不利的。資料顯示,緊張是使人壽命縮短的最主要因素。

4、持續的疲勞狀態: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長期緊張的工作,使許多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中。

改善:良好的生活習慣是第一步

那麼,在改善科技人員的健康狀況方面,我們應盡量做到以下五點:

1、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沒有規律、熬夜、睡眠不足、長期緊張和疲勞,都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實際上,任何一個人要完全做到這些是有難度的,但我們要盡量調節自己,不能讓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長期伴隨著我們的生活。應該努力做到該吃飯的時候就要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要睡覺,不要長期讓自己處於緊張和疲勞的狀態,對於改善健康狀況是有好處的。

2、定期體檢:健康體檢是發現身體潛在問題的有效方法,定期體檢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身體的疾病,因此,我們不能借口工作忙而放棄體檢,應每隔1-2年就做一次全面的體檢。

3、注意身體的求救信號:人體出現疾病的時候,身體或多或少都會發出一些信號,如:疼痛、發燒、心前區不適等表現,重視身體的這些求救信號,及時到醫院就診,是可以避免更嚴重的後果發生的。

4、加強身體鍛煉:身體是工作的本錢,良好的身體是健康生活的必要條件,因此,科技工作者無論再忙,每天應該抽出半個小時從事身體鍛煉,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快步走、打球或者游泳等運動,對於增強體質,提高對疾病的抵禦能力是有益的。

5、及時治療疾病:對於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應該堅持服葯,不可因為工作忙而忘記服葯。這些慢性疾病的控制,對於預防這些疾病的嚴重並發症的發生是有好處的。

因此,科技人員的健康狀況的改善,除了需要各級領導的關心外,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員要有健康意識、預防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只要做到這幾點,健康狀況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H. 重慶人文科技學院體質健康標志沒達標可以申請三號學生嗎

如果你的體質健康沒有達標的話,是不可以申請的,因為你沒有達到它的申請要求

I. 各國國民的體質排名

我國和日本國民體質研究之比較

內容提要】對中、日兩國的體質研究狀況進行了比較,結果認為,兩國體質研究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研究方向、指導思想和評價內容等方面;兩國對體質研究的相同點表現在:體質研究均隨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而逐漸深入;研究對象均由學生開始,逐漸轉向全民,並建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據此,提出了發展我國體質研究的建議。
【關 鍵 詞】體質/研究/健康/評價/中國/日本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各種文明病隨之而來,人類健康受到極大威脅,於是健康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體質作為衡量健康的重要內容,也必然受到關注。許多國家都想通過重視體質研究來解決國民健康問題。美、日等國在19世紀末就以學生體質測試率先開始了研究,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各國的體質研究均呈現出各自的特點和相同的發展趨勢,從體質的概念、體質評價的內容、體質測試指標的變更等到學校體育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等都各有其特點,本文擬從日本體質研究的比較分析中得到一些啟迪,以完善我國的體質研究。
1 日、中體質研究狀況
1、1日本
日本是青少年兒童體質調研資料最全的國家,他們把體質稱為體力,並積累了1898年以來100多年的青少年兒童生長發育的全部資料,其研究突出地反映了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在此也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以前):戰前醞釀階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身體活動能力的調查,檢測了身高、體重、胸圍、上臂圍、下肢圍、飲食量、肺活量、握力8項指標,以後又增加了力量(懸垂屈臂)及疾病狀況的檢查。1939年為戰爭所需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國民體質測定,以期實現對外擴張政策。
