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濕熱體質怎麼調理
我覺得應該這樣調理,現在有很多人因為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而讓自己的身體素質發生變化。有的人屬於寒濕體質,有的人屬於濕熱體質。因為寒濕體質和濕熱體質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體質,所以它們的症狀也不同。然而,大多數人不會理解這兩種體質,所以總是採取錯誤的休養方式,導致症狀加重。因此,平時需要學會辨別寒濕體質和濕熱體質,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調理。
如何區分寒濕體質和濕體質?
一般來說,熱體質出現時,身體會比較重,下午容易出現明顯發熱。另外,即使大量出汗也不能減輕症狀,也容易出現惡心、厭食、大便疏鬆、小便短紅等症狀,而濕熱體質的人一般都是胖或瘦,因此這類人容易產生煩躁和憤怒的情緒。而寒濕體質的人一般容易感到疲倦,容易入睡,而且容易口渴,而且經常感到胸口麻木,平時更怕冷。
溫馨提示,對於寒濕體質和濕熱體質,這兩種體質有不同的症狀。因此,要想調節好自己的身體,首先要分清自己屬於什麼樣的體質,才能採取正確的調養方式,避免錯誤的調養方式使身體症狀加重,也不要因為調理不當而讓自己引發其他一些疾病。
『貳』 濕熱體質和氣虛體質的關系
我們都知道中醫上根據肥胖原因對肥胖進行了體質分型,比如有痰濕體質、水腫體質、濕熱體質、氣虛體質肥胖等等,其中很多人對濕熱體質肥胖都不是很了解,所以接下來北京華康中醫減肥專家就為您詳細濕熱體質,幫您認清濕熱肥胖體質的特徵。華康中醫減肥專家介紹,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則脾就不能正常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因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所謂熱,則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濕熱體質肥胖者的一般表現濕熱體質的人多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疔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溏稀,尿短赤,脈濡數;其它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苦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怕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等等。所以針對濕熱體質的情況,推薦選擇中葯的減肥方式來調理體質,可以根據濕熱的原因選擇相應的中葯,針對性的調理身體,幫助身體祛濕祛熱,是身體恢復健康,同時達到促進減肥的目的。
『叄』 濕熱體質原因是怎麼造成的
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並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濕熱天氣,這類人還會出現渾身黏糊糊的感覺。長期遭受濕熱侵襲,體濕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發容易臟、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濕熱侵襲了。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濕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濕上加濕,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濕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濕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葯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症狀。
關於濕熱體質原因,我們一定要綜合各種原因,因為濕熱體質原因除了有共性的因素之外還有個性的因素,我們一定要綜合各種原因來分析,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證大家的安全性。
『肆』 濕熱體質原因具體是怎麼造成的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系最為密切。 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並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以上是對濕熱體質原因做出的分析,專家指出濕熱體質原因很復雜,總體而言體內濕熱聚集,易生濕熱體質,所以要預防濕熱體質一定要忌冷忌寒。
『伍』 臟腑功能失調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臟腑功能失調指臟腑器官功能表現過盛或不足,五臟為心肝脾肺腎,六腑為胃、小回腸、大腸、膀胱答、膽和三焦,引起臟腑功能失調的原因具體如下:
1、外因:感受風寒濕邪等;
2、內因:飲食不潔知、情緒差等道;
3、先天因素、葯物、外傷等因素。
出現臟腑功能失調後,需根據辨證進行治療。
『陸』 哪些臟腑功能失調容易聚濕生痰
艾葉氺泡腳,枸杞,黃芪,當歸,甘草,泡水當茶飲。腰部腎俞,脾俞刮痧拔火罐。忌寒涼辛辣。
『柒』 體內濕熱是個什麼病
人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濕氣侵襲到上焦,就會出現有痰難咳或早起痰多的情況。濕屬陰,熱屬陽,陰陽本身就是一對矛盾,寒熱並存,就會出現濕熱體質。就是體內濕熱。
症狀
嗓子很難受,總感覺喉嚨里有痰卻咳不出來,還覺得渾身黏糊糊的。濕熱天氣,這類人還會出現渾身黏糊糊的感覺。長期遭受濕熱侵襲,體濕的人就會出現倦怠、不想動彈、臉上出油多、頭發容易臟、舌苔膩等症狀。還有不少人早上起來後口臭,不想吃飯或者吃飯後覺得胃脹,大便稀、黏,排起來費勁等症狀。除此之外,女性如果出現臉上長「痘痘」、白帶增多發黃等現象,也可能受濕熱侵襲了。
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能受到濕熱的侵襲,尤其是30~45歲的人,屬生命中「土」的年齡段,體內濕氣比較重,夏秋之交屬中醫所說的「長夏」季節,也對應五行中的「土」,內外相合,濕上加濕,更容易出現上述症狀。
如果濕熱侵襲到小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大便不順暢。如果濕熱侵襲到老年人,就可能出現下肢酸困、腰疼等症狀。土生金,「土」受侵襲影響到肺「金」,就有痰卻咳不出來。
成因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系最為密切。
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並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所謂濕熱內蘊是指濕熱蘊於中焦脾胃及肝膽。水濕阻滯氣機,與熱邪相合,形成濕熱交困的局面。陽熱因受水濕困阻而難以正常運行,水濕受陽熱熏蒸而使陽氣更受損傷。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濕熱內蘊,易患疔瘡之類的疾病。《讀醫隨筆》中說:「病痙者,其人必平日濕重而氣滯,或血燥氣澀也。」即濕熱體質者體內濕氣較重,且容易引起氣滯,或者有血燥熱、氣機不暢的現象。《溫熱論》中說:「有酒客里熱素盛,外濕入里,里濕為合。在陽之軀,胃濕恆多;在陰之體,脾濕亦並少,然其化熱則一。」意思是說,常飲酒、內熱盛的人,受外濕入侵易生濕熱。陽熱的人,多有胃濕;陰盛的人多有脾濕。有濕的人受熱邪時只會形成濕熱。
用葯注意事項:
1、通過對濕熱證三型的辨證分型,能是醫者初步辨別出濕邪與熱邪之熟輕熟重,以便對清熱葯和利濕葯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於熱者,以利濕葯為主,清熱葯為次;隨著病程病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於濕時,則應以清熱葯為主,利濕葯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清熱與利濕並舉。辨別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且膩,口淡不渴;濕熱並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於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
2、清熱葯與利濕葯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於「陰柔」之葯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而且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葯物時,應酌情配伍溫燥行走之品。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並有助於葯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
3、使用清熱利濕葯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會耗傷津液。所以,運用清熱利濕法時應該適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之品。不兼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捌』 體內濕熱的成因
濕就是我們常說的水濕,分外濕和內濕兩種。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因臟腑正常功能失調所致。消化不良,暴飲暴食,食用過多油膩、甘甜、厚味的食物,就會加重臟腑負擔,位於中焦脾胃肝膽最易受損,特別是脾最易受濕困,脾不能正常運化進而使機體「水濕內停」。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居住環境潮濕,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的。外濕束縛體表,脾運化功能受阻或脾運不健,水濕滯留,致使濕從內生。因此濕與脾臟的關系最為密切。
