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極端性格的人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每一個人都是有自身與眾不同的性情,狂躁、溫文爾雅、樂觀、靦腆這些,全是每一個人不一樣的標識。性情分很多種多樣,有的性情能幫你得到好人緣人品,有的性情會令人害怕觸碰你。好的性情能讓你社會正能量,而不太好的性情會傷害到我們的心裡健康。
極端的人具體表現是固執、執著。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以偏概全,很不好聽進別人建議,暴躁易怒,有社交障礙,孤單自閉症,通常作出平常人出現意外之舉,屬輕微精神問題。
5種極端化性情影響心裡健康
1、疑神疑鬼妒忌型:疑神疑鬼妒忌型的盆友,人際交往多不太好,非常容易孤單、煩悶,惶恐不安,比較嚴重的還會繼續造成被害妄想症。研究表明,對他人懷有敵意、隨處防備的人心裡承擔大量的工作壓力,進而造成身體一種蛋白質含量驟升,該蛋白和心臟病、糖尿病有非常大關聯。
2、愛鑽牛角尖型:心思重的人,做事較真兒,有股不達目地不罷手的干勁。這樣的人在產品研發上,非常容易作出一番造就。但假如為無關緊要的瑣事斤斤計較,不利心身和睦,加速衰退。比不上一切多從不一樣視角想一想,為自己和周邊的人一個「正中間地區」。
3、情緒不穩定型:每一次鬧脾氣都是讓心臟的損壞更多一層,為自己的人體提升一份壓力。身旁的實例也常提示我們,腦中風、心肌梗死等症狀的產生,大多數因發火、碰到重特大工作壓力惡性事件等造成。
4、焦慮情緒焦慮不安型:焦慮情緒就是指一種察覺到將要遭遇欠佳境遇的焦慮不安心態。一項對於1800名男士長達30年的數據調查報告,焦躁不安的人容易根據抽煙撫慰心理狀態,可是那樣短暫性的減輕和煙草導致的長期性傷害對比,並不值。
5、忍受抑鬱型:與情緒不穩定的人不一樣,有的人碰到事兒慣於委屈求全,把悲痛、發火、煩悶壓在心底。這種人不僅在社交媒體層面處在缺點,並且體質也受到非常大影響。
B. 病嬌體質是什麼,網路,語言
病嬌一般來說是指有精神或者心理問題的人。。。這種人的感情很極端,在對待自己愛人的時候往往會做出一些很危險的事情。例如:自殘(為了吸引愛人的注意)佔有欲極強(會把你囚禁在自己身邊)排除其他人(任何跟你有親密關系的異性都會被敵視,有時候甚至連父母也。。)
病嬌這個詞起源於ACG界,大多用於動漫啊游戲漫畫什麼的,現實生活中很難碰到(一旦遇見還是快逃吧)
這就是我個人對病嬌的理解
C. 體溫高是什麼體質
體溫是指機體內部的溫度。正常人腋下溫度為36~37度,口腔溫度約為36.4~37.4度,直腸溫度約為36.7~37.7度。
體溫高可分兩種體質:實熱和虛寒。
可以了解一下體溫的意義:
人體的溫度是相對恆定的正常人在24小時內體溫略有波動,一般相差不超過1度。生理狀態下,早晨體度略低,下午略高。運動、進食後、婦女月經期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而老年人體溫偏低。體溫高於正常稱為發熱,37.5~38度為低熱,38~39度為中度發熱,39~40度為高熱,40度以上為超高熱。人體溫度相對恆定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 活動的重要條件之一,如體溫高於41度或低於25度時將嚴重影響各系統(特別是神經系統)的機能活動,甚至危害生命。機體的產熱和散熱,是受神經中樞調節的,很多疾病都可使體溫正常調節機能發生障礙而使體溫發生變化。臨床上對病人檢查體溫,觀罕其變化對診斷疾病或判斷某些疾病的預後有重要意義。
一、體溫相對穩定的意義
地球表面的溫度一年四季在不斷地變化,各個地區的氣溫也大不相同。(最高和最低氣溫之間可相差150℃,就是溫帶許多地區,冬、夏氣溫之差也往往在60℃以上。)人類由於具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並能採取防寒保暖措施,故能夠在極端嚴酷的氣候條件下生活和工作,並維持較恆定的體溫,即37℃左右。
恆溫動物維持體溫恆定的機能是在進行過程中產生的。低等動物(無脊椎動物及低等脊椎動物、爬行、兩棲和魚類)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構,它們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或接受太陽輻射熱的多寡而發生改變,稱為變溫動物。變溫動物只有在其適宜溫度范圍內才能生長、繁殖和進行正常活動。而當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時,它們將隱蔽起來或進入休眠。鳥類、哺乳類、尤其是人類的體溫調節機制進化完善,在不同環境溫度下都能保持體溫相對穩定,為恆溫動物。恆定的體溫使機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活動持續穩定地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這樣就增強了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
