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體質舞蹈 > 荀子的體質

荀子的體質

發布時間:2021-03-11 10:05:52

A. 簡述賦的體制特徵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壓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

枚乘:《七發》(楚辭體)《柳賦》《梁王菟園賦》

賈誼:《鵩鳥賦》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

王褒:《洞簫賦》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最早寫賦並應用的當是荀子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B. 挺身的挺為什麼不是月字旁跟身體有關呢

LZ您好

月字旁的字基本就沒有動詞的……

而且最早的挺當動詞時和胸等身體器官一點關系都沒有……

意思分別有:

  1. 拔(劍)《陳涉世家》「尉劍挺」

  2. 動搖(心智)《呂氏春秋》「不足以挺其心矣」

  3. 伸直《荀子》「不復挺者」

  4. 生長《顏氏家訓》「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

  5. 前進《宋書》單身挺戰,眾莫能當

【注意和手都不一定有關!但因為最常見的就是拔劍用挺字,所以提手旁。】

然後到了近代漢語,才出了推動之意,然後才有挺胸這種詞……

C. 歷史體系

給你一個詳細的`` 你要好好看看` 很全面的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宗法制的內容與作用

②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①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重要內容、歷史影響)

②漢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設中朝和刺史、實行推恩令)

③隋唐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三省六部制、藩鎮割據威脅集權)

④宋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分割相權、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

⑤元代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廢三省、設中書省)

⑥明清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廢丞相,設內閣;設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

3、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與影響:①基本特點 ②影響

二、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1、雅典的民主政治:①產生的歷史條件 ②主要內容 ③歷史影響

2、羅馬法:①主要內容 ②歷史作用 ③對人類歷史的影響

三、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①《權利法案》的內容與作用

②責任內閣的形成與影響

③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的特點

2、美國共和制的確立:

①1787年憲法的主要內容

②英國君主立憲制與美國總統制的異同

3、法國共和制的確立:①走向共和的艱難歷程

②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與影響

4、德意志帝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德意志帝國的政體特點與發展演變

四、列強侵華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

1、1840年-1900年間西方列強的侵略與人民反抗斗爭:

(1)侵華:①鴉片戰爭 ②第二次鴉片戰爭 ③甲午中日戰爭

(2)反抗:①虎門銷煙 ②太平天國 ③義和團運動

2、辛亥革命:①革命的過程 ②歷史意義

3、五四運動:①五四運動的過程、特點、五四精神 ②對中國社會變革的影響

五、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發展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1、馬克思主義的誕生:①誕生標志 ②意義

2、巴黎公社的出現及經驗教訓

3、十月革命:①革命的基本過程 ②歷史意義

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②工人運動 ③國民革命 ④武裝割據 ⑤合作抗日⑥解放戰爭

六、中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建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①政權建設

②法制建設(《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制度建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

2、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①「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②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標志、主要成就、意義)

3、「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①理論的提出與內涵 ②香港、澳門回歸 ③台灣問題

七、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

1、兩極格局的形成:①冷戰政策及其內容 ②格局的形成 ③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2、多極化趨勢:①多極化趨勢的出現(歐共體、日本崛起、不結盟運動)

②多極化趨勢加強(兩極格局的解體與影響、多種政治力量的成長)

3、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①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

②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成就

③新時期的重要外交活動

必修Ⅱ 經濟成長歷程

一、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

1、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①精耕細作(生產工具的進步、水利建設、男耕女織的模式、農書)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私有制)

2、農耕時代的手工業:

①主要成就(金屬冶煉、防治、制瓷)

②發展特徵(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由官營到私營的發展)

3、農耕時代的商業:

①商業發展概貌(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表現、城市的繁榮與發展、重農抑商政策、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

二、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世界的沖擊

1、新航路的開辟:①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海上通道

②整體世界開始形成

2、歐洲殖民者的擴張與掠奪

: ①早期殖民的特點

②荷蘭與英國的殖民擴張

③殖民擴張與掠奪的影響

3、工業革命:①工業革命的進程(蒸汽時代、電氣時代)

②工業革命的影響(經濟發展、世界市場的形成)

4、工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①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

②對世界發展趨勢的影響

③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影響

三、工業文明對中國社會經濟的沖擊(近代經濟結構的變化)

