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濕熱體質吃什麼葯調理 西醫有沒有什麼治療的葯物呢
體質這來一說法,是中醫提出的,這也是自中醫的高明之處,我們會發現,看中醫時,明明都是感冒,但醫生開的葯卻完全不同,所謂「同病異治」,原因與體質有一定的關系,些人濕熱體質,有些人陽虛體質,所以在開葯的同時,有些中醫會加上「針對」體質的幾味葯來使療效更好。而西醫在治療感冒時,基本上所有的人都是那幾種葯。簡單地說,就是:中醫看人給葯,西醫看病給葯。再說狠一點,就是西醫眼裡先是病,後是人,中醫眼裡先是人,後是病(這種說法,可能會讓西醫人不爽,見諒)。
中醫提出體質的說法,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地根據自己的特點來養生,所以說,體質基本上跟西醫沒有關系,或者說,沒有直接關系。西醫不重視體質,因此也不可能有西葯可以調理,更談不上治療。
藿香、佩蘭、蒼術、厚朴、砂仁、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皮、茵陳蒿、溪黃草。這些中葯都能祛濕燥濕。
推薦葯膳: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各15g,甘草9g,薏苡仁60g。薏苡仁加水大火煮沸後小火煮20分鍾,再放入剩餘葯材煮10分鍾。
⑵ 濕熱體質的人,應該吃什麼中成葯調節身體
在中成葯里有甘復露消毒丹、君泰口服制液、清熱祛濕沖劑、溪黃草沖劑等。這些中成葯和四君子湯、陳夏六君丸、香砂養胃丸不一樣,不能久服,但凡濕熱已祛,舌苔不黃,小便變清,大便通暢,炎症消了,就要馬上停葯。沒內熱的時候千萬不要吃,是葯三分毒,這些葯的毒性還不小。
⑶ 濕熱體質用什麼中葯調理
中葯不清楚,我一般用的是稀健薏米紅豆茶。每個人體質不一樣吧效力也是不同的了
⑷ 體內濕熱吃什麼葯調理
濕熱體質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主要的治療葯物有以下幾種:
1、濕重
以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三仁湯、平胃散等。
(1)六一散
成分:滑石、甘草。
功效:清暑利濕。用於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注意事項:若陰虛,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忌服。
(2)三仁湯
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飛滑石、白通草、半夏、竹葉、厚朴。
功效:清利濕熱,宣暢氣機。注意:杏仁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為15g,過量後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
成分:蒼術、厚朴(姜制)、陳皮(去白)、甘草(炙)。
功效:燥濕健脾,消脹散滿。脾虛無濕或陰虛之人,症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禁用。
2、熱重
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
(1)連朴飲
成分:制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
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2)茵陳蒿湯
成分:茵陳蒿、梔子、大黃。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3)葛根芩連湯
成分:葛根、黃連、黃芩、炙甘草。
功效:清泄里熱,解肌散邪。
在化濕或清熱的總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中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參、白蘚皮等;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
濕熱體質如何調理
1、精神調養
濕熱體質的人情緒長於陰虛者相近。性情較急躁,外向好動活潑,常心煩易怒。截至七情過極,舒緩情志,心態穩定。
2、飲食調養
應多食用具有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紫菜、紅小豆、綠豆、扁豆、鴨肉、鯽魚、冬瓜、葫蘆、苦瓜、黃瓜、系掛、芹菜、白菜、空心菜、捲心菜、蓮藕等。禁忌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和飲品。
3、起居調理
濕熱體質以濕熱內蘊為主特徵,平常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長期熬夜,或者過度疲勞。要保持二便通暢,防止濕熱郁聚。注意個人衛生,預防皮膚病變。居室環境宜通風情節,清爽舒服。改正不良嗜好,如戒煙限制酒。
4、運動鍛煉
濕熱體質是以清濁內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適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游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可以消耗體內多餘的熱量,排泄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可以將力量聯系和中長跑結合進行鍛煉。
