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體質有哪幾種
分3種. A.何謂健康狀態 健康是每一個人都夢寐以求的! 這是因為,擁有健康,就擁有一切;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 那麼,何謂健康呢?在《辭海》里,對健康是這樣描述的: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應的狀態。通常用人體測量、體格檢查和各種生理指標來衡量。 健康在古英語中,有強壯(hale)、結實(sound)和完整(whole)之意。而不僅是主觀感覺良好的狀態,或未被醫生檢查出的有病狀態。表面健康的人,可能是一個帶菌者;也可能是體內潛在著患病危險因素,尚未引起明顯反應。例如:癌症潛伏狀態(或稱靜止狀態)可達幾年到幾十年,臨床是常見的。 1978年WHO在阿拉木圖的宣言中,附有關於健康的定義。提出健康狀態的概念是:沒病並非健康,健康乃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後來,根據這個健康定義,又提出健康10條標准: 1 精力充沛,對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 樂觀、積極,勇於承擔責任。 3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 抗病能力強,對一般感冒、傳染病具有抵抗力。 6 體重適中,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比例協調。 7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浮腫。 8 牙齒清潔且堅,無缺損、無痛感、無齲齒、齒齦色澤正常,無出血現象。 9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 肌肉豐滿,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活動感到輕松。 B.什麼叫亞健康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說法,現在人分為三種狀態:健康人,病人和亞健康狀態的人.人的健康狀態為第一狀態,病人稱為第二狀態,介於第一狀態與第二狀態之間的潛病狀態為第三狀態,也叫亞健康.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顯疾病,但卻顯現出活力下降,反映能力減退,適應能力下降等不良情況,"亞健康"或"第三狀態"是世界上十分流行的醫學名詞和健康術語. 據世界衛生組織早些時候報道,全世界有60%以上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據我國衛生部對十個大城市上班族的調查顯示,處於亞健康的人佔48%,其中沿海城市高於內地城市,腦力勞動者高於體力勞動者,中年人高於青年人.高級知識分子.企業家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佔70%.據對2萬名高級知識分子死亡情況的調查顯示,他們的平均壽命為58.2歲.其中在40-59歲的佔56.8%,遠不及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其主要原因在於忽視第三狀態.第三狀態者,肢體器官組織無器質性變化,但是功能有所改變.它與腦疲勞有密切關系,近年來科學家傾向於把它與國外流行的慢性疲勞綜合症聯系在一起,或者說亞健康狀態,實際上就是慢性疲勞綜合症. 關於亞健康不斷有新的研究和報道.據"21世紀中國亞健康學術成果研討會"提供的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有15%的人是健康人;15%是第二狀態人;70%的人是第三狀態人.處於亞健康的人群如果不及時檢查調養久而久之,90%的人會轉變為有各種疾病的人,其中70%的人患心腦血管疾病,10%的人患糖尿病,10%的人會處於過勞狀態而意外猝死,僅10%的人有希望安享晚年. 最近<老年生活報>又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的一項全球性調查顯示,全世界真正健康者僅為5%,找醫生診治疾病者僅為20%,剩下的75%屬於"亞健康者".盡管各方面報道的數字有出入,但卻說明亞健康已經成為每個人不可忽視健康的信息.亞健康很容易使人產生麻痹心理,放鬆警惕,特別是哪些缺乏健康知識的人. 亞健康的主要表現 亞健康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表現症狀較多,但最明顯的有以下七個方面: 1.心血管症狀:上樓或走動感到心慌.氣短.胸悶.憋氣; 2.消化系統症狀:對飯菜沒胃口,有時餓也不想吃,吃起來也沒滋味; 3.骨關節症狀:常感到腰酸背痛,或渾身不舒服,活動時脖子關節"咯咯"作響; 4.神經系統症狀:常頭疼.頭暈.記憶力差,容易疲勞; 5.精神心理症狀:莫名其妙地出現心煩意亂,遇到小事易生氣,易緊張和恐懼; 6.睡眠症狀:入睡較困難,凌晨易早醒,夜間常做惡夢; 7.泌尿系統症狀:性功能低下或性要求降低.尿頻.尿急. 消除亞健康的方法是: 1)生活規律,學習保健知識,科學保健,精神充實,科學飲食,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對待工作.生活,與周圍關系融洽; 2).每隔十天或半月在後背的膀胱經用拔罐排罐一次,每次 15-20分鍾; C.病態,須醫治.
② 如何分辨自己是什麼類型體質
我國中醫體質的概念是指:我們人體以先天稟賦為基礎,在後天的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構、功能和代謝上的個體特殊性。
那麼,中醫認為體質類型共有幾種呢?