1、傳統經濟結構的瓦解:①瓦解原因(列強攫取經濟特權、商品傾銷)

②表現(小農經濟破產、新的經濟因素出現)

2、民族工業的產生與曲折發展:

①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背景與表現)

②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重要發展階段、發展原因與阻礙因素)

③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

3、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①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習俗(服飾、習俗變、飲食起居、大眾媒介表現、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②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鐵路建設、水運和空運、郵政發展、電報和電話,注意與工業革命成果的關系)

四、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

1、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

(1)蘇聯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②新經濟政策 ③斯大林模式

(2)蘇聯的經濟改革:①三大改革 ②改革內容與成效(注意與蘇聯解體的關系)

2、羅斯福新政:①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②羅斯福新政(背景、改革內容、特點、歷史作用)

3、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①凱恩斯主義的出現與發展

②國家政策的調整(國家干預經濟、福利政策)

③企業經營策略的調整

五、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

1、建國初期的正確道路:①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開端(過渡時期總路線、「一五」計劃成就

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

③中共「八大」的正確方針

2、經濟建設的失誤與教訓:

①指導方針的失誤(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左傾錯誤)

②重大舉措(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③歷史影響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

①改革開放的決策

②農業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③國有企業改革

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⑤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注意圖上知識)

4、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①經濟發展 ②城鎮化進程

③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化 ④交通和通訊工具的變化

六、經濟全球化的趨勢

1、二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

①布雷頓森林體系(戰後國際經濟形勢、布雷頓森林會議)

②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

③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

④戰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特點

2、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①歐盟 ②東盟 ③亞太經合組織 ④北美自由貿易區

3、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合對中國的挑戰:①發展原因 ②存在問題

必修Ⅲ 文化發展歷程

一、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與意義:

①原因(政治需要、經濟發展、人才輩出)

②意義(推動社會變革、對後世文化學術的影響、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2)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張:①孔子 ②孟子 ③荀子

2、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①漢武帝的「崇儒」政策 ②董仲舒的新儒學 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影響

3、宋明理學:①理學的含義 ②思想家及其主張(程朱理學、陸王心學) ③理學的評價

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①發展特點與原因 ②代表人物與主張(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二、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

1、天文學成就:①《甘石星經》 ②張衡發明地動儀 ③僧一行實測子午線長度 ④郭守敬的《授時歷》

2、數學成就:①《九章算術》 ②圓周率

3、農書:①《齊民要術》 ②《農書》 ③《農政全書》

4、醫葯成就:①《黃帝內經》 ②《傷寒雜病論》③《本草綱目》

5、四大發明:各個發明出現的時間及其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三、文學藝術

1、文字的起源與發展:①甲骨文、金文 ②秦朝統一文字

2、書畫藝術:①書法歷程(典型字體、書畫名家、發展階段) ②繪畫(繪畫大家、畫派畫風、重要作品)

3、文學成就:①不同時期的文學成就(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②文學與政治、經濟的關系

4、戲劇:①元雜劇 ②京劇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與發展

1、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①主要代表(智者學派、蘇格拉底) ②主要的人文精神

2、文藝復興:①興起原因 ②代表成就(作品所揭示的社會風貌) ③人文主義的含義 ④影響

3、神權的衰落與人權的勃興:①宗教改革的背景與影響 ②馬丁·路德德主要思想

4、啟蒙思想:①興起背景 ②四大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③歷史作用

五、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16課、26課)

1、牛頓與經典力學:建立的標志與歷史地位

2、達爾文與進化論:①出現背景(與神權衰落的關系) ②《物種起源》 ③歷史地位

3、應用技術的發展:①蒸汽機的發明 ②電氣技術的應用 ③應用技術發展的影響

4、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①相對論、量子力學及其歷史地位 ②信息技術的成就及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六、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代表性的文學成就:①浪漫主義詩人 ②現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托爾斯泰) ③現代荒誕派喜劇 ④文學成就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關系

2、代表性的音樂作品:①古典主義音樂 ②印象派音樂

3、代表性的美術作品:①印象派繪畫 ②現代繪畫藝術

4、影視藝術:①產生的技術條件 ②社會影響

七、近現代中國的先進思想

1、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維新思想產生的背景、主要內容、歷史影響

②新文化運動

③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2、20世紀以來的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①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歷史作用