熱則是一種熱象。如辛辣或者熱性的食物吃多了,人體會滋生內熱。體內陽氣過盛,陰並制陽,也易產生熱象。水濕滯留過久會化熱,而陽熱的人則因水濕入侵而形成濕熱。濕熱是指人體內的濕與熱同時存在的現象。
濕熱體質是以濕熱內蘊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所謂濕熱內蘊是指濕熱蘊於中焦脾胃及肝膽。水濕阻滯氣機,與熱邪相合,形成濕熱交困的局面。陽熱因受水濕困阻而難以正常運行,水濕受陽熱熏蒸而使陽氣更受損傷。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即常食味厚、脂多、油膩的食物會導致濕熱內蘊,易患疔瘡之類的疾病。《讀醫隨筆》中說:「病痙者,其人必平日濕重而氣滯,或血燥氣澀也。」即濕熱體質者體內濕氣較重,且容易引起氣滯,或者有血燥熱、氣機不暢的現象。《溫熱論》中說:「有酒客里熱素盛,外濕入里,里濕為合。在陽之軀,胃濕恆多;在陰之體,脾濕亦並少,然其化熱則一。」意思是說,常飲酒、內熱盛的人,受外濕入侵易生濕熱。陽熱的人,多有胃濕;陰盛的人多有脾濕。有濕的人受熱邪時只會形成濕熱。
『玖』 在中醫上,人有哪九種體質分別存在哪些健康問題
下面來介紹一下,在中醫上所說的九種體質和存在的健康問題
一、平和體質
平和體質是最穩定的、最健康的體質!一般產生的原因是先天稟賦良好,後天調養得當。平和體質以體態適中、面色紅潤、精力充沛、臟腑功能狀態強健壯實為主要特徵的一種中醫體質養生狀態。平和質所佔人群比例,約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於女性,年齡越大,平和體質的人越少。
存在的健康問題:患病幾率很少
九、特稟體質
特稟體質又稱特稟型生理缺陷、過敏。"特"指的是什麼?就是特殊稟賦。是指由於遺傳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狀態的體質,主要包括過敏體質、遺傳病體質、胎傳體質等。
存在的健康問題:凡遺傳性疾病者,多表現 為親代有相同疾病,或出生時即有缺陷;若 為過敏體質,易出現葯物過敏、花粉症、哮 喘等過敏性疾病
『拾』 結合各臟腑的功能,從濕邪、火(熱)邪、寒邪的致病特點解釋脾胃濕熱、膀胱濕熱、寒濕困脾
自然特性:風具有輕揚開泄,善動不居的特性,為春季的主氣,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中,大寒、立春、雨水、驚蟄四個節氣為風氣主令。因風為木氣而通於肝,故又稱春季為風木當令的季節。風雖為春季的主氣,但終歲常在,四時皆有。故風邪引起的疾病雖以春季為多,但不限於春季,其他季節均可發生。
(2)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風性輕揚,善行數變,風勝則動,為百病之長,這是風邪的基本特點。
①輕揚開泄:風為陽邪,其性輕揚升散,具有升發、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風邪致病,易於傷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陽位。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傷於肺則肺氣不宣,故現鼻塞流涕、咽癢咳嗽等。風邪上擾頭面,則現頭暈頭痛、頭項強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風邪客於肌表,可見怕風、發熱等表證。因其性開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風邪侵襲肌表,使肌腠疏鬆,汗孔開張,而出現汗出、惡風等症狀。、
②善行數變:風善動不居,易行而無定處。「善行」是指風邪具有易行而無定處的性質,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的特性。如風疹、蕁麻疹之發無定處,此起彼伏;行痹(風痹)之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等,均屬風氣盛的表現。「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和發病急驟的特性。如風疹、蕁麻疹之時隱時現,癲癇、中風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挾風邪,所以才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快。總之,以風邪為先導的疾病無論是外感還是內傷,一般都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等特徵。
③風性主動:「風性主動」是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徵。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直視上吊等症狀,故稱「風勝則動」。如外感熱病中的。熱極生風」,內傷雜病中的「肝陽化風」或「血虛生風」等證,均有風邪動搖的表現。
④風為百病之長:風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導,寒、濕、燥、熱等邪,往往都依附於風而侵襲人體。如,與寒合為風寒之邪,與熱合為風熱之邪,與濕合為風濕之邪,與暑合則為暑風,與燥合則為風燥,與火合則為風火等。所以,臨床上風邪為患較多,又易與六淫諸邪相合而為病。故稱風為百病之長,六淫之首。
