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醫怎麼辨別一個人屬於何種體質
中醫說人的體質通常分為三種:平性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大多數人都是平性體質。
體質,即機體素質,是指人體秉承先天(父母)遺傳、受後天多種因素影響,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機體內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由臟腑盛衰所決定,並以氣血為基礎。前人對體質有許多論述,在國外,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種體質類型學說。古希臘西波克拉底的氣質學說,曾被公認為世界最早的體質學說,其氣質學說認為人體有四種不同的體液,其比例決定了人的氣質,並依此把人分為多血質型、膽汁質型、粘液質型、憂郁質型。但是至今國外醫學對體質的各種分類學說都無法直接指導臨床實踐與養生康復,惟有中醫體質學說與醫療實踐、養生長壽密切結合。
中醫一貫重視對體質的研究,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可以說,《黃帝內經》是中醫體質學說理論的淵藪。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人的膚色、體形、稟性、態度以及對自然界變化的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特徵,歸納出木、土、火、金、水五種不同的體質類型,再根據五音太少,陰陽屬性以及手足三陰經的左右上下,氣血多少的差異,將上述每一類再分為五類,即五五二十五種體質類型。根據人體體質的陰陽盛衰,把人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五種類型。 這都是後來體質分類的依據。體質形成的機理是極其復雜的,它是機體內外環境多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環境條件下,由於受著不同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地區人的體質。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稟賦」,先天稟賦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遺傳及嬰兒在母體里的發育營養狀況。總之,形體始於父母,體質是從先天稟賦而來,所以父母的體質特徵往往能對後代產生一定影響。
3.性別因素
《靈樞·五音五味篇》提出「婦人之生,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論點,對婦女的體質特點作了概括說明。中醫認為男子以氣為重,女子以血為先,女子由於有經、帶、胎、產的特點,所以體質與男子不同。
4.年齡因素
體質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變化,因為人體的結構、機能和代謝是隨著年齡而發生改變的。俗話說「一歲年紀,一歲人」便是這個道理。
5.精神因素
強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損傷人的機體結構,使健康體質的基礎發生動搖。
6.飲食營養因素
《素問·平人氣象論》說:「人以水谷為本」,這說明體質不僅與先天稟賦有關,而且依賴於後天水谷的滋養,水谷是人體不斷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營養不當,也會引起人體發病。
此外,體質形成的差異,還與社會因素、體育鍛煉因素、疾病因素有關。如人們由於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勞逸各不相同,物質生活也有優劣之分,從而導致了不同的體質特徵。
由於先天稟賦有強弱,飲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勢有差異,貧富貴賤苦樂各不相同,從而導致了個體差異。因此,祖國醫學非常重視對不同人體特徵進行分析,從多方面對體質進行分類。
古代的分類有:陰陽五行分類,陰陽太少分類,體型肥瘦分類,形志苦樂分類,稟性勇怯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臨床上的癥候表現、脈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種體質:陰虛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陽盛體質、血瘀體質、痰濕體質、氣郁體質,這種分型以身型脈證為主要指標,對臨床辨證、遺方、攝生防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⑵ 中醫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醫對致病因素(病因)的認識,常常分為外因、內因。 外因有「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 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氣,在正常規律時,沒能影響到人體臟腑發病,這時稱為「六氣」。一旦六氣「太過」或「不及」,打破了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人發病,才稱為六淫。六淫的發病,多具有季節性。在同一區域、同一時段里,有時六淫太過或不及,為何有的人發病,有的人卻安然無恙?其原因很簡單:有的人抵抗力強,有的人抵抗力弱。因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見,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顧護「正氣」的重要性。 內因有「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喜怒哀樂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這不奇怪,關鍵在於「適度」。七情過度,會導致氣血紊亂,臟腑失調而為病。君不見:「林黛玉」長期憂愁過度,出現食慾不振、乏力、咳血等症。其原因何在?中醫七情理論認為,「憂思傷脾」之故;「范進」中舉後欣喜若狂,出現神志錯亂,這是因為「過喜傷心」。中醫「心」的功能,是與神志有關的。成語不是有「心神不定」、「心神恍惚」么? 七情致病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一長期患病的人,如遇上不順心的事,情緒不暢,病情就可能加重;素有高血壓病史者,一旦惱怒,可能出現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喎邪(中風);而一個老病號某天遇上高興的事,心情舒暢,病也減輕了幾分!婦科病的月經不調,多數是由肝氣不疏、氣血不和引起,中醫常用疏肝理氣的「消遙散」治療而奏效。心態平和是健康的保證,一個患者猶應明白此理。 中醫的病因學說,除外因、內因以外,還有「不內不外因」,如飲食、勞倦、燒傷、燙傷、蟲蛇傷等。(重樓)
⑶ 國家新出《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具體文件內容是
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正式發布,該標準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
《中醫體質分類及判定》標准制訂工作2006年6月正式啟動,由國家中醫葯管理局主管,中華中醫葯學會體質分會編制完成。標准共分為范圍、術語和定義、中醫體質9種基本分類和特徵、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附錄(中醫體質分類和判定表)5個部分。中醫體質學者根據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心理特點及反應狀態,對人體體質進行了分類,制訂出中醫體質量表及《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准。該標准應用了中醫體質學、遺傳學、流行病學、心理測量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體質專家、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多次討論論證而建立,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出良好的適應性、可行性.
