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質健康監測中的參賽率是什麼
為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的有關要求,現將我部制定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中小學校體育工作評估辦法》《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辦法》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並提出以下要求:
一、各地要將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納入教育現代化指標體系,作為考試制度建設和改革的重要內容,逐步形成科學規范、導向明確、誠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制度。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要將組織開展體質健康測試計入教師工作量。要加強測試場地、設施和器材等條件建設。要加強相關技術培訓。
二、各地要將學校體育工作評估作為監測教育發展和考核學校工作的重要途徑納入教育督導檢查計劃,並建立學校體育工作專項督導制度和重點地區學校體育工作掛牌督導制度。要認真總結學校體育工作經驗,及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工作。
三、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年度報告作為一項基本工作制度,通過年度報告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本地區學校體育工作和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系統總結、發現各地的經驗和典型,深入分析、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及時發布年度報告,促進信息公開、共享,推動改革成果轉化和深度開發利用,推動學校體育健康發展。
四、各地要通過政府主導、第三方監測、社會監督等多種渠道匯聚、分析和公布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學校體育工作進展情況等信息。各地和學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建立健全青少年陽光體育公示平台,公示工作情況、交流改革經驗、接受公眾監督。
五、各地要加強學校體育工作績效評估,對學校體育工作成績突出的地方、部門、學校和個人進行表彰宣傳;對學生體質健康監測、學校體育工作評估和年度報告中弄虛作假或工作不力的單位和個人予以通報批評,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三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和評優評先中實行"一票否決"。
六、請各地結合本地區實際研究制訂落實三個文件的工作方案或實施細則,及時報送我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② 試論述現代城市管理體質改革的重點措施應包括哪些方面
一、理順管理體制,健全管理機制,形成自上而下的三級城市管理新模式
(一)成立縣城市管理委員會。為加大對城市管理工作的領導力度,成立了由縣長任主任,有關縣領導任副主任,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平邑縣城市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與縣城管執法局合署辦公,主要負責城市管理的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日常監督、檢查考核等工作,形成了上下互動、左右聯動、全方位齊抓共管的城市管理格局。(二)再造綜合執法新架構。一是穩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在原城管執法局的基礎上,組建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將涉及住房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水務管理(含水利、漁業、水保)、食品葯品監管、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發展改革、人民防空、防震減災、林業、文化、旅遊、糧食等領域的全部或部分執法職責劃歸縣綜合行政執法局,有關行政處罰權由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統一行使,並調整為政府工作部門,明確了縣綜合行政執法局的職責范圍、執法程序以及行政處罰的主體資格。同時,對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執法人員進行充實調整,核定編制360名,劃轉人員197人,為執法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保證。二是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將市政公用設施運行(道路、排水、照明)、城市公共空間秩序、城市地下空間管理、供水、供氣、供熱等職責劃入城市管理部門,建立健全地上地下設施建設運行統籌協調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進一步構建了「大城管」新格局,構築了全新的管理模式,為城市管理步入長效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完善基層執法機構。在13個鎮(街道)設立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與縣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派駐的執法中隊合署辦公。按照人口、執法工作量等因素,核定5-11名編制不等。縣綜合行政執法局向各鎮街(開發區)現行配置具有行政資格的執法人員4-6名,各鎮街(開發區)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相應配置執法人員。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主要負責轄區內綜合執法的組織協調、應急指揮、聯合執法等工作。完善執法聯動機制,由鎮街(開發區)統一指揮和調度縣直部門派駐的所有行政執法隊伍,搭建「資源統籌、聯合執法」的鎮街(開發區)綜合執法平台。
二、規范權力運行,實現制度引領,打造權責明確城市管理執法新體系
(一)構建權力運行新體系。一是劃轉相關部門行政權力。綜合執法體制改革中將住房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等16個領域的15個職能部門的793項行政處罰權和行政強制措施調整到縣綜合行政執法局行使,並要求職能部門負責綜合執法權力有關依據的清理,明確執法依據和標准,一並提供給縣綜合行政執法局,進一步規范了權力運行,為文明執法提供了理論基礎。二是重新修訂綜合執法局三定方案。編辦對綜合執法局「三定」規定進行重新修訂,賦予職權,釐清與相關部門的職責邊界,依法建立權力和責任清單,向社會公開職能職責、執法依據、處罰標准、運行流程、監督途徑和問責機制。三是編制鎮(街道)權力清單。各鎮(街道)均保留行政權力事項83項,其中行政處罰8項、行政強制4項、行政徵收1項、行政給付3項、行政裁決2項、行政確認1項、行政監督19項、其他行政權力45項。進一步劃清鎮(街道)行政執法許可權、明確鎮(街道)行政執法責任、理順鎮(街道)行政執法體制,為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保障有力的鎮(街道)行政執法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構建規范化管理新體系。一是推行執法制度規范化建設。出台了《行政處罰案件審理工作規則》《行政處罰程序》《執法規范》《案件審理制度》等執法制度,實現了綜合行政執法的標准化、程序化、法制化。目前,國土、林業、水務、文化、規劃等領域已基本實現專業化執法。二是推行執法程序規范化建設。按照執法辦案信息化要求,加快網上辦案系統建設,將執法辦案全過程通過「六個網上」實現「四個規范」。即「線索網上登記、立案網上受理、文書網上生成、質量網上控制、審批網上分級、結案網上存檔」,實現「程序規范、文書規范、審批規范、結案規范」,以「標准化車間作業」的方式,確保執法公開、規范、高效。三是推行執法中隊規范化建設。按照「四統一、五到位」的要求,執法中隊實現了統一教育培訓、統一裝備投入、統一執法規范、統一建設標准,基本完成了辦公場所、人員配備、執法裝備、工作職責、工作機制五到位。(三)構建「數字城管」管理新體系。整合住建、交警、城管、工商、交通等部門力量,實現統一運作、聯合執法。樹立「互聯網+」理念,打造「智慧交通」模式,累計投資300餘萬元建成數字城市管理系統,實現與「雪亮工程」數據共享,將175處縣城主次幹道、學校、超市商場、公交站台等城市管理關鍵部位視頻監控納入數字城管視頻平台。依託平台成立城市管理監督指揮中心,將發現的問題批轉到不同業務部門處理。通過整合管理資源,克服了多頭管理、條塊分割的弊病,實現了從單兵出擊到協同作戰、從多頭管理到統一管理的轉變。
三、強化部門聯動,凝聚執法合力,構建協調順暢綜合
