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材料一體現了什麼經濟思想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這種思想的基本觀點
自由主義經濟思想(或自由放任思想)。
觀點:資產階級主張限制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操控,要求自由經營、自由貿易和自由競爭。
2. 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重大意義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逐步形成。這種體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如在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高度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醫治戰爭的創傷,克服惡性通貨膨脹,擺脫貧困狀態,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起到了顯著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規模日益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廣泛,經濟活動日益頻繁,經濟結構日益復雜,社會需求日益變化,技術進步日益加快,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深入發展,這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來。其表現主要有:
一是政企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的過多過死,企業成為國家機關的附屬物;
二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企業,排斥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的作用;
三是分配方面「吃大鍋飯」,平均主義嚴重;四是所有制形式和經濟方式單一化,一味追求「一大二公」等。這種經濟體制使企業缺乏應有的自主權,使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到嚴重壓抑,使本來應該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因此必須對這種傳統經濟體制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沒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改革實踐探索的必然結果
要從根本上改革原有計劃經濟體制,建立什麼樣的經濟體制,就成為必須探索的重大問題,我們黨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領導我國各族人民經過14年的探索,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
傳統的觀念認為,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徵。在這樣的理論指導下,原有的社會主義經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在經濟體制方面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二是在經濟調節方式上,排斥市場手段對經濟的調節。進入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使我們逐步擺脫了傳統的觀念,形成了新的理論認識:
1979年11月,鄧小平對這種傳統觀念提出了挑戰,他指出:「說市場經濟只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對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
1982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大次代表大會肯定了這種構想。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92年初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明確指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根據鄧小平關於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精闢論斷,正式提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末,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具有重大意義。他經歷了漫長的理論變革和實踐發展過程,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我國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是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發展;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對我國迎接各種挑戰,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發展商品經濟、優化資源配置、融入全球化浪潮的需要
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必須具有充分發育和完善的市場體制。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而市場方式配置資源要比計劃方式配置資源更為有效。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而世界經濟的主體是市場經濟,我國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就是要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盡快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就必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使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緊密接軌。否則,我們就會落後,落後就會挨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時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以及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們生活水平持續上新的台階,充分證明,黨的十四大確立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完全正確的。
3. 運用相對性原理,論述什麼是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指出它們在公平與效率方面的特點或利弊。
計劃經濟相對於市場經濟,是指一種不同於市場經濟的,高度集中的,實現高效率的社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顧名思義就是有規劃、計劃地發展經濟。從而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不確定性等問題,給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危害。如:重復建設、企業惡性競爭、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產生社會經濟危機等問題。