第二階段(1945-1960年):戰後調整階段。日本戰敗後,為恢復國民健康,對其進行了「體力測定」,分別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都曾以8~18歲男、女青少年為測定對象,進行了跑、跳、投、懸垂及靈活性的測定。
第三階段(1960年以後):快速發展與改革完善階段。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的突飛猛進,使日本社會向著信息化、國際化、多樣化、老齡化方向發展,國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響,而先進的科技水平和社會環境也為國民體力測定的研究和學校體育的變革提供了條件。於是,於1963年文部省在對6~9歲學生頒布了《小學低、中年級運動能力測驗實施要案》後,1964年開始為10~29歲的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中等專業學校、短期大學、大學和勞動青年頒布了運動測驗實施要案。《要案》中規定,10~29歲的青少年必須進行「體力診斷測試」和「運動能力測試」。從1967年開始,對30~59歲壯年進行體力測定,並且更加註重國民體質測試的開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國范圍內分別按各自《實施要案》對國民進行統一的體力測定,並由文部省提出年度的《體力、運動能力報告書》,以此公布全國體力測定的概況和結果。在施行多年後又於1999年進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測試指標。新的測試指標與過去相比有3個方面的變化:1)減少了測定指標數量。如10~29歲年齡段的測定指標原來共有14項之多,新的測定指標在各個年齡段只規定5~8項;2)設置了各年齡組通用測定指標是: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體前屈;3)重新劃分了年齡組,分為小學、中學、20~64歲、65~79歲共4段,加大了低年齡段的跨度。
1.2 中國
我國對國民體質的研究也非常重視,從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政策以及領導人的講話到國民體質測評工作的要求、規模等都能充分體現出來。本文也將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解放前):測試探索階段。在近代外國入侵的歷史背景下,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國民體質極度衰弱,從而倡導「強國強民,尚武救國」,並以學校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確立了重要地位為標志,我國許多學者對部分青少年兒童身體發育(主要是形態發育測量)做了調查。但是,由於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測試樣本和指標都無法反映中國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特點。因此,僅代表我國早期對體質研究的探索。
第二階段(1949-1978年):體質研究的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盡管有規模的體質測試有15次之多,共測試了40多萬學生,且學校體育也以「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根本任務,但此時並未對體質進行明確的界定,它所包含的內容也很模糊,並受當時社會、經濟及政治等因素的影響,或缺乏統一組織、統一方法與要求,或測試指標太少,或年齡段不齊等問題,材料難以進行比較,也無法得到代表中國人身體發育特點的綜合資料。第三階段(1979-2000年):規范化階段。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經濟、社會狀況發生很大變化,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加強了對體質的研究,在1979年對全國16省(市)大規模體質測試的基礎上,於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由我國原國家體委、教育部和衛生部等部門聯合組織,對我國7~22歲學生進行了形態、素質、機能和健康20多項指標的大規模體質調研,同時,每年還進行小規模的抽樣測試,且從1979年以後,每5年就對其做大規模測試;1997年還對我國成年人第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體質調研;此後,2000年又進行了有史以來年齡最齊(3~69歲)的國民體質調研,並在測試中增加了問卷調查。從而加快了我國體質研究的發展,在研究論文的數量、質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並推動了我國學校體育改革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實施。在學校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基礎上,已開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評價的指標也從身體運動素質指標向健康素質指標過渡。這表明我國體質研究已進入一個新階段。

