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產後的身體變化有哪些
產後有哪些正常的生理兩句正常情況下,隨著胎兒、胎盤的娩出,產婦全身各器官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
體溫:正常情況下多數產婦產後的體溫都在正常范圍內,但如果因產程延長而導致產婦過度疲勞時,體溫可在產後的最初24小時內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過38。C,這種體溫升高屬於正常的生理狀態;另外產後不哺乳的產婦在產後3~4日內可能因為乳房的血管、淋巴管極度充盈而有輕度發熱,體溫可以達到38.5。C~39。C,一般會持續數個小時,但最多不超過12個小時,體溫即可下降到正常范圍。這種體溫升高也不屬於病態。
脈搏:產後由於胎盤剝離排出體外,胎盤血液循環隨即停止;同時產婦卧床休息,很少劇烈活動。所以脈搏多比較緩慢,一般為每分鍾60~70次,這種情況一般可在產後1周左右恢復正常。
呼吸:分娩後由於胎兒的娩出,子宮的縮小而導致腹部壓力的降低,膈肌隨之下降到正常位置。產婦由妊娠後期的單純胸式呼吸變為正常狀態下的胸腹式呼吸。呼吸因此變得深而慢,約為每分鍾14~16次。
血壓:一般情況下沒有妊娠合並症的產婦分娩前後血壓變化不大,但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患者產後血壓則常有非常明顯的下降。
惡露:產婦分娩後陰道內總有很多分泌物排出,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懷孕之後母體的子宮內膜稱為「蛻膜」,分娩以後,隨著胎兒、胎盤等組織排出體外,宮腔內的蛻膜組織也要逐步從子宮壁脫落,被排出體外。同時以前胎盤附著部位的血管雖然會隨著子宮的收縮而逐漸閉合,但完全閉合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在分娩後宮腔內會有少量出血。產後隨著子宮蛻膜(特別是胎盤附著處蛻膜)的脫落,壞死的蛻膜混合著血液經陰道被排出體外,稱為惡露。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無臭味,總量約為500毫升,一般可持續4~6周。正常惡露又可分為以下三種:
①血性惡露:血性惡露因為其色澤鮮紅,含有大量血液而得名。血性惡露一般量較多,有時夾雜著較多小血塊。其中含有少量胎膜及壞死蛻膜組織。血性惡露一般約持續3天,以後逐漸轉為漿液惡露。
②漿液惡露:隨著子宮腔內的血管逐漸閉合,宮腔內的出血逐漸減少,惡露中的血液也隨之減少。漿液惡露因為惡露僅含有少量血液,顏色淡紅似漿液而得名。漿液惡露一般持續2周後逐漸轉變為白色惡露。
③白色惡露:白色惡露非常黏稠,色澤較白,其中含有大量白細胞、壞死蛻膜組織、表皮細胞及細菌,約持續2~3周後干凈。
如果產後惡露排出的情況不符合上述規律,則應及時到醫院就診,請醫生幫助檢查並做出診斷,以防有異常情況的存在。
褥汗:不論氣溫高低,在產後最初幾天,產婦總是出汗較多,特別是在夜問睡眠和初醒時更明顯。這是由於在產褥早期皮膚排泄功能旺盛,排出大量的汗液。醫學上將這種生理現象稱為「褥汗」。褥汗是身體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一般數日內可自行好轉,不需要做特殊處理。