二、體溫的測量
(一)體表溫度與深部溫度
測量體溫常用特製的汞溫度計,也可用熱電偶、熱敏電阻溫度計和溫度圖儀等。
通常說人的體溫為37℃,指的是身體內部的溫度。其實仔細研究,身體各部分的溫度並不一樣,可分為深部溫度和體表溫度兩部分。這里所說的深部和體表無嚴格的解剖含義,僅是指功能模式的劃分。
1.深部溫度 人體深部溫度是相對穩定而又均勻的。但是,由於代謝水平不同,各個內臟器官的溫度也略有差異。肝臟溫度最高可達38℃。腦產熱量較多,溫度也接近38℃。腎臟、胰腺及十二指腸等處的溫度略低些。由於血液不斷循環,會使深部各器官的溫度趨於一致。因此在理論上,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血液溫度,它可代表身體內部器官溫度的平均值。
2.體表溫度 體表溫度要低於深部溫度,而且由里及表存在著明顯的溫度梯度。體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體溫調節中可起隔熱層作用,通過它維持著深部體溫的相對穩定。
體表的最外層,即皮膚表面,其溫度稱為皮膚溫。機體各部位的皮膚溫相差很大。在環境溫度為23℃時測定,額部的皮膚溫為33~34℃,軀干為32℃,手為30℃,足為27℃。在寒冷的環境中,隨著氣溫下降,四肢末梢(手和足)的皮膚溫度顯著降低,而頭部皮膚溫的變動相對比較少。皮膚內含有豐富的血管,凡能影響皮膚血管舒縮的因素都能改變皮膚的溫度。
(二)體溫的測試部位及其正常值
由於機體深部血液的溫度不易測量,在臨床檢查和實驗研究中,為了方便,通常測定腋窩、口腔或直腸的溫度來代表體溫。一般直腸溫度最高,比較接近機體深部溫度,約為37.5℃。口腔溫度比直腸溫度低0.5℃左右,約為37.0℃。腋窩溫度約比口腔溫度低0.4℃。報告體溫時,要註明測定的部位。
三、體溫的生理變異
機體深部的溫度雖然比較恆定,但不是固定不變的。在正常生理情況下,體溫可隨晝夜、年齡、性別、環境溫度、精神和體力活動狀況等條件而發生一定幅度的變化。
(一)晝夜節律
人類體溫具有晝夜周期性。一天當中的體溫,清晨2~6時最低,黎明後開始上升,整個白天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下午6時達一日的高峰(圖9-1)。這種以晝夜(24小時)為周期,往復出現高峰、低谷的生理現象,稱為晝夜節律。人類無論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區,體溫均呈現晝夜波動。表面看來,白天體溫升高的原因,是由於活動多、代謝率高,產熱增加所致。其實並非如此。整天卧床保持安靜或徹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樣的體溫周期性變化。實驗表明,將受試者置於無任何時間標記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長期生活,晝夜節律照樣存在。不過此時晝夜周期比24小時略長一些,謂之自激周期。如令受試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響,其生理周期逐漸恢復原狀,仍與地球自轉周期保持同步。一般認為,這種節律的產生是內源性的,受晝夜節律起搏點(也稱生物鍾)的控制。實驗表明,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節律的控制中心。
(二)性別
女子的平均體溫高於男子約0.3℃。除性別差異外,女子體溫還有月節律的特性。成年女子體溫水平隨著月經周期發生波動。如圖9-2所示。測定基礎體溫(早晨醒來,未起床測口腔溫)發現,月經前體溫較高,月經來潮的同時,體溫約下降0.2~0.3℃,到排卵時體溫又降低0.2℃,此後突然升高。臨床上,可通過連續測定基礎體溫,以檢驗受試者有無排卵及排卵日期。女性體溫的周期性升降,與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謝產物水平高低相吻合。這種月周期變化,可能也是在生物鍾的控制下進行的。
(三)年齡
新生嬰兒和幼兒的體溫調節機構尚未發育完善,應加強護理保溫。出生後數月隨著神經系統的健全和活動與休息規律的建立,逐漸形成體溫的晝夜節律。老年人代謝活動減弱,體溫較青壯年為低,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代償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環境激烈變化的刺激,也要及時注意保溫和散熱。