執法新機制出台了《平邑縣關於進一步加強綜合行政執法協作配合的意見(試行)》,進一步明確了部門和鎮街的職責許可權,健全工作機制,加強協作配合。(一)明確職責許可權,加強協作配合。一是明確部門職責許可權。要求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合理劃分職能部門與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職責許可權,妥善處理好職能劃轉後監管與處罰的關系,切實構建事前預防、事中檢查、事後查處有機結合的長效監管機制。二是落實鎮(街道、開發區)屬地管理責任,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鎮(街道、開發區)統一指揮和調度縣直部門派駐的所有行政執法隊伍,搭建「資源統籌、聯合執法」的綜合執法平台。(二)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工作推進。成立綜合行政執法領導小組,建立領導小組會議制度,加強綜合行政執法部門與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司法機關、鎮(街道、開發區)的協作配合,定期研究解決綜合執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或爭議事項,推進綜合執法相關工作。(三)健全工作機制,完善相關制度。建立了巡查、發現、制止、抄告、綜合執法案件移送、基層聯合執法、綜合執法信息共享、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相關責任追究等9項工作制度,進一步明確了案件移送程序,信息共享內容,司法銜接過程等,實現執法信息「互通有無」,構建「綜合執法+聯合執法」的執法監管體系。
四、堅持民生導向,做好結合文章,營造城市管理良好發展的新態勢
(一)動與靜結合實現「兩提升一改善」。在城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將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通盤考慮、雙管齊下,實現了通行能力、停泊能力大提升和交通秩序大改善。一方面,「路口渠化改造」使機動車通行能力大提升。一是最大限度拓寬靠近路口的道路寬度,將右轉車道轉向口提前設置,並將右轉車道向前延伸部分設為直行車道,實現了右轉車輛不受紅燈限制,也為直行車輛增添了一個車道,此舉提高路口車輛通行能力20—30%。二是增設左轉待停區,在左轉彎車道增加數米長的白色虛線框,向左前方延伸到道路中間,此舉使一個紅綠燈周期可多通行3至4輛車。三是路口設置安全島,安全島內鋪設紅色瀝青、栽種景觀植物,島上方建有鋼結構張拉膜遮陽棚,引導行人自動進「島」等候通行,不僅實現了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流,還綠化美化了路口環境。另一方面,按照「合理布局、充分設點、盡力便居」的原則,利用商業區、公園、廣場等車流密集場所周圍的閑置空地,新建永久停車場和臨時停車場10處,提供停車位1100個;在部分道路兩側科學施劃停車位5000餘個,配套相應的引導標識和管理制度,有效緩解了城區停車難問題,亂停亂放現象基本遏制。(二)快與慢結合提升居民的出行舒適度。將公共交通「快捷系統」與騎行步行「慢行系統」統籌謀劃和設置,取得了互相補充、互相支撐、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方面,公交以「快」字當頭。確立了「讓公交成為群眾出行首選,讓群眾等車時間不超過8分鍾」的公交服務標准。目前,縣城公交車運行總數達到105輛,運營線路7條,建設公交港灣候車亭90個、停車站點牌150個,運行里程達到112.5公里,形成了「雙環嵌套,多線兼顧環繞」的公交線網格局。另一方面,綠道以「慢」字為要。在浚河、興水河和部分主幹道建成全長約58公里的11條慢行綠道,將各個生態公園和縣城廣場綠地連接成線,形成綠網相連、綠脈相通、綠道相接的城市生態景觀系統和慢行系統。同時,將公共自行車與公交、慢行綠道緊密結合、相互支撐,在住宅小區、商貿區域等人流較多的地段重點布局,設立了55個公共自行車服務點,投放了1100輛自行車供居民在綠道騎行。(三)堵與疏結合取得多贏效果。「堵」即管制、強制、處罰,通過必要的形式依法予以懲戒;「疏」即教育、勸告、引導,從理性上將其不規范轉變為規范。平邑縣堅持「堵疏結合、服務民生」的原則,採取有力措施解決佔道經營等管理難題。一方面,鐵腕治堵。針對佔道經營影響交通和市容問題,採取依法行政與服務監督相結合的措施,堅決取締道路沿線違法搭建的棚戶和違章擺放的攤點。同時,加大對涉牌涉證、超員、超速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保障了道路交通安全。另一方面,科學疏導。站在群眾角度思考問題,對佔道經營在堅決取締的同時,廣泛聽取居民意見,充分徵求商販建議,將城區7處閑置空地進行平整,設置了年貨市場和臨時菜市場。
五、幾點思考
(一)搞好城市管理,既要做好頂層設計,又要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管理,為經濟發展提供軟實力,實現惠民、強企、興業、優政的目標,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體制,需要做好頂層設計。但各地的實際不一樣,因此又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務求實效。(二)搞好城市管理,既是發展所需,更是民心所盼。城市管理水平代表著城市的形象,體現著民生質量,是離人民群眾最近的事,也是市民感受最直接的事。增強人民群眾的改革獲得感,要求我們必須構建權責明晰、服務為先、管理優化、執法規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體制,全力打造宜居宜業環境,努力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三)搞好城市管理,既要領導重視,又要事無巨細。城市管理涉及面廣、頭緒復雜,沒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單兵突進或部門各自分散作戰,很難出效果。必須建立堅持黨委政府統一領導下的分工協作機制,保障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同時,要具備嚴實細的工作作風和事無巨細求完美的「工匠」精神,認真審視城市管理中的細節,大到規劃的設計執行、建築物的色彩格調,小到一塊路沿石的修補、一個井蓋的更換,都要體現精細化,建設得要精緻、品質高,管理得要無盲區、無死角。(四)搞好城市管理,既要堅持政府主導,更要強化市場運作。在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支撐。特別是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維護既要及時到位,又要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管理方面的財政支出。同時,要積極穩妥地推進市政公用事業改革,全面開放市政公用設施管理維護市場,支持和鼓勵外來資本、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參與其中,形成統一管理、多家經營、有序競爭的局面.
③ 從經濟生活角度分析,為什麼深化醫療衛生體質改革必須實行政府主導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相結合
因為政府兼任著城市改革和經濟的發展,醫療改革是一項惠民政策,這項政專策的提出和屬落實需要政府牽頭和拍板,這項政策才能有效的執行下去。醫療改革涉及很多東西,如果弄好了,解決了城鎮廣大貧窮市民看病難及沒錢看病等等問題,這就發揮了政府主導和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了。因為時間趕,只能寫這么一點點了。
④ 植被蓋度能不能作為立地質量評價的指標
(一)建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國家課程標准等,突出重點、注重導向,把學生學習狀況、綜合素質和成長環境等作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主要內容,構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學生學習狀況。包括學生學業水平、應用與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負擔等。
2.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學生品德行為、體質健康、心理健康、藝術素養等。
3.學生成長環境。包括師生關系、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方式、校長課程領導能力、社會環境等。
具體將按照小學、中學教育的不同特點,分別研究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考察重點,細化相關內容,完善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標准。在再次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時,以「發展指數」來反映有關指標的縱向比較。
(二)提高教育綜合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完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方式。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考察學生進步程度和學校的努力情況;將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結合起來,注重自我分析、自我診斷,完善質量內控機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導和專業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推動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向教育質量的綜合性評價發展,推動統考統測向基於科學抽樣的多樣化的質量調查發展,以基於標準的評價體系替代以往相對評價為主的教育評價。