產後宮縮痛:產後由於子宮復舊、子宮收縮,產婦在產褥早期常出現下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在醫學上稱為「產後宮縮痛」。在哺乳時由於反射性催產素分泌增多常使疼痛加劇。產後宮縮痛多見於經產婦,一般在產後1。2日出現,多持續2~3日後自然緩解。
子宮復舊:產褥期子宮的變化最大。在胎盤娩出後,子宮圓而硬,宮底在臍下一指。在產後第一日由於宮頸外口上升至坐骨棘水平,致使宮底稍上升至平臍,以後宮底每日下降1~2厘米,至產後10日完全降入骨盆腔內。此時腹部檢查在恥骨聯合上方摸不到宮底。不過子宮完全恢復至產前大小需要4周以上,而胎盤附著部位的子宮內膜完全恢復至少需要6周。
產婦的生殖系統有哪些變化產褥期產婦的生殖系統的變化非常大。產婦及其家人應詳細了解正常狀態下生殖系統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以便針對異常表現及時進行治療。
子宮:子宮是產褥期變化最大的器官。子宮恢復到正常非孕期大小大約要到產後6周。體積縮小的同時,子宮的重量也隨之逐漸變輕,分娩結束時子宮重約為1千克,產後1周時大約為500克,產後2周時約為300克,直至產後6周時約為50克,接近非孕期正常子宮的大小。
子宮內膜:胎盤排出後,隨著子宮的收縮,產婦子宮內胎盤附著部位的面積立即縮小,僅手掌大小,面積為分娩前的一半。創面的縮小導致開放的子宮螺旋小動脈和靜脈竇被壓縮變窄和栓塞,使創面的出血逐漸減少直至停止。隨後創面表層壞死脫落,脫落的蛻膜隨著惡露一起從陰道被排出體外。子宮內膜的修復靠殘存的子宮內膜基底層細胞逐漸再生成新的功能層。大約在產後第3周,除胎盤附著處外,子宮腔表面均由新生的內膜覆蓋。胎盤附著處全部修復要等到產後6周。在此期問如果胎盤附著部位因子宮復舊不良出現血栓脫落,可以引起晚期產後出血。
子宮頸:胎盤娩出後子宮頸松軟壁薄,外口呈環狀。產後2~3日還可通過2指,直至產後1周,子宮頸的外形和子宮頸內口才恢復至未孕狀態,產後4周時子宮頸可完全恢復到正常形態。產婦在分娩時常伴有輕微宮頸外口裂傷,導致產後子宮頸外口由分娩前的圓形變成分娩後的「一」字形。
外陰及陰道:分娩時隨著胎兒通過整個產道,分娩後產婦陰道腔明顯擴大,並因分娩時胎兒的壓迫而略有充血、水腫。陰道壁鬆弛,肌張力低,陰道黏膜皺襞可因過度伸展而消失。大約在產後3周陰道黏膜皺襞重新出現,但陰道在產褥期結束時尚不能完全恢復至未孕時的狀態。由於受到胎頭的壓迫,分娩後產婦外陰常有輕度水腫,大部分在產後2~3日可以自行消退。會陰部如果有輕度裂傷,或者縫合的會陰切口。均能在產後3~5日內癒合。但產後處女膜撕裂形成殘缺不全的痕跡不能再恢復到原狀,成為產婦的特徵之一。
盆底組織:子宮靠盆腔內的四對韌帶的牽拉被固定在盆腔中,並保持前傾前屈的位置。在分娩過程中,盆底肌及其筋膜因分娩時過度擴張而彈性減退,且常伴有肌纖維的部分斷裂。產婦如果能在產褥期堅持做產後健身操,則盆底肌有可能恢復至接近未孕時狀態,否則極少能恢復原狀。若盆底肌及其筋膜發生嚴重斷裂,造成盆底鬆弛,加上產婦在產褥期過早參加體力勞動,可導致陰道壁膨出,甚至子宮脫垂。
產婦的心理有哪些變化對任何一位婦女來講,特別是初次懷孕的婦女,懷孕是一段特殊的生理與心理的非常時期。從最初知道懷孕時的喜悅,到十月懷胎的企盼,直至最後寶寶健康地誕生,產婦隨時都在面臨自己從未經歷過的情感體驗。