(四)體力活動與情緒
肌肉活動可使產熱量明顯增高,導致體溫上升。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可使體溫升高,有的機體在某種緊張情況下,體溫可升高2℃左右。而手術麻醉時,體溫下降,故要注意保溫。
簡而言之:體溫是男女有別,大人小孩不同,妊娠前後不同,運動前後有差異,就是同一個人早晚和季節的不同,也有差異的。
如果你沒有較大的不舒適感,應該沒什麼大問題。是在不放心的話,還是去醫院咨詢醫生比較好,穩妥點。
D. 胖好還是瘦好 「極端體質」是怎樣練成的
正常好
E. 極端體質的人該怎麼減肥
極端體質說的就是特別胖的人。長的這么胖誰也不想,他們也想變得和正常人一樣,這樣就會和別人很好的交流,不會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而和別人的交流發生障礙。
長的這么胖該怎麼減肥,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變得肥胖的原因,第一種,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原因,那就是基因問題,長的這么極端,大部分的原因就是基因問題,想要減肥你就要從基因問題入手,用現代的高科技可以改變你的基因,讓你的肥胖基因消失,根本問題解決了,你就會變的越來越瘦。
還有就是你的生活習慣不好,一直暴飲暴食,吃了睡睡了吃,這樣你肯定會變得越來越胖,這樣屬於生活習慣導致的肥胖,可以通過後天勤加鍛煉就可以改變回來的,首先,你要控制自己的飲食,不要暴飲暴食,在不亂吃的基礎上你要勤加鍛煉,要列一個鍛煉計劃表,例如早晨幾點起床,起來之後要干什麼,就這樣,每天堅持下去,胖子就會變成漂亮的瘦子。
如果你自己一個人堅持不下去,那麼你就必須找一個可以監督你的人。讓他監督你實行你的減肥計劃,再或者就是你可以找一個和你一樣胖的人,互相監督。
如果你實在是找不下這樣的人,你自己也不能很好的實行你自己的減肥計劃,那麼你就可以參加那個減肥計劃團隊,那裡面有世界各國的極端肥胖的人,在哪裡一起減肥,這樣你就一定會瘦下去,但是你必須要有堅定的恆心,和毅力。
F. 體質差總是生病,影響壞體質的原因有哪些,一看就懂
隨著時間一天一天的流失,現在很多人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差了,總是動不動的就感冒生一些小毛病,其實有很多生活當中的壞習慣都會影響到我們的體制,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解一下,相信很多人一看就懂。
經常性的緊張過度或者脾氣不好
不管是經常性的緊張過度,又或者是經常發脾氣的人,對於體質也總是會慢慢的變差,因為我們知道過度緊張或者是經常性的發脾氣,對於我們身體機能的調節都會帶來一些影響。特別是對於動不動就發脾氣的人,對於肝臟以及心肺等這些功能都會帶來比較大的影響,從而也就會導致自己的體質變得越來越差,常常受到一些小病的困擾,如果長期以往下去帶來的危害就會更大。
不按時吃飯
現在生活節奏是比較快的,有很多的年輕人都有了早晨不吃飯的習慣,其實在一天當中早飯對我們身體是非常重要的,能夠補充身體所需要的各種營養,所以早餐一定要吃,而且一定要吃的相對豐富一些。不吃早餐不僅僅會給我們的胃帶來負擔,同時也會影響到身體素質,會讓體質變得越來越差。
G. 關於極端減肥..
①因為食物攝取量減少,所以腸胃等消化器官得以休養。節食期間專,借著少吃或定期屬減肥,可讓消化系統休息,恢復本來的機能,並且正常操作。
②蘋果減肥提高了腎臟或腸胃功能,排出體內廢氣,凈化血液。它能把體內的淤血(老舊殘污血液)、宿便(老舊糞便)、水毒(造成水腫的原因)排出,身體也變得更健康。
③蘋果減肥使人體攝入的熱量減少,不足部分就需要體內積蓄的熱量供給。所謂體內積蓄的熱量即脂肪。體內的多餘脂肪消耗掉,人自然會變瘦。
④肥胖者幾乎都是因過食而使胃部擴張,無法控制食慾。蘋果減肥法能使胃部收縮,減肥後食慾變得容易控制,而且味覺變正常,不會喜歡刺激性食物或油膩食物。
⑤蘋果減肥可以促進血液內白血球的生成,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同時促進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有助美容養顏。
H. 極端怕冷是怎麼回事
你應該是七年前因為情緒因素引起的陽虛,另外還有氣虛。你應該首先調整情緒,另外服用一些中葯調補一下。你還年輕,又是男孩,應該很好治的,找當地的中醫看看就行。關鍵是情緒要調整好。
I. 體質極差的人該如何從頭開始恢復身體素質
一個曾經體質極差的人怒答。這不是如何健身的回答,只是一個快要把自己玩死的邊緣,把自己拉回來的綜合路程。