教育質量的綜合評價以測評和問卷調查等方法為主,以現場觀察、資料查閱等為輔。測評和問卷調查要採取科學抽樣的辦法,堅決不搞面向全體學生的縣級及以上的統考統測。
(三)促進綜合評價結果的科學運用
對評價內容和關鍵性指標進行分析診斷,形成以區域為單位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分別反饋。對於提高教育質量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給予肯定;對於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提出整改意見。
⑤ 教育行政體質改革要處理好哪幾種關系
一、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已經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攻堅重點
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就是激發體制活力、促進科學發展的過程。在高等教育領域,宏觀上簡政放權、微觀上激勵搞活一直是改革的主旋律,目的是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為此,分別進行過轟轟烈烈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體制改革、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目前開始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這一過程中,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性得到凸顯。
1.體制改革 「突破性進展」後劍指何方
1978年以來,經過長達二十餘年的改革探索,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於世紀之交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突破條框分割的局面,建立起「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之後,由於高等教育規模的迅速增長,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
因此,在21世紀初的幾年裡,政府與高校的關系是大的改革方向沒有變,但為了質量提高和社會穩定的需要,管理手段上加強了調控,如實施了一些項目工程、開展了檢查和評估工作等,教育主管部門甚至還回收了部分以前已下放了的一些權力;而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力度卻在加大,如以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為代表的人事制度改革,但由於主要面向教師群體,有稱贊也有爭議,實施效果打了折扣。
那些年,發展成為事實上的主旋律,也逐步暴露出了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沖突、學術評價向數量導向偏離、辦學條件不足等問題。
2.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逐步成為熱點
現代大學制度涉及政府、社會與高校的關系及學校內部的治理結構,既涵蓋原來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也面對後來高等教育的主要問題,聽起來還比較響亮,因此自提出後特別在《教育規劃綱要》制訂前後迅速成為顯學。筆者曾經專文探討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異同1,認為二者改革目的一致、改革內容相近、改革路徑相同、改革重點相關,但前者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重在解決權力集中問題、是政府主導下的改革過程,後者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重在規范權力的結構、是政府、市場約束下的學校自我建設過程。因此,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學校內部治理的協調、規范任務更為突出。
《教育規劃綱要》提到了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四項內容——完善治理結構、加強章程建設、擴大社會合作、推進專業評價,均涉及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調整。完善治理結構包括內外部兩方面的關系,外部關系中使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方向是明確的,教育主管部門近期轉變職能放權的力度也比較大,而目前社會經濟的轉型又使得穩定發展的壓力突出,因此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將構成下一步的改革重點;加強章程建設涉及大學使命、目標定位、事實描述、治理結構、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內容,內部架構與運營是重中之重;擴大社會合作既針對今後辦學的方向,也包括組織機構的應對;推進專業評價是外部對學校施加影響的方式,也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要求。以上,表明在後續工作的推進中,內部治理結構建設成為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攻堅重心。
3.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改革成敗的關鍵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總目標中提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這既是執政黨需要關心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健康科學發展重要保障。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開篇第一部分標題就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加快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在二級標題「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里,提出了「完善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加強高等學校章程建設,促進學校加快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制訂落實加強直屬高校領導班子建設意見,制訂直屬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指導意見,出台《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落實《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等具體內容。
制度是一種激勵,創新能力提高和創新人才培養都與制度性因素相關;制度又是一種約束,是對權力的規范與約束。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要切實能對學術創新和人才成長起保障作用,並體現對外滿足社會、對內自我約束、學術創新發展、大學戰略管理、師生共同參與的多目標要求。治理方式滿足了這些要求,也就實現了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二、為什麼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性得以提升
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重要性凸顯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改革的節點到了這里,不突破很難繼續前進,如我們的改革方向是明確的、也有許多很好的思想、但不少問題久攻未下;二是它與其它改革間的關聯性上升,相互影響和制約,如高校的特色發展、自主辦學權力的落實、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等。因此,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成為當前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進一步闡述如下:
1.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是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基礎
