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市場經濟下,財政有哪些職能
財政的職能
一、基本概述
財政職能由財政本質所決定的財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職責,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我國社會主義財政的職能與社會主義國家的職能和社會主義財政本質密切聯系,並受它們制約。財政通過分配與國民經濟各組成部分之間相互作用而表現出自己的功能,並獲得一定的效果。社會主義財政職能具體運用的效果,就表現為社會主義財政的作用。
二、財政四職能
現在我們就以財政四職能之說來看一下財政的具體職能。財政職能歸結為四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及經濟發展職能。
(一)資源配置職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二、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三、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收入分配職能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政府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調整的職責和功能。在各種不同的財政手段中,實現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
一、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並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二、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
三、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並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產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四、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
五、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
(三)經濟穩定職能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採取相應抉擇政策,即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即時變動財政收入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消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同時採用「自動」穩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減緩經濟的波動。在政府稅收方面,主要體現在累進的所得稅上。當經濟處於高峰期時,可抑制需求;當經濟處於低谷時,刺激需求,促使經濟復甦。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失業人口的數量。同時還有政府的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四)經濟發展職能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特別是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市場欠發達,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資本相對匱乏,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三、財政職能的協調配合
財政政策包含不同的目標,在實踐中它們互相重疊,要同時發揮財政的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經濟穩定、發展職能是存在實際困難的。這樣,要制定有效的政策,就要協調好不同職能目標的關系。一個職能目標的實現往往會犧牲另一個職能目標,它們彼此之間都存在著客觀執行結果的沖突。一般說來,政府對自願配置要比對收入分配具有更大的興趣,但在通貨膨脹嚴重時,政府的注意力會轉向經濟穩定,而減少對資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重視。如果各種宏觀經濟問題反復出現,表明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財政體制存在缺陷。如何權衡利弊,協調運用、充分實施財政職能,統籌考慮各職能目標的相互作用,使之同時滿足配置、分配和穩定發展目標,是財政政策實施的重要問題,也是財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
財政的職能之間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協調得好可以相輔相成,協調失當則會相悖相剋。財政職能的一致性表現在它們都是在國民經濟運行的大環境中起作用,互為條件,相互促進。資源配置職能是各職能的前提。調節收入分配關系職能則是優化資源配置的繼續。而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發展既是前兩種職能的結果,同時又進一步構成實現前兩種職能的前提條件。但這些職能在實現中又會經常處於矛盾狀態。財政宏觀調控以財政職能作為目標,有時會處於顧此失彼的境地,削弱政策效果。
綜合觀察財政各職能的矛盾與協調,最終歸結為公平與效率的沖突與權衡。公平與效率有內在統一性,只有依靠效率不斷提高,才能提供出個性發展的物質條件,有利於實現社會公平;社會公平不僅有利於勞動積極性的提高,有利於每個人聰明才智的發揮,因此,還可以促進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與公平畢竟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片面強調效率就可能產生不公平,同樣,片面強調公平就可能損害效率。因此,政府應在基於公平與效率相輔相成關系的基礎上,恪守市場效率規則,改善收入分配狀態,在不損害經濟效率的前提下,提高社會總體的交換效率,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四、我國財政職能存在的問題
我國傳統財政職能存在一些與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問題。隨著我國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傳統的財政職能范圍與新型的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之間必然產生矛盾。財政職能過寬通常容易產生以下問題:
(1)不利於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國家依據生產資料所有權承擔國有企業財務職能,一方面造成所有者職能與財政職能相互混淆,致使政企不分,同時也不利於企業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並進而影響國有企業改革的步伐。
(2)加大國家財政負擔,使得國家財政難以擺脫困境。近年來在國家財政收入增長很快,但政府的財政職能並沒有相應調整,不僅沒有放棄向企業提供經營性資金的責任,而且仍然通過撥款。以稅還貸。彌補虧損等渠道向企業供應資金,致使支出居高不下。其結果必然是政府債台高築,赤字龐大,財政難以走出困境。
(3)導致了現存許多財政職能的「越位」和「缺位」。財政職能被肢解或弱化,財政職能范圍「越位」,對不該涉足的事涉足甚至涉足過多,同時也就必然造成財政職能范圍的「缺位」,使得財政本應有所作為的方面反而做得不好或者乾脆不做了。目前我國財政一方面存在著嚴重的保障不足的問題,如有些縣連工資也不能按期發放,農業科技教育。公共設施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保障過度問題。如對事業單位全包的范圍過大,財政補貼的負擔過重,公費醫療吃大鍋飯等等。當前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後一方面,即仍沿襲供給型財政的財政體制,大包大攬。在這方面必須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向符合市場經濟的財政體制轉變的步伐。由此觀之,調整現存的財政職能范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改革的必要舉措。
五、如何發揮財政職能
胡錦濤同志10月15日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作報告時強調,要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對此,黨的十七大代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財政部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發揮好財政職能作用,大力推進財稅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和財政宏觀調控政策,加大民生投入,努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謝旭人代表說,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強調:「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財政部門是國民經濟綜合管理部門,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方面承擔著重要的職責。為實現報告中提出的改革與發展目標,財政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創造良好的改革與發展環境。綜合運用支出、稅收、國債、財政補貼、轉移支付等財政政策工具,並與貨幣政策相協調,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是建立和完善支持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財稅政策體系。積極研究出台促進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加大對重點節能工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以及大江大湖治理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強生態環境治理。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抓好煤炭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排污權交易改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支持發展循環經濟。
三是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支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大對重大研發項目的投入與支持力度。做好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的編制、論證和組織實施工作。加大對國家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穩定支持力度,充分發揮國家級研究基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為切入點,推動開展區域科技創新試點。大力扶持企業自主創新,積極開展創業風險投資試點,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
四是積極穩妥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方式。健全和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落實好新企業所得稅法中支持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措施。繼續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並研究制定在全國實施的方案。改革資源稅制度,實行從價計征,促進資源節約。適時開征燃油稅。同時通過支持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支持推進企業制度創新、支持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支持完善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等,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立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效機制。