一共分為9類:平和型、氣虛型、陰虛型、陽虛型、濕熱型、氣郁型、痰濕型、血瘀型、特稟性。
平和型體質特點:沒有明顯的患病趨向,不愛得病。男性多於女性。但是隨著年齡增大,平和體質的人會減少。因為年齡大的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體質上的偏差,有很多疾病慢慢要產生的。而且器官也會逐漸衰老。
平和型體質的表象:飲食正常、睡眠好、二便通暢、性格開朗,社會和自然適應能力強,此為典型的平和體質。
平和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平和體質平日里應採取中庸之道,吃得不宜過飽,也不能過於飢餓,盡量不吃冰冷的,也不吃太熱的。飲食結構應多吃五穀雜糧、蔬菜瓜果,盡量少食用油膩及辛辣之物。運動上,一般選擇溫和的鍛煉方式,運動強度不要太大,只要保持每日均有適量運動即可。
氣虛型體質特點:說話時感覺有氣無力的,愛出虛汗,容易呼吸短促,疲乏無力,這就是氣虛體質。這種人從性格上來說,一般性格內向,情緒不夠穩定,比較膽兒小,做事不愛冒險。
氣虛型體質表象:氣虛體質者大多分布在西部、東部等地區,與西部高海拔、低氣壓,以及東北冬季長、春秋氣溫比較低有關。學生和長期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也容易氣虛。體力勞動的人看樣子很強壯,但他們工作期間消耗很大,所以容易產生氣虛。氣虛型容易感冒,得了感冒反反復復不愛好。同時,氣虛的人還患有胃下垂的幾率非常高。
氣虛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多吃益氣健脾作用的葯物,中醫有一個概念就是葯食同源,很多食物是有一定的葯物功效的。針對氣虛型的人,可以吃一些如黃豆、白扁豆、雞肉、泥鰍、香菇、大棗、桂圓、蜂蜜等,盡量避免,如檳榔、空心菜、生蘿卜等食材。運動上應以柔緩運動,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不宜做高強度的運動和會導致出汗很多的運動。
陰虛型體質特點:如果一個人怕熱,經常感到手腳心發熱,面頰潮紅或偏紅,皮膚乾燥,口乾舌燥,容易失眠,經常大便干結,那就是陰虛。他們大部分都是性格比較外向好動的,性情是比較急躁的。
陰虛型體質表象:在多風、乾燥、強紫外線輻射的西部地區容易產生這種體質的人。多見於學生及年輕人,這也與他們的嗜好有關系,比如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物或嗜好煙酒以及生活壓力增加有關。陰虛型體質易患咳嗽、乾燥綜合征、甲亢等。值得一提的是,這種人患的咳嗽是乾咳、少痰。綜合的表現一般是,平常嘴唇容易產生暴皮的現象,要不就是頭皮比較多。這些表現都跟陰虛有關系,實際上就是中醫說的陰虛所致。
陰虛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多吃甘涼滋潤的食物,比如瘦豬肉、鴨肉、龜、鱉、綠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狗肉、韭菜、辣椒、蔥、蒜、葵花子等性溫燥烈的食物。中午保持一定的午休時間。避免熬夜、劇烈運動和在高溫酷暑下工作。宜節制房事,因為我們有些房事活動傷精耗液,對男女都一樣。只適合做中小強度、間斷性的身體鍛煉,鍛煉時要控制出汗量,及時補充水分。平時宜克制情緒,遇事要冷靜,正確對待順境和逆境。可以用練書法、下棋來怡情悅性,用旅遊來寄情山水、陶冶情操。平時多聽一些曲調舒緩、輕柔、抒情的音樂,防止惱怒。
陽虛型體質特點:即使再熱的暑天,也不能在空調房間里多待,因為這些人比較怕冷。總是手腳發涼,不敢吃涼的東西。性格多沉靜、內向。這些人屬陽虛體質。同樣的溫度下有些人穿的衣服很多,顯得很怕冷,這種傾向一般就是陽虛的表現。中醫認為我們的水液代謝在體內是需要陽氣太推動的,如果陽氣不足,我們的水液代謝就出現障礙,在體內水液積累多了就會產生水腫,比如眼皮水腫,比如說下肢輕度水腫。
陽虛型體質表象:東北地區多見,可能與東北寒燥的天氣有關,女性明顯多於男性。長期偏嗜寒涼食物也會形成這種體質。
陽虛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可多吃容易有甘溫益氣的食物,比如牛羊狗肉、蔥、姜、蒜、花椒、鱔魚、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涼食物,比如黃瓜、藕、梨、西瓜等。秋冬注意保暖,尤其是足下、背部及下腹部丹田部位的防寒保暖。夏季避免吹空調電扇。可做一些舒緩柔和的運動,如慢跑、散步、做廣播操。自行按摩氣海、足三里、湧泉等穴位,或經常灸足三里、關元,可適當洗桑拿、溫泉浴。多與別人交談,平時多聽一些激揚、高亢、豪邁的音樂,調節一下情緒,讓他興奮一下。
濕熱型體質特點:如果你看到一個人,臉部和鼻尖總是油光鋥亮,還容易生粉刺、瘡癤,一開口就能聞到異味,那他就是濕熱體質。這種人還容易大便黏滯不爽,小便發黃,比較濃,性格多急躁易怒。脾氣不太好的,容易著急的,容易暴怒。
濕熱型表象:南部和東部地區,因為這些地區高溫多雨,常吃熱量大的飲食容易產生這類體質的人。有些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物或嗜好煙酒的年輕人,加上生活壓力增加,也是該體質的主要人群,還多見於學生和商業服務人員。濕熱型:容易得瘡癤、黃疸等病。
濕熱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飲食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綠豆、空心菜、莧菜、芹菜、黃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溫助熱的食物。應戒除煙酒,因為煙酒在中醫看來屬於具有溫熱作用的。不要熬夜、過於勞累。盛夏暑濕較重的季節,減少戶外活動。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
氣郁型體質特點:《紅樓夢》中的林妹妹是氣郁體質的代表,性格憂郁脆弱。這種人一般比較削瘦,經常悶悶不樂,多愁善感,食慾不振,容易心慌,容易失眠。現今這種體質的人卻越來越多,可能與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容易情感壓抑,情志不暢有關。該體質的人多是年輕人,而且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氣郁型:容易得失眠、抑鬱症、神經官能症等。
氣郁型體質表象:容易得失眠、抑鬱症、神經官能症等。
氣郁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多吃小麥、蒿子桿、蔥、蒜、海帶、海藻、蘿卜、金橘、山楂等,因為這些食物具有行氣、解郁、消食、醒神的作用。睡前避免飲茶、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盡量增加戶外活動,可堅持較大量的運動鍛煉,如跑步、登山、游泳、武術等。另外,這類人因為性格上有一些自我封閉的表現,要經常有意識的參加集體性的運動,多跟其他人交往,多交交朋友,有了這些朋友才能夠有一個比較好的對不良情緒的傾訴對象。
痰濕型體質特點:心寬體胖是這類人最大特點,腹部松軟肥胖,皮膚出油,汗多,眼睛浮腫,容易睏倦。性格溫和穩重,善於忍耐。該體質的人多是單位領導,生活安逸的中老年人,男性多。喜歡吃甜膩的食物,不愛運動愛睡覺。
痰濕型體質表象:容易得眩暈、胸痹、痰飲等。易患冠心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一般來說都是跟血液代謝有密切關系的代謝性疾病。所謂的「三高」疾病,好像都跟痰濕型關系密切。
痰濕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飲食清淡為原則,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膩的食物。可多食蔥、蒜、海藻、海帶、冬瓜、蘿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平時多進行戶外活動。衣著應透氣散濕,容易把一些濕氣能夠散掉,經常曬太陽或進行日光浴。中醫對痰濕型的人有一些常用的方葯,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說一下。比如用白術、蒼術、黃芪、防己、澤瀉、荷葉、橘紅、生蒲黃、生大黃、雞內金。用這些葯物,有助於化痰去濕。