改革開放不僅要激發發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構築起保障活力的體制環境和治理結構,實現持續和科學發展。高等教育改革從擴大辦學自主權、到建立高校法人制度、再到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直至目前的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科學發展的意圖十分明確。但是,我們提出的目標還沒有達到。過去每一個目標、每一段理念闡述得都很美,但缺乏具體的治理結構設計。目標不能適時轉化為制度,不能操作,只能淪為空洞的口號。例如,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5年《教育法》、1998年《高等教育法》有關學校地位、制度關系的描述和規定,至今看來仍不過時,誇張地說如果它們當時真正實現了的話,也許就不會建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提法了。這也許就是改革的深水區和攻堅期,既有行政權力行使不當的問題,也有高校在獲得更大辦學自主空間後辦學走偏的問題。
應該說經過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們在大學制度的一般規律方面還是形成了一些共識的,問題出在治理結構的不科學,很好的理念沒法用治理結構來保證。比如,不斷出現的放權收權循環、學術尋租現象、學者追逐官位、學校過於行政化、官學商通吃現象等問題,早期可能是認識上的原因,後來則完全是治理結構所致。這不利於學術發展和創新,創新需要制度來保證。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之所以成為關注的焦點,就是因為人才培養和學術創新的需求,不是為了制度而制度、為了現代化而現代化。
因此,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與擴大辦學自主權是共存的,辦學自主權須由規范的治理結構來保障和約束,要通過依法治校、按章管理使每一所學校都能有效行使自己的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只有當高等學校既有自我發展的自主權,又有適當的自我約束機制,並能適應和推動社會的發展時,學校的科學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2.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要著力保障教育的本質內涵
轉型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共性問題。如我國正在進行著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面對著結構的調整、教育轉向以提高質量為中心的內涵式發展,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後也開始了從後工業社會向再工業社會的轉變。發展不忘本質,轉型為科學發展,如我們國家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昌盛和人民群眾的福祉、教育的發展是為了人的成長和社會的需要。
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障礙是思想觀念問題,因為在我們的發展文化中,擴張、外延式發展深入人心,感覺地盤大了、樓高了等有形的發展才叫發展。在教育領域,大家都知道盲目升格、跑部錢進、論文唯上、官學通吃等不屬於內涵式發展的內容,可現實中這樣發展卻得到了具體實惠。發展願望與游戲規則不一致,造成了對創新文化的破壞。
內涵式發展就是按事物的本質屬性發展,完善治理結構就是要通過制度和原則保證不讓堅持內涵發展的人吃虧。要干好本職工作,不能功夫在「詩」外。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需要:2教師心無旁騖,潛心學術醉心育人;行政格守盡職,提高效率把握方向;學校面向社會,滿足需要提高質量。不能什麼都想要,什麼都占必走歪門邪道,「通吃」是內涵發展之大忌,特色是內涵發展之結果。
學校制度建設的根本是為了人,具體來說是提高質量和推動創新。因此,內部治理結構首先要能夠保證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要遵循教育規律進行制度設計和工作安排,保證教學成為學校經常性的中心工作。學科、專業、課程建設應遵循社會需求和人的發展規律,評價、考試制度要以內涵發展和因材施教為導向,行政要切實做好服務育人工作;其次,要著力保護教師的專業發展,努力建設讓廣大教師醉心於學術工作的機制。放棄提拔幹部式的重用人才方式,杜絕以權謀學現象,讓一流人才在學術框架內成長,建立學術、行政「雙階梯」發展道路。
3.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要致力推進學校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堅持依法治校、加強章程建設、實現民主管理和管辦評分離,最終目的是保證質量和創新。因此,我們在做具體的改革探索時不能忘記學校制度建設之大義,在談制度重要性時又需要務實地進行治理結構設計。
在學校自身運轉方面,要由過去主要根據上級的指令、指示、項目辦學,轉變為在國家大政方針指導下,學校依法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確立科學的考核評價和激勵機制。這需要健全學校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依法落實黨委、校長職權,管理職能部門和院系設置科學有效。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學科建設、學術評價、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師的參與管理,實現教授治學。加強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在高校與其它利益相關方關系方面,還應探索社會各利益群體參與治理的方式。
高等學校需要構築起有利於創新的文化,國內外已有的一些制度性創新模式,需要我們認真總結歸納,如同行評議制度、學術訪問與講座制度、跨學科研究中心、產學研結合模式、高等教育國際化、科學共同體範式等。可見,創新是問題、交流、碰撞、靈感、邏輯、範式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好的治理結構能夠孕育創新的文化氛圍,我們需要去構築這種制度性的東西。
三、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需要進行戰略性架構
應當表明,經過建國後60多年的前進探索,我國高校已經形成了一套有自身特色的內部治理結構,近些年也一直在不斷地改革完善,這一治理結構也基本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但是,隨著社會全方位的轉型及高等教育自身轉型發展的需要,原有的治理結構越來越不能滿足需求,並導致產生一些問題。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來需要調整和完善,以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就需要進行戰略性架構。
1.我國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現實基礎
我們推進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不是從零做起,至少已有以下三方面的基礎。
第一,業已支撐高校正常運轉的治理結構。如高等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法人制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學術委員會制度、教職工代表大會、院系所學術架構、職能處室行政架構等,包括機構間的運作程序,有些已經經過多年的實踐檢驗而行之有效。我們要做的是完善,是發揚優點、克服弊端,不是推倒重來,是改革而不是革命。
第二,目前正在改革完善的治理環節。如落實黨委、校長職權,健全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完善大學校長選拔任用辦法,發布學術委員會規程,加強章程、理事會、教授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建設等。這些,需要試點、完善和制度化構建,注重吸收成功的經驗。
第三,國外大學治理結構的現狀與經驗。幾十年來,改革開放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學界對國外大學的認識和研究已比較深入。在內部治理方面,不同國家的特點,董事會、理事會、校務委員會功能,評議會、教授會構成與運轉,校長遴選與責任,學部、學院等學術機構架構等,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2.完善內部治理結構需要針對哪些問題
經過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長期探索,當前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面對的問題是明晰的,而如何解決問題卻不清楚。如大的改革方向有理順高校內部領導決策體制、推進教師學術權力的有效行使、改革學術評價方式、探索多樣化的治理模式、發揮群眾團體的作用、加強章程建設等。進一步具體歸納,問題集中為三類:
一是權力關系問題。如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書記、校長的職責分工,大學與其二級學院的職權界限,教師、員工權力和學生權力等。這類問題看上去容易解決,其實特別難,關鍵是權力邊界很難界定,常常交叉、交織在一起,而且還有利益糾紛。解決問題的出路只能是盡可能讓職責邊界清晰,甚至可以人為規定。
二是行政效率問題。如議事規則、決策程序、工作運轉、崗位責任等,也包括利益相關群體的參與治理。這類問題倒好解決,關鍵是規矩、公平、正氣、監督,避免好處都要、責任推諉現象。