在談到財政如何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承擔重要職能和作用時,謝旭人說,首先是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工具,並與貨幣政策協調配合,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其次是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重點支出,進一步改善民生。第三是積極穩妥推進財稅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繼續深化部門預算、政府收支分類、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組織實施中央本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全面實施新的企業所得稅法,研究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適時推出燃油稅,改革資源稅制度,完善適應公共財政要求的政府參與收入分配體系。進一步規范轉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管理體制。第四是積極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出台促進節能減排的稅收和非稅收入政策,加大對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的支持力度,推進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支持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發展,支持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五是努力增收節支。加強稅收征管,嚴格控制減免稅,嚴厲打擊各種偷騙稅等違法活動。逐步將所有政府非稅收入納入財政預算。加強預算執行工作,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的增長,嚴格控制機關的樓堂館所建設,從嚴控制行政性經費支出。第六是積極推進財政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增強財政工作的大局觀念、法治觀念、創新觀念、效率觀念、服務觀念和責任觀念,堅持依法理財、科學理財、民主理財。要把日常財政行為納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治化的軌道。
在回答今後一個時期國家財政在解決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與公平方面有哪些舉措時,謝旭人說,今後一個時期,財政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對民生事業的投入力度,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在教育方面,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支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研究實施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同時,發展職業教育、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在社會保障和就業再就業方面,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村低保工作。認真落實就業促進法,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與促進就業的聯動機制,改進和完善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貼息政策。在醫療衛生方面,大力支持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全面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推進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加大城鄉醫療救助力度。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衛生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支持加強食品葯品市場監管。
在住房方面,支持城鎮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設,切實支持解決好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在支農惠農方面,在繼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的同時,積極推進財政支農資金整合,不斷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落實對種糧農民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等措施。切實落實產糧大縣獎勵政策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促進糧食生產。同時,綜合運用貼息、農業保險、投資參股、信貸擔保等各種財稅杠桿,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支農資金投入機制。
『貳』 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公共投資的作用是什麼
市場經濟抄體制下政府公共投襲資的具體作用表現在:
(1)政府進行公共投資是彌補市場失靈、有效配置資源的重要途徑。
(2)通過政府進行公共投資,有利於強化國有經濟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領域的地位。
(3)政府公共投資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
『叄』 10.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有哪些經濟職能
一是現行體 制結構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市場化 的要求,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管理 層次過多,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 在,機構運行缺乏應有的效率。二 是政府職能沒有根本轉變,不少政 府部門還習慣於干預企業的經濟活 動,行政管制過多,審批制還在經濟 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市 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管理是 必要的,但在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 存在的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替代, 一些應該由市場起作用的仍由政府 包辦,而一些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卻 沒有真正管起來。三是政府行為不 規范,一方面表現為一些政府行政 方式仍然沒有擺脫靠「紅頭文件」、 靠內部運轉這樣的運作模式;另一 方面是行政壟斷色彩仍然存在,主 要是通過制定具有強制力的行政規 章、行業規章、地方性規章、決定等 來維護壟斷利益,使公平競爭難以 實現。顯然,這些都是不符合市場 規則要求的,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 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 職能的定位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五」 計劃綱要強調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 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 式。如何轉變 關鍵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要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是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程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宏觀經濟發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劃槳,鼓勵和調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劃槳的積極性,掌好舵,不劃槳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
1.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中無 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貿易發展的事 實證明,政府從未放棄過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管理, 並且,當今世界也根本不存在沒有國家調控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中國作為有自己特殊國情的國家, 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是因為:其一,中國 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目標與市 場客觀上存在不一致性。在以西方 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下的市場經濟,中國政府加強對本 國經濟的管理,是維護國家經濟主 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繁榮的 重要措施。其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 的發展中國家,WTO對發展中國家 實施的包括可以對某些產業、部門 實施適當保護措施等優惠安排,需 要政府在引導、協調本國經濟發展 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三,我國社會 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國 的經濟發展不可能走完全靠市場自 發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 的老路,特別是在我國外部環境被 發達國家資本壟斷,內部市場發育 和競爭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單 純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國民經濟, 必然受制於國際資本壟斷下的國際 分配格局,延緩國內經濟結構調整 進程。其四,還必須看到,在經濟全 球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滲透、 貿易戰、關稅戰、附有條件的經濟援 助等,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 沖擊。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引導國民 經濟的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經濟 發展戰略,才能達到充分利用世界 資源,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 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當然,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政府宏觀調 控決非是過去那種大包大攬、事無 巨細、無所不管的計劃控制,而是依 靠合乎市場規律的更高層次、更有 力的調控體系來實現。