第六件事,飲食: 當前5件事養成習慣後。這件事就水到渠成的來了。作為一個重油重鹽,吃辣,無肉不歡的人。我也不認為我的飲食也可以做一個轉變。我也干過半夜突然受不了饞死了跑出去大吃一通。但是如今,蛋奶蔬菜粗糧為主。早餐:香蕉脫脂牛奶燕麥葡萄乾 是鐵定的晚餐同早餐。午餐:綠豆粥黑米粥各種粗糧蔬菜。肉:.當然還是吃的,但是無油無鹽(不放油鹽,白水煮,或者放點蘿卜土豆吧,其實挺香單純的肉味啊,土味啊)定量,在健身後,吃100-200g (還不是每次,大約2-3天才吃一次);想起以前晚上一頓吃2斤油膩膩的肉就恐怖。喝:杜絕了飲料, 只喝牛奶和水,絕大部分時候。 頂多偶爾鍛煉完會喝一點功能性飲料。水是過濾過後的水,和自來水直接燒開了喝偉大很有差別。
飲食調整的經驗就是:1.如果你突然特別渴望高熱量的食物,比如KFC啊 大肉 油膩膩的食物。 那就是很可能你體內需求熱量不足了。你可千萬別委屈自己,忍著不吃啊,那會讓你吃的更多。該吃就吃!但是更好的做法是:攝入蛋白質與有碳水化物的食物:我一般就是 香蕉 葡萄乾 牛奶 蛋白 等。 只要一小會之後,你就不會對這些油膩膩的高熱食物非常渴望了。甚至吃不吃無所謂了。因為你成功的把大腦給『忽悠』過去了。它獲得滿足了之後就不會折磨你了。你只要給他足夠的蛋白質和碳水。(果然講科學 講人性才是硬道理)
J. 極端環境因素與健康
環境因素含義 所謂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其中包括時間和空間因素。 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 (二)環境因素識別方法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l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l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l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算 l 產品生命周期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觀察(查看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覺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有著豐富深蘊的內涵。
一 、環境因素與健康關系的特徵
(一)雙重性
1. 自然環境因素(natural environmental factor)氣溫、紫外線、空氣中正負離子、微量元素的過高(多)、過低(少)都會產生不同的健康效應,如氣溫過高—中暑,過低—凍傷;紫外線過強—皮膚癌,不足—佝僂病;空氣負離子多—鎮靜安眠、增進食慾,正離子多—與負離子作用相反;微量元素過高—中毒症,過低—缺乏症。
2.生物轉化(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一些能增強多環芳烴親水性的取代基,如磺酸取代基能使致癌母烴降低或失去致癌性,但也有經代謝轉化為毒性更大的毒物,如農葯對硫酸(1605)經代謝轉化為毒性更高的對氧磷。又如水體中的無機汞經生物(甲烷菌、魚)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
(二) 多樣性
1.相加作用(additive action)指幾種環境因素聯合作用的影響是各單項因素影響的總和,如高溫和一氧化碳、丙烯腈和乙腈、農葯稻部瘟凈和樂果等,因其化學結構相近、性質相似、靶器官相同、毒作用機理類同,故生物學效應為相加作用。
2.增毒作用(synergistic action)指幾種環境因素聯合作用時,其中某一因素可使其它因素的影響(毒性)加劇,且其影響後果超過二者之和。如飄塵催化二氧化硫形成亞硫酸;吸煙又接觸石棉可顯著增加肺癌死亡率等。
3.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action)是指某種環境危害因素可使其它環境因素的危害減弱的作用。如鹵代苯類化合物(1,2,4-三氯苯與1,2,4-三溴苯)能明顯地誘導某些有機磷化合物(如馬拉硫磷、馬拉氧磷、對硫磷、對氧磷)的代謝,使其毒性減低。
(三)選擇性
環境危害因素的親器官性使其有相對固定的靶器官(表1-1)。
表1-1 不同環境因素作用的靶器官
環境因素 靶器官
甲基汞 神經系統(中樞及末梢)、胎盤
苯 造血系統
鉛 骨骼系統(不溶性磷酸鉛)
石棉 肺
聯苯胺 膀胱
氯乙烯 肝
(四)非特異性
環境因素對機體健康的影響除有特異性症狀外,也常表現為非特異性症狀,因而易被忽視。如氯乙烯在引起明顯的肝血管肉瘤之前,患者可能只有Banti 綜合征,Raynaud綜合征。此外從表1-2也可能看到鉛、汞、砷的臨床症狀中相似的非特異性症狀較多。