血瘀型體質特點: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眼睛經常有紅絲,皮膚常乾燥、粗糙,一般膚色是發暗的,常常出現身體疼痛,容易煩躁,記憶力也不太好,容易健忘,性情急躁。南方人、腦力工作者,女性多見。容易出現出血、中風、冠心病等。
血瘀型體質表象:出血,咱們平常見的,比如說牙齦出血,有的時候刷牙容易出血,有的人還容易產生皮下反復出現青紫,比如我們肢體碰到外邊硬的東西,自己當時沒有感覺到,很輕微的,也不覺得很疼。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碰的部位就會出現皮下青紫,這實際上也是輕度出血。
血瘀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可多食黑豆、海藻、海帶、紫菜、蘿卜、胡蘿卜、金橘、橙、柚、桃、李子、山楂、醋、玫瑰花、綠茶,因此這些物質有活血、散結、行氣、疏肝解郁的作用,少食肥豬肉等。保持足夠的睡眠,但不可過於安逸。可進行一些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的運動項目,如舞蹈、快速步行等。保健按摩可使經絡暢通,達到緩解疼痛、穩定情緒、增強人體功能的作用。血瘀體質的人在運動時如出現胸悶、呼吸困難、脈搏顯著加快等不適症狀,應去醫院檢查。
特稟型體質特點:平常說過敏,也有好多人對不同的物質有過敏現象,比如花粉過敏或者某種食物過敏,這就是中醫上這就被稱為特稟體質。多是遺傳所致。
特稟型體質特點:凡是遺傳性疾病患者多與親代有相同疾病或缺陷。比如出現葯物過敏、花粉症、哮喘等變態反應性疾病。
特稟型體質日常調養方式:飲食宜清淡、均衡,粗細搭配適當,葷素搭配合理。通常容易發生過敏反應的食物也要盡量避免,比如蠶豆、白扁豆、牛肉、鵝肉、鯉魚、蝦、蟹、茄子、酒、辣椒、濃茶、咖啡等辛辣之品、腥膻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保持室內清潔,被褥、床單要經常洗曬,室內裝修後不宜立即搬進居住,要放一段時間,裡面一些容易引發過敏或者有害的物質要放一段以後、通風充分以後能夠排掉。春季盡量減少室外活動時間,因為這個時候花粉比較多,容易引發過敏。
③ 我國肥胖及超重以體質指數判斷的標準是什麼
我國肥胖及超重以體質指數判斷的標準是BMI指數。
BMI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千克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准。當我們需要比較及分析一個人的體重對於不同高度的人所帶來的健康影響時,BMI值是一個中立而可靠的指標。
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這種方法更加准確,國家衡量超重、肥胖使用的正是BMI作為判斷。正常范圍是18.5-23.9,24-27.9就屬於超重,28以上的就是肥胖。對於兒童來講,BMI診斷標准和成人有區別,要稍低一點。
(3)我國正常體質擴展閱讀:
有些人雖然BMI指數沒有超重,不過由於長期久坐等原因,導致腹部脂肪堆積,這也是肥胖的危險信號。我國男性正常腰圍應控制在85厘米以內,也就是兩尺六以內,女性腰圍應控制在80厘米以內,也就是兩尺四以內,只有超出才需要減肥。
人的體重發展到肥胖階段有個「三部曲」,即從正常體重到超重范圍,再到肥胖的過程。如果是處於超重階段,要提醒自己注意,可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來控制體重,如不熬夜、多運動、少吃甜食等。只有到了肥胖階段,才需要通過一些外部手段去解決。
然而,很多並不需要減肥的人正成為減肥大軍中的一員,往往還採取不科學的方法。很多年輕女性不明白健康體重是多少,一味追求瘦。除了試用各類減肥產品,她們常通過節食來減肥,這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對青春期女性危害更大。此外,盲目減肥會導致膽結石、人體內分泌紊亂、代謝障礙等疾病。
④ 體質指數怎麼算正常值是多少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
正常值是:18.5-23.9
體質指數 (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目前國際最常用來量度體重與身高比例的工具。它利用身高和體重之間的比例去衡量一個人是否過瘦或過肥。
體質指數適合所有由18至65歲的人士使用,兒童、發育中的青少年、孕婦、乳母、老人及肌肉發達者除外。
其計算公式如下: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 (m)^2
亞裔成年人請用以下的指引:
體質指數 類別 罹病機會*
< 18.5 過輕 某些疾病和某些癌症患病率增高
18.5-23.9 正常
24-27.9 超重
>28 肥胖
(4)我國正常體質擴展閱讀:
肥胖的世界標準是:
BMI在18.5至24.9時屬正常范圍,BMI大於25為超重,BMI大於30為肥胖。
肥胖的亞洲標准:亞洲人體格偏小,用肥胖的世界標准來衡量就不適宜。
比如:日本人當BMI為24.9時,高血壓危險就增加3倍;香港地區的中國人,BMI在23.7時死亡率最低,越高時便開始上升。
亞洲人的肥胖標准應該是BMI在18.5-22.9時為正常水平,BMI大於23為超重,BMI大於30為肥胖。
肥胖的中國標准:我國專家認為,中國人雖屬於亞洲人種,體重指數的正常范圍上限應該比亞洲標准低些。
中國人體重指數的最佳值應該是20-22,BMI大於22.6為超重,BMI大於30為肥胖。
⑤ 男生身高對應標准體重是多少
1、布洛卡公式 身高在165厘米以下者:標准體重(kg)=身高(cm)-100 身高在165厘米以上者:標准體重(kg)=身高(cm)-110 2、適合亞洲人標准體重的計算公式。 日本京都大學桂教授在布洛卡公式的基礎上,提出了下列計算公式: 標准體重(kg)=×0.9 這一公式的計算結果適合於亞洲人的具體情況。 3、還有一種計算方法,專門針對以南北地區劃分的中國人。 北方人理想體重(kg)=[身高(cm)-150]×0.6+50; 南方人理想體重(kg)=[身高(cm)-150]×0.6+48。 按第三種的北方人的計算方法 樓主的體重很理想哦
⑥ 我國為什麼注重學生的身體素質
當現在越來越多的目光關注到學生身體的健康上來,所以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日趨上升。然而,當我們面對現在學生的體質健康時,其狀況讓人擔憂。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1、經調查發現,家長對子女體質、學習、生活及心理都比較關心,但有部分家長對子女過分的關心、溺愛,家長普遍最關注孩子的身體,但又不注意身體與營養的關系,這樣就導致了身體素質下降,有家長還認為運動會阻礙或降低體育運動量或質。2、絕大部分的學生不但有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有家長布置的,參加這個培訓班,那個輔導班,導致學生沒時間運動,學生身體素質下降,形成了惡性循環,無力參加體育運動,或沒有時間參加體育活動。3、我國中小學生膳食營養攝入存在很多問題,學生的體質令人堪憂。4、因為學校盡力追求安全,不敢進行一些運動量較大的鍛煉項目。5、大多數人只追求學生語、數、英成績,對體育及學生體質健康幾乎不聞不問。為了使學生的身體形態,身體素質切實符合「三個面向」,我們在教學中,在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同時,應大力推廣《中小學生體質評價標准》,使學生的體質狀況引起家長、學校的充分重視,採取措施促進學生的正常發育,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人才。 我個人的看法: 一、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愛好,並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體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鍛煉習慣。充分利用體育多種手段,逐步培養學生自我鍛煉的良好習慣。 二、要強化學生增強體質的意識,必須培養學生學習體育活動的興趣。教學中,首先要掌握好課堂節奏,調動課堂氣氛。如果只重視動作技術的准備,忽視教學藝術的研究,只注意自己"教授" ,而忽視學生"接受" ,是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因此,要求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教案,教法更新穎多變。