2.制定市場規則,糾正市場失靈。市場經濟主 張公平貿易和競爭,要求市場交易和市場管理規則 必須一致、公平、透明、穩定。我國要實現這一目標, 除了依靠政府的強制力外,沒有任何組織任何辦法 可以替代。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於: 它是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 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在市場經濟框架下,社 會賈源的配置,將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導向作 用采實現。但由於壟斷現象的不可避免等多種外部 效應的存在,市場價格機制又可能出現不能正確反 應成本和收益,市場信號不準或失真,市場調節也可 能出現失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因市 場失靈產生的錯誤導向導致經營、投資失誤:市場供 給者或需求者也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契約關 系和市場規則,引起市場失靈。對這些市場失靈,必 須而且只有依靠政府幹預和管理才得到糾正。因此,政府必須通過自己行政權威的發揮和經濟職能 的履行,制定各種法規和市場規則,規制一切市場主 體與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契約關系和市場秩序,努力 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
3.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 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和人民群眾會對公共產品,如, 道路、機場、水電等基礎設施及其它公共事業、公益 事業、保障體系提出更高的需求。但是,由於公共產 品投資成本大,建設時間長,收益回報周期長,有些 甚至沒有直接收益,普通企業及社會投資者一般不 願參與,依靠市場調節很難達到供給與箝求的平衡, 需要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產業政府等政府行為和公 共政府手段支持或補貼公共項目建設,尤其是對以 全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項目,政府應責無旁貸全 面參與或直接經營;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項目,政 府應在定價、市場准人等方面適當予以干預和監督, 保證其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4.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保護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要求在統一的市場基礎上實施對外經貿政 策,倡導進人市場的企業一視同仁,公平交易,公平 競爭。要創造統一、開放、有序、公平的市場環境,政 府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美國學者奧肯說過,「市 場的運行事實上,日常生活亦是—依賴於政治制度 的各種強制性權力。國家運用這些權力,建立並保 障市場上的權力,直接提供某些基礎的服務,並間接 地創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對企業 日常生活是生命攸關的。」(阿瑟·奧肯:《平等與效 率—重大的選擇),華夏出版社,第29頁)政府要通 過加強市場的建設和制度管理,把對內開放和對外 開放結合起來,打破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狹小、分割 和封閉的障礙,使市場主體獲得法律上和經濟負擔 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機會均等地在市場上取得生產 要素,並努力推動一切經濟活動都進入全國乃至全 世界的大市場中去,促使國內市場在統一的基礎上 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
三、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途徑
盡管從理論上分析市場經濟對政府經濟職能轉 變提出了具有強制性的明確要求,但並不僅僅停留 在組織內部簡單的職能分解和權力收放上,更重要 的是要具體整合、調整政府的行政權力,依據社會發 展的需要,探討職能的轉移和輸出,收縮或增加,從 整體上建立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需要的職能體系。
1、強化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
對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政府的干預和 宏觀調控,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是以亞 當·斯密的自由放任論為基礎,後經米塞斯·哈耶 克加以發展,再由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加以充實的 市場自由主義論;第二種是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 論。兩種觀點都是針對當時的經濟困境,並都在一定 歷史條件下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對於我國的實際情 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作為一個正處於市場化 進程初期的體制轉型國家,要經受住市場經濟和融 人國際經濟的考驗,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的幫 助。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 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 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6頁)因此,中國政府應該是強勢政府,必須具有 較強的宏觀管理能力。具體講要發揮好如下三種職 能:一是戰略引導職能,即政府圍繞國民經濟總量平 衡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制定和實施以中長 期發展戰略為主的指導性計劃體系,引導國民經濟 的發展方向,依靠產業政策引導和調控產業發展方 向和調整產業目標,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 社會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平衡協調職能,即一方面 通過適時調整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保障社會總需 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克服高通貨 膨脹和高失業率;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地域遼闊、人 口眾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採取諸如轉移支 付等政策,支持幫助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區 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調節國民收入分 配,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三是保護職能, 即通過合理政策引導,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努力 實現本國利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化;按 國際慣例加大對生產者、消費者的保護,對農業產業 給予扶持,保護知識產權,查處假冒偽劣,維護市場 秩序,保護公平競爭等。
2、弱化政府微觀經濟職能。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 者、所有者,政府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政府是無所不 包、無所不幹的全能型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的確立,改變了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格局,使市場成 為資源配置的主體,要求政府微觀管理從經濟生活 中退出。但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局部利益的驅 動,目前這種退出並未完全到位。對此,若不加緊解 決,將可能成為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巨大阻礙,因此,進一步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已是當務之 急。一方面弱化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職能,從根本上 改變由政府統一計劃、配置人財物的權力模式,將這 種職能切實交還給市場。對於政府在微觀經濟中的 中的一些審批權、管理權、制約權也應取消,使政府經濟 權力從無限變為有限。另一方面,弱化政府對微觀 的經濟的干預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在市 薴的失靈的領域,政府幹預才是合理的。轉變政府 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的做法,還企業以自主經營 權,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企業成為獨立的 市場主體,自主依據市場信息進行自我調整。
3、分化部分政府經濟職能。要以充分調動和 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為指導思想,在維護中央 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尋找兼顧中 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點,進一步明確中央政府與地 方政府各自的職責許可權,推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 關系規范化、法制化,使地方政府分權與中央政府集 權達到動態統一和平衡。
4、轉化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為社會管理職能。
國家和社會的分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趨 勢,從社會學角度觀察,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異 是,中國政府與社會個體(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和企 業)之間缺少一個寬厚的中間層,或者說缺少一個社 會自我管理層。在一些發達國家,不但構築了這個中 間層,而且越來越完善。其個體如果在社會活動中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找社會自我解決,而不是直接 找政府部門。這樣一種成熟完善的社會自治組織系 統是實現「小政府」的客觀社會基礎。中國目前的現 實狀況是,政府對社會事務什麼都管,社會個體的什 么事情都來找政府辦,政府成為唯一的治理者。但事 實上,由於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無 論政府的主觀願望多麼好,都會受到自由治理能力 的限制,不可能把社會所有的事都管好。鄧小平同志 曾深刻指出:「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 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 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辦,但是統 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辦。
『肆』 分析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從市場失靈方面答)
市場經濟體制指的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經濟運行體制。而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的一種手段,它在市場經濟體制中存在的必要性是什麼?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國家的存在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