表1-2鉛、汞、砷的非特異性症狀
環境因素 非特異性症狀
鉛 脫發、貧血、肌痛、肌無力、胃腸炎、腎臟疾患、運動失調、腦功能障礙、致畸
汞 胃腸炎、腎臟疾患、運動失調、腦功能障礙、致畸
砷 脫發、鼻刺激、皮炎、色素沉著、胃腸炎、致畸
(五)劑量-反應關系
1.環境中物理的和(或)化學的危害因素進入機體到顯示出相應效應的決定因素有:①進入機體的環境危害因素的強度或劑量水平;②環境危害因素的毒性大小;③機體對環境危害因素反應的強調。機體對環境因素的強度或劑量-反應關系大多呈正比關系。
2.當環境因素的危害強度或劑量不大時,大多隻引起機體的生理反應(代償狀況),並不顯示出臨床症狀。隨著強度或劑量增大並超越了機體適應范圍(失代償狀態),則出現疾病甚至死亡。應該重視機體由代償狀態向失代償狀態的過渡階段,雖出現某些亞臨床變化,但尚處於可逆狀態,及時採取相應措施是可以恢復到完全健康的。因此制定有關的衛生標准對保護健康十分必要的(圖1-1)。
圖1-1 人群接觸環境危害因素的生物學反應
(六)個體感受性
1.年齡 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應激功能低下;幼兒肝微粒體酶系的解毒功能弱,生物膜通透性高和腎廓清功能差,因而他們對某些環境因危害的敏感性高,如老年人對高溫的耐受性較青年人差。
2.性別 性激素對肝微粒體酶功能有明顯影響,從而影響毒物的生物轉化及其對機體的毒性反應,如女性對鉛、苯等毒物較男性更為敏感。
3.健康狀況 慢性肺部疾患及心臟病患者對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刺激性氣體更敏感,肺結核患者對二氧化硅粉塵危害的抵抗力差。
4.營養狀況 營養不良時對臭氧、鉛及致癌性多環芳烴敏感,蛋白質缺乏時對黃麴黴毒素的解毒能力差。
5.遺傳缺陷性疾病
(1)遺傳性紅細胞(G-6-PD,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症:全世界至少有1億以上患者,我國廣東地區為8.6%,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各省人群中為3.3%.該病患者當接觸氧化性化合物(臭氧、萘、一氧化碳)及輻射因素時易發生溶血,對接觸芳香族硝基和氨基化合物可能危險性更大。
(2)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AT)缺乏症:對呼吸道刺激物和吸煙的危害敏感,發生肺氣腫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危險性大。
(3)高鐵血紅蛋白還原酶缺乏症:對亞硝酸鹽等直接氧化劑及苯胺等間接氧化劑敏感,易產生高鐵血紅蛋白症及紫紺。
(4)芳烴羥化酶(AHH)誘導力增高症:AAH活性高者患支氣管肺癌的危險性也高。
(5)N-乙醯基轉移酶缺乏症:可增加接觸β-萘胺、聯苯胺、4-氨基聯苯、4-硝基聯苯等致癌原者患膀胱癌的相對危險性。
(6)鐮狀紅細胞體質者:可增加接觸硝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苯、鉛、鎘、氰化物及一氧化碳等環境因素的敏感性。
二、環境危害因素的類型與健康的關系
環境危害因素分物理性、化學性、生物性及社會心理性四大類型,為避免重復,本節將重點討論物理性及化學性危害因素與健康的關系,生物性危害因素請參閱本書第二、三、五、六章,社會心理性危害因素請參閱本書第七、八、九章的相關內容。
(一)物理性危害因素與健康的關
1.中暑(heat stroke)指在高溫(氣溫34℃以上)或強輻射(特別是濕度大、無風)環境下,由於體溫調節失衡和水鹽代謝紊亂產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綜合病徵。輕症經及時處理可很快恢復,老人、產婦及慢性病患者、昏迷及體溫超過42℃持續2小時以上者預後不良。
(1)氣溫34℃以上引致體熱蓄積,導致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①皮膚血管擴張及大量出汗可致失水失鹽,有效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心臟負擔加重,可能導致急性循環衰竭。②後期尿量減少,尿中出現蛋白,管型,嚴重者可能出現急性腎功能不全。③消化道供血不足,唾液分泌減少,胃蠕動受抑制,電解質紊亂,血液氯離子儲量減少,胃酸降低,引起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患。④大腦皮層興奮性增高,通過負誘導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運動區,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動作準確性降低,早期表現為暫時性可逆的功能紊亂,晚期出現腦出血、腦水腫、神經細胞混濁腫脹等不可逆變化。⑤體溫過高使全身血管內皮受損,促發內源性凝血,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大量消耗導致凝血障礙,皮膚及內臟廣泛出血。