風與肝相應。風為木氣,通於肝。外感風邪可導致胃脘痛、腹脹、腸鳴、嘔吐、泄瀉等。這是風邪傷肝,木盛克土所致。
綜上所述,風為春令主氣,與肝木相應。風邪為病,其病證范圍較廣,變化為快。其具體特點為:①遍及全身:無處不至,上至頭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膚,內而臟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風邪的侵襲。②媒介作用:能與寒、濕、暑、燥、火等相合為病。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風病來去急速,病程不長,其特殊症狀也易於認識,如汗出惡風、全身瘙癢、遊走不定、麻木以及動搖不寧等症狀。臨證時,發病在春季與感受風邪明顯有關者,均可考慮風邪的存在。
2.寒
(1)自然特性:寒具有寒冷、凝結特性,為冬季的主氣,從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計四個節氣,為冬令主氣。寒為水氣而通於腎,故稱冬季為寒水當令的季節。因冬為寒氣當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見於其他季節。由於氣溫驟降,防寒保溫不夠,人體亦易感受寒邪而為病。
(2)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寒邪以寒冷、凝滯、收引為基本特徵。
①寒易傷陽:寒為陰氣的表現,其性屬陰?故寒為陰邪。陽氣本可以制陰,但陰寒偏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為陰寒所侮,故雲「陰盛則寒」,「陰盛則陽病」。所以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於溫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現明顯的寒象。如寒邪束表,衛陽郁遏,則現惡寒、發熱、無汗等,稱之為「傷寒」。若寒邪直中於里,損傷臟腑陽氣者,謂之為「中寒」。如傷及脾胃,則納運升降失常,以致吐瀉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則宣肅運化失職,表現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腫;寒傷脾腎,則溫運氣化失職,表現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腫腹水等;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少陰,則可見惡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
②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之謂。人身氣血津液的運行,賴陽氣的溫煦推動,才能暢通無阻。寒邪侵入人體,經脈氣血失於陽氣溫煦,易使氣血凝結阻滯,澀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徵。因寒而痛,其痛得溫則減,逢寒增劇,得溫則氣升血散,氣血運行無阻,故疼痛緩解或減輕。寒勝必痛,但痛非必寒。由於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狀各異。若寒客肌表,凝滯經脈,則頭身肢節劇痛;若寒邪直中於里,氣機阻滯,則胸、脘、腹冷痛或絞痛。
③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則氣收」。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若寒客經絡關節,則筋脈收縮拘急,以致拘攣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襲肌表,則毛竅收縮,衛陽閉郁,故發熱惡寒而無汗。
寒與腎相應。寒為水氣,通於腎。寒邪侵襲,寒水泛濫,則尿少,水腫;寒水過盛,上制心火,則心痛、心悸、肢厥等?
總之,寒為冬季主氣,與腎水相應。寒病多發於冬季,但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寒邪為病,其致病特徵是: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顯的寒象。寒勝則痛,所以疼痛為寒證的重要特徵之一。因寒則氣收,故其病有毛竅閉塞、氣帆收斂、筋脈拘急的特珏,表現為無汗、拘急泎痛或屈伸不利等。
3.暑(1)自然特性:暑為火熱之邪,為夏季主氣,從小滿、芒種、夏至,到小暑四個節氣,為暑氣當令。暑邪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暑邪獨見於夏令,故有「暑屬外邪,並無內暑」之說。暑邪致病有陰陽之分,在炎夏之日,氣溫過高,或烈日曝曬過久,或工作場所悶熱而引起的熱病,為中於熱,屬陽暑;而暑熱時節,過食生冷,或貪涼露宿,或冷浴過久所引起的熱病,為中於寒,屬陰暑。總之,暑月受寒為陰暑,暑月受熱為陽暑。(2)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暑為火所化,主升散,且多挾濕。