該標准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個類型,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准化工具,並在國家973計劃「基於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
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該標准具有指導性、普遍性及可參照性,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並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標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醫葯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等)試用。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
平和質 (A型)
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
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
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
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
氣虛質 (B型)
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
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
陽虛質 (C型)
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
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
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
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
陰虛質 (D型)
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偏瘦。
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
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
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
痰濕質 (E型)
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
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
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
濕熱質 (F型)
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
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
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
血瘀質 (G型)
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徵:易煩,健忘。
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氣郁質 (H型)
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
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
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
特稟質 (I型)
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
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
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
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葯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
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
中醫體質分類的判定
判定方法
回答《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中的全部問題,每一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及轉化分,依標准判定體質類型。
原始分=各個條目分值相加。
轉化分數=〔(原始分-條目數) /(條目數× 4 )〕×100
判定標准
平和質為正常體質,其他8種體質為偏頗體質。判定標准見下表。
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表
示例1:某人各體質類型轉化分如下:平和質75分,氣虛質56分,陽虛質27分,陰虛質25分,痰濕質12分,濕熱質15分,血瘀質20分,氣郁質18分,特稟質10分。根據判定標准,雖然平和質轉化分≥60分,但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並未全部<40分,其中氣虛質轉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為平和質,應判定為是氣虛質。
示例2:某人各體質類型轉化分如下:平和質75分,氣虛質16分,陽虛質27分,陰虛質25分,痰濕質32分,濕熱質25分,血瘀質10分,氣郁質18分,特稟質10分。根據判定標准,平和質轉化分≥60分,且其他8種體質轉化分均<40分,可判定為基本是平和質,同時,痰濕質轉化分在30~39分之間,可判定為痰濕質傾向,故此人最終體質判定結果基本是平和質,有痰濕質傾向。
專家答疑
判斷出體質後如何調理?
