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 哪位朋友可以幫下忙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教師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和重要因素。本文結合我校兩年多的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著重從教師的來源與構成、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等方面論述了指導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地位與作用。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管理過於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並第一次提出小學階段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通過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方法,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結底靠教師導之以行,化之以能。
我校自2001年5月申報並實施《衣錦小學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來,最初,我們將重點放在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撰寫小論文、活動日記的能力。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越來越感到研究性學習的改革指向是雙重的,除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還將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而且從實踐的過程中看出,教師在活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相當關鍵,也比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困難。一句話,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關鍵靠教師。
一、教師的來源與構成
教師是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不可缺少的因素。那麼誰來組織領導?誰來擔當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能否配備專職的教師?哪些人能夠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師?這是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綜合實踐活動需要回答的基本問題。
借鑒日本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經驗,採取「教師小隊」的形式構成教師指導組,即所謂的「T-T(Teacher—Team)」制。「T—T」制要求學校不同學科背景或課程背景的教師組成若干個教師指導小組,以教師指導小組面對各自班級的學生。但由於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上延續性,光靠少數教師或專職教師承擔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教師,是難以滿足全體學生開展活動需要的,再者,從教師來說,時間、精力、知識面也是有限的。因此,我校成立了由校長總負責,教科室主任、教導處主任具體分管的領導小組和一支有較高研究水平,有相關課題研究經驗並有時間上保證的骨幹教師隊伍,同時大力宣傳、鼓勵更多的班主任、科任教師共同擔任相關課題學生活動的指導老師,參與一切實踐活動的指導工作。如校園篇中的「衣錦特色」課題分別由我校的音樂老師、體育老師、英語老師、大隊輔導員等組成教師指導小組,再如家鄉篇中的「臨安地理和資源」課題則由低、中、高段的常識老師共同組成教師指導小組。
另外,由於學生的實踐學習需要走出校園,步入社會進行活動,學校還盡可能地充分利用社會教育指導力量,聘請了一部分學生家長、有關領域的專家、校外輔導員,甚至政府官員等方面的人士,作為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指導老師。如「衣錦少年警校」課題組,特聘請了當地公安局巡特警大隊的馬國華、章小波、何向軍等教官擔任指導教師。
二、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對教師的挑戰和要求
華東師范大學霍益萍教授曾說過這樣一番話:「解放後,我國已經進行了多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但是沒有一次改革像今天這樣全方位地觸動教師。教師除了要熟悉研究型學習的流程、內容外,還要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更要深刻地轉變自己的思想觀念,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研究性學習是迄今為止教師面臨的最大挑戰。」
(一)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
長期以來,受「傳道、授業」思想的影響,教師成了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唯一來源。即使是很差的老師,藉助著他所擁有的知識,他在學生面前依然也是權威,居高臨下,一切由他說了算。但在研究性學習中,這種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學生想要研究的很多問題都超出了老師的專業領域,有的即使在教師專業范圍內,也是平時不關心、不留意的,對於學生將要學習的很多內容,教師幾乎沒有專業知識方面的優勢可言,甚至一竅不通;同時,學生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認識領域大為拓展,吸納知識的途徑由單一變為多元,以前是學生跟著教師走,現在是在某些方面教師跟不上學生。如電腦的運用等。由於學生的學習內容大大超出了課堂、教材的范圍,老師們失去了書本和大綱的依託,也就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因此,我們的老師在走進教室、走近學生的時候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忐忑不安」。
教師的這種感覺,首先將直接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以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以「師長」自居,有一種師道尊嚴的感覺,習慣了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聽的份。但在這門課中,教師只有放下架子,與學生打成一片,方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因為這時教師不再是權威,教師的話不一定具有說服力。的確,在研究性學習中,師生之間的界限趨於淡化,教與學的互換日趨頻繁。誰先佔有知識和學問,誰先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誰就首先獲得發言的主動權。教學關系由「我說你聽」變成一起討論,一起商量的新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其次,這種變化讓老師真正開始意識到危機感,意識到「充電」的緊迫性,從而產生了繼續學習、完善自我的強烈願望。我們有一位指導教師在她的心得體會中這樣寫到:「記得第一次召集課題組成員開會,我把自己以『臨安經濟』課題指導老師的身份推出時,心裡就覺得沒底。又有一次,『臨安工業』課題小組的兩位同學在課間攔住了我,問:『老師,這幾天電視里經常說把發展工業園區作為發展臨安工業經濟的突破口,那麼什麼是工業園區?正在建設的工業園區有哪些?』我竟然一個也答不上來,心裡一陣發慌。就在那時,我下了決心:必須趕緊去補補課,而且必須趕在學生前面。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我閱讀了《臨安年鑒》、《市政府工作報告》,參觀了萬馬、錦江、天松、華興等龍頭企業,走訪了農業局、工業局、電信局及錢王、臨安等幾家大酒店。雖為之作了很多准備,但還是時時會遇到學生提出的竟想不到的問題,有時面對學生的困惑,卻幫不了一點忙,只能暗暗著急,真有一種失去自信的苦惱。」
是呀,以前認為教小學,拿到大專文憑可以高枕無憂,現在才知道自己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對生活實際問題有如此漠視。
(二)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所教學科或自己的專長。基本上是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基本上可以不和其他學科的教師有業務上的交往。但在研究型的學習活動中,圍繞課題研究,教師指導的內容包括計算機知識、科研方法、各種專業知識、小論文寫作、結題報告撰寫、數據資料整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因此對絕大多數老師而言,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聯合起來對課題小組進行指導。這對教師來講,是一種工作方式的根本改變。他必須與其他同事建立聯系,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合作完成學習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自己學會合作,這是教師面臨的又一個全方位的、深刻的挑戰。
(三)教師的資歷和能力要求更高了。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中,教師光有「傳道、授業、解惑」的能力已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技能:
1、規劃與設計的技能;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寬廣、自由的活動空間,以及廣闊的活動背景。指導教師能夠在這種廣域的課程環境中自主地、自由地、靈活地引導學生選擇活動主題或課題、安排活動過程。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對研究性學生活動的實施具有較強的規劃能力和設計能力。指導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特定的背景和條件,引導學生選擇或自主提出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並合理地制定活動方案,保證研究性學習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
2、組織、管理與協調的能力;
研究型校本課程實踐活動的實施設計的因素相當復雜,它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組織與協調能力。指導教師要組織和管理好學生,引導學生組成活動小組,並協調學生活動中各部門的關系,通過與相關部門或人員的溝通,為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創設寬松的活動時空,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此外,指導教師還要協調好教師指導小組內指導教師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活動得到有力的領導。