財政是國家憑借其政治權力參與國民收入的分配。國家在出現後,它並不進行生產。然而,為了維持它自身的存在和運轉,國家又必須從國民收入中分到一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由於國家不進行生產,它不可能通過交換的形式來獲取它所需的社會產品,它所擁有並能加以運用的,只有強制性政治權力。國家憑借強制性的政治權力參加社會產品的分配,就是原始的稅收——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維持自身存在和運轉消耗社會產品的過程,就是財政支出。因此,國家的存在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只要國家存在,財政就能夠存在;只要國家存在,財政就必然存在。財政的存在,只需要國家這個唯一的前提。可以說,財政是國家內生的一種東西。從古代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國家,到現代的計劃經濟國家,無不如此。在執行市場經濟體制的國家中,國家仍然是財政存在的充要條件。與財政的這種存在必要性相關的是財政籌集收入的職二、 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得到了擴展。
二、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市場上的一切經濟行為都是按照價格機制運作。古典經濟學家們認為,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可以通過供求雙方的自發調節,使資源配置和社會生產達到最優狀態,即所謂的「帕累托最優」。如果情況真是這樣,財政的作用就應該只限於籌集政府收入,它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只是源於國家的存在。但是,我們看到,現實情況並不是這么理想,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對財政存在必要性的認識還應該更進一步。問題主要在於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只是經濟學研究中的一種理想,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具備形成完全競爭市場所需的全部條件。而只要有某一條件沒有得到滿足,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有效配置上就有可能出現失靈。
西方經濟學家對市場失靈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導致市場失靈(market failure)的根本原因在於價格信號並非總是能如實反映社會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成本。具體來說,市場失靈有以下幾種情況:
1、公共產品
公共產品是市場失靈的一個重要領域。西方經濟學認為產品分為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薩繆爾森在其《公共支出的純理論》(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一文中給出了公共產品的定義:純粹的公共產品指的是這樣的物品或勞務,即每個人消費這種物品或勞務不會導致別人對該種物品或勞務消費的減少。西方經濟學家根據薩繆爾森的定義,總結了公共產品相對於私人產品的特徵: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由於公共產品具有上述特徵,市場對公共產品的生產進行資源配置時,就會出現失靈的現象。一般來說,由於「免費搭車」現象的存在,完全由市場決定的公共產品的生產量是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就應該設法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
2、外部效應
所謂外部效應,是指私人邊際成本和社會邊際成本之間或私人邊際效益和社會邊際效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即某些個人或廠商的經濟行為影響了他人或廠商。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費用或沒有獲得應有的報酬。由於私人經濟主體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所以對於帶有外部效應的物品或勞務的供給不是過多就是不足。外部效應除了影響社會經濟效率之外,由於外部效應導致的成本或報酬分擔不合理,它也會妨礙社會的公平。所以政府應當對外部效應進行矯正,將外部的成本或報酬內部化,使帶有外部效應的產品的生產數量改變到合理的水平。
3、壟斷
當一個企業可以通過減少其產品的供給,使其產品的售價高於邊際生產成本時,就形成了壟斷。由於壟斷者能夠操縱市場價格,它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辦法是將其產量確定在產品邊際效益等於邊際生產成本的水平上。結果是造成市場上該產品的供給量不足,價格偏高,造成社會效率的損失。對此,政府部門應該進行干預,通過法律和經濟手段保護有效競爭,排除壟斷對資源有效配置的扭曲,強迫或鼓勵壟斷者增加產量,降低價格,使該產品的售價等於其社會邊際成本,以避免社會效率的損失。還有一些行業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如果政府不加干預,就會自然形成壟斷。對這種自然壟斷行業,政府也應該及時加以干預,也可以劃歸政府來經營。
4、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
信息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市場經濟中經濟主體掌握的信息總是不完全的,要獲得更多的信息,需要付出「信息搜尋」成本;此外,市場在交易中總是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一方總是比另一方有著更多的信息或有著更低的信息搜尋成本。由於市場經濟主體在交易中總是根據自己所擁有的信息作出決策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必然導致市場失靈,資源配置偏離帕雷托最優。
5、宏觀經濟領域的失靈
市場機制在實現資源配置方面的失靈,不僅在微觀經濟中表現為上述偏離帕雷托最優的情況,市場失靈同樣也反映在宏觀經濟領域中。對宏觀經濟領域中資源配置效率的考察所依據的指標主要有:就業水平、物價水平和經濟增長狀況。但自發的市場機制並不能自行趨向於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適度的經濟增長。市場失靈在宏觀經濟領域中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波動與失衡。為此,政府也必須對經濟進行調控。
但在現實中,市場失靈並沒有使市場經濟制度崩潰,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在現實中應該有一條挽救市場失靈的途徑。 其中,除了認為應由政府幹預來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的觀點之外,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主張通過擴大市場覆蓋面(即市場完全化)和提高市場效率來挽救市場失靈,但在實踐中都是不成功的。西方經濟學家在對多種解決市場失靈的方法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由於市場失靈的存在,要優化資源配置,必須由政府進行干預。這就是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存在必要性的又一體現。
於其他手段相比,財政手段在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中具有以下優勢:
1、財政手段比較靈活,稅率和補貼額可以根據外部性情況及時加以調整。
2、財政手段的管理費用低,避免了產權界定和市場交易的巨大費用。
『伍』 國家財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作用有哪些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手段有哪些為什麼會出現政府幹預失效
國家財政在社會發展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可以有效調節資內源的配置
(2)容 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
(3) 可以有力地促進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的發展
(4) 有利於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5) 是鞏固國家政權的物質保證
主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有限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由於市場的不完全及缺陷,特別我國長期的計劃經濟和就業制度,使市場化的就業機制並未建立,而且地區性就業市場的隔離主要由於地方政府的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必須干預本國的勞務輸出,通過制定相應的就業促進和保障法律,以及運用財政、稅收、貨幣政策對其加以宏觀調控。
所謂政府失效,主要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過度,即政府幹預的范圍和力度,超過了彌補市場失效和維護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合理發揮,另一方面是政府幹預不足,即政府幹預的范圍和力度,不能滿足彌補市場失效和維護市場機制正常運作的合理需要,這樣也會導致市場功能無法正常發揮。
『陸』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職能與政府職能的關系及其作用
吳奕新
(深圳市社會科學院,廣東深圳 518031)
[摘 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我國政府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挑戰。從地方政府看,還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職能的設定與履行過程中,還存在著"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二是存在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仍未能理順;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失衡,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職能轉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涉及的問題很多,也比較復雜,當前其應著力轉變的重點:一是從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管理思維轉變;二是從人治管理思想向法治管理思想轉變,三是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轉變;四是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型的行政體制轉變;五是從傳統的行政審批型向現代的公共服務型轉變。
[關鍵詞] 市場經濟;地方政府;職能轉變
[中圖分類] D6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GDB-1130(2005)02-0007-06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展,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後,必須嚴格按照 WTO通行規則辦事,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我國政府面臨很多新情況和新挑戰,如何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需要,及時改革和調整政府職能,從而在市場化進程中趨利避害,這是當前我國政府面臨的課題,也是我國各省市地方政府面臨的課題。因此,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實現政府管理創新,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已成為各級政府的當務之急。