分娩後體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會急劇下降,產婦常常情緒不穩定。有不少產婦分娩後出現煩躁、焦慮、郁悶、愛哭泣等情緒問題。據歐美國家統計,初產婦在產後第4天到第10天常出現為期一周的情緒抑鬱,發生率要佔初產婦總人數的1/3到1/2。據國內統計約有50%~70%的初產婦在產後變得情緒低落,容易哭泣,遇事焦慮,注意力難以集中,健忘,悲傷,失眠,對嬰兒過於擔心。而此種病態僅維持短短的1周,所以容易被人們所忽視。產後的精神疾患大致可分為產後郁悶、產後抑鬱及產後抑鬱性精神病三類。其中產後抑鬱性精神病非常少見。產婦多數僅表現為產後抑鬱。
目前認為產後抑鬱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產婦的年齡、孕期的心情、家庭、社會的壓力以及產後是否母乳喂養等因素都與之有關。因此,醫護人員及產婦的家庭成員應該給產婦更多的心理關愛,以減少身心疾病的出現。
產後抑鬱嚴重者可出現臨床常見的抑鬱症,二者並無明顯差異。但產後抑鬱的內容總是以與新生兒或產婦丈夫的事宜為主。主要表現為:害怕他們會發生意外;對新生兒有強迫擔心;不敢接近嬰兒;失去養育嬰兒的信心;甚至有欲摔打、殺害嬰兒的念頭(偶爾也有摔打或殺害嬰兒的事件出現);更有甚者可能出現自殺傾向。這就是由產後抑鬱症發展到產後精神病的過程。出現這種症狀大約是在產後6周內。造成產婦精神失常的原因有:
(1)個體素質:如既往有神經質、不成熟人格或強迫人格的初產婦容易發生此病症。
(2)女性產後雌、孕激素迅速下降:
這既是普遍的生理因素,但又加重了抑鬱的程度。
(3)分娩給產婦帶來生理和心理的極大刺激:
譬如嬰兒的性別、住房條件、經濟水平等都與產婦有直接關系。因此,家庭成員要給產婦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調節好家庭成員的關系。即使產婦有抑,郁傾向,丈夫要善於開導,調整其心理狀態,必要時也可請心理醫生進行咨詢和疏導。
2. 孕婦產後身體有什麼樣的變化
產後母體變化以生殖器官的復原和乳房的發育最為明顯。還有全身各個器官也在逐漸恢復至正常非孕狀態。
一般外表變化:產婦在分娩後,24小時內體溫可能會高一些,且多汗,尤其在睡眠時和醒後。產婦會大便秘結、尿量增加。
生殖器官變化:子宮復舊是母體復舊變化完成的標志。
乳房變化:產後第2~3天,產婦乳房極度膨脹,靜脈充盈,壓痛明顯,此時會分泌少量初乳。
惡露變化:隨著子宮縮小,惡露的量和色也逐漸發生變化。產後1~3天為血性惡露,以血為主;產後4~7天是漿液性,以宮頸漿液為主;產後1~2周為白色惡露,這是反映子宮恢復好壞的主要標志。
子宮頸變化:產後子宮頸軟而鬆弛,並且很快恢復其正常狀態。子宮頸口在產後1~2周恢復。
腹壁變化:腹壁皮膚受子宮膨脹影響,肌纖維增生,腹壁鬆弛至少6周後方能恢復。
產褥期的正常變化
產後6~8周內,除了乳房分泌乳汁外,各器官在結構和功能上都逐漸地恢復到孕前狀態,稱為復舊。這一段時間叫作產褥期,俗稱「月子」。
產褥期變化最大的是生殖系統。分娩前子宮約重1000克,分娩後子宮收縮,肌細胞縮小,子宮底高度從平臍起每天下降1~2厘米,產後10天進入骨盆,從腹部已摸不到子宮;子宮口關閉,到產後6周,子宮恢復到孕前大小,重50~60克。產後幾天內,外陰陰道充血和水腫逐漸消退,骨盆底肌肉、筋膜逐漸恢復張力;分娩時的子宮內膜隨血性分泌物排出,此時再生長一層新的內膜;胎盤剝離面要6~8周才能修復。
產後6周就可以恢復月經,哺乳母親恢復排卵和行經都要延遲。乳房受神經和內分泌作用開始泌乳。