2 日本體質研究與中國體質研究的比較

2.1差異
2.1.1 對體質概念的理解的差異
日本和中國對體質的理解大致相同,均包括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幾方面,僅在形式和提法上有所不同。日本認為體質是身體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綜合。身體因素指身體的體格、體型、體能和對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能力和適應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氣質、智力、判斷等。
中國則在1982年的泰安會議中對體質作了明確的界定,認為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體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
2.1.2 在科研方向和與社會的聯繫上的差異
日本有明確的科研方向,有嚴密的科研計劃、多渠道的課題來源,以及專門的學術機構,並通過這些機構和社會的緊密聯系,進行多學科的交叉研究和廣泛的學術交流,推動學科不斷發展。
我國體質研究在與醫學、生物、遺傳等學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沒有充分發揮其優勢,不僅在研究范圍上有局限,而且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也顯單薄;在社會聯繫上,也顯得脫節,並且還沒有一個方便快捷的體質評價系統對社會體育參與者的體質進行測量和評價。這不僅使體質的科研工作力量顯得異常薄弱,而且無法保證體質評價與研究的質量。
2.1.3 在指導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異
日本的體質研究指導思想在學校體育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它將青少年體力測定作為中學體育課法定內容,在每年5、6月進行,倡導「快樂體育」和「生涯體育」,通過「生存潛力」和內在動機來喚醒和激發個體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每個學生能要校期間掌握1種以上的體育鍛煉項目,養成自覺參與活動的習慣,從而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真正用強烈的自我鍛煉意識去倡導終身體育,通過體力測定來檢測鍛煉效果,以實現終身健康。
我國在這一點上不如日本,指導思想在具體實施中與目的不吻合。我國體質測試的目的:是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其身心健康。在實踐中卻把重點放在測試的過程和結果上,僅著眼於大群體青少年兒童或國民體質的整體評價,而不涉及個體評價,甚至個體就不知道自己的測試成績,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體質健康狀況;而在學生達標測試中,又將運動素質成績的好壞與體質水平高低對等起來。實際上,運動素質成績好,並不一定體質好。這就不利於個體合理而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健康狀況,也不利於人們更新思想和樹立正確、合理的健康觀念。因此,我國在體質研究中,對個體測試結果的評價和激發個體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指導思想方面顯得不足。
2.1.4 在評價內容和評分方法上的差異
日本測試內容由體力診斷測試、運動能力測試兩部分組成。在評分方法上採用標准百分,可以反映出個體成績在集體中的位置,利於設計未來的鍛煉計劃。
美國,體質評價內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與耐力、身體柔韌性、身體組成4方面,它隨人們對體質內涵的理解而經歷了由掌握運動的基本必備素質,逐漸擴大到身體健康所必需的機體適應能力的變化過程。在評分方法上,採用常摸標准和效標參考標准,能快速判斷被測個體某一指標的水平是否適宜,而且能判斷個體與他人的差距如何,並決定是否參加鍛煉等。這種評價方法有眾多可借鑒之處。
中國的體質評價內容在5次測試中沒有太大改變。主要分為4部分:形態、機能、素質、健康(健康指標始於1985年),心理評價內容在測試中未曾涉及,但有部分學者在其它研究中作過調研。在評分方面跟日本有相似之處,也採用百分位法進行評價,但未能建立適合中國人自身特點的健康標准。
2.1.5 在運用先進科研儀器、設備上的差異
以日本為例,體質研究是築波大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同時,日本東京體育大學所屬體育科學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科技中心,也把體質作為一個重要問題來研究,他們不僅有各學科的專用儀器,還有體力測定與分析的配套的綜合性測試儀器,許多儀器都與運算、顯示系統相連接,能及時得到運算和分析結果。我國儀器、設備相對落後。
2.2 相同性
2.2.1.各國對體質概念的研究都較晚,體質研究的內容隨著各國經濟、文化等條件的變化,才逐漸豐富起來,並逐步引起重視;衡量體質的指標經歷了由身體形態——素質與運動能力——兼顧機能——健康指標,最後逐漸趨於合理化的變化過程。
2.2.2.各國體質研究的目的均受當時的歷史、政治、社會等因素的影響,同時,研究的結果也對國民健康、經濟發展和法規、政策的頒布起到重要作用,從而也設立了相應的鍛煉標准和健身計劃。
2.2.3.各國體質研究的對象均由學生開始,並且一直以來都受到重視,因此,對學生的體質研究都較為系統。但由於測試儀器、設備、方法的變化和學生是否發揮出真實成績等原因,在測試的可靠性和評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爭議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對學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落後於生理方面的研究,對其體質某些指標下降的原因分析不足,對提高體質水平的途徑和方法的研究也不足。在學生體質發展趨勢上,各國的研究都呈現出相似的趨勢:學生耐力素質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2.4.各國體質研究的最終目的都轉向全民健康。目前,普遍認為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是影響人體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人們學習和工作乃至提高未來生活質量的重要條件。現在,身體健康素質這一概念及其評價指標,包含身體成分、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軟性等越來越多應用於各國的學生體質健康乃至全體人群的國民體質健康的評價之中。在體質研究中也增多了醫學指標的探討,想通過體質研究與健康研究緊密結合和加強與國際的聯系來改善各國國民健康。

3建議
3.1加強交叉學科的研究和國際間的合作,對各國的體質研究進行橫向、縱向的比較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體質研究在推動人類健康工程中的作用。

J. 如何理解科學的、全新的健康理念談談你的看法哪位仁兄幫忙寫下~~~謝了

建議你可以看看劉長喜教授的《生態養生詮論》,劉長喜教授談:科學健康生活的新理念 ,如:為了全面系統宣傳普及健康新理念、新知識,提高人們的健康生活方式的行為和能力,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副會長、《生態養生詮論》專著主編、《生態養生1236健康新法則》的倡導者,劉長喜教授來到演播室,與網友們共同探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話題,企盼能對網友的健康有所裨益。

【光明網】:劉教授,前一段時間媒體報道,近年來,有很多青年才俊,企業家、演藝界名人還有領導幹部,比如公安部的劉德傅部長等,英年早逝的現象屢見不鮮,家庭、社會造成了極大的損傷,您怎麼看待這一現象?