①暑性炎熱:暑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氣,具有酷熱之性,火熱屬陽,故暑屬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出一系列陽熱症狀,如高熱、心煩、面赤、煩躁、脈象洪大等,稱為傷暑(或暑熱)。②暑性升散:升散,即上升發散之意。升,指暑邪易於上犯頭目,內擾心神,因為暑邪易人心經:散,指暑邪為害,易於傷津耗氣。暑為陽邪,陽性升發,故暑邪侵犯人體,多直人氣分,可致腠理開泄而大汗出。汗多傷津,污液虧損,則可出現口渴喜飲,唇乾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時,往往氣隨津泄,而導致氣虛,故傷於暑者,常可見到氣短乏力,甚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中暑兼見四肢厥逆,稱為暑厥。暑熱引動肝風而兼見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甚則角弓反張,稱為暑風(暑癇)。暑熱之邪,不僅耗氣傷津,還可擾動心神,而引起心煩悶亂而不寧。③暑多挾濕:暑季不僅氣候炎熱,且常多雨而潮濕,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間,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暑令濕勝必多兼感。其臨床特徵,除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常兼見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阻症狀。雖為暑濕並存,但仍以暑熱為主,濕濁居次,非暑中必定有濕。暑為夏季主氣,暑邪為患,有陰暑、陽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徵為熱盛、陰傷、耗氣,又多挾濕。所以,臨床上以壯熱、陰虧、氣虛、濕阻為特徵。 4.濕(1)自然特徵:濕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特性,為長夏主氣。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濕氣主令。濕與脾土相應。夏秋之交,濕熱熏蒸,水氣上騰,濕氣最盛,故一年之中長夏多濕病。濕亦可因涉水淋雨、居處傷濕,或以水為事。濕邪為患,四季均可發病,且其傷人緩慢難察。(2)濕的性質和致病特徵:濕為陰邪,阻礙氣機,易傷陽氣,其性重濁粘滯、趨下。①濕為陰邪,易阻氣機,損傷陽氣:濕性類水,水屬於陰,故濕為陰邪。濕邪侵及人體,留滯於臟腑經絡,最易阻滯氣機,從而使氣機升降失常。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路,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悶;濕困脾胃,使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常,故現納谷不香、不思飲食、脘痞腹脹、便溏不爽、小便短澀之候。由於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為害,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濕,且為陰土,喜燥而惡濕,對濕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運濕而惡濕的特性。因此,濕邪侵襲人體,必困於脾,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水濕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小便短少等症。「濕勝則陽微」,因濕為陰邪,易於損傷人體陽氣,由濕邪郁遏使陽氣不伸者,當用化氣利濕通利小便的方法,使氣機通暢,水道通調,則濕邪可從小便而去,濕去則陽氣自通。②濕性重濁:濕為重濁有質之邪。所謂「重」,即沉重、重著之意。故濕邪致病,其臨床症狀有沉重的特性,如頭重身困、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濕濁困遏,清陽不能伸展,則頭昏沉重,狀如裹束;如濕滯經絡關節,陽氣布達受阻,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所謂「濁」,即穢濁垢膩之意。故濕邪為患,易於出現排泄物和分泌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瀉、下痢膿血粘液;濕氣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黃白帶下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瘡瘍、濕疹、膿水穢濁等。③濕性粘滯:「粘」,即粘膩;「滯」,即停滯。所謂粘滯是指濕邪致病具有粘膩停滯的特性。這種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症狀的粘滯性。即濕病症狀多粘滯而不爽,如大便粘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以及分泌物粘濁和舌苔粘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粘滯,蘊蒸不化,膠著難解,故起病緩慢隱襲,病程較長,往往反復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它是一種由濕熱病邪所引起的外感熱病。