妊娠期增加的血量通過褥汗和尿液排出。產後血小板和促血凝物質增加,使血液紅細胞易於凝聚,加上卧床時血流緩慢,有形成靜脈血栓的危險。產後膀胱張力低,易發生尿瀦留,擴張的腎盂、輸尿管要在產後4~6周才恢復,容易發生泌尿系統感染。胃、大腸、小腸活動少,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腹壁鬆弛,進食過多時脂肪常在下腹部堆積。
產褥期會陰傷口及子宮內創面混有血性分泌物,易於感染,所以要特別注意產褥期衛生,早起床活動,促進血液循環,以加快器官的復原。
3. 產後女人身體會有什麼變化,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完孩子之後,女人會變得特別的胖,臃腫,肌膚也很差,面色暗黃有斑點。
4. 產後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什麼要做產後恢復
1、子宮的變化。產後子宮復舊。主要體現在子宮肌纖維縮復,子宮變小以及子宮內膜再生。在產後1-2天,下腹部會鼓起一個球形發硬的小包,而且陣陣作痛,在10-14天左右,子宮縮入盆腔,從下腹部就摸不到子宮了。到產後6周時,子宮可恢復到正常大小。
2、月經與排卵的變化。產後月經和排卵的恢復,個人差異較大。一般不餵奶的產婦可在產後6-8周恢復月經,而餵奶的產婦恢復得較晚。第1次復經的月經量往往較多,且多為不排卵月經,來過三四次月經後,月經和排卵才恢復到正常狀態。
3、房的變化。這與乳汁的分泌量、乳腺的發育、產婦的營養、健康狀況及情緒有關。多讓嬰兒吸吮乳頭能促進垂體生乳素的分泌,並促進子宮收縮。
4、泌尿系統的變化。孕晚期瀦留於體內的水分會在產褥期迅速排出,所以產後尿量會增加。因此,產婦應當2小時左右排1次尿。
5、消化系統的變化。產後胃、小腸及大腸的水化功能慢慢恢復,但腸蠕動緩慢,常有中度腸脹氣。這種情況一般2周左右才能恢復。
6、內分泌系統的變化。產後1周內雌激素及孕激素達到孕前水平,而卵巢功能恢復的時間不一致。腎上腺功能在產後6周內會恢復正常水平。
7、血液循環系統的變化。分娩後,一般3-6周會恢復到孕前的水平,但產後2-3天內,大量血液從子宮進入體循環,血容量會上升。特別是產後24小時內,心臟負擔加重,對於患有心臟病的患者,產後一定要加強護理。
8、腹壁的變化。腹壁的緊張度可在產後6-8周恢復正常,腹壁張力的恢復與產後腹肌鍛煉、營養有關,因此要加強鍛煉。
懷胎十月,寶寶誕生後,媽媽會感到非常欣慰。月子期間,產婦要樂觀對待產後的疼痛,積極調理,同時也要注意心理調節,避免患上抑鬱症。產後恢復,就是為了恢復女性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產後惡露排凈就要及時下載G動APP進行修復,抓住產後半年的黃金恢復期,比曼產後漏尿等一系列症狀
5. 為什麼產後要坐月子目的是什麼可以改變體質嗎
做月子的科學 坐月子是指在生了寶寶之後,產婦在家裡悉心靜養的那段時間,通常為一個月的時間。這是產婦機體和生殖器官的復原期,一般需要6—8周,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之為產褥期。 我國大多數醫生認為,坐月子是很有必要的。國外的婦女通常在生完孩子不久後,就和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但往往在步入中年之後,會出現較多的婦科疾病。因此,產婦坐月子不僅是很有必要的,關鍵還在於「怎樣坐月子」,怎樣科學地坐月子。