(2)中暑分型及臨床表現:①先兆中暑。體溫下正常或略高(<37.5℃),全身疲乏、四肢無力、頭昏、胸悶、耳鳴、心悸、惡心、大量出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但尚能堅持工作。②輕症中暑。體溫38.5℃以上,除有先兆中暑症狀外,出現循環衰竭或體熱發散障礙期症狀,如面色蒼白、惡心嘔吐、血壓下降、脈細弱而快,或面色潮紅、皮膚灼熱等症狀,患者被迫停止工作。③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有幾型:1)熱痙攣型。體溫正常或稍高,神志清醒,肌肉抽搐或強直性收縮伴有疼痛、多累及四肢或用力較大肌群,也可侵及腹肌、軀干肌,常為對稱性。2)循環衰竭型。體溫不高或稍高,頭暈、頭痛、心悸、多汗、皮膚濕冷、惡心嘔吐、面色蒼白、脈細微、血壓短暫下降、暈厥或神志恍惚。3)高熱昏迷型(熱射病)。體溫在40℃以上,先大汗後汗閉,皮膚乾燥灼熱,中樞神經障礙乃至昏迷,也可出現癲癇樣抽搐、譫妄等。
2.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是機體在某壓力下暴露一定時間後脫離該環境時,因壓力降過快或幅度過大引起血管栓塞及壓迫等症狀的一種疾病。可見於潛水員、沉箱中工作或水下隧道及水下建築工人、高壓氧艙里工作的醫護人員及病人。
(1)減壓病的病理生理改變:①機體在一定壓力下,組織內所溶解的惰性氣體(氮氣)可分別達到相應的張力,若減壓過速、幅度超過氣體的過飽和安全系數,過飽和部分即由溶解狀態游離為氣相形成氣泡。血管內氣泡可栓塞血管,血管外的氣泡可壓迫血管、神經末梢或各種組織。②血管內氣泡在血液-氣體界面上可促使凝血因子激活,形成厭水性變性血漿蛋白,使血小板聚集並釋放出血管活性物質,導致血管收縮和血管內凝血。氣泡作為刺激因素可引起一系列應激反應。③從氣泡開始形成到出現症狀之間的潛伏期在1~6小時,發病癒早,病情愈重。
(2)減壓病的分型及臨床表現:① Ⅰ型僅有皮膚瘙癢、皮疹及關節、肢體疼痛(佔75%~90%)。②Ⅱ型除上述症狀外還有頭昏、頭痛、運動及感覺障礙(截癱、癱瘓、大小便失禁)、呼吸循環功能障礙(休克、猝死)、視聽器官功能障礙及惡心嘔吐等。③症狀可為單一或多種。由於減壓後氣泡還在不斷形成並可移位,症狀發展多變,可突然由輕變重。④急性減壓病如未及時正確徹底治療,症狀體征可持續遷延數月、數年,病程呈慢性發展過程,稱慢性減壓病。
3.雜訊(noise)物理學觀點雜訊是指各種頻率、不同強度的聲音無規律的雜亂組合或單一頻率一定強度的聲音持續刺激;生理觀點是指凡是使人煩惱的、討厭的不需要聲音都可稱為雜訊,因此雜訊的定義及標準的制定並不完全根據聲音的客觀物理性數據,還要參考機體的主觀感覺、心理狀態及所處環境(表1-3)。
表1-3我國城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GB 3096-82)
適用區域 等效聲級 dB(A)
白天 夜間
特殊住宅區(休養區、高級賓館等) 45 35
居民文教區(純居民區及文教機關區) 50 40
一類混合區(一般商業與居民混合區) 55 45
商業中心區、二類混合區(工業、商業、少量交能與居民的混合區) 60 50
工業集中區(當地政府指定的工業區) 66 55
交通干線兩側(車流量100輛/時的道路兩側) 70 55
(1)雜訊對機體的病理生理改變:①長時間反復刺激超過生理承受能力,可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損傷,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平衡失調,導致條件反射異常,腦血管功能紊亂,腦電位改變及生理性變化。②引起交感神經緊張,導致心跳加速,心律不齊,血壓增高。雜訊強度愈大,頻帶愈寬,血管收縮愈強烈,心排出血量減少,舒張壓增高。③引起心室組織缺氧,導致散在性心肌損害。動物試驗表明,還可使血中膽固醇增高,可能導致動脈硬化。④引起母體子宮收縮,影響胎兒發育所需必需營養素及氧的供給。據調查,日本大阪機場飛機雜訊使孕婦流產有出生嬰兒平均體重降低。⑤破壞睡眠過程,使入睡時間延長,深度變淺,多夢,覺醒時間縮短,醒後疲倦。