3、探究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指導教師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指導教師自己要學會問題探究和問題解決。只有教師具有問題意識、具備探究的能力,才能較好地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指導教師要注重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發展自我的實踐能力。讓教師自身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一道成長。
4、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學生面對著紛繁復雜的資料或信息。教師要指導學生,自己必須要具備自主獲取信息、主動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指導教師要明確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渠道,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來收集信息。指導教師還要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方法,學會運用調查、考察、文獻檢索、測量、實驗等不同的方法來收集資料,學會統計、整理、分析資料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和處理信息。
三、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中的角色變化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學生課題研究的參與者;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前沿知識、相關知識及與實踐的聯系;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從教書型到研究型等等。教師的角色和以往大不相同,概括起來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他將成為:
1、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教師與學生一道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能夠對學生的個性特長、思想狀況、社會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有利於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教師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他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要,做學生的朋友,讓學生認可教師是他們中的一員,願意無拘無束地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2、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的有效指導是綜合實踐活動成功實施的基本條件,但這里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面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輸送氧氣,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面則是運用老師的知識積淀、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些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像的空間留給學生。從指導內容而言,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在根本上是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從問題情境中選擇適合自己的探究課題,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與學生共同展開探究過程。從指導方式而言,綜合實踐活動倡導團體指導與協同教學。不能把綜合實踐活動的指導權只賦予某一學科的教師或班主任或專門從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的教師,而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將所有教師的智慧集中起來,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協同指導。這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整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指導力度而言,不同學段甚至是同一學段的不同年級之間,指導的力度應不同。年級越低,指導的力度越大。
總之,教師既不能「教」綜合實踐活動,也不能推卸指導的責任放任學生,而應把自己的有效指導與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有機結合起來。
3、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不同的困難、問題,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發生各種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等等,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促進工作。如創設輕松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匯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持之以恆的積極性等。總之教師不是學生活動的旁觀者,而是要組織、管理學生有序高效地開展實踐活動。
4、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傳統的教師關系往往是文人相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而研究性學習的出現,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面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之通力合作。如我們「經濟」課題組的四位老師經常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系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我們真正體會到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不僅有助於教師在合作中提高自身素養,更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
5、校內外多方關系的協調者
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走出課本、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調查、訪問、參觀等實踐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家長的大力支持,更離不開社會各界的積極配合。因此教師要主動地協調好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分工合作,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盡力起好紐帶和橋梁作用,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課程資源。
6、校內外教育教學資源的開拓者
大多數教師以往所熟悉的主要是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對除此以外還有哪些資源可以成為教學的素材並用來教育學生則很少關心。研究性學習中學生學習內容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與學生周圍社會和社區的密切聯系,要求尋找、發現和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師是這些教育教學資源和材料的主要發現者和開拓者。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我們主要從三方面入手去尋找:一是立足校內,如舞蹈、銅管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特色教育以及衣錦歷史沿革、辦學成就等;二是聯系社區,如家長學校、少年警校、假日小隊等課題研究;三是挖掘鄉土教材,如生態旅遊、家鄉特產(老三寶、新三寶)、臨安名人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常識組黃海燕老師指導的課題組先後開發了《竹趣》、《山核桃》、《臨安一日游》等校本課程受到了專家和領導的一致好評。教師在這方面的努力,反映了教師的開放意識和聯系實際、因地制宜的願望及辦事的能力。
教師上述角色的變化,反映了時代對教師的新要求。一個只會把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以研究性學習為開端,教師將從思想觀念、知識結構、工作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說,開發研究型校本課程的實踐是提升教師素質的一個良好契機。
四、教師的指導范圍和任務
在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中,教師的指導任務應貫穿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啟動階段課題確定的指導,活動過程中方法的指導,總結交流階段成果展示的指導。
1、在活動的啟動階段,教師首先應針對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及興趣愛好,學生所處的特定的家庭社區背景和自然條件,引導學生確定合理可行的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針對學生初次選題有一定困難,教師可提供若干有益參考的子課題,供學生選擇。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發展,教師應逐步放手讓學生自主確定活動項目,活動主題或課題。在學生初步選擇課題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論證,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設計、規劃能力。規劃和設計活動方案,也是學生發展的重要過程之一。
2、在活動實施階段,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資料的搜集,也可結合實例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基礎訓練,幫助學生掌握利用工具書(如索引、文摘、上網等),使用視聽媒體,做筆記、進行訪談、對資料做整理和分類等方面的技能。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有目的地收集豐富材料,指導學生運用調查、觀察、訪問、測量等方法,要指導學生寫好活動日記,及時記載研究情況,真實記錄個人體驗,為以後進行總結、評價提供依據。同時教師還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活動進展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與督促,要組織靈活多樣的交流、研討活動,促進學生自我教育,幫助他們保持並進一步提高學習積極性,對有特殊困難的小組要進行個別輔導,或創設必要條件,或幫助調整研究計劃。此外,還應指導學生注意活動中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