中醫體質課題組成員、北京中醫葯大學倪誠副教授:體質是可以調整的。體質既稟成於先天,亦關系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然而,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由於因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體質發生變化。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變性。這種特徵是體質可調的基礎。
葯物及有關治療方法可糾正機體陰陽、氣血、津液失衡,是體質可調的實踐基礎。比如我們創制的化痰祛濕方能減少體內脂肪積聚,改變脂質代謝,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濕體質,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轉,並能防止肝纖維性變。
重視不同體質對疾病與證候的內在聯系及對方葯等治療應答反應的差異是實施個體化診療、貫徹「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實踐,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或益氣,或補陰,或溫陽,或利濕,或開郁,或疏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動靜、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以實踐中醫「治未病」。如陽虛體質怕冷的人,在飲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薑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還可食當歸生薑羊肉湯等。, ,
⑷ 中醫體質的相關看法
體質是人的質量。它是人的有機體在遺傳變異和後天獲得性的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特徵。
體質包括體格、體能和適應能力幾個方面。
體格是指人體的形態結構方面,包括人體生長發育的水平,身體的整體指數與比例(體型)以及身體的姿態。
體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在肌肉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它包括身體素質(力量、速度、靈敏、柔韌、耐力等)和身體基本活動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舉起重物等能力)。
適應能力是指人在適應外界環境中所表現的機能能力,它包括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
體質,是指人的生命活動和勞動工作能力的物質基礎。簡要地說,體質是指人體自身的質量,是人體在形態、生理、生化和行為上相對穩定的特徵。體質可以反映人體的生命活動、運動能力的水平,因此是選擇健身運動的依據。身體運動是人的自然屬性,同時又是生命活動得以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反映著人的社會屬性。
"體質"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同的。同樣是健康的人,其體質卻千差萬別,對一個人的體質強弱要從形態、功能、身體素質、對環境氣候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
體質的綜合評價指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身體形態發育水平:即體格、體型、姿勢、營養狀況及身體組成成分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及各系統、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水平:即身體在運動中表現出來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性、柔韌性等素質及走、跑,跳、投,攀等身體運動能力。
(4)心理發展狀態:包括本體感知能力、個體意志力、判斷能力。
(5)適應能力:例如對外界環境條件的抗寒、抗熱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力。
影響體質強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與遺傳、環境、營養、體育鍛煉等有著密切的關系。遺傳只對體質的狀況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或前提條件,體質的強弱則有賴於後天環境、營養、衛生和身體鍛煉等因素。因此,有計劃、有目的進行科學的鍛煉,又是增強體質最積極有效的手段。
體質:人體的質量,在遺傳性和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結構形態、生理機能和心理素質的綜合的、相對穩定的特徵。體質包括:
體格→人體的基本「規格」,人體的生長發育水平、體型、身體姿態。
體能→人體在身體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
機能→人體器官系統的功能。
適應能力→人體在適應內、外環境改變時所表現出來的機能能力,內外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
精神狀態→人的身體狀態和心理狀態綜合的外部表現。
附:體質測定的內容和指標
(1)形態指標:身高、體重、胸圍、上臂圍,坐高及身體組成測定;皮脂厚度、體脂比重、去脂體重等。
(2)功能指標:安靜時心率、血壓,肺功能及心血管運動試驗等。
(3)身體素質指標:力量,爆發力,柔韌性,靈巧和協調性平衡性,耐力項目。
(4)運動能力指標:,跑,跳,投擲。
⑸ 在中醫上,人有哪九種體質分別存在哪些健康問題
下面來介紹一下,在中醫上所說的九種體質和存在的健康問題
一、平和體質
平和體質是最穩定的、最健康的體質!一般產生的原因是先天稟賦良好,後天調養得當。平和體質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臟腑功能狀態強健壯實為主要特徵的一種中醫體質養生狀態。平和質所佔人群比例,約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於女性,年齡越大,平和體質的人越少。
存在的健康問題:患病幾率很少
九、特稟體質
特稟體質又稱特稟型生理缺陷、過敏。"特"指的是什麼?就是特殊稟賦。是指由於遺傳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狀態的體質,主要包括過敏體質、遺傳病體質、胎傳體質等。
存在的健康問題:凡遺傳性疾病者,多表現 為親代有相同疾病,或出生時即有缺陷;若 為過敏體質,易出現葯物過敏、花粉症、哮 喘等過敏性疾病
⑹ 中醫認為影響健康的因素
不良的生活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
不愛運動,缺乏鍛煉
不衛生
⑺ 中醫的健康標準是什麼
