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醫講為什麼「陽常有餘 陰常不足」
元代朱丹溪氏經過臨床實際體會所提倡的一種論說。他所指的陰是精血,陽回是指氣火,答即由於精血虧損所產生的虛火。 他認為精血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不斷消耗,易損難復,故陰常不足。如不注意保養精血,嗜酒縱欲,傷戕過度,則陽氣易亢,虛火妄動,故陽常有餘。陰虛陽亢,則百病叢生。故主張保重精血以維持身體陰陽的相對平衡,這是他在臨床上偏重滋陰法的理論根據。 附: 【陽化氣,陰成形】 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化氣與成形,是物質的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運動形式。張景岳註:「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因此,這里陽和陰是指物質的動與靜、氣化與凝聚、分化與合成等的相對運動,進而說明物質和能量的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作用。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見《素問·生氣通天論》。陽強,即陽亢。就是說陽氣過亢,既不能衛外而固密,而在內的陰氣又受損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陰虧損。
② 張介賓「陽常不足,陰亦無余」與朱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異同
朱分析到了陽中有君火和相火。
朱丹溪認為,陽火分君相,君火為正,相火為邪,容易為版亂。因為陰陽互根權,火自陰中來這 多說,相火特別能傷陰。君火為事為正道,相火為事為臣道,君道正,慢而效率高,故能長壽。臣道不正,快而耗費大,故高效而傷陰。
張景岳卻只從陰陽互根出發,不長於研究陽有君相之分。
丹田陽氣,從肝將軍之令而發則為君火,晝發夜息而有序,君火體現為精氣神,若陽氣上破脾土而上越為相火,相火濕熱也。
君火,相火,普遍存在世間,如國家要發展經濟,有激勵也有很多規則,但有政策到了地方,突破規則約束,能夠快速發展經濟刷出政績。有序者為君火,無序者為相火,君火謀萬世,相火謀一時,目前破壞環境的發展就是典型的相火。
君相在大體上是統一的,特別是表面上是一致的,本質上卻有不同。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都能利田,但後果大不相同。
朱丹溪的葯方,古怪而簡單有效。張景岳不強調分君相之火,只看陰陽, 這也是理學家與醫學家的不同,醫本也是道,天下同一理。
他們都是大家,光是治病救 人,不能分出高下,若是再往高處,便能一分低下。
③ 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陰難成而易虧
中醫學認為震顫的發病主要累及肝、腎、筋脈,肝腎陰虛是發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礎,也是形成回風、火、痰、疼疾病答之標的根源所在;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上以熄風止顫為基礎,重在滋補肝腎,補益氣血,化痰通絡、調和陰陽.臨證時應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切中疾病要害,可獲滿意療效。震顫屬於中醫「肝腎陰虧,虛風內動」的范疇,陰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肝腎之陰精更是生命之根本。中醫學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朱丹溪認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陰難成而易虧。 震顫病症的形成歸根結底是肝腎陰精虧虛,陰不制陽,以致虛風內動。只有滋補肝腎陰精,恢復陰陽平衡,才能熄風止顫。
作者:123456aaaaoo
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9306811
出處: bilibili
④ 什麼叫「陰常不足,陽常有餘」
中醫治療上火「三級靶向」理論,是對古代中醫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滋陰」學說的繼承和發展。該學說認為人體「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所以治病應以滋陰降火為主。「三級靶向」理論認為,人體的生命之水——陰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津、陰和精。「津」濃度小,流動性大,如汗液、唾液等。它好比最外面的保護層,既容易損失,也容易補充。例如,人們夏天活動出汗,就會口渴,這其實就是輕度的「上火」,是因為 「津」缺少所致,喝些水就可以補充過來。然而,真正需要治療的其實是「陰」的缺少所導致的上火。有些人頻頻上火,而治療效果又很差,其原因就在於「陰」的缺失。「上火」如果治療不及時,或頻頻反復上火,就會損傷到人體的最核心的陰液部分——「精」。「精」與人體的免疫力、抗病能力等密切相關,如果「精」受到損傷,則頻頻發生的不僅僅是上火,還有諸如感染性疾病、腎炎、癌症等也會相繼而至。
研究表明,陰虛的人因為體內陰液缺少而容易導致體內「火災」的發生,正如乾柴比綠樹更容易著火一樣。反過來也如此,如果某人上火越多,說明他體內陰液缺少得越厲害,「火災」的危險性和危害性更大。根據這一「三級靶向」理論,中醫治療「上火」關鍵的一環是「滋陰」。採用具有「滋陰」功效的中葯來補充體內的陰液才是治本之策。然而,有專家指出,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數「去火」類中葯並沒有「滋陰」的功效,因而只能起到「滅火器」的作用,即只能從外圍撲火,而不能從內部清除「火源」。這好比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也有少數葯品為了增加止喝功能,加入了一些生津的葯物,但終究杯水車薪,難滅體內熊熊烈火,或即使暫時壓制住火勢,一旦受到心理刺激,或進食辛辣和容易上火的食物,就會死灰復燃。所以說,只有針對中醫學的不同靶位而設計的中葯處方,才能做到清源固本,內外兼治。
⑤ 陰常有餘 陽常不足 該如何理解 結合大自然 內經 易經 中醫的理論
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陰精難成,肝陽多餘,後世稱為滋陰派
⑥ 人體到底是陰常不足還是陽常不足呢
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成人陰虛、陽虛的都有。 六味地黃丸有如此廣闊的市場是葯物濫用。 陰虛、陽虛要通過辯證才能辯別。
⑦ 為什麼說「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是身體的最佳狀態
最佳狀態?你肯定搞錯了,陰平陽秘才是最佳狀態,「陰常不足,陽常有餘"是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論點,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於是他創立了滋陰派理論
⑧ 中醫論到底是陰常有餘陽常不足,還是陽常有餘陰常不足
這是中醫的各家學說:陰常有餘陽常不足,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都是學術流派的不同。治療目的是:陰平陽秘,達到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