3、在活動總結階段,教師應指導學生對活動過程中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形成結論,指導學生撰寫活動報告、小論文,並進行不同方式的表達和交流。在總結時,要引導學生著重對活動過程中的體驗、認識和收獲進行總結和反思。
五、教師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重在過程,強調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強調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活動獲得直接經驗,但不意味著不需要教師的指導,只是對教師的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激發興趣,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活動不是面向少數學生培養特長的活動,而是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因此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活動興趣,給予每一個學生自主活動和表現自己的機會,鼓勵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活動。
2、教師是組織學生活動,而不是教學生用書或教學生活動。
教師組織活動時可參考一些學材,但更重要的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特點,因地制宜,創設靈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形式。不要受已有學材的框架的約束,教師對學生的指導要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把學生作為學習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主體。更重視活動的自主性,鼓勵形式多樣性。
3、教師的指導切忌將學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結論。
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開展研究活動時會遇到哪些困難,會提出哪些問題,需要怎樣的幫助,需要怎樣的指點……針對這些提供信息、啟發思路、補充知識、介紹方法和線索,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而不是將學生的研究引向結論。學生的探究活動可以是多種結論,也可能是沒有結論的。有些活動還可以向縱深方向不斷延伸和擴展,甚至超過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
4、不要用一個尺度去評價所有學生。
本課程重視過程評價,重視評價的發展功能。不同個性特點的學生有不同興趣和能力水平,如果教師用同一個標准去評價學生或以等級評分的方法去評定學生的表現,就會使一部分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達不到評價的發展功能,本課程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只要學生在自己的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給予鼓勵。
六、幾點思考
盡管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施已經表明,它對教師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它讓教師產生了危機感和緊迫感,但是要讓教師真正能走進研究性學習卻並不那麼容易,有時甚至相當困難。一部分教師持旁觀的態度,有的甚至明確表示反對。這其中除了惰性及一個人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習慣方式很難改變等原因外,還有很多這樣那樣的想法。
想法一:搞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和學業檢測沒關系。家長、社會都以學生檢測成績來衡量和評價學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萬一學習成績受影響怎麼辦?
想法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反映不出個人的工作表現。班級管理優劣、學習成績好壞,直接反映出教師個人的工作成績,但研究性學習是教師集體指導的結果,即使學生在這方面取得成績也顯示不出教師個人的貢獻,何必那麼積極。
想法三:屬於滿工作量以外的額外負擔。該學習活動沒有專職教師,必然是現任教師兼任。但對這部分工作量的計算,尤其是對起始探索階段教師付出很多勞動後的工作量計算沒有明確的說法,影響教師的積極性。
想法四:不懂科研,無法指導學生。身為教師習慣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開展科研,即使寫一些論文也是為職稱晉升所逼。而校本課程開發研究要求教師能指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教師感到力不從心,十分因難。
想法五:不熟悉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流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類似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教師所熟悉的學科教學完全不同。許多教師不知道這門課該怎樣進行,在每個環節上自己應該做什麼、怎樣去做。
教師上述想法,有的屬於觀念問題,有的是對能否勝任新課程的擔心,有的涉及配套管理政策,非常准確地反映了教師在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中的真實心理。教師的第一個想法不是學校層面能解決的。對第二、第三種想法,一方面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政策保證,另一方面需要學校層面做一些工作,如制定一些獎懲措施和評價條例,從制度上鼓勵和保證研究性學習的開設。剩下的像老師在知識、能力方面的問題,可通過種種形式,立足本校,開展教師培訓,其次可搭建舞台,讓教師在工作實踐中自己感悟提高,施展才華。再次,學校可加強對教師教學工作的管理,讓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能到位、負責、投入,使教師與研究型學習的開設同步成長。
隨著國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活動課的開設,將是學校事業第二次跨越式發展,從我校研究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我們意識到,教師始終是活動實施的關鍵。沒有教師的指導,再好的課程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對落實活動,提高活動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反之研究型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踐對提升教師的整體素質也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和切入口。
參考文獻:
1、《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霍益萍廣西教育出版社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與實踐》郭元祥
3、《綜合實踐活動》
——中央教科所綜合實踐活動課題教師指導用書
2. 鄭州市第八中學的辦學規模
佔地面積38.4畝,建築面積19000平方米。東校區位於鄭州市金水區政四街3號,佔地42畝,建築面積19066平方米。綜合素質實踐教育基地,位於鄭州市中牟縣九龍鎮,佔地270畝。
鄭州八中綜合素質實踐基地位於河南省中牟縣境內,佔地約為270畝。包括:天文館、陸上拓展區、陶藝館、水上拓展區、科技館、動物區。
鄭州八中校園環境優美,教學設施先進。近幾年來,學校硬體設施的改建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校容校貌有了很大的改觀,裝修新辦公樓;修建圖書館,佔地600平方米,擁有藏書4萬7千多冊,建立了快捷方便的電子閱覽室;建有先進的實驗室、電教室、音美教室;新建塑膠運動場和佔地1500平米的地下停車場,綠化、美化了校園。教學設施也進一步完善,配備了實物投影、雙向閉路教學設備,安裝了千兆校園網,並且為每位一線教師配備了筆記本電腦。 建校六十年來,鄭州八中為社會輸送合格畢業生30000餘名。
2007年鄭州八中代表河南參加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中學生田徑錦標賽,取得男子組全國第一名,女子組全國第二名,團體總分第2名的突出成績。
學校田徑隊連續十餘年在全市中學生運動會獲總分第一名。
航模運動成績優異,連續數年在鄭州和河南蟬聯冠軍。
2010年全國青少年模擬遙控飛行錦標賽獲4金1銀1銅的成績,2010年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錦標賽獲1金2銀2銅的成績。
2010年學校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模擬運動指導站。機器人隊具有較高水平。
2010年第十屆全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初中組團體三等獎,學校成立了樂高機器人活動教室,逐漸改變只為參加比賽的原有模式,形成課程、競賽並進的校本課程教學。學校藝術團包括舞蹈隊、合唱隊、管弦樂隊,曾多次代表學校到新加坡進行交流活動。
在2000年的高考中,鄭州文理科排在前100名的學生中,由鄭州八中畢業的學生占文科總人數第一名,理科總人數第二名。
在2003年的中招考試中,學校三年級十一班學生升學率達100%,達到省市重點高中分數線的學生人數佔全班人數的86%以上。
在1996年新生劃片入學的新情況下,鄭州八中仍然保持了優秀的教育教學成績,中招考試成績總是名列全市前三名。自1991年至今,鄭州八中在學科競賽中有408人榮獲國家級和省級以上獎勵,其中獲國家級獎勵268人,省級獎勵140人。
3. 幼兒園課程論 幼兒園課程開發有哪些模式
一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關鍵,它直接體現著校本課程開發的理念和目的。依據各個學校不同的教育哲學與資源條件,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表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同時,由於校本課程開發是一個動態過程,它的內容相應地表現出開放性和拓展性。當前,大多數學校將校本課程分為必修課、活動課和選修課。但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的:「這三者的關系本來在理論上就是不符合邏輯的。」[2]因此,筆者根據課程的發展功能將其分為基礎性課程、豐富性課程和發展性課程三類。
1 基礎性課程
基礎性課程是指授給學生可再生長的基本知識和可再發展的基本技能的課程。它和國家課程的范圍大體一致。包括語文、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政治、生物、體育、美術等。基礎性課程由學科知識課程和學習策略課程構成。學科知識課程開發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課程內容的更新,採取的方式常是改編、新編或拓編。二是對課程結構的革新,包括學科知識分層建構,學科知識橫向整合。例如南京師范大學附中將課程分為三個層次:1)C層次科目,國家教學大綱的最低要求;2)B層次科目,參照國家必修與選修的綜合要求,適當增加和補充內容;3)A層次科目,重新編寫教學大綱,對原教材進行改編和新編。這種分層是將科目分層和內容難度分層結合起來從而使課程體現出難度梯級,使每一層級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學習。上海大同中學的基礎性課程開發突破傳統分科課程,加強知識整合。它分為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綜合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理科綜合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內容為核心。知識整合實現了對學生知識多方位的培養目標。