三是積極性激勵問題。這類問題關乎質量和創新,涉及評價方式和機制,技術含量很高,不能簡單處置。需要關注的重點是讓學術人員有成就感,讓每個崗位都有成就感,工作要細致和有針對性。
3.當前進行高校內部治理戰略性架構的著眼點
推進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跳出已有的治理結構和當前大家關注的重點,進行戰略性架構。架構的基礎一是高等學校的學者共同體特徵,二是高等學校的外部責任特徵,需要把二者統起來、整合進行考慮。當前的重點是在不背離外部責任特徵前提下,使學者共同體特徵充分得以體現。也唯有此,才能更好地實現學術創新,而這也就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的社會職能。
第一,正視大學的「分裂人格」現象。現代大學已成為分裂的整體,既需要相對獨立,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學術殿堂、社會理想的棲息地,又要聯系社會,實現社會目標、國家戰略、區域發展和學子升學訴求。其實,教師、知識分子都是如此,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一直存在。因此,高等學校治理要力求滿足這雙向需求。
第二,著力新型學者共同體模式構建。大學在成立之初是行會式的學者共同體,這其實也是所謂「教授治校」的本來面目。隨著大學規模的擴大、職能的擴展,教授治校遇到困難,我們現在稱之為教授治學。所謂學術權力,其實關鍵就是學者共同體特徵的體現。英國的做法是:大學設置學術評議會、學部、學院及學院委員會等學術機構,負責安排或執行教學、科研等所有學術事務和活動,與以理事會為主的發展決策機制及校長負責的行政執行機制形成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權力制衡格局。學術評議會是大學最高學術權力機構,享有制定大學學術政策的全部權力,是惟一和各個學部、系直接打交道的機構3;目前,教育部已出台《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規程》,如何在學校層面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學術治理機製成為關鍵。而在院系層面,可設立教授會,為院系重大事務的決策機構,即把學者共同體的管理層次降低,在基層真實構建共同體的現實模式。
第三,限定學術型行政崗位。當前,大學的行政領導人多有教授頭銜,這是有問題的,這樣會破壞學術的神聖性和專業性,因為他們真實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學術。當然,領導水平一般比較高,也許過去還是專職學術人員,但從事管理工作後職責就發生了變化。只有那些與學術工作緊密聯系的崗位可保留有關人員的職稱稱謂,如大學校長,主管科研、教學工作的副校長,教務處長、科研處長,院長及學術副院長等。這樣,高校的大部分處以上崗位人員不再擁有學術頭銜,他們是行政人員,考核的是管理才能和業績,要從領導做起。而學術型行政崗位,領導人離職後不再享有行政級別待遇。
第四,扎實進行「黨委領導、校長負責」實現機制的探索,具體界定黨委和校長的職責。黨委的職責需要落在實處,一是大事,重大事項的領導權和決策權,如保證學校的辦學方向、領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組織章程的制定和修訂、審批年度預算決算、組織發展戰略規劃的制訂、牽頭遴選校長、會同校長決定內部組織機構及其負責人人選等。二是協調重大關系,如組織協調理事會,協調學術委員會、教授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及其他群眾團體等,發揮聯系社會、群眾等紐帶功能以及對行政的監督。三是黨務工作。這樣,讓黨委成為大學的戰略領導者、群眾貼心者和行政監督者;校長是執行者,是行政首腦,按照黨政分離的原則,校長在黨委重大決策的基礎上,獨立負責學校行政體系的運轉。不需要黨委會議審議決策的事項由校長全權負責,定期向黨委匯報。
第五,改革大學校長的產生程序。特色發展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時期對高等學校的新要求,因此大學校長的辦學理念需要與所服務高校的使命相匹配,校長需要對特定高校的發展負責。在穩妥、有序、客觀的前提下,在學校主管部門的支持下,改革校長遴選機制。為了減少日後的工作矛盾,可由黨委書記牽頭負責校長的遴選工作,再由主管組織部門予以審批。但校長一旦任命,書記和校長的崗位職責就要由章程來界定和約束。副校長實行內閣制,由校長提名,黨委審查,上級任命,可以不受行政級別的限制。校長一旦離職,副校長也同時離任,並按程序更替。
⑥ 簡化如何深化文體體質改革
一、完善文化管理體制
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是加強和改進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內在要求,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必須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切實提高文化領域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
加快轉變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政府職能,形成科學的宏觀調控和有效的政府治理,是文化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務。要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不斷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轉變政府職能,需統籌「放」和「管」的關系,做到簡政放權和加強監管齊推進、相協調。創新文化行政管理方式,善於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科技等多種管理手段,加快文化立法,加強行業自律,做到科學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國有文化資產是重要的宣傳文化資源,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加強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既是政府部門的事情、又是黨委的重要工作,既要保證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又要保證文化企業正確導向。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充分考慮宣傳文化工作自身特點和管理需求,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和屬地管理原則,探索建立主管主辦制度與現代企業出資人制度有機銜接的工作機制。堅持黨管意識形態不動搖,始終確保黨對國有文化單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宣傳業務的終審權、主要領導幹部的任免權。
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互聯網迅速發展、廣泛普及,日益大眾化、媒體化,對加強和改進互聯網管理提出迫切要求。要創新管理思路,統籌各方力量,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進一步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加快形成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公眾監督、社會教育相結合的互聯網管理體系。加強和改進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實施網路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路法制建設,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與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加大依法治網力度,加強對網上有害信息、網路謠言的整治,推進網路依法規范有序運行,使網路空間更加清朗起來。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確保國家網路和信息安全。
進一步規范傳播秩序。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基本職責,加強輿論引導、規范傳播秩序是完善文化管理體制的重要任務。要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整合新聞媒體資源,加大國家扶持力度,做強主流媒體,壯大主流聲音。適應多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為主,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構建多層次、專業化的新聞發布平台。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加強職業道德和業務知識培訓,確保新聞工作者真實准確傳播新聞信息,堅決杜絕虛假新聞、新聞敲詐等行為。