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對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事先進行計劃的經濟體制。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於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的是政府,所謂的三個經濟問題是指: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而其中大部份的資源是由政府所擁有的,並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資源的,不受市場影響。其餘的三種經濟體系是市場經濟體系、傳統經濟體系和混合經濟體系。
市場經濟體制是指以市場機製作為配置社會資源基本手段的一種經濟體制。它是高度發達的、與社會化大生產相聯系的大商品經濟,其最基本的特徵是經濟資源商品化、經濟關系貨幣化、市場價格自由化和經濟系統開放化。市場經濟體制(主要是指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只能作為經濟運行的調節者,對經濟運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觀調控。
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
1、所有者缺位、激勵約束機制失靈,價格對經濟沒有指示性,由此導致勞動者積極性低、市場資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終結果是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我國經濟改革是改變這種體制,引入市場競爭,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充分調動勞動者積極性,最終增強經濟實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市場經濟體應該有這樣幾個特點:
1、產品市場是開放的,除了自然壟斷行業之外,其他行業應該有相當程度的競爭性,國家對產品流通的控制應該比較弱。
2、要素市場是競爭性的,國家對要素流動的控制應該比較少,這就要求在競爭性領域保持相當比重的私有制經濟,並且勞動者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否則勞動力市場就談不上自由競爭。
3、政府服務應該是規范的、透明的,政府政策的制定應該以民主制度為基礎,這樣會降低企業經營的風險。第四,市場應該是開放的,在國際產品市場上應實行自由貿易原則,在資本市場上也應該有一個相當的開放度,且匯率政策應該以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
(3)指出這種經濟體質是什麼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作用:
建國頭七年在我國基本形成的這種具有某些中國特點的計劃經濟體制,起過重要的積極作用。
首先,運用這種新的經濟體制有助於在短期內醫治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經濟惡性波動,以順利地渡過經濟困難時期。建國伊始,面對國民黨政府留下的財政枯竭、通貨膨脹的局面,由於國家加強了集中管理,不出一年時間,就基本制止了通貨膨脹,經濟初步獲得穩定。
中財委在1949年關於穩定物價斗爭的總結中曾指出:在市場物價問題上的較量,不但需要統一的指揮,而且要有保證實施這種統一指揮意圖的能力。就是說,要能做到集中使用力量,靈活調度物資,全面指導物價。
薄一波後來在總結這一條歷史經驗時說:「40年來,我們看過來看過去,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又還不富裕的大國里,要長期保持金融物價的基本穩定,經濟的基本穩定,維護中央的權威,保證政治與經濟必要的集中統一是不可缺少的,中央有力量,各個地區都會得到益處」。
其次,在經濟發展水平低,建設資金嚴重短缺,國力有限的條件下,運用這種行政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保證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重點建設上,奠定了國民經濟良性循環的物質基礎。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正是由於國家利用手中的行政力量對重點建設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才建成了以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156項工程為中心的694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和一些骨幹企業,使我國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際工業體系的骨架,積累了經驗,培養了幹部,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從而為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4.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什麼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要發展生產力,就要徹底拋棄哪些使生產力發展成為桎梏和束縛的體制,進行大膽的改革,才能有效促進生產力發展。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正是鄧小平提出搞市場經濟的根本出發點。
鄧小平曾經指出:問題是用什麼方法才能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們過去一直搞計劃經濟,但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照搬蘇聯模式。所謂蘇聯模式,就是在斯大林時期,比較完整的計劃經濟理論、計劃經濟思想指導下的前蘇聯的經濟體制。這些對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也包括對我們國家的影響。把計劃經濟看作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徵,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限制和否定市場的作用。我們不能否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在百廢待興、執政黨威望崇高、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空前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為有利於快速動員社會資源並集中用於關鍵部門的重點建設,而在促進社會主義工業化和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使我國的經濟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我們社會主義初期建設任務的完成,我國的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聯系日益增多,計劃經濟體制的那種決策高度統一排斥市場作用,只靠行政命令配置資源,搞平均主義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最終導致國民經濟停滯不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上,一方面是統的狠,限制了地方和企業的主動性,限制了企業的活力;另一方面是職工吃企業的「大鍋飯」,企業吃國家的「大鍋飯」,管理者和生產者的積極性都不能很好的發揮。這兩方面都是對生產力的束縛。要擺脫束縛,必須通過改革,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5.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什麼經濟,這種經濟以什麼為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中國當前經濟形勢