由於濕邪性質的特異性,在疾病的傳變過程中,表現出起病緩、傳變慢、病程長、難速愈的明顯特徵。他如濕疹、濕痹(著痹)等,亦因其濕而不易速愈。④濕性趨下:水性就下,濕類於水,其質重濁,故濕邪有下趨之勢,易於傷及人體下部。其病多見下部的症狀,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他如帶下、小便渾濁、泄瀉、下痢等,亦多由濕邪下注所致。但是,濕邪浸淫,上下內外,無處不到,非獨侵襲人體下部。所謂「傷於濕者,下先受之」《素問·太陰陽明論》,只是說明濕性趨下,易侵陰位,為其特性之一而已。濕為長夏主氣,與脾土相應。濕邪有阻遏氣機,易傷陽氣之性,其性重濁粘滯,且有趨下之勢。故濕邪為病,表現為人體氣機阻滯,脾陽不振,水濕停聚而胸悶脘痞、肢體困重、嘔惡泄瀉等,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淚、涕、痰、帶下、二便等穢濁不清。5.燥(1)自然特性:燥具有乾燥、收斂清肅特性,為秋季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為燥氣當令。秋季天氣收斂,其氣清肅,氣候乾燥,水分匱乏,故多燥病。燥氣乃秋令燥熱之氣所化,屬陰中之陽邪。燥邪為病,有溫燥、涼燥之分。初秋有夏熱之餘氣,久晴無雨,秋陽以曝之時,燥與熱相結合而侵犯人體,故病多溫燥。深秋近冬之際,西風肅殺,燥與寒相結合而侵犯人體,則病多涼燥。燥與肺氣相通。(2)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燥勝則干,易於傷肺,為燥邪的基本特徵。①干澀傷津:燥與濕對,濕氣去而燥氣來:燥為秋季肅殺之氣所化,其性干澀枯涸,故曰「燥勝則干」。燥邪為害,最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形成陰津虧損的病變,表現出各種干澀的症狀和體征,諸如皮膚干澀皸裂、鼻乾咽燥,口唇燥裂、毛發乾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燥等。②燥易傷肺: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性喜清肅濡潤而惡燥,稱為嬌臟。肺主氣而司呼吸,直接與自然界大氣相通,且外合皮毛,開竅於鼻,燥邪多從口鼻而人。燥為秋令主氣,與肺相應,故燥邪最易傷肺。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損,宣肅失職,從而出現乾咳少痰,或痰粘難咯,或痰中帶血,以及喘息胸痛等。燥為秋季主氣,與肺相應。燥邪以干澀傷津和易於傷肺為最重要特徵。不論外燥還是內燥,均可見口、鼻、咽、唇等官竅乾燥之象,以及皮膚、毛發乾枯不榮等。
火(熱)
(1)自然特性:火具有炎熱特性,旺於夏季,從春分、清明、穀雨,到立夏四個節氣,為火氣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與心氣相應。但是火並不象暑那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也不受季節氣候的限制。
(2)溫、暑、火、熱的關系:溫、暑、火、熱四者性質基本相同,但又有區別。
溫與熱:這里的溫和熱均指病邪而言。溫為熱之漸,熱為溫之甚,二者僅程度不同,沒有本質區別,故常溫熱混稱。在溫病學中所說的溫邪,泛指一切溫熱邪氣,連程度上的差別也沒有。
暑與火(熱):暑為夏季的主氣,乃火熱所化,可見暑即熱邪。但暑獨見於夏季,純屬外邪,無內暑之說。而火(熱)為病則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同時還包括高溫、火熱煎熬等。
火與熱:火為熱之源,熱為火之性。火與熱,其本質皆為陽盛,故往往火熱混稱。但二者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熱純屬邪氣,沒有屬正氣之說。而火,一是指人體的正氣,稱之為「少火」;二是指病邪,稱之為「壯火」。這是火與熱的主要區別。一般地說,熱多屬於外感,如風熱、暑熱、溫熱之類病邪。而火則常自內生,多由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致,如心火上炎、肝火熾盛、膽火橫逆之類病變。
就溫、熱、火三者而言,溫、熱、火雖同為一氣,但溫能化熱,熱能生火,所以在程度上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溫為熱之微,熱為溫之甚;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
(3)火的含義:中醫學中的火有生理與病理、內火和外火之分。
①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種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須的陽氣,它謐藏於臟腑之內,具有溫煦生化作用。這種有益於人體的陽氣稱之為「少火」,屬於正氣范疇。
②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陽盛太過,耗散人體正氣的病邪。這種火稱之為「壯火」。這種病理性的火又有內火、外火之分。