【劉長喜】:這是目前經濟社會存在的一種不和諧現象,尤其是近幾年,由於經濟的高速發展,中青年社會精英們的壓力逐漸增大,肩負著家庭、單位、社會等的多重壓力,又無暇調整自己的身體,有的甚至明知自己已經患病,還不重視等,導致這種現象頻繁發生。據衛生部等權威報道,到目前為止,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很高,患病人數已經達到了1.6億人之多,從這個比率去看,假如咱們國家現在有不足14億人口,那就是十分之一還多。十個人,就有1.15個人是高血壓。

【光明網】:那這個比例還是非常高的,太可怕了。

【劉長喜】:是的,這非常可怕的現象!那麼冠心病,現在我們國家已經達到了五千多萬人,更為可怕的一種現象,是20歲以上的糖尿病的患者已經達到了9.3%。如果按照這種現象去推測呢,那麼,全國接近九千多萬人。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達15.5%,推算處於此階段人群約1.48億。這將會推動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等重點慢性病患病率更加快速地增長,

所以說,這些英年早逝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光明網】:您覺得產生這些社會現象的原因是什麼?怎麼都那麼年輕,就得了這種病?

【劉長喜】:我認為,這種現象的關鍵是自我對健康的重視不夠,甚至忽視自己健康的原因,確切的說是健商不足或者健商太低。就是健康的商數不足所導致的。像很多人有了冠心病、有了高血壓,有了糖尿病不吃葯,說吃葯有副作用,殊不知服葯的副作用遠遠小於慢性病對機體的損傷。還有一些人呢,認為是過度勞累導致的,有些人自認為身體很好,從來沒做過體檢,沒量過血壓,不知道自己是高血壓,也不知道自己是冠心病。其實不然,我在《生態養生詮論》書里反復強調,從健康到疾病,它是一個逐漸逐漸的演變過程,一開始有一點點危險因素,逐漸逐漸增加了,像血壓偏高,逐漸到高血壓,逐漸到動脈硬化,到血栓形成,它是一個慢慢的演變過程。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早期治療,早期干預,就不會出現所謂的突然一下就死亡了,猝死了!社會上叫過勞死。所謂的過勞死這種現象,在發生前肯定會有一系列的身體表現,早就有症狀在提醒你,關鍵在於自我健商太低,沒有起碼的常識,自己沒有發現而已,因此,要重視健康啊!在重視健康的同時,還要管理健康,經營好有限的健康資源。很多人經常說一句話,健康是「1」,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你有事業、有金錢、有權力、洋車、洋房等都是「0」,如果沒有「1」的話,所有的一切都等於「0」。健康這個一把握不住,那麼你的車、房、財、權等等再多的東西,又怎麼樣呢?如果說把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努力一步,我事業成功一步,我就掌握一個。我有了一篇論文,我完成了一個事業,我有了一個科研成果,我的職位提高一級,我的工資漲了,我掙的錢多了,前面健康這個一後加一個零就多一位數,所以健康最重要。但這個健康要靠自己去把握,關鍵在於自己,自己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就要早期地去學習健康知識,然後呢,了解健康的科學生活方式並且努力去實踐。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概念,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這個健康概念是「健康是指身體沒有疾病或者不羸弱,而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能力三個方面均處於良好的狀態。」就其中講社會適應能力的問題,我就在思考,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等戰爭對健康的影響,我又在想環境污染問題、淮河污染、長江污染、水源污染等,記得當時由於松花江水污染,整個哈爾濱城市飲水都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我就想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實在太大了。因為我大學學中醫,研究生學免疫學,博士又學營養學以及葯理學,從大衛生的角度考慮,家裝對健康的影響問題。我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工作時,很多人就找我們幫忙,家剛裝修完,能不能到家幫檢測一下,看看二甲苯等這些東西是不是超標?因此,我就在想,社會因素不足以代表環境,不足以代表整個我們的生存環境對機體健康所帶來的影響,這樣我就提出來了一個新概念,生態的健康觀,在世界衛生組織1948年提出的健康概念基礎之上,我就提出來了生態的健康觀。第一句話跟世界衛生組織的概念不一樣,不是身體沒有疾病或不羸弱,而是什麼呢?身體、生理以及與其生存環境的良性互動和和諧適應。那生存環境包括社會環境,也包括自然環境。這樣就比社會環境更廣泛了一些。生存環境么,我們家裡的生存環境;那麼,自然環境,如環境污染的問題等,就都包括進來了。良性互動和和諧適應是健康的重要指征。

但這篇論文發表了以後呢,在世界各國反響挺大,也得到了很多人的積極響應。我進一步引申為,社會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的問題。你看,科學發展么,也談到了生態的問題,環境的問題,現在環保,現在節能、低碳經濟等,這個產業都有多大,社會各界高度重視,減排,那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問題,那個溫室效應問題。這些因素綜合起來,都是我們健康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為此,我就提出了,生態的健康觀以及生態的自然死亡觀,《生態養生全論》的背景就是這樣提出來的。

【光明網】:那我看您這兒有一個「生態養生1236健康新法則」,這里有什麼特殊含義?