。
(一)經濟增長進入新一輪上升期。今年1—3季度,盡管受到非典的沖擊,增長率仍然達到了8.5%。預計4季度經濟增長率會繼續提高,運用月度宏觀經濟計量分析模型預測,全年GDP增長率可以達到8.6%。這表明從2002年開始,我國GDP增長率已經穩定在8%以上,經濟運行正處於新一輪周期的上升期。
(二)支柱行業增勢強勁,重化工業化特徵日益明顯。前三季度,電子通信設備製造、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等支柱工業實現快速增長,對整個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0.7%。重工業增速明顯快於輕工業,重工業增加值增長18.4%,輕工業增加值增長13.9%,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4.37%,比2002年全年水平(60.95%)提高3.42個百分點。1998年以來重工業增長相對於輕工業增長有加速趨勢,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高,今年這一比重的提高幅度更大,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一輪重化工業化時期。這一輪重化工業化主要是由工業支柱產業和房地產業快速增長拉動的,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具有較強的市場內生機制,將成為未來10年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
(三)投資高速增長,消費結構保持升級勢頭。1—3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5%,增幅提高8.7個百分點。投資高增長,主要受重化工業化趨勢和民間投資日趨活躍等因素的拉動。消費增幅受非典影響一度降低,但前三季度累計增長率達到8.6%,同比僅下降0.1個百分點,已經恢復到正常的增長水平,可以認為消費繼續保持了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盡管有非典沖擊,但消費結構升級態勢比較明顯,1—3季度,建築及裝璜材料類零售額同比增長46.6%,汽車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7.5%,通信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長74%,住、行等方面新的消費熱點持續升溫。
(四)對外貿易增勢強勁,貿易摩擦存在隱憂。1—3季度,出口同比增長32.2%,增幅提高12.9個百分點,持續保持高增長態勢。進口同比增長40.5%,加快23.3個百分點,因此貿易順差比上年同期減少(凈出口91億美元,同比減少109億美元)。分國別和地區看,對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出口順差持續增加;而對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的出口逆差則持續擴大。由於美歐是我國主要出口市場,順差擴大勢必加劇貿易摩擦,我國面臨的反傾銷壓力不斷加大。近年來日本、韓國和我國台灣省對美歐出口的一些產品陸續轉移到中國大陸設廠,是我國對美歐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
(五)總量矛盾緩解,某些能源、原材料供應出現缺口。隨著國內市場活躍和出口增長加快,我國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逐步緩解。物價指數由負轉正,1—3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同期提高0.7%;生產資料價格上升4.5%,但逐季度回穩(分別為4.6%、4.7%、4%)。電力、煤炭、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產品供給出現缺口,不少省市被迫限制用電,一些原材料價格上漲較多。目前這些產品的供給正在迅速增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態勢已經趨緩。總體看,物價仍然保持在低水平,需求約束普遍存在,大多數產品的市場競爭仍比較激烈。
(六)糧食產量持續下降,供求關系並未逆轉。據有關統計,今年糧食產量可能低於9000億斤,也低於全年的糧食需求量。在連續幾年的減產以後,當前市場糧價出現恢復性提高,但是預計糧價以及食品價格不會長時間、大幅度上漲。一是因為庫存水平較高,到2003年底糧食庫存仍將保持在4000億斤以上,比正常水平(近年來估計為3000億斤左右)高出較多;二是糧食生產能力較大,在市場需求拉動下,糧食供給會增長較快,抑制糧價上漲。近期內糧食供給不會出現緊缺,但糧食問題事關經濟全局,需密切關注,高度重視。一方面要嚴格保護耕地,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另一方面,要鞏固和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成果,處理好糧食生產與其他經濟作物生產的關系;同時,不要過激反應,造成糧價的大起大落。
(七)貨幣供應和信貸投放持續高增長,外匯儲備大量增加。9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同比增長20.7%;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年初增加了2.47萬億元,同比多增1.12萬億元。外匯儲備達到3839億美元,較年初增加975億美元,同比多增562億美元。從貸款投放的結構看,經濟內在擴張帶動的需求增加依然是貨幣信貸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雖然存款准備金比率提高,但其緊縮性影響需要逐步釋放,加之經濟升溫的慣性作用,貨幣信貸快速擴張的態勢還會維持一段時間。同時,貨幣市場利率的上升將有助於逐步約束金融機構貸款投放進度。外匯儲備大幅增加主要是由於資本項目順差較大,其中外商直接投資仍是主要來源,也有「熱錢」加快流入的影響。
分 析 預 測
當前我國經濟仍有一定上升空間,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態勢。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
(一)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回升期,從國內外條件看,仍有一定上升空間。
在近年來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基礎上,我國經濟已經擺脫了持續回落的狀態,進入了全面回升的階段。主要表現是:以改善住、行條件為代表的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開始啟動;由消費升級帶動的高成長產業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增強;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民間投資正在加速啟動,市場化的投融資活動相當活躍,市場導向的產業集聚效應日趨明顯。這種由市場主導的、以消費升級和企業自主投資為基礎的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具有較強的可持續性。
從今年宏觀經濟的幾個主要方面看,經濟增長率比上年提高,國內需求迅速擴大,總量矛盾基本緩解;主要商品的供求格局基本平衡,物價總水平較低且相對穩定;進口增長快於出口增長,外商直接投資繼續快速流入,外部資源供給比較充裕,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總體看,經濟穩定回升並未出現全局性經濟「過熱」,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基本健康。但是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特別是電力、鋼材供給缺口較大,造成部分資源性產品供給不足。一些地方正在大上電力設備、鋼鐵加工等項目,如果不正確引導,有可能造成這些行業的盲目擴張和產能過剩。另外,從源頭上看,對一些地方的開發區熱、房地產熱的問題,亦應高度重視,積極引導,規范發展。既維護經濟增長的上升勢頭,又防止局部問題影響全局。