我們聽聽婦科專家是怎麼說的吧。 一、產婦為什麼要「坐月子」?醫生提倡產婦要「適當坐月子」,是有一定根據的。 1、 產婦的身體變化。在懷孕期間和分娩之後,產婦的身體發生了許多變化,因此需要通過「坐月子」來進行調整恢復。 (1)、生殖器官:生了寶寶之後,子宮頸和外陰需要變得松軟。充血。水腫。子宮內膜表面出現了創口和剝落。正常分娩情況下,外陰需要十多天的時間,子宮需要大約六周的時間。才能逐漸復原;而子宮內膜的復原則需要八周左右。 (2)、身體臟器;寶寶在子宮里,給孕婦的心臟增加了許多負擔。由於寶寶頂著孕婦的隔肌在逐漸上升,使孕婦的心臟發生了移位,肺部負擔亦加重,鼻、咽、氣管黏膜還會充血水腫,腎臟負擔也加重,內分泌系統和關節等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這些器官功能的復原,都需要在「坐月子」里養護。 2、 產婦的體力消耗巨大。在分娩的過程中,寶寶給產婦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傷。而在待產時遭受的巨痛、消耗的精力和體力,會使產婦的身體虛弱,抵抗力下降,這也需要產後的休養才能復原。 二、婦科專家指點「坐月子」的科學方法。 1、 注意休息。休息是產婦坐月子的頭等大事。產後一定要在家裡靜養,注意睡眠,不要讓自己產生疲勞,但絕不要天天都躺在床上。通常,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二天,產婦就可以下地走動。 2、 注意產婦子宮的恢復情況。產後要注意觀察產婦子宮的恢復情況,也就是要觀察惡露,顏色由紅變白,數量由多漸少,血腥味由有到無。正常一個月後應排凈,若惡露不凈或出現異常,就要及時就醫。要記得在產後6—8周後,去醫院做產後檢查。 3、 產婦在月子里要保持精神愉快。孕婦在產後的日子裡,由於生理上的變化,精神比較脆弱,加之部分生女孩的產婦壓力較大,有可能發生產後抑鬱症.。因此,家裡一定要保持歡樂的氣氛;尤其是丈夫應該多細心體諒妻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給予足夠多的支持。 4、 產婦在月子里要合理安排飲食。孕婦在產後的前幾天,身體還非常虛弱,既要恢復自身的生理機能,同時還要哺乳。因此,產婦需要充分地能量和各種營養物質,還要關注尚未完全恢復的腸胃功能。 產婦在「坐月子」期間的飲食原則是: (1) 食物要松軟、可口、易消化和易吸收。 (2) 要少吃多餐。產婦的腸胃功能尚未恢復正常,要少吃多餐 ;可以一天吃五到六次。 (3) 要干稀搭配。這樣更利於消化和吸收;乾的保證營養豐富,稀的保證有足夠的水分。 (4) 要葷素相宜,清淡適中。 (5) 不宜食用生、冷、硬的食物。 (6) 不宜過度、過快的進補。 5、 產婦在月子里要保持清潔衛生。產婦自產後的第二天起,就可以和往常一樣,正常地梳頭,用溫水刷牙、漱口。梳頭會使你的血液通暢,精神增加。如果產婦的牙齦有點問題,可以先用紗布包住手指漱口,可活血通絡、牢固牙齒。 6、 產婦在月子里要適當鍛煉身體。在月子里要進行必要的身體鍛煉,做一些產後體操,可以更好更快地恢復體質和體型。 7、 產婦在月子里要絕對避免性生活。孕婦的生殖器官經過妊娠和分娩的變化、創傷,必須經過八周左右的時間才能全面恢復正常,此後才能開始性生活。而且是在月經恢復之後再開始性生活更好。產鉗及縫合術者,在傷口癒合、疤痕形成後才能開始性生活;若是剖腹產,那就至少要等三個月以後了。.