學習策略課程分為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和學科學習策略課程。通用學習策略課程包括選擇性注意策略、記憶學習策略、組織學習策略、精加工學習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等。這些策略適合任何課程和形式的學習,不與特定知識領域相聯系。學科學習策略指與特定學科緊密結合,適應專門知識學習的策略[3],。如應用題解題策略、朗讀策略、英語學習策略、化學實驗策略等。學科學習策略直接與學科聯系,並具有「生成性」特點,應當成為學校基礎性課程中開發的重要內容。
2 豐富性課程
豐富性課程是指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生活質量的課程。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勵志、廣行五類。健身課程主要是教給學生強身健體的方式,同時培養學生體育意識和保健觀念。這類課程的開發要重視活動方式多樣化,提倡活動參與大眾化。博知課程主要是豐富學生知識,開闊學生視野的課程。如詩詞鑒賞、名作欣賞、名勝古跡游考、網頁信息瀏覽等。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給學生廣泛獲取知識的方法。如查閱圖書、信息卡集成、圖書館閱讀、電視或新聞品評等。怕情課程是指愉悅性情,豐富情感體驗的課程。一種是藝術怡情,可通過音樂欣賞、美術欣賞、書法欣賞、舞蹈表演等課程來實現;一種是休閑怡情,如攝影、垂釣、插花、集郵、拼盤、盆景、花卉等課程。該類課程可教給學生有意義的休閑和怕養性情的方式,培養高雅的生活情趣。勵志課程是激發學生生活熱情,增強學生意志力的課程。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調適、堅持性訓練等磨礪性教育課程。當前,很多學校仍偏重智力,忽視意志力培養,致使多數學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會適應困難。因此,開發勵志課程已迫在眉睫。廣行課程是指廣泛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強的課程,它以培養學生具體的操作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如電子製作、網頁製作、無線電維修、新聞采訪、英語會話、實驗操作等課程。
3 發展性課程
發展性課程是指拓展學生能力、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課程。它在基礎性課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難度,以培養研究性、創造性人才為目的,重視學科的前沿性、學術性和學習的探究性。這類課程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加深學科知識的深度,旨在拓寬學生學科知識和能力的課程,如學科知識競賽輔導、上海大同中學開設的「知識論」等課程。二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意識、科學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如科技發明、學術小論文、創造技能培養、思維訓練等。發展性課程以探究性學習和開放式學習為主。此類課程在基礎教育中雖不佔很大比例,但對學生一生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 校本課程開發的模式
校本課程開發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合作開發;一種是課程運行的自開發,也稱教學情景互動開發。
1 合作開發
1)校際合作。即學校與學校聯合,有學者指出,校本課程開發不能只局限於學校本身的活動,需要與其它學校構成互動關系。[1]這種模式要求各學校的教育哲學與宗旨相近,區域跨距小,資源可互補,以此增強課程開發實力。合作方式有互補整合式、流線作業式、合並交叉式等。
2)專家一學校合作。課程開發實質是課程理論與課程開發實踐不斷發展、豐富和完善的過程」[1]。一方面專家擁有較豐富的課程理論知識,可為學校課程開發提供理論指導;另一方面,具有開發條件的學校為課程理論與實踐結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3)研究機構一學校聯合。當學校進行規模較大、難度較高的課程開發時,應與研究機構聯合。因為研究機構具有系統開發和研究的能力。研究機構與學校聯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現場法。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機構以學校為基地進行課程開發,由學校積極參與。現場法是指由學校設置課程開發項目,研究機構蒞臨現場給予指導。
4)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聯合模式。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教育行政部門可提出方針和原則,進行財力、物力支持和地區間學校資源的調配利用。這些都有利於增強校本課程開發的綜合力量。但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合作必須遵從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則。
5)領導一教師合作。在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學校領導和教師是核心力量。他們熟知學校的優勢與特色,而且直接承擔著具體的開發任務。一方面,領導者的個人風格、辦學理念、管理方略顯示著學校的辦學特色;另一方面,教師最知曉自己和學生,能真正貫徹校本課程開發中「以人為本」的目的。只有兩股力量結合,校本課程開發才能完整地體現學校本位和以育人為目的的思想。
2 課程運行的自開發
課程運行是指教師、學生、課程在教學情景中的互動關系。任何一種課程在這種互動關系中都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能更好地體現教師的能力和學生需求實際。其過程是:1)教師先要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初次課程設置。2)學生提供反饋和建議。3)教師自我反饋。4)再進行課程設置。5)課程設置更合理。6)教師專業能力相應提高,學生能力提高,從而課程開發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課程開發的策略
1 明確理念
校本課程開發首先要有明確的理念。理念確立有助於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學校特色。
這里的理念指學校的教育哲學、教育宗旨與教育目標。教育哲學體現教育的時代精神,是在時代背景中對教育總的認識和看法。素質教育、主體性教育、創新教育等都是新時期的教育哲學,它確定校本課程開發的總體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學指導下學校依據本校具體情況確立的總的發展方向。如江蘇錫山中學的「一切為了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上海大同中學的「使學生學有特長」,以及其它學校的「全面發展,人文見長」、「文理相通,全面發展」、「科學家的搖籃」等。它們對校本課程開發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教育目標是教育哲學與教育宗旨的具體化和操作化。如錫山中學在「培養站直了的現代中國人」的宗旨下確立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創新性、現代化、健康、堅毅等品質。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方向。但是,並不是每所學校都有自己明確的辦學理念。明確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部分學校辦學思想含糊籠統,應該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確。2)總結法。如果學校辦學理念多而散,應予以總結,使之系統化、特色化。3)提升法。有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經驗階段,應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論層次,以利於統領整個辦學方略。4)創立法。當學校已有的辦學觀念陳舊或還沒有形成辦學理念,就應根據教育的時代精神和學校的具體實際創立理念。總之,理念應有宏觀統領、中觀具體、微觀可行的特點,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指導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
2 需求分析
校本課程開發應在辦學理念指導下進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對象是學生需求、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學生需求屬教育的內部需求,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對學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學生知識需求和心理發展需求。知識需求是指學生對知識本身及獲取知識的方式、途徑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發展需求是指學生健全心智、培養人格、走向成熟的內在願望和渴求。對學生需求的分橋,有利於「因材開發」。其次,校本課程開發並非「閉門造車」,摘自給自足,應當考慮地區需求和社會需求,考察.地區乃至社會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發展對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狀況及特點,以期開發出既滿足學生需求又有利於地區和社會發展的樣本課程,只有這樣的校本課程,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需求分析可採用的方法有:問卷調查法、人才市場分析法、網路信息分析法、地區發展報告分析等。
3 資源評估
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校的資源條件,以決定作何種程度的開發。這里的資源指信息資源、能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信息資源是以學校的教材和資料為核心,它為校本課程開發提供源頭活水和信息支持,對信息資源的評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貯存和信息效能。評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樣化、信息貯存豐富化、信息價值效能化,整個信息資源要處於不斷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資源「優勝劣汰」的動態過程。能力資源是指教師的專業能力和學生的學習能力。校本課程開發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主,他們的能力狀況制約著校本課程開發的深度和價值。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專業素養、開拓意識、創新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評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師自我評估,然後是學校評估;最後由專家組綜合審評。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現實學習能力和潛在學習能力。現實學習能力是指學生已達到的學習能力現狀,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依據。潛在學習能力是指通過課程更新,學生可能達到的能力狀況,是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目標。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評估常由教師評估和學生自評構成。物質資源是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學校可提供的場地、設施、設備與經費支持,它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物質基礎。除了上述對學校的資源進行評估外,還要對社區可利用的資源進行評估,以期在學校和社區之間形成一個良好的校本課程開發的資源環境。