一、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面臨新問題和新挑戰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級政府對經濟管理的職能經歷了從"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從逐步放開政府對經濟的直接控制,到逐步實行政府的間接手段為主的宏觀調控,再到"加快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樣一個不斷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地方政府職能也正向著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向邁進。特別是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績,以間接手段為主的政府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市場體系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和方法有了較大的轉變,決策民主化有了很大提高,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不斷加加強。但是,由於長期以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思想觀念束縛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制約,地方政府職能定位明顯滯後,政府管理職能並未得到根本性的轉變。
從地方政府面臨的現實情況看,當前政府在經濟管理中普遍存在著許多弊端。歸結起來,比較突出地反映在:一是政府職能的設定與履行過程中,還存在著"越位"、"錯位"和"缺位" 的現象;二是存在著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仍未能理順;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出現失衡,產業結構面臨重大調整。特別是"三位現象"的存在,一方面影響了市場機製作用的正常發揮,另一方面也弱化了政府職能作用的發揮。現在有不少事情,名義上由政府管著,實際上根本沒有管住;有的管住了守法的,卻沒有管住膽大的;有的該管的沒能管,不該管的卻花費了不少力氣,政府的整個經濟管理看上去架式不小,事實上又顯得軟弱無力。很明顯,政府尚未能通過合理的職能定位,使越位的回歸原位,錯位的糾正過來,缺位的加入進去,總之,政府未能有效地發揮應有的職能。
從挑戰方面看,當前地方政府面臨的挑戰,比較突出地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經濟全球化在世界范圍內深入發展。伴隨著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貿易日趨廣泛活躍,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國際資本大規模的快速流動,跨國公司的全球化投資經營,使世界各國的經貿開放程度普遍提高,經濟貿易聯系更加緊密,這就對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管理經濟的體制、職能和管理的方法必須要與之相適應。二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與網路化、信息化的普及發展。當今時代,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加上交通運輸業的普遍發展、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正在變小,傳統的生產模式、流通模式和消費模式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使政府傳統的管理與服務,在方式方法上受到了比較大的沖擊,網路化和信息化發展的社會現實對政府的管理與服務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三是市場取向改革與市場化的全面、迅速發展。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人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在經濟社會生活中,市場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一方面與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的市場體系還很不完善,需要政府在建立健全市場體系、規范市場秩序、推動市場體系的建設上積極主動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又要求政府改革傳統的管理模式,以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這些都是新形勢下政府面臨的新的挑戰。四是我國加入WTO面臨更大的對外開放。在全國范圍內,開放型經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國的各級政府,必須認真研究如何建立起與開放型經濟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法律體系;認真研究如何調整產業結構和國有經濟布局,及時轉變政府職能,使政府從微觀活動中有序退出;認真研究如何建立和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為內資和外資企業、為不同所有制的經濟主體提供平等競爭的市場條件,把行政性審批降到最低限度;認真研究如何為社會提供應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提高政府的行政運轉效率;認真研究如何在全球化趨勢下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規避經濟風險,維護自身的經濟安全和經濟發展。
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成為當務之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政府的職能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糾正市場失靈,另一方面超越市場、引導市場。在市場經濟體制比較成熟的條件下,政府一般無須干預,政府的職能有限,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就無事可做了。一般來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作用還是相當重要的。一方面,政府的作用是糾正市場的固有缺陷。這是因為,社會實踐已經證明,市場有其自身無法克服的弱點和消極方面:一是市場難以控制總量失衡;二是市場難以完全做到產業結構的合理化;三是市場配置資源難以做到完全到位;四是市場難以控制微觀經濟主體的市場競爭,容易造成經濟秩序上的混亂;五是市場自發運行的結果必然帶來壟斷,使競爭不充分、不完善。為了彌補市場的這些缺陷,政府就需要擔負起糾正市場的經濟職能。政府通過對市場的糾正,最大限度地減少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是超越市場、引導市場。政府幹預市場不僅僅是為了糾正市場缺陷,更重要的是超越市場和引導市場。超越市場就是要求政府能夠站在市場之上,控制市場的總體運行,防止其自發發展造成的危害;引導市場就是要求政府在培養市場和發展市場的同時,協調有關方面,推動市場順利健康發展。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市場缺陷的存在,是政府幹預社會經濟活動的理由,但政府幹預社會經濟活動應確定在什麼樣的規模和范圍之內,就難以准確地做出回答。一般認為,政府幹預市場應該適度。即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不要包攬一切,不要去做本來應當由市場去做,尤其是實踐已經證明市場能夠做好的事情。具體的說,一是政府幹預的范圍應是彌補市場的缺陷和不足,是對市場機制的"拾遺補缺"。在市場機制能夠發揮功能優化資源配置的領域,政府就不要插手或介入,而在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領域才需要政府幹預,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二是政府幹預市場的目的應是促使市場機制恢復功能,而不是去代替市場。一般來講,政府幹預市場的方式和力度就不應該是固定不變的,而應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市場經濟不夠發達、市場調節力量還不夠強、或者市場發生失衡時,應適當加大政府幹預的力度;而當市場體系比較完善、市場調節力量增強或市場處於均衡狀態時,就應當緩和政府幹預的力度,以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三是政府幹預市場的結果必須要比干預前的情況有所改善和好轉,否則,就不要干預。即政府在准備伸出"看得見的手"進行干預之前,必須准確地看清"看得見的手"的不完善的地方,以增加干預的有效性和准確性。
在我國,由於有著幾十年計劃經濟的傳統歷史,因而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過程中,政府起作用的領域多一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各級政府的職能:一是要堅決從那些不該管的領域退出,強化那些本該屬於政府管理范圍的職能;特別是要強化政府對宏觀管理能力和培育和完善市場的能力。二是要全面考慮和統籌安排政府部門退出的這些領域,其相應的職能由誰來行使?假如某種職能是由某一行業協會來行使,那麼如何去規范行業協會的行為,使其朝著行為規范、公正、合理、的方向健康發展。三是要形成並確立政府職能轉變的長效機制。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隨著市場化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政府職能轉變無疑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可能有任何固定的模式選擇,它應是隨著市場形勢發展的需要而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建立健全一種長效的運作機制來適應這種轉變。同時還特別需要制定與其相適應的有關法律法規。四是要不斷提高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素質。隨著政府行政管理機構的精簡和政府的職能轉變,逐步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和廉潔高效的政府行政管理架構,並逐步通過電子政務等手段,實現政務公開,政情公開,依法辦事和依法行政,這勢必對政府部門行政工作人員的素質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須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所承諾的兌現,我國的對外開放將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任務尤其艱巨,並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進程
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我國中央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地對政府行政管理體制進行了改革,精簡機構和轉變職能,改革與發展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必須看到,我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政府的職能仍然未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明顯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進展,政府職能的轉變明顯滯後於政府機構改革的總體進程。
(二)市場取向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
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但市場取向的改革任務遠未完成。雖然,目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體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是必須看到,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國內市場必然快速開放,這就不可避免地對我國各地市場帶來短期的巨大沖擊,因而客觀上要求政府在市場開放過程中統籌規劃,建立完善市場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順利完成市場開放帶來的結構性調整。
(三)政府職能定位不明確