【劉長喜】:生態養生1236健康新法則,這是結合衛生部陳竺部長提出來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當時,我說陳部長是「上醫」,就是上醫治國的理論。當了部長以後,不先急於搞醫改,搞醫院建設,搞投資啊,而是提出了改變中國人的整個疾病現狀的核心問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這個全社會都應該積極響應的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的問題實在好啊!為此,衛生部就在全國范圍內,2007年的9月份就發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那麼第一期計劃就是「健康121行動」,就是「日行一萬步,吃動兩平衡,健康一輩子。」那麼,我就在想,陳竺部長是院士,部長提出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我提出生態的健康觀,那麼怎麼樣配合衛生系統的要求,怎樣配合陳竺部長向全社會推廣這個知識呢?經過全面系統地分析,健康生活方式在整個健康,按照百分之百來說,健康生活方式就佔有60%到65%。而醫改,醫療體制改革,那個僅僅佔有10%到7%,遺傳因素佔有10%到15%,社會因素佔有10%,環境因素再有7%到8%。那麼,最大的一塊決定健康60%以上的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把握了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把握健康,因此,我就提出來了,生態養生最關鍵的是要把握住這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沒有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就不能談健康。這就是1236法則的「1」,是生命常青樹的根,根盛才能葉茂。這也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老莊哲學思想。

那麼,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了,理論源於什麼呢?很多人說中醫好,很多人說西醫好,到底哪個好呢?美國人提到健康管理,提出健康管理與生產力的概念,健康管理好。那麼,日本人又提出來了健康管理,同時提出來了全民健康檢測。韓國、日本都重視東洋醫學、漢方醫學。那麼,我大學學中醫,碩士學免疫,研究生學營養,我該怎麼辦呢?我不能說,我學了中醫我就說中醫好,那我又學了西醫,我再說西醫好,那我就是陰陽人了。我認為,中醫也不全面,西醫也不全面,科學要整體地全面的,最好是中西醫結合,所以我就提出了「2」,那就是依據中國的中醫,傳統的中華民族的養生文化,並且以西方的健康管理理論與實踐為指導,一個中醫,中醫養生,一個西方的健康管理,兩個結合,這就是「2」。那麼,三是什麼意思呢?有的人喜歡運動,就說天天運動就行了,有的人注意飲食,就說飲食重要,很少去體檢。很多人血壓、血脂、血糖都異常,就是因為不體檢而不知道。很多人脂肪肝很嚴重了,總是肝區悶,經常腹瀉,就是不知道他有重度的脂肪肝。血脂很高,抽血檢測的時候,抽出的血呀,過一小會兒,上面一層像豬的大油似的,從來不知道自己血脂高。還有很多人,體檢完了就把體檢報告丟掉了,沒有很好的記錄自己的健康狀況,自己的健康曲線如何?發展趨勢怎樣?如何進行干預等,全然不知。這就涉及到了非常專業的健康管理了,需要有專業人員管理健康,就像保養汽車的4S店一樣,人體這個最精密的儀器的4S店必須是有專業人員組成的專門機構來完成,而且要遵循監測、評估、干預三步驟。先是重視起來體檢,叫健康監測,體檢完了之後要懂得你體檢的這些內容,哪些是好的指標,符合標准,沒事。哪些是危險指標,哪些是已經處於亞臨床狀態了,必須及早干預,若發現疾病就必須進行葯物治療,這叫評估、分析。然後,分析完了呢,你還得有科學合理的健康綜合促進方案,如合理地運動、合理地用葯啊、合理地飲食啊,等等。那麼,情志、飲食、運動、起居等方面呢,就是非葯物療法。那麼,得了病了,要合理地用葯,科學用葯,這就是葯物干預,又叫疾病干預,「3」就是這樣提出的。整個健康綜合干預要從情志、飲食、運動、起居、中葯、保健食品、四季養生等技術和方法入手。

【光明網】:這就是後面的六嗎?

【劉長喜】:是的,這就是1236法則的「6」。這六大養生技術,就是說要通過情志、通過飲食,通過運動,通過起居,通過一年四季順應自然變化的四季養生,還要有中葯保健食品。很多人說保健食品太亂了,我不贊成這個觀點,好的保健食品的確有很好的保健效果的,只是有些不法商家惟利是圖,影響了保健食品的聲譽。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還是不能達到健康的目的,還是不能實現理想的健康指標,就要用一些中葯進行調理了,我要強調的是在出現偏頗體質後,名老中醫調養與診療是十分必要的。這就是六大生態養生技術和方法。

------

閱讀全文

與科研人員健康體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