外火:外火,一是感受溫熱邪氣而來;二是風寒暑濕燥等外邪轉化而來,即所謂「五氣化火」。五氣之中,只有暑邪純屬外來之火,我們稱之為暑熱。其餘風、寒、濕、燥等邪並非火熱之邪,之所以能化而為火,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第一,郁遏化火。風、寒、濕、燥侵襲人體,必須郁久方能化火。如由寒化熱,熱極生火,溫與熱結,或濕蘊化熱,熱得濕而愈熾,濕得熱而難解,郁而化火,或者濕蘊化熱,濕熱極甚而化火。火就燥,故燥亦從火化。第二,因人而異,陽盛之體或陰虛之質易於化火。第三,與邪侵部位有關。如邪侵陽明燥土,則易化火,寒邪直中人脾,則化火也難。此外,五氣能否化火,與治療也有一定的關系。內火:內火,多因臟腑功能紊亂,陰陽氣血失調所致。情志過極亦可久郁化火,即所謂「五志化火」。
中醫學將火分為正、邪兩類。正氣之火即少火,少火又可分為「君火」和「相火」。「君火」為心之陽氣,「相火」為肝、腎、膽、膀胱、心包、三焦之陽氣。其中腎之陽氣,又稱「命門火」或「龍火」,肝之陽氣也叫「雷火」。「君火」僅指正氣而言,若過旺便是心火熾盛;而相火包含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過旺時謂「相火妄動」。「心火熾盛」和「相火妄動」均屬於「壯火」,屬邪氣。
(4)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徵:火邪具有燔灼、炎上、耗氣傷津、生風動血等特性。
①火性燔灼:燔即燃燒;灼,即燒燙。燔灼,是指火熱邪氣具有焚燒而熏灼的特性。故火邪致病,機體以陽氣過盛為其主要病理機制,臨床上表現出高熱、惡熱、脈洪數等熱盛之徵。總之,火熱為病,熱象顯著,以發熱、脈數為其特徵。
②火性炎上:火為陽邪,其性升騰向上。故火邪致病具有明顯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現於上部。如心火上炎,則見舌尖紅赤疼痛,口舌糜爛、生瘡;肝火上炎,則見頭痛如裂、目赤腫痛;胃火熾盛,可見齒齦腫痛、齒衄等。
③傷津耗氣:火熱之邪,蒸騰於內,最易迫津外泄,消爍津液,使人體陰津耗傷。故火邪致病,其臨床表現除熱象顯著外,往往伴有口渴喜飲、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結等津傷液耗之徵。火太旺而氣反衰,陽熱亢盛之壯火,最能損傷人體正氣,導致全身性的生理機能減退。此外,氣生於水,水可化氣,火迫津泄,津液虛少無以化氣,亦可導致氣虛,如火熱熾盛,在壯熱、汗出、口渴喜飲的同時,又可見少氣懶言、肢體乏力等氣虛之證。總之,火邪為害,或直接損傷人體正氣,或因津傷而致氣傷,終致津傷氣耗之病理結果。
④生風動血:火邪易於引起肝風內動和血液妄行。
生風:火熱之邪侵襲人體,往往燔灼肝經,劫耗津血,使筋脈失於濡養,而致肝風內動,稱為熱極生風。風火相煽,症狀急迫,臨床上表現為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視等。
動血:血得寒則凝,得溫則行。火熱之邪,灼傷脈絡,並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於引起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膚發斑,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⑤易致腫瘍:火熱之邪入於血分,聚於局部,腐肉敗血,則發為癰腫瘡瘍。「癰疽原是火毒生」。「火毒」、「熱毒」是引起瘡瘍的比較常見的原因,其臨床表現以瘡瘍局部紅腫熱痛為特徵。
⑥易擾心神:火與心氣相應,心主血脈而藏神。故火之邪傷於人體,最易擾亂神明,出現心煩失眠,狂躁妄動,甚至神昏譫語等症。
綜上所述,火有生理性火和病理性火,本節所講的為病理性火,又名火邪。火邪就來源看,有外火和內火之異。外火多由外感而來,而內火常自內生。火邪具有燔灼炎上,傷津耗氣,生風動血,易生腫瘍和擾亂心神的特徵。其致病廣泛,發病急暴,易成燎原之勢。在臨床上表現出高熱津虧、氣少、肝風、出血、神志異常等特徵。
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
外感六淫屬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稱之為外邪,而內生五邪,則是指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所產生的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熱(火)等五種病理變化,屬病機學范疇。內生五邪的臨床表現雖與風、寒、濕、燥、火等六淫致病特點及其病理反應相似,但為區別於六淫之外風、外寒、外濕、外燥、外火(熱),故冠以「內」字,稱為「內生五邪」。內生五邪的臨床表現,一般都沒有表證,多表現為或虛證或實證或虛實夾雜證。外感六淫作用於機體後,引起臟腑陰陽氣血功能失調而產生的病理變化,其臨床表現,多有表證,而且多屬實證。單純暑邪傷人,一般無表證可見,但常兼濕邪,稱為暑濕,則有表證。只有外邪直中時,才徑見里證。
外感六淫與內生五邪,一為致病因素,一為病理結果,雖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六淫傷人,由表人里,損及臟腑,則易致內生五邪之害。內生五邪,臟腑功能失調,則又易感六淫之邪。
</FORM>[最後更新時間為 2010-01-22 20:31] 投訴與舉報專區>> 崇拜樓主 | 分享 | 引用 | 回復 | 發表時間:2010-01-22 看好該帖的朋友們: 查看全部>> 生活是花園 積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