政府職能問題即政府的職能定位問題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問題。雖然,我國經過20 多年的改革開放,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職能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績和進展。但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能定位至今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明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關系至今也未能真正理順,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也還沒有很好理順,中央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的職能轉變遠遠未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四)政府職能轉變未能適應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從全球范圍看,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特殊的國情要求我國的各級政府必須適應市場化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及時轉變政府的職能。政府的這種職能轉變,既要求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的發展要求,又要兼顧參與國際經濟分工與建設國內統一大市場的要求,既要發揮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又要力爭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最大限度的取得參與國際分工的權益。
三、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重點
在現階段,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深化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深化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職能,是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的前提和需要,更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理論和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當前我國經濟轉軌的新時期,政府的作用與市場經濟發展比較完善的國家相比具有一定的區別。應當看到,我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涉及的問題很多,也比較復雜,從培養和維護有效率的市場的角度來看,當前地方政府的職能,其應著力轉變的重點,主要應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從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管理思維轉變
在過去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時代,地方政府充當"全能政府",在這種全能化模式下,地方政府在對經濟和社會的超強管理而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優越性,對保證集中社會資源辦大事,有效地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行政體制的改革,實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但在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地方政府職能定位仍然未能明確,管了許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而許多應該管的事,又沒有力量去管。因此,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是轉變政府的管理思維,政府必須從"全能型"轉向"有限型",從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從管制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並從社會服務的控制者轉變成為社會服務的提供者,以適應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和我國加入WTO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從人治管理思想向法治管理思想轉變
經過26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行政管理體制雖然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但是過去那種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型的特點還非常明顯。這種體制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後的發展要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是必然趨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行為都必須用明確的法律法規加以規范。在政府行為規范的眾多形式中,法律化是最高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政府應當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立法,加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上來,實施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著力推動政府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與此同時,政府應該實施公正嚴明的立法和執法,規范社會各種角色活動的行為,懲治一切違法違紀行為。因此,轉變政府職能必須徹底拋棄過去傳統的人治思想,加強法治意識,樹立法制觀念,真正從傳統的人治管理思想向現代法治管理思想轉變。
(三)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轉變
由於"十年文革",我國的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業績,"以GDP為中心",注重經濟規模和效益,忽視了整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導致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貫徹和樹立科學發展觀,地方政府必須樹立協調理念,必須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轉變,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國民經濟各部門、不同產業、不同區域經濟、積累和消費、分配關系、微觀經濟行為等的協調,促進社會和經濟協調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收入分配不公、下崗失業、社會信用和社會秩序等問題。政府能否在經濟的持續增長中有效地發揮作用,關鍵看能否妥善解決失業問題、收入分配問題、社會信用和社會秩序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解決得好,社會各個方面利益關系不斷得到有效地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能得以實現,經濟發展就有了可靠的社會環境;如果這些問題解決得不好,社會的和諧和經濟的增長就會有困難。因此,從增長型理念向協調型理念的轉變,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四)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型的行政體制轉變
我國2003年發生的SARS危機告訴人們,在一個突發性公共事件當中,政府對公共事件的瞞報、謊報、誤報,比任何行為都更可怕,更比任何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都要大。從我國2003 年發生的SARS危機的教訓可以表明,由於疫情初期某些地方政府對疫情信息的不公開,以及有的政府部門中的某些官員的不負責任,造成了疫情的大面積擴散傳播,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安全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害。因此,政府必須接受這個慘痛的教訓,徹底從傳統的封閉型行政體制向現代的公開型行政體制轉變,以人民的利益為首任,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公開、信息公開,以適應現代社會開放型發展的客觀需要。
(五)從傳統的行政審批型向現代的公共服務型轉變
當前,我國產業結構已經從以農業為主轉變為以製造業、服務業為主,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向"後現代化"轉型的挑戰。正確處理好政府與企業、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將政府管不了、管不好或者不應當去管的事情,堅定不移地交給市場主體和市場的中介組織去做,政府應當從傳統的行政審批型向現代的公共服務型轉變。地方政府的主要職能職責,應當放在加大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上;放在規范財產關系、信用關系和契約關繫上;放在為確保市場競爭的公平,維護市場秩序,維護社會生活的公平與效率上;放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服務體系等方面上來。
『柒』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財政的三大職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是以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主體,為政府履行其職能服務的。財政所帶有的集中性分配特性以政府權力為依託,又藉此貫徹政府職能,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因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實際上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為了實現其職能對財政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規定了相應的財政職能。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職能首先是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種維護體現在以下三個基本的財政職能中。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一個基本職能是:為公有制企業籌集資金,保證公有資本金的供給。公有制企業的資金籌措渠道可以有多種。但是,公有制企業的性質卻決定了它的資本金應該而且必須主要由國家財政來提供。按照馬克思的社會扣除原理②,這部分資本金實際上就是社會總產品價值c+V+M中的一部分M,用於擴大再生產。只有在其以國債形式籌集資金時才涉及C和V。
作為公有權主體在現實經濟中的法定代理人,政府不僅是現有資本的所有者,也是任何新增資本的所有者。②它擁有收入索取權。由此引申出來的一個財政職能就是:進行資本積累,並為了進行積累而參與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獲得一定的收入份額,以此加強國有資本在國民經濟中的優勢地位和控制力。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二個基本職能是:有效率地管理和配置國有資本。這里的配置,包括不同生產部門間的配置、區域間的配置和部門內不同技術水平的企業之間的配置。作為公有資本的代理人的政府,顯然必須關心資本的合理配置問題,這也是它必須承擔的責任。相應的,財政就要在管理和配置資本的過程中體現政府的意志。