(2)雜訊影響的臨床表現:①神經衰弱癥候群。頭暈、頭痛、易怒、易倦、耳鳴、心前區痛、睡眠不良甚至影響體溫調節。②呼吸脈搏加快、心律不齊、血壓升高、皮膚血管收縮、冷汗、胃液分泌減少、蠕動受抑、食慾下降,尿中鄰苯二酚胺、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升高。③聽力雖有一定適應過程,但雜訊達50dB(A)可降低工作效能,長期在65dB(A)環境下工作可有10%的人出現某種程度的永久性聽力損失,長期在85dB(A)環境下工作可致難聽或耳聾並影響語言能力。國際工業雜訊安全標准大多定在85~90dB(A)范圍。
4.電離輻射(ionization radiation)人類環境中存在著天然及人工污染的放射性物質,由於它們本身的衰變而以α、β粒了及γ和X線的形式不斷地向環境釋放能量。如宇宙射線、高本底地表,核爆炸、核電站、核工業、建築材料中的放射性物質可直接作用於人體形成外照射,也可直接或間接通過空氣、水、食物中的放射性物質進入人體形成內照射。受照射的程度一般以吸收劑量(Gy,戈端)或劑量當量(Sv,希沃特)衡量。電離輻射的特點是波長短、頻率高、輻射能量高、具有電離作用。
(1)電離輻射影響下的病理生化變化:可引起蛋白分子鏈、DNA和RNA鏈斷裂及對代謝有重要意義的酶的破壞,還可電離生物體內的水分子形成自由基,間接影響機體某些功能。
(2)臨床表現:① 一次較大量(>1Gy)的內照射劑量可使機體出現近期效應,如頭暈、頭痛、食慾下降、睡眠障礙等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症狀,繼之出現白胞數和血小板急驟減少等造血系統障礙。②累計劑量為1Gy以下的小劑量長期照射可引起遠期效應。如壽命縮短、白血病、誘發腫瘤(腫瘤,甲狀腺癌、骨肉瘤)、晶體白內障、染色體斷裂、畸變、基因突變和胎兒畸形、智力發育障礙、不孕或死產等。
5.非電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非電離輻射包括射頻輻射、微波、紅外線、可見光及紫外線。其特點與電離輻射相反,波長長、頻率低、輻射能量低、不具有電離作用。
(1)非電離輻射的病理生化變化:強度大時的射頻電磁輻主要的熱效應,即機體把吸收的射頻能轉換為熱能,形成由於過熱引起的多系統損傷,射頻輻射的非熱作用也可引起機體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變化。
(2)臨床表現:
①微波(microwave)。可致神經衰弱癥候群、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輻射強度>80mw/cm2可使晶體受損,長時期>100mw/cm2可致白內障;使男性性功能障礙,女性月經紊亂及流產;血流動力學失調,血管通透性降低,心電圖改變,促進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血小板和白細胞數減少;降低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
②激光(laser)。紅外激光可致角膜灼傷,紫外激光(<40nm)及近紅外激光(1400nm)可致晶體白內障,激光束(>500nm)損傷視網膜色素上皮層造成視網膜充血、水腫、移位穿孔,中心盲點和斑痕形成,視力下降;長期低劑量激光束可影響色覺;大功率激光器無距離即可灼傷皮膚。
③紫外輻射(ultraviolet radiation)。<300nm波長可致皮膚紅效應,造成起泡、脫皮及致癌;250~320nm(288nm左右)可引致急性角膜結膜炎(電光性眼炎)及抗佝僂病作用;200~275nm(<250nm)可分解氧分子形成不穩定的有毒的臭氧,有殺菌作用;160nm以下(真空紫外線)可使空氣中的氮、氧分子結合成氮氧化物,造成光化學煙霧*的條件。
④紅外輻射(infrared radiation)。擴張皮膚毛細血管,形成永久性色素沉著;強烈照射可致灼傷、角膜損傷、白內障(爐前工)、視網膜脈絡膜損傷(如日蝕性視網膜炎)
(二)化學性危害因素與健康的關系
環境化學物引起生物體損害的能力稱為毒性,所產生的損害總稱為毒作用。毒物毒性的大小可在一定的實驗條件下,用動物實驗或其它方法檢測。毒物引起機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後可引致相應的症狀和體征。根據病程病變發展的快慢及作用特點可分為急性、慢性和慢性特殊毒作用。
1.急性毒作用(acute toxicity) 指機體一次大劑量接觸或在24小時內多次接觸一種環境化學物質所引起的快速而劇烈的急性中毒效應。中毒效應的程度與環境化學物的毒性和劑量有關,有的在瞬間即產生中毒症狀甚至死亡,有的可在接觸致死劑量後的幾天才出現明顯的中毒症狀或死亡。為估計環境化學物對人類潛在危險的程度、毒性大小,多以動物試驗為基礎。急性毒性的參數多以半數致死劑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單位為mg/kg體重)表示;還有半數致死濃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單位為mg/M3或mg/L,也有用ppm (parts per million,百萬分之一;10-6)表示(見表1-4)。