6. 生過孩子後,你的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
的確是生完寶寶後各方面變化很大,家庭關系方面、夫妻關系方面、自己身體方面等。
5、屁股變大
不同於剖腹產的,順產後的女性,還有另外一個變化,就是骨盆被撐開,屁股變大了。
建議:生完孩子後,有條件的可以找專業的產後康復中心進行護理,也可以自己做些有助恢復的運動,如高抬腿,騎自習車等。
7. 生娃後身體會發生哪些變化,寶媽們的經歷是怎樣的
說起湯唯,一定是很多人心中的文藝女神,但她和普通女性一樣,為了當媽媽付出了很多,產後也因為身體變化煩惱不已。
湯唯生完孩子後,沒有完全恢復就復出拍戲。搭檔雷佳音吐槽她上廁所頻繁,湯唯為此感到非常難堪,但她控制不了自己的身體,畢竟這是生完孩子的後遺症。面對周圍人的不理解,湯唯沒有抱怨,反而覺得自責,耽誤了大家的進度。隨後談到生娃後的身體變化,湯唯忍不住當場落淚,戳中了無數寶媽的淚點
生完孩子後,媽媽們要放平心態,想要順利恢復到產前的狀態,就要認真聽取醫生的建議,配合相應的治療。可以通過運動發泄積壓在心底的不良情緒,多和朋友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不要一個人悶悶不樂。
每個媽媽都是家庭的超級英雄,明知生孩子的痛苦與艱辛,還毅然決然地迎接挑戰,家裡所有成員都應該給予她們最大的尊敬與理解。
8. 生過孩子後你的身體發生了什麼變化
懷第一胎前102斤,生完一歲左右一百一十二左右,然後懷二胎,生完最高峰專120,現在二寶兩歲三屬個月了,我還有一百一十五斤。
還有我的妊娠紋,會帶到墳墓里去了,簡直跟蚯蚓一樣爬在我肚子上。還有做了兩次腰穿的我的腰,打針的那個地方總會隱隱作痛,每次我小寶坐我腰上就覺得要斷了,簡直是生不如死啊!
9. 女人生了孩子以後身體有什麼變化
當你寶寶降臨之後,你會發現,自己身體還有情緒上都出現變化。
在身體健康上,你或許會出現以下情況:
乳房疼痛。生產之後,乳汁充塞了乳房,因此你會感到乳房很痛。
便秘。產後第一次大便會在3,4天後才出現,而痔瘡還有酸痛的肌肉都會使你整個大便過程備受煎熬
外陰切開後遺症。如果在生產的過程中,醫生採取了外陰切開的手術來助產,那麼,在外陰恢復的過程中,無論是坐著,還是走路,你都會覺得疼痛難忍。
痔瘡。產後生痔瘡是很常見的,但是很多婦女都忽略了它的存在。
忽冷忽熱。產後,你的身子要慢慢適應新的荷爾蒙還有血液的流動,因此,你的「體內溫度調節器」可能出現工作紊亂。
產後「作動」。子宮的急劇收縮,會是你在產後仍有「作動感」。
惡露(分娩後的子宮陰道分泌物)比起月經來潮,這些分泌物會分泌得更多,並且開始的時候包含了很多血塊。在2個月內,這些惡露會慢慢減少,成為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
體重變化。產後的體重大概會輕10磅左右。
除此之外,精神上,你或許會出現以下的情況:
「新生兒憂郁」。大約有80%的產婦都會在產後的數個星期內變得性格暴躁,易哭,焦慮,情形和產前抑鬱症相似。准媽媽需要一段時間來調試星期,面對自己的孩兒。
產後抑鬱。產後抑鬱是情況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有10%到20%的准媽媽會患上產後抑鬱。
10. 產後婦女身體有什麼變化
10月懷胎,孕婦的子宮從原來鴨梨般大小可增至20倍左右如西瓜般大,使腹內壓力回劇增答。分娩後,腹內壓力驟降,所有支持子宮的韌帶都鬆弛,腹壁、骨盆底肌肉也變得無力。這不但使腹部肌肉鬆弛,皮膚布滿妊娠紋,導致腹、腰等處皮下脂肪堆積,使體態失去健美的曲線,而且易導致子宮後傾、腰酸、便秘、痔瘡、子宮脫垂、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惡露不盡等症,影響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