4 優勢評價
當學校有條件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時,為了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有效地提高課程開發質量,還需進行優勢評價。學校優勢包括管理優勢、教師優勢和學生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系統工程,離開了管理很難達到目的。管理優勢體現在學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風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樣化、管理結構的系統化。對學校管理的評價應先由師生提供反饋意見,由學校領導進行初評,然後由學校管理專家進行終評。目的是分析學校管理的優勢與不足,以期通過學校加強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突出管理優勢。教師優勢表現為教師的專長、課程開發的技能技巧。根據教師的專長,可決定他們能有效地進行何種課程的開發;根據其開發的技能技巧,可決定他們適合哪些層次和環節的課程開發。學生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長期以來,該校學生已形成的群體優勢能力;二是學生的課程選擇能力和課程反饋能力,它使學生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成為積極的參與者和推動者,而不是旁觀者和被動的接收者。學校明了自己的優勢,就可以揚長避短,在校本課程開發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作文《在拉丁舞校本課程學習中的收獲》500字以上!!!!!!急需!
今天我爸爸開車送我去寶鋼體育館參加拉丁舞比賽。我爸爸開始沒用導航儀,開錯了好幾條路,後來用了導航儀,還是開錯了幾條路,那個地方太難找了,後來我們終於到了。
以前我也來過寶鋼體育館參加拉丁舞比賽,這次來還是發現那個入口處很怪,進去後迎面看到一塊大牆壁,繞了半天才看到人煙,說明它很大。我進去之後,碰到了我的好朋友,是我拉丁舞班的一個男同學,他叫席小彥,他正在和他父母一起在那裡傻乎乎地東張張、西望望。這個寶鋼體育館有兩層,樓上一層是比賽廳和觀眾席,樓下一層是更衣室和通道什麼的,他們正在一樓東張西望呢。
我跟他打了聲音招呼,問他:「你可以幫我把這個號碼牌別在我後背的衣服上嗎?」他說:「好,我會扣,保證一針扎死你!不用害怕,扎死你就保證你一命嗚呼的,不會疼的。」我聽了這話說:「呸!你敢扎死我,我一腳踹死你。」
他幫我別得亂七八糟,後來,他媽媽來了,幫我重新別好了。這時,我爸爸也來了(他剛才停車去了),我們在下面等了一會兒我的舞伴,不見她來,我們便上樓去觀眾席看比賽了。
一開始是單體的比賽,真無聊,我就下樓在化妝間門口瞟幾眼,找找我的舞伴,但沒看到她。算了,懶得找了,反正一會兒入場的地方肯定會碰到她的。然後我在下面看了一會兒我帶來的《爆笑校園》。
突然,第19場比完時,我聽到大賽主持人——校長王艷老師在廣播里宣布:「現在先休息半小時」。我的個親娘四舅奶奶啊!我下午還要去玩兒呢,休息半個小時!我只好去門口看我帶來的小說了。
突然,我看到我的舞伴了,她已經化好妝了,她一見到我說:「哎呀,你怎麼來那麼晚吶?」我說:「你怎麼來那麼晚?!」她說:「你幾點來的?」我說:「我八點半來的。」「呸!我八點就來了,我來得比你要早!」「那你飛哪兒去了?」「我們都和李老師一起看比賽呢。」
5. 鄭州中學附屬小學的課程建設
課程是學校的核心競爭力。鄭州中學附屬小學在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研究型課程三種課程類型框架內,從語言、數學、社會、科學與技術、藝術、個人/交往/體育六大學科領域進行課程體系構建,目前已形成基本的課程體系框架。
在基礎型課程中,開設了國學、書法、多元文化理解、樂高積木、安全教育等校本必修課程。
在拓展型課程中,開設了3D列印、電腦繪畫、少兒創意水粉、鼓號飛揚、乒乓球、體育舞蹈等校本選修課程。
在研究型課程中,開設了科學與技術(樂高)、奇思妙想小製作、社會實踐等校本選修課程。
六個學科領域提供了探索知識的框架,學校通過課程建設,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並且學會承擔社會負責,實現了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與和諧發展。
民間體育活動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特色,它所表現出來的趣味性、普及性、簡便性、健身性和娛樂性等特點符合少年兒童的身心規律,符合素質教育對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要求,符合「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深受學生的喜愛。開展起來也十分方便,所以深受農村,特別是城市小學少年兒童的喜愛。從體育課教材我們清醒地看到,我國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內容所佔的比重較少,適當結合地方實際選擇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展更有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雲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各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形式內容豐富,風格多樣,一些項目不僅具有健身意義,還具有教育價值。我校是一所農村與城市結合的縣區小學,學生特別喜愛喜聞樂見又簡便易行的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民間體育活動的「走進」,既發展了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很受學生的喜愛。
一、民間體育在小學體育課教學中的實用價值
通過收集整理、創編的民間體育較適合於小學生體育課教學的開展,這當中有適合兒童的趣味體育活動,有修身益智的智力體育活動,有閑暇娛樂的健身體育,也有生龍活虎的競技體育,這為縣區小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提供了眾多可供選擇的素材。而民族傳統體育對場地、器材、組織等要求不是很高,簡單、方便、易教、易學、易練,深受縣區小學生的喜愛,它對培養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諧的團隊精神,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體育也不無裨益。在縣區小學開發民族傳統體育校本化課程,使民族傳統體育通過學校進行傳播與推廣,可潛移默化的使學生了解本民族傳統體育的特點,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功效和教育價值。
二、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操作
經過整理和改編後的民間體育完全可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運用,也可成為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民間體育進入課堂,首先要在本學科組內上好一節研究課、示範課、組內公開課,讓全體教師觀摩,對民間體育游戲活動的組織實施進行講解討論,提出意見和改進建議,在此基礎上,設計民間體育游戲活動,並嘗試開展全校性體育大課間民間體育活動。例如:我校在普及實施全國中小學生集體舞時,就根據地方民間體育創編了8分鍾的「回族、彝族」舞蹈在大課間實施;其次,在組織體育教學時要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適當將創編後的民間體育作為主教材或輔助性教材內容引入小學體育課堂。在教學形式上採用大組、小組、自由組合等多種形式開展民間體育活動,通過教學實踐,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再次,在民間體育活動中教師要當好觀察者,觀察學生的行為、發展水平、需要和困難,以此作為指導的依據;最後,要當好學生民間體育游戲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提供語言上、材料上、技能上的幫助,以推進民間體育游戲的延伸,分享民間體育游戲中情緒體驗,交流經驗,掌握必要的規則等。
三、在實踐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民間體育進入課堂教學的時機
本文定義了「走進」二字,也就是自然的意思,至於其「走進」到教學內容的什麼地方,那就要根據教材制定的意圖了。如:在我參加的一節以《健康快樂跳起來》為主題的水平(一)小學二年級「徒手操」教學課中,我將創編後的地方彝族集體舞引入到准備活動中,運用這種辦法使學生在3——5分鍾的時間內達到適合本課教學所需要的心率、興趣及活動量,起到了以往跑圈、徒手操、游戲的作用;在基本部分教材學習中我又將其作為輔助性教材來處理,把創編後的彝族「蹲斗」游戲利用情景教學方法創設故事情景開展活動。學生在優美的《西班牙鬥牛曲》中盡情享受民間體育活動的快樂。特別是教師的參與更讓課堂掀起高潮.另外也可以將一些民間體育活動以素質練習游戲的形式輔助到課堂中去,發展學生的體育素質等等。在課的結束部分,師生共跳回族舞蹈,更讓學生達到愉悅身心的效果。民間體育在課堂上的確是有較大生存空間,它進入課堂是一種趨勢,至於該採用何種時機進入課堂,我認為應該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
2、對民間體育的評價要做到客觀實際
民間體育活動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沒有固定的標准,它的評價是靈活多變的。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教師實時觀察學生的活動情況,看學生是否積極主動的參與民間體育活動,是否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適宜的民間體育教學目標。並在教學過程中自我控制、自我評價,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投入等等。
3、民間體育進入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
由於民間體育活動本身就對學生具有較大的親和力,所以它的組織形式應該表現出最大的自由度,鑒於民間體育活動進入課堂其進入方式、內容選擇的靈活多樣性,也就帶來組織的多樣性,具體表現為:(1)、以內容決定組織形式。(2)、按學生的興趣愛好決定組織形式。(3)、按掌握動作情況(技術水平)來決定組織形式。(4)、撇開自然班,以大課間的形式開展。作為我們工作在一線的體育教師要努力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創造出獨特的組織教學形式。
4、民間體育進入課堂教學的評價方式
既然民間體育活動的內容、組織形式有較大的自由度,因此它的評價體系也就是一個「活動」的標准,體育教師在評價時應該以鼓勵的眼光去看待他們而不能去挑剔。只要是學生參與完成了此項活動或有了進步就應該給予表揚與鼓勵,畢竟民間體育活動本身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評價標准。例如:學生在跳民族集體舞蹈時,看上去動作雖然不是那麼整齊劃一,但學生的那種認真勁和躍躍欲試的沖動無不讓我們送去欣賞的眼光。民間體育進入課堂教學中評價應該在自我評價、組內評價中得到運用,就算是教師的一句簡單評價也可以給學生無窮的財富。