②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歷史作用

③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和影響

④「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八、新中國的科技成就與文化教育事業

1、主要的科技成就:①軍事技術 ②農業技術 ③信息技術 ④太空技術

2、教育事業的發展:掃盲教育、義務教育、高等教育

3、「雙百方針」的提出與影響

D. 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前三年不及格最後一年免測,怎麼算成績

學習是成功的助推器。人的一生中,一定要堅持不懈的學習,要不惜版一切代價的學習,要終生學權習,學習可以改變命運。
荀子在《勸學篇》中說道:「學不可以已」,就是說學習不可以停止。古代一個人學會一技之長就能終生享用;現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是知識高速更新的時代,是信息革命的時代,一個人僅憑一技之長是不行的,因為現代知識更新速度飛快,如果今日你不活在未來,那明天你會活在過去,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充電,以適應到來

E. 簡述漢大賦的體制

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從漢至唐初這段時期,賦近於詩而遠於文,從主題上看,楚辭體作品主題較為單一,多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體式,象屈原那樣書寫自己的不幸與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鋪張誇飾,對漢大賦的影響不言而喻。賦自誕生之日便 帶有濃厚的文人氣息,這就是受楚辭影響極深的原因。騷體賦,多採用楚辭的「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也常繼用了楚辭的「引類譬喻」 手法漢賦的體式上大致有三種,即騷體賦、四言詩體賦和散體賦(或稱大賦)。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面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范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徵,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它主要有三個特點:一、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並追求駢偶;二、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三、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 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徵。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壓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駢文受賦的影響很大,駢比起於東漢,成熟於南北朝。在文章中廣泛用賦的駢比形式,是漢代文人的常習。以至於有些以賦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視作駢文。象南朝劉宋的鮑照的《蕪城賦》、謝惠連的《雪賦》及謝庄的《月賦》等
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大人賦》《哀二世賦》《長門賦》《美人賦》

枚乘:《七發》(楚辭體)《柳賦》《梁王菟園賦》

賈誼:《鵩鳥賦》

揚雄:《河東賦》《校獵賦》《長楊賦》

王褒:《洞簫賦》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最早寫賦並應用的當是荀子
賦,除了它的源頭楚辭階段外,經歷了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幾個階段

F. 狗苟子多少錢一斤對身體有什麼好處

根據大小不同,小的二十幾元一斤,目前最大顆粒的從三十幾元至七八十元,每個店的價格都不一樣,枸杞大都是寧夏的和青海的,其實大店和小店的枸杞質量相差不大,包裝的和散裝的一樣,你自己衡量。
枸杞子有鮮紅的外衣,近似血色,所以很多人對它的偏愛遠遠勝過其他補葯。《本草綱目》中說枸杞子能夠「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補精氣不足,養顏,肌膚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枸杞子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枸杞子雖然具有很好的滋補和治療作用,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服用的。由於它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症、腹瀉的人最好別吃。最適合吃枸杞子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意見建議:用枸杞煲湯、泡酒、泡茶是中國民間的一貫傳統,確能起到一定的保健功效,但經科學家長期研究表明,枸杞中的一些功能營養成分如枸杞多糖、拘把類胡蘿卜素等均難溶於湯、水、酒中,不能被人體充分吸收。所以應該將泡過水的枸杞吃掉效果更佳。

G. 《論語》的文學體裁是什麼(文學體裁包括戲劇、小說、詩歌、散文)

《論語》屬於先秦諸子散文,是一部語錄體散文。

先秦諸子散文的發展經歷了語錄體、對話式論辯和專題論文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為代表。《論語》是典型的語錄體,《墨子》則雖大多為語錄體,但已見議論短文,即使語錄也有論證過程;
第二階段是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正由語錄體發展為對話式的論辯,《莊子》則由對話式論辯發展為專題論文;
第三階段是戰國後期,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荀、韓的文章已擺脫了語錄、對話的形式,幾乎全是專題論文,完善了論說文的體制。

先秦散文知識 參考可見http://www.xz3z.com/study/Chinese/CH_kejian/20081013230957.html

H. 簡述先秦說理散文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體質特徵

確立了說理文的體制和形象化的說理方式 影響後世的創作風格 提供了豐 富的文學語言範式.