根據中華中醫葯學會2009年4月9日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准》,將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郁質、特稟質九個類型。該標準是應用了流行病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數理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的方法,經中醫臨床專家、流行病學專家、體質專家多次論證而建立的體質辨識的標准化工具,並在國家973計劃「基於因人制宜思想的中醫體質理論基礎研究」課題中得到進一步完善。通過21948例流行病學調查,該標准具有指導性、普遍性及可參照性,適用於從事中醫體質研究的中醫臨床醫生、科研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並可作為臨床實踐、判定規范及質量評定的重要參考依據。該標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醫葯科研單位以及26個省、市、自治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等)試用。《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准》是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范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使體質分類科學化、規范化。體質分類概述:平和質(A型)總體特徵:陰陽氣血調和,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等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勻稱健壯。常見表現:面色、膚色潤澤,頭發稠密有光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不易疲勞,精力充沛,耐受寒熱,睡眠良好,胃納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紅,苔薄白,脈和緩有力。心理特徵:性格隨和開朗。發病傾向:平素患病較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氣虛質(B型)總體特徵:元氣不足,以疲乏、氣短、自汗等氣虛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常見表現:平素語音低弱,氣短懶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脈弱。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喜冒險。發病傾向:易患感冒、內臟下垂等病;病後康復緩慢。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風、寒、暑、濕邪。陽虛質(C型)總體特徵:陽氣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溫等虛寒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肌肉鬆軟不實。常見表現:平素畏冷,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心理特徵:性格多沉靜、內向。發病傾向:易患痰飲、腫脹、泄瀉等病;感邪易從寒化。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風、寒、濕邪。陰虛質(D型)總體特徵:陰液虧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熱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偏瘦。常見表現:手足心熱,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心理特徵:性情急躁,外向好動,活潑。發病傾向:易患虛勞、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從熱化。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熱、燥邪。痰濕質(E型)總體特徵:痰濕凝聚,以形體肥胖、腹部肥滿、口黏苔膩等痰濕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常見表現: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黏,胸悶,痰多,口黏膩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膩,脈滑。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多善於忍耐。發病傾向:易患消渴、中風、胸痹等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能力差。濕熱質(F型)總體特徵:濕熱內蘊,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黃膩等濕熱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形體中等或偏瘦。常見表現:面垢油光,易生痤瘡,口苦口乾,身重睏倦,大便黏滯不暢或燥結,小便短黃,男性易陰囊潮濕,女性易帶下增多,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心理特徵:容易心煩急躁。發病傾向:易患瘡癤、黃疸、熱淋等病。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夏末秋初濕熱氣候,濕重或氣溫偏高環境較難適應。血瘀質(G型)總體特徵:血行不暢,以膚色晦黯、舌質紫黯等血瘀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胖瘦均見。常見表現: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絡脈紫黯或增粗,脈澀。心理特徵:易煩,健忘。發病傾向:易患症瘕及痛證、血證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氣郁質(H型)總體特徵:氣機郁滯,以神情抑鬱、憂慮脆弱等氣郁表現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形體瘦者為多。常見表現:神情抑鬱,情感脆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心理特徵:性格內向不穩定、敏感多慮。發病傾向:易患臟躁、梅核氣、百合病及郁證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適應能力較差;不適應陰雨天氣。特稟質(I型)總體特徵: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過敏反應等為主要特徵。形體特徵:過敏體質者一般無特殊;先天稟賦異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見表現:過敏體質者常見哮喘、風團、咽癢、鼻塞、噴嚏等;患遺傳性疾病者有垂直遺傳、先天性、家族性特徵;患胎傳性疾病者具有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及相關疾病特徵。心理特徵:隨稟質不同情況各異。發病傾向:過敏體質者易患哮喘、蕁麻疹、花粉症及葯物過敏等;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傳性疾病如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和語遲)、五軟(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解顱、胎驚等。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差,如過敏體質者對易致過敏季節適應能力差,易引發宿疾。