未來經濟增長仍有較大潛力。我國銀行存差仍然較大,外匯儲備雄厚,資金供給比較寬裕;勞動力近乎無限供給,人工低成本優勢將長期保持;技術供給也不存在明顯約束。現有要素供給條件,有利於擴大市場對產品供給的調節空間。同時,我國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儲蓄水平持續提高,收入和支出預期趨好,消費環境和消費政策逐步完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持續推進,消費需求有望保持較高水平的穩定增長,潛力很大。在消費升級拉動下,產業升級步伐將相應加快,並將帶動投資持續較快增長。這些條件將使我國經濟上升的態勢得到保持。
(二)世界經濟復甦前景趨好。
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日本經濟復甦的勢頭均超過預期,因此,各方進一步看好今年下半年及2004年世界經濟復甦的前景。世界銀行預測,明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可望提高到3%,其中發達國家將升到2.5%,美國、日本、歐元區將分別達到3.4%、1.3%和1.7%;發展中國家增長率將升為4.9%。IMF預測明年全球增長4.1%,其中美國為3.9%,日本為1.4%。總體看,世界經濟將保持溫和復甦的態勢,但仍存在不確定性。值得注意的是,世界性的通貨緊縮並未緩解,貿易保護有增無減,針對中國外貿外匯政策的外部壓力較大,我國的外貿環境趨於嚴峻。
(三)對明年經濟走勢的初步分析預測。
綜合國內外條件,預計2004年我國經濟將在較高水平上繼續穩定增長。從三大需求看,在非典之類疫情不大規模發生的情況下,受消費結構升級的推動,消費增長率預計將恢復到9%以上,高於今年水平;在貨幣政策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受產業升級的推動,投資將繼續較快增長,預計將穩定在今年的增長水平,即30%左右;由於外貿環境趨於嚴峻、出口退稅率下調和出口基數較大等原因,預計明年出口增長率將回落到10%左右,受國內市場升溫的拉動,進口將繼續高增長,增幅超過出口,貿易順差將繼續減少。綜合定性分析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預測結果,明年GDP增長率可望達到8.5%。
主 要 問 題
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就業形勢仍然嚴峻;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
(一)新的結構性矛盾有所顯露。隨著經濟回升和重化工業化的啟動,各個生產行業間的供求關系發生較大變化,出現新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是電力和鋼材等部分原材料供應出現緊張,同時很多領域的產能過剩仍然存在。從電力、鋼材等方面情況看,市場對生產的調節相當靈敏。今年以來電力、鋼材和有關原材料的投資項目增加很多,發電設備產量增幅超過70%,預計這些產品的供給緊張狀況不會持續很久。隨著電站建設的加快和煤炭需求的增加,運輸也可能出現緊張局面。在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和建設方面,應注意吸取電力的教訓,避免陷於被動。對於普遍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促進調整,不要輕易運用行政手段限制供給增長(例如1994年以後限制電站建設),否則會加劇以後的結構性矛盾。一些領域「重復建設」的症結,在於行政干預和行政主導的投資擴張,應當對症下葯,用市場手段促進競爭,盡可能少用行政手段。
(二)投融資體制與經濟市場化的矛盾比較突出。投融資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偏低。投資活動中的行政審批仍然過繁,政府介入過多,競爭性行業的行政管理門檻過高。融資活動過於依賴政府信用,過於依賴投資項目的行政審批,市場風險往往轉化為行政干預下無人負責的更大風險。現在國有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很大一部分是有政府背景或以政府信用擔保的長期貸款。這類貸款行為缺乏風險約束,容易推動信貸過度膨脹,形成金融風險和財政的隱性債務。現行投融資體制與市場主導的新一輪經濟增長產生了越來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限制了民間投資主體的投融資活動,限制了充分競爭,削弱了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另一方面助長了行政權力對投融資活動的干預,使得行政主導型的重復建設難以根治。如果不盡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損害此次經濟回升的積極效果。
(三)就業穩定性下降,就業形勢仍然嚴峻。隨經濟升溫,城鎮總體就業情況逐步好轉,絕大部分地區就業都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值得指出,這輪經濟增長以重化工業為主,吸收勞動力的能力相對較低。在就業總量增長中,正規就業增長較慢,新增就業主要是非正規就業。正規就業主要是指在正規部門工作並且形成了穩定勞動關系的就業;非正規就業既包括諸如個體、自僱傭等非正規部門的就業,也包括在正式部門的非正式僱傭。與正規就業相比,非正規就業的穩定性差,特別是非正規就業人員一般難以進入制度化的社會保障體系,一些基本權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增加了這部分人群未來生活的不穩定性。此外,大量人員處於非正規就業狀態,對於社會管理的挑戰也很大。如果以是否參加制度化的社會保障為尺度,我國目前城鎮非正規就業人員總量已經超過正規就業人員。在市場化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不斷加大的進程中,非正規就業將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就業形式,對緩解就業壓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對非正規就業存在的或可能引發的勞動者權益保護問題以及勞資關系矛盾等,應予以足夠重視,並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矛盾協調機制。
(四)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突出。2003年農民增收面臨新的困難,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今年第2季度有大約10%的農民因非典返鄉,據調查其中有17%今年不準備再外出。此外,非典發生後,鄉鎮企業外貿出口訂單減少,產品因運輸不暢造成積壓,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增幅下滑。促使農產品價格明顯上升的因素尚未產生,部分地區的畜產品和水果蔬菜或銷售不暢,或出口受阻,價格普遍下跌,農民務農收入增長也不會樂觀。完成全年農民增收4%的預期目標面臨的難度較大。
當前的經濟回升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應當倍加珍惜,繼續強化市場擇優汰劣的作用,防止各種非市場因素加大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和風險。在宏觀經濟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適當弱化政府刺激經濟總量擴張的力度,強化結構性的政策引導。經濟回升時期也是加快改革的有利時機,要抓住這一機遇,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部署,加快改革步伐,以改革促發展,通過完善新體制和新機制,克服非市場因素對經濟的擾動,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一)經濟發展的目標應從保持必要的經濟增長率轉向追求經濟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發展