先秦說理散文,在語錄體的發展變化中逐步成熟。戰國中期的《孟子》散文 也是語錄體,篇題仍是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每篇也不是圍繞著一個主題來論 述。全書不僅記錄孟子的只言片語,更有一些章節就一個中心論點反復論述,形 成了對話體的論辨文。時代在孟子之前的《墨子》,和《孟子》同時代的《莊子》, 則顯示出由語錄體向專論體過渡的跡象。《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 其說理風格的是《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等10論。這些篇目 的標題都概括了論述的中心思想,也許是編輯者的加;文章結構完整,層次清楚, 不再是三言兩語的獨白或對話。《墨子》尚未完全擺脫語錄體的影響,大量的「 子墨子曰」,表明這些仍是墨子後學對墨子講學之辭的記錄。只是這些語錄,段 與段之間有密切的聯系,是在圍繞同一個論題加以論述,因而就再不是語錄的簡 單聯綴,而是有內在邏輯的論文,說理文體制在《墨子》中形成了。《莊子》中 的許多篇章雖然圍繞論題仍有不少對話,但許多篇章整篇不是問答式的對話結構, 而是以多則構思奇妙的寓言結構成文,並且在論述中,形象情感與邏輯思辯結合 在一起,就文體形式來說,別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說理文。戰國末期,《荀子》、 《韓非子》中的專題論文,標志著說理散文體制的定型。荀、韓之文,往往是長 篇大論,有一個標明全篇主旨的標題,論點明確,中心突出,論證精密,注意謀 篇布局,結構渾然一體,表明我國說理文體制已經成熟。從此以後,專論體成為 我國說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為中國 傳統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說理散文對中國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儒、道為 代表的先秦說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內涵和文化意蘊,確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 作品的審美風范,成為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石之一。
先秦說理散文是我國散文創作的典範,它以成熟的說理文體制,形象化的說 理方式,豐富多彩的創作風格和語言藝術,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

章學誠認為,「周衰文弊,六藝道息,而諸子爭鳴。蓋至戰國而文章之變盡, 至戰國而著述之事專,至戰國而後世文體備。」(《文史通義·詩教上》)說戰 國時文章已變盡,未必符合實際,但後世的所有文體都能在戰國散文中找到先例 或萌芽則是無疑的。先秦說理散文不僅標志著說量議論文體的成熟,而且也包孕 了寓言、小說等因素。

先秦散文確立了說理文的體制。早期的語錄體和對話體,雖不是我國說理文 體制的主流,但後代不乏類似之作。從揚雄模擬《論語》而作的《法言》,到後 代的佛教語錄和理學家語錄,都與《論語》一脈相承,而以問答的形式進行論辯, 在後代說理議論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於戰國後期的專論體說理文,更是我國 說理文的主要模式,不僅在體制上,而且在說理方法上,都對後代說理文有深遠 影響。
先秦說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論散文,但無論是表述對自然和人生的理性 認識,還是闡發政治主張和學術觀點,都不僅依靠邏輯推理和抽象思辨來完成, 還灌注了濃烈的情感,運用了生動的感性形象。先秦說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 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這種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說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 學意味,對後代散文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不僅後代哲理政論文受其影響, 頗有文學因素,而且,後代以描寫抒情為主的文學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說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為說理而存在,但由於其自身深厚的意蘊 和生動形象的藝術特徵,所以能夠脫離說理文字而獨立,由一種藝術表現手法, 成為一種文學樣式。其中的優秀之作,對我國古代小說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視的 作用。同時,先秦說理散文中,以對話的方式描寫人物,也為後世小說提供了可 資借鑒的藝術經驗。