只有當學生對體育運動感興趣後,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才會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覺地去鍛煉身體,彌補自己的缺陷。 三、通過保證每天一定時間內的體育鍛煉活動,充分使孩子動起來,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一些趣味性濃的運動項目,真正讓學生的身體運動起來。 四、早操、課間操時間較短,內容單一,學生缺乏興趣。也許有人認為達不到應有的鍛煉效果,然而,這正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品質,發展耐力素質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在小學階段,通過學校體育活動使學生在文化學習的同時,在身體形態、身體素質上都得到應有的發展和提高,作為體育教師應該把此項工作放在應有的高度給予重視。體質健康教育在本質上應該是一種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一種長期的、廣泛的、潛移默化的綜合性教育,而家庭在養成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效引導,為廣大青少年帶來充滿健康陽光的未來。
⑦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的《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發展報告》
簡介:本報告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合作開展項目「《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統計分析」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相關行為調查研究」(課題批准號:BLA090069)的部分研究成果。部分數據引自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參與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工作」。本報告為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提供了決策參考。
目錄:
一、中國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仍然突出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二、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徵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路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徵的靜態休閑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並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養成
(三)青少年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閑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煉時間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煉效果
(五)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 1985年至2005年,五次大規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顯示,中國青少年學生在身體形態、生理功能和身體素質的多個指標上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平下降現象,部分指標的下降傾向呈加速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以來,學生體質健康下降趨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整體上反映出來的指標值仍然令人擔憂,特別是在以下指標上,顯現的問題十分突出。
——肺功能指標維持低水平
肺活量/體重指數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肺功能。《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肺活量和肺活量/體重指數在20年間總體上呈下降趨勢。《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的肺活量/體重指數分布,優秀率為15.62%,良好率為22.59%,及格率為39.24%,不及格率為22.54%。2010年各年齡組測試結果與2008年相比,整體水平略有提高,不及格率降至20.08%,但是,肺功能總體水平仍然處於較低水平。
——超重和肥胖現象嚴重
《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不同營養狀況檢出率營養不良佔8.58%,低體重佔42.21%,標准體重佔37.01%,超重佔4.55%,肥胖佔7.66%。2010年統計顯示,超重和肥胖分別增加到5.05%和9.41%,表明由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和超重情況繼續惡化。
1985年的《體質調研》顯示,當時超重和肥胖問題並不突出,問題比較突出的是營養不良導致的體重不足,男女生分別佔28.9%和36.1%。2010年統計顯示,低體重男女生分別佔38.88%和35.89%,表明低體重現象繼續存在。
從《分析報告》的結果看,當前,青少年群體營養狀況呈現典型的「雙峰現象」,即超重和肥胖問題十分突出,營養不良和低體重現象沒有改變。
——近視發生率繼續增加
《體質調研》顯示,1979—2005年我國學生視力不良的發生率不斷增加。1985年7—22歲漢族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為34.26%。但此後,視力不良率呈現持續快速增長傾向。1999年青少年近視發生率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當年「近視第一大國」的日本。1995年學生視力不良率平均超過50%。2005年的調查顯示,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31.67%、初中生為58.07%、高中生為76.02%、大學生為82.68%。
2008年北京市10萬余名初三學生參加了中招體檢,結果顯示,69.28%的學生視力不良,即裸眼視力低於5.0。2008年上海市102萬余名中小學生視力檢查結果顯示,50.59萬人視力不良,其中,高中學生視力不良達到80%以上。2008年,湖南大學新生入學視力檢查發現,近視率竟然達到87.22%。
——速度、力量素質增長趨於停滯
速度、爆發力、力量素質是人體運動能力的重要基礎。《體質調研》顯示,1995—2005年,學生身體素質中反應速度素質的50米跑成績、反應爆發力素質的立定跳遠成績和反應力量素質的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除速度素質下降幅度較小外,其他素質均有明顯下降。
《分析報告》顯示,2008—2010年,反映學生速度、力量素質的50米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斜身引體、仰卧起坐成績,基本沒有增長。依據青少年身體素質發育理論,男子16歲前,女子13歲前速度素質發展較快,男女均在20歲左右達到最好成績,但《分析報告》顯示,實際情況與此不相吻合,從小學到大學,隨年級的增高,優秀率反而降低,不及格率增高,表明大學生更缺乏鍛煉。《分析報告》顯示,2010年,立定跳遠、仰卧起坐(女生)和引體向上(男生)的成績也存在及格率以上成績隨學段升高反而下降的趨勢。其中,2010年大學男生引體向上及格率僅為70.44%。