二、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化繁榮發展越來越離不開市場,越來越需要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加快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打破文化市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傳統格局,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加快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經營性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只是培育合格市場主體的第一步,其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如何,還要看其內部治理結構和經營管理水平。要以培育合格文化市場主體為目標,繼續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深化拓展出版、發行、影視、演藝等領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體現文化企業特點的資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切實提高導向把控、資本運作和市場經營能力。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開展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的試點,使國有資本始終保有最大的決策權和控制權。把轉企改制與資源整合、結構調整、做大做強結合起來,鼓勵有實力的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使之盡快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和文化領域的戰略投資者,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毫不動搖地支持和壯大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企業,毫不動搖地鼓勵和引導各種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進一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要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允許其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其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加強和改進對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服務和管理,引導它們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支持各種形式的小微文化企業發展,加大財稅扶持,緩解融資難題,為其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
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順暢運行的基礎條件。要重點發展圖書、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動漫遊戲等產品市場,加快培育產權、版權、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進一步完善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綜合交易平台。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加快建設大型文化流通企業和文化產品物流基地。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創新投融資體制,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辦好重點文化產權交易所,完善文化無形資產評估,健全文化中介機構。
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文化經濟政策是文化宏觀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繁榮發展的有力保障,對文化產業和文化市場具有重要的扶持、激勵和引導、調控作用。要對當前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進行延續和規范,對不適應實際需要的政策及時進行修訂和完善,探索推動文化經濟政策創新,進一步形成文化領域宏觀調控目標和政策手段的機制化。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繼續執行文化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對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再延長五年。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充分發揮評獎在文化產品創作生產中的示範、導向和激勵作用。加強版權保護,鼓勵文化原創,加大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產業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三、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必須堅持政府主導,按照標准化、均等化的要求,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統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各地情況千差萬別,需要加強統籌、科學規劃、整體推進、提高效益。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研究和協調解決有關重大問題,推動各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形成合力。統籌市、區、街道(社區)和縣、鄉、村這兩個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推動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資源整合、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設施的綜合利用水平,發揮其最大服務效益。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標准化、均等化,是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為主要內容,明確適合、適應、適當的服務標准,制定和實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辦法,做到擴大覆蓋、消除盲點、完善服務、改進管理。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行「菜單式」服務,變「我給你接」為「你需我送」,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真正把公共文化服務的選擇權和評價權交給群眾。按照反彈琵琶的思路,加快推進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形成文化服務均等享受、文化發展同步推進的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格局。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骨幹力量。要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要求,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突出公益屬性、強化服務功能、增強發展活力。探索建立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創新運行機制。
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引入公共文化服務競爭機制是提高服務效能的內在要求。要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進行項目外包和設施委託管理。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形成以政府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建立完善公共文化設施長期免費開放的保障機制,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多樣化平台。
四、提高文化開放水平