先秦說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徹,議論縱橫,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風格 各異,直接影響了後世作家的創作風格。在後代許多文學巨匠的作品中,都可以 看到不同風格的先秦說理文的影子。《孟子》之文深得唐宋古文家的推崇,他們 的創作,亦深受孟子文的影響。「韓文出於《孟子》」,「東坡文亦《孟子》」, 「王介甫文取法孟、韓」。(均見劉熙載《藝概·文概》)韓愈、蘇軾等人的文 章氣勢磅礴,顯然與孟子文章有密切關系。蘇洵曾自評其文得「孟、韓之溫淳」 (蘇洵《上田樞密書》)。莊子散文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學創 作中都有所體現。魏晉南北朝時期遊仙詩、玄言詩、山水田園詩都和莊子思想及 莊子散文藝術有淵源關系。從曹植的《髑髏賦》、阮籍的《大人先生傳》之類文 章中,都可以明顯看出《莊子》的文風。唐代詩人中,李白超拔的想像力,豪放 飄逸、意象奇特、大膽誇張的詩風,與《莊子》有一脈相承的關系。宋代文學家 中,蘇軾最得《莊子》散文的神韻,劉熙載以為蘇軾詩「出於《庄》者十之八九」。 (《藝概·詩概》)豈止是詩,東坡的文和賦,也多從《莊子》來。古代小說戲 曲創作也深受《莊子》散文藝術風格的啟示。從具有浪漫幻想色彩的《牡丹亭》、 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中,都可以看到《莊子》散文藝術精神的靈 動表現。《荀子》和《韓非子》在文學史上的影響,較《孟子》、《莊子》稍遜。 但在賈誼、晁錯、劉禹錫、王安石等人的創作中,也不乏荀文的風格。《韓非子》 在先秦說理散文發展史上,處於集大成的地位,後代說理散文在體式上大都不能 出其范圍。其散文風格,在後代許多作家的議論文中,也有表現,如柳宗元、王 安石等人的文章,都是學習韓文的。

孔、孟、庄、荀、韓非等先秦諸子都是語言大師,先秦說理散文在語言藝術 上的高度成功,豐富了漢語的表現力,為我國文學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舉凡 後世常用的語言修辭手法,如比喻、誇張、排比、對偶等,在先秦說理文中,都 已有成熟表現,直接影響了後世的語言修辭。後世文學中或平實質朴,或華麗雕 琢,或婉約雋永,或放縱恣肆的語言風格,在先秦說理文中都已可見端倪。而先 秦說理散文,還為後代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的詞彙和豐富的成語,其中有不少至 今仍活在現代語言之中。

I. 歷史問題 急

1.中國政治制度的變化
(1)夏: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登上王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夏朝建立了武裝,設置了官職、監獄,制定了刑法,國家機構初具規模。
(2)西周:西周統治者為了鞏固奴隸制的統治,經濟上實行井田制,政治上實行時期,各諸侯先後變法。新的國家賦稅制度和法律條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國分封制。
(3)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
戰國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4)秦:第一,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他規定: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第二,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機構。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以下設諸卿,分掌政務。在地方,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5)漢:1.漢武帝以後,漢朝實行了一套比秦朝更為嚴密的監察制度,即刺史制度。
東漢時期,刺史的監察權進一步加強,並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
東漢末年,「刺史」改為「州牧」,執掌州的軍政大權,成為州的最高長官。
2. 西漢初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同時又兼有封國制。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增加。
他還頒布限制藩王的「附益之法」,限制諸侯王的活動。
(5)魏晉:實行府兵制。
(6)隋唐:1.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的職權。
2.隋朝沿襲前代的府兵制,並加以改革。隋文帝把府兵制於均田制結合,「寓兵於農」「兵農合一」。
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唐太宗時,增加了軍府的數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軍府駐守關中,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
武則天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農民得不到土地,府兵制失去了經濟基礎,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斷下降。
唐玄宗為增強軍事力量,實行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國家招募男丁當兵,供給衣食,免徵賦役。
(7)北宋: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集中軍權,集中行政權,集中財權和司法權
(8)元:在中央,設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台。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元統治者在地方設置行中書省。
(9)明:1.在中央,廢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2.在地方,實行三司分權承宣布政使司,銅管地方民政和財政;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監察、司法;都指揮使司掌管軍政。3.在中央,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約。前者統兵,後者調兵。
(10)清:清初,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還保留著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其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皇權得到限制。
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國大事全憑皇帝獨裁,軍機大臣跪受筆錄,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
乾隆時,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

思想制度的變化:
(1)春秋戰國時期: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文學藝術,百花競艷。
(2)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統治的需要,漢朝發展了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這套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徵召的內容。察舉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
東漢時期,察舉制注重孝廉一科。差軍主要根據人才在地方上的聲望,稱為鄉舉里選。隨著地方豪強勢力的發展,門第族望成為縣局的主要依據。
(3)魏晉:選官用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