——耐力素質低谷徘徊、柔韌素質成績向好
耐力素質與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機能密切相關。依據不同年齡,通過測試400米跑(或50米×8往返跑,11—12歲男女生)、800米跑(13—22歲女生)、1 000米跑(13—22歲男生)成績反映耐力素質。《體質調研》顯示,1985—2005年,各年齡組男女學生的成績逐年下降。《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耐力素質不及格率在10%—14%,2010年學生耐力素質的不及格率,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學生比例在10.64%—12.84%;總體合格率,大學好於高中,高中好於初中。其中,大學生耐力素質優秀率最低。總體上,2008年以來的三年,反映耐力素質的各項測試指標成績沒有明顯改善。
柔韌素質與關節周圍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的伸展性有關。通過測試坐位體前屈成績,反映人體的柔韌素質。《分析報告》顯示,2008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7.75%,及格以上比率為97.31%;2010年,學生總體坐位體前屈的優秀率為28.21%,及格以上比率為97.40%。不同學段學生坐位體前屈比較表明,其優秀率以大學最好,其次為小學和初中,最次為高中。2008—2010年,各學段學生及格以上比率均在96%以上,是學生所有素質中成績最好的指標。
——血壓調節機能不良比較普遍
血壓調節能力反映人的自律神經系統機能,是身體適應能力的重要指標。血壓調節能力差,容易引起體位改變性暈眩、暈倒現象。國內對此研究少見。1999年和2006年,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科所對北京市部分中小學學生進行了「體位血壓反射」的測試。研究顯示,從整體上看,北京市中小學生血壓調節不良率在60%以上。兩次調查顯示,青少年群體血壓調節不良率並不隨年齡的增長而下降,而是呈現波動性變動,普遍表現出血壓調節能力不良的現象。 從全世界范圍看,青少年一代體質健康水平,特別是體能素質的下降傾向不僅僅中國獨有,許多國家都遇到相似的情況。特別是進入20世紀50年代,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逐漸成為世界發達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如何增強青少年兒童體質健康也隨之成為世界性課題。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近十年加速下滑趨勢也表現出與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相背離的現象,這同樣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為探討影響青少年體育健康的原因,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中國教育學會體育與衛生分會、北京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中國中小學體育基本情況調查》(2006年9月—2008年10月)、《中國學生健康相關行為與生活質量調查》(2008—2009年),調查涉及全國15個省、市、區(以下分別簡稱「《基本情況調查》」、「《健康行為調查》」)。
居住環境的改善,交通的便利,限制了青少年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青少年戶外活動的時間。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建設和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鄉居民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城市建設中高層公寓式和農村城鎮化聚集定居形式的推進,客觀上限制了居住者的活動空間和活動方式,大大減少了青少年的身體活動。同時,交通日益發達,出行方式的多元化、現代化,也導致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體力節省化,大大減少了對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自然運動刺激。
西方快餐文化盛行,過多高能量物質的攝入,導致膳食不平衡或營養過剩,直接引發青少年肥胖症的增加。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的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是,科學的平衡膳食結構沒有建立,洋快餐的誤導,高熱量、高脂肪飲食成為青少年食物的主要成分,加上活動量和活動強度的減少,過剩性營養不良是導致青少年肥胖不斷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北京大學季成葉教授研究指出:在中國,越是經濟發達地區,兒童青少年的肥胖流行率越高;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肥胖率已接近發達國家(美國除外)水平。
針對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趨勢,日本著名學者小泉英明等腦科學家試圖從神經系統機能發展的角度來揭示其規律和機制。腦科學研究認為,兒童早期的「運動刺激缺乏」和隨後的「運動刺激不當」是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下降重要的生理原因[1]。研究認為,如果青少年兒童在嬰幼兒期間缺乏運動刺激或刺激不當,就將導致大腦因刺激不夠,相應的神經系統機能得不到自然成長,以此為基礎的人的生長發育及其表現出來的體質健康也隨之遭受影響。
另外,腦科學研究認為,腦的發育過程存在一系列的關鍵期和敏感期,與之相適應,人的生長發育同樣具有關鍵期和敏感期。研究認為,青少年在生長發育過程中,一些後天的身體機能發展需要在適當的時候獲得必要的外界刺激,如果外界刺激不能滿足這些需要時,就會錯過生長發育的最佳機會,人體的某些身體機能就永遠得不到充分發展。
研究指出,在現代化程度不高的社會生活和學習環境中,青少年參加運動、勞動、同伴遊戲等各種活動,能夠滿足基本運動需求,運動刺激與青少年的自然生長保持平衡關系,能夠保證正常的生長發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改變,運動刺激的負荷和強度都在減少,在最重要的關鍵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運動刺激,就會導致相應的運動中樞神經的退化,學生生長發育逐漸失去物質基礎,表現出體質健康水平的下降。
以上述研究結果來考察近三十年來的中國社會的變化,不難發現,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與運動不足、缺乏體育鍛煉有著密切關系。
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教養方式的變化,溺愛、嬌生慣養等不當的教養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近三十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代家庭的結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帶來了教養方式變化。有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有近五成0—6歲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兒童接受著隔代教育。除了無節制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於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中國青少年一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這種改變同時改變了青少年以身體鍛煉為主要內容的休閑形式。在網路時代,青少年一代更喜歡從網路獲得信息和快樂,比較容易沉溺虛擬時空甚至發展為網路成癮。基於網路的游戲、閱讀、交友成為青少年閑暇的主要方式,久坐不動的靜態生活習慣逐漸形成。《基本情況調查》顯示,中小學學生在課外和雙休日,佔用最多的時間是「做作業」、「看電視或玩電子游戲」。《健康行為調查》顯示,近20.2%的中學生每天用於上網、看電視、玩電子游戲的時間近一個小時;在雙休日,有14.8%的中學生上網時間超過120分鍾。過多時間沉溺在網路,使得青少年沒有機會到戶外參與更多的體育活動,不能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和與同伴交往的快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難以形成。