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是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必須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統籌推進文化交流、文化傳播、文化貿易,著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對外開放格局,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對外文化交流是推動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手段。要深化政府間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交流渠道,整合交流平台。要構建人文交流機制,把政府交流和民間交流結合起來,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鼓勵代表國家水平的各類學術團體、藝術機構在相應國際組織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鼓勵海外僑胞積極開展中外人文交流。創新交流方式,通過教育培訓、語言推廣、學術交流、研究資助、文體活動、觀光考察等,構建交流網路,提高交流效果。
擴大對外文化貿易。以貿易和投資形式推動文化走出去,更可持續、效果更好。要積極探索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運作方式,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其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資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在海外設立分支機構、進行戰略投資,推動我國文化產品進入海外主流社會。積極探索符合國際慣例和市場運作規律的營銷方式,加強國際文化產品交易平台和國際營銷網路建設。充分考慮各國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審美標准,貼近國外受眾文化需求和消費習慣,推出更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精品。組織實施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為文化走出去搭建翻譯平台、提供翻譯資助,使我們的優秀文化產品能夠展示出獨特魅力。
提高國際傳播能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升國際輿論話語權,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傳播中國聲音、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的迫切需要。要加快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快形成獨具中國特色、能與國際交流的對外話語體系。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提高新聞信息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創新對外宣傳傳播方法,妥善回應外部關切,增進國際社會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內外政策的了解和認識,不斷增強說服力和認可度。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於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於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於發展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加強文化領域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的引進和利用工作,吸收外資進入法律法規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鼓勵外資企業在華進行文化科技研發,發展服務外包。完善文化領域准入政策,強化文化市場監管,確保意識形態安全和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體制改革既與經濟體制改革緊密相聯,又與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密切相關,政治性、政策性很強,涉及領域和范圍很廣。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牢牢把握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幹部、黨管導向的基本原則,妥善處理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產業屬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抓緊制定出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任務要求,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政策保障,推動文化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登上新台階。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⑦ 在推動全民健身活動中強化政府主導,鼓勵社會參與上有何政策措施
發展體育運動的根本目的始終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內,體育產業發展的動力容就源自於群眾健身意識的增強和多層次、多樣化的體育需求。國際上通常將一個國家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占總人口比例作為衡量體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比較而言,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人均體育資源量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相距甚遠。
正因如此,《意見》積極倡導健康生活,推進健康關口前移,激發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熱情,並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營造全民健身氛圍,把全民健身作為產業發展和擴大消費的基礎。同時,提出了一些針對性、操作性強的措施:一是解決「想健身」的問題,鼓勵日常健身活動,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引導群眾養成健身習慣;二是解決「哪健身」的問題,加大體育設施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建設小型化、多樣化活動場所和健身設施;三是解決「能健身」的問題,降低消費門檻,推動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四是解決「會健身」的問題,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加強體育運動指導,推廣「運動處方」,要求學生掌握一項以上體育運動技能。
⑧ 如何落實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於推進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的意見》的精神,進一步完善教育質量評價體系,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特製定本方案。
一、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意義
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有利於進一步落實基礎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促進政府和教育部門改進教育質量管理,推動中小學轉變育人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利於建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准確反映區域和學校的教育質量狀況,科學診斷存在的問題,提高政府部門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加快推進教育均衡化;有利於發揮教育評價的積極導向作用,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促進教育部門推進教育教學改革,規范辦學行為,激勵學校內涵發展。
二、實施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總體要求
(一)主要目標
構建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核心、科學多元的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體系,基本形成促進發展、職責明確、規范長效的教育質量管理機制;提高教育質量評價的科學化水平,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質量形成的過程和影響學生成長的環境因素,科學運用評價結果,診斷與改進教育教學;尊重教育規律,規范教育教學行為,形成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二)基本原則