在經濟全面回升的條件下,應當淡化速度指標,把宏觀調節的主要目標轉向控制經濟增長的波動幅度;加強對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總體規劃、信息服務和政策引導;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議2004年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定在7%,引導各級政府將注意力轉向經濟發展的穩定、協調、有序、安全方面,防止各級政府層層加碼,盲目攀比速度。
(二)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從擴大投資轉向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在需求不足明顯緩解的新形勢下,財政政策的重點應當相應調整。一是繼續減少國債發行規模,建設國債的使用和新開工項目可適當後移,增大結轉量。同時,應嚴格篩選新開工國債項目,著重優化國債資金的投向。二是增加對城鄉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入,同時加快相關領域的改革步伐,完善財政支持的機制和制度,防止財政投入的效果降低。強化中央和省級財政支持農村基礎教育的職責,完善中央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衛生事業的支持。三是繼續保持對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大對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支持,增強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調節力度。四是統籌考慮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過程中,注意充實社保基金,彌補歷史欠賬。五是針對非正規就業大幅度增長的特點,認真研究並合理解決這類人員的養老、醫療等保障問題,確保其基本權益及生活安全,以促進就業容量增加,穩定就業隊伍。
(三)宏觀經濟調節手段應從主要依靠財政政策轉向主要依靠貨幣政策
在弱化財政政策的擴張力度、調整財政政策著力點的同時,應加大貨幣政策對經濟運行的調節作用,搞好財政與貨幣政策的松緊搭配和相互配合。基於對當前經濟總體尚未過熱、但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的判斷,應當繼續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維持寬松的貨幣環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貨幣信貸的穩定增長,總量方面可合理預調、微調,同時注意加強信貸政策的結構性調節功能。切實加強金融監管,關注和調節資本市場的波動變化,加快處理不良資產。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渠道。在保證幣值穩定的前提下,維護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四)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提高市場配置資源能力
投融資體制是當前制約市場配置資源能力提高的體制瓶頸,對此次經濟回升擾動極大。要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盡快落實投融資體制改革的各項部署。應該強調「管住政府、放開市場、吸引民間資本、加強風險約束」,讓民間投資主體發揮主要作用。政府投資要嚴格限定在公共產品領域,並引入公正、公開的競爭機制,加強審計、輿論等方面的公共監督。減少投資審批程序,放寬產業准入限制,擴大民間投資的准入范圍,即使是公共產品領域,也要盡可能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投資。積極發展適應中小企業需要的金融機構、資本市場、信貸擔保體系和投資服務機構。以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為目標,推行農村金融體制的整體改革。盡快完善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和鼓勵民間投資的財稅金融政策,充分調動社會蘊藏的創業積極性。
(五)進一步增強鼓勵消費增長的政策力度
當前經濟回升的根本拉動力量是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因此,擴大內需的重點應從投資轉向消費。政府在促進消費增長方面的工作重點可考慮:一是進一步拓展消費領域,鼓勵發展新的消費熱點和消費方式,清理限制性的消費政策,大力促進消費結構的升級活動;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發展社會公共事業,增強居民的安全感,改善居民的支出預期;三是促進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穩定增長,特別是加大對農民減負增收的支持力度;四是繼續整頓市場經濟秩序,改善消費環境,增強消費信心。
(六)積極化解外經貿困難,進一步發展開放型經濟
明年發展外經貿的困難加大,需做好充分的應對准備。重點可考慮:積極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努力爭取一個較好的國際經貿環境;遵循世貿組織規則,合理運用有關機制,妥善解決貿易磨擦,規范出口秩序,積極擴大出口。在利用外資方面,應加強對外資結構和投向的引導,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市場開放、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資環境。
在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的條件下,貿易順差減少或出現一定逆差是難免的。我國外匯儲備很大,有一定貿易逆差也不必過於擔憂。國內需求升溫可以基本彌補貿易順差減小帶來的需求缺口,對經濟回升的總體態勢不會產生明顯沖擊。今後應當努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不必追求過大的貿易順差,這樣也有利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
(七)加強對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把年度工作與中長期發展規劃銜接起來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國際化的進程全面加快,面對這一新的形勢,政府在糧食、石油、水等戰略性資源供給、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長遠發展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國土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應該加大工作力度,增強科學性和預見性。建議結合「十一五」計劃制定,組織各方面力量,加快完成這些方面的研究和規劃工作,提交人代會審議確定,防止隨意更改。此外應結合國防建設的要求,加大基礎性研究和核心技術的開發力度,為我國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灬乖丶卜解釋
6. 十四大提出的三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內容。