總之,在教學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民間體育活動「走進」小學體育課堂教一種趨勢,它的到來給學校校本資源的開發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給學校體育課堂帶來了勃勃生機。只要我們一線體育教師肯去想,肯去實踐與創新,相信不久的將來,學校體育一定會迎來一個嶄新的格局。
7. 廣州開發區第一小學的辦學特色
品牌學科的創建是品牌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學校自身條件的分析和學校的品牌發展的方向,我校決定重點建設英語特色課程、科技特色課程、信息技術特色課程。通過幾年的努力,這三個特色課程已基本形成,日益成為我校建設品牌學校的推動力量。科技教育中「三模一電」特色活動已經成為「一小」的教育品牌、英語教學中童謠小詩教學、木偶表演教學、謎語教學、故事教學等已經成為傳統特色。
同時,我們還積極倡導各個學科打造自己的教學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課程,如數學學科的口算教學和思維訓練,語文學科的書法教學、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音樂學科的舞蹈教學,體育學科的大眾健身運動,其它學科也正在形成自己的校本課程。隨著學科特色建設的不斷深入,會逐步形成為特色學科,對於比較成熟的特色學科,我們將其作為學校特色進行建設,不斷豐富品牌學校的內涵。
8. 徵文 我心中的校本課程
課程總目標:
1、以開發本土資源為校本課程開發主題,讓學生認識家鄉,了解其歷史淵源、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生態環境及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激發學生保護環境和資源的意識及責任感。
2、面向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開展主題研究式學習活動,轉變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發現,在實踐中探究,在實踐中提高。
3、加強課程的綜合性,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中,提高師生主體性。
一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美麗的校園
認識校園
1、熟悉學校環境,能說出校園內各處地方的名稱,能向爸爸媽媽簡要介紹自己在學校的見聞。
2、了解學校的生活設施、教學設施及體育游樂設施,部分懂得使用。
2
參觀、訪問、繪畫、泥塑、交流
班級環境
校園環境
老師及學長的介紹
養成良好觀察習慣
1、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能力。
2、掌握基本的觀察方法,能主動探索學校,養成勤於觀察的良好習慣。
2
探索、繪畫、展示、交流
主題活動:美麗的校園我愛她
1、對學生進行熱愛班級、熱愛校園、美化校園、凈化校園的教育。
2、有愛護校園的願望和行動,增強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
1
觀察、思考、交流、實踐
可
愛
的
荊
門
城
探索社區環境
1、知道自己居住地的名稱及所屬街道和社區,知道自己居住城市的名稱及所屬的省份。
2、觀察了解社區綠化、環保設施,懂得維護社區環境,在生活、學習、游戲時不妨礙他人。
1
觀察、訪問、交流、實踐
社區文化
城市綠化
公園廣場
環城的山水
市花及城市綠化
1、知道市花是石榴花。
2、觀察打扮城區主要街道的常見花草樹木,認識古樹、名木、名花,初步了解它們的特點,知道它們在美化、凈化環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觀察、訪問、繪畫、剪貼
廣 場
公 園
1、了解城區有哪些廣場 、公園,知道它們所處的方位。
2、在父母或親友的帶領下到廣場、公園遊玩,感受這些地方帶給市民休閑、娛樂的樂趣。
3、大致了解每處地方的特色樹種、花卉及典型建築。
4、用橡皮泥塑造自己感興趣的形象,如公園里晨練的人、某一處有特色的建築等。
2
觀察、訪問、體驗、攝影、繪畫、泥塑
環繞荊城的山
1、與父母、老師或同學開展登山活動,體驗登山的樂趣。
2、知道環繞城區的幾座主要山峰的名稱,知道山峰上的嵐光閣、東山寶塔、唐安古寺等知名建築。
2
實踐、體驗、攝影、泥塑
穿城而過的水
1、知道環繞城區的有竹皮河,還有漳河的支渠三乾渠、四乾渠。
2、懂得保護水源、節約用水的重要性,牢記「保護城市河道,有我一份責任」。
1
游覽、觀察、討論、交流
主題活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
1、鞏固所學知識,增強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
2、以實際行動來維護城市環境,做文明市民、文明遊客。
1
班隊會、反思、實踐
一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春滿山城
春天來了
1、尋找春天,感受春天的氣息,感受春天生機勃勃的美。
2、培養學生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
觀察、記錄、交流、繪畫
走進大自然
城區街道、園林
城郊蔬菜、水果基地
奼紫嫣紅的花朵
1、觀察、記錄城區各種花卉的名稱、顏色、形態、花期,感受花兒的美麗、家鄉的美好。
2、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珍藏對這些花兒的美好回憶。
2
觀察、繪畫、攝影、攝像、口語交際
春遊郊遊
1、到郊外踏青,親近自然,認識動植物。
2、初步了解本地常見農作物、特色蔬菜及水果的種植過程。
2
實踐活動、調查訪問
走進動物世界
小鳥的歌
1、查閱資料,考察訪問,大致了解荊門范圍內生活著哪些留鳥、候鳥。
2、聆聽生活在荊門城區、山嶺、鄉村的各種留鳥、候鳥的鳴聲,觀察它們的外形,了解它們的生活習性。
2
觀察、查閱資料、錄音、模仿
有關動物的圖文資料、鄉村、飼養場、動物園
動物的家
1、了解荊門范圍內生活著哪些野生動物。
2、走進鄉村,看農家飼養的家禽、家畜,知道名稱,了解生活習性。
3、看看你熟悉的市民家庭養了哪些寵物。
2
調查、訪問、繪畫、泥塑
參觀動物園
1、知道動物園中飼養著哪些動物,會用自己的話說出感興趣的動物的外形及生活習性。
2、懂得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增強動物保護意識。
2
觀察、記錄、口語交際
我是荊門旅遊小使者
可愛的荊門,美麗的家鄉
搜集、整理自己在參觀、游覽過程中拍攝的照片、搜集的圖文資料、創作的作品,與同學合作,舉辦一次有關家鄉動植物的展覽。
2
搜集、整理、展覽
學生搜集的資料、自身體驗
我眼中的荊門
1、組織主題班隊會,向同學介紹荊門有哪些著名風景區。
2、根據自己在游覽途中的所見所聞,與同學交流自己眼中的荊門。
3、利用打電話或節假日走親訪友的機會向在外地的親友介紹荊門,歡迎他們來荊門旅遊。
1
主題班隊會
口語交際
旅遊小貼士
到同一景區游覽過的同學組成小組,討論綜合後向全班同學介紹出遊乘車線路、注意事項,簡要介紹景區特色。
1
口語交際
學生的旅遊經驗、旅遊常識
二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山城的秋天
秋天的色彩
1、觀察秋季周圍植物的變化,感受秋天艷麗豐富的色彩。
2、開展秋季登山活動,體驗層林盡染的秋韻。
2
繪畫、攝影、布貼、交流
秋天的山林、果園、田野,商場、超市、街頭攤點,學生的體驗
豐收的田野
1、到山林,到果園,到田野,感受豐收的喜悅,體驗秋天成熟的美。
2、了解荊門有哪些物產,知道荊門是全國著名商品糧、商品棉基地。知道荊門特產漳河蜜桔、毛李荸薺等,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3、到糧油店、商場、超市以及街頭攤點,看看貨架上有哪些荊門特產出售,了解價格,詢問銷售情況,做好統計記錄。
2
調查、訪問、記錄、查閱資料、口語交際
秋風秋韻
1、通過觀察、繪畫、攝影、日記、剪貼等形式搜集資料,舉辦一次以「山城的秋天」為主題的展覽或主題班隊會活動。
2、通過實踐,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掌握圍繞主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方法,培養探究意識。
1
展覽、班隊會、實踐活動
我是荊門旅遊小使者
神奇的山川
1、通過調查訪問,知道荊門境內有東寶山、西寶山、聖境山、莫愁湖、屈家嶺文化遺址,有以明顯陵——大洪山旅遊區、漳河旅遊度假區、紀山楚文化旅遊區為代表的旅遊景點。
2、利用節假日到自己感興趣的景區游覽,向同學介紹旅遊見聞。
2
游覽、攝影、攝像、日記
荊門信息港、荊門旅遊網、《荊門日報》、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其他圖文資料、荊門風景名勝等
秀美的公園
1、知道荊門有以人文園林景觀為主體的城市公園,如龍泉公園、石化公園、鍾祥莫愁湖公園、京山縣烈士公園;有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的森林公園,如鍾祥大口國家森林公園、京山虎爪山森林公園等。
2、參觀游覽,體驗徜徉於山水園林之間的樂趣。
2
游覽、攝影、日記、交流
各具特色的建築
1、觀察城區的古塔、古寺,游覽龍泉書院、陸夫子祠及鍾祥明顯陵,從其他圖文資料上搜集荊門境內其他有名的建築,看看它們有什麼特點,了解它們的歷史文化淵源。
2、用泥塑、繪畫等形式展示這些建築的造型特點,有條件的同學可自己攝影、攝像。
2
作品展示、口語交際
我眼中的荊門
1、向外地的親友介紹本學期你的市內游覽見聞,告訴他們荊門的新變化。
2、通過寫日記、編順口溜、創作簡單的歌謠等形式歌頌家鄉。
1
口語交際、創作活動
二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綠
色
空
間
走向大自然
1、到校園、街道、庭院、公園、山林、田野觀察小草、樹葉的萌發,感受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寫下自己的見聞。
2、觀察春天裡小動物的活動情況,保護鳥巢,不掏鳥蛋,不捉小鳥,不捉、不買小蝌蚪。
3、到掇刀草莓基地觀察草莓的生長情況,採摘草莓,也可以到城郊蔬菜基地、水果基地開展「生態一日游」活動。
2
參觀游覽、日記、口語交際
校內外的各種花草樹木、環保資料、《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小學《自然》課本、中學《生物》課本
親近綠色
1、知道3月12日是植樹節、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
2、與小夥伴、同學及家長組成小組栽花種樹,知道養護方法。
2
查閱資料、參加植樹節活動
綠色與環保
1、知道植樹造林對保護環境、美化生活的重大意義。
2、增強環保意識,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良好習慣,培養熱愛美好環境、美化生活的情趣。
1
講授、討論、演講交流
保護秀美山川
1、交流自己在荊門風景區游覽時發現的不文明現象和破壞環境的做法,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談談這些做法的危害。
2、與家人、同學討論,提出保護景區的措施,在班級交流。
2
討論交流
潔凈城市
美化家鄉
1、了解荊門創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的舉措,並向家人、同學宣傳,懂得「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2、種花種草,認養綠地,愛護花草樹木和動物。
2
搜集資料
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
1、繼續開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動,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到紅領巾街道開展潔凈城市、美化環境的活動。
2、開展「保護荊門環境有我一份功勞」主題班隊會活動。
3
實踐活動
主題班隊會
暢想荊門美好
的明天
想像畫、泥塑比賽
舉行以「我心中的荊門城」為主題的想像畫、泥塑比賽
2
想像創作
學生的感受、體驗、希望
演講比賽