判斷出體質後如何調理?中醫體質研究課題組的專家指出:體質是可以調整的。體質既稟成於先天,亦關系於後天。體質的穩定性由相似的遺傳背景形成,年齡、性別等因素也可使體質表現出一定的穩定性。然而,體質的穩定性是相對的,個體在生長壯老的生命過程中,由於因受環境、精神、營養、鍛煉、疾病等內外環境中諸多因素的影響,會使體質發生變化。體質只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具有動態可變性。這種特徵是體質可調的基礎。葯物及有關治療方法可糾正機體陰陽、氣血、津液失衡,是體質可調的實踐基礎。重視不同體質對疾病與證候的內在聯系及對方葯等治療應答反應的差異是實施個體化診療、貫徹「因人制宜」思想的具體實踐,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或益氣,或補陰,或溫陽,或利濕,或開郁,或疏血,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動靜、失衡傾向,體現「以人為本」、「治病求本」的治療原則;及早發現、干預體質的偏頗狀態,進行病因預防、臨床前期預防、臨床預防,實現調質拒邪、調質防病及調質防變,以實踐中醫「治未病」。如陽虛體質怕冷的人,在飲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薑等溫陽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薺等生冷寒涼食物,少飲綠茶,還可食當歸生薑羊肉湯等,進行個體化健康管理。
⑻ 中醫體質學的作用
體質現象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是指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穩定的固有特質。是人類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所形成的與自然、社會環境相適應的人體個性特徵。中醫體質學以生命個體的人為研究出發點,旨在研究不同體質構成特點、演變規律、影響因素、分類標准,從而應用於指導疾病的預防、診治、康復與養生。
⑼ 中醫,求從身體表徵看體質及臟器的問題
人是生理與心理,即形神的統一體。人有著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質和功能活
動,也有著神、魂、魄、意、志,以及怒、喜、思、悲、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動。但不同的個
體在生理、心理上又存在著各自的特殊性。生理上的特性可簡稱為體質;心理上的特性即個
性心理特徵,是指個人身上經常表現出來的本質的、穩定的心理特徵,主要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在中醫學中涉及最多者為氣質與性格。
體質與人格,影響著人對自然、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發病過
程中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過程中疾病發展的傾向性等,進而也影響著個體對治療
措施的反應性,從而使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帶有明顯的個體化的特異性。因此,診斷、治療、預防疾病及養生,都必須了解體質與人格的個體差異性。
體質醫學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體質類型、差異規律及其與健康、疾病關系的一門應用
性學科。它既是研究人類生命、健康和疾病問題的醫學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屬於臨
床醫學中一門研究人類體質與疾病、健康關系的新的分支學科。
中醫體質理論淵源於《內經》。在《內經》一書中,對個體及不同群體的體質特徵、差
異規律,體質的形成與變異規律,體質類型與分型方法,體質與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體
質與疾病的診斷、辨證與治法用葯規律,體質與預防、養生等方面均有所論述,初步形成了
比較系統的中醫體質理論,奠定了中醫體質學的基礎。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從
體質與發病、辨證、治療用葯以及疾病預後關系等方面,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明清溫病學家
則從溫熱病學角度,對體質與溫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治療、用葯的關系作了新的探討。
歷代眾多醫家也從不同角度對體質問題進行研究,不斷豐富、發展了中醫體質理論。
中醫體質學,其理論雖形成於《內經》時代,但《內經》中並沒有體質的明確概念,常
用「形」、「質」等詞以表體質之義,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問·厥
論》中的「是人者質壯」等。其後,唐《千金要方》稱之為「稟質」,《小兒衛生總微方論》
稱之為「賦稟」,明·張介賓在以「稟賦」、「氣質」稱謂的同時,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飲
食門》中說:「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明確提出了「體
質」一詞。趙獻可則稱之為「氣稟」,明清時代亦有醫家稱之為「氣體」、「形質」等。大約
明末清初,人們漸趨接受「體質」一詞,普遍用它來表徵個體的生理特性。
關於體質的概念,體質人類學、解剖學、醫學人類學等不同學科所下定義不盡相同;即
使在中醫學領域,各家認識亦不完全一致。《辭海》的定義為:「人體在遺傳性和獲得性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功能和形態上相對穩定的固有特性。」以此為基礎,可以認為:體質是人群及人群中的個體在遺傳的基礎上,在環境的影響下,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結構、機能和代謝上相對穩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現為機能、代謝,以及對外界刺激反應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在病理上表現為個體對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產生病變類型與疾病傳變轉歸中的某種傾向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質特點,這一特點或隱或顯地體現於健康和疾病過程中。因此,體質實際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基礎上,不同個體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⑽ 冷體質即中醫所說的虛寒體質,那麼導致冷體質的原因有哪些
陽虛之人會怕冷,所謂陽虛,就是人體的生命之火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有父母遺傳的體質,也有過食寒涼導致的陽氣受傷,也有吃多了寒涼的葯物,導致傷陽,還有過度消耗等。
總之,這樣的人,周身怕冷,一年四季都四肢冰冷,風吹草動就著涼,身體總是感覺疲倦欲睡,臉色蒼白或者黧黑,小便清長,大便容易溏薄,性慾和性功能都減退,舌質淡白,脈遲弱。
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