5、刮痧拔罐
改善濕熱體質的最好方法就是刮痧和拔罐,刮完痧再拔罐,渾身舒服的不得了。像去掉一個大包袱一樣,很舒服。這種情況下,用這種方法去改善體質,甚至可以不用去吃葯。用刮痧的方法去濕熱也挺好的~
⑸ 濕熱體質適合吃什麼葯
早春潮濕少食:蝦蟹、芒果、榴槤等濕熱、滯膩之物 多食:扁豆、玉米、鯉魚、鯽魚、芡實等祛濕之物。 早春「回南天」大舉殺到,地面、牆板掛滿「淚珠」,濕漉漉讓人感覺不爽,腳底生寒。環境潮濕人也會受內傷變「濕人」,出現身體倦怠、胸悶、腹瀉、食慾差等「過濕」症狀。「濕人們」還愛發濕疹,出現關節疼痛。更不可以預測的是,濕氣可能長期潛伏體內,條件成熟就竄出來作亂,讓頑疾再次發作。 治未病中心林燕釗主任介紹,「回南天」潮濕悶熱,這在中醫中是一種「濕邪」,會由皮膚侵犯至體內。其實,不僅回南天,這類濕熱天氣嶺南地區常見,因而廣州人飲食總有諸多禁忌,不敢吃辣怕上火就跟這種氣候特徵有關。入鄉隨俗,「濕人們」確實得挑挑嘴祛祛濕。 不做「濕人」 熱帶水果少吃,祛濕玉米常食 所謂「濕邪之物」指的是該食物吃進肚子之後,人會產生「內濕」,出現多種不適症狀,如脹痛口苦、食慾差,肢體沉重等等。很多熱帶特有的水果如菠蘿蜜、榴槤、芒果都屬於助濕之物。回南天濕氣重,大家不宜多吃,特別是當明顯感到環境濕氣帶來的不適時。林燕釗說,蝦蟹等海鮮也助長濕氣,想解饞別乘這個時候吃,不如用鯉魚、鯽魚這類有祛濕功效的水產替代。 廣州人愛煲湯煲粥,推薦大家在材料中加入玉米、薏米、芡實、扁豆,這類食材有除濕功效。推薦食譜有:玉米排骨湯、冬瓜煲老鴨、薏米扁豆雜糧粥等等,大家可以在食譜中靈活添加。 回南天大家都盼著出太陽,有太陽時不妨抓緊時間曬曬自己,曬曬毛巾、被褥,利用紫外線讓心情、身體、環境都不發霉,這也是祛濕的法寶。 天氣潮濕,有人認為應該通過辛辣之物驅除體內濕氣,在飲食中增加生薑、大蒜、辣椒這類辛溫之物,這是錯誤的。 驅寒不等於祛濕。上文推薦的玉米、扁豆、薏米、芡實等能祛濕性質比較平和,適合任何體質的人使用,嶺南地區濕熱氣候居多,不管是不是回南天,都可以加入食材。但選姜蒜這類溫補的食物則要依體質而定。如果本人是寒體,平日腹瀉畏寒問題多,可以多食用,獲得祛濕又驅寒的效果;如果自己是火氣大的熱體質,再吃「火物」反而增加身體濕邪之氣。除了可以選擇上述性平的食物外,還可選用土茯苓煲湯飲,這款「涼湯」達到祛濕目的。 「回南天」一開門窗湧入的熱氣流會讓地板起霧,關門關窗無疑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房屋濕濕的確實麻煩,但關門閉戶,室內空氣差負離子少,細菌多也容易生病。即使這種天氣每天也應該開窗通風半小時,然後再關上門窗,採取其他措施除掉室內水汽。比如可以在人離開的情況下開風扇,用干抹布抹乾水珠,開一會空調抽濕。最忌門窗一天到晚緊閉,空調一天到晚開啟,極易誘發空調病,讓人精神疲憊無精打采。 氣候濕,關節疼痛患者會增加。其實,老人們只要把健身場地選擇在空氣通暢、乾燥的地方是完全沒問題的。春季太陽出來的時間提早,大家可以把健身時間稍微提前,但依然要等到天亮。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走在潮濕地面上人腿感覺陰冷,關節不好的人還會出現關節疼痛。所以,早春回南天大家別忙著換掉厚褲子,有關節疾病者更應注意保暖。 春季溫度確實升高了,但室內等陰暗處陽光照射不到溫度較低,所以自古就有「春捂」的養生觀念。從中醫養生角度講,春季氣候溫暖,萬物復甦即陽氣升發,如果穿著過少皮膚一遇冷毛孔收縮,不利於身體陽氣的升發。大街小巷,年輕的姑娘們迫不及待地露出了美腿。下身穿著過少,陽氣往上走,這類人更易出現上火之症。
⑹ 濕熱體質應該吃什麼葯條理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1220152.html
⑺ 濕熱體質該吃什麼中葯調理
病情分析:
你好,你看上去像是有一些濕熱的體質。
指導意見:
濕熱體質主要用一些祛濕清熱健脾的中葯,但是你必須要在正規醫院中醫醫生的指導下用葯,不要自行用葯。
⑻ 濕熱體質吃什麼中成葯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
六一散
,或
三仁湯
、
平胃散
;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
連朴飲
、
茵陳蒿湯
,甚至
葛根芩連湯
。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
野菊花
、
地丁草
、苦參、
白蘚皮
;
關節腫痛
加桂枝、
忍冬藤
、
桑枝
等;腹瀉甚至痢疾加
白頭翁
、
地榆
、
車前子
等;
陰囊濕疹
、
睾丸脹痛
、
白帶黃
臭可加
龍膽草
、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
茅根
、
石葦
、
扁蓄
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
暴飲暴食
、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⑼ 濕熱體質吃什麼中葯調理
中葯的話可以使用:牛黃清熱,但並非吃葯能完全解決的,還需在生活上得以重視:
1、嚴控肥厚、油膩、味重、辛辣等刺激性大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多喝水或綠茶。多吃利濕、清熱的食物:冬瓜、薏米粥、苦瓜、白菜、柚子等;如胃寒需少量服用以上食品,但一定要堅持食用至少一月,方見成效。
2、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規律。
3、增加有氧、戶外運動,提高免疫力和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