舉行以「我心中的荊門城」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振興荊門的情感。
2
演講比賽
三 年 級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源
綠
色
空
間
點綴校園的小精靈
1、向老師、園丁請教,弄清校園里每一種花草樹木的名稱,了解它們的生長特點。
2、在科學課老師的幫助下弄清校園里每種植物所屬的科、屬、種,為它們設計小名片,並掛好小名片。
3、開展種養殖活動,豐富校園生物物種。
4、與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聯系,成立校園環保大隊,聘請學校園丁當技術顧問,劃分每個中隊的養護責任區。
16
講授、設計、實踐活動
校內外的各種花草樹木、環保資料、《小學生十萬個為什麼》、小學《自然》課本、中學《生物》課本、荊門市園林局、林科所
荊
門
水
資
源
城市風景——竹皮河
沿竹皮河道考察,觀察兩岸保護設施,看看現在污染竹皮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明白保護城市河道的重要性。
4
實地考察、分析、思考
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水利》及相關報刊
生命之水——漳河水庫
1、知道漳河是本市最大的人工湖泊,是全國八大水庫之一。
2、通過實地考察、訪問等方式,知道城區生活用水取自漳河水庫,了解漳河在灌溉、防洪、養殖、生態、航運、發電、旅遊等方面所產生的綜合效益。
4
游覽、調查訪問、查閱資料
富饒美麗的長湖
1、知道長湖所處的地理位置,了解這座本市最大的天然湖泊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及潛在旅遊價值。
2、實地觀察、調查訪問,了解網箱養魚對長湖水體的污染。
3、比較長湖的昨天與今天,暢想長湖的未來,提出保護長湖的合理化建議。
1
實地觀察、調查訪問
波濤洶涌的漢江
知道漢江發源於陝西省,流經我市,在漢口龍王廟與長江匯合。了解漢江的航運價值及漢江防汛。
1
搜集資料、調查訪問
保護水源
節約用水
1、知道水對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的巨大作用,懂得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
2、通過觀察、訪問,大致了解污染河流、湖泊的主要原因。3、想一想,小學生怎樣從自身做起,節約用水,保護水源,潔凈城市?在班級開展討論,制定節水公約,在全校推廣。
4
搜集資料、討論調查
制定公約
四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門廣場文化
荊門風物
1、搜集在荊門地區流傳的民謠、諺語、俗語、俚語及民間故事,調查了解荊門有哪些民間表演藝術形式。
2、搜集荊門民間手工藝品,了解荊楚民俗、民風,看看荊門城內的建築、裝飾融合了哪些民間藝術元素,體現了哪些本地特色。
3、舉辦一次以「荊門民俗」為主題的展覽、表演展示活動。
2
調查訪問、實地觀察、記錄
學生實地調查搜集的各種資料、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城區的各處主題廣場
建築與生活
1、利用節假日看看荊門修建有哪些主題廣場,觀察這些廣場的設計布局特點。
2、觀察各廣場的典型雕塑,欣賞其造型特點,弄清其象徵意義,用橡皮泥或陶泥製作縮微景觀。
2
實地考察
創作欣賞
娛樂與健身
1、觀察市民在廣場開展的各種健身娛樂活動,模仿學習。
2、調查了解市民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情況,弄清廣場健身娛樂活動蓬勃開展的原因,寫出小論文。
2
觀察模仿
調查研究
小朋友的樂園
1、到廣場親自體驗各種健身娛樂設施帶來的樂趣,。
2、通過寫作文、繪畫、泥塑、攝影、攝像等形式記錄城區大小廣場給市民帶來的無窮樂趣,舉辦以「荊門廣場文化」為主題的展覽。
3、根據自己的觀察,結合調查訪問,提出管理廣場的合理化建議。
4
親身體驗
記錄展示
交流討論
保護荊門環境有我一份功勞
告別陋習
1、看看哪些生活陋習嚴重影響環境衛生,舉行告別陋習的宣誓儀式,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動員家人、朋友、同學告別陋習,從生活小事做起,保護環境。
2、寫一份倡議書,號召全體市民告別陋習,講文明,講衛生。
3
觀察宣傳
實踐活動
市、區政府宣傳部、荊門市環保局、荊門市政園林管理處
環保我能行
1、成立環保假日小隊,開展「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動。
2、做好「紅領巾街道」的衛生保潔維護工作,清除小區牆壁、街道電線桿上的「牛皮癬」。
3、自覺使用環保產品,拒絕白色污染。
4
實踐活動
我是荊城文明小使者
1、開展環保主題班隊會活動,增強愛我荊門、美化荊門,還荊門青山碧水藍天的責任感。
2、舉行「我是荊城文明小使者」徵文比賽、演講比賽。
3、為街道設計美觀實用、有利於垃圾分類的垃圾桶。
4、設計環保宣傳畫,寫上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宣傳標語。
4
主題班隊會
徵文演講
創作設計
四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
門
三
千
年
荊門地形
1、知道荊門位於湖北省中部,地處漢江平原與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北部層巒疊嶂,中部崗嶺起伏,河港交叉,南部沃野舒展,稻香魚肥。
1
觀察發現、調查了解、教師講授、口語交際
荊門博物館、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荊門地方誌》及其他有關荊門歷史的資料
荊楚門戶
1、知道荊門因史書稱為「荊楚門戶,控制要沖」而得名。
2、知道早在4000多年前荊門境內的漢江、長湖、漳河三大水系就有人類居住,創造了長江中游最早的人類文化——屈家嶺文化。
荊門行政區劃
1、在湖北省行政區劃圖上找出荊門市的位置;在荊門市行政區劃圖上找出自己的學校及家庭所在的位置;看看荊門境內有哪些鐵路、公路。
2、觀察荊門行政區劃圖,看看荊門下轄哪些市、縣、區。
3、知道荊門作為城鎮,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古代荊門曾是荊(州)襄(州)走廊上的必經要道和關隘,以軍事重鎮著稱,歷代君王都在這里設州置縣。
2、簡要了解解放後荊門的行政區劃變更情況。
荊門博物館
1、參觀荊門博物館,知道荊門古屬楚國,了解館中陳列有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屍」的郭店戰國女屍、郭店楚簡等國寶級文物。通過館中陳列的文物以及講解員的介紹,感知楚地古代先民的生活,感受燦爛的楚文化。
2、通過參觀,知道文物的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和旅遊價值,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2
參觀、感知、體驗
富
饒
的
荊
門
豐富的地下寶藏
1、調查了解荊門境內蘊藏著哪些礦產資源,對照荊門地圖標出其出產位置,繪制出簡明的《荊門礦產資源分布圖》。
2、採集礦石標本,在科學課教師或家長的幫助下製作礦石標本。
2
教師的講授、調查了解
學生搜集到的原始資料、統計數據、荊門旅遊網、《荊門水產》《荊門地方誌》及相關報刊資料
名優特產
1、調查了解荊門境內的農、林、牧、漁業資源以及多種經營帶來的效益。
2、根據調查搜集的資料繪制出簡易的《荊門水產資源分布圖》《荊門林業資源、經濟林木分布圖》等圖表。
2
實踐活動
搜集商標
實踐活動
1、與小組同學合作,以表格的形式製作出「荊門名優特產名錄」。
2、通過寫日記、繪畫、攝影、拍攝DV作品等形式介紹荊門名優特產。
3、統計你所熟悉的荊門農家收入情況,將全班同學的統計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弄清荊門農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看看各鄉鎮的特色經濟是什麼。
2
小組活動、交流展示
五 年 級 上 學 期
單元
課程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形式
資源來 源
荊門風物
民間故事
搜集整理在荊門一帶流傳的民間故事,把這些故事講給別人聽,在班級召開民間故事會。
2
訪問、交流
學生自身搜集的資料、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城市及鄉村的生活習俗
名人傳奇
1、了解與荊門相關的名人事跡,把荊門名人當作寶貴的精神遺產加以繼承和發揚,立志振興荊門,為家鄉建設作貢獻。
2、各班選擇1~2名荊門名人作為研究重點,開發相關校本課程,如《斑衣娛親老萊子》《關公與掇刀》《象山先生在荊門》《抗日名將張自忠》等。
6
調查訪問
實踐活動
課程開發
風俗民情
1、調查訪問,詳細了解荊門的風俗人情,如婚喪嫁娶、節日習俗、飲食文化、冠名稱謂等習俗。
2、搜集相關文字、圖片、實物資料,撰寫解說詞,與四年級同學合辦「荊門民俗」展覽。
4
實地觀察
調查訪問
考古荊門
紀山古墓群
1、到荊門博物館參觀出土文物、請紀山籍同學介紹當地古墓群的發掘與保護情況,了解楚地先民的文化與生活,了解紀山古墓出土文物的歷史價值及文化價值。
2、選擇1~2件文物重點研究觀察,寫出研究小論文。
3、各班合作,以「郭店楚簡」及「楚文化」為主題開發相關校本課程。
6
實地考察
調查研究
課程開發
荊門博物館、荊門旅遊網、荊門境內各處文物保護單位
鍾祥明顯陵
1、游覽鍾祥明顯陵,了解明顯陵的考古價值及文化旅遊價值
2、增強文物保護意識。
2
搜集資料
實地游覽
其他歷史遺跡
1、調查訪問、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荊門境內還有哪些有價值的歷史遺存,整理相關資料,在班級交流。
2、按照各處古跡的價值及保護級別(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在《荊門行政區劃圖》上標出荊門境內各處重點保護文物所在的位置。
2
調查訪問
實踐活動
荊門攬勝
風景名勝
1、詳細了解荊門境內有哪些風景名勝,繪制《荊門名勝分布圖》或《荊門名勝一覽表》。
2、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期游覽家鄉名勝,通過習作、攝影、拍攝DV等形式記錄游覽過程,推介家鄉名勝。
4
實踐活動
討論交流
荊門境內各處風景名勝、學生的體驗感悟
主題活動
1、組織召開「愛我荊門」主題班會,通過各種不同的形式介紹荊門,進一步升華熱愛家鄉的情感。
2、寫建議書、倡議書,號召大家都來保護文物古跡、風景名勝。
3、舉辦「荊門——我可愛的家鄉」徵文活動。
3
實踐活動
班隊活動
徵文活動
五 年 級 下 學 期
單元
課程
內容
課 程 目 標
課時
課程
形式
資源
來 源
荊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荊
門
史
話
1、進一步了解荊門市及所轄縣市區的歷史,特別是行政區劃變更情況,搜集有關材料,在班級交流。
2、將所搜集到的資料加以整理,按時間順序列出荊門歷史編年表。
2
搜集資料
參觀交流
《荊門地方誌》《荊門人民革命史》及荊門市檔案館、博物館
難忘的戰斗
不朽的英雄
1、搜集在荊門這塊熱土上發生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了解荊門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英勇斗爭的史實,借鑒歷史,發揚傳統,繼承先輩遺志,立志振興荊門。
2、清明節到烈士陵園祭掃烈士墓。組織英雄故事會。
3、拜訪軍休所老紅軍、老革命,聽他們講土地革命時期地下黨在荊門的活動、斗爭情況,講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發生在荊門的幾次著名的戰斗;到東寶山、西寶山實地考察解放荊門的戰斗遺址;舉辦《英雄的荊門城》展覽。
6
搜集資料
實地考察
實踐活動
荊
門
新
貌
城
市
建
設
1、參觀城區具有代表性的建築,走訪城市街頭巷尾,查閱資料進行對比,了解荊門在城市建設、環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就。開發校本課程《建築與生活》。
2、用手中的筆、照相機、攝影機以不同的方式記錄下我們的家園發生的巨大變化。
2
課程開發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荊門信息港、《荊門地方誌》、地方教材《可愛的荊門》、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取得的資料及自身的理解感悟