(4)隋唐:1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2 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3 唐太宗增加了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
4 武則天時,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
5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以後成為定製
(5)北宋: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展。1.考試分為鄉試、省試、殿試三級,殿試成為定製,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2.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的科目。3.實行糊名法。4.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
(6)明朝:明朝沿襲了前代科舉取士制度。科舉試卷從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命題,不許發揮個人見解,束縛了讀書人的思想,
(7)清:清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壓制漢人的民族反抗意識,這是文化專制政策。

2.(1)春秋戰國:政治: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這一時期,戰爭頻繁,諸侯爭霸,民族不斷融合。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經濟:春秋戰國有制向私有制轉變。
戰國時期,奴隸主的土地國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文化:1.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百家爭鳴。2.文學藝術,百花競艷。3.科學技術世界領先。
(2).西漢:政治: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是,漢朝在除秦苟法的前提下,對這些制度又有所損益變化。
經濟:大一統局面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取得的成績,為後世封建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文化:1.統一與多樣化結合2.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3.水平居於世界先進行列4.氣勢恢宏政治
(3)三國---南北朝:政治:社會大動盪、民族大融合
經濟:1.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2.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3.商品經濟水平較低。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文化:數學、農學、醫葯學和地理學等科學技術,都取得了新的成果。
(4)隋唐:政治: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各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往頻繁
經濟:封建經濟空前繁榮
文化:中華文化輝煌燦爛,光照四鄰。
(5)宋:政治:分裂局面結束

J. 古代聖王體制是什麼

聖王與哲學王——先秦古希臘關於理想統治者問題比較(李英華)

先秦諸子在政治上、哲學上存在各自不同的看法,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這就是「聖王」。「聖王」對中國歷代政治思想與政治實踐的作用與影響可謂至深至遠

先秦聖王觀

據現存文獻資料,「聖王」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桓公六年》:「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盡管《左傳》沒有對「聖王」做專門的解釋,但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聖王」觀念與「民本」思想具有密切關系。另外,「聖王」其實是「內聖外王」的簡寫。從現存史料看,「內聖外王」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天下篇》,文中所強調的主要是聖王之道,而不是聖王本身。它所強調的聖王之道的主要特點是「一」(即「道」,為宇宙本體和根源)、是「全」(所謂「無乎不在」)、是「古人之大體」(相對於莊子時代道術「為天下裂」而言)。不過,從中間一段引文來看,可以認為《天下篇》還是解釋了聖王的基本內涵。對這段引文學術界有兩種不同看法:一種觀點認為,所謂「天人」以至「聖人」,其間是有層次之別的;另一種認為它們是分而有別,合而為一。筆者贊同後一種看法,並且更傾向於從合而為一的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說,所謂「天人」以至「聖人」,其實是從不同層面去揭示「聖王」的基本內涵。

從整個先秦文獻資料來看,對「內聖外王」的解釋最為完備、最為明確的,可能要數《禮記·大學》了,「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在《孟子》和《荀子》中,對「聖王」有更為簡明的解釋。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荀子說:「聖也者,盡倫者也;王也者,盡制者也。兩盡者,足以為天下極矣,故學者以聖王為師。」荀子還說:「聖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這些解釋有幾個特點:一是基本上把「聖人」等同於「聖王」;二是突出人倫;三是強調王制;四是以堯舜為古代聖王的典範。

孔子心目中的聖王主要包含修身、無為、法天、無私、安民等內容。這一點荀子說得很明確,他說:「請問為國?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者儀也,民者景也,儀正而景正。君者盤也,民者水也,盤圓而水圓。君射則臣決。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故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
為什麼在先秦儒家心目中,「聖人」被等同於「聖王」?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既然聖人具有高度的道德修養和深邃的智慧,就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天下的領導人。以上評述的都是儒家聖王觀。但先秦聖王觀並不只限於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也都從自身立場提出了聖王觀。

先秦老子提出了兩個著名的哲學命題,即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37章》)。這兩個命題實際上概括說明了老子聖王觀的主要內涵,即「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聖人。老子說:「太上,不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17章》)意謂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是自自然然,以至連老百姓都忘掉了有人在統治、管理他們。天下太平,各得其所,老百姓都說:「這是我自己這樣做的。」所以,老子得出了一個結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2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第3章》)這說明只要實行無為之治,就可望實現天下大治的理想境界。