社會主義財政的第三個基本職能是:監督國民經濟的活動狀況,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民經濟的運動是由無數個獨立運作的市場主體完成的。政府不能再通過對社會再生產過程各個方面和每個環節的直接掌握和了解,來發揮直接的監督作用。③而是政府在為市場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法律程序制定各種經濟法規,財政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去了解和掌握企業和經濟的有關活動和信息,從而實現自己在國民經濟中的信息反映和經濟監督職能。特別是,在國有資本在社會總資本中占優勢地位的情況下,通過國有資本可以有效地觀測到國民經濟的波動情況,從而能夠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准確的決策依據。
社會主義財政的以上三個基本職能,保證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第二個職能是保證以按勞分配為主體,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可以看出,與這一政府職能相對應的財政職能就是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層次。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公平不一定能夠帶來社會公平,客觀上需要財政通過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等措施調節收入分配,使居民收入差距維持在一個合理的和可接受的范圍內,並在經濟發展中動態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目標。
根據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對政府職能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政府的第三個職能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此相對應的財政職能是: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對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些帶有「半公共品」特徵的產品不一定全部要由公共部門生產和提供②,但財政必須要在這些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
以上幾個方面的財政職能實際上也已經體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職能的要求。但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沒有涉及,這就是財政的穩定宏觀經濟的職能。宏觀經濟的穩定需要實現充分就業、物價水平穩定和
國際收支平衡,這就需要通過財政來調節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通過一種著眼於宏觀經濟的有目的有計劃的集中性的收支活動來矯正無數微觀經濟主體的分散的收支活動所形成的不利結果,促進宏觀經濟穩定
協調的發展。
總結我們的觀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包括:
(1)為公有制企業籌集資金,保證公有資本金的供給。
(2)有效率的管理和配置國有資本。
(3)監督國民經濟的活動狀況,為國家宏觀調控提供決策依據。
(4)收入分配。
(5)根據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增加對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支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6)穩定宏觀經濟,促進經濟增長。
可以看出,我們所總結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財政職能是我國傳統財政理論中的四大職能和西方財政理論中的三大職能的綜合。①但我們並不是簡單地把這兩種理論下的財政職能放置在一起,而是根據新的邏輯體系做出的綜合創新。我們推導的依據並不是現有研究中的「國家分配論」、「共同需要論」或是其他流派的觀點②,即我們不是從財政本質出發,而是純粹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含義所推導出的政府職能對財政的本質要求出發,在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中推導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財政職能。這是我們通過經濟體制研究財政職能的一個有益嘗試。
『捌』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的職能
財政職能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及經濟發展職能。
(一) 資源配置職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社會資源的配置有兩種方式來實現,即市場機制和政府機制。市場對資源的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但由於存在著公共品、壟斷、信息不對稱、經濟活動的外在性等情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並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還需要政府在市場失靈領域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財政作為政府調控經濟社會運行的主要杠桿,是政府配置資源的主體。因為,在經濟體系中,市場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數量有時是過度的,有時是不足的,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缺乏效率。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就表現在對市場提供過度的商品和勞務數量進行校正,而對市場提供不足的產品和服務進行補充,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財政可通過採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二是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三是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 收入分配職能
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是政府為了實現公平分配的目標,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調整的職責和功能。在各種不同的財政手段中,實現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一、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並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二、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三、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並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產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四、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五、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
(三) 經濟穩定職能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要保證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轉,保持經濟穩定發展,就必須採取相機抉擇政策,即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即時變動財政收入政策。如積極的財政政策、消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財政政策以及擴張的財政政策。同時採用「自動」穩定裝置,以不變應萬變,減緩經濟的波動。在政府稅收方面,主要體現在累進的所得稅上。當經濟處於高峰期時,可抑制需求;當經濟處於低谷時,刺激需求,促使經濟復甦。在政府支出方面,主要體現在社會保障支出上,用以控制在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失業人口的數量。同時還有政府的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這些都是促進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四) 經濟發展職能
發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特別是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大國,市場欠發達,經濟結構亟待調整,資本相對匱乏,企業家階層尚未形成,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無法推卸的責任。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玖』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職能
「人世」首先是政府「人世」,加入WTO最大的挑戰,最積極的應對就是,政府必須按市場經濟的要求,順利實現職能轉變,特別是經濟職能的轉變。一、政府經濟職能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突出表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不適應表現比較突出,這是因為我們的政府體制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其基本架構是適應於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需要的,雖然經過改革,情況有較大變化,但在很多方面還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特別是不適應「人世」後進一步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要求。一是現行體制結構仍不能完全適應經濟市場化的要求,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管理層次過多,政出多門的現象仍然存在,機構運行缺乏應有的效率。二是政府職能沒有根本轉變,不少政府部門還習慣於干預企業的經濟活動,行政管制過多,審批制還在經濟生活中起重要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宏觀管理是必要的,但在現實經濟運作過程中,存在的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替代,一些應該由市場起作用的仍由政府包,而一些應該由政府管理的卻沒有真正管起來。三是政府行為不規范,一方面表現為一些政府行政方式仍然沒有擺脫靠「紅頭文件」、靠內部運轉這樣的運作模式;另一方面是行政壟斷色彩仍然存在,主要是通過制定具有強制力的行政規章、行業規章、地方性規章、決定等來維護壟斷利益,使公平競爭難以實現。顯然,這些都是不符合市場規則要求的,很難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二、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職能的定位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和「十五」計劃綱要強調指出,要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轉變政府管理經濟的方式。如何轉變關鍵是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要定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管理經濟的重要職能是監管市場運行,維護市場程序,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在宏觀經濟發展中掌好舵,而不是去劃槳,鼓勵和調動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劃槳的積極性,掌好舵,不劃槳的政府才是明智的政府。1.加強宏觀經濟的調控和管理。