交
通
郵
電
1、通過調查訪問,了解荊門境內的公路、鐵路、內河航運在發展荊門經濟中的巨大作用,了解其迅猛發展的歷程。
2、到郵政局、電信局、荊門移動、荊門聯通調查訪問,了解這些部門的服務項目、發展歷史。
2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醫
療
衛
生
1、參觀城區各大醫院,了解其醫療水平及服務質量。
2、調查走訪,了解遍布城區的小診所、小葯店給市民帶來的利與弊,寫出調查報告,開展辯論活動。
3
實踐活動
參觀交流
文
化
教
育
1、參觀城區有代表性的大、中、小學、幼兒園及各級各類文化藝術團體,了解荊門解放以來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了解文化教育事業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作用。
2、說出近幾年荊門文藝界推出的有影響的文藝作品,如《鬧龍舟》《荷花洲頭》等,閱讀荊門籍作家、詩人的作品。
3、知道「普九」、課程改革等教育大事,立志勤奮學習。
3
閱讀欣賞
實踐活動
老
字
號
新
效
益
1、通過調查了解、實地參觀、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荊門各大企業、特色產業的產品、生產規模、經濟效益及對荊門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舉行一次以「老字型大小新效益」為主題的研究活動。
全校師生圍繞本專題搜集的圖文音像資料及研究的成果,民間手工藝品、民歌、民謠、民間舞蹈及其他鄉土氣息濃厚的民間藝術形式,荊門各藝術團體創作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等。
9. 武漢市第三十中學的師資
在「成功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學校在教育改革大潮中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機遇,辦學規模、辦學質量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學校現有教職工191人,其中高級教師29人,一級教師62人,市區骨幹教師14人。學校注重教師培訓,已形成一支師德高尚,學歷達標,學科結構合理的現代教師隊伍。
學校本著以人為本,為每個孩子發展服務的原則,為每個家庭打造希望,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中、高考連續幾年在全區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學校有音樂、美術、舞蹈、航模、田徑、排球等十幾個興趣小組,每年有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金秋讀書節等大型文體活動,已經形成藝體特色的校本課程,學校被認定為具有在全市招收藝體特長生資格的藝體特色學校。
10.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的辦學原則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素以面向全體學生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見長,以高效務實的管理水準為基礎,以教科研為先導的教師隊伍建設為根本。
「全」面落實教育方針,面向全體學生,開足開齊各類課程,優化課程結構,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
基本指導思想:「育人為本、德育優先、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基本策略是:「扶優、提中、補差」;
基本方法是:「強化基礎,強化訓練,強化高一,控制分化」。
「優」化課程結構,優化課堂結構,優先發展學生的思想素質、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基礎道德和法制觀念,身心健康,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情懷,廣開渠道提高科學人文素養,完成學校承擔的社會使命。
努力為國家培養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堅持面向全體,因材施材,分類推進,共同提高的策略,使不同程度學生都有提高的前提下探討使一些同學智力超常開發的辦法,培養這些學生的高學習水平、高創新意識、高自學能力,培養嚴謹的思維習慣,多層次開發大腦。
「特」長教育是該校教育的重要方面,學校開設拓展性課程選修課。開發校本課程,成立奧賽學科選修班,體育藝術特長選修班。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佔地191048平方米,綠化面積105076平方米,建築面積74850平方米。教學樓三幢,可以滿足140個教學班上課。學生宿舍樓6幢,學生食堂三幢,可滿足6000人的食宿。體育館、圖書館、科技館、實驗樓,可容納1萬人的體育場和各種籃、排、足、羽毛球場齊備。體育設施器材精良。
圖書館藏書22萬冊,多媒體電教室6個,校園網設施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
學校音樂、美術課專用教室和設備達到一級水平,各種選修課、勞技課專用教室、心理咨詢室、電視台、社團活動場所規劃齊全。
學校建設了德育教育、社會實踐、綜合活動三種基地八處,教師繼續教育三大基地,與省內外十所名校有協作關系,支持大石橋市三高中的發展,一批專家型學者型的隊伍正在形成。
學校與國內外的高校合作,謀求共同發展,如今已成為十二所重點大學的「優秀生源基地」、清華大學的「體育特長生培養基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源基地實驗學校會員單位」、教育部「全國體育後備人才試點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沈陽軍區「國防生生源基地」。這些都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更廣闊的平台。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基於「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法制觀念,培養學生的基礎道德水平。經過幾年的努力,構造了大石橋市高級中學「6433」德育教育體系。
德育教育環境課程的六大系列,即政治信念系列、倫理道德系列、學科深化系列、社會實踐系列、問題研究系列、自主管理系列。
四項傳統制度:百分考核制度、自理自律的輪值制度、升旗班會制度、評比制度。
三大基地:愛國主義教育的虎石溝萬人坑基地、蟠龍山、金牛山基地,社會實踐活動,青花集團、南樓經濟開發區、湯池素質教育基地,國防教育344團和干擾營基地。
三支隊伍:家長委員會隊伍、德育教師及班主任隊伍、學校管理隊伍。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基於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形成了大課程觀,開發和構造了「二性四型」的課程體系,力求創造性的落實國家課程計劃。並且研發校本課程及標准,建設學校課程管理機制和評價機制。
認真執行國家計劃,開齊開選學科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級校本課程,學校逐一落實了勞動技術教育、社會實踐、社區服務,認真開展研究性學習。構造學校的校本課程研發管理體系,做到有教材、有課時計劃、有考評辦法、有專兼職教師。
學校加大投入構造了校園隱蔽課程。包括物質、文化、制度風氣、心理四個層面。共計近百種。大石橋高中的性隱性課程正以課程形態的隱含性、施加影響陶冶性、內容方法的不確定性、社會適應的強制性、和對學生影響的持久性方面,輔助了大石橋高中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 大石橋市高級中學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強調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和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中心地位。不斷完善面向全體、因材施教、分類推進、共同提高策略。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在學科思想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在學習過程中體驗知識形成過程是基礎。在分析實際問題和情境過程中搜索、提取、運用知識,構造環境、構造解決問題的模型是關鍵;不同情境中解決問題後的反思和重新領悟後的升華是核心;訓練是提高能力水平的手段。
堅持課堂教學改革,七個學科先後實驗了二十七種個性化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改革百花齊放。
學校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四度優化」的課堂教學標准,即目標設計與達成優化、教學過程優化、課堂中心優化、手段技術優化。
發展完善大石橋高中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開成了「小步子漸進」的形成性評價;「思維創新」的發展性評價;「個性化教學」的創造性評價和「師生互評」的綜合性評價的評價體系,完善評價模式。評價技術,使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深入。 大石橋高中為迎接現代化、國際化、信息化對教育的挑戰。為適應飛速發展的經濟文化對教育的要求,為學校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學校從「八五」起步,「九五」取得成果。「十五」深化構造了大石橋高中教育科研「三三二」工作體系。
即省市校三級課題,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以及規劃研究和群體研究二類水平。
其中《目標管理軟體建設與評價技術研究》獲遼寧省「九五」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教法改革與學法指導同步實施研究》獲遼寧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十五」期間,該校的《高中學生常見心理障礙及調試》和《高中課堂教學創新思維的實驗研究》均被評為遼寧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三等獎。《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驗研究》第三個校級課題。並且已經開展研究性的教育論壇四期。
特長教育,是學校辦學的又一大亮點。長期以來,學校在堅持面向全體、注重基礎的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發展專長。 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英語、作文的比賽中,已有58人次獲得國家級金牌,獲獎同學被成功推薦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著名高校。400百多名獲銀牌、銅牌的同學,順利通過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
學校在籃球、田徑、皮劃艇等體育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提供了大量的優質體育生源,為專業運動隊輸送了大量的職業體育人才。2004年,清華大學授予大石橋高中「體育特長生培養基地」稱號。
有聲樂、器樂、舞蹈、美術、播音主持、影視表演等藝術專長的同學,在學校里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清華美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到處都有從大石橋高中考入的同學。多名同學被直接選入專業藝術團體。學校已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生源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