三十年以來,由於我國選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以文化課考試成績為依據的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加上中國家長對子女獲得高質量高等教育機會的不懈追求,導致了青少年的「應試」壓力並沒有出現減輕趨勢,在某種程度上反而越來越重。這種壓力反映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最直接的表現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和課業負擔過重。
《健康行為調查》顯示:有近一半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小學生9小時以上、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的睡眠時間。近70%以上的中學生在清晨6∶00左右起床。80%以上的中小學生在21∶30分以後睡眠。隨著年級的升高,睡眠時間越少,初中、高中畢業班學生經常在23∶00以後睡眠。科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睡眠不足4小時,其神經反應能力將下降45%。生理學研究表明:睡眠是少年兒童生長的主要時段。只有在晚上22時至凌晨1時的深睡眠狀態,人的生長激素才能大量分泌,才能最有效激活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如果睡眠不足、深睡眠時間短,新陳代謝將受到極大影響,這無疑將嚴重危害學生的身體健康。
在升學和考試的壓力下,青少年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時間大大超過國家的相關規定。《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的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7小時,超過60%的初中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9小時。由於課業負擔重,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同樣大大超過國家規定。調查顯示,小學低年級約5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30分鍾;小學高年級約30%的學生每天作業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60分鍾;約20%的初中學生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超過國家規定的1.5小時。有10%的中小學生每天的作業時間甚至超過3個小時。
中小學學生不僅承擔學校的學習任務,而且大部分學生還要完成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基本情況調查》顯示,75%的中小學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訓、學科輔導班或家教。在國家規定的休息時間內,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和完成作業上,用於休閑的時間第一是看電視、上網,其次是閱讀漫畫、書刊、報紙等課外讀物,第三是與同伴遊戲、玩耍,而專門用於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少。
事實上,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學習時間過長對學生學習本身沒有益處,只能嚴重降低學習效率。
《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全國超過1/3的學校的體育課程並未按國家「小學一、二年級每周4學時,三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每周3學時,高中每周2學時」的規定執行。調查還顯示,體育課是學校課程中最容易被取消的課程之一。
《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全民健身條例》規定在校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基本情況調查》顯示,只有18%的學生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42%的學生只能達到每天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而有40%的學生達不到每天平均0.5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並且,隨著年級的增高,能夠達到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的學生逐漸減少,高中學生的情況最差,只佔12.5%,而情況最好的小學生也只能達到22.6%。
研究表明,新的體育課程設定的目標體系,並沒有嚴格按照兒童生長發育和動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和順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的還是按照運動訓練的體系和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因此,所實施的體育教育脫離了青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素質、機能發育的需求,在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期不能給予最適宜的運動刺激,錯失有效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良機。
專家研究認為,我國現階段的體育教學課程改革還處於「泛化」過程,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評估體系尚不能很好地圍繞提高學生的身體機能、素質形成合力[2]。
高質量的體育師資隊伍是學校體育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體育師資一是指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指教學能力強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體育鍛煉。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2007年)調查顯示:我國現有中小學約60萬所,但是,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約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缺24萬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學校規模的制約,學校只能保證語文、數學、外語等考試科目的師資,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育教師缺編現象,80%以上的學校為兼職體育教師。與此同時,由於普遍存在的體育教師職業不被重視,教師接受在職培訓、參與教研活動的機會少,知識老化、技能消退,導致體育教師教學能力得不到應有的提高,嚴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效果。