表1-4 急性毒性分級(WHO)
分級 大鼠一次經口服的LD50(mg/kg) 6隻大鼠吸入4小時死亡2~4隻的濃度 家兔經皮膚LD50(mg/kg) 對人可能致死估計量 g/kg 總量/60kg體重
劇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微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2.慢性毒作用(chronic toxicity)指環境化學物質在人或動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時間或終生作用於機體所引起的損害。由於機體吸收環境毒物的量從低劑量逐漸累積到中毒閾劑量或機體對環境毒物造成的損傷未能及時修復(或修復而未復)逐漸累積到中毒閾劑量,表現為緩慢、細微、耐受性甚至波及後代的慢性毒作用。如低劑量汞或鎘長時間污染水體並通過食物鏈富集所致水俁病或痛痛病,病程大多經歷數年至數十年,有的環境毒物如甲基汞還可通過胎盤導致先天性中毒。慢性毒作用與急性毒作用的差別,除性質和程度以外還有作用部位不同,如汞鹽急性毒作用在腎臟,而慢性毒作用則以神經系統為主。
3.慢性特殊毒作用 包括誘變作用、致癌作用和致畸胎作用。凡能改變機體細胞遺傳物質而誘發突變的環境化學物質(或物理因素)均稱為誘變原,誘變原作用於體細胞引起的突變並由此引起癌變稱為致癌作用,誘變原如作用於胚胎細胞並造成胎兒發育的先天畸形稱為致畸胎作用。
(1)致癌作用(carcinogenesis):環境因素中存在著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及社會心理的致癌因子,目前人們研究較多的是化學的致癌因子。致癌因子中有在體內不需代謝活化能與機體大分子直接發生親電性結合反應而使細胞癌變的直接致癌物(如烷化劑類);還有大部分化學致癌的需經代謝活化後方具親電性而呈致癌作用的間接致癌物(procarcinogen),在體內經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先成為近致癌物(proximate carcinogen),再分解為帶正電的親電基團稱終致癌物(ultimate carcinogen),最後與DNA、RNA等結合方呈現致癌作用。常見主要致癌物有多環芳烴類、烷化劑類、芳香胺類、N-亞基硝基化合物及天然致癌物(黃麴黴毒素B1、蘇鐵素)等。
(2)致畸胎作用(reratogenicity):指母體受孕後受外環境影響所致的畸形或其它缺陷胎兒。目前已證實對人類有致畸作用的化學致畸因素有甲基汞(methylmercury)、氨基蝶呤(aminopterin)、反應停(thalidomide)、碘缺乏[iodine deficiency的克汀病(cretinism)]及一氧化碳中毒時的缺氧(hypoxia)等。[除化學致畸因素外,尚有物理致畸因素,如電離輻射等;生物致畸因素,如風疹病毒(rubella virus)、皰疹病毒( herpes virus)、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弓形體原蟲( toxoplasma )、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m)].
致畸作用的最危險時期——敏感期(critical period)是指受孕後第八周,這段胚胎期是細胞高度分化及各個器官、系統基本形成期,環境致畸因素可使胚胎死亡或畸形。一般在敏感期的早期可致耳部損傷,中期可致手臂畸形,末期可致足部畸形。
妊娠第三個月到分娩的胎兒期,各器官系統已進入生長發育期,但小腦、大腦皮質及泌尿生殖系統仍在繼續分化,因此這些結構仍保持對環境致畸因素的敏感性。
在分娩後的哺乳期,有些物質仍強通過母乳傳送給嬰兒,使其仍會受到繼續累積的環境致畸物質的損害而影響發育和健康(表1-5)。
表1-5環境致畸因作用於胚胎的時間與效應
妊娠前期 妊娠期 圍產期
前三個月 後三個月
發育階段 生殖細胞 胚 胎 胎 兒 新生兒
易受損部位 精子、卵發生,受精卵 器官發生,分化完成 中樞神經系統 乳汁
對胚胎發生的主要影響 致突變 致畸 經胎盤致畸
後果及表現 基因突變、染色體畸變、不孕、受胎能力障礙 著床障礙、自然流產 早產、死產 形態、行為或機能異常、發育遲緩
有害物接受者 父或母 母 母 母(授乳),父或母攜帶致畸物質
環境致癌作用的後果是:①胚胎死亡、被母體吸收或自然流產;②畸胎形成;③胎兒生長發育遲緩;④胎兒功能缺陷(視聽障礙、智力低下等)。