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無為之治的思想,以至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可以認為是一種「不治主義」,即近代所謂「無政府主義」。莊子說:「吾師乎!吾師乎!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莊子·大宗師》)莊子崇拜什麼?文中所謂「師」是誰呢?誰具有這么大的本事呢?就是天地、就是事物的規律本身(「道」)。《莊子》內七篇中有一篇叫「應帝王」。其中有兩段話是這樣說的:

天根對無名人說:「請問為天下。」無名人答曰:「汝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莊子·應帝王》)

這兩則寓言的思想實質都反映了莊子的「無治主義」,勉強可以說是「無為而治」。但它們畢竟是有區別的。前者不需要任何統治機構,後者畢竟以統治機構的存在為前提和基礎。莊子聖王觀的主要內涵可以概括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游》)。順便指出,馮友蘭先生把「應帝王」這個篇名英譯為Philosopher-King,即「哲學王」。[1]恐怕並不符合「應帝王」的本意罷。

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儒家和墨家在當時即已被認為兩大顯學。如韓非所謂「世之顯學,儒、墨也」(《韓非子·顯學》)。這兩家思想在一些政治、倫理觀點上是針鋒相對的。例如,墨子提出的「兼愛」、「非樂」、「非命」、「節葬」等觀點,都是明顯地針對儒家的有關思想而言的,只是程度不等而已。那麼在聖王觀問題上,儒、墨兩家思想也表現出一定的對立性。在《墨子·公孟篇》中有一段記載:「公孟子謂墨子曰:『昔者聖王之列也,上聖列為天子,其次列為大夫。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若使孔子當聖王,則豈不以孔子為天子哉?』子墨子曰:『夫知者,必尊天事鬼,愛人節用,合焉為知矣。今子曰『今孔子博於詩書,察於禮樂,詳於萬物』,而曰可以為天子。是數人之齒,而以為富』。」在公孟子看來,孔子就是聖人,應當成為聖王;而墨子明確表示反對,認為孔子並不符合他心目中的聖王觀。墨子的聖王觀的主要內涵與特徵可以概括為「順天意而明鬼神,兼相愛而交相利」。更簡單地說,就是「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天志》。另參見《兼愛》、《法儀》等篇)

先秦法家批判儒學、墨學為「愚誣之學」。「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所以,法家在批判儒、墨兩家的聖王觀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聖王理念。「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法家的聖王觀是以「法」為核心的,至於聖王本人的智慧、品質如何倒是其次的。這便是法家聖王觀的特徵。

由上可見,所謂「聖王」,在先秦儒、道、墨、法四大家中具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這表明「聖王」的標准具有相對性。這是先秦諸子聖王觀的一個顯著特點,也可以說是一個存在問題。

在歷史上,所謂「聖人」是很少見的,「聖王」就更等於零了。如果說堯舜禹還可以算作聖王,那麼其後就沒有什麼聖王了。但為什麼先秦諸子、尤其是儒家還要反復稱頌聖人、聖王?怎樣看待聖王的名實問題?先秦諸子之所以一再稱頌聖王,反映了他們政治上的一個共同理念,即濟世安民。作為一個聖人,盡管從理論上說應當成為聖王,但在實際上,卻不必真的成為聖王,只需靠他的德行的影響就夠了。這可以認為是對「聖王」內涵及其意義的另外一種理解。

閱讀全文

與荀子的體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最大的體育館 瀏覽:601
省體質檢測 瀏覽:4
長春馬拉松全長多少 瀏覽:825
茂名體育館周圍旅館 瀏覽:927
廬江沙溪中學體育老師 瀏覽:595
拳擊裁判知乎 瀏覽:965
適合小學二年級的體育活動 瀏覽:137
s7比賽煉金 瀏覽:224
2016齊魯弈友比賽通知 瀏覽:817
lpl有些什麼比賽 瀏覽:943
武漢體育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怎麼樣 瀏覽:632
梅州體育學院杜院長 瀏覽:906
宿城文化體育中心 瀏覽:435
小班體育活動捉小魚 瀏覽:876
2020年高中籃球特長生招生 瀏覽:221
北京戶外運動聖地 瀏覽:330
跑馬拉松能長壽嗎 瀏覽:846
學習鋼琴不能練哪些體育項目 瀏覽:785
大班體育活動龜兔賽跑 瀏覽:770
我的體育老師田野的結局 瀏覽: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