國家中小學體育衛生專項督導(2008年11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研究中心專家參與)發現,當前,缺乏健全的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擔機制和社會賠償的保障制度,導致了學校體育不能依法全面實施。調查顯示,對學生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認定沒有契合的法律規定,教師、學校擔心承擔巨大賠償責任,是制約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重要因素。與此相應,調查發現,許多學校明令禁止攀爬、體操、耐久跑、游泳、足球等體育項目的開展,而這些項目,盡管有一定危險性、對抗性,但卻恰恰對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有益、有效。
體育場地、設施和器材是開展學校體育的必要條件。《基本情況調查》顯示,超過60%以上的學校體育設施、器材的配置沒有達到國家要求的標准(「有一定差距」和「差距很大」各佔一半)。從地區來看,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尤為嚴重。《中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首都體育學院曲宗湖等,2006年)對農村學校的調查顯示[3],「十五」期間僅有25.7%的學校能夠達到教育部門規定的體育器材配備目錄的最低要求。阻礙農村學校體育正常開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場地器材」。近十年城鎮新建學校體育場地、器材的配置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擴大招生所形成的學生對運動場地、器材的需求。
[1]小泉英明.腦科學與教育入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標准研究組.2005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吳昊,曲宗湖.我國西部農村學校體育現狀及發展策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41(3):53-35.
上述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種種原因,總體上源自社會的發展和變遷。其中,有的原因是現代化的必然產物,不可能消除,比如,居住環境、交通方式、家庭結構等,不可能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但是,有許多原因是可以通過社會和人類自身的努力予以控制或消除的。比如,不合理的飲食結構、不健康的行為習慣、過度保護的教養方式、過重的學習壓力、不當的體育教育等。
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給我們增強青少年體質、維護青少年健康提出新的課題和挑戰。基於上述分析,本文認為,當前,從青少年教育的角度,促進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教育干預重點策略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嬰幼兒開始,就要大力推行科學的家庭教養方式,消除對兒童的過度保護,保證兒童在入學前就有足夠的、自然的運動刺激和合理的膳食營養,為學生正常生長發育奠定重要基礎;其次,科學制定體育課程,提升體育教師的能力,以學校體育為主體,保證學生獲得足夠的、與神經系統發育匹配的適宜的運動刺激,以提高體育教育的實效性、科學性,有效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再次,減輕學習壓力,保障學生健身的權利,保證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時間,為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提供製度和條件保障。
當然,事實上,僅僅依靠教育干預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導致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的原因其形成有著復雜的社會背景。有的由來已久,有深刻的歷史文化淵源;有的伴隨現代化而來,是面對迅速推進的現代化,整個中國社會猝不及防,沒有足夠的思想和物質准備所致。
因此,解決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一件長遠而艱苦、必須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
(發布時間:2012-03-29 來源: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⑧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歷史沿革
建國六十多年來,黨和國家一直非常關心和重視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原國家教委、原國家體委等有關部門從鼓勵和推動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出發,在不同時期先後制定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及初中畢業生升學體育考試辦法等一系列制度,並於2002年開始在全國試行《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對於增強學生體質,促進我國學校體育工作具有積極作用,其突出地表現為以下三點。
1. 對於貫徹落實《體育法》《全民健身計劃》和《學生體育工作條例》,促進和保證體育課教學,以及早操、課間操和課外活動的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2. 有利於學生按照要求參加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體素質的發展和自覺參加體育活動行為習慣的養成;
3. 通過這些標準的測試和評價,有效地促進了學校體育工作的展開,對於學校體育評價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體育總體評價的重要內容。
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演變和發展,是與我國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教育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是與全國提高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滿足國家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培養人才戰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要求,面對新的情況、新的問題所採取的積極措施。建國以來,《勞衛制》《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的制定、頒布和實施,促進了學生體質健康測量與評價制度的發展和完善,為新的《標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了解這些標準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當時的社會背景將有利於正確認識並實施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