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第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決策和戰略部署。十四大指出,我國近代的歷史和當今世界的現實都清楚地表明,經濟落後就會非常被動,就會受制於人。我國經濟能不能加快發展,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因此,十四大對經濟發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調整,決定將90年代我國經濟的發展速度,由原定的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6%調整為增長8%至9%。為了加速改革開放,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達到上述要求,十四大強調,當前,要緊緊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發展,有條件能搞快一些的就快一些,只要是質量高、效益好、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的,就應當鼓勵發展。為了加快我國經濟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被一些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束縛自己的思想和手腳,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辦法。十四大還對加快經濟發展作出了戰略部署,提出了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
第二,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確定什麼樣的目標模式,是關系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是正確認識和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十四大回顧和概括了改革開放以來,黨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和實踐的發展歷程。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十多年來黨進行理論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結論之一,也是社會主義認識史上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十四大還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徵作了闡述,指出:我們要建立的這種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體制。這種經濟體制又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結構、分配製度、宏觀調控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性質,也使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有可能更好地發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更好地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兼顧效率和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點和最重要的貢獻。大會指出,我們黨所以能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在14年的偉大實踐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十四大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同志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十四大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概括,並將這一理論及以此為基礎的黨的基本路線寫進了黨章,強調它是引導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指針,從而確立了它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7. 指出蘇聯.中國經濟體系曾經共有特徵,並說明這種體制特徵在中國是怎樣變化的
計劃經濟體制,就是一般都做好了經濟計劃比如生產多少機器鋼鐵等回,在國內因為答本來就小農經濟,後來工業基礎落地後,在總設計師帶領下走向市場經濟跟計劃經濟結合。穩住了國有企業對城市勞工的就業問題,也發展了鄉鎮企業
8. 結合材料2,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內發揮政府作用。容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經驗之一。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既革除了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包攬一切的做法,又沒有照搬西方國家所謂的自由市場制度,而是既不斷擴大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擴大市場機制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發展我國經濟中的作用,又不斷改進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宏觀指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要落實好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戰略部署,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仍然要依靠政府和市場作用的緊密結合。
9.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為我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政府和市場是現代市場經濟體系中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鍵是尋求政府行為和市場功能的最佳結合點,
使政府行為在調節經濟、彌補市場功能失靈的同時,避免和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錯位。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過程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
(9)指出這種經濟體質是什麼經濟體質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用和市場作用的優點與局限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要高度重視政府的作用,也要高度重視市場的作用。
政府宏觀調控和管理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抑制通貨膨脹,促進重大結構優化,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和條件。
同時,積極完善和規范市場准入制度,建立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但是,如果政府管理和調控的范圍、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靈」、維持市場機制正常運行的合理需要,或干預的方向不對路、形式選擇失當,其結果非但不能糾正「市場失靈」,反而會抑制市場機制的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