育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綜合考察學生全面發展情況,既要關注學業水平,又要關注品德發展和身心健康;既要關注共同基礎,又要關注個性特長;既要關注學習結果,又要關注學習過程和效率。
科學規范。評價內容和方法科學合理,評價過程嚴謹有序,綜合評價結果真實有效,反饋改進落到實處。質量綜合評價的整個過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全面可行。注重發展性、增值性評價,滿足學生、學校多方面的發展需要,鼓勵中小學辦出特色。各地和學校結合實際,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完善質量綜合評價指標,積極探索適宜的質量評價方式,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質量評價模式。
三、建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
(一)建立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黨的教育方針、相關教育法律法規、國家課程標准等,突出重點、注重導向,把學生學習狀況、綜合素質和成長環境等作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主要內容,構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1.學生學習狀況。包括學生學業水平、應用與解決問題能力、學生學習興趣與動機、學習負擔等。
2.學生綜合素質。包括學生品德行為、體質健康、心理健康、藝術素養等。
3.學生成長環境。包括師生關系、教師專業能力與教學方式、校長課程領導能力、社會環境等。
具體將按照小學、中學教育的不同特點,分別研究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和考察重點,細化相關內容,完善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與標准。在再次開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時,以「發展指數」來反映有關指標的縱向比較。
(二)提高教育綜合評價的科學化水平
完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方式。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注重考察學生進步程度和學校的努力情況;將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結合起來,注重自我分析、自我診斷,完善質量內控機制;逐步建立政府主導和專業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推動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向教育質量的綜合性評價發展,推動統考統測向基於科學抽樣的多樣化的質量調查發展,以基於標準的評價體系替代以往相對評價為主的教育評價。
教育質量的綜合評價以測評和問卷調查等方法為主,以現場觀察、資料查閱等為輔。測評和問卷調查要採取科學抽樣的辦法,堅決不搞面向全體學生的縣級及以上的統考統測。
(三)促進綜合評價結果的科學運用
對評價內容和關鍵性指標進行分析診斷,形成以區域為單位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報告,分別反饋。對於提高教育質量的成功經驗和做法,給予肯定;對於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對於違反規定的行為,提出整改意見。
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的反饋兼顧改進教育教學、完善督導評估、引導社會輿論等三個應用方向。指導學校和教師提高評價教學的能力,加強基於實證的教育教學改進的研究,不斷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督導科學化,提高教育督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切實改變單純以學生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獎懲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做法,科學運用評價結果,完善教育政策措施,促進區域教育科學和諧發展。引導社會形成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素質教育的理念看待學校、評價教育。
四、完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保障機制
(一)加強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領導
省教育廳成立由基教處、體衛藝處、督導處、省教研室、省教科院、省教育評估院等部門和各設區市教育局負責人參與的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指導全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制定全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的方針、政策、規劃,並組織實施;檢查、督導、評估各地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研究、解決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各市、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應建立相應的工作領導小組和綜合評價工作辦公室,配合省廳做好省級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監測,並結合當地的實際,穩妥推進本地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
(二)建立組織與實施機構
組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專家委員會」,負責對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的專業指導。
成立「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省中小學教育質量監測中心設在省教研室,負責教育質量評價、分析、反饋與指導等。各地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從事綜合評價工作。
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統籌,教育督導部門組織,質量監測中心具體實施,相關部門共同參與、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由基教部門負責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政策制訂和業務指導;由教育督導部門研製實施指導意見,發布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結果,並將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納入督導評估范圍。
(三)加強專業隊伍建設
適當充實力量,加強監測中心建設,逐步培養和建設一支具有先進理念、掌握教育質量評價專業技術、專兼職相結合的專業化隊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和完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的數字化管理平台,為開展評價、改進實踐提供技術支持。
(四)建立經費保障機制
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是一項常態化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工作設立專項經費,確保質量評價工作的正常運行。
⑨ 求政府主導型體育體制的案例
引:依託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從意識形態資本的反向拉動、制度創新供給的成本約束、制度創新有效需求不足和我國職業體育的制度變遷模式的規定性約束四個方面論述了政府主導型職業體育制度創新的難度。旨在從理論上進一步說明目前產生職業體育制度調整阻力的原因,試圖為我國的職業體育制度創新與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勁爆體育追隨摩羯座回答: 我理解,如我們的國項,乒乓球,體操等就是典型的這。。
和國外的 制約形相比 應該是 政府牽引投入情況下 對體育項目發展方向的調控性比較強,但是商業性靈活的變動性 都會弱很多很多,最典型的 制約制 NBA! 他能調動的資產流動是我們國家任何一個體育項目的兩倍以上, 影響力更是高達幾十倍。。
所以說政府主導 的有點就是 見效快, 在中國高度變動涌動的今天 已經是最好的體質,但是放眼世界卻不一定是最好的, 一句話,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 特色型體育制!!!
這里是 勁爆體育, 我是副團長 追隨摩羯座, 以上都是個人理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說錯了還請多多指教,謝謝您的採納,祝您生活愉快,合家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