2014年,依據全國學生體質情況,制定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旨在培養學生鍛煉積極性。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學校體育的新篇章。1950年8月,中國體育訪問團赴前蘇聯,全面考察和學習了原蘇聯體育(包括學校體育)的經驗,引進了《勞衛制》,從1951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行。1954年,在借鑒原蘇聯經驗的基礎上,根據在部分地區試行的情況,政務院批准並發布了《勞衛制》暫行條例,經過試行和反復修改於1958年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實施《勞動衛國體育制度條例》及相關項目標准和測驗規則,其第一條明確指出:勞衛制是國家根據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需要,對人民在體育鍛煉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於鼓勵人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促進體育運動的廣泛開展,提高運動技術水平,使人民身強力壯,意志堅強,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勞衛制》由預備級(少年級)、第一級和第二級共三個級別組成,在一級和二級中還按照性別差異根據某一年齡段中體能的發展設置了男女若干個年齡組。在項目設置上,除了發展身體素質和機能的鍛煉項目以外,《勞衛制》還設置了諸如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國防知識等內容,反映了當時鞏固國家政權和建設祖國的社會需要。當時,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受到國家經濟比較落後、學校衛生條件比較差以及營養不足等因素的影響,亟待提高。因此為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在鍛煉身體、建設和保衛組股的熱潮推動下,我國的《勞衛制》產生和發展起來了,並對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促進了包括學生在內的群眾體育運動的開展,對廣大學生和成年人的體制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也受到了多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例如部分學校核地區受浮誇風的影響,在實施過程中急於求成,搞反復測試,突擊達標,違反體育鍛煉的客觀規律,並沖擊了正常的體育課教學;此外,連續三年的嚴重自然災害導致了國家的財政經濟困難,廣大學生出現了營養不良,體制健康水平下降,這些使得《勞衛制》的推行受到影響,被迫中斷。此後,在1964年《勞衛制》改名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准》。
雖然《勞衛制》的實施經歷了轟轟烈烈、坎坷與挫折,但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為改善和提高少年兒童的體質健康狀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開創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民體質健康促進事業的新紀元,也開創了學生體質健康評價工作的先河。 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動亂,重新確立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75年五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體委公布了《國家體育鍛煉標准》,要求在學校廣泛實施,此後,在1982年,1990年又進行了修改,一直沿用至今。1995年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規定:學校必須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對學生在校期間每天用於體育活動的時間給予了保證。
在這一時期,我國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都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特別是1978年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同時特別重視受教育者應掌握充足的知識和技能,強調全面發展。在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提高勞動效率,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穩步的改善與提高的同時,也使人們從事體力勞動的機會不斷減少,電視機、視盤機(VCD機和DVD機)、計算機等的普及也導致學生身體活動時間不斷減少,生活水平提高與體制健康水平下降的矛盾逐漸現象。社會對於學生的體質健康更加重視,從1985年開始,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衛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科學技術部等五部委(局)共同組織展開了全國性的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到2005年已經進行了五次,以全面了解我國學生的體質與健康狀況及其變化趨勢。
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目的是:鼓勵和推動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兒童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培養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保衛祖國服務。《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面對全體人群,分四個組進行測驗,分別是兒童組,9~12歲,相當於小學3~6年級;少年乙組,13~15歲,相當於初中;少年甲組,16~18歲,相當於高中;成年組,19歲以上,相當於大學。其測試內容主要是對身體素質項目進行測驗,共分五大類,與《勞衛制》相比刪除了射擊、手榴彈擲遠、行軍、聽一般國防知識等內容。所選項目強調增強體質效果好,少而精,既能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又簡便易行,便於測試記錄成績,並適當兼顧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打基礎。主要由體育行政部門主管,具體實施時會同教育等有關部門進行,同時強調學校應當把體育鍛煉標準的施行工作同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緊密結合,並納入學校工作計劃。它的推行對促進全社會關注學校體育,督促學生積極地參加體育鍛煉,保證身體正常發育,增強體質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⑨ 體質指數多少是健康的
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
正常體質指數沒有絕對值,根據年齡性別身高來計算的。
(男)低於20過輕,,(女)低於19過輕
適中:男20-25,,,女:19-24
過重:男25-30,,,女:24-29
肥胖:男30-35,,,女:29-34
大於35非常肥胖,,,理想數值:22
⑩ 我國青少年健康體質調查一般每隔幾年展開一次
青少年體質調查一般按照實際情況來定,有時候四年不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