市場經濟中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貿易發展的事實證明,政府從未放棄過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和管理,並且,當今世界也根本不存在沒有國家調控的「自由」的市場經濟。中國作為有自己特殊國情的國家,更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這是因為:其一,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所追求的政治、經濟目標與市場客觀上存在不一致性。在以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市場經濟,中國政府加強對本國經濟的管理,是維護國家經濟主權,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護繁榮的重要措施。其二,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WTO對發展中國家實施的包括可以對某些產業、部門實施適當保護措施等優惠安排,需要政府在引導、協調本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三,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可能走完全靠市場自發作用於國民經濟發展方向和結構的老路,特別是在我國外部環境被發達國家資本壟斷,內部市場發育和競爭尚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單純依靠市場機制來調節國民經濟,必然受制於國際資本壟斷下的國際分配格局,延緩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進程。其四,還必須看到,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可能出現的經濟滲透、貿易戰、關稅戰、附有條件的經濟援助等,都會對國家的經濟安全帶來沖擊。因此,必須通過政府引導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選擇有效的經濟發展戰略,才能達到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盲目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目的。當然,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政府宏觀調控決非是過去那種大包大攬、事無巨細、無所不管的計劃控制,而是依靠合乎市場規律的更高層次、更有力的調控體系來實現。2.制定市場規則,糾正市場失靈。市場經濟主張公平貿易和競爭,要求市場交易和市場管理規則必須一致、公平、透明、穩定。我國要實現這一目標,除了依靠政府的強制力外,沒有任何組織任何法可以替代。正如弗里德曼所言,「政府的必要性在於:它是競爭規則的制定者,又是解釋和強制執行這些已被決定的規則的裁判者。」在市場經濟框架下,社會賈源的配置,將主要通過市場價格機制的導向作用采實現。但由於壟斷現象的不可避免等多種外部效應的存在,市場價格機制又可能出現不能正確反應成本和收益,市場信號不準或失真,市場調節也可能出現失靈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能因市場失靈產生的錯誤導向導致經營、投資失誤:市場供給者或需求者也可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破壞契約關系和市場規則,引起市場失靈。對這些市場失靈,必須而且只有依靠政府幹預和管理才得到糾正。因此,政府必須通過自己行政權威的發揮和經濟職能的履行,制定各種法規和市場規則,規制一切市場主體與市場行為,維護市場契約關系和市場秩序,努力創造良好的競爭環境。3.組織生產公共產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和人民群眾會對公共產品,如,道路、機場、水電等基礎設施及其它公共事業、公益事業、保障體系提出更高的需求。但是,由於公共產品投資成本大,建設時間長,收益回報周期長,有些甚至沒有直接收益,普通企業及社會投資者一般不願參與,依靠市場調節很難達到供給與箝求的平衡,需要政府通過財政、金融、產業政府等政府行為和公共政府手段支持或補貼公共項目建設,尤其是對以全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項目,政府應責無旁貸全面參與或直接經營;對以盈利為目的的公共項目,政府應在定價、市場准人等方面適當予以干預和監督,保證其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4.營造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保護公平競爭。市場經濟要求在統一的市場基礎上實施對外經貿政策,倡導進人市場的企業一視同仁,公平交易,公平競爭。要創造統一、開放、有序、公平的市場環境,政府擔負著十分重要的責任。美國學者奧肯說過,「市場的運行事實上,日常生活亦是—依賴於政治制度的各種強制性權力。國家運用這些權力,建立並保障市場上的權力,直接提供某些基礎的服務,並間接地創造出信任、理解和有安全保障的環境,這對企業日常生活是生命攸關的。」(阿瑟·奧肯:《平等與效率—重大的選擇),華夏出版社,第29頁)政府要通過加強市場的建設和制度管理,把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結合起來,打破社會生產和經濟生活狹小、分割和封閉的障礙,使市場主體獲得法律上和經濟負擔上的平等地位,都能機會均等地在市場上取得生產要素,並努力推動一切經濟活動都進入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市場中去,促使國內市場在統一的基礎上與國際市場融為一體。三、轉變政府經濟職能的途徑盡管從理論上分析市場經濟對政府經濟職能轉變提出了具有強制性的明確要求,但並不僅僅停留在組織內部簡單的職能分解和權力收放上,更重要的是要具體整合、調整政府的行政權力,依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探討職能的轉移和輸出,收縮或增加,從整體上建立能夠滿足當前和未來需要的職能體系。1、強化政府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對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不要政府的干預和宏觀調控,歷來存在兩種對立的觀點:第一種是以亞當·斯密的自由放任論為基礎,後經米塞斯·哈耶克加以發展,再由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加以充實的市場自由主義論;第二種是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論。兩種觀點都是針對當時的經濟困境,並都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發揮過積極的作用。對於我國的實際情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作為一個正處於市場化進程初期的體制轉型國家,要經受住市場經濟和融人國際經濟的考驗,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的幫助。鄧小平曾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頁)因此,中國政府應該是強勢政府,必須具有較強的宏觀管理能力。具體講要發揮好如下三種職能:一是戰略引導職能,即政府圍繞國民經濟總量平衡和國民經濟整體素質的提高,制定和實施以中長期發展戰略為主的指導性計劃體系,引導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向,依靠產業政策引導和調控產業發展方向和調整產業目標,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推動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二是平衡協調職能,即一方面通過適時調整宏觀財政和貨幣政策,保障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防止經濟大起大落,克服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另一方面,針對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實際,採取諸如轉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幫助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逐步縮小區域差距,依靠收入分配和稅收政策調節國民收入分配,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兼顧公平。三是保護職能,即通過合理政策引導,幫助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努力實現本國利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最大化;按國際慣例加大對生產者、消費者的保護,對農業產業給予扶持,保護知識產權,查處假冒偽劣,維護市場秩序,保護公平競爭等。2、弱化政府微觀經濟職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經營者、所有者,政府的多重角色,決定了政府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幹的全能型政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改變了政府權力支配社會的格局,使市場成為資源配置的主體,要求政府微觀管理從經濟生活中退出。但由於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局部利益的驅動,目前這種退出並未完全到位。對此,若不加緊解決,將可能成為提高經濟市場化程度的巨大阻礙,因此,進一步弱化政府微觀經濟管理職能已是當務之急。一方面弱化政府對資源的控制職能,從根本上改變由政府統一計劃、配置人財物的權力模式,將這種職能切實交還給市場。對於政府在微觀經濟中的中的一些審批權、管理權、制約權也應取消,使政府經濟權力從無限變為有限。另一方面,弱化政府對微觀的經濟的干預職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在市薴的失靈的領域,政府幹預才是合理的。轉變政府直接參與微觀經濟活動的做法,還企業以自主經營權,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使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自主依據市場信息進行自我調整。3、分化部分政府經濟職能。要以充分調動和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為指導思想,在維護中央權威和尊重地方政府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尋找兼顧中央和地方利益的平衡點,進一步明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各自的職責許可權,推進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關系規范化、法制化,使地方政府分權與中央政府集權達到動態統一和平衡。4、轉化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為社會管理職能。國家和社會的分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顯著趨勢,從社會學角度觀察,中國與發達國家最大的差異是,中國政府與社會個體(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和企業)之間缺少一個寬厚的中間層,或者說缺少一個社會自我管理層。在一些發達國家,不但構築了這個中間層,而且越來越完善。其個體如果在社會活動中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找社會自我解決,而不是直接找政府部門。這樣一種成熟完善的社會自治組織系統是實現「小政府」的客觀社會基礎。中國目前的現實狀況是,政府對社會事務什麼都管,社會個體的什麼事情都來找政府,政府成為唯一的治理者。但事實上,由於現代社會的復雜性、多元性和動態性,無論政府的主觀願望多麼好,都會受到自由治理能力的限制,不可能把社會所有的事都管好。鄧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我們的各級領導機關,都管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些事只要有一定的規章,放在下面,放在企業、事業、社會單位,讓他們真正按民主集中制自行處理,本來可以很好,但是統統拿到黨政領導機關、拿到中央部門來,就很難。這就需要政府大膽向社會組織分權,將政府所承擔的技術性、服務性、協調性工作,諸如,會計事務、審計事務、法律事務、資產評估、房地產評估、物業管理、行業管理、社區自治管理等,從政府經濟職能中分離出去,交給社會中